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合集下载
气压带和风带(36张PPT)

交通出行
01
航空运输
气压带和风带对飞机航行的时间和路线有直接影响。航空公司需要了解
这些因素,以制定安全、高效的飞行计划。
02
海上运输
在海上,风是主要动力来源之一。了解风带的特点对于船舶航行和货物
运输至关重要。
03
公路和铁路运输
在长途运输中,天气条件(如风暴)可能会影响交通工具的正常运行和
安全性。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活动有助于预测这些天气事件并采取相应
对人类的意义与价值
提高灾害预警能力
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减少灾害对人类 生命财产的损失。
指导气候变化应对策略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保护生态 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气象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其研究成 果可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的预防措施。
06
未来研究与展望
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数据获取的局限性
目前的气象观测站分布不均,导致某些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数据 缺失或不足,影响研究的准确性。
模型预测的精度
现有的气象模型在预测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和变化方面仍存在一定 的误差,需要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准确性。
对非线性过程的理解不足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变化涉及到复杂的非线性过程,目前的研究 对其理解仍不够深入。
未来研究方向
1 2 3
增强观测能力
通过建设更多的气象观测站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 提高对气压带和风带的观测精度和覆盖范围。
改进模型预测
研发更精确的气象模型,提高对气压带和风带变 化的预测能力,为气候变化研究和灾害预警提供 更可靠的依据。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共39张ppt课件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副高
东南季风
东南信风
西南季风
7 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特征:
高温多雨
季风环流(夏季风)
探究
7月北移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 道
A
B
1. 图中A、B分别代表的月份是:A 月 , B 月(1月或7月)。 2. 图中甲、乙分别代表的气压中心名称 : 。 3. 图中①~④数字代表的季风名称分别为 。 4. 图中①③的成因是什么?
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 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中, 表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风 带
气压带
年降水量
副热带少雨带
副热带少雨带
温 带 多雨带
温 带 多雨带
极 地 少雨带
赤道多雨带
探究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有何规律?
说一说:
90°
60°
30°
0°
30°
60°
9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移动规律
23.5ºN
23.5ºS
0º
祝您成功!
说一说
终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
南北纬40°~60°大陆的西岸
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分布规律
A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

地球表面温度和湿度的差异
由于地球表面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导致大气密度的变化,进而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气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是形成各种气候类 型的重要因素,如热带雨林、温
带海洋性气候等。
降水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降水分布有重 要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降 水特点与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强 度有关。
详细描述
东风带的气流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形成偏东风,在北半球盛行东南风,在南半 球盛行东北风。东风带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和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气候 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04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影响
Chapter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地球大气环流的 主要动力来源。
为什么研究气压带和风带
01
02
03
气候变化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和变 化直接影响气候变化,研 究它们有助于预测天气和 气候变化。
航行安全
航海和航空中,了解气压 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变化规 律,有助于航行安全。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和气压带、风带 的分布和变化密切相关, 了解它们有助于合理安排 农业生产。
02
气压带
详细描述
西风带的气流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形成偏西风,在北半球盛 行西南风,在南半球盛行西北风。西风带的形成与地球自转 和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风带
总结词
东风带是高纬度地区常年盛行的风带,主要受到极地高气压带的影响,气流从 高气压带流向低气压带,形成稳定的东南风和东北风。
副热带高压带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相对稳定的高压带。它通常出现在 南、北半球的20°-30°纬度范围内,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地球表面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导致大气密度的变化,进而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气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的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是形成各种气候类 型的重要因素,如热带雨林、温
带海洋性气候等。
降水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降水分布有重 要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降 水特点与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强 度有关。
详细描述
东风带的气流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形成偏东风,在北半球盛行东南风,在南半 球盛行东北风。东风带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和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气候 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04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影响
Chapter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地球大气环流的 主要动力来源。
为什么研究气压带和风带
01
02
03
气候变化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和变 化直接影响气候变化,研 究它们有助于预测天气和 气候变化。
航行安全
航海和航空中,了解气压 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变化规 律,有助于航行安全。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和气压带、风带 的分布和变化密切相关, 了解它们有助于合理安排 农业生产。
02
气压带
详细描述
西风带的气流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形成偏西风,在北半球盛 行西南风,在南半球盛行西北风。西风带的形成与地球自转 和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风带
总结词
东风带是高纬度地区常年盛行的风带,主要受到极地高气压带的影响,气流从 高气压带流向低气压带,形成稳定的东南风和东北风。
副热带高压带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相对稳定的高压带。它通常出现在 南、北半球的20°-30°纬度范围内,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精品课件(共76张PPT)

季 风
冬季风—风—向东北风——性暖质干——影气暖响候热枯燥
成因 海陆热力 —— 性质差异
成因
——
气压带风
带的季节 移动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第二课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影响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3、上下压中心分布规律 4、对大陆东岸影响---季风环流 〔1〕概念 〔2〕东亚季风 〔3〕东南亚、南亚季风 5、对内陆地区的影响
移动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夏至日 太阳位置
春秋分
低压带
南极圈
冬至日
高压带
移 动 规 律
90°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春分日-夏至日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春分日-夏至日〕
60° 66.5ºN 30°
太平洋 阿留申低压 夏威夷高压
北美 大陆 高压
低压
大西洋 冰岛低压 亚速尔高压
在此条件下世界大气环流模式
气压带断裂成单个的高压中心、低压中心
形成季风
一月
冰岛 低压
大
西
洋
七月 亚速尔 高压
冬:陆地降温快-冷-高压
副蒙极古--地西伯低利亚气高压压 带
夏:陆地升温快-热-低压
亚欧大陆
冬:陆地降温快-冷-高压
季风环流
冬季风
夏季风
1、冬季风影响范围大,还是夏季风影响范围大?
冬季风,因为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远,且多高山高原阻挡,所以夏季风对内陆影响很小。
。
A 3、上下压中心分布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地高面低冷纬热之
高压
低压
间热不量均差异
大气的垂直运动
低压
地面 受热
高压
冷却
水平气压差异 热 力 环 流 空气水平运动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单圈冷 极地高压带
请思考:
(1)赤道近地面的温度和 气压? (2)极地近地面的温度和 气压? (3)这两个气压带的形状? (4)高空风和近地面风产 生的原因?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三圈环流 ①判断下图中的气压带和风带: (2)变式图
②读图判断南北半球并说明判断依据:
前言问题:麦哲伦环球航行 3分钟
1、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麦哲伦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峡 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 2、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船队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 这段航程最为轻松。 3、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 时十分艰难?
(2)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移动幅度约为5°-10°,具有滞后性。
课堂练习
判断以下各图图示季节分别是?
0° 30° 60° 90°S
表示空气垂直运动的空气柱
60°N 30°N
小结
作业:①智库3.1 ②预习3.2
极地高气压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三圈环流 (3)变式图 读图分析:
1.在相应位置标出0°、30、60°和90°。 2.甲乙丙分别是什么环流? 3.①②③的风向分别是什么?
甲: 低纬环流 乙: 中纬环流 丙: 高纬环流
甲
1
0°
乙
2
30°
丙
3
60°
1 东北风/东南风 2 西南风/西北风
90° 3 东北风/东南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B
实际风向
热力高压 动力低压
动力高压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热力低压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看图、总结规律、记住结论”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风向最终与等压面(线)平行。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风向
(hPa) 1000
风向
1005
1010 1015
(与等压面(线)斜交)
摩擦力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风向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在下图中绘出北半球近地面A、B两种气压状况下的大气运动情形 1030 1020 1010 低压 1010 1020 1030 高压
大陆:亚洲低压(即印度低压) 海洋: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北大西洋)
结论:
夏季,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热低压切断,呈块状, 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而南半球由于海洋占绝对优势, 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 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提问:气压带风带图上北纬60度附近是什么带? 大陆: 气温 海洋: 压 气温
(1)夏季(七月份) 大陆: 气温高气压低
海洋: 气温低气压高
大陆: 气温低气压高 海洋: 气温高气压低
(2)冬季(一月份)
2、大气活动中心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1)大气活动中心 (2)对气候的影响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与季风环流
1、季风和季风环流的形成
海陆分布 的差异 海陆热力性 质的差异 冬夏海陆间 气温的变化
季风
冬夏海陆间风 向的季节变化
冬夏海陆间气 压中心的变化
2、亚洲冬季风、夏季风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
夏至日 春分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副热带高压 带 提问:气压带风带图上,北纬30度附近是——————————
大陆: 亚洲低压(即印度低压) 海洋: 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保留)
1、冬夏海陆间气压中心的差异(以北半球为例) (1)夏季 (七月份) 大陆:气温高气压低 海洋:气温低气压高
B、近地面风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力作用。风向斜穿等压线
C、近地面风低压中心和高压中心的风(北半球)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B
风向
(hPa)
1010 1020
C
A
1030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hPa)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东南季风(东亚)
夏季风的特点:
温暖、湿润,偏南风
西南季风(南亚)
西北季风(东亚)
冬季风的特点: 低温干燥 风力强劲 偏北风
东北季风(南亚)
小结:季风形成原因
(1)海陆热力差异 因素(东亚和南亚季风)
(2)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夏季风)
例:南亚印度,孟加拉国的夏季风特别强盛,降水量
特别多。
思考:
你知道城市和郊区之间空气是怎么样流动的吗?
郊区
郊区
B
A
C
城市风---城市热岛效应
郊区
郊区
B
A
C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热力环流:由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2、大气运动的形式 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 (热力原因) 水平运动:风(动力原因) 3、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4、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对各纬度 的加热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等压面(线)向 海拔低的方向弯 曲,气压变低; 等压面(线)向 海拔高的方向弯 曲,气压变高 高低气压的比较, 是指同一水平面 (相同海拔高度) 的比较,而不是高 低空的比较。
城市风---城市热岛效应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B
低气压 A
高气压 C
海陆风的形成
白天
高压 低压 海 风 低压 高压
夜晚
陆 风
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A、水平气压梯度: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有大小无方向)
B、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有大小 有方向。方向为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风向与等压线(面)的关系
A、高空风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二力作用。风向压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 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
(2)冬季(1月份)(由学生完成) 大陆:气温低气压高 海洋:气温高气压低 大陆: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海洋: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冰岛低压 (北大西洋)
结论: 冬季,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呈块状, 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而南半球由于海洋占绝对优势, 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 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