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必修一 5.2力的分解 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5_力的分解_教学设计_教案_4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5_力的分解_教学设计_教案_4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或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

(2)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3)小组合作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师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力同时拉小车,指针又到原来的位置)用水平方向的力和竖直方向的力共同作用来拉小车,两个测力计的示数和刚才的位置是一样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我们用水平方向的力F1和竖直方向的力F2来代替拉力F的作用效果,那么F1、F2就叫力F的分力。

前面我们学过,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力的分解呢?(学生回答)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中的对角线表示合力,两邻边表示分力,也就是说,F作为对角线,F1和F2作为两邻边。

请大家在学案上完成力的分解图,并表达出两分力的大小。

【学生演练】(展示学生结果)一个力,以它为对角线,可以做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无数个。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条件的限制,会有无数对分力,无数个解导致无法求解。

对一个已知的合力,该怎样进行分解呢?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分解,或根据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进行分析。

活动二:研究斜面上物体的重力【创设情景】引桥、水滑梯【抽象模型】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3、讨论:增大斜面的倾角,观察木板和弹簧的形变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说明重力的两分力大小如何变化?(学生回答)我们还根据表达式进行理论分析,说明倾角增大,两分力的变化情况,有请数学课代表。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教学内容:物理力的分解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分解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力的分解原理进行计算;2. 掌握力的分解计算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力的分解概念;2. 掌握力的分解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能够正确运用力的分解原理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PPT、教学实验器材、课本、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一、引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力的分解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力的分解。

2. 通过回顾前面学过的力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解1. 通过PPT讲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是如何进行计算的。

2. 结合实际问题,给出一些力的分解的例子,并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三、实验1. 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力的分解的实验,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力的分解原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

四、练习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解答。

2.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力的分解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1. 布置力的分解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 检查并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分解的理解。

六、总结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力的分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介绍了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练习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分解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给予帮助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高中物理 必修一5.2 力的分解 教案

高中物理 必修一5.2 力的分解 教案

5.2 力的分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的重点,是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是研究力的平衡的基础,也是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力的分解、矢量、标量等概念,以及矢量相加的法则。

本节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二是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力的分解四、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归纳用两个弹簧秤和一根绳,连接如图所示,绳下挂一个砝码.O点有大小F=mg的力竖直向下作用,这个力有两个效果:沿两弹簧伸长的方向分别对弹簧Ⅰ和Ⅱ施加拉力F1和F2,且F1和F2分别使它们产生拉伸形变,可见力F可以用两个力F1和F2代替.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如何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一个力(合力)F 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然后依据力的效果画出两个分力的方向,进而作出平行四边形,就可得到两个分力F1和F2.例1、把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能竖直下落,而要F1和垂直于斜面使物体紧压故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参考导学案)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作用效果(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作业:课本P66 1、2、3七、板书设计一、概念:力的分解二、怎样分解一个力1、无数对2、唯一性的条件结论: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力的分解教案第1篇一、课标要求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课时安排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理,把“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两类知识及教学策略按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要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陈述性知识: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述性知识。

对于陈述性知识,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原有知识越多就可能学得越多,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

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一《力的分解》教案

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一《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都是力的等效替代 ,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3.掌握按力的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学习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等效替代〞的思想。

2.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 ,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那么进行力的分解。

三、教学难点1.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2.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粘有海棉的木板两块〔或薄塑料板两块〕、铁球一个、木块〔或小车〕一个。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什么叫力的合成?2.如何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3.求以下两个力的合力:①F1=30N,F2=40N,且方向互相垂直②F1=50N ,F2=5N ,且互成120°角学生活动:解答思考题教师:1.分别抽学生用做图法和解析法的求解过程在实物投影仪上评析。

2.在力的合成中 ,我们知道当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与某个力相同时 ,这几个力就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 ,那么反过来也可用几个力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效果 ,这就是力的分解。

新课讲解:一、力的分解演示:在黑板上固定一块白色的硬纸板 ,再在硬纸板上固定一根黑色橡皮筋 ,在橡皮筋的另一端系上两个结 ,先用力F把结点拉到O点 ,再用两个力F1和F2作用于结点 ,同样将绳结拉到O点。

分析: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作用的效果相同。

拓展:能否在O点再作用个数更多的不同的力 ,使它们的作用效果与F的作用效果相同呢?学生:可以.总结:1.几个力 ,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 ,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的那个力的分力。

2.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3.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那么。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2.方法介绍: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分解。
3.步骤分解:将力的分解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如确定原力的大小和方向、绘制分解图形、计算分力大小和方向等,逐一讲解。
4.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现场演示力的分解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7.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创新评价,激发潜能: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一个力拆分成几个力的情况?这些情况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力的分解实例,拍照或绘图记录,并简要说明分解过程,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3.思考作业:
-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提出一到两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安排以下任务:
1.设计练习题: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反馈与指导:教师批改学生练习,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力的分解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力的分解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力的分解高中物理优秀教案教学内容:力的分解定理及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分解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能够运用力的分解定理解决物体受力平衡或不平衡的问题3. 掌握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 力的分解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 运用力的分解定理解决具体问题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2. 工具:力的分解实验装置、示意图、力的分解练习题等3.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基本概念,引出力的分解的需求和意义。

二、探究(15分钟)1. 通过力的分解实验装置展示力的分解示意图。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力的分解规律及其应用。

三、讲授(20分钟)1. 讲解力的分解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练习(15分钟)1. 班内同学互相配对,进行力的分解练习题训练。

2. 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五、总结(5分钟)1. 整理本节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力的分解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力的分解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力的分解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反思:结合学生对力的理解和应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分解定理,并能够熟练运用。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接下来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巩固和延伸力的分解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5_力的分解_教学设计_教案_7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5_力的分解_教学设计_教案_7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了解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2.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都是矢量运算法则.3.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物理思维.2.通过组织探究实验,训练学生明辨是非、格物致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组织探讨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在交流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2.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物理学的和谐美和统一美.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在力的分解中的应用.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3.正交分解法.教学难点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3.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1.基本知识(1)力的分解: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的过程.(2)分解法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3)分解依据:通常依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2.思考判断(1)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力F1和F2,那么物体同时受到F1、F2和F三个力的作用.(×)(2)某个分力的大小可能大于合力.(√)(3)一个力只能分解为一组分力.(×)探究交流为了行车方便和安全,高大的桥往往有很长的引桥,在引桥上,汽车重力有什么作用效果?从力的分解的角度分析,引桥很长有什么好处?【提示】汽车重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垂直桥面向下使汽车压斜面和沿桥面向下使汽车下滑或阻碍汽车上行.高大的桥建造很长的引桥可以减小斜面的倾角,即减小汽车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使行车更安全.二、矢量相加的法则1.基本知识(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合成时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3)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其第三边就是合矢量.2.思考判断(1)矢量、标量的运算方法不同.(√)(2)两个矢量相加的结果可能等于零.(√)(3)两个标量相加的结果可能小于其中的一个量.(√)探究交流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一定是矢量吗?【提示】不一定,一方面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另一方面还需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才是矢量.三、力的效果分解法【问题导思】1.将一个已知力分解,是否得出唯一的一组分力吗?2.将一个力按实际效果分解时,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3.能否举出一些按实际效果分解的实例?1.一个力在不受条件限制下可分解为无数组分力将某个力进行分解,如果没有条件约束,从理论上讲有无数组解,因为同一条对角线可以构成的平行四边形有无穷多个(如图所示),这样分解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际分解时,一个力按力的作用效果可分解为两个确定的分力.3.按实际效果分解的几个实例例: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2 kg的均匀球体,放在倾角θ=37°的光滑固定斜面上,并被斜面上一个竖直的挡板挡住.求球体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g=10 N/kg)【解析】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该重力总是使球向下运动,但由于斜面和挡板的限制,球才保持静止状态.因此,球的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使球垂直压紧斜面和使球垂直压紧挡板.如图所示,将球的重力G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分力F1和垂直于挡板的分力F2,则【答案】对挡板压力大小为15 N,方向向左;对斜面压力大小为25 N,方向垂直斜面向下一个力按力的作用效果可分解为两个确定的分力,分解思路为:1.确定要分解的力.2.按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3.沿两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4.根据数学知识求分力.四、力的正交分解法【问题导思】1.正交分解时,坐标轴的方向是不是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方向?2.什么情况下适合应用正交分解法,什么情况下适合应用按效果分解法?3.正交分解过程中,常用到的数学知识有哪些?1.概念将力沿着两个选定的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叫力的正交分解.2.优点正交分解法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其优点有:(1)可借助数学中的直角坐标系对力进行描述.(2)分解时只需熟知三角函数关系、几何关系,简便、容易求解.3.适用情况常用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合成.4.步骤(1)建立坐标系: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系x轴和y轴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2)正交分解各力:将每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图所示.正交分解法不一定按力的实际效果分解,而是根据需要在两个相互垂直方向上分解,它是处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复杂问题的一种简便方法.例:在同一平面内共点的四个力F1、F2、F3、F4的大小依次为19N、40N、30N和15N,方向如图所示,求它们的合力.【审题指导】解答该题可按以下流程:即合力的大小约为38.2 N,方向与F1夹角为45°,斜向右上方.【答案】合力大小为38.2 N,方向与F1夹角为45°,斜向右上方坐标轴方向的选取技巧应用正交分解法时,常按以下习惯建立坐标轴:1.研究水平面上的物体时,通常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选取坐标轴.2.研究斜面上的物体时,通常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方向选取坐标轴.3.研究物体在杆或绳的作用下转动时,通常沿杆(绳)和垂直于杆(绳)的方向选取坐标轴.五、图解法分析例:绳AO、BO悬挂一个重物,BO水平,O为半圆形支架的圆心,悬点A和B在支架上.悬点A固定不动,将悬点B从图所示位置逐渐移动到C点的过程中,分析绳OA和绳OB上的拉力的大小变化情况.【规范解答】(1)平行四边形法:在支架上选取三个点B1、B2、B3,当悬点B分别移动到B1、B2、B3各点时,AO、BO上的拉力分别为TA1、TA2、TA3和TB1、TB2、TB3,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TA逐渐变小,且方向不变;而TB先变小,后变大,且方向不断改变;当TB与TA垂直时,TB最小.(2)矢量三角形法:将O点所受三力首尾连接,构造出矢量三角形如图所示:将悬点B从图中所示位置逐渐移动到C点的过程中,绳OB上的拉力F3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逐渐增大,根据矢量三角形图可知绳OA的拉力F2逐渐减小,绳OB上的拉力F3先减小后增大.【答案】绳OA的拉力逐渐减小绳OB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图解法分析力的动态问题的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作出受力分析图.2.明确各力的特点,哪个力不变,哪个力变化.3.将力的示意图,构造出矢量三角形;或将某力根据其效果进行分解,画出平行四边形.4.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确定有向线段(表示力)的长度变化,从而判断各个力的变化情况.课堂小结板书一、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概念:求一个力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分解的原则: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3.例题.二、矢量的相加法则1.平行四边形定则2.三角形定则3..在下列条件下,力的分解有唯一解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②已知一个分力大小和方向。

力的分解教案(5篇)

力的分解教案(5篇)

力的分解教案(5篇)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二一、引入: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

引出课程内容。

二、授课过程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

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

3、练习(学生实验):(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常被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pdf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pdf
1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 引导学生】 而已知物体的合力求分力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力的分解。 【板书】 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引导学生】那么,力的分解又应该遵循什么定律?
【 学生思考并回答】 : 也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视频】三脚架演示实验
【板书】 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 下面,利用台秤来模拟耙工作
F1 和 F2 来实现?方向怎样?
【演示实验 1】将物体放在台秤上,观察台秤的示数。再用斜向上的力拉重物,让学生观察平板台秤示数如
何变化,物体运动情况如何?
【提问】 台秤示数如何变化?这说明什么?物体运动情况如何?又说明什
F
F2
么? (请学生回答)
再来进行分解,就可以得到唯一确定的解.
【板书】 3、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 过渡引言 ]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的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我们再来探究两个常见实例: 【演示实验 2】 利用台秤、弹簧秤模拟斜面上静止不动的物块实验:
2
θ
先让台秤水平放置,观察台秤与弹簧秤示数。再将台秤倾斜,再观察台秤与弹簧秤示数 【提问】:台秤示数倾斜放置时示数与水平放置时示数什么区别?弹簧秤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台秤示数减小,弹簧秤具有示数 【教师引导学生 ]: 物体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方向下滑;在垂直与斜面方向上紧压斜面。
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过渡引言】 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组平行四边形,即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组不同的分
力. 如右图
在实际问题中 , 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优秀5篇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优秀5篇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优秀5篇力的分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力的分解》教案物理必修篇二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

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2.1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

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布置哪些作业内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

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

高三物理全套优质教案《力的分解》新必修

高三物理全套优质教案《力的分解》新必修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力的分解(1)★三维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可以区分矢量与标量。

5、会用三角形定那么进展矢量相加〔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才能。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才能。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才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别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

3、会用三角形定那么成合矢量★教学难点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展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理论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绘出力的分解的方法★教学用具:铅笔,细线,钩码,〔或者者支架、轻杆、橡皮筋、钩码〕小车,薄塑料板,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复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那么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学生活动:考虑并答复教师的问题。

点评: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力的合成的知识,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

〔二〕进展新课1、力的分解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耙的示意图和工作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方向怎样?3、F1和F2与F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那么能个能用F1和F2来代替F呢?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课文。

观察示意图,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答复以下问题。

1、一个效果是使耙抑制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个效果是把耙向上提。

2、一个程度的力F1使耙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把耙向上提。

3、可以。

点评: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渐进的问题,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用物理语言解决问题的才能;并逐步引入本节的内容。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5.2 力的分解2-鲁科版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5.2 力的分解2-鲁科版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课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 第5章第2节力的分解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课程实验鲁科版必修1的第5章《力与平衡》的第2节。

本章从自然界中力的平衡实例入手,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力与平衡的现象随处可见,另一方面也由此激发学生对力与平衡有关的规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为学习有关的内容并感悟力与平衡之美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过力的合成,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法则有一定的掌握,学生对“等效替代”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体会,在此基础上引出“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过渡会比较自然,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

三、学习任务分析(设计意图):达成的目标:1.渗透物理学中的等效替代思想,2.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本节课以“一指断铜丝”的演示实验引入课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接下来由学生的动手实验入手,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如何进行力的分解。

课堂重点围绕“为什么要分解力”、“如何分解力”、“如何利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三个问题展开。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知道“分解力可以求出一个力的两个贡献,通过力的分解,可以使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是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通常是按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力”;使学生学会“正交分解”法,重点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求分力。

最后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解释“一指断铜丝”的原理,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四、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理解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3、初步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4、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5、会用力的分解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本节学习,感受实验是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必由之路。

2、强化“等效替代”的方法。

高中物理:5.2《力的分解》教案(鲁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5.2《力的分解》教案(鲁科版必修1)

力的分解设计理念为适应21世纪科技、人材、技术经济竞争的需要,世界性的新一轮大规模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

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所涉及的就是课程改革。

在传统的课程观念中,课程被认为只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教师传递知识的手段,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媒介。

这样,不仅使课程的创新价值被严重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自然地被扼杀了。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各要素中占支配地位。

新一轮的教改课改要求我们,首先要自觉地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在选择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过程和心理发展特点;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地加工处理;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就具备了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力的分解是第一章《力》的一个难点,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加深。

力的分解所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

另外,力的分解所采用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如画等效电路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

学生的主要困惑在于: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建立分力的概念和掌握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已知力的方法。

不必在具体的教学运算上多花时间。

本节课采用了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本模式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思想,他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发现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亲自探索和主动研究,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用直觉思维去感知问题情境,再运用分类、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猜测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顿悟”,以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教学设计思路,即教学流程图如下:在教材处理方面,教科书中安排了两个具体实例详细说明如何按力的实际效果分解一个已知力,在课后练习中又隐含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材的编排渗透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的法那么都是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2〕理解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3〕初步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4〕初步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学习,感受实验是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的必由之路。

〔2〕通过用两个力等效地替代一个力,从而建立分力和力的分解概念,感受等效替代方法在力的合成与与分解学习中的重要性。

〔3〕通过对力按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探究过程,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3〕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分工合作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的应用,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确定。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 互动游戏“谁是大力士?〞:两个高大男生用力拉直一条水平绳子,一瘦小女生在绳子中间突然用力一拉,便把两位男生都拉动了。

教师:“谁是大力士?想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2 展示斜拉桥的图片。

教师提问:“斜拉桥上的一根钢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带着以上两个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温故而知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力的合成。

提问:1、什么样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2、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关系?3、怎样进行力的合成?新课预习,学生展示什么是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关系?力的分解应遵循什么法那么?教师:平行四边形定那么中对角线表示合力,两邻边表示分力。

大家在学案上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多少个以它为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学生:答案是无数种。

教师:那么力的分解是不是也有无数种可能呢?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将一个力唯一分解呢?1、两个分力的方向。

2、其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 力的分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力和力的分解概念.
2.会用作图法求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3.初步学会在具体问题中把一个力进行合理的分解.
4.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用两个弹簧秤和一根绳,连接如图所示,绳下挂一个砝码.O点有大小F=mg的力竖直向下作用,这个力有两个效果:沿两弹簧伸长的方向分别对弹簧Ⅰ和Ⅱ施加拉力F1和F2,且F1和F2分别使它们产生拉伸形变,可见力F可以用两个力F1和F2代替.
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二)如何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一个
力(合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然后依据力的效果画出两个分力的方向,进而作出平行四边形,就可得到两个分力F1和F2.
例2、教材P15例2
F1=Gsinθ
F2=Fcosθ
例3、将铺有海锦的木板及斜面按图10所示放置,让木板呈竖直方向,并在两者之间
F1=Gtanθ
F2=G/cosθ
原则: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
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解三角形)
力的分解(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唯一解)
类型:(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唯一解)
(3)已知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两解、一
解或无解)
七、课外作业:
教材(1)、(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