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上3.3《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上3.3《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降水的含义及降水的主要形式、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观察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3、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绘制降水柱状图,进一步学习将数字信息加工成图像的方法。

2、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降水量分布图的读图识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的品质。

【教学重点】1.降水的季节变化。

2.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根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学会绘制逐月降水量柱状图,并描述降水的特征。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猜猜“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看不见。

”描述的是自然界中那种自然现象?学生回答:下雨教师: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这儿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那么世界上各地的降水同我们这里一样吗?今天我们来学习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讲授新课> 课件出示降雨和降雪景观图。

提问:这两幅图各表示什么天气?你是怎样理解降水的?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提问: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降水形式?主要的降水形式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课件展示“降水等级”图片,并讲述雾、霜、露水作为降水物统计在降水量中。

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提问:一定时间内的降水量是怎么测量的呢?学生:阅读材料,明白测量降雨或降雪的过程和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和纠正。

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提问:同学们,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我们阜阳一年四季的降水是否一样多?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学生讨论后回答。

提问: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通常用什么来表示呢?学生回答:一班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优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优质教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1.认识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2.认识降水量的空间变化。

【教学重难点】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变化。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情景导入: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认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自主探究】认识降水的变化1.学生读课本P58页内容。

思考:(1)什么是降水?(2)“降雨”就是“降水”的说法对不对?学生归纳:①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②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学生完成P59页活动,学会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读降水量柱状图的技巧。

教师点拨:判读降水柱状图时,要注意获取以下信息:(1)判读降水量最多的月份,降水量最少的月份;(2)估算年降水总量;(3)归纳降水与季节变化的关系;(4)结合气温曲线图,衡量水热配置状况。

3.教师小结:依据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将降水的变化分为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

【合作探究】1.学生结合等高线、等温线特征,讨论等降水量线的特征。

教师点拨:由于都属于等值线,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学生分组合作,解读课本P60页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

读图要求了解以下信息:(1)从图中表示降水量多少的颜色渐变规律看,降水随纬度变化的情况怎样?(2)从降水的海陆分布看,降水分布有什么变化?(3)图中降水量最多的地点与最少的地点分别在哪儿?3.学生归纳降水的全球分布规律,教师作小结:①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③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④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拓展探究】1.学生完成课本P61页活动1、2、3。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降水作为一个地理要素,其形成、分布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

2.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2.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使学生了解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动画等,生动展示降水相关知识。

2.教学素材:收集有关降水的实例和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3.课堂练习题: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降水的形成过程吗?降水有哪些类型?”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自的名称。

提问:“这些降水类型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

提问:“请根据教材内容,总结降水的分布规律。

”4.巩固(5分钟)通过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提问:“请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式、降水的测量和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提高对降水现象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了解可能仅限于日常生活,对降水的科学知识和分布规律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概念、形式,掌握降水的测量方法和降水量单位;理解降水分布规律,能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基本概念、形式,降水量的测量和单位,降水分布规律。

2.难点:降水分布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分析法:运用实际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降水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相关预习作业,让学生对降水有初步了解。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

提问:“你们对降水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回顾已知的降水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概念、形式,降水的测量方法和降水量单位。

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降水的基本知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测量以及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特点,为后续学习水循环、气候变化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所了解。

但降水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此外,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规律及成因涉及诸多地理现象,学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类型;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降水实例和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类型及世界各地降水的分布规律。

2.难点:降水形成的原因、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规律及成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降水现象。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降水知识。

3.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降水形成的原因和分布规律。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地图、降水分布图、实例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图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降水类型,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规律及成因,让学生通过实例和图表加深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降水分布的规律,分享学习心得。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分布规律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1. 知识背景与分析1.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变化和分布。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以及降水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趋势•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降水的分类与概念•降水量的分布差异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原因及其影响2. 教学步骤2.1 导入新知识教师在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后,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新知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视窗,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导入新知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图表呈现、影像展示等。

此次,为了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入讲解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了解什么是降水(先让学生找证据,再由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自然降水和人工降水的区别(以雪花、雨滴为例),让学生对降水的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教学实践在导入新知识后,教师需要在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温度和降水数据,图表、气象数据来让学生自行画出中国年平均降水分布示意图、中国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中国降水的年轮分布等。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地区的降水量变化,通过年均降水量和气温的关系来进行研究,让学生从中了解降水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3 教学总结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应该总结本次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指导方向。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需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分类和概念•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的演练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教学实践、教学总结三个环节中,切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量与质、降水的地理分布以及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中关于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基础。

教材通过文字、图表、案例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降水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降水现象并不陌生。

但要将这种直观的感受转化为科学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降水量”、“降水类型”等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术语进行解释和澄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量与质,了解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量的测量与表示3.降水分布的地理规律4.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形成的原因等进行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降水案例,让学生了解降水现象的真实情况。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降水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观察降水量、制作降水分布图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降水相关知识的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降水案例资料:收集一些关于降水现象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小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好针对降水相关问题的讨论题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4.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降水量测量工具、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生活中遇到的降水情况,激发他们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气候的基本概念后,进一步深入理解气候现象的重要内容。

本节通过讲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降水现象复杂多样,降水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抽象难懂,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降水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分布规律,能运用降水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的分布规律。

2.难点:降水的形成机制,降水分布规律的深层次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降水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降水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降水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安排:提前通知学生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的降水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利用图片、动画等展示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1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1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1课时)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及降水量的测定方法。

2.理解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掌握降水量柱状图,可以解释降水的变化规律。

4.掌握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可以说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重点:降水的分布教学难点:1.区分降水和降雨。

2.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让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讲授新课】一、降水的变化1.教师提出“降水就是降雨”的说法,引导学生争辩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种形式,降水还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

因此,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2.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降水量的测定方法,让学生了解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年降水量。

教师要特别强调: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当地一年内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匀;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引出降水的季节变化。

4.教师通过降水量柱状图来说明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5.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师边鼠标点击,边说明。

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柱状图的组成以及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准备好画图工具跟着绘制。

1)显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月份。

1.2.3.4.5.6.7.8.9.10.11.12降水量/毫米。

10.5.3.22.4.47.5.71.6.81.7.135.169.112.57.24.122)画面显示一个长方形图,要让学生注意图幅的大小。

3)画面显示横坐标,依次标注12个月份,让学生把横坐标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标注月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围观察讨论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雨量器量杯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生:略。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

(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讲授新课:(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生:降水、降雪、冰雹等。

师: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降水,总之在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那么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哪儿来呢?(想一想,可以同桌讨论一下)师:同学们知道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就干了,那么衣服中的水分到哪去了呢?(蒸气后变成了水汽发进入大气中)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土壤和植物等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或蒸腾的水汽,进入到大气中,这就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板书:一、降水与生活1.降水:(1)什么是降水?(2)降水是怎么样形成的?(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师: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板书:三、降水量的测定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雨量器和量坏。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通过降水量的变化和分布,让学生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文字描述、图表、案例等,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降水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初步了解。

但降水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还需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使学生掌握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能运用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图表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实效。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多媒体教具等。

2.相关案例、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堂讨论分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一个生活实例引入:为什么在夏季,南方地区常常下雨,而北方地区则相对干燥?引发学生对降水分布的思考。

2. 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和图表,展示世界降水的分布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降水的地理差异。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教材内容,解释降水分布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巩固(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1.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较大,而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小?教师总结讨论成果,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降水分布的理解。

5.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降水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上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实用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地理七上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实用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用降水资料,绘制年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断降水量柱状图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某地年降水量柱状图,说出该地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以及降水类型。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初步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差异,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了解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世界降水的分布。

难点: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愉快学习。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相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对比——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比较哪个月多哪个月少?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北京在不同时期降水状况截然不同?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活生产有何影响?如何判断降雨的大小?板书:一、降水和我们提问:降水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如何测量某地降水量?向学生介绍: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降水形式是降雨和降雪,但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

活动:①把学生分三组,开展分组合作探究:尝试根据课件中展示的谚语、图片及日常生活分析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②第一组:从降水适中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③第二组:从降水过多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④第三组:从降水过少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结束:三组学生阐述各自的观点。

①第一组:降水适中总体上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

③第二组:降水过多不利于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易发生洪涝灾害。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的变化。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掌握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从而提高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对气候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的理解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理论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分布的规律3.降水变化的特征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料,直观展示降水的内容。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降水形成过程的动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降水是如何形成的吗?”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提问:“你们发现了降水的分布和变化有哪些规律?”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降水分布和变化的特点,教师巡回指导,提问:“你们认为降水的分布和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提问:“你们能解释这个案例中降水的变化原因吗?”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降水变化的特征,教师巡回指导,提问:“你们认为降水变化的特征有哪些?”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你们能概括一下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特点吗?”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问:“你们认为作业中哪些问题需要重点关注?”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突出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设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4.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
编写导学提纲,课前发给学生,搜集问题卡,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
生:略。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

(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
讲授新课:(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
生:降水、降雪、冰雹等。

老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一年当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
回答:略
老师:由此导入降水季节变化,并让同学观看课本第57页
板书:降水的季节变化
老师:前面已经学过气温,同学们对降水柱状图,应该理解。

学生读图以后可以得出结论,让学生总结一年内有的地方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有的地方降水季节差异很大。

然后进行活动练习。

读图3.20回答了书上提出的问题后,让学生用表3.2中的降水量数据,老师指导绘图步骤.画出一幅水量柱状图,可以让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模拟老师的画法练习。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们知道了世界各地的降水是不一样的,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

板书:世界的降水分布
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课本第56页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并提出问题(书上活动)。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比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干旱的地区各分布中哪里?
老师: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板书:(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新加坡、印尼)。

(2)赤道向两极,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4)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

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通过读图,我们大致了解每年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

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总结反思畅谈收获
教师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入手,引导了教学内
容:降水的形式、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的空间分布,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将学到的课本知识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绘制降水柱状图,使学生能正确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和降水季度变化规律。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

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综合测评:
1.降水的主要形式是____,在一年中各月、各季降水量的多少,通常用____来表示。

2.“今年的雨水比往年多”,这种说法是指:()
A.降水的地区差异B.降水的季节变化
C.降水的各月变化D.降水的年际变化
3.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找出年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和你的同学比赛,看
谁找的又快又准!
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世界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是______。

(2)B、D两地相比,地降水多;地降水少。

(3)由C地到E地降水量的变化是,F地降水量比E地。

(4)南、北美洲西部的一些地区年降水量较多,这与什么因素有关?
(5)仔细阅读地图,完成下表:
地区
(6)你能总结出几条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吗?
收获平台:
通过读图、绘图、观察思考,知道降水的时间变化表现为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最直观表为降水量柱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