2021年武汉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武汉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有关《边城》的题目,共6分。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
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
好象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胡思乱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
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我家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了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
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喝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
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在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簧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
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
翠翠的父亲,便是当地唱歌的第一号,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
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簧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
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
祖父于是沉默了,不曾说“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
”
1. 下列选项中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溪边的白塔、桃花色的薄云、深翠的篁竹在沈从文清新而温润的笔下,勾勒出一幅明媚秀丽的湘西山水画,整座边城弥漫着淡淡的宁静,散发着淡淡的祥和。
B. 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烘托出翠翠内心的寂寞惆怅。
热烈勃发的杜鹃、泥土,温柔、美丽、平静的黄昏,让翠翠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C. “月光如银子”一段突出了夜晚景色清幽宁静的特点,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氛围,既烘托了父母爱情的美好,又写出了翠翠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D. 选文中对夏夜啼叫的草莺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侧面突出小说中人物素朴忠厚的品质和天真不失趣味的童真,散发着灵气,荡漾着诗意。
2. 以下属于选文画线省略号处的情节的一组是()
①翠翠坐在溪边忽然哭起来了,回屋中把火烧燃后去叫祖父回家,祖父未立刻回去,翠翠坐在悬崖边上再次悲伤起来。
②翠翠和祖父原本约好祖父守船,翠翠同黄狗过顺顺吊脚楼去看热闹。
翠翠从不答应到答应,后又翻悔,以为要看两人去看,要守船两人守船。
③祖父听到翠翠撒娇又埋怨的声音,隐隐担心自己若不在了翠翠怎么办。
回到家中祖父告诉翠翠,做一个大人,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
④祖父和翠翠做饭时,提到了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
两人饭后又到高崖上月光下说起翠翠母亲性格中的乖巧处和强硬处。
⑤翠翠的长成让祖父想起来翠翠母亲的旧事,不由得担心翠翠的着落,既是她那可怜母亲交给他的,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才算完结。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⑤
D. ①②④
3. 下列选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翠翠的凄凉来自对爱情的困扰和渴望,翠翠的爱情是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这种爱是纯粹的,是不可捉摸的,却又实实在在的。
B. 翠翠深知祖父爱她,想象自己出走后对爷爷的“惩罚”,意识到自己对祖父深深的依赖,祖父也给予翠翠最好的呵护,这种真挚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
C. 祖父总是想起翠翠的母亲,是因为祖父知道翠翠一定会面对与母亲类似的结局,作者通过两代人的爱情悲剧证明乡村生活中对爱情的追求必然是悲剧。
D. 沈从文是贴着人物的感情、情绪进行创作的,所以能体会到人物许多飘飘忽忽的、跳动的心事,通过极细腻的描写让人物形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要让制止餐饮浪费不流于一时一事的形式主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广泛共识,进而发挥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该以一种全流程思维来检视那些已经习焉不察的习惯和做法,从而全方位改变浪费的惯性,挖掘各方潜力,堵住餐饮浪费的漏洞。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饭菜在端上桌以前就没有浪费了吗?有统计显示,为了尽可能保证每一天的餐食供应量,许多餐厅在原材料上的浪费率都达到惊人的30%左右。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经营者完全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建立起有效的客户数据库,甚至优化订餐流程,从而在备货环节尽可能减少食材的浪费。
商场超市同样是节约粮食的重要一环。
为了加速商品流通,很多商家都会采取“买得越多越便宜”的激励手段,并且推出相应的大包装。
同样是加速商品流通,比起简单粗暴地推出同一种食品的大包装,将不同食品搭配成促销组合,是不是更有利于杜绝浪费呢?商家甚至还可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推出一人食、二人世界、三口之家、祖孙三代等不同分量的组合套餐,通过制止餐饮浪费来倒逼很多环节上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个人来说,即便没有感受到粮食短缺之虞,也应该认识到,节约粮食还事关保护地球环境。
当我们说节约粮食的时候,节约的不仅是粮食,还有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资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节约的意识内化于心,践行在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当中,并以此为契机,养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让节约粮食与美好生活并行不悖。
(摘编自邵岭《除了餐桌减量,制止餐饮浪费更需要全流程思维》)材料二
根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粮食外主要农产品稳步增长,居民食品来源日趋多样化。
自2013年以来,居民在其他食品方面的人均消费量已经明显超过在粮食或谷物方面的消费量,并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而粮食或谷物的人均消费量继续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2018年,其他食品人均消费量比2013年增长了5.3%,而粮食和谷物人均消费量分别下降了14.5%和16.3%。
这表明,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正在加快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粮食安全也将向确保多元化的食品安全转变。
(摘自邵海鹏《“十六连丰”后的粮食问题:口粮绝对安全遭遇食品消费结构升级》)材料三
中国的粮食安全,其实主要是长远问题,而不是当前问题,换句话说,中国粮食安全当前是有保障的,但从长远来看,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中国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未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仍将继续,势必将占用一部分农田,如此,就需要我们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好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进一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来提高土地生产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二是,我们的粮食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尚不相适应。
如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和储量不成问题,但细分类目中的优质大米和专用小麦数量存在缺口。
由此反应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粮食安全上,“量”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要往优质化的方向发展。
对此,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加大市场对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把优质优价落到实处。
三是,未来中国粮食供应对外依存度仍将上涨,我们要持续促进粮食尤其是饲料粮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进一步化解风险。
或可向有粮食生产和贸易增长潜力的国家,缓慢释放中国进口增长的信号,使得潜在对象国有空间和时间对中国的需求增长作出反应,从而提高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同时也可避免中国大量进口对国际粮食贸易造成干扰。
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摘编自叶兴庆《中国粮食安全是长远问题而非当前问题》)材料四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由于粮食生产存在波动,粮食消费结构不停变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的供需平衡,必须借助进出口贸易来辅以调节,这促进了粮食贸易地位的显著上升。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增加,粮食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贸易总额、进口额呈现出较大的体量,出口额相对较小。
2018年,我国粮食进口量11555万吨,其中,进口大豆8803万吨,占进口量的76%,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少,增产能力面临技术瓶颈,单产能力低于玉米等其他粮食作物,导致了国内大豆的供给能力止步不前,自给率仅为7.87%,消费主要依靠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这为保障粮食安全留下了隐患。
粮食贸易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进出口数量上,政治、经济、文化与粮食贸易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粮食是所有产业发展的根基,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操控粮食贸易来扰乱其他国家的粮食供需,从而影响到所有产业,甚至波及到其他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市场秩序。
粮食安全与粮食贸易密切相关,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制约。
不同的粮食贸易政策会直接影响粮食安全水平,而粮食安全水平的变化又推动了新贸易政策的革新。
(摘自《我国口粮库存处于历史最充裕时期2020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4. 下列关于我国粮食问题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长远问题,每个人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B. 2013年以来,我国居民粮食或谷物的人均消费量呈逐年不断下降的趋势。
C. 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国要在保障粮食“量”前提下追求“质”的提升。
D. 目前我国粮食供求总量趋紧,主要由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少,增产能力面临瓶颈。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做到节约粮食,杜绝浪费,要有全流程思维,需要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 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已由“吃得饱”升级为“吃得好”,粮食安全已转变为确保多元化的食品安全。
C. 手有余粮,心中不慌。
保障我国粮食能源安全要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既保产量,又保产能。
D.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粮食贸易政策密切相关,必须借助进出口贸易加以调节来达到供需平衡。
6.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就如何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提几点建议。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移的容器
朱以撒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多搬几次家也有好处,它和新鲜的周边环境、人事关联,会生出许多新的念头。
每一个陌生的环境都是很有探索意义的,包括新空间的各种结构,和自己以前的感觉肯定有差别。
我搬到闽江边正是莺声已老的时节,江面上总是在清晨浮动着一层薄薄的水汽,很氤氲的情调。
我不善水,却对水有着欣赏的兴致。
每日在水边行走,看白鹭一步一啄的闲适,觉得一个人的心境若真如此,就是一只轻松的白鹭了。
闽江水在流经我住的这一段似乎特别徐缓,使人不复有孔夫子的逝水之叹。
一些人春冬无辍,背着浮桶下水,向江心游去,让自己的体温融在寒冷的水温里。
由于水缓也就不容易获得什么戏剧性——日子平平常常就好了,戏剧性是给外人看的,就像一个演员在台上风情万种地演,眉眼都是波澜,待她坐在后台喘气歇息,觉得这下才是真实的。
把楼盘建在江边肯定是开发商蓄谋已久的,而于入住者言,长久地拥有了一条江也是一种快慰。
譬如它的滋润,离江河很远的人是觉察不到的,滋润融在江边的空气里,无声地进入皮肤、器具。
滋润永远看不到,是感觉出来的,或者在抚摸时,指掌间触碰到了。
我往往会把一些宣纸钉在墙上退退火气,要写的时候取下来,抖一抖,它们柔软无骨,声响变得温和柔顺,不像先前哗啦哗啦地急切。
我说,我听到滋润潜入一张纸的每一条纤维里了。
几年后,我又搬了一次家。
那是在夕阳斜晖里,我看到了满山的芦苇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素心同调,彼此俯仰。
很快地,暮色下来,四处静谧,后来就看到头顶密集的星辰,心中便有一丝暗喜。
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一座山更显示出它的厚重和威严,尤其是草木朦胧其上,星点秋萤之火掠过,更是疑幻兼有。
山水如此地不同,水以长流为法,山以不动为宗,它们相同的地方只有一点,都是天生天养、自然而然的天物,动者自动,静者自静,于人来说,都可深于托寄情思。
我房舍后边的山算不上奇崛,附和南方的清雅,平缓地隆起,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由于山的不动,四季过往,我看到的都是动的生命,飞动的、跃动的、蠕动的、摇动的,各逞其性。
尤其是草木中亿兆的虫豸,如此细微,也趁着自己适宜的节气,适时生适时长,完成一个短暂的轮回。
蔓草荒烟莫问浅深,自适其适也就最为佳好。
作为不动的山,失去的总是速度——一个人见到山,完全可以慢慢地欣赏的,尽管我相信山的自身每一日都在起着变化,但是面对它时,还真是浑然无觉。
空气清新,周遭静谧,光线明亮——我对空间的要求大抵如此。
不断搬家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对新空间有一种追求感,不会止于一处。
每个人的追求根据有许多差异,参照物更是大相径庭。
记得我买江边房子的时候,并没有进入杂乱泥泞的工地,我是见到江边的一株榕树,叶片青绿了无尘泥,树冠饱满力蕴其中,风来时,当风有声。
一株树在此时,已经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搬到山居前,满山的芦苇在风中拂动,优雅中的坚韧,一洗都市素有的凡近之气,也比舌吐莲花的促销介绍要远远胜出。
明代袁宏道曾经说:“物之传者必以质。
”我一直记着这句话,自然之物往往无声,但物之质的传递,会更真实不虚。
每个城市都在大兴土木,居住空间成了人们的话题。
一些人对新空间的进入,使以往的住宅成了二手房。
那些祖宗留下来的宅院名曰老房子,住的功能消失了,欣赏的功能滋长了。
房子的种类多了,有的加以改造,赋予新的功能;有的彻底拆除,再也不见影踪;还有一些被有心人买下,大小部件编号运走,安置于异地——每一个宅院都有自己的命运。
在人生的许多忧虑中,空间忧虑是长期存在的。
父亲曾说我们是从中原南迁到此的,这么大的跨度,为什么选择这里,可能是偶然,如我见到榕树或者见到芦苇,而后成了必然。
所谓诗意地栖息,就是不断出现寻觅的过程。
算起来,我在这个不大的城市已搬了七八次家,也许要到一定的年龄才会停下来,守着不动。
适宜的空间是没有止境的,如同时间没有尽头。
烟水芳草、浓荫匝地的南方啊,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来了,人和万物都在晶莹之中,又一次舒展。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白鹭、江水、芦苇、星辰、山等景物的特点与作者对所居之处的追求格调一致,物我相融。
B. 作者通过自然生命的“动”衬托山的“不动”,突出山的厚重威严、天生天养、自然而然的特点。
C. 文章不吝笔墨地描写新居的环境,尤其是居住体验,这是作者对陌生环境进行意义探索的体现。
D. 末段前的文字对房子功能、种类和命运的分析,反映了城市大兴土木、老房子未得到保护的现实。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中的几处比喻运用得精巧自然,如“一个人的心境若真如此,就是一只轻松的白鹭了”,“满山的芦苇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
B. 文章调动触觉、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对江水的“滋润”特点进行了细腻而传神的描写,给人以触手可及、
身临其境的真切感。
C. 尾段说“算起来,我在这个不大的城市已搬了七八次家”,强调搬家次数之多,既呼应首段,又说明作者对适宜空间的不断寻觅。
D. 文章围绕“搬家”这一生活常事进行描述,语言生动,联想丰富,既抒写了个体的独特感受,又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现象的理性思考。
9. 作者先后搬了七八次家,为什么对闽江边和山前这两处居家环境进行详写?请简要分析。
10. 本文标题“游移的容器”很吸引人,请你从意蕴、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探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扶辇下除除:殿阶
B.虽蒙斧钺汤镬虽:虽然
C. 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
D.谢汉使曰谢:道歉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
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字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14.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莲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高尚品质。
(2)《雨霖铃》中“念”字领起之后,以景写情,寓情于景,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思绪和心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对东吴繁华、孙权业绩已随历史而去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文段至少四处有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疫情面前,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
②“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切断疫情传播途径、防止扩散的最有效措施。
③只要据实报告,就可以使自己获得及时隔离与救治,④让亲友乃至更多人做好必
要防护,更能让管理部门充分掌握疫情和警示信息,便于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
⑤如此,才有利于疫情防控大局,也是对自己和亲友的负责之举。
⑥相继曝光的隐瞒案例在给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疫情防控工作仍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是某同学一则寻物启事的初稿,其中在格式、内容和词语使用上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本人昨日在校园操场上徐行,不慎遗失黑色钱包一个,内有学生证、阅览证、饭卡各一张及金钱若干。
若有人拾得,望尽快与我联系,必有重金酬谢。
XX
2019年4月21日
四、写作(60分)
18.
《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第⑮段中说,史铁生描写过的地坛,“已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处所,而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
“精神的朝圣之地”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想象,请联系现实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有情节,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的能力。
D项,“比喻”错,“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运用了拟人手法,以草莺的安睡凸显月夜的静谧。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的连贯能力。
根据划线处上文“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翠翠想象着爷爷的紧张、担心,急于去找祖父的情节,下文首先衔接的情节是“忽然哭起来了”“叫祖父回家”,故应用①衔接上文,排除C;④句中“提到了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
两人饭后又到高崖上月光下说起翠翠母亲性格中的乖巧处和强硬处”这一情节与下文“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都与翠翠母亲有关,联系紧密,故④放在最后,排除B;②处“去看热闹”的情节与此处语境没有关联,排除D。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