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与中国文化
《易经》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乃五经之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易经》的发展横贯数千年,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特质。
目录
一、中国文化的源头
二、《易经》的形成与发展
三、对《易经》的基本认识
1、易的基本含义
2、易的基本要素
3、何为太极?
4、何为阴阳?
5、八卦成象
6、六十四卦结构
7、六十四卦与生命遗传密码
四、《易经》的核心——太极图理论
1、世传最早的太极图
2、解说太极图
3、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
五、易经应用于管理
1、易经思维模式
2、八卦与五行
3、五行学说渊源
4、五行学说与中医学
5、易经与现代管理模型
6、五行学说与政治哲学
7、中国式民主政治
六、东西方文明
1、西方文明
2、东方文明
七、开创中华文明新纪元
——————————————————————————————
一、中国文化的源头
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那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为我们展示了恢宏壮丽的历史画卷。
谈到中国典籍,自然想到中国的经、史、子、集,所谓经就是儒家《五经》(即《易》、《诗》、《书》、《礼》、《春秋》),以及《四书》、《老子》、《庄子》、《黄帝内经》等等,但是在这些经典中,唯有《易经》是最古老的典籍,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脉
络。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易经》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国人的文化特点。
“文化”一词就来自于《易经》中的《贲卦?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就是文理,纹路的意思。
我们看甲骨文、金文中“文”字(见上图)就是文理、纹路的象形,其中金文中的“文”字还有人形的象征。
什么是天文?什么是人文?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寒暑昼夜就是天文;人有男女老幼,有君臣夫妇子女,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及需求,这些就构成了人文,通过协调这些不同关系,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不同需求,使各社会群体及个体和谐相处,使人与人之间其乐融融,使整个社会富有凝聚力与向心力,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人文以化”就是文化,“化”是文化的核心,“化”包含三层涵义即教化、感化、风化。
教化就是培养与教育,使人懂得遵循社会规则,尊重社会秩序,使人与人之间相敬相爱,知礼仪进退。
如果没有人之为人的教化,人就失去了人的尊严与优雅,狼群中长大的狼孩,只具有狼的习性,而不是人性,虽然有人的身体,但是其习性与狼无异,所以教化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企业,教化就是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的养成与培养,它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是感应、感知、感通的意思,易经中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叫“咸”卦,咸就是感的意思,咸卦彖辞中说:“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所谓“感化”就是要了解各阶层百姓的所思所想,最大限度的满足其不同层次的需求、愿景,使大家在这个群体中有所依托或寄托,从而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相互关系。
在企业管理中,沟通感化是形成团队凝聚力的关键因素。
风化不是指石头的风化,而是形成风俗,风情的意思,《诗经》中的风、雅、颂的“风”就是
民风的意思。
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自化”,就是使文化形成民风、民俗、民情。
我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中国人移居国外后仍保留中国人的习俗特点,中国人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很多“唐人街”,都保留了很多中国人的文化习俗,这就是风化的魅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强盛最重要的标志,一个民族的强大首先是文化的强势,而不仅仅是军事和经济强大。
美国黑人精神领袖马丁•路得•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强大,而在于人民的强大。
人民的强大的根本就是文化的强大。
军事或经济强大的国家,如果没有核心文化的支撑,所谓的强大也仅仅是短暂的。
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在中国历史上,秦国采用了商鞅法家思想使秦国很快由弱国变成了军事强国,并依此统一了六国,然而秦国依靠的是严刑酷法、野蛮暴政,而不是亲民顺民思想,以至于人们称强秦为虎狼之国。
在秦统一后不到十六年,民怨鼎沸,终致陈胜、吴广起义,短短几年不可一世军事强大的秦国就灭亡了。
这是短期内军事强大的国家灭亡的例证。
另一个例子就是隋朝的建立与灭亡。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一位非常有作为有思想的开国帝王,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了先进的科举选官制度,大力发展文化与经济,使隋朝很快成为盛世之国。
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杨坚虽然采用了先进的科举选官制度,但是其皇位继承人并没有选好,其子杨广即位后耽于声色,残酷暴敛,大兴土木,劳役民众,其在位期间不几年三次对高丽用兵,使其国力大减,最终激起人民的反抗,间接导致隋朝的灭亡。
这是经济强大国家很快灭亡的实例。
谈到文化,我们自然会想到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两希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
古希腊文明以理性思辨为基础,诞生了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欧几里德等著名思想家,由理性思辨衍生出了西方现代文明——科学与民主;而希伯来文明来自于古犹太民族,其发展为神圣上帝(耶稣)信仰为根基的宗教文化,即基督教、天主教文化,成为西方人文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经》是中国人的原典,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是诸子百家(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墨家、兵家、杂家、纵横家等等)之渊源。
诸子百家思想是对易经天人思想的不同理解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多元文化竞相绽放的局面,也奠定了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大格局,中国文化从其本源来说不是神创说,而是秉承“天人同源、天人合一”天地人同源的思想体系。
《易经》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百姓日用而不知。
成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金兰同好、物极必反、居安思危、否极泰来、七上八下……等均来自易经。
谈到《易经》,那么什么是“经”?就是织布中的纵向的“线”,是不能够断的,不管编织多长的布这个经线却贯穿始终。
所以经是织布的主干,横向的线称作纬线。
所以易经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主干。
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易经》?用宋代思想家张载的话讲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什么意思呢?天地本无心,以其自然规律为心,“为天地立心”就是把握天地运行规律,推之于人伦社会,建立社会正当的秩序;“为生民立命”就是将人民的福祉与性命放在第一位,使人民幸福、使社会繁荣;“为亡圣继绝学”就是继承、发展、创新先贤古圣传下来的智慧宝典,使之弘扬光大;“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使天下人永享和平,建立祥和安泰的太平盛世。
二、《易经》的形成与发展
“易”字的来源
为什么称为《易经》?这个“易”的来源是什么?历史上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易字来源于日月,即日月为易。
也有人认为“易”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象征,故曰:“日出为易”。
还有人认为“易”来自于变色龙,即蜥蜴的“蜴”。
但是不论何种解释,都离不开象形和变易,那么易是干什么用的呢?《易》是研究事物变化的学问,是通过象与数的模式演绎、模仿万事万物规律及规则的学说。
所谓“象”就是现象、抽象,所谓数就是变化的量数关系,关于“象”与“数”后面还要详细阐述。
古有三易
据载自古曾有三易流传,《周礼?春官?太卜》中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 《连山》、《归藏》皆佚,唯《周易》存世。
《连山》以艮卦为首,传说是神农时之易,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断,是人类山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归藏》以坤卦为首,传说是黄帝时之易,象征万物无不收藏于大地之母,《归藏》重阴亲柔,是母系社会的形态反映;
《周易》以乾卦为首,坤卦次之,象征重天地尊卑次序,《周易》重刚崇健是父系家长制农耕社会的重要社会形态构成。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易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阶段,或三个划时代的重要人物,这就是《汉书?艺文志》中所说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伏羲氏——周文王——孔子
远古———中古———近古
伏羲氏
伏羲氏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为三皇之首,相传是距今6500年前远古时代的一支氏族,那个时候还是蛮荒时代,先人茹毛饮血、居无定所,依靠渔猎为生,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先祖。
传说伏羲氏治理天下时尊道贵德,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通人事,其思想达于天人合一之境,当其时黄河上通天界,河中出现了一匹神奇的龙马,背上呈现有规则的图案,伏羲氏见到图案,恍然所悟,就将其记录下来,由此便产生了为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八卦”。
伏羲氏的贡献: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始制嫁娶,以俪皮之礼,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他的贡献就是开创了中华人文文明,使人们懂礼仪,生活更优雅,摆脱蒙昧的蛮荒时代。
河出图,洛出书
河图洛书的传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据《尚书·顾命》孔安国传说:“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随则其文以画八卦;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因而第之以成九类(九类即《洪范》九条法则,笔者按)”。
前面讲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黄河中出现了一匹龙马,背上呈现规则图案,伏羲氏因之以成八卦,这就是河出图的传说。
传说大禹治水时,大水久治不退,时有神龟背上有神奇文字,大禹感悟,依此法大水退去,并将其整理成了九条治理天下的法则,这九条法则保留在《尚书·洪范》篇中,这就是洛出书的传说。
通常认为,“河出图”就是指易经中的八卦图的传承,“洛出书”就是指《尚书·洪范》传承,它们常常代表了中国文化繁荣昌盛的象征意义。
周文王
周文王(公元前1152——1056)姓姬,名昌,为殷商末年西伯侯,是一位很有德才的创业君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经济,礼贤下士,广募人才,使“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文王曾被商纣王关押在羑里监狱七年,身处忧患之中,感慨大自然、人类社会的阴阳消长规律,结合自身的坎坷遭遇,探究八卦、六十四卦之理,从而演绎出了《周易》,文王的第四子周公将六十四卦附上卦辞、爻辞,借以阐述对万事万物发展变化、吉凶祸福的看法,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易》本经。
周武王(姓姬,名发)是周代第一代立国君王,是周文王的次子,于公元前1046年消灭殷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
周公旦,又称周公,周文王第四子。
周公辅佐文王、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传说他作《周官》(即《周礼》),是礼乐制度的倡导者以及推行者,传说他擅长解梦,后世有周公解梦一说。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官为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县)。
因纣王无道,曾劝谏纣王,但纣王不听,反而把他囚禁起来。
周武王攻破殷商都城朝歌后,武王向箕子咨询治国之道,箕子向其传
授大禹之络书九法,记载於《尚书?洪范》之中,《洪范》在中国政治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箕子因为殷商旧臣,不愿在周为官,被武王封于朝鲜。
周文王父子及箕子对易经的发展做出了卓绝贡献,在周建立人伦道德礼乐秩序,开创周朝800年基业。
孔子
孔子为春秋时期鲁国人。
《史记》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彖》、《说卦》、《文言》”。
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是“述而不作”,由其弟子将他的讲解《周易》的心得整理出来而成《易传》。
孔子对《周易》的讲解心得共十篇,这十篇心得就像给《周易》插上了翅膀一样,故孔子的《易传》又称《十翼》。
孔子十分喜爱并赞赏《易经》,其在《论语》中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 马王堆帛书《要》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
”,《史记》载孔子读易而“韦编三绝”,可见孔子对易经十分喜爱。
孔子曾删《诗》《书》,制《礼》《乐》,而唯独赞《易》,不敢对《易》进行删改。
孔子对中国典籍进行整理传授三千弟子,成为中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
图片分享:
孔子生于春秋时期,其时周王室已衰微,礼乐已崩坏,诸子百家各自提出了治世理想,包括孔子也提出了社会大同的盛世理想,然而春秋时期群雄争霸,孔子学说难以付诸实践。
尽管如此,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带领众弟子传播其仁义盛世理想,一生颠沛流离,历尽艰辛。
孔子最后也不得不慨叹:“河不出图,凤鸟不至,吾已矣夫!” (《论语•子罕》)孔子自叹生不逢时啊。
公元前479年,孔子正在编著《春秋》,有人在鲁国西部猎获一头怪兽,孔子见到后说:这是“麒麟”啊。
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它被人捕获而死,孔子掩面痛哭,叹息生非其时啊。
在《春秋》志有“西狩获麟”,至此孔子就停笔写不下去了。
孔子确实在这一年悄然离开了人间,享年73岁。
这就是“获麟绝笔”的传说。
孔子的学说到汉武帝时由董仲舒阐发得以弘扬,汉武帝拙百家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绵延两千多年。
三、对《易经》的基本认识
易经是关乎天、地、人根本规律与关系的智慧经典,是揭开宇宙、社会、人生奥秘的金钥匙,是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
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
西方文化的主要特点是讲究二元对立,西方的认识论常常是黑白分明,西方人做事讲究原则,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东方文化的主要特点是讲求二元融合,做事讲究曲成,其把握的原则是“中庸”,就是执其两端而用中(不走极端),做事常常是不取黑白两端,而走中间道路,注重平衡各方关系。
1、易的基本含义
易有三义:变易、不易、简易
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之中,但不是乱变。
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原则。
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不断变化,
这是现象的变化,但是春夏秋冬的次序是不变的,这就是原则。
万物的变化一刻不停,正如《论语》中所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常言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就是说变化是永恒的,不变的是原理、原则,而原则、原理也是随着大的体系而发生变化的。
例如在地球上地球绕太阳一圈是一年,而在土星上则相当于地球上的二十九年半。
所谓简易,就是指万事万物的变化模式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两个要素,即阴和阳的变化。
易中的理、象、数
所谓“理”就是事物变化所遵循的道理、原则,所谓“象”就是事物变化的现象,而“数”就是事物变化的量度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包换数量的变化。
如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就包含了季节、月份、日时等的数量变化关系。
2、易的基本要素
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大自然有天地、日月、昼夜、寒热,动物有雌雄,社会有治乱更替,人类有男女等等。
古人就将天、日、男、雄、昼、热等象征光明、温暖、刚强、向上的现象都归属于阳,而把地、月、女、雌、夜、寒等象征黑暗、寒冷、阴柔、向下的现象都归属于阴。
阳性事物具有散发、活力、刚健、升华、创始等属性特点,阴性事物具有收藏、静止、柔顺、承载、生成等属性特点。
在易经八卦或六十四卦中,阴用中间断掉的横线表示,阳用一横线表示。
一阴或一阳也称作爻,或阴爻、阳爻。
3、何为太极?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专门术语,意为化生万物的本源。
古人发现,在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一种内在生命力,一颗种子只要给于其适当的条件,它就能发芽、生根,并成长为植株,并开花结果。
正是这种生命力造就了万物各具形态、成长繁育、生长化收,使树木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使我们的幼儿长大成人,能够使我们身体内部、社会乃至宇宙天体维持自然的平衡与更新;在自然界中这种生命力能够使天地按照昼夜、四季的规律不停运转,能够产生冰霜雨雪、雷电风云、暑寒燥湿的作用,是这种力量带给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勃勃生机。
这种“生命能力”(古人称之为“气”)它缈无形象却又无处不在,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却又遍布所有有形无形的事物与生命体,这种能力在《易经》中叫做“太极”,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特性。
图片分享:
任何事物都存在这个特性,它就是万物及生命的“能动之机”。
这个“东西”在道家称之为“道”,在佛家称之为“心”,在西方宗教中称之为“上帝”。
它渺无形象,无处不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在《易经》的太极图中用一个空心圆来表示。
4、何为阴阳?
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有:“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阴阳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也是事物变化呈现的基本状态,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的这种关系可以形象的用阴阳鱼太极图来表示(其中左为阳,右为阴)。
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与现代辩证法中的“一分为二”有一定的相似性。
自古中国人就十分重视阴阳之间的对立、依存、消长、转化关系,《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音声相合,高下相倾”,又曰:“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人的福与祸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人的福可能是祸的开始(人在优越的条件下容易懈怠);人的祸也可能是福的开端(人经历挫折与磨难会变得智慧与理性,就会有忧患意识,就会奋发图强)。
常言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意思。
在道教经典《阴符经》中有:“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 这就讲出了恩与害的相互转化关系。
比如教育孩子,从小在家中得到溺爱的孩子往往很难成器,而在严格要求或艰苦磨练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能够有所作为。
谈到阴阳之间的关系,就会涉及到哲学中物质与精神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唯物论
与唯心论之说,因为物质与精神只不过是一阴一阳关系,不可分割的,正如一个人的手心与手背,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物是一元二分的关系。
得与失、苦与乐
说阴阳关系,为什么将“得与失”、“苦与乐”单独拿出来讲,是因为得失与苦乐问题是人生的一大问题,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与关切的。
人们常常会问:
什么是幸福?
有人说,有钱就幸福,也有人说,有权就幸福,是这样吗?不见得,有些富豪跳楼自杀是怎么回事?还有些高官欲壑难平是为什么?关键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包括得失的取舍与苦乐的感悟等。
佛家常说人生是苦,故佛家讲修行解脱,实际上佛家用人一生的时间去解决人生苦乐的终极问题,他要出家、修行、解脱,最后证悟涅磐的彼岸,即获得永恒的解脱。
实际上在宗教中真正解脱的少之又少,犹如凤毛麟角。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是非常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发展深受儒家的影响,特别是《易经》思想对禅宗影响巨大。
禅宗中讲:“烦恼即菩提”,这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就是太极一体之智。
其实人生中的得与失、苦与乐始终是相伴的。
禅宗的确是一种离苦得乐的解脱法门,宋代禅宗青原行思认为真正解脱要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小时候是没有好坏概念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好坏、苦乐有了分别之心,我们往往喜欢好的,不喜欢不好的,人生中总是在好与坏、得与失的分别、取舍、争夺之中,所以会有烦恼、有痛苦,会患得患失,难以解脱,这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宗教与世俗最大的区别是宗教提供了一个超越世间的天堂世界或极乐世界,宗教中认为人生是苦的,只有艰苦修行才能到达天堂或极乐世界从而永享幸福。
这激励修行人为了获得永恒的幸福,可能暂时舍弃世间人们的各种追求。
这往往颠覆了世俗中的价值取向,孜孜于宗教信仰的人往往能吃尽人间之苦,却不以之为苦,苦乐、得失在这一境界中完全颠倒了,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一境界不可思议,是达到超越二元对立智慧后的一种认知状态,在这一状态下,没有所谓天堂地狱的分别,没有出世与入世的执著,没有执著于好与不好的取舍,然而却一切能应运自然,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我们不执著于山或水,而是享用、受用山水带给我们的遐意。
在第三重境界,生活中还有不愉快,还有烦恼,但是这不愉快、烦恼也只是体现生命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我们快乐之源。
三重境界说来简单,但是每一重境界须经过刻骨铭心的人生磨砺,甚至经历生与死般的人生大历练,才能有所感悟,有所贴切,未有真正的人生体验,实难超越。
与禅宗三重境界相对应的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这是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一段,原词是这样的: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本来是叙述离恨别苦之情的,表达词的主人公经过长夜难眠的相思之苦,清晨独自登楼远望,眼前茫茫一片空阔,离愁愈炽。
王国维借用宴殊词中的意境妙手一点,将凄凉、孤独、迷茫的意境与执著追求的心境,引申到对事业和学问的凄苦迷茫与追求的意境中。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这一段出自柳永的《蝶恋花•凤栖梧》,原词是这样的: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十分擅长写哀婉缠绵的词情,这首词本来是描写执著追求爱情的愁苦意境的,王国维借用该词对爱情的孜孜追求引申为对人生事业和学问苦苦求索,为了所追求事业或学问,实现自己的梦想,虽历尽千辛万苦,身心憔悴,那怕付出生命代价也在所不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一段词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原词是这样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