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学语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设计与教学实践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在磨课中寻找“精彩极了”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设计与教学实践为例
【摘要】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是一个例子。
本文以教学实践中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为例,阐述了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和改进后设计的优化。
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践行先学导航,在生本课堂中践行以学定教;自主探究,在个性化阅读中体验爱之情;优化设计,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中寻找语用之路等实践反思。
在磨课中寻找本课的更优化设计,通过课堂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设计 优化 反思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反映了父母之爱。
读来让人感动,也引人深思。
因此,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悟理解父母不同形式的爱,以及作者后来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我们五年级语文教研组在上学期学校里的“以学定教,关注语用”的教研活动中,分别执教了“体会父母之爱”这一单元里的课文。
单元导语里明确指出学习要求: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来表达父母之爱的。
级段里的吴老师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抓住父亲的动作和语言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再迁移仿写儿子在废墟里的动作和语言来塑造一个了不起的儿子。
级段里的江老师执教《学会看病》,抓住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走进母亲的内心,在儿子的心理活动迁移仿写中走进儿子从对母亲的不理解到自己学会看病后的自豪。
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很好地倡导了一课一得学语文,简化了教学目标,带领学生明明白白学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关注了单元的整体目标后,学习了级段里老师对这个单元其他课文的训练点后,我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五年级的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父母所表达的父母之爱,因此不能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
进行了反复几次的修改和比较,我最后确定把“人物的语言描写”定为本课最有价值的教学点。
最后在课堂呈现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这一磨课的过程中, 我收获着《“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教学设计的不断优化,更收获着对阅读教学理念及语文课堂教学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一、先学导航,在生本课堂中践行以学定教
教研主题中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出了“以学定教”的要求,安排了在生本理念下的先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是学生在统一的一个起点上开始学习,从一个统一的零起点上开始,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地学习生词、词语,学习课文内容。
更多地是被老师牵着走,
忽视了学生学
习的自主性和差异性。
其实,中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在导学单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思考,的确是能够凭自己的能力解决一部分的问题。
同时根据导学案完成情况反馈上来的问题,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
本课课前,我设计的导学单如下:
1.字词过关★
①给加点字注音,并抄写两遍。
慈祥.腼腆.
②借助工具书,查查词语意思。
歧途
2.我能尝试概括★★
课文写了巴迪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
母亲对我的评价是,父亲的评价是,以及后来我从父母的评价中感悟到。
3.自学导航
①面对巴迪的第一首诗。
父母分别是怎么评价的,用横线划出母亲的评价,用波浪线划出父亲的评价。
并填入表格。
★★
②我从父母的话中读出了我的感受。
我能练习读好他们的话。
★★
③从父母的对话中,我发现了语言描写上的秘妙★★★
这份导学单,其实是一份了解学情的很好资料。
教师通过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检查,反馈出学生的自学成效,了解到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
从收上来的导学单来看,学生字词学习在导学单上有改过的痕迹,显然,这些字学生认真辨别是完全能够自己掌握的。
但是由于粗心使然,存在错误后再修改的现象。
找出父母评价的话,学生在自己先学的过程中都能准确找到,并进行练习感情朗读。
语言描写上上的秘妙,很多学生的导学单上是空白的,有些学生能写上一点,但是也是不完整的。
对不能解决会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课堂上在精导解释疑问时帮助学生解决。
这份导学单的反馈,便于教师整理课堂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明白自己语文课堂上的着力点,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学生走进课堂前,起点不是零,而是先学后的差异性的存在。
二、自主探究,在个性化阅读中体验爱之情
新课程强调,文本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独特感悟。
独特的感悟需要学生根据问题的引领,调动内潜的活跃思维和融入真实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文本中最能引发学生感悟的地方,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灵动碰撞,在相互启迪中产生智慧。
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中,有一处是这样描写的:“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设计一】
师:父亲的哪个动作深深地刺痛了你?为什么?
生1:父亲的“扔”这个动作,让我感觉到父亲对巴迪的要求非常严格。
生2:父亲“扔”这个动作,表明父亲对这首诗很不满意,觉得这首诗糟糕透了!
在试教的时候,学生们给出的答案相当一致,“扔”字表达了父亲要求严格,充满了批评。
【思考】
设计一的教学后,我陷入了深思,总是觉得“扔”字的处理不对味,我们首次呈现出来的父亲是个不近人情的父亲。
于是,在磨课的时候,我在想能不能把父亲之所以扔的原因找寻一下,仔细挖掘一下,父亲看似冷酷的行为后面,是否有着合情合理的出发点?还原一个更本真的父亲。
【设计二】
师:孩子们,这一处中出现了一个描写父亲动作的“扔”字,父亲的这一扔,扔掉的仅仅是我的诗稿吗,还扔掉了什么呢?先别急着回答,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5自然段,联系上文,思考一下。
出示幻灯片:
生1:我从“迫不及待”看出了我特别想被父亲赏识。
生2:我从最漂亮的花体字,彩色笔描出花边,看出我对自己的作品特别得意,甚至有点洋洋得意了。
所以,父亲扔掉的是我当时的飘飘然。
生3:我从“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作者用了句号,描写出时间过得特别慢,也表明我等得很焦急,迫不及待地想被父亲表扬。
我觉得父亲扔掉的还是我被母亲表扬后,洋洋得意的浮躁的心。
师:是啊!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一颗会思考的头脑,父亲扔掉的不仅仅是我的诗歌稿纸,他同时扔掉的还有我面对表扬时飘飘然的心情和表扬后过分的洋洋得意。
在案例二“扔”这个动词教学中,我还原了词语的温度,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得到信息。
走进了父亲的内心,父亲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冷酷无情的形象,而是理性、客观、爱孩子的父亲形象。
设计二结合了具体语境,让学生自悟其义,让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联系语境,让词语教学丰厚起来
“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语)”第三个学段对词语学习的目标
定位为: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词语学习是仍是高段语文学习中重要的内容。
【案例一】
在本课词语“歧途”的理解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如果,我的生活中,只有母亲的表扬我会怎样?
生:我做事总是容易骄傲,认为自己是最好的,结果看不起别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师:骄傲自满,那是自我认识的歧途。
相反,如果,我的生活中只有父亲的批评和警告呢?
生:我容易丧失信心,变得特别不自信。
师:丧失信心,什么事情都做不好,那也是生活的歧途。
师: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知道,巴迪的生活中只有母亲的表扬,那就会——(学生接着说),如果只有父亲的警告,那就会——(学生接着说)。
这两种生活不正确的道路,我们都把它称作——(歧途)。
师:正因为生活既有母亲的表扬,又有父亲的警告,所以巴迪的生活精彩极了。
(出示作者获国际大奖的图片资料补充)
【思考】
“歧途”这个词语的教学,是本课理解中的一个重点。
理解歧途这个词,能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爱对于巴迪成长的意义。
如果简单地从《词语手册》中获得意思,那么这样词语的意义、意蕴和意味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
这样的词语教学,缺乏生命力和活力,显得呆滞。
对本课“歧途”的理解,我没有仅限于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来理解字面的意思,那样得到的理解是浮光掠影的,肤浅的。
我通过让学生想象作者如果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面的影响,他会如何。
从而,把词语和生活经验相沟通,词语的理解就鲜活起来了。
四、优化设计,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中寻找语用之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学会自由表达。
在参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课的磨课活动中,我对此深有感触。
很多文本在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上都很有特点,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习作小练笔的训练点,找准训练切入点,这样才能发挥文本典型优势,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教师通过有意识地破解这些优秀的、典范的表达方式,就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设计一】
学习课文写法,课堂进行小练笔。
师指着黑板板书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致描写已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这种写法真不错,你的生活中是不是经常也会出现类似于课文中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评价呢?能不能选择一件,来交流一下呢!写下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
【思考】
设计一的实施过程后,我感觉这个练笔比较宽泛,指向性不够明确,学生容易在练笔的时候迷失方向。
有些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有些学生洋洋洒洒,力求面面俱到。
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课堂上,我们要精选目标,使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更小,实现一课一得的收获。
经过反复研读后,我发现。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展开课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经过磨课后,我把本课的练笔定位为人物的语言描写,这才是基于儿童立场和课标要求的最有价值的教学点。
【设计二】
大屏幕出示父亲和母亲的语言,幻灯片出示如下:
出示后,并进行男女生对比朗读。
师:同学们,作者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写出了父母对我的第一首诗的不同态度。
作者在描写人物的语言时,也是匠心独运,聚焦语言描写,你发现了写作上的秘妙了吗?
学生纷纷举手,发现了语言描写中把神态和动作作为提示语,提示语的位置都是不同的。
有的在前面,有的居中,有的在后面。
师:你们很会发现,作者在大量的语言描写中,运用了提示语,而且提示语的位置都是不同的。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学生很容易得出写法生动,不重复,很有现场感,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
师相机小结:父母的表扬和批评,一直伴随着我的一生。
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不断地听到两种声音,这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
在我新出版小说、戏剧的时候,在我获得国际大奖的奖杯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又分别会怎么说呢?请抓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外貌、神态,每一个人的话应该独立成段。
幻灯出示要求如下:
修改后的设计,在课堂上学生呈现的效果非常好。
课堂的主线清晰了,走进父亲母亲的评价,读好评价,仿写评价。
学生在练笔的时候,能够准确地运用神态、动作作为提示语,提示语的位置也有区分。
课标中要求高年级学生能够体会作者怎样体会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语言进行描写。
设计二的练笔与年段阅读要求是相符合的。
总之,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学科,加强语言训练成为了语文课的主旋律。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要在平时教研活动的磨课中加强实践和思考。
课文是“例子”,教师应精心预设,充分挖掘文本语言训练点,进行适度的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就能实现“借课文,学语文,用语文”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2、颜育洪,《课堂焦点:新课堂教学9辩》,首都大学出版社.2011.
3、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教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