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文言虚词-“其”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李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①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④小学而大遗。
高一下册语文《与妻书》知识点:文言虚词
高一下册语文《与妻书》知识点:文言虚词四、文言虚词其: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代词,他们。
卒不忍独善其身代词,自己。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代词,代腹中之物。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代词,代鬼。
吾亦望其言是实代词,那些。
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副词,表猜测,大概,或许。
汝其勿悲副词,表婉商语气,可,希望。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副词,表期望,理应,一定。
所: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助词,与动词“爱”组成名词性短语,“所(爱)的人。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助词,与动词“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所(追求)的志向”。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助词,与动词“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未写完的话”。
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名词,处所,地方。
所以: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所以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的原因。
相: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指代性副词,我。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指代性副词,你。
为: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介词,对,向。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介词,替。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动词,表判断,是。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副词,增强语气,(更)是。
当尽吾意为幸动词,感到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动词,当作盖: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副词,大概。
以: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介词,拿。
汝不必以无侣悲介词,因为。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介词,把。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介词,用。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第一“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可译成“着”。
第二个“以”,介词,从。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介词,凭着。
则: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第一个“则”,连词,相当于“就”。
第二个“则”,连词,表承接,相当于“那么”。
而: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8个(之其以于而 则者也焉因 且乃矣乎所 哉夫遂虽然 故苟会或诸 盖若为)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4.表示处所,时间,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积于今六十岁矣。(到)《捕蛇者说》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A、苛政猛于虎。(比)
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C.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二章》;舍鱼而取熊掌《鱼我所欲也》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然得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课件知识点——虚词辨析(一)乃、其、且
虚词辨析(一)乃、其、且 【三、常考虚词辨析】
六、【且】 (一)作连词,连接前面的话语
1表示并列关系,可以翻译为 “又……又”“一面……一
面”“一边……一边”或不译
①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河水很清,有涟漪。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 样。” ③上且怒且喜 —— 皇上又怒又喜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
(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
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 梁襄王》) --(假如这时候)天上忽然涌起乌云,降下大雨来,那么禾苗就
虚词辨析(一)乃、其、且 【三、常考虚词辨析】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估计我达到军营中,
您才进去。
虚词辨析(一)乃、其、且 【三、常考虚词辨析】
5.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相当于“却”“竟 然”"反而"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
这些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竟然)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
虚词辨析(一)乃、其、且 【三、常考虚词辨析】
--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况且将军在抵御曹操方面拥有的最大的便利条件就是长江。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况且燕赵两国处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今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今“古人”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古: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古: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古:只双兔傍地走:今:行走古:跑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古:历史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古: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四、一词多义: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贤于材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五、重要词句[童稚]幼小。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知识点总结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司马迁《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李密《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供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古代文言虚词及词组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虚词及词组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文言虚词是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词语,它们在句法和语义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些虚词,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文化以及提高古代汉语阅读能力都十分重要。
本文将总结并解析古代文言虚词及常见词组的功能和用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
一、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没有独立的实际意义,而起到标志句子成分、衔接句子、表示语言情感等作用的词语。
根据功能和用法的不同,可以将文言虚词分为以下几类:1. 助词:表示方位、时态、状态等语法关系,如“之”、“乎”、“焉”等;2. 体词:用于构成名词、代词、副词、连词等,如“者”、“之”、“以”等;3. 感叹词:用于表达情感、感叹等,如“噫”、“哀哉”等;4. 语气词:用于表示语气、语调,如“耶”、“令”等。
二、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及例句1. 助词的用法(1)“之”的用法:- 表示宾语,如“见之”、“问之”;- 表示动宾结构中的动作对象,如“嘲之”、“念之”;- 表示领属关系,如“吾之物”、“弟子之言”;(2)“乎”的用法:- 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询问,如“何乎?”、“安乎?”;- 用于感叹句中,表示感叹、惋惜,如“哀乎!”、“噫乎!”;(3)“焉”的用法:- 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询问,如“安焉”、“何焉”;- 用于陈述句中,表示存在、状态,如“所以然焉”、“焉有”。
2. 体词的用法(1)“者”的用法:- 用于名词前,表示指代,如“吾者”、“子者”;- 用于动词短语后,表示动作的执行者,如“行者”、“言者”;- 用于句子末尾,表示强调,如“且者”、“耳者”。
(2)“以”的用法:- 表示手段、方法,如“以书写”、“以言传”;- 表示原因、理由,如“以为”、“以故”;- 表示条件、前提,如“以若”、“以免”。
3. 感叹词的用法(1)“噫”的用法:- 表示悲伤、失望等情感,如“噫嚱!”、“噫嘻!”;(2)“哀哉”的用法:- 表示悲伤、哀悼等情感,如“哀哉!”、“哀哉丧乱之事!”;4. 语气词的用法(1)“耶”的用法:- 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询问,如“何耶?”、“安耶?”;(2)“令”的用法:- 表示命令、请求,如“请令”、“令行禁止”。
高中语文必备知识点: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讲解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七.【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文言虚词练习--其
文言虚词练习—其
一、知识回顾:
1、小大之狱(的)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
3、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定后)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调节)
5、已而之细柳军(动词)
6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前)
7博学而笃志(并列)
8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承接)
9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转折)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修饰)
1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因果)
1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递进)0
二、知识识记
1、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指示代词:那、那个、这、那里其中的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或不译
三,练习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它的)
3.王恐其破壁。
(他)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
5.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其中的)
5.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难道)。
常见文言虚词18个
常见文言虚词18个[知识要点]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知识点解说]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
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
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
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二、何1.什么。
2.怎么样。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虚词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虚词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包含的虚词使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是掌握文言文的一部分关键。
下面将就文言文虚词的一些常见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文言文虚词的基本概述虚词是文言文中不具有实义的词语,但是它在句子中具有重要的语法功能。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助词、副词、连词、介词、叹词等。
二、文言文虚词之助词1.的、之、乎、兮、焉、吧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助词主要包括“的、之、乎、兮、焉、吧”等。
其中,“的”可以用来连接名词作定语,如“春之喜”、“川流不息的水”;“之”可以用来连接名词作为前面的修饰成分,如“试问天下,谁不识‘天下’之大?”;“乎”可以用来表示疑问的语气,如“人乎哉?”、“天乎?人乎?”;“兮”可以用来表示感叹的语气,如“兮!吾之恨也!”;“焉”可以用来表示地点、时间等意义,如“彼处之门”、“吾家之北”;“吧”可以用来表示陈述语气,如“安而后能得!吧!”三、文言文虚词之副词1.已、曾、甚、罢、亦、乃、故、皆、余、特、方、还、竟、独、已、既、尽、才、必、毕。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有很多,需要认真掌握,其中有很多副词在现代汉语中也被广泛使用。
如:“已”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的意思,如“文献已经遗失”;“曾”表示曾经的意思,如“曾经我的心里有过怒气”;“甚”表示非常、极其的意思,如“甚愿闻其辞”;“罢”表示让步、告一段落的意思,如“好罢!好罢!”;“亦”表示也、同样的意思,如“亦不敌”;“乃”表示然后、才的意思,如“乃不知身是何种物”;“故”表示因此的意思,如“故王亲征”;“皆”表示都、全部的意思,如“皆可得”;“余”表示我、我们的意思,如“余等力战”;“特”表示特别的意思,如“特来赠饯”;“方”表示正、刚才的意思,如“方欲说话”、“刚才也未曾说过”;“还”表示返回、回来的意思,如“还归”;“竟”表示终于、最终的意思,如“他竟不回来了”;“独”表示仅仅、只是的意思,如“独得此一人”的意思;“已”表示已经的意思,如“已有一年之久”;“既”表示已经的意思,如“既达目的”;“尽”表示全部的意思,如“尽情而为”;“才”表示才能、刚刚的意思,如“我才不会去”;“必”表示一定的意思,如“此事必有蹊跷”;“毕”表示全部完成的意思,如“大功告成,功德圆满,使命完成,毕”。
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精品文档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文言虚词“其”你复习好了吗
文言虚词“其”用法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2.代词。
(1)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中作定语。
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
例句: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他的,代“渔人”例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他们的,代齐军。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例句: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例句:其必曰:“先天下……”乎。
《岳阳楼记》(3)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例句: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名其一处也。
《口技》3.大概例句:其恕乎。
《论语》文言小故事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
”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
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
(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
(5)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6)指示代词,那种。
必修二语文文言实词虚词知识点
必修二语文文言实词虚词知识点1. 实词: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通常能够指代具体的事物或表示具体的动作、状态等。
在文言文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 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具体的事物、抽象的概念、人、地点等。
常见的名词有人名、地名、物名等。
例句:余闻天下之人皆有义容,而无生行。
- 动词: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行为、状态或变化的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的词性灵活多样,包括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作谓语动词、作定语动词、作宾语动词等。
例句:吾闻善歌者其音是无穷也,其色可观也。
- 形容词:形容词用来描绘和补充名词的性质、特征或状态。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常常放在名词之前修饰名词。
例句:汤此鲫,亦通在鼎;汤此黍,或或加陈。
- 副词: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地点等。
在文言文中,副词的词性灵活多样,可以单独作为词汇,也可以是形容词或动词的补充。
例句:利或狡,万不可亲。
忠或贞,万不可疑。
2. 虚词: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通常起连接、标记、修辞等作用。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
- 介词:介词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用来连接词和词、短语和短语,并起到修饰或限定作用。
例句:平水北驱洞庭南,分明圣主即击辽。
- 连词:连词用来连接词语、短语、句子或句子的成分,起到连接或衔接的作用。
例句:新年到,除夕风俗败,比推恶人,宅堵ann纾。
- 助词:助词是用来补充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虚词的语法功能,起到辅助或标记作用。
例句:久病成医,为人所福。
-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者的情感、态度或语气的词,起到表达感情或修辞的作用。
例句:惜乎,人之薨也,无圣人不肴赏,无大人不追思。
以上只是简要介绍了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和分类,具体的实词和虚词还有更多的细分和具体用法,需要根据具体文言文的课文和习题进行深入学习和掌握。
也谈中学语文教学里的文言虚词“其”
也谈中学语文教学里的文言虚词“其”作者:王薇尹湘萍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1期内容摘要:“其”是中学文言文教学里的重难点虚词。
教师讲解虚词“其”时,不仅要系统性地串联各项意义与用法,更要梳理清楚各项意义的源流分化:先秦时期的“其”只用作特指代词,与用作泛指代词的“之”相对应。
随着汉语自身的发展,“其”逐渐分化出了人称代词、语气副词和音节助词的用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虚词其虚词“其”的教学历来是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里的重要知识点。
由于虚词的意义十分抽象,一方面,中学生在翻译古文里“其”的时候,往往“略知大意,笔不能言”,难以准确地把握“其”在语境里的具体用法。
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教参、辞书进行解释时,也常常把“其”的意义和用法讲得“不成体系”,导致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教师从语言的系统性着眼,揭示出文言虚词“其”内在的逻辑性。
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观点,语言单位的系统性通过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而呈现。
因此,教师应先从共时层面讲清楚文言虚词“其”有哪些词性及其语法特点,并且还要从历时层面探讨文言虚词“其”的源流与分化,帮助学生理解“其”的各项词性和用法的演变过程,认识到语言的理据性。
一.文言虚词“其”的词性及其语法特点“其”是文言文里常见的虚词,根据语法功能的不同,可分别用作特指代词、人称代词、语气副词和音节助词。
(一)“其”用作特指代词先秦時期,汉语里的代词不仅有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等普遍的代词词类,而且还存在泛指代词(之)、特指代词(其)和无定代词(莫)等特殊的代词词类。
“其”的最初用法是用来表示特定的人与事、时、地的各种组合情况,关于“其”的语义解释,需要充分理解语境,须从细节处考虑。
1.“其”特指人和事件的组合情况这里的“事”,既包括一般的事件,也包括一些客观的条件。
例1.老臣以为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这里的“其”不宜直接语译为第二人称“您”(代指“赵太后”),而是理解为“在考虑个人利益这件事情上,老太太……”,整句话的意思是“老臣认为老太太替长安君盘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老太太在考虑个人利益这件事情上对长安君的关爱不如燕后”。
高二语文选修上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语文选修上文言文知识点
以下是高二语文选修上的一些文言文知识点,供您参考:
1.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常见文言虚词包括:之、其、而、且、乃、以、于、则等。
2. 理解并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3.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官职、历法、节气、礼仪等。
4. 理解和分析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夸张、对偶等。
5. 提高阅读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准确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6.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篇章结构,如起承转合、总分总等。
7. 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文学艺术特色,如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等。
希望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高二语文选修上的文言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 者“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自己因为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 还少不了(让我做一个)低级的从事。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 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有一个姓蒋的人,专有这捕蛇的好处已经三代了。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其: 这)--现在还保存着这些底稿,不忍心废弃。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在乱石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虚词虽然有18个,但高考的命题重点要集中在文言文课文 中几个常见、常用的虚词上面。考生不仅要懂得虚词的词典上 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要具备具体运用知识的能力。近年来的高 考文言文虚词命题在不增加题量和分值的前提下加大了知识考 查的密度。从题型来看,多采用比较判断的方式,要求考生对 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做出判断, 并不要求指明其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三、“其”的意义及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 (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 (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怕他撞坏宝 玉。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我赞扬他能遵循古代传下来的 从师风尚。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赵太后》) --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你爱 他不如爱燕后(深).
④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办?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
文言虚词——“其”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一、考纲解析
《考试大纲》在“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总体要求下, 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也是 读懂文言文的基本前提。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 中经常使用的虚词,《考试大纲》明确划定了18个。文言文试题 的段子虽然选自课本以外,但所考查的知识却都在课文以内。考 查文言知识不能扩展到课文以外,否则几强人所难,测试效果也 不好。”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6、强化记忆部分文言虚词的重点考查义项。通过分析 近几年高考题,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虚词的某一义项曾 多次考查过。如“以”字作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 “来”这一义项多次考查到;“因”作为副词,表 “于是,就”的义项也常常考查。通过诸如此类的分 析,我们在备考中可以突出掌握重点虚词的重点义项, 提高复习的效率。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2)深“入”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紧扣题目要求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考题,将考生 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题目时,不仅 需要考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本相 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此外,“有创意的解读”必须体现 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所以,考生既要入乎 文内,才能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才能不犯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 得和平素的知识积淀,冷静而准确地答好探究性阅读题。具体 可按经纬纵横结合的思路,寻求探究角度。经:从文章本身入 手,将文章从内容(背景、对象、情节、环境、情理、主题 等)、结构布局、表现手法各方面横向铺开。纬:从题干给出 的现象或事件入手,从本质(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影 响(怎么样)、方法(怎么办)等方面深入思考。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1、夯实课本文言基础知识是解答好虚词题目的基本前提。 复习文言虚词,应对照《考试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虚词 逐个归纳整理。 2、文言虚词的积累应当注重阅读实践,结合典型句子分 析,日积月累。要注意整理课文里比较重要的含文言虚词 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在平时练习里面经常出现的课本里面 的句子,要做好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的归纳和整理, 集中比较,系统掌握。 3、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方法。 4、把握文言虚词的常用意义。结合课文熟悉和记忆文言 虚词常见义项。如“之”的常用意义是助词“的”、代词 和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三种用法,“因”的常 用意义是介词“凭借、依靠”、“趁机”和副词“于是” 等。
中间选其中的一两处敲打它。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二)语气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揣测、反问等语气.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千万”、“一 定”、“多么”等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还是回去吧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④汝其勿悲(《与妻书》)--你可不要悲伤啊!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 些”“那里” ①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如今曹 操占领了荆州,并且拥有那块区域。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③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5、重点掌握文言虚词的独特意义。在中学课本里面的 文言文中有不少文言虚词的意义十分特别,出现次数 很少。可以简单地列表识记。如“其”作为代词在 《游褒禅山记》中的“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尽夫游之 乐也”一句,是指代“自己”这一特别用法;作为副 词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是语气副词, 相当于“还是”的意思,在《伶官传序》中“尔其无 忘乃父之志”,是副词,表祈使,相当于“一定”的 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