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河北省隆化县第二中学 教学设计 呼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化二中宋亚林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对呼吸全过程的后面三个环节进行讲解,与上节课的肺通气内容相联系使学生认识生物学上“呼吸运动”与“呼吸”的概念区别。
教学的重点是(1)气体在肺和组织内的交换过程及原理;(2)气体在血液里运输的过程。
教学的组织和安排上,可以以组织学生小组为单位完成“向澄清石灰水里吹气”的实验来进行引入。
讲述气体的扩散作用时,将事先准备好的香水洒在讲台前,问后排同学能否闻得到,来说明气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过程。
气体的运输过程,一定要结合血液循环的途径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循环系统运输功能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2.叙述人体呼吸过程的全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向澄清石灰水里吹气和注入空气”,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煤气中毒等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气体在肺内和组织细胞里的交换。
难点:描述人体呼吸的全过程。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本的插图并通过课件演示加以说明。
四、教学媒体
三角瓶、澄清石灰水、相关视频剪辑、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挂图、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身边事教师活动:
教师可参考课本的“身边事”进行引入,引导学生
对人体吸入和排出气体成分的差别进行思考。
教师也可以“探究竟1”作为引入的手段,找两名
学生,一个向石灰水中吹气,另一名用打气筒打气,根据日常经验判断人体吸入的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的区别,并思考如何进行验证。
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探究竟教师活动:
(1)教师事先准备好验证试验用的必需装置。
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本的实验,观察两个三角瓶里石灰水的变化,并思考这种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2)教师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香水,在讲台上撒几滴,几分钟后问问后排的同学是否能闻到,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的“小辞典”解释这种现象。
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之后,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的“资料分析1”,根据气体的扩散作用的原理对气体的交换过程进行描述。
描述时注意肺泡内和组织内不同气体成分的浓度关系。
(参考:肺泡内的氧气浓度高于肺部毛细血管内氧气的浓度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毛细血管,肺部毛细血管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部毛细血管。
在组织里,组织细胞中氧气的浓度低于毛细血管中的氧气浓度,氧气通过扩散进入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通过扩散进入毛细血管。
)
(3)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的插图“图3-14”对气体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并结合循环系统的知识分析动脉血和静脉血在体内的转换,加深对肺循环使静脉血转换为动脉血,体循环使动脉血转换为静脉血的认识。
(参考:人体通过呼吸运动吸入外界空气,肺泡内的气体氧气浓度大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中氧气浓度,氧气进入血液循环。
通过肺泡的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入肺泡,然后这些二氧化碳被呼出体外。
这样,通过肺泡以后血液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流回左心房,再通过左心房的收缩射入动脉为全身组织细胞供氧。
在全身各组织间来自小动脉的动脉血经过与其相连的毛细血管网将氧气释放给组织细胞,并将来自组织细胞的二氧化碳携带走。
这样,动脉血转换为静脉血,流回右心房,然以后通过右心室的收缩被射入肺动脉到达肺泡部分,继续进行气体交换。
这样,随着血液的循环人体就可以不断将氧气带往全身各组织,并把全身各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运回肺泡呼出体外。
)
(4)教师布置学生用两种颜色的笔在“图3-16 人体呼吸全过程示意图”上标出氧和二氧化碳在人体完成实验,并根据现象得出正确答案“实验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重高。
”
体会香水的扩散作用,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气体能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运动。
”
总结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用语言加以表达。
内的运行路线。
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利用自制挂图和两种颜色胶布制成的小箭头,请几名学生在讲台上以贴图的方式完成演示。
完成“人体呼吸全过程示意图”,对人体呼吸过程的全过程进行深入理解。
大家谈(1)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的含量少于吸入的气体中的含量,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多于吸入的气体中
的含量,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吸入人体的氧气被运往组织细胞后参与细
胞内的物质代谢过程,细胞物质代谢消耗氧气,放
出二氧化碳,因此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的含量少
于吸入的气体中的含量,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多于吸
入的气体。
)
(2)说明人体呼吸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是怎样进行
的?
(参考:人体的呼吸全过程包括四个阶段:肺通气、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
肺通
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
织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气体在血
液里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实现的。
)结合“探究竟”所得的知识,对大家谈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得出正确的答案。
知识链教师活动:
通过探究竟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气体交换原理。
但是,在一些诸如“肺部的肺泡里面为什么氧气浓度高于肺部毛细血管的氧气浓度,而二氧化碳浓度低于肺部毛细血管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
“吸入体内氧气的用途”等问题上会有比较模糊的认识,教师可安排学生阅读自学,并涉及一些合理的问题,要学生回答。
(参考:1.为什么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肺泡内二氧化碳浓度高?这些二氧化碳是哪里来的?
2.吸入人体内的氧气发挥了什么作用?
3.人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的能量都有哪些方面
的用途?
……)阅读自学,对体内气体交换过程进行更加细致的认识。
回答教师的问题
实际用教师活动:
(1)结合文本素材中有关“高原训练”的内容,说明低氧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对这种环境是可以适应的。
(2)结合视频中“煤气中毒”的有关材料,介绍阅读课本,听讲,认识呼吸的重要意义。
煤气中毒的产生机理和预防办法。
听讲
小结本节课我们大家学习了气体在体内的交换过程,气
体的交换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
体内气体的交换
有两个过程,一个是在肺内,另一个是在身体各组
织器官内。
由于气体浓度的差异导致气体在血液与肺泡和组
织细胞之间交换。
呼吸承担着为全身各部位输送氧气的作用,一旦呼
吸产生障碍,就会严重影响身体的生理机能,甚至
生命危险。
七、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一节三人体的气体交换
一、呼吸时气体成分的变化
实验:通过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和打气筒打气的实验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二、体内气体的交换过程
体内气体交换的方式:扩散作用。
肺内的气体交换:
组织内的气体交换:
三、吸入体内氧气的作用
氧气参与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过程,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
四、实际用
1.高山反应
2.防止缺氧发生危险
3.煤气中毒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学校名录参见:http://www.z xxk.c om/wxt/list.aspx?ClassID=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