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第61-62页。
教学目的:1、让学生探究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进展一些简便的运算。
2、培养学生灵敏选择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才能,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研究、比拟、分析^p 、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才能,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1、学生口算练习。
2、谈话:你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吗?乘法有类似的运算定律吗?二、猜想、探究1、大胆猜想。
猜一猜,乘法有哪些运算定律?2、学习乘法交换律。
〔1〕情景导入题意。
你们喜欢踢毽子吗?看,〔出例如题图〕这些同学在开展踢毽子比赛呢!老师: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后,老师要求学生编出一道完好的应用题。
〔2〕计算推导过程。
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得出:5×3=3×5让学生猜想这种运算律的名称,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规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指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a×b=b×a。
〔3〕填空促进体验。
15×6=6×〔〕〔〕×46=〔〕×54□×0=〔〕×〔〕a×8=〔〕×a3、学习乘法结合律。
〔1〕老师出例如题: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2〕学生独立列式,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思路: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再算出6个年级一共多少人。
〔23×5〕×6。
第二种思路:先算出全校有多少班级,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23×〔5×6〕。
由此得出:〔23×5〕×6=23×〔5×6〕。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学习乘法运算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细致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乘法运算的基本知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乘法运算有什么规律吗?二、探究乘法交换律(10分钟)1. 出示例子:2×3和3×2,让学生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发现2×3和3×2的结果都是6,即乘法运算中因数的位置可以交换。
三、探究乘法结合律(10分钟)1. 出示例子:2×3×4和2×(3×4),让学生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发现2×3×4和2×(3×4)的结果都是24,即乘法运算中,先计算任意两个因数的积,再与第三个因数相乘,结果不变。
四、练习与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 引导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1.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3. 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巩固?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在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巩固。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同学经受探究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控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验应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2.使同学在探究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培育同学观测、比较、抽象、概括技能,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进一步进展符号感。
3.使同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体验,进一步加强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信心,初步形成主动思索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出示:你能在以下的内填上合适的数吗?28+320=320+ ;(27+138)+62=27+( + );35+ = +35。
提问:你能说出填数的依据吗?谁能用字母分别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2.出示:在以下○内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 〔2○3〕○5=2○〔3○5〕。
谈话:同学们,这两道题的○里既可以都填写加号,也可以都填写乘号。
假如填加号是依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假如填乘号,你能联想到什么呢?是啊,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3.导入新课。
谈话:今日我们就来讨论乘法中的运算规律,首先来讨论乘法是不是有交换律呢?【说明: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同学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通过复习填数和在等式中填运算符号,一方面可以唤起同学对加法运算律的回忆,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同学的联想和思索: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从而有效激发同学主动探究乘法运算律的欲望。
同时,引导同学把加法运算律的活动阅历和学习方法迁移到乘法运算律的学习中来,促进主动学习。
】二、举例验证探究规律〔一〕探究乘法交换律。
1.情景中感知乘法交换律。
出例如题。
〔略〕谈话:图中的小伙伴在干什么?你能列出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吗?同学列式:3×5=15〔人〕或5×3=15〔人〕。
提问:我们知道,每组有5个同学踢毽子,求3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式3×5,也可以列式5×3。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 青岛版(五四学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乘法交换律:a×b=b×a2. 乘法结合律:a×(b×c)=(a×b)×c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口诀,为新课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乘法交换律。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乘法交换律。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乘法结合律。
(4)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乘法结合律。
3. 巩固练习: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明确其应用价值。
六、板书设计1. 乘法交换律:a×b=b×a2. 乘法结合律:a×(b×c)=(a×b)×c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3. 拓展题:研究除法交换律和除法结合律。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2.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情况。
3. 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6篇)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6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请大家参考以下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了解如何科学制定一份高效的教学计划。
乘法结合律教案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的运算规律中的一个难点,容易和前面学习的乘法交换律混淆,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紧扣课本中的例题,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根据课本上例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接着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横式,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横式能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学生很快的发现,能用等号,接着顺势总结乘法结合律。
本节课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接下来的习题我也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题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个环节习题很丰富,但后来发现有孩子在做题时,能把(a+b)某c=a某c+b某C横式类型的题从前往后做,而不会从后往前做,这使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举一反三的看问题。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完这节课,我对这节课值得反思的东西还是挺多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整个课堂气氛比较好,师生交流和谐融洽。
首先我在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引入课题,让学生从一组算式中发现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符合乘法交换律的式子,再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己总结字母表达式。
然后我通过两组算式,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算一算,仔细观察,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学习的方式的多样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学生的发现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得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引出乘法结合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1、谈话导入2、口算训练50X70= 125 X 8= 40 X 5= 11+7= 4+25=70 X 50= 8 X 125= 5 X 40= 7+11= 25+4=3、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板书:5 X 4 = 20因数,因数积4、学习目标要求。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领会主题图1、观察图意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4、出示例5: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1)、分析数量关系(2)、列式计算:4 X 25=100(人)或25 X 4=100(人)(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 X 25=25 X 4)(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5)、举例(6)、归纳总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A X B=B X A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三、师生互动、点拨升华1、出示例6: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 X 5)X 2方法二:25 X(5 X 2)=125 X 2 =25 X 10=250(桶)=250(桶)(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优秀5篇)
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本页是爱岗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优秀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50×2=100 50×20=100025×4=10025×8=200 25×12=300 25×40=1000125×8=1000 125×16=200125×24=3000125×80=10000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板书:5×225×4125×8(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125×8×40=(□×□)×□(3)计算:43×25×4 25×43×4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
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设计(优秀3篇)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设计(优秀3篇)乘法交换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篇一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4×25=100(人)25×4=100(人)(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学生齐读。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优秀教案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谁能说一说加法有哪些运算律?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及简便计算。
3、板书课题二、创设情景,探索新知1、教学例1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9×4=4×9。
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2、教学例2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 8×(24×6)=192×6 =8×144=1152 (户)=1152 (户)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16×(5×2)=35×25×4=35×(25×4)=12×125×8=12×(125×8)=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苏
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能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正确运用于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2. 教学难点
•多种方法解决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
三、教学方法
•演示法
•课堂练习
•学生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1. 教学准备
•PPT课件
•黑板、彩色粉笔、讲义
2. 核心内容讲解
2.1 乘法交换律
•回顾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
•引出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
•通过PPT展示乘法交换律的实例,加深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掌握。
2.2 乘法结合律
•通过PPT展示乘法结合律的实例,引出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3. 课堂练习
•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PPT和黑板练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4. 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主探究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课堂氛围和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生测试成绩评价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做好下一节课的教学准备。
四年级数学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1.2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操作、归纳,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应用。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乘法运算,如:2×3=6,3×2=6,让学生发现乘法运算的规律。
2.探索乘法交换律让学生举例说明乘法交换律,如:2×3=3×2,引导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
出示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符合乘法交换律,如:4×5=5×4,6×7=7×6。
3.探索乘法结合律让学生举例说明乘法结合律,如:(2×3)×4=2×(3×4),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
出示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符合乘法结合律,如:(5×2)×3=5×(2×3),(4×6)×2=4×(6×2)。
4.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出示一些乘法算式,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如:2×3×4,4×5×6,7×8×9。
引导学生发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5.练习与巩固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引导学生认识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在简便计算中的重要作用。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4课时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复习导入【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为即将要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作铺垫,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
1.你能说出图片下面隐藏的数和字母吗?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2. 我们是怎样研究加法运算定律的?(1)初步发现规律;(2)枚举中验证规律;(3)比较中概括规律。
3.导入新课。
师:在加法运算中,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请同学们猜一猜,乘法会有类似的运算定律吗?猜想一:乘法运算中可能有乘法交换律。
猜想二:乘法运算中还可能有乘法结合律。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与乘法有关的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学习任务一:探究乘法交换律【设计意图:】师生的谈话引入既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接着主题图呈现了一个“同学们植树”的生活化情境,其中蕴含的信息极为丰富,这里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引导学生去揭示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自主概括出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创想,同时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数学模型思想。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你们知道吗?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植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
你们参加过植树活动吗?你觉得参加植树活动我们需要做什么?预设:需要将学生分组,有的挖坑,有的种树,有的浇水……二、课件出示教科书P24的主题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四(1)班同学正在植树,我们一起去看看。
仔细观察一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是怎样理解这些信息的?预设:发现的信息:①一共有25个小组。
②每组4人挖坑、种树。
③每组2人抬水、浇树。
④每组(6人)负责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预设:①负责挖坑浇树,一共有多少人?②负责抬水种树,一共有多少人?③他们一共种多少棵树?三、验证乘法交换律1.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数学教案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它们的位置,积不变。
例如:a × b = b × a2.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例如:(a × b) × c = a × (b × c)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新课,如:“如果我们有两排同样数量的书,我们可以先从第一排拿取一部分,再从第二排拿取一部分,也可以先从第二排拿取一部分,再从第一排拿取一部分,结果会一样吗?”从而引出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2. 新知讲解:教师通过板书或PPT展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并给出实例进行解释说明。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来验证这两个定律的正确性。
3. 练习巩固: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这些题目应包括简单的计算题以及需要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复杂问题。
4.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五、家庭作业:布置一些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反思,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出改进。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规律。
2. 学生能够运用推理和归纳的方法,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适用范围和运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 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理解和解释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原理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师准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PPT或黑板。
2.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学生准备:1. 学生回顾和复习乘法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计算,引导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规律。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定义,通过PPT或黑板展示相关的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练习与讨论: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并鼓励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思路。
4. 应用与拓展: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解决,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五、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进行巩固练习,并鼓励学生与家长分享学习成果。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能灵活运用两个定律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意义,能在实际计算中运用乘法结合律简算。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卡片。
3. 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乘法运算,引导学生思考乘法运算中有什么规律。
2. 探究:引导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通过实例验证。
3. 讲解:讲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运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运用方法。
五、作业布置:1. 必做题: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选做题:研究其他数学运算中的定律,如加法结合律、减法性质等。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程度是否足够?2. 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是否能灵活运用两个定律?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总结归纳?4. 作业布置是否能巩固所学知识,是否存在难度不适宜的问题?5.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如何调整?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在购物、制作食品等场景中,如何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简化计算。
七、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运用。
2. 强调在实际计算中,灵活运用两个定律可以简化计算,提高效率。
八、课后作业:2. 选做题: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并与同学分享。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是否能灵活运用两个定律。
乘法交换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班级:08小教本一姓名:方璐学号:***********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小节第33—35页二、教材分析本课的地位和作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在乘法学习中的重要部分。
教材在之前便安排学生学习了乘法,也在本学期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些知识都为本课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同时,学好本课也为接下来学习简便计算和小数的运算定律铺平了道路。
? 本课的教材内容本课教材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植树这一情景作为引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在探索乘法结合律的过程中感知简便运算。
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加深了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比较,将新旧知识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四年级下册的小学生,从知识的起点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并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同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这些都是学生同化新知的知识与经验基础,对知识的学习起着正迁移的作用。
同时,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并对数学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他们对简便运算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
四、教学目标1. 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乘法运算定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
2. 体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3. 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425=100(人)254=100(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
(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学生齐读。
)
(8)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 ab=ba。
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9)拓展: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10)我们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
(11)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
3、学习例2。
(1)出示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指定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255)2和25(52)。
(4)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即:(255)2=25(52)
(5)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简便?
(6)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板书。
(7)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9)用字母怎样表示?(ab)c=a(bc)
(10)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7页的第2题。
4、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1)出示: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372 1254825
(2)思考:怎样计算简便?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定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订正,指定学生说一说各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反馈练习: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2题。
6、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作业
《练习册》第14页第1课时的所有习题。
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425=100(人)254=100(人)
425=254)ab=ba
(255)2 25(52)
=1252 =2510
=250(桶)=250(桶)
(255)2=25(52)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
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ab)c=a(bc)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
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