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民法学
民法学重要考点总结

第一编总论第一分编绪论第一章民法概述民法的概念与含义民法的沿革民法理念的近代演变。
民法的调整对象97年根据民法中的财产权制度论民法对财产关系的调整方法。
(25分)答: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概括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具有如下一些内涵:1、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中的“财产”既有狭义也有广义。
狭义:具有金钱价值的有体物;广义:具有经济价值的权利和义务的综合,包括物权、知识产权、债权和债务。
没有形成权力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利益也属于财产的范围。
具有物质形态的财产称为有体财产,不具有物质形态的财产称为无体财产。
没有经济价值而具有精神、文化、纪念价值的私人书信、照片等,在法律上视为财产。
2、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分为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财产归属关系:财产所有关系;财产流转关系:某项财产由一方向另一方转移而发生的关系。
财产流转的基本内容属于商品交换关系。
还包括一些无偿的关系,如赠与、借贷。
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以平等自愿为基础。
与之相比较,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关系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属于行政法、经济法调整。
主体的平等性决定他们之间发生的财产关系,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
民法对财产关系的调整方法主要有:1、确认的方法。
2、救济的方法。
3、补充的方法。
民法的性质99年根据民法对民事权利的规定,论民法的私法性质。
(25分)答: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了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具体包括:(1)权利人依法直接享有某种利益或实施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2)权利人可以请求义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保证其享有或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3)在利益受到侵犯时,有权请求有关国家机关予以保护。
07年本科分析私法自治。
民法的本位民法的渊源民法的效力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基本原则概述05年论述民法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25分)平等原则06年论述平等原则在财产法中的体现。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统考复习专用教材_民法第八章

第二部分物权第八章物权概述与物权的变动一、物权的概念与特征(一)物权的概念物权是指权利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或管领特定的物,并且排除他人干涉的民事权利。
物权是一种财产权利,物权的本质是物质资料所有制和财物占有、支配关系的法律表现。
作为财产权,物权是与债权相互对应、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物权是一种静态的财产权,反映了人们在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物质资料方面的相互关系;债权则是一种动态的财产权,反映的是人们在财产流转中的关系。
物权最充分的表现形式是所有权。
除此之外,还有地上权、地役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表现形式。
(二)物权的特征物权是与债权相互区别而存在的,因而,物权的法律特征也是与债权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
物权的法律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权是绝对权绝对权,又称对世权,是指以不特定的任何人为义务主体的民事权利。
物权是权利主体对特定物进行管理、支配、享受利益的排他性权利。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物权人有权在法律规范内按自己意愿对物进行支配,包括对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另一方面,物权人也有权排除他人对自己支配之物所给予的侵害和对自己行使物权的行为造成的干涉和妨碍。
2.物权是对世权这是物权在效力范围方面的特征。
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人,但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人,即除权利主体之外的一切人都负有不得侵犯该物权的义务。
正因为如此,民法学上称物权为“对世权”,而称债权为“对人权”。
3.物权是支配权。
物权的权利人享有对物直接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所谓直接支配,指权利人无需借助于他人的行为,就能够直接行使自己的权利。
所谓排斥他人干涉,指物权具有排他性。
物权的排他效力具体表现在:同一物之上不得存在两个所有权,如果某人依法对某物取得所有权,则即使另一人事实上占有该物也不能享有法律上的所有权;同一物之上不得存在数个内容相矛盾的他物权。
4.物权具有排他性物权的排他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权具有排除他人侵害、干涉、妨碍的性质;另一方面,内容相同的物权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的性质,即同一物上不容两个以上相同内容的物权并存。
民法学重点

第一章:1.民法的性质(简答)1、民法是市民社会的人法。
经济人是民法的主体、2、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3、民法是私法,规定国家公务的为公共法,规定个人私利的为私法。
(私法的公法规范,就是对私法的干预,政府干预过多,就是对私法领域的入侵。
理解)4、民法是权利法,是保证私人权利的法。
2.民法的调整对象(简答)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1、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2、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3、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特征(简答)民法调整人身关系的特征:1、非财产性。
人身关系是一种非财产关系,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不能直接用商品价值来衡量。
2、专属性。
人身关系是民事主体基于人格利益或身份利益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这些人身权利很难与人分离,因此人身权一般不能转让、放弃或被剥夺。
3、平等性。
民法只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4、固有性,人格关系中的利益大多是民事主体必备的利益。
民法调整财产关系的特征:1、主体地位平等。
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的主体之间地位平等。
2、财产关系以经济利益为基本内容。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直接反映出民事主体一定的财产利益诉求。
3、财产关系以主体意思表示自由为前提。
第二章:1. 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简答)平等原则、自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信赖保护原则。
2.民法基本原则的特征?(简答)1、内容的一般抽象性。
民法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民法的本质特征,负载了市民社会的根本价值,是对市民社会本质和规律的集中反映。
2、形式的非规范性和不确定性3、效力的统帅性和贯穿性4、功能的补充性和强行性第三章:1. 民事法律关系(名词解释)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对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加以调整的结果。
2. 民事法律事实支配权形成权抗辩权(名词解释)民事法律事实: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
民法学民事法律行为ppt课件

民法学民事法律行为
5
• 2、分类: • ①表意行为与事实行为(广义民事行为); • ②作为与不作为; • ③适法(合法?)行为与不合法行为(非法行
为?)。 • 法不禁止即自由
民法学民事法律行为
6
民事行为结构图
民事行为(广义)
表意行为(狭义
民事行为)
事实行为
合法行为(民事 不合法行为(效力
法律行为)
• 26: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 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
•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承诺到达的时间适用本 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
民法学民事法律行为
19
四、意思表示的分类
• 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 2、对话的意思表示与非对话的意思表示; • 3、独立的意思表示与不独立的意思表示; • 4、明示的意思表示与默示的意思表示; • 5、健全的意思表示与不健全的意思表示。
民法学民事法律行为
3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 一、民事行为 • 二、民事法律行为 •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民法学民事法律行为
4
一、民事行为
• 1、概念:有二义: • ①广义:指民事主体所实施的、能够产生财产或
人身等民法后果的行为。包括民事表意行为与民 事事实行为。 • ②狭义:仅指民事表意行为,指以意思表示为要 素,能够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民法通则》 采此义。
• ①须为自主行为;②须为外界所识别。
民法学民事法律行为
18
三、意思表示的生效
• 1、立法例:
• ①发信主义;②到达主义;③理解主义。
• 2、我国法律规定:
民法学 第一至四章

–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 间发生的、符合民事法律规 范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 社会关系,是民法对其管辖 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加以 调整的结果
• 特征
– 主要为私法关系 – 主要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 – 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
• 分类 – 人身权关系和财产权关 系:是否可以转让自己 的权利 – 绝对权关系和相对权关 系:确定义务主体的范 围及其所承担义务的性 质 – 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和复 合民事法律关系:正确 适用民法规范
民法的概念
• 民法是运用事前调整和事后调整的方法调 整主要为私人利益性质的人身关系和财产 关系的法律部门。
第二节 民法的性质
• 民法为权利法
– 民法的一切制度都以权利为轴心建立 – 民法规范多为授权性规范,是以权利为本位的法 – 私权神圣:人格权神圣、财产权神圣和契约神圣三个基本点
• 民法为公私混合法(平衡保护私人自治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两个基本点)
• 基础
– 纯粹的意思自治原则是20世纪的民法的原则,奠基于完全的理性 和完全的意志力的假设 – 意思自治与国家的保护性干预相结合原则是21世纪的民法原则, 假定有限的理性和有限的意志力
• 意思自治原则的有限适用
– 在适用法律行为制度的民法内容中,都适用意思自治原则 – 契约自由原则,是意思自治原则的最经常的运用形式
– 学说、事理之性质和同法族的外国法
第五节 民法的适用范围
• 对人的适用范围
– 原则上,我国民法适用于我国境内的一切人 – 例外
• 境外的中国自然人和法人依照中国法律、法规和中国签订的国际条约或国际 惯例应适用中国法的,仍适用中国法 • 在我国境内的外国外交人员,按照协议或国际惯例并根据对等原则,享有管 辖豁免,涉及他们的民事案件不归中国法院管辖,但他们自愿放弃豁免权接 受中国法院管辖的,法院应适用中国民法并参考国际惯例
民法学期末背诵重点(上、下完整版)

《民法学》期末背诵重点完整版民法(上)第一章民法概述一.什么是民法?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如何?答: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调整对象: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1.财产与财产关系的概念狭义的财产:具有金钱价值的具体物广义的财产:具有经济价值的权利和义务的总和,包括物权、知识产权、债权和债务。
没有形成权利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利益也属于财产范围。
虽没有经济价值,而具有精神、文化、纪念价值的私人书信、照片等,法律上视为财产,依保护财产权的方式予以保护财产类型:积极财产:包括物、智力成果、物上利益、债权消极财产:仅指债务总和财产:如法人的财产、夫妻共有财产财产关系:当事人以财产内容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2.民法调整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财产归属关系(静态财产关系):主要指财产所有关系:即因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财产流转关系(动态财产关系):某项财产由一方向另一方转移而发生的关系。
前者往往是发生后者的前提条件和结果,后者是前者的表现形式,是取得和实现前者的重要手段。
3.民法调整以平等自愿为基础的财产关系主体地位的平等性,决定了他们之间发生财产关系必须坚持自愿原则。
(二)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1.人身关系的概念与种类人身关系:与人身不可分离的、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社会关系。
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1)人格关系是基于人格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系“人格”与“法律”连用而构成术语“法律人格”时,指的是人的法律主体资格,即人可以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的资格,相当于“民事权利能力”。
“人格(人格利益)是指人作为自然之存在和社会的主体,其自身所包含的,并且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下受法律保护的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
(2)身份关系是以特定的身份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民法学课件(全套)

课程简介
民法学课程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法学教学指导委 员会所开列的高等学校本科法学专业的 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中国政法大 学历来极为重视的一门课程。这门学科 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价 值也深深地吸引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课程简介
完整的民法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民法总论、物 权、债权、知识产权、亲属法、继承法等内容。由 于这个学科体系过于庞大,在教学安排上,目前我 们采取了设置“民法总论”、“物权”、“债与合 同”、“侵权行为”、“亲属与继承”等多门课程 的方式来讲授民法学。在目前改革后的教学课程体 系中,《民法学原理》(一)讲授54课时,主要内 容为“民法总论”,《民法学原理》(二)讲授90 课时,主要内容为“物权法”和“债权法”,另外, 还辅之以“合同法”、“侵权行为法”和“亲属继 承法”。其中,《民法学原理》为中国政法大学法 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共144课时。
宣告
4.4 监护
• 监护的概念和沿革 • 监护制度的性质 • 监护人的设定 • 监护人的职责 • 监护的终止
4.5 自然人的户籍与住所
• 自然人的户籍
• 户籍是以户为单位记载自然人的姓 名、出生、住所、结婚、离婚、收 养、失踪和死亡等事项的法律文件。
4.5 自然人的户籍与住所
• 自然人的户籍 • 住所
第一部分 民法总论
• 第一章 民法的意义 • 第二章 民法的基本原则 • 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 第四章 自然人 • 第五章 法人 • 第六章 法律行为 • 第七章 代理 • 第八章 期限与诉讼时效
第一章 民法的意义
• 1.1民法的概念与属性 • 1.2民法的法源
1.1 民法的概念与属性
• 民法的语源:
民法学

《民法学》复习资料①第一编总论第一分编绪论第一章民法概述②1.民法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宪法是根本法,民法是重要的法律部门之一,是调整社会生活关系的基本法。
3.民法一般是成文法,包括民事法律、法规等。
民法典是按照一定体系将各种基本的法律制度编纂在一起的民事基本规范,它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通常冠以“民法典”的称谓。
4.民法学是探究民法规范及有关的学理的一门法律学科。
狭义的民法学是以阐明现行民事法律规范为内容的民法学,称民法规范学,又称民法解释学。
广义的民法学包括比较民法学、民法社会学、民法哲学和民法史学。
5.商法是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适用于商法。
现在我国没有民法典也没有商法典。
我国立法采取的是民商合一制。
6.关于民法的沿革,浏览课本P4——P8。
7.民法调整的对象: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8.财产关系的相关内容:(1)概念:广义是指具有经济价值的有体物、智力成果和其他利益。
狭义是指有金钱价值(即能用金钱表示或者能用金钱衡量的价值)的权利的总和。
(2)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可分为两类:财产归属关系(是指财产所有和支配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是指财产由一方向另一方转移而发生的关系,其表现形式有商品买卖关系、货币借贷关系、货物运送关系、物品保管关系以及知识产权转让关系等)。
(3)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的特点:平等性和自愿性(注意:民事主体地位的平等性决定了他们之间发生财产关系必须坚持自愿原则,由当事人自主决定,国家一般..不干预)。
9.人身关系的相关内容:(1)概念:与人身不可分离、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社会关系。
(2)种类:人格权(包括生命、健康、生命、肖像、名誉等方面的利益)与身份权(包括亲属和监护等方面的利益)。
(3)人身关系的特征:A主体地位平等。
B与人身不可分离。
C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
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为

双方民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相互对应 的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民事行为。 多方民事行为:是指有两个以上的多方 当事人共同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民 事行为。
区分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 行为的意义:
法律对三者成立的要求有所不同, 单方行为,只要行为人一方作出意思表 示,民事法律行为就能成立;双方行为、 多方行为一般则需要各方行为人的意思 表示达成一致,民事法律行为方能成立, 只有行为人一方的意思表示,民事法律 行为不能成立。
朱某某、李某某辩称:寻包启事许诺给 付酬金不是其真实意思,且公文包内有 李某某单位及本人的联系线索,李甲不 主动寻找失包人、物归原主,却等待酬 金,请求法院驳回李甲的诉讼请求。王 某某表示仅替李甲保管拾得物,不要求 酬金。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一)民事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以意思 表示的行为为构成要件的行为),属于 民事行为。 意思表示行为以意思和表示为要素 构成。 意思是当事人欲发生设立、变更、 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在愿望和要求。 表示是将这种内在意思通过一定方 式表达于外部的活动。
(四)要式民事行为和不要式 民事行为
要式民事行为 : 是指必须具备法律要 求的特定形式或履行一定的程序才能成 立的民事行为。 不要式民事行为 : 是指不要求具备特 定形式,当事人自由选择一种形式就能 成立的民事行为。
区分的意义:
对于要式行为,不采取法律规定的形式 不能成立和生效。而不要式行为,当事 人选用任何形式都不影响起成立和生效。
(三)民事法律行为民法通则上 的定义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民事主体发生民事 法律关系变动的意思表示为要素,而发 生意思表示内容要求的民事法律效果的 合法民事行为。
(四)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
1.准法律行为:非基于表意人的表意行为, 而基于法律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准法律行为的特征在于,不论表示人内 心是否意欲发生一定的法律效果,法律 均使其直接发生某种法律效果。
民法学第八章 物 权法 总 论

( 5 ) 效力上的区别 。 物权为 支配权 ,具 有排他效力 和 追及效力 。 ( 6 ) 权利保护方法上的区别 。 物权的保 护方法除民法方法外 , 还有刑 法方法和行政法方 法 , 而债权的保护方法一般仅限于民法方法 。 ( 7 ) 权利存续期限的区别 。 物权具有永 久性或长期性的 特征 , 所有权没有存续期限的限 制 , 他物权与一般债权相比 , 更为 长期稳定 。
4
2.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 1 ) 主体的区别 。 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 定的 , 而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 , 物权为对世权 、 绝对权 。 ( 2 ) 内 容的区别 。 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 配特定物的权利 , 物权是支配权 , 物权人无须借 助他人的行为即可实现其权利 。 ( 3 ) 客体的区别 。 物权的客体只 能是物 , 而且通常为 有体物 、 特定物 、 独立物 。 ( 4 ) 权利变动 上的 区 别 。 物权的 变动 ( 取得 、 变更 、 消 灭 ) 法律规定必须公示 , 动产物权以占有和交付为 公示方法 , 不动产物权 以登记和 变更登记为 公示
第八章 物权法总论
第一节 物权概述 一 物权的概念与特征 (一)物权的概念 物权的概念在物权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它是整个物权法的逻辑起点,物权的特征、物 权的效力乃至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皆由物权的概念 演绎而来。 (二)物权的特征 根据物权定义,物权表现为如下法律特征:
1
1. 物权的对世性 这是物权主体方面的特性 。 在物权关系 中 , 权利主体总 是特定的 , 义务主体总是不特定的 , 所有权 、 用益物权 、 担保物权莫不如此 。 2. 物权的特定性 这是物权客体方面的特性 。 物权法上的 物 , 只 能是特定物 , 而不能是种类物 。 3. 物权的支配性 这是物权内容方面的特性 。 物权为直接支配 特定物的权利 , 直接支配性为物权的固有属性 。
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重点版)

《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重点版)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念与特征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也是由民法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2、民事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平等性。
4、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一、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1、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人。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负担的义务。
)3、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第三节:民事法律事实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事实是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
其特征在于:1、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事实,而不是当事人主观的内心意思。
2、法律事实必须能够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
3、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实,有的是由法律规范的,有的是由道德、宗教等规范的。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1、事件:自然事实,是指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2、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民事行为和事实行为两种。
第四节:民事权利一、民事权利概念:是指法律为了保障民事主体的特定利益而提供法律之力的保护。
其特征有:1、民事权利是由民法所确认的由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利益。
2、民事权利体现为民事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自由。
3、民事权利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4、权利是类型化了的利益。
二、民事权利的分类:1、财产权、人身权和综合性的权利(内容和性质)2、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作用)3、绝对权和相对权(义务主体是否特定以及权利的特点)4、主权利和从权利(民事权利之间的主从关系)5、既得权与期待权(权利成立要件是否全部实现)*第五节:监护一、监护的概念:监护:指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保护的一项制度。
民法学课件

• 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发 生效力的地域范围。主要有两种情况:
1 适用于我国全部领域内的民事法律法规 2 适用于局部地区的地方性民事法规 二、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 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在 何种时间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包括生效、失效的 时间,以及生效后的民法规范对其生效之前所发生 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否有溯及力的问题。
第五节 民法的法律渊源
• 民法的法律渊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存在形式或 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时期,或者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民法的渊源不尽相同。
一、制定法
• 制定法是成文法的典型形式,是指经国家有权机关 制定的法律、法规等。制定法包括几种形式:宪法 、民事基本法、民事单行法、法规、规章、有权解释 。
二、习惯法
• 问:李某对外国人甲的起诉能否适用我国法律?
解题思路:本案例主要考察民法的适用范围,即空 间范围、时间范围以及对人的效力范围。《民法通则 》第8条第1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 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 除外。”本案发生在中国领域内,且没有排除适用的 情况,因此应当适用我国法律。
案例
• 某外国人甲,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2005年8月1日 ,甲与李某签订房屋租赁合同,承租李某所有的位于 北京市海淀区的房屋用于办公,租期为3年,每月租 金为20 000元,每三个月交纳一次房租。甲由于经营 不善,欲停止办公,遂于2007年8月1日在没有通知 李某的情况下停止营业,搬出该房屋。李某得知,协 商未果后,于2007年12月1日起诉至人民法院。
二、民法是权利法
• 民法以充分创设权利和保障权利为己任,民事法 律的制度设计与施行都以权利为线索和中心。 • 民法为权利的实现提供有效的保护。
民法学原理(一)第七章-第八章授课大纲

第七章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问题思考:1、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什么称其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形式是什么?2、民事法律规范、民事法律关系、法律事实、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本章研究的内容体系:❝1、民法上权利和义务的意义和本质。
❝2、民事权利的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3、民事权利的行使。
❝4、民事权利的保护方法。
❝研究重点:❝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和抗辩权的特点和效力。
一、如何理解民事权利?权利的本质是什么?有观点认为:权利是道德资格、是人的自由、是主体享有的特定利益、是个人意志支配的范围、是法律赋予的强制效力。
你认为权利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权利?私法中规定权利的意义是什么?❝(一)权利的本质❝权利在西方国家的词源中是多义词,表示:正当、正确、权利、法律。
多个含义用一词表示,说明了什么权利观念?❝罗马法的权利观念:“诚实生活、不犯他人、各得其所”。
❝康德认为:权利实质是:一个人的自由行为与他人的自由行为并行不悖的关系。
❝权利是法律规范许可人为了实现其利益而实施的行为范围,是人实现正当利益的行为依据。
❝(二)权利的本质在于:为权利而斗争❝耶林认为:❝一切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都准备着去主张权利。
❝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
主张权利也是对社会的义务。
❝斗争所寻求的并不单单是防备物的价值金钱的损失,而是通过物去主张人格本身。
二、民事义务❝一、民事义务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一方为满足他方利益的实现所应实施的行为限度(约束)。
❝二、特点:❝1、以不利益为内容,体现的是约束。
❝2、是对人的行为的约束,非人身约束。
❝3、义务有法律强制力,不履行应承担法律责任。
❝三、民事义务的主要类型❝1、积极义务(作为)与消极义务(不作为)❝2、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3、主义务与从义务❝4、始发义务与继发义务❝四、义务与责任❝义务是人在法律上所受的行为约束。
体现法律关系当事人(义务人)的自觉、自愿履行的特点(意思自治)。
民法学2(8-14章)答案

《民法学》2第二、三编(第八章至第十四章)练习题第八章:继承权的概述(第三十章)一、判断题:√×1.狭义上的继承,财产的继承和身份的继承。
(错)2.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就已经存在继承制度。
(错)3.我国 1990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继承法》。
(错)4. 客观意义上的继承权又称继承期待权。
(对)5.继承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更替而产生的财产权。
(对)6.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有继承权。
(错)7.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
不论是何种动机和手段,也不论是既遂还是未遂,均当然丧失继承权。
(对)8. 伪造、篡改或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经被继承人生前宽恕仍然有继承权。
(错)9. 继承权恢复请求权是继承权受到侵害时继承人享有的权利。
(对)10、《继承法》第8条中规定,“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5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
(错)二、简述题:简述继承权的特征1.继承权与财产所有权相联系2.继承权与一定的身份关系相联系3. 继承权的实现与一定的法律事实相联系4.继承是继承人无偿取得被继承人的财产三、案例分析题:丧偶妇女李某之子张某,直到三十岁才结婚。
婚后不久,张某因意外事故死亡。
此时儿媳杜某已有身孕。
在分割张某的遗产时,杜某提出要为尚未出世的胎儿留出一定的遗产份额,李某对此表示赞同。
杜某在为胎儿争取留下一份遗产后,却又私下悄悄地将胎儿做了人工流产,以便再婚。
李某对此非常气愤。
她提出要求重新分割为胎儿保留的那份遗产。
杜某则拒不同意重新分割这部分遗产。
请问:为胎儿保留的这份遗产是否应当重新分配?分析意见我国《继承法》第28条规定:“遗产继承时,应当保留胎儿的应继份额。
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按此规定,分割遗产时,如果被继承人的妻子怀有身孕,就应当为胎儿保留继承份额。
如果胎儿在脱离母体时即已处于死亡状态的,原为胎儿保留的继承份额应当按照法定继承办理,即应当由被继承人的继承人再行分割。
民法学上电子

第 第2章 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 第3章:民事法律关系 编 第4章:自然人
民 第5章:法人 法 第6章:合伙 总 第7章:民事法律行为 论
第8章:代理 第9章:诉讼时效和期限
使用说明:点击横条进入相应内容。
第一章 民法导论
返回目录
学习目的
➢ 通过本章的学习,弄清民法的调 整对象;民法的定义;了解民法的 适用;明确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了解民法的特点、渊源等,为系统 学习民法打下基础。
返回目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民法概述 第二节 民法的性质 第三节 民法的渊源与适用
思考题目
使用说明:点击横条进入相应内容。
返回目录
第一节 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调整对象 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
1、财产关系 ➢ (1)财产 ➢ (2)财产关系 ➢ (3)静态财产关系与动态财产关系
2、人身关系 ➢ (1)特征 ➢ (2)人格关系与身份关系
符合民事规范的 、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 的社会关系。 ➢ 1、是民法调整对象在法律上的反映; ➢ 2、是符合民法规范、具有法律保障的社 会关系; ➢ 3、是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内容的社 会关系; ➢ 4、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取 决于民事法律事实。
返回目录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 1、平等性 ➢ 2、广泛性 ➢ 3、任意性
返回目录
六、公平原则
➢ 1、民事主体资格的公平赋予 ➢ 2、民事法律关系中双方利益的衡平与公
允调整 ➢ 3、民事责任的正确、合理归责 ➢ 4、公力救济的合规、迅速
➢ 思考:撑救弱者含有公平吗?
返回目录
七、公序良俗原则
➢ 《民法通则》第七条:“民事活动应当 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 序。”
民法学经典讲义完整版

民法学讲义第一编民法总论第1章民法绪论一.民法的概念和含义民法是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以法律调整的主体地位的不同,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民法的词源近代民法一词,不是我国的本土语言,是一个舶来品,源头来自罗马法的Jus civil,(即市民法之意),罗马法有市民法和万民法之分,前者适用于罗马市民,后者适用于罗马市民以外的人。
公元三世纪后,罗马帝国对居住在罗马境内的所有人均赋予市民权,市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分就消失了。
Jus civil一语遂成为罗马法的总称,此后欧洲各国即以此命名各国的民法。
19世纪时,日本引进西方的法律文明,日本学者根据荷兰语译为民法。
我国历史上属于中华法系,没有法律领域之分,即所谓的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没有专门的民事法律,也不具备民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一直到清朝末年,准确地说是光绪28年,即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
1907年,光绪帝派修律大臣到日本考察,邀请日本法律学者帮助起草民法典。
1911年,民法典起草完成,称为大清民律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
这部民法由总则、债权、物权、亲属和继承五编构成,共1569条,基本上是照搬德国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的内容。
但这一部民法典未及正式颁行,清政府即被推翻。
三.民法的调整对象四.民法与民法学的体系民法的体系就是民法的规定或者法律条文以什么方式组合在一起。
民法的体系结构因不同的法系而有很大的不同。
现看一下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民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结构严谨的民法典,每一条民法条文都是以一个概念为基础形成的,不同的条文根据基础性的概念组成规范群,一个规范群就是一项具体的法律制度。
各个法律制度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整个民法典。
大陆法系民法的体系有两种基本的类型。
一种是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三编式的构造体系,称为法学阶梯式,即法典分为人、物、取得所有权的方法三编。
民法学

民法学目录第一编总论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二章民法基本原则第三章民事权利、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第四章民事主体第五章民事权利客体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七章民事代理第八章诉讼时效与期限第二编物权第九章物权及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物权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物权的分类第三节物权的效力第四节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第十章物权变动第一节物权变动概说第二节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第三节基于其他原因的物权变动第十一章所有权第一节所有权的一般原理第二节土地所有权第三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第四节相邻关系第五节共有第十二章用益物权第十三章担保物权第十四章占有第三编债法第十五章债的概述第一节债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债的要素第三节债的分类第四节债的发生原因第五节债的效力第十六章债的保全和担保第一节债的保全第二节债的担保(保证和定金)第十七章债的移转和债的消灭第一节债的移转第二节债的消灭第十八章合同的一般原理第一节合同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合同的分类第三节合同的订立第四节缔约过失责任第五节合同的履行第六节合同的变更与解除第十九章合同的类型第一节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合同(含买卖与互易合同、互易合同、赠与合同、水与能源(电、气、热力)供用合同)第二节转移标的物用益权的合同(含房屋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借用合同等)第三节完成工作的合同(含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第四节给予信用的合同(含借款合同、储蓄合同)第五节提供服务的合同(含运输合同、仓储与保管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第六节提供智力成果的合同(含技术合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和转让合同)第七节其他合同第二十章无因管理之债第一节无因管理之债概述第二节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第三节无因管理之债的效力第二十一章不当得利之债第一节不当得利之债概述第二节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第三节不当得利的类型第四节不当得利之债的效力第四编人格权法第二十二章人格权概述第二十三章一般人格权第二十四章具体人格权第五编亲属法第二十五章亲属与亲属法第二十六章婚姻第二十七章亲子关系(包括收养在内)第六编继承法第二十八章继承权第二十九章法定继承第三十章遗嘱继承(含遗赠与遗赠扶养协议) 第三十一章遗产的处理第七编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二章侵权责任概述第三十三章一般侵权责任第三十四章特殊侵权责任第三十五章共同侵权责任第三十六章侵权责任的承担与抗辩事由第一编总论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一节民法的本质一、民法的地位民法是私法基本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第二节 财产所有权
• 一、财产所有权的概念和内容 • 二、财产所有权的取得和丧失 • 三、共有关系和相邻关系
一、财产所有权的概念和内容
•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 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是所有制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二、财产所有权的取得和丧失
• 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主要有两种情况:原始取得和传来取 得 • 所有权的取得不以原所有权人的所有权和意志为根据的, 称为原始取得。包括国有化、无主财产取得、扩大再生产 等方式。传来取得是基于原所有权人的所有权和意志,并 通过一定的法律行为而取得所有权,又称继受取得。如买 卖、赠与、遗赠、继承。 • 所有权的丧失包括完全丧失和相对丧失。完全丧失指物上 所有权永远不复存在的情况,如名画被烧毁等;相对丧失 是指所有权与原所有权人脱离而归于其他主体,如所有权 的转移、继承等。
• 2.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 公民下落不明满2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 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 • 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或因意外事件(如地震、水 灾、火灾等)下落不明满2年的,经利害关系人申 请,可以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 • 宣告死亡等于消灭了一个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将 产生同自然死亡一样的法律后果。
3.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参加民 事法律关系,从而取得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 资格。 我国《民法通则》把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 第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两类:一是不满10 周岁的未成年人;二是完全不能辨认自己的精神病人。 第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一是10周岁以上的未 成年人;二是不能完全辩论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第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主要指18周岁以上的 精神正常的成年人。
(三)等价有偿原则 (四)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 要求:在民事活动中要做到公平合理,任何显 失公平的民事行为都可以被撤销;民事主体在进 行民事活动时,意思表示真实,不准欺骗、隐瞒、 作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要恪守信用,树立 信誉第一的观念。
(五)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原则 (六)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任何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都不得为了实现个人或小 集团的利益而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第一,民事活动中 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第二,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 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宏观经济计划, 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三、民事主体
• 公民是民事主体的一种,须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 能力。 • 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 民事义务的资格。 • 在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 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 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终于死亡。 • 公民的死亡分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两种。
四、民事行为和代理
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为设立、变更和终止 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实施的行为。民事行为有合 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之分。合法的民事行为就是民 事法律行为,违法的民事行为包括两类,一是无 效的民事行为,二是可变更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或终 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常的分类有:单方法律行为和双 方法律行为;无偿法律行为和有偿法律行为;诺 成法律行为和实践法律行为;要式法律行为和不 要式法律行为;明示法律行为和默示法律行为。
第三节 债权
• 一、债的概念 • 债是按照合同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 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有权 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债权 人享有的要求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 规定履行义务的权利,称作债权;债务人按照合 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应当履行的义务, 就是债务。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具备以下有效条件
• 第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 第二,意思表示真实。 • 第三,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还必须依照法律允许或要求的形式进行。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的生效或失效取决 于所附条件成就与否。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可以分为 延缓条件和解除条件。延缓条件是指一旦条件成就,民事 法律行为就生效,如果条件不成就,该行为就为不能生效。 解除条件是指一旦条件成就,民事法律行为就失效,如果 条件不成就,该行为就继续有效。 •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或失效取 决于特定期限的到来与否。
• • • •
诉讼时效的开始、中止、中断和延长
• 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诉讼时效进行最后6个月,由于发 生法定事由而引起时效的中止,在中止时效的事由消除后, 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中止的事由包括不可抗力和其他 事由。 在诉讼时效进行中,由于发生法定事由,使已经进行 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引起时效的中断,诉讼时效从中断 时起重新计算。中断诉讼时效的法定事由有三个: (1)权利人提出履行要求; (2)权利人提起诉讼; (3)义务人承诺履行。
(三)诉讼时效
•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宝期间内不行使自己的权利。 依据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一种制度。我国《民法通则》 规定的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特别规定的时效期间有 两种,一是1年时效,适用于下列情况: (1)身体受到伤害要赔偿的; (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二是4年时效、180天时 效或20年时效。
(二)法人
•
• • • •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必须具备下列四个条件: (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 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的类型
• (1)企业法人。 • (2)非企业法人。
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继续履行合同义务; (2)支付违约金; (3)赔偿损失; (4)采取补救措施。
2.侵权责任
• 侵权责任是指侵权行为人侵犯他人的财产 权利或人身权利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 侵权责任可以分为一般侵权责任和特殊侵 权责任两类。
特殊侵权责任
• 无论侵权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错,都要承担民事责任。 • ①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造成损害的民事责 任。 • ②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损害的民事责任。 • ③因从事高空、高压、易燃、剧毒、放射性、调整运输工 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性的作业而造成他人损害的民 事责任。 • ④因环境法律造成损害的民事责任。 • ⑤施工中未采取必要措施造成损害的民事责任。 • ⑥建筑物、搁置物、悬挂物塌落造成损害的民事责任。 • ⑦饲养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 ⑧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造成损害的民事责任。
5.公民的住所 公民的住所是公民生活和进行日常民事活动 的中心。 公司的住所是公民的户籍所在地。 经济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 住满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医院治疗的除外。
6.公民的特殊形式 个体工商户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 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家庭或个人。 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 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的经 济实体。
(二)无效的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 无效的民事行为包括:无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限 制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行为;一方以欺诈、胁 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 为的行为;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 的行为;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以合法形式掩 盖非法目的的行为等。 •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包括两类: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 大误解的行为和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 民事行为无效或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 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对方 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各自承担相应责任; 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应追缴 有关的财产,返还给国家、集体或第三人。
三、共有关系和相邻关系
• (一)共有关系 • 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对同一项财 产共同享有所有权的一种制度。 • 共分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按份共有指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按照预先确定的财产份额 对共有财产分享权利和分担义务的共有形式。共 同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对共同所有 的财产不分份额地、平等地享有所有权的共有形 式。
(一)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民法的核心原则。含义是:进行 民事活动的双方当事人,无论是上级不是下级, 强者还是弱者,公民还是法人,法律地位一律平 等;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应当对等, 即享有权利必须承担义务。
(二)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是平等原则的自然延伸和补充。含 义是:民事主体是否进行民事活动和进行哪一种 民事活动都应当是自愿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 得任意强制或限制民事主体进行某种民事活动; 民事主体枯民事活动中的意思表示应当是自愿的, 违背自愿原则将导致民事行为的无效或被撤销。
代理的种类
• (1)委托代理 • (2)法定代理 • (3)指定代理
滥用代理权和无权代理
• • • •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自己代理; (2)同一代理; (3)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 益的行为; • (4)代理人知道被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 活动的。
五、民事责任和诉讼时效
• (二)相邻关系 • 相邻关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 所有人或者占有人,在对不动产行使占有、使用、 收益和处分权时,相互之间应当给予便利或者应 当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动产的相 邻人在相邻关系中所享有的这种权利,称为相邻 权。
常见的相邻关系
• • • • • • • 1.相信防污、防险关系。 2.相邻流水、用水关系。 3.相邻通行、通风、采光关系。 4.共同使用、受益关系。 5.土地疆界线上的竹木的共有关系。 6.相邻管线安设关系。 7.铁路、公路与其两则相邻土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