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行的经济思想

合集下载

许行

许行

• • • • • • • • • • • • • •
皓皓乎不可尚已 • 尚:通“上”。 • 已:语气词 南蛮鴂舌之人 • 之:像……一样。子倍子之师而学之 • 子:你,指陈相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 “膺戎狄,惩荆舒”——宾语“戎狄”、“荆舒” 用代词“是”复指,前置 • 膺:胸——抵挡 肩:膀——承担 子是之学 • “子学是”——宾语“是”用代词“之”复指,前 置 则市贾不贰 • 贾:做买卖——价格
• • • • • • • • • • • • • • • •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 粟:古代泛指谷类。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 布:与“帛”相对。麻苎葛棉织物的通称。 曰:“奚冠?”曰:“冠素。” • 奚冠: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 冠素:冠素(冠) • 素(未经巧饰)——朴素、白白地(彼君子兮,不 素餐兮) 害於耕 • 害:妨害 • 於:介词,引进对象涉及的对象。 許子以釜甑爨以鉄耕乎 • 甑:增、層、嶒 • 铁:铁(农具) 自為之與 • 為:制作
• • • • • • • • • • • • • • • •
以粟易械器者 • 械:本义“桎梏” • 器:本义“器皿” 不爲厲陶冶 • 為:视为、算是 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 • 舍:啥 • 宮:室 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 • 一人之身而备百工之所为 是率天下而路也 • 路:奔走于道路 或勞心,或劳力 • 或:有的人 洪水横流,氾滥于天下 • 氾。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 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字词句释义
• • • • • • • • • • • •
文公与之处 • 处:处所 皆衣褐 • 衣:上衣——穿(衣) 穿:穿破。《庄子》:“衣弊履穿”。 • 褐:麻衣——黄黑色(原麻编织物的颜色 ) 捆屦织席以为食 • 以捆屦织席为食 • 捆:捆綁——编织 打:敲击——编织:打毛衣、打腹稿 • 屦:古为屦,汉以后为履,今为鞋 • 为:谋取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孟子的论辩艺术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孟子的论辩艺术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孟子的论辩艺术01. 引言在我国古代哲学中,论辩艺术一直被视为知识分子必备的能力之一。

其中,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孟子(以下简称“许行”)的论辩艺术备受瞩目。

许行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杰出代表,他对论辩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厚的造诣。

本文将以他的论辩艺术为主题,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期对许行的论辩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02. 论辩艺术的重要性在我国古代社会中,论辩艺术一直被视为知识分子必备的能力之一。

而许行作为当时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其论辩艺术更是备受瞩目。

通过对许行的论辩艺术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我国的思想文化,以及当时知识分子在论辩方面的见解和造诣。

03. 论辩艺术的内涵许行所谓的“有为神农之言者”,实际上是他对论辩艺术的内涵和要求的一种概括性描述。

在许行看来,论辩并非一味地争执和辩驳,而是应该包含着辩证的思维和综合的能力。

这种内涵与孟子所提倡的“兼爱”、“致知”等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

04. 论辩艺术的实践许行在论辩艺术的实践中,注重运用逻辑和辨证的方法,通过充分调查事实和论证观点的合理性,使自己的言辞更加有说服力。

与此许行也善于借鉴他人的观点,并以平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意见,这一点与儒家注重和谐共处的思想相契合。

05. 论辩艺术的个人观点在我看来,许行的论辩艺术是兼具广度和深度的。

他不仅关注论点的得失,更注重在辩证的思维中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

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当今依然具有启发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问题本质,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06.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论辩艺术的探讨,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论辩艺术的内涵和实践。

许行的论辩艺术注重辩证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对当代社会和个人成长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许行的思想,提升自己的论辩能力,更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思维导图分享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思维导图分享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一、儒家儒家是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创。

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代表人物:孔子二、道家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

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代表人物:老子三、墨家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汉民族三大哲学体系,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创始人为墨翟(墨子)。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许行原文及注释

许行原文及注释

许行原文及注释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日:“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

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为之与?”曰:“否。

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诚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水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人,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农家许行:以农惠民,润物无声

农家许行:以农惠民,润物无声

农家许行:以农惠民,润物无声作者:桃夭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9年第06期许行,楚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农学家、思想家,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大致与孟子同一时代,是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反对不劳而获,并亲率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一带以打草织席为生。

滕文公元年(公元前332年),许行率门徒自楚国抵达滕国。

滕文公根据许行的要求,划给他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经营效果甚好。

儒家陈良之徒陈相及其弟陈辛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摒弃了先前所追捧的儒学思想,成为农家学派的忠实信徒。

同年,孟子游滕,遇到陈相,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农儒论战。

孟子对许行的实践非常反感,大加挞伐。

他先通过引申把许行的观点推向极端,然后旁征博引古往今来的各种史实。

记录这场农儒论战的文章是孟子及其门徒所编的《孟子·滕文公》,文章大意说许行跑到滕国要了一块地实践农家的主张,把儒家的陈相都吸引过去了。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许行认为贤良的国君要和老百姓一起参加耕种才能吃饭,自己做饭吃,还得为老百姓办事。

他还认为,如果国君不与民并耕,而是像滕文公那样拥有储藏粮食的仓廪和存放钱财的府库,那就是以损害老百姓来供养自己,这样的国君算不上贤明。

这是许行对当时统治者的尖锐批评和控诉。

而许行的君民并耕之说的提出是由于当时战争频繁,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因此,他强调国君必须重视农业并亲自耕作,以救时弊。

陈相对孟子说许行的主张不错,孟子就问陈相:“许行一定要自己种粮食吃吗?他穿的衣服呢?戴的帽子呢?做事用的工具呢?”这一连串问题把陈相问倒了。

于是孟子说,社会分工是必然的,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

那段著名的话也就脱口而出:“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然后孟子有点得理不饶人,进一步用尧舜的事迹批驳许行,之后又骂许行为“南蛮鴃舌之人”,还说许行主张市贾不二、童叟无欺也是不可能的,大家不要信他。

【文言文】许行原文及翻译及中心思想

【文言文】许行原文及翻译及中心思想

【文言文】许行原文及翻译及中心思想许行,东周战国时期著名农学家、思想家。

接下来分享许行原文及翻译及中心思想。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

许行(孟子滕文公上)

十四许行(孟子·滕文公上)[题解]许行属于战国诸子百家中的“农家”,主张恢复到原始共产社会。

这一篇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学生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也就是孟子和农家的一场辩论。

孟子着重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本质差别批驳了许行一派的主张。

本篇是《孟子》全书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行文气势磅礴,明畅犀利,论辩富有说服力。

有为.......(同位词组),自楚之(到)滕,踵...(动词,第二声,研究)神农之言者许行(本指脚后跟,引申为动词义“登”)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一户人家新占的房基地。

古人住处有庐井和邑居。

)而为氓(“氓”与“甿”异体,“民”与“氓”,“人”与“民”)。

”文公与之处...(双宾语),其徒数十人,皆衣(第四声,动词,穿着)褐,捆(编织。

赵岐注:捆犹叩椓也。

织屦欲使坚,故叩之也。

边编织边敲打,使紧而结实)屦织席以为食。

补充:(1)人、民、氓的差别“人”在春秋以前,除有时泛指以外,还是“民”的对称。

“民”指奴隶或被统治者。

“人”则指社会上的统治阶级或占统治地位的种族。

《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对“人”用“爱”,对“民”用“使”。

“人”是教化者,“民”是教化的对象,界限井然。

民,古文字象将眼刺瞎形,是“盲”的初文。

奴隶制时代,对抢掠来的男人或战争俘虏曾经实行过刺瞎一只眼以作为奴隶标记的做法,所以“奴隶”称作“民”。

“氓”也是“民”,不同处在于:“民”是安土重迁、被束缚在一块地方的百姓或奴隶,“氓”是由“亡民”组成的,是脱离原有土地逃亡或流亡在外的“民”。

故“氓”可跟“流”联合组词“流氓”,古代只指流浪者、无业游民,不指行为不端的人。

文中此处之所以用“氓”是前已说明自己从远方流入。

(2)屦、履、鞋,三者都表示鞋子。

汉代以前称“屦”,如《诗经》“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汉以后称“履”,先秦常用作动词表示穿鞋、践踏、行走之意。

“鞋”是南北朝之后出现的新词,唐以后排挤了“履”,成为“履”的新的通称。

幻想“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农家思想

幻想“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农家思想

幻想“并耕⽽⾷、饔飧⽽治”的农家思想诸⼦百家简介------幻想“并耕⽽⾷、饔飧⽽治”的农家思想农家是先秦诸⼦百家中注重农业⽣产的学派,吕思勉先⽣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两派:“⼀、⾔种树之事。

⼆、关涉政治。

”本⽂侧重于介绍后⾯。

《汉书·艺⽂志》中说:“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播百⾕,劝耕桑,以⾜⾐⾷,故⼋政⼀⽈⾷,⼆⽈货。

孔⼦⽈‘所重民⾷’,此其所长也。

及鄙者为之,以为⽆所事圣王,欲使君⾂并耕,誖上下之序”。

其中所说的“所重民⾷”正是农家的特点。

据《汉书·艺⽂志》记载,农家著作原有《神农》⼆⼗篇、《野⽼》⼗七篇、《宰⽒》⼗七篇、《董安国》⼗六篇、《尹都尉》⼗四篇、《赵⽒》五篇等等,但现在均已散失。

虽然农家没有⼀部著作能保存下来,但他们的思想还可见于《管⼦·地员》、《吕⽒春秋》、《荀⼦》、《孟⼦》等书中。

农家思想主张推⾏耕战政策,⿎励发展农业⽣产,主要研究农业⽣产问题。

但农家并不仅是对农业⽣产技术经验的总结,他们的思想中还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农家主要代表⼈物就是许⾏。

他是战国时楚国⼈,具体⽣卒年⽉已不可考。

只知道他与孟⼦同时并稍长于孟⼦。

许⾏有门徒数⼗⼈,⽐起儒家、墨家来只是个⼩学派。

据《孟⼦》记载,当孟⼦在滕国时,许⾏及其学派都从楚国迁移到滕国,边耕种边宣传⾃⼰的思想。

许⾏的这⼏⼗个门徒中知道名字的只有陈相、陈⾟兄弟。

他们都是宋国⼈,原本是楚国儒家学派的学者陈良的学⽣,后来见到许⾏,就抛弃儒家改学了农家思想。

《孟⼦》中记载有许⾏的学⽣陈相与孟⼦的辩论,从中可以看到许⾏的经济思想主要有三⼤部分: ⼀、主张⼈⼈⾃⾷其⼒、反对剥削、否定脑⼒劳动与体⼒劳动之间的分⼯。

《孟⼦·滕⽂公上》中说:“陈相见孟⼦,道许⾏之⾔⽈:‘……贤者与民并耕⽽⾷,饔飧⽽治。

’”⼤致意思是说:陈相有⼀天去拜访孟⼦,转述许⾏的话说:“……贤⼈治国应该和⽼百姓⼀道耕种⽽⾷,⼀道亲⾃做饭。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文章结构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文章结构

一、前言神农氏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始祖,被誉为“农神”,他所创制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文化,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与神农氏相关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也成为历史上备受关注的文化遗产之一。

二、许行的生平与贡献许行,生于商朝晚期,是著名的农学家和文化名人。

据史料记载,许行是神农氏的嫡传弟子,他在农业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更以其卓越的农学成就和文化贡献而名扬古今。

三、《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价值与意义《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是许行的著作,这部经典著作囊括了许行一生对农业、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和总结,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科学、历史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四、《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思想与内容1. 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许行在《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中对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论述,其对农业生产、种植技术、农民生活等方面的观点和建议都体现了其高超的农学水平。

2. 社会治理与道德建设除了对农业的贡献外,许行在书中还对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智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为后世的社会进步和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 文化传播与教育意义《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作为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对于农业、文化、教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传播和教育意义。

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农学著作,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五、《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影响与传承1. 对后世的影响《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经典著作,对后世农学、文化、道德、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行的农学思想和文化观点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2. 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传世,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卓越成就,更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将许行的学术观点和文化理念传承下去,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先秦农家经济思想再探析

先秦农家经济思想再探析
屦 大 小 同 . 贾 相 若 ” 9 陈 相 与孟 子辩 论 的 内容 来看 许 行 的 稳 定 社 会 的一 剂 良药 . 把 发 展 农 业 看 成 是增 强 国力 . 外 争 霸 则 4 ) 从 更 对 的手 段 他 在 重农 的基 础 上 进 一 步 提 出 了 “ 战 政 策 ” 同 时他 极 耕 . 经 济 思 想 主 要 可 分 为 三部 分 :

己 的立 场 。 先秦 农 家 经 济 思 想 的 主要 内容

所 强 调 的重 农 与 许 行 所 强 调 的重 农 有 异 。 上 农 》 记 载 “ 《 中 民农 则
失 。虽 然 农 家 没 有 一 本 专 著 留世 . 农 家 的思 想 还 可 散 见 于 《 但 管 是 农 业 对 时 风 世 俗 的 影 响 . 调 重 农 “ 徒 为 地 利 也 ” 而 是 为 了 强 非 .
关了段一 贫的基造 政人提、经方。义抑 恩家出经建 经础. 统民j的封农农思商 键的反。想等平和 想农≯求社。济上” 治深重 思家民想使 一远农一会贵思加成 词的_等 的农 分・对_“贱主以治 阶家。思0■想重为 j经两济n派均“统 济种 一 改 剐种j的 0 级 剥.均誓 的 张学 想官, 之 :影不_ 富 先思.。 派 - 产手 0 在 控响削对 学 秦-同济 “想叠 制, 生’要 其 平n_ 农 i 。平 一 0
进 行 了 反驳 , 质 问 陈相 该 如 何 治 国 ? 陈相 日“ 许 子 之 道 , 市 并 从 则 贾 不 贰 , 中无 伪 , 使 五 尺 之 童 适 市 , 之 或 欺 。布 帛长 短 同 , 国 虽 莫
使 民情 质朴 . 土 重 迁 易 于统 治 安
其 次 , “ 农 ” 同 时 强 调 “ 商 ” 它 认 为 如 果 农 民 从 事 商 在 重 的 抑 . 业, 则风 俗 诡 诈 , 民就 会 不 安 分 守 己 . 又 说 : 民舍 本 而 事末 则 农 故 “ 不 令 , 令 则 不 可 以守 , 可 以 战 民舍 本 而事 末 则 其 产 约 . 产 不 不 其 约则 轻 迁 徙 , 迁 徙 则 国 家有 患 . 有 远 志 , 有 居 心 。民 舍 本 而 轻 皆 无

孟子许行篇的主要观点

孟子许行篇的主要观点

孟子许行篇的主要观点摘要:一、引言二、孟子许行篇的背景与概述三、许行其人及思想四、孟子与许行的辩论五、孟子许行篇的主要观点六、孟子许行篇的现实意义七、结论正文:一、引言孟子许行篇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篇重要对话。

通过孟子与许行的辩论,展示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本文将围绕孟子许行篇的主要观点展开论述。

二、孟子许行篇的背景与概述孟子许行篇发生在战国时期,孟子与许行就仁政问题展开辩论。

许行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

孟子则代表了儒家学派,强调仁政、民本、教化等理念。

三、许行其人及思想许行,名衍,字子舆,墨家学派创立者墨子的弟子。

许行的思想受到墨子的影响,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强调爱人无私,反对战争和浪费。

四、孟子与许行的辩论在孟子许行篇中,孟子与许行就仁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孟子认为,仁政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只有实行仁政,国家才能安定、人民才能幸福。

而许行则认为,仁政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兼爱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五、孟子许行篇的主要观点1.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认为,仁政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实行仁政是国家的根本任务。

仁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旨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许行的兼爱思想。

许行认为,兼爱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只有爱人无私,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3.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强调民为邦本,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关爱民众,国家才能安定。

4.许行的节用思想。

许行主张节用,强调反对战争和浪费,认为只有节约资源,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六、孟子许行篇的现实意义孟子许行篇中的观点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仁政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民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兼爱思想启示我们要弘扬爱心,构建和谐社会;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节用思想提醒我们要珍惜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结论孟子许行篇通过孟子与许行的辩论,展示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论证方法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论证方法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论证方法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论证方法
在论证方法方面,古代中国的哲学家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其中,许行提出的论证方法为人所称道,被誉为“有为神农之言者”。

许行主张从自身的认知出发,通过理性思辨和实证验证,寻求真理,
称之为“自证不疑”的方法。

这种方法旨在引导人们采取严谨的思维
方式,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一系列科学方法探究事物的真相,抛
弃那些缺乏实证支持或只基于主观臆想的论证方式。

与此同时,许行提出了“以道观物”的方法,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把握,理解其规律性和整体性,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了
解和认知。

总的来说,许行的方法强调了透过表象看本质,理性思考,以及科学实证的重要性。

此外,许行还强调了举一反三、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方式,在发现特
定的事物规律性的同时,也应考虑其是否具有普遍性,并将其应用到
更广泛的领域中去。

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往往被运用于诊断和治疗某些
疾病、研究物理和化学等领域。

综上所述,许行提出的“自证不疑”与“以道观物”的方法以及“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为中国古代哲学贡献了深刻的思维方法论,不仅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政治决策等领域,也深刻影响了我们日常的思考方式,让我们更加严谨、科学地探究事物本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

孟子许行篇的主要观点

孟子许行篇的主要观点

孟子许行篇的主要观点(最新版)目录1.孟子许行篇的背景和概述2.孟子许行篇的主要观点:仁政、民本、孝道3.孟子许行篇的现实意义正文【孟子许行篇的背景和概述】《孟子许行篇》出自《孟子》这部儒家经典,是孟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文章主要记录了孟子与齐宣王之间的一次对话,其中涉及到了仁政、民本、孝道等核心观点。

这些观点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许行篇的主要观点:仁政、民本、孝道】1.仁政:孟子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在孟子看来,一个君主只有关爱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这种仁政的理念,实际上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的进一步发展。

2.民本:孟子强调,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因此治国之道应该以民为本。

在《孟子许行篇》中,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明确表明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这种民本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很多明智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3.孝道:孟子认为,孝道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家庭和谐的重要基石。

在《孟子许行篇》中,孟子通过讲述舜的故事,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一个孝子应该尊敬父母、关爱兄弟、忠实朋友,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家庭和社会。

孝道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极高的地位,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许行篇的现实意义】尽管《孟子许行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它所包含的智慧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继续弘扬仁政、民本、孝道等优秀传统思想,以促进国家繁荣、社会进步、家庭和谐。

孟子许行篇的主要观点

孟子许行篇的主要观点

孟子许行篇的主要观点1. 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孟子许行篇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一篇重要篇章,主要强调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良知和道德感。

他提出了“四端”理论,即“仁”、“义”、“礼”、“智”,这些是人类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在许行篇中,孟子强调了仁义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对于个人修养和品格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只有具备高尚品质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2. 主张仁政与民生至上孟子许行篇中还强调了仁政与民生至上的观点。

他认为,君王应该以仁心治国,关注民众的疾苦,并将民生放在第一位。

他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主张君王应当以大公无私的态度来治理国家,使人民得到福祉。

孟子认为君王的权力来自于天,是一种神圣的责任。

君王应该以身作则,具备仁德,并通过行为示范来影响和教化民众。

他强调了君王应该关注人民的疾苦,解决社会问题,并通过公平正义的政策来保障人民的权益。

3. 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许行篇中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个人修养和品德培养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础。

一个人只有先修身养性,做到“内圣外王”,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

孟子认为,个人品德的培养必须从家庭开始。

他强调了家庭伦理道德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即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以及朋友之道等。

他认为只有通过家庭和睦和良好的亲情关系才能培养出高尚品质和正确价值观。

4. 强调人与天的关系孟子许行篇中还强调了人与天的关系。

他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与自然万物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良知和道德感。

孟子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并主张顺应自然。

他认为,只有通过顺应自然以及遵循道德准则,才能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5. 主张教育改造社会孟子许行篇中还主张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许行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许行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许行许行篇1:许行原文以及翻译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许行篇2:诸子百家有哪些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许行测试题

许行测试题

许行测试题# 许行测试题一、选择题1. 许行是一位著名的:A. 科学家B. 艺术家C. 哲学家D. 政治家2. 许行的主要贡献在以下哪个领域?A. 数学B. 物理学C. 文学D. 社会学3. 许行的代表作是:A.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B. 《道德经》C. 《许行文集》D. 《政治论》4. 许行的出生地是:A. 中国B. 美国C. 英国D. 法国5. 许行的学说对以下哪个学科影响最大?A. 经济学B. 心理学C. 法学D. 教育学二、填空题6. 许行的学说主张_______。

7. 许行的学说在_______时期达到了顶峰。

8. 许行的学说被广泛应用于_______。

9. 许行的学说对_______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许行的学说在_______中得到了体现。

三、简答题11. 简述许行的主要学说及其影响。

12. 许行的学说在现代社会中有哪些应用?13. 许行的学说与现代教育学的关系是什么?14. 许行的学说有哪些局限性?15. 许行的学说对个人发展有哪些启示?四、论述题16. 论述许行的学说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17. 分析许行的学说与其他学说的异同。

18. 探讨许行的学说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19. 论述许行的学说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20. 许行的学说如何影响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注意:以上测试题是根据“许行”这一虚构人物设计的,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人物的背景和贡献进行调整。

孟子许行知识点总结

孟子许行知识点总结

孟子许行知识点总结《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著作。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孟子被誉为“古之贤人之后”,被列为“四书”之一。

他所提出的“性恶论”、“仁政说”、“性善论”等思想,对后世儒家思想和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孟子》许行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

一、许行概述许行是《孟子》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孟子和弟子们讨论学问的情节,也是《孟子》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文章内容主要包括孟子与弟子们的对话,孟子对弟子们的教诲等。

二、许行主要内容1. 帝喾遗风在许行中,孟子向弟子们讲述了帝喾的故事。

帝喾是古代中国的一位仁政君主,他治理国家十分得当,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风气和谐。

但是帝喾的儿子害怕自己不能继承帝位,于是私自为自己的老子谋求一位美女,并且暗地里阻挠因喜欢的女子而没有告诉父亲帝喾,在帝喾去世后发现了。

帝喾在临死之前对自己的老子说:“吾棺猗。

猗,其心多忧。

曰:‘非吾贼,人心也。

’”这表明帝喾明白自己儿子的忧愁心思,但又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本恶,由此孟子引申讨论了人性的本恶。

2. 人心本恶在许行中,孟子向弟子们阐明了人性是恶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才能使人逐渐改善。

他引用了很多历史故事和君王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帝喾的遗风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孟子认为,如果没有教育和规范,人就会向坏的方面发展,不断滑向混乱和恶劣的状态。

这种观点在儒家思想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孟子的教育观在许行中,孟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正义的行为,人们才能逐渐变好。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以道德为中心,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去做好的事情。

同时,他还提出了“性善论”,即人性的本善,并且提出教育应该激发人的天性,而不是抹杀人的天性。

这种教育观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教育学和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读后感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读后感

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战国时期,本篇争论虽有各自的局限性,但都是从忧虑天下昏乱,百姓不得安宁为基点,提出自己的主张的。

农家的人人劳动自食其力是合理公平的,孟子的分工互换以及你出主意我出力的劳心者与勞力者互相搭档也是无可厚非的。

遗憾的是他们都不是真龙天子,谁说了也不能算,只是纸上论辩而已。

许行、等农家学派,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主张,是解决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争取社会平等缓和社会矛盾的办法。

他们不但从理论上这样认为,而且还身体力行到滕国为氓,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许行的学术在当时影响很大,连儒学弟子陳相也和其兄弟陈辛从宋国赶来滕国做了许行的门徒。

陳相不但自己背叛了师门,而且竟在儒家亚圣孟子面前宣扬农家学术。

农家提出人人劳动的主张体现了反剥削的朴素愿望。

是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但是把各种社会问题归咎于社会分工,把解决问题的出路寄托在人人耕种上是幼稚片面的。

孟子对许行的学术展开批驳。

指出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分工便于各尽其能,分工有利于社会发展。

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

”这段话是说,能够用心出主意想办法成为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没有空闲也没有必要去种庄稼。

也就是说能够用心做出比出力种庄稼更大贡献的人就不应该种庄稼。

这种各尽所能的社会定位无疑是正确的。

孟子希望出现堯舜一样的君主,替民办事,稳定天下。

解决百姓的生活上的穷困,予以百姓人伦道德的教育。

稳定社会秩序,让让人们在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和谐相处。

让智者用智慧平息天下的昏乱,解决社会矛盾。

不必忙于种庄稼,是一个良好的为民着想的愿望。

如果老百姓真能遇上个好君主,那就是君王施恩德了,根本就不存在白养活,当然也算不上剥削。

但是孟子在这里有些以偏概全,没有剔除那些在劳心者内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不劳而获残酷压榨百姓养肥自己的剥削者以及那些把百姓推向水深火热痛苦中的罪恶统治者。

就使得那些当官不为民作主的统治者钻了空子,为不劳而获的剥削找到了理论依据。

第五章墨家农家学派的管理思想(讲课提纲)

第五章墨家农家学派的管理思想(讲课提纲)

第五章墨家农家学派的管理思想(讲课提纲)第五章:墨家、农家学派的管理思想第一节:墨家学派的管理思想一、代表人物、身世、时代、社会根底、何以在春秋战国时代成为“显学”?何以随着天下的统一迅速没落?墨翟,鲁国人〔还有宋国人、楚国鲁阳人等说法〕,生卒年月确实材料可考,据清孙治让的《墨子闲估》分析,生于周定王初,死于周安王末〔约在公元前468一前376年〕。

初学儒,后弃儒,创立墨家学派,和儒家并称战国时期的“显学”。

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分成了相里氏、相夫氏和邓陵氏三派。

三派各自称“真墨”,而攻击其他的派为“别墨”。

墨家不但有自己的学说、宗旨,而且结成为有组织、有严格纪律的团体,主持的人称为“钜子”。

学派的成员在钜子的指挥下,为实现学派的宗旨而“赴火蹈刀,死不旋踵”,颇有些像后来封建社会中的秘密帮会一流。

二、墨家管理思想的内容“墨学”十纲: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1、“尚贤”思想的实质:要求国家在用人方面重用有才德的贤人,而不要重用亲戚宠幸,即任人唯贤而反对任人唯亲。

比拟:儒家主张“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墨家的“尚贤”包括三项根本主张:第一,国家在用人方面应该“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第二,用人以“义”为唯一的取舍标准:“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那么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比拟儒家的“尊贤”,孟子宣扬“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殷商武丁朝的宰相〕举于版筑之间,胶鬲〔周文王贤臣〕举于鱼盐之中,……百里奚〔春秋秦穆公贤臣〕举于市”第三,“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这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完全否认。

在商鞅提出“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的主张以前,墨家已用“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论点否认了世卿世禄制。

2、“尚同”学说:要求在下位的人对在上位的人绝对服从,不但在行动上服从命令和指挥,而且要“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在思想上也不许有任何疑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4-5
(一)并耕论
许行主张统治者应在治理民事的同时,与农民 一起参加生产劳动,这样才是贤良的领导者。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 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滕文公上》) 贤者应与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商讨事情,而 滕竟然有粮库、布帛库和钱,这就是虐民而只顾自养, 怎能称贤?
(二)价格论
• "市贾不二"的价格论是许行提出的又一 个重要主张。这是在他主张社会分工互助 的基础上,提出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可以用 农产品直接去交换手工业品,如帽子、锅 甑和铁制农具等等。这是一种以物易物的 交换办法。交换时的价格是如何规定的呢?
2013-4-5

许行认为:"布帛长短同则价相若;麻缕、 丝絮轻重同则价相若;五谷多寡同,则假相 若;屦大小同,则假相若。" • 即市场上布帛的长度相同,则出售的价格 相等;麻缕与丝絮的重量相同,则出售的价 格相等;粮食容量相同,则出售的价格相等; 鞋的尺码相同,则出售的价格相等。总之, 同种商品数量相同,则价格相等,市场上的 各种物品的价格都有了统一的规定。2013-4来自5(三)对许行主张的评价

(1)许行的主张反映了战国时期贫苦农民 的利益和要求,与儒家孟子的主张针锋相 对。
2013-4-5
(三)对许行主张的评价
• 君民并耕之说,反映了当时贫苦农民的平均主
义思想和共同劳动思想。它要求人人都成为自食 其力的劳动者,但是这种主张却只能是一种幻想, 根本不可能实现。 许行的主张与儒家孟子所主张的“劳心者治 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 人”的思想是针锋相对的。
2013-4-5

许行学派主张人人从事生产方面的体力 劳动,自食其力,谁都不允许靠剥削别人 劳动维持生活,不许“厉民自养”。

对于君主和国家机构中的人员,许行要 求他们“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不 允许占有人民的剩余产品,不得有储存剩 余产品的“仓廪府库”,否则就是“厉民 自养”。
2013-4-5
许行
• 许行,战国时期著名农学家、思想家。楚 国(都城江陵纪南城,后迁安徽寿县西南) 人,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约与孟子 同一时代,在《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有 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所以被归为农 家,后世也将许行视为先秦时代农家的代 表人物,但因没有著作流传于世,详细思 想内容与其他事迹皆不可考。
2013-4-5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2013-4-5

这样,在市场上的同种商品只有一种价 格,没有第二种价格。这就是"市贾不二"。 许行认为,这样一来就不会再有弄虚作假的 现象,即使小孩子到市场上去买东西,也不 会受欺骗。 • 许行主张是一个人人劳动,自食其力, 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没有商业欺诈社 会。因此有的学者称他为“乌托邦”。
2013-4-5

2.许行的价格论只注意到了物品的数量(长短、多寡、 大小等)而忽视了物品的质量。这说明许行并不了解生产 品价格构成的原理。因此他的价格论只能流于空想而根本 不能实行。 孟子强调了同种物品的质量相差悬殊很大,生产同种 物品,所需付出的劳动的多少也很悬殊。他抓住许行价格 论的这个漏洞,认为许行把不同质量的物品规定相同的价 格,就会造成天下大乱。生产质量不同的产品要付出不同 的劳动,如果市场规定的价格是一样,那么,质量高的产 品就会没有人生产。因此,孟子认为:“从许子之道,相 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就是说,用许行的办法, 结果会使人互相弄虚作假,这样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2013-4-5

这里,孟子夸大了许行价格论的缺陷, 在某种程度上也歪曲了他的愿意。比如许 行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子就 歪曲为“巨屦小屦同贾”。但是,孟子注 意到了物品质量的问题,则是比许行的价 格论更进一步的地方。还有在战国时期, 金属货币早已出现,如齐国有刀币,楚国 有“印子金”等等,而许行却主张以物易 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
他的价格论反映了当时贫苦农民反对商人利 用市场高利盘剥,要求调整物价的原望。
2013-4-5
(三)对许行主张的评价
• (2)许行主张的局限性: 许行的主张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他对社会分工和价值问题不可能有正确的 认识。
2013-4-5

(四)许行的主张与孟子的社会分工说 的比较
1.孟子“劳心”、“劳力”的社会分工说,在一定程 度上有其合理的成分。 因为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以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 工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进 步,当然这个进步是建筑在劳动人民付出血汗代价基础上 的。随着阶级的消亡,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分工也会逐步消 失。孟子抓住许行关于社会分工理论的弱点,用偷换概念 的手法,把脑力劳动者和剥削者等同起来,用脑力劳动与 体力劳动分工的必然性为剥削制度进行辩护,而把它说成 是“天下之通义”,提高到普遍原则的高度,从而论证了 剥削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这当然是十分错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