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必考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能力》辨析、简答和材料分析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简答题一、辨析题1.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
2.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下位学习。
3. 一节课既有检查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讲授,还有练习巩固,从课的类型上分,这是一节综合课。
4.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5、政治制度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6、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7.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都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
8、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
9、焦虑总是对学生学业产生不利影响。
10、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1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1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国家的事情,和教师无关。
二、简答题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班主任应如何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3.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4.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5.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6.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7.简述学生的本质特征。
8.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作简要的说明。
9.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10、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11、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2、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三、材料分析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少的课堂教学内容。
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1-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名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问题:请根据学习策略和方法的知识,在学习策略方面对小王加以指导。
(18分)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先秦时期,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2.西方教育史上,提出“泛智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主张,并对班级授课制做出系统阐述的著作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B.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D.赫尔巴特的《教育学》3.美国学者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的史实,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被称为()。
A.交往起源论B.生物起一C.心理D.劳动起源论4.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的与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一切社会所必须,并与人类社会始终,它表明教育具有()。
A.永恒性B.历史性C.阶段性D.生产性5.孔子曰:“上好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是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段话表明孔子施教内容()。
A.责任性B.脱离社会生产C.具有全面性D.结合社会生产6.一般说来,制约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根本性因素是()。
A.生产力发转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C.人口数量和质量D.社会意识形态7.在我国近现代改革中,明确规定将学堂改为学校,实行男女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A.王寅学制B.葵卯C.壬子癸丑D.壬戌学制8.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程类型个属于()。
A.学科课程B.经验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9.在一堂化学课上,张老师运用分子模型和柱图帮助学生认识乙醛的分子结构,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A.实验法B.练习法C.作业法D.演文法10.根据学生个人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所处的位置来判定其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其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A.诊断性B.绝对性C.总结性D.相对性11.某中学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建国大业》等爱国主义影片,该校采用的教育方法是()。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60道必背辨析题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60道必背辨析题【辨析1】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该表述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根据教育的概念可知,判断一个活动是不是教育,要满足:第一,有目的;第二,增进知识和技能或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或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题干中的说法,没满足“有目的”,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2】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该表述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题干中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所以是不全面的。
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3】教育者是教学的主体。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题干中的说法混淆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4】教育形态一定会跟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该表述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生产力发展,但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思想落后于较为先进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种是生产力落后,但受文化交流、社会转型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内容、方法等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问答题辨析题及答案集锦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智、体、美、劳,其中,德育是五育中的基础。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但是,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和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2.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2.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 根据 l988 年、l994年和l996年中共中央颁布的有关决定,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也有说法认为,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
(3) 因此,德育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3.人不可以“一心二用”,同时完成两种活动是不可能的。
3.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做注意的分配。
注意分配的一个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注意分配的另一个条件是,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没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很难同时进行。
所以,同时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是可能的。
4.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不可能同时存在。
4.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及能力》真题和答案解析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1、国外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
A.《理想国》B.《政治学原理》C.《论雄辩家》C.《论演说家的教育》2、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斯宾塞D.卢梭3、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B.是否促进人的发展C.是否促进社会发展D.是否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4、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
A.演说家B.智者C.军人和武士D.全面和谐发展的人5、“唯上智与下想不移”、“中而知之”等反映了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哪一理论()。
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C.教育万能论D.儿童学理论6、在当代,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这是因为教育具有()。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D.文化功能D.人口功能7、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更加强调的是()。
A.甄别与鉴定B.选拔与淘汰C.促进学生分流D.促进学生发展与改进教学实践8、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与评价B.理解教材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9、教师不能满足“授之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
这强调教学应重视()。
A.传授知识B.发展能力C.培养个性D.形成品德10、王军写了保证书,决心遵守《中学生守则》,上课不再迟到,但是冷,王军冬天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至于再次迟到,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其()。
A.道德认识水平B.道德情感水平C.道德意志水平D.道德行为水平11、班主任赵老师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批评和处分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积极发展,这种方法属于()。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品德评价法12、在张老师组织的百人大合唱中,如果増加一至两个人,小红感觉不到音量的变化,如果增加到十个人左右时,小红就能明显地感觉到音量的变化,这种刚刚能使小红感觉到的音量变化的最小差异称为()。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资料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资料一、辨析题1.学生上课时,边听、边看、边记笔记反映了注意具有稳定性的品质特征。
1.【参考答案】此题说法错误。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的分配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题中强调的不是注意的保持时间,而是在同一时间集中在听、看、记这三件事情上,体现的是注意的分配。
综上,题干表述错误。
2.由于教学活动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此题说法错误。
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告诉我们: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综上,题干表述错误。
3.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控制。
此题说法错误。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班级管理的功能包括:第一,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第二,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第三,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其中班级管理的重要功能是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而不是单纯地要求班主任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控制。
综上,题干表述错误。
4.在教育的功能选择上应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其个体功能是可以忽视的。
4.此题说法错误。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根本功能、基本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真题答案解析

>>2015下半年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
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 夸美纽斯B. 洛克C. 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2、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A. 知识,技能和技巧B. 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C.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3、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A. 经济功能B. 政治功能C. 文化功能D.人口功能4、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A. 壬寅学制B. 癸卯学制C. 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B. 促进社会发展C. 有目的地培养人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A. 六三分段设置B. 五四分段设置C. 九年整体设置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7、主课程的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A.课程计划B.课程目标C. 课程标准D.教科书9、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他在教学中贯彻了()A.直观性原则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C. 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10、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气体,其中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它们呢?老师边说边将燃烧的木条分别深入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这种教学方法是()A. 实验法B. 讲授法C.演示法D.谈话法11、老师在工作中,注重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感化学生,促使学生思想转变。
2016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过程》D.《论教学过程最优化》2.如果让六个月的婴儿学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
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
这说明()。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D.遗传素质决定了人发展的最终结果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理论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C.创新教育理论D.生活教育理论4.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专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
这种学制属于()。
A.双轨学制B.单轨学制C.中间型学制D.分支型学制5.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
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一特性?()A.生产性B.永恒性C.相对独立性D.工具性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D.初中一年级至高中7.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8.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铺”元素时,向同学们介绍了“铺”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3)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 )。
A.《学记》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论》2.教育与社会诸多因素有密切了解,其中,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是( )。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水平C.科技水平D.文化传统3.“我们所需要的是儿童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灵来到学校,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
”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杜威D.斯宾塞4.有的学生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才能,有的学生在科学技术方面有才能,有的则在体育运动、组织工作方面显示才能,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互补性B.可变性C.个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5.“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
A.内发论B.外铄论C.遗传决定论D.社会决定论6.在地理课上,地理老师用地球仪做教具进行教学,体现了( )教学原则。
A.启发性B.直观性C.巩固性D.循序渐进7.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体现了( )的理论。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隐性课程8.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办教育,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体现的教育目的理论是( )。
A.个人本位论B.宗教本位论C.社会本位论D.兴趣本位论9.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
A.自学法B.读书指导法C.练习法D.参观法10.王老师善于教育学生,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他总是循环善诱,以理服人。
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王老师运用了德育的( )。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11.于老师刚刚接管初一(1)班,他决定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决定班级的纪律规定。
于老师这种品德培养方法属于( )。
中学教资教育与知识能力科目考试辨析题知识点汇总

中学教资教育与知识能力科目考试辨析题知识点汇总辨析题答题格式要求【总-分-总,逻辑清晰明了】1.判断正误(①此说法正确/错误)2.说明理由(②解释说明理由)3.总结(③故此说法正确/错误)1.概念混淆型(举例: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1.判断正误2.理由:(1)分别解释两个概念(2)判断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3)得出结论3.总结2.概念释义型(举例: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1.判断正误2.理由:(1)解释概念(2)得出结论3.总结3.理论观点型(举例: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判断正误2.理由:(1)解释相关理论(2)得出结论3.总结4.因果关系型(举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1.判断正误2.理由:(1)简单解释前半句(2)重点解释后半句3.总结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概念—广义狭义混淆+教育的本质属性知识点:(1)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3) 教育的本质属性(历年高频)【关键词:有目的+人+社会活动,三者缺一不可,尤其辨析题的时候特别注意】关键词记忆:1)“有目的”区别于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因此不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2) “培养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人的培养;3)“社会活动”,这也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
知识点: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通关训练题(6)(教师版)

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材料中杨老师肯定春春的优点,并通过摄影展,让春春得到老 师以及全班同学的肯定。春春在大家的肯定中恢复了自信,从而促进了学习。
【答案】
【解析】(1)杨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德育的长善救失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也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
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材料中杨老 师利用春春擅长摄影的情况,通过让春春办一次个人摄影展来激发她的学习自信心,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
【答案】D 【解析】晨会、班会、校会等都属于集体活动。故本题选D。
8、马克思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认为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本题正
13、目前在我国,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同一个概念。 A、正确 B、错误
【答案】0 【解析】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而基础教育则包括幼儿园、小学和普通中等教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初中(含初中)以
前的所有教育形式。
14、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是德育的客体。 A、正确 B、错误
【答案】0
【解析】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内在因素。
2016年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解析及答案

2016年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命题解析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效。
不予评分。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9⼩题,每⼩题2分。
共58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要求的,请⽤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的答案字⺟按要求涂⿊。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分。
1.某校学⽣陈功,性格内向,⼀次数学考试不及格,班主任⺩⽼师当着全班同学的⾯对他说:“你还‘成功’呢,你干脆改名叫‘失败’吧,叫‘失败’多好,还是‘成功之⺟’。
”关于⺩⽼师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励了学⽣学习的积极性 B.体现了学⽣学习的主体地位 C.维护了教师的权威 D.没有尊重学⽣的⼈格尊严 2.刘⽼师在班委换届之前⼲泛听取了学⽣的意⻅,并⿎励学⽣勇敢地参加竞选。
刘⽼师的这⼀做法体现了他作为班主任具有的( )。
A.因材施教理念 B.⽆私奉献精神 C.⺠主⼯作作⻛ D.团结合作精神 3.某学校废除了单⼀的考试评价制度,⽽代之以“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评价标准。
学校的做法( )。
A.错误,没有体现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B.正确,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C.正确,体现了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D.错误,没有体现评价⽅式的多样化 4.⼩辉在班⾥⼗分淘⽓,是全校闻名的“捣蛋⼤⺩”,常常弄得⼤家哭笑不得,许多⽼师都说他不可教也。
刘⽼师却与他交起了朋友,给他讲了许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
最后他哭了。
哭得很伤⼼。
从此,他发奋学习,⼀路“过关斩将”,最后考上上海同济⼤学。
这说明刘⽼师( )。
A.能够看到学⽣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 B.能够针对不同学⽣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C.能够遵循学⽣⾝⼼发展的⼀般规律 D.能够培养学⽣进⾏全⾯发展 5.下列关于学校开除⼩学⽣,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严重违法的⼩学⽣,学校可以直接开除 B.对于问题学⽣,经教育主管部⻔批准后。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及简答题

一、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参考答案】错误。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在一个国家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政治决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2.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越大。
【参考答案】正确。
要确保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知识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知识经验是思维的原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3.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参考答案】错误。
新课程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4.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参考答案】错误。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关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
5.德语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参考答案】正确。
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学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
间接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等一些教学形式。
所以,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参考答案】错误。
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条件。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其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各种认知策略的适用性不尽相同。
2.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错误。
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如解决一般问题时,定势可能会起促进作用;而对特殊问题,定势很可能起阻碍作用。
3.操作技能的模仿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操作技能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参考答案】正确。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2016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速记宝典知识点归纳

考点2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
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倡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扭转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还要改变那种只重视教授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4.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考点3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学,还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教育知识与能力(初高中) 辨析题 学习笔记整理 (必过)

教育知识与能力(初高中)辨析题学习笔记(必过)一、两个概念的混淆[真题]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
答:(1)此说法错误。
(2)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所吸引。
由此可知,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无意识的行为。
因此,注意的转移不等同于注意的分散。
(3)故题目说法错误。
例题精讲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答:(1)此说法错误。
(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因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不同的。
(3)故题目说法错误。
2.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答:(1)此说法错误。
(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自发形成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主体上来说,德育过程是双边的,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单边的;2从影响上来说,德育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而品德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3从结果上说,德育过程的结果与社会要求一致,而品德形成过程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
因此,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
(3)故该说法错误。
3.惩罚就是负强化答:(1)此说法错误。
(2)惩罚是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负强化是有机体摆脱厌恶刺激(即通过撤消惩罚),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的概率。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惩罚则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是通过摆脱厌恶刺激来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的概率。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冲刺必备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冲刺必备伴随着教师资格考试统考形势逐渐成熟,未来的时间内,越来越多的同学,特别是师范生会面对新的国考—教师资格考试。
在此,根据试点地区的历年考试情况,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部分进行简短的考情分析,并对2015年下半年的考情做一定的预测.教师资格考试的题型和分值现已基本定型,分别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及材料分析题.其中单选题21题,一题两分,出题顺序基本上按大纲的章节排列顺序.辨析题四题,一题八分,难度相对较大。
简答题四题,一题十分。
材料分析题两题,一题十八分.以下我们按照这个顺序,逐一进行考情分析.首先,由于单选题的考点比较多,基本上都有涉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章。
其次,辨析题。
从12年到15年上半年以来,除14年考过第八章班级管理一题外,辨析题涉及到的考点分别集中于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七章。
第一章考过的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及教育功能等。
第三章涉及到教学的本质、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第四章涉及到学习迁移、强化、学习动机、定势、知识与能力。
第六章涉及到德育的定义、过程、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等。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第一章教育的本质,除15年,每年都进行了考察。
再次,简答题,涉及到的考试范围比较广,但主要集中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五章,特别是中学课程这一章节,考频较高,这几年考试中出现了五题.最后,材料分析题主要集中于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其他章节偶有涉及.12年为教学原则、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德育原则和方法,13年为德育原则和方法、创造性思维、启发性教学原则及气质,14年为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学习迁移、德育原则等、15年为德育原则、功能固着,故材料分析题考频相对较高的是中学德育这一章。
综上所述,在15年下半年的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
第一章为客观题的重要章节,偶考主观题。
第二章多为主观题,考频高。
第三、四章,客观题和主观题皆有涉及,特别是材料分析、简答题等。
《中学教育知识总结以及能力》辨析题以及简答题

可编写可改正一、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二、 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益。
【参照答案】错误。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益;在一个国家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政治决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知识经验越多,创建性思想产生的可能性越大。
【参照答案】正确。
要保证思想的流利性、灵巧性和独创性,知识经验是必不行少的。
知识经验是思想的原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识经验越多,创建性思想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新课程重申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挤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参照答案】错误。
新课程固然重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着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参照答案】错误。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育学生认识美、喜好美和创建美的能力的教育。
关育要经过各样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经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因而可知,艺术教育不过美育的一部分。
德语广泛存在于全部教课之中。
【参照答案】正确。
德育门路主要包含直接的道德教课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课包含思想道德课和时势政治课。
间接的道德教育包含思想教育外的其余各科教课、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等一些教课形式。
所以,德育广泛存在于全部教课之中。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四、 1.认知策略有好多种,每一种策略都拥有广泛的适应性。
12可编写可改正345【参照答案】错误。
认知策略有好多种,每一种策略都有其合用的特定条件。
在学6习的不一样阶段、对不一样的学习内容及其不一样种类的学习者,各样认知策略的合用性7不尽同样。
89定势对问题解决老是起踊跃作用。
1011【参照答案】错误。
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踊跃的影响,也有悲观的影响。
如解决一12般问题时,定势可能会起促进作用;而对特别问题,定势很可能起阻挡作用。
1314操作技术的模拟一定在定向的基础长进行。
1516【考察重点】此题考察的知识点是“操作技术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精选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 )辨析题精选辨析题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是相互独立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 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2)它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 2)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3)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起源于生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 2013 上)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1)这句话是片面的。
( 3)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2)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各类活动对人的身心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之分,只有起积极影响的我们才称之为教育。
教育的基本形态是学校教育。
(3)因此,这句话是片面的。
这句话是错误的。
从广义上讲,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
首先形态是指事物存在形式和一般状态表现,教育形态即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外在形式和状态。
这句话是错误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人其次人类的教育活动发展至今,先后产生了社会教的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积极的活动,都是教育。
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几种主要教育形态。
这些教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育形态既相互独立又有密切联系。
构成了教育的总体,( 2012 上)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共同推动着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其中社会教育、(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动物界不存在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形态。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由此可见,教育的基本形态不单只是学校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必考点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时间是2016年11月5号。
宏鹏老师为大家整理了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必考点。
中学科目二辨析题重要考点(4道题,每题8分,共32分)。
1.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 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活动的其他人员,教育者居于主导者的作用;受教育者居于主体地位。
3.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动物界存在学习不存在教育,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教育。
教育具有社会性。
4.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并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具有可塑性。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几个方面。
其中遗传给人的发展提供了前提,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可能变成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 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6.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7.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统一,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条件。
8.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从学生学习结果来说,既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和智力等方面的认知领域,又要评价学生态度、习惯、个性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来看,既要评价教师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9.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分散是指在注意的过程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者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的偏离注意对象的状态,是消极被动的,偏离了正确的注意对象,降低了活动效率;注意的转移是指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是有目的、主动的转移对象,为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比如老师讲课边板书边讲解,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高度熟练,几种活动间也有内在的联系。
10. 感知觉:感觉和知觉不能等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知觉是各种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
11.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它包含几个特征:一是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二是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三是问题解决必须由认知操作来进行,即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
比如走路、吃饭等就不是问题解决。
12. 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①学习不仅指学习后表现的结果,还包括从不会到会的过程;②学习包括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也包括比如思想、观点等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潜行为;③学习的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所以学习不是遗传而是后天活动获得的;④学习的变化比较持久;⑤学习包括由坏向好,也包括由好变坏,养成的好习惯或坏习惯都是学习。
13. 动机强度与效率: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 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即动机强度出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14. 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15. 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所以不能笼统得认为德育只有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学校教育。
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所以也不能笼统地认为德育只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
16.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中,不一定要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需要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
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7.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为了达到与组织任务有明确关系的特定目标,根据编制、章程或其他要求正式成立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指那些以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
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课内、课外联系最密切、交往最频繁的群体,它同样是影响学生态度、品德及个性发展的重要力量。
非正式群体对于实现正式群体的目标可能有积极的作用,也可能有消极的作用,这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的一致程度。
教师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
可以利用其成员感情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以上是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重要考点,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