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8a1f5e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4.png)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熟悉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肯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角色中去。
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软盘、一次性杯子、丝瓜、铁钉、小米粒、花瓣、叶子等等。
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
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进展空间感。
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胜利的体验,感受胜利的欢乐。
在比划“1分米”和“1毫米”时,我渲染学习的神奇气氛。
在比划1分米时,说:“现在让我们把手高高举起。
对,这就是1分米。
”小朋友们兴奋地仰起小手。
在比划1毫米时,这样说:“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卡,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
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语气是缓慢的,轻柔的。
跟上面的分米进展比照,当心翼翼地抽卡,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细,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在教学《分米与毫米》后,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肯定的表象,大局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洁的长度单位换算。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受,专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
《分米和毫米的熟悉》课堂教学反思2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熟悉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或估量物体、线段的长度。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bef11a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98.png)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及反思教学目标:
1. 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生活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教学重点:
- 认识常见动物和植物的外形特征。
- 了解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需求。
- 培养观察、操作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 帮助学生建立动物和植物初步的概念。
教学过程:
1. 启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 观察和探究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知识讲解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4. 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例。
教学反思:
1. 启发导入环节,利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和探究活动设计得当,学生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得到锻炼。
3. 知识讲解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简化概念,加深学生理解。
4. 拓展延伸环节,可以更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深印象。
5. 总的来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6. 下次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优化课堂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b3d5258be1e650e52ea9952.png)
《会走路的树》教后反思这是一篇语言优美、蕴涵丰富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段美好的友情。
题目本身就能引起人们很多的联想,生活的经验和文本产生的碰撞激起求知的欲望。
一、问题引入,激发学习积极性在揭示课题后,我这样激趣:“会走路的树”到底是什么?以此来导入下面的课文,让学生带着小问号去读课文。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朗读感悟,激起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教师始终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引导学生演一演,把内化的语言、情感通过学生有声的语言以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
二、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想象的能力。
课文第三自然段是这么写的: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
小鸟跟着他去了很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我抓住两点让学生尽情地联想:(1)很多地方;(2)许多有趣的东西。
围绕着这两点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填空:小鸟跟着“小树”到了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
这样使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想象,把他们的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通过文字来表述出来。
有的说来到了树林里,遇到了很多动物朋友,,有的说来到了小溪边,喝到了清凉的、甜甜的溪水,看到了水中小鱼嬉戏的情景,还欣赏了河岸边的美景,更让人惊喜的是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说来到了桂林,领略了桂林山水的清秀,来到了台湾的蝴蝶谷,看到了蝴蝶谷迷人的景象,被翩翩起舞的蝴蝶团团围住,来到了傣族,和傣族人快乐的泼水……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大胆的想象。
同时也感受小树和小鸟之间相处得十分快乐、融洽。
课文最后“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引导学生想象他门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学生续编下去。
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也让学生在对话中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提升。
走出课本,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分米和毫米5.1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五分米和毫米5.1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1381b3cb8f67c1cfbd6b8a2.png)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反思
1.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从中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会走路的树》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会走路的树》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daa23d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8.png)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会走路的树》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文字的表达能力,运用视觉和想象能力理解抽象概念。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初步了解表达能力,学习如何运用视觉和想象去理解抽象概念。
2.教学难点:如何利用情感教育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如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应认真准备,熟悉课文内容,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前布置好课堂作业。
2.导入进入课堂后,教师可以放映相关视频或者与学生谈话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可以提问学生:在你们家附近,有哪些生命物体对你生活带来了影响?3.新课讲解在课堂上,需要注意到与学生的交互,让学生有思考和参与的机会。
比如:询问学生对什么是“会走路的树”的理解?为什么叫做“会走路的树”?4.课文阅读和朗读让学生依次朗读课文,让每个学生都朗读一句话,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语表达的技能。
5.自学时间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主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以及解答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
6.小组讨论发挥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合作意识,让学生一起组成小组讨论小组问题,即你们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好的方法或技巧,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等。
7.教师点评通过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表扬学生的好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问题,来提高教学质量。
8.课后复习教师布置相应作业,让学生在家里再次复习一遍课文内容,并梳理课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做到知书达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四、教学反思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准确、深入地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知识背景,因此针对性地规划教学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个语文课程中,对教育者来说就有很多工作要做,在保证自己已经熟练掌握这个课文的前提下,教育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教育者应该把课程中的难点梳理清楚,发散思路,让学生自己发掘出课程的内涵。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493bff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5c.png)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安排了量一量、画一画、排一排和找一找等多个环节,充分照顾了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再通过动手实践加强认知。
在教学中,对分米表示的界定,采取了指、比和找等大量操作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丰富认知,通过测量和通过手势感受一毫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体验一毫米帮助学生充分界定一毫米的长度表象。
恰当的利用教材资源,不拘泥教材,非常重视教材的重组与自组开发,既有梯度又有个性,以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此外,多个环节安排了估测,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最后结合一篇小日记改错来结束,既复习了4个单位,又提醒学生要用准单位,不然会闹笑话。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2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明确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
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捏住一分钱,慢慢的抽出来。
”,学生说“太小了” ……,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台湾的蝴蝶谷》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台湾的蝴蝶谷》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712266da417866fb84a8e52.png)
《台湾的蝴蝶谷》教学反思
《台湾的蝴蝶谷》一文语句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身在蝴蝶谷中,切身感受到蝴蝶谷的奇妙景象。
课文中“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中“飞过、穿过、越过”的使用,既能使学生仿佛看到蝴蝶们飞越千山万水来到蝴蝶谷时的景象,又能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课文,问问学生通过读课文看到什么了,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他所看到的小蝴蝶旅程中的样子时,引导学生闭上眼想象,并通过做动作体会“飞、穿、跃”这几个词使用的准确性。
这样,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感悟语言的美,学生品味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受到了美的熏陶。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介绍了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一是只有一种黄蝴蝶的山谷,“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二是“有好多种蝴蝶,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飞舞,就像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
在这一段内容教学时,我采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诵读结合,感受蝴蝶谷的迷人与神奇。
比如,用播放动画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金光灿灿”的迷人和壮观景象。
配乐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想象自己就是小蝴蝶,自由飞舞,体会彩蝶谷里蝴蝶“上下翻飞”的多彩画面。
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进行多层次地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扎扎实实地与语言文字打交
道,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入感悟其景色的迷人。
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多法并举,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学生理解得更轻松、朗读更积极、想像更瑰丽。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3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68f8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d.png)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通用3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培养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我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告诉学生我校图书馆新增设很多图书的消息,从而激起学生去看一看的愿望,之后出现了新书情况的信息。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了上课的状态,而这一切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新授段,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
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
进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说明和强调,既不繁琐又能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使习题形式新颖而又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巩固时我设计了买电饭锅,钓鱼等活动,学生兴趣很浓。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与必要的指导。
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能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关于长度单位,在上学期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同时知道了1米=100 厘米,本学期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的另外两个成员分米和毫米。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8篇)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5d620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4.png)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把草莓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
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比如没有很好的分析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导致教学内容过多,二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须让孩子们在课堂内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
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从了解学生、研读教材、教参、入手,多听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分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分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f664ef9728ea81c759f57827.png)
6.1 口算两位数的加法让学生口述算法和算理,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讲清楚为什么这样算,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教学开放了,学生怎样想就怎样算,使学生的能力展示出来了。
教学方式改变了,课堂上不是教师一讲到底,而是把思考的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学生的想法就大胆地被表现出来,有利于精彩课堂的生成。
6.2 口算两位数的减法1.教师要尽量去引导学生自己多思考、多表达。
学生做得对,就让他们自己说说是怎么想的;学生做得不对,教师就要把错误指出来,让全体学生引以为戒,从而使犯错误的同学对错误的认识更加深刻。
2.当课堂上出现多种算法时,教师不要急于去优化哪一种,而是让学生经过选择、比较,自己实现算法的优化,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选出最佳方法。
6.3 加减混合两步运算1.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2.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地提问引导。
6.4 练习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
6.5 笔算两、三位数的加法1.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向两、三位数的加法迁移,因此在笔算两位数加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尝试并交流的方式。
两、三位数的加法与两位数的加法相比,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发展和提高的方面,所以又在反馈交流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引起学生对“发展和提高方面”的重视。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041aef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a.png)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为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设计首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整合,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数学规律。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与四边形》时,可以通过图形的比较、分类、组合来使学生认识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用简单语言描述四边形的特点。
2.教学方法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结合图形、图片、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丰富。
另外,配合教具、实物等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加深数学概念印象。
3.教学手段设计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教学活动,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评价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日常练习、小组讨论、实际应用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机会。
二、教学反思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
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评价方式的有效性对于教学中的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反思,评价是否全面、公正,是否能够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4.教学过程的效果评估在教学结束后,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5篇)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ca7822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a.png)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5篇)《认识方向》教学反思1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在实景中辨认东、西、南、北,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的学习也必须要以“东、南、西、北”为基础。
所以在新课教学之前,我先进行复习。
我直接提问学生: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方向?提问:我们小朋友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那大家的后面是什么方向?左边呢?右边呢?在我们平面图上怎么确定东南西北的呢?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指一指这些方向,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
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
为此,我预设了以下环节: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
我以学校周边的一些标志性的单位为背景图来替换书中的主题图,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平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平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
实际上学生在这点上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较熟悉,不需引导能顺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师扶一扶;个别学生难以辨别空间方向,要架着走。
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识的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来学习,在学生初步感知8个方位之后,让新知用于生活,认一认、指一指、说一说,渐渐地,学生由扶着方向板过渡到在自己头脑里建立一个方向板。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https://img.taocdn.com/s3/m/2226eb1f5901020206409c26.png)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2蚕姑娘(反思)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课文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情,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姑娘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睡、脱、醒、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段掌握了,后面的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
3月亮湾(反思)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美、境美、情美。
这么好的美文最适合朗读,因此,我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赏读、诵读上。
描写村前景色的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让学生紧紧围绕美丽二字,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村前哪里的景色最美,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并在小组里说一说你认为美丽的原因。
此环节学生非常认真,在小组里讨论热烈。
4快乐的节日(反思)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自问自答,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一个问题的提出,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争论,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默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看图,回忆以前,让学生说一说,并把自己理解的读出来,学生自然地就理解了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练习2(反思)学用字词句的查字典是一大重点、难点,但在教授时我却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效果不错。
反而是口语交际“讲童话故事”成为一大难点,我们乡举行了“与经典同行”活动,背古诗、看课外书,虽然学生多数都没得看,但我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讲了一部分《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本以为他们可以讲一些的,谁知道他们却几乎都忘记了,于是一节课没有完成,我只好让他们再回去看,又利用了一节课进行了“口语交际”。
5雨后(反思)在教学中,首先我从学生生活中入手,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朗读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美好,由于年龄特点,很多学生都喜欢玩水、踩水,那快乐的感觉常留心间。
苏教版《栽小葱》教学反思
![苏教版《栽小葱》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69d981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8.png)
苏教版《栽小葱》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栽小葱》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对小葱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土壤孕育了生命,植物的生命过程需要水分和养料,土壤、水分养料等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条件。
本课主要有四个环节:1.观察不同环境中小葱的生长,知道小葱的生长需要一些基本条件。
2.观察并记录小葱每天喝水情况。
知道水是小葱生长的基本需求。
3.栽和照料小葱。
4.研讨如何照料盆栽植物,了解盆栽植物的生长有不一样的基本需求。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和训练,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科学知识和简单的科学学习方法.他们对植物的了解比较多,但是可能并没有实际种植的经历。
对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种植活动,了解植物,并培养学生长期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小葱的生长需要一些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观察并描述不同环境中小葱的生长情况。
愿意与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科学态度: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喜欢植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通过一些探究活动,知道小葱的生长需要一些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运用学到的知识照顾好小葱,并观察小葱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葱、教学课件、教学视频。
学生材料:葱、试管、水、棉球、食用油、滴管、试管架。
【教学过程设计】谈话交流导入新课1.出示葱的图片(或实物),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途?2.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葱,可以作为蔬菜食用,辛辣,调味。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或图片开门见山直接引入本课的研究对象,简单有效。
同时,通过谈话,拉近了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二、探究小葱生长条件谈话:葱和我们的饮食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我们究竟对它了解多少?怎么能让它长得更好?今天我们就通过不同的探究活动来研究小葱的生长,活动一:探究小葱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1.提出问题:(出示一颗小葱)绿油油的小葱好可爱,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小葱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哪些条件?2.推测猜想: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问银河》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问银河》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3c4b2dcb90d6c85ed3ac6c6.png)
学反思
学反思
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任。
必须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
于是,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的样子,也向银河提一些问题,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
小朋友们立刻冒出了一肚子的问题。
有的孩子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多少颗小星星?有的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有多长?有的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有多大?那里风景美吗?有的问:银河,银河,你的家在哪儿?有的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离我们有多远?等许多有趣的问题。
我想,此时我们所看重的应该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孩子的思维得到了最自由的发散,所以我对所有的问题都应给予了赞扬。
我想这堂课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能很好地与学生融在一起,缺少了亲切温和,却多了一份冷冷的理智。
因此从这节课中我悟出:首先只有教师充满激情,才会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
其次,教师亲切的语言,微笑的表情,鼓励的眼神会使整堂课的教学在一种轻松、愉快、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学习组织者,学生就在这样一个组织者的引导下,才有可能自由自在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77eb6cdb90d6c85ed3ac669.png)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首先我用摆一摆的形式让学生稳固“倍〞的知识。
在出示课题后,我引出课本主题图,这样就充分利用了本课的主题图,做到了尊重教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教材在“倍数的认识〞之后进行的一个内容,我讲完本节课后,感受颇多,现在反思如下:
成功方面:
学生学习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
1、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教师给主体图,让学生自己主动获取信息,并提出他们可以想到的问题。
2、在练习的设计上层次清楚,从简到难的层次感。
3、重于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教学源于数学有效劳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本课的教学中,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比方:帮助米奇请客的问题等。
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这些是我认为本节课中的成功之处。
缺乏之处:
1、在学生同桌合作提问题后,师只是让一个学生说出了问题,并没有再问其他的学生,其实在师巡视时就有几个学生说出了好多问题,那时候我完全可以列完算式后在让学生提出问题,更深的拓展一下,可是我怕后面时间不够用,所以没给学生展示的时机。
2、在倍数关系上强调的少了些,反而隐藏在内的“几个几〞的运用强调地多了些。
3、板书设计上只注重了问题的出示,条件的出示却忽略了,给人的重点弱了很多。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通过反思我知道了自己的缺乏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取别人之精华,来弥补自己的缺乏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
我想刚看到这个课文题目的人,心里都会十分地好奇!我让孩子们读一读这个课题,把孩子们那种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充分调动起来。
而新课程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我在这里让学生有充分地思考时间,让学生去想去问。
然后再自己读课文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学会分写和解决这些问题。
也许这里缺少对分析的指引,但学生在读,在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里我充分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只是这些问,还只停留于在课题,其实更应该涉及到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
我们常常把自己认为应该有疑惑的地方,强加于孩子们的头脑中去,让其也在这里存疑,然后再解决这些所谓的疑惑。
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在这里感到疑问,即使是相同的地方,每一个孩子的理解也都不相同。
所以我认为,让孩子学会问,善于问,敢于问,来培养孩子主动探究,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实现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孩子,是你用智慧救了妈妈!”可以称之为《晚上的“太阳“》一文的中心句,“智慧”是课文的中心词。
教学课文第二段的时候,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的医生说,爱迪生是用智慧救了自己的妈妈。
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能体现爱迪生智慧的词句?”学生找到的都是课文中直接描写爱迪生想出办法的句子:“突然,他眼睛一亮……镜子放在油灯后面。
”为什么找这句话?学生的回答是,从这些句子中能看出爱迪生聪明,是他想出了用镜子集中反射灯光的办法救了他的妈妈,所以说他有智慧。
虽然经过了几遍初读,但是能看出孩子们的理解感悟,还是停留在字面的表层意义上。
“再来读一读,找一找,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
这一回,学生们找到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这一句。
原因是从这一句话中能看出爱迪生见到妈妈生病非常焦急,特别紧张。
这一遍的读书能体会到爱迪生的焦急紧张,说明学生读书能联系到课文的有关内容,但是思考的程度不够,还没有悟出言外之意。
“再来读一下前面3句话,找一找描写其他人的表现的词语?”
学生也找到了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犹豫、痛苦、无可奈何”。
“这些句子、词语都是写别人的,好像与爱迪生无关,能不能删去呢?”
故意“设障”,使学生的读书很投入,学生的回答也很坚决,不能删去,因为这能看出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大家都特别着急。
再次的读文,就会感觉到学生能够联系到当时的情境,能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所体会。
“查一查字典,看看“智慧”到底是什么意思?”
字典中正好有现成的答案:(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
“医生和爸爸都特别着急,怎么就说爱迪生有智慧呢?再来读一读:‘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爱迪生的手心里攥出了汗水’这一句,你可能还会有新的收获?”
学生们经过再读书,恍然大悟,爱迪生手心里攥出了汗水,有焦急紧张的原因,但是更主要的他是在思考着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面且迅速、实际、有效地解决了别人看来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这才算是真正超出常人的智慧。
思考:“爱迪生手心里攥出了汗水。
”表面上看有同于常人的紧张、焦急,但是,更有超出常人的“突然,眼睛一亮”,能根据周围实际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真正的智慧。
读懂了这句话,也就读懂了爱迪生的智慧所在。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力求从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的联系中去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准确地把握其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的含意,并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
《闪光的金子》讲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故事内容很浅显,孩子们自己就能基本读懂。
所以教学时,我不想按部就班,而是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
放手让他们自己读书、自己质疑、自己感悟、自己解答,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
上课伊始,我先出示了课题,接着请一个学生读了课题,其他学生进行简单的点评,然后全班一齐读课题。
课题一读完,孩子们已经把手举得高高的,(因为现在班上已经有一部分同学,习惯在老师上这课之前,做一些预习工作。
)我叫他们起来回答,有的说:“我想知道闪光的金子指的是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课题为什么加上引号?”有的说:“本文写的是真的金子吗?”有的说:“为什么要用闪光的金子来做课题呢?”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个个都提得那么有价值,我的心中暗喜,学贵有疑嘛。
我当然没有急着告诉孩子们现成的答案,那样一定没有任何趣味。
而是带着十分肯定的语气鼓励他们说:“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课文中,相信你们认真读了课文后,答案会乖乖地跑出来的。
”于是朗朗的读书声响起。
几分钟后,刚才提问的好几个同学自己都举起了手。
“我知道闪光的金子指的是徐虎的那颗心。
”“课题加引号是因为并不是真正指闪光的金子,和前面学习的《‘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的引号一样的。
”(哈哈,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棒!)课题的疑问都解决了,我问他们:“刚才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吗?”马上就有一个同学说:“为什么把徐虎的一颗心比作闪光的金子呢?”这是一个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我把这个问题写在了黑板的醒目位置,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再去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表现徐虎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句子,然后在小组里议议,再读读,体会一下应该怎样读。
小组汇报交流时,孩子们还是抓住了徐虎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事迹的。
比如:徐虎在“不同的地段”挂起“三只”“特约服务箱”;他每天总是定时开箱;他为住户连夜疏通管道。
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孩子们感悟徐虎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高尚品质。
此时我还简单地小结了写一件事情,必须讲清楚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谁做了什么事,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果怎样,让孩子们初步懂得写一件事的几个要素,为以后写记事的片断打下基础。
课堂上,我发现孩子们是怀着热情和好奇去学习课文的,带着喜悦和满足迎接下课铃声。
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的意识很强烈,在课堂上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略有遗憾的是,有些平时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朗读课文的训练在课堂上落实得不够到位,回答问题不够主动。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反思
可以说《歌唱二小放牛郎》与现在孩子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他们通过电视荧屏对抗日战争已有一定的了解,对扫荡一词的理解,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很难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难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不灭的印象。
于是我从敌人一词入手,让学生说说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干什么,激活学生的积累。
记忆的回放、教师的表述,一群没有人性的恶魔在学生头脑里立起来了。
小小年纪在敌人面前毫不畏惧,学生明白;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上面的残忍手段,学生也理解。
多种激趣立足于读———《鸟岛》教后记
《鸟岛》一文结构简单。
主要写鸟岛的位置以及为什么叫鸟岛?从鸟多、鸟蛋多、鸟窝多、游人多这几方面来写。
学生还是很乐意学习这篇课文。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激趣。
一、导中激趣
放暑假时,老师要到鸟岛上玩,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鸟岛在哪儿吗?有的学生很好奇:老师你真的要去鸟岛玩?是啊,但你们要告诉我在哪儿?我才能去。
请大家认真读课文。
不要让老师去不成鸟岛了?因为我别出心裁地提问方式,学生一下来了兴致,都很认真读课文。
争先恐后地回答。
我顾做不解地回答:我去海西皮岛干什么?学生说:海西皮岛就是鸟岛。
二、画中激趣
文中除了告诉我们鸟多,还告诉我们什么也多?
生:还告诉我们鸟蛋多、鸟窝多、游人多。
画出有关的句子,你是从这些句子中的哪些词感受到。
有认真读的同学等下到黑板上画画,一听说到黑板上画都爱表现自己,开始仔细地读,接着让学生品词赏句。
讲到鸟窝多时,我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画鸟窝,让学生评一评哪个学生画得好,画得符合课文中所说的。
一个学生说:“小钦画得好,因为她画的鸟窝是挤在一起,课文不是写着鸟窝是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吗?定坤画得不对,他画的鸟窝是分开的。
”
三、劝中激趣
鸟岛中有这么多鸟、不计其数的鸟蛋、密密麻麻的鸟窝,如果你来到这里你想做什么?
定坤说:“我想捉几只鸟,拾几粒鸟蛋回家。
”
你们说他说的对不对?
生齐说:不对。
那我们要怎么劝他不能捉鸟,不能拾鸟蛋?
生:如果大家都像你那样到鸟岛上捉鸟拾鸟蛋,那鸟岛上就没有这么多鸟,就不能称做鸟岛。
生: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可以捉它。
生:鸟能帮助大树捉害虫,你把它捉住了,就不能帮大树捉害虫,大树会被害虫吃光光的。
……
原先我没有安排这个环节,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