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中苏关系史第四版第四讲共69页

合集下载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爆发。

在美苏冷战中,中国被称为关键性少数派。

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中苏双方的论战和对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苏两国国内历史进程和历史面貌的发展,影响了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面貌的巨大变化,而且还影响了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迁。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下的几个阶段。

一、友好合作阶段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在这一阶段,中苏双方进行了亲密的互助合作和互相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正式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协定。

五十年代前半期,双方分别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进行密切合作。

这一阶段中苏双方在政治上互相支持,在经济上密切合作,中苏关系基本上是亲密友好的。

二、苏关系分歧,论战和彻底破裂阶段从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5年3月的“19国共产党莫斯科会议”这一阶段的历史又可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65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会议。

这是内部交换意见阶段。

双方主要围绕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的“和平过渡”和对斯大林的评价等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期。

此外,双方还在两国内政,对外关系和民族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第二阶段,是从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到1963年7月14日苏联共产党《公开信》的发表。

这是不点名的论战阶段,双方主要围绕布加勒斯特会议1960年莫斯科会议、苏共二十二大,以及“加勒比海危机”、中印边界冲突、中国公民逃往苏联和苏联撤回专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争吵。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2001年7月16日中俄两国签订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表明,中俄两大民族决心世代友好下去。

从近期看,它是从1992年以来中俄两国元首签署和通过的中俄联合宣言、声明发展而来;从长远讲,它至少是中俄两大民族近百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探索友好合作方式的必然结果。

对中俄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多数国家的舆论给予了好评,但在1996年中俄两国正式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后,也有些国家舆论对中俄战略协作与睦邻友好关系进行种种猜测和挑拨,说“中国和俄罗斯从未成为真正的朋友”,[③] “中国人对俄罗斯从17世纪到19世纪大举向西伯利亚挺进怀恨在心”[④],中俄两国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将会发生冲突”等等。

[⑤]这些舆论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都企图根本抹杀中俄建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

对这些舆论原本可不去理会,但除两国有关专业工作者外,对中俄两国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青年一代,对近百年来中俄关系史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情况缺乏全面了解和系统的认识,再加上六十年代中苏两党发生的“大论战”,以及在中苏关系全面对峙时期,对两国关系负面影响谈得过多,掩盖或冲淡了中俄关系史上最基本的和最积极的方面,给人造成的印象是我们两个国家签署的一系列友好合作文件,仅仅是为了避免对抗。

因此,十分有必要清点一下近百年来中俄关系史给两国人民留下的最主要的历史遗产,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珍视它。

须知,这些遗产是促进我们两大民族永远友好合作的最基本因素。

一.关于历史:中俄关系的分与合1.对三次结盟的历史回顾回顾近百年来的中俄关系史,就会发现一个最起码的事实,那就是中俄两国曾三次签订盟约,即三次结盟。

这三次盟约是中俄两国分别在1896年6月3日签订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日本国如侵占俄国亚洲东方土地,或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即牵碍此约,应立即照约办理。

二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二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二战时期的中苏关系在学习二战史时,我对这期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的中苏关系很感兴趣,想对战前中苏的历史和战后中苏的关系发展有了一探究竟。

一、北洋军阀同沙俄二战前,中国当时当权的是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同沙俄争夺外蒙的实际主权。

1911年,中国进行辛亥革命,沙俄趁机让外蒙宣布独立,处自己势力之内。

1915年,北洋军阀政府与沙皇俄国签定《中俄蒙协约》,中国在外蒙只保存了徒具虚名的领土主权。

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十月革命(1917年)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

1919年,外蒙向北洋军阀请求取消“自治”,中国驻军入外蒙,正式恢复领土主权。

因为直皖战争,中国驻蒙军撤回。

1921年,外蒙趁机成立“自治政府”。

坊间传言,当时许多来不及回国的在蒙华商被屠杀。

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1922年),中国与苏联纠葛开始了。

列宁执政时期,年轻的苏维埃曾想通过承认蒙古属于中国的方式,来得到北洋军阀对苏维埃的承认。

但是因为当时北洋军阀看不起苏维埃,认为得到苏维埃对中国在蒙古主权的承认并不能产生实际作用,所以忽略了列宁抛来的橄榄枝。

在斯大林执政期间,由于苏联开始强大,苏联已经在保住自己在俄国的执政地位的前提下,保证苏联对蒙古享有的控制权,所以,在斯大林时期,中国在对苏外交上屡屡受挫。

(一)1924年,在苏联的扶持下,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1925 年,斯大林获得苏联最高权力。

(三)1928年6月,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时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在南京发动了一场以修订不平等条约为中心的“革命外交”,将列强在华特权分为五类,革命外交将分为五期进行,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铁路利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等。

(四)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苏外交停止。

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是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其结局对于东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word完整版)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国际关系学院

(word完整版)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国际关系学院

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国际关系学院—精品课程当前位置:返回首页〉校内精品课 > 国际关系史〉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战后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第一章:美苏从合作走向对峙第一节:美苏的崛起及其对外战略(3学时)1、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全球战略2、苏联的崛起及其战后初期对外政策第二节:以欧洲为重点的美苏对峙(3学时)1、遏制理论与富尔敦演说2、杜鲁门主义与美苏冷战的爆发3、第一次柏林危机与德国的分裂思考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试析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

3、“遏制”理论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4、杜鲁门主义的出笼与美苏冷战的爆发.第二章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第一节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与大西洋联盟的形成(3学时)1、战后西欧的困境及其对策2、美国大西洋联盟政策3、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4、北约的建立与大西洋联盟的形成第二节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苏东关系(3学时)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苏东关系的加强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诞生思考题:1、美国大西洋联盟政策2、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3、北约的成立及其战略演变4、战后初期苏东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的发展5、社会主义阵营诞生的深运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战后初期的民族解放运动第一节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形势(3学时)1、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2、殖民主义国家的对策第二节战后初期亚洲国际关系(3学时)1、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与旧金山和约2、美国对亚洲的政策3、印巴独立与克什米尔问题4、巴勒斯坦问题与第一次中东战争思考题:1、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有利条件及其特点。

2、旧金山和约的签订及其影响.3、印巴分治的原因与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4、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第四章美苏关系的演变(50—60年代)第一节美苏对外政策的调整(3学时)1、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外交政策2、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第二节美苏关系的缓和与危机(3学时)1、美苏戴维营会谈2、肯尼迪和平战略与维也纳会谈3、第二次柏林危机4、古巴导弹危机思考题:1、美国大规模报复战略。

中俄关系史

中俄关系史

中俄关系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家;俄罗斯,一个面积达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

上帝让这两个大国接壤,他们必将演绎出一部曲折、漫长、耐人寻味的历史,他们的冷热亲疏,不仅对其自身发展产生影响,也必然改变整个世界。

中俄两国交往的历史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了。

经历了一段曲折、多变的过程,有对抗也有合作,有冲突也有和睦。

以史为鉴,回顾总结中俄300多年的关系,我们能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知识梳理〗(一)古代史〘两国初识、接触和建立国家关系的阶段〙:此时沙俄虽然不断向东方扩张,但是遇到的是封建大帝国——清王朝,所以沙俄并未占得多大便宜,双方基本处于平等态势,两国关系在俄方主动中方被动的情况下建立起来了,1685年的雅克萨之战和1686年第二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

它是一个在清政府作了很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一个平等条约。

就可以说明之一时期中俄关系的特点。

(二)在近代史上〘伪装友好的帮凶,获利最多〙: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通过《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公里领土。

〘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②1860年、1864年分别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在内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871年俄国侵占中国新疆,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了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了中国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侵略中国〙:③1900年与其它列强一起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签订《辛丑条约》1911—1913策划外蒙独立〘影响和指导帮助中国革命〙④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指明方向。

第四讲 雅尔塔体系下的 冷战与和平

第四讲 雅尔塔体系下的 冷战与和平

美苏争霸——冷战格局的发展(20C50S中~80S)
50S中~60S初
主要 领导 态势 特点 争 霸 事 件
60S后期~70S末
80S
苏:戈尔巴乔夫 美:里根、布什 美攻苏守,优势在美国 对抗走向缓和并最终结束 苏:撤出阿富汗 恢复苏中关系 退出东欧等地区 双方:签署反导等条
苏:赫鲁晓夫 苏:勃列日涅夫 美:艾森豪威尔、肯尼迪 美:尼克松 争霸优势在美国方面 苏攻美守,优势在苏联
• 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 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 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 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 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 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 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 反对强权政治。 •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 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 的形势。
缓和与紧张并存紧张为主 从对峙走向缓和 苏:1955年签订对奥 和约 1956年与西德建交 企图控制中国 双方:1959年戴维营 会谈 1960年U—2飞机事件 1961年,“柏林墙” 事件 1962年“古巴导弹危 机 美:侵略越南 苏:在南亚次大陆、中东 和非洲建立、军事基地 1979年,出兵阿富汗 双方:签订系列限制和裁 减核武的协议;双方首脑 互访和会谈;双方参加“ 中欧裁军会议”和“欧安 会”相互加强思想文化渗 透 美:1973年从越撤军;同 中国关系正常化 ;对苏 “缓和”外交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成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中苏关系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曲折。

一、中苏关系的演变过程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

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

回顾1950年初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存在着很多不平等因素,斯大林虽然在旧的中苏条约基础上做出了许多让步,但事实上仍然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保证了苏联的战略需求。

此后,由于中国人民在朝鲜战争中无私无畏的英勇表现,新中国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阵营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相对提高,而斯大林的去世又为中苏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和新的转机,使苏联第二代领导人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1953年9月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即开始着手调整苏联的对华政策,1954年苏共新的领导集团调整对华政策至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前,中苏关系进入历史上的最佳状态。

其对华政策基础的根本性转变,对此期中苏“蜜月”型关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

1956年后到1966年是中苏开始论战并走向决裂的阶段。

分歧的开始,固然有思想意识上的关系,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国家利益的矛盾。

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主要表现在: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关于中东局势的分歧。

由于苏联当局坚持大国沙文主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致使中苏矛盾凸显。

到50年代末,中苏两国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上的分歧,由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化,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1960年是中苏关系演变的一个决定性年份:1960年7月,苏联片面决定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作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是中国抗日战争完整的历史阶段。

事变爆发后中苏关系迅速改善,1932年中苏复交,到1945年8月14 日中苏订立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时期也是中苏关系的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与德国建立反苏反共同盟,严重威胁苏联的安全,既是中国的敌国,也是苏联的敌国,应对日本的侵略战争是这一历史阶段中苏关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是弱国,在整个抗战期间争取国际援助是中国外交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中苏复交之日起,国民政府就极力争取苏联直接对日本参战,建立中苏抗日同盟,共同战胜日本。

在整个抗战前期中国始终将与苏联建立战略同盟列为整个对外政策的优先地位,只是到苏联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之后,才将建立战略同盟的目光转向美国。

苏联是强国,但同时面对来自德日两方面的威胁,分化德日同盟,中立德国和日本,至少避免德日同时进攻自己,是苏联外交的重中之重。

苏联对华政策从属于苏联的对德日政策,而不是相反。

中苏彼此战略要求的不同,决定中苏在对日关系上只能结成一定程度的、而且是不巩固的同盟。

因此在与日本订立中立条约、达到中立日本的目的之后,苏联就停止了对华援助。

恰在此时,在新疆问题上中苏之间发生了矛盾,国民政府迅速与美国建立起战略同盟,将对苏关系降到次要地位。

以1941年4月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为界限,抗战期间的中苏关系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4月23日日苏中立条约签订为前期,该约签订后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为后期。

前期。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占领东三省。

蒋介石集中兵力“围剿”红军,不抵抗日本,谋求东北问题通过国际外交解决。

但美英大国和国联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绥靖政策,蒋介石外交解决东北问题无望,转而谋求改善对苏关系,争取得到近邻苏联的援助。

“满洲国”成立后,中国与苏联远东地区接壤的中国东北地区的统治者已不再是不堪一击的地方军阀,而是强大的日本关东军。

战后国际关系史

战后国际关系史
1、戈尔巴乔夫上台,对内推行改革, 对外推行外交政策新思维。 2、1987年,苏美签署“中程导弹协议” 3、1987年促使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4、1988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5、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 关系正常化
三、发展中国家的斗争 1、南北对话未能取得进展,发展中国家开展
作条约”
--1978年12月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 --1979年2月支持越南挑起中越边境武
装冲突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
三、第三世界反霸斗争继续深入发展
1、1971年10月,中国重返联合国,联 合国发生根本性变化。
2、亚洲,印度支那抗美救国战争取得 胜利。
3、非洲,南部非洲获得独立。
战后国际关系史序论
——发展阶段与重大事件
一、 国际关系史分期方法与 阶段划分
1、关于分期的方法论 --关于分期的基本依据与标准 主要矛盾的发展演变(基本矛盾) 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 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阶段划分的标志 --关于分期的意义 有助于揭示不同时期国际关系的本质 有助于揭示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规律
三、战后初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战后初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概况
与原因
2、中国革命 的胜利
3、印巴分治

--巴基斯坦独立(1947、8、14)

--印度独立(1947、8、15)
4、巴勒斯坦问题与第一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建国(1948、5、14)
5、朝鲜战争(50、6、25-53、7、27)
二、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1、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1958、1) 2、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66、3) 3、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60年代) 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1、中苏分裂(60年代) 2、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8、8) 四 、美苏关系 既勾结又争夺 1、美苏对外战略的调整 2、欧洲紧张局势的缓和 3、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 4、古巴导弹危机(1962、10)

论中俄关系的发展

论中俄关系的发展

论中俄关系的发展列举评论各个时期的中俄关系,分析形成这些关系的原因及当下应汲取的经验教训。

标签:中俄关系;曲折性;发展1 历史上的中俄关系纵观历史,中俄关系主要经历过四种形态——欺压、结盟、对抗和正常关系。

1.1 中国与沙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沙皇俄国通过武力强迫中国签订了19个不平等条约,如《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割去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给中俄关系的历史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至今“沙皇俄国”这一称呼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仍然带着很强的强盗味,甚至在内心依然抚不平对沙俄的愤怒与痛恨。

这些不平等条约更是以后中俄边界争端的根源,给中俄两国带来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甚至是敌对与冲突。

1.2 中国与苏联苏联是扩大的俄罗斯,俄罗斯是缩小的苏联。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立国六十九年的苏联划上了句号,俄罗斯很自然地成为了苏联的继承国。

因此谈及中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中苏的历史关系。

中苏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曲折发展的,这是大国利益的碰撞,也是受国际局势的影响。

而根本原因则是中国近百年来的国力太弱,较长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地位,不仅沙俄政府欺凌和宰割中国,苏联时期同样侵犯中国的主权。

战后中苏关系也未能摆脱这种惯性,发展道路很是坎坷。

1.2.1 国民政府时期(1)国民政府与苏联的关系。

二战结束前后,在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背景下,当时的中国成了两个超级大国分赃的牺牲品。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两国就苏联出兵日本的条件进行讨价还价,最终的结果是千岛群岛归还苏联;中国旅顺作为海军基地为苏联租用;对于大连和满洲铁路,苏联的优越权须予保证等等。

这是对中国主权肆意的瓜分,是地地道道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而随后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一步扩大了苏联的在华利益。

(2)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关系。

二战以后,苏联为了确保在中国的既得利益,承认了蒋介石政府,并力劝中国共产党接受整编。

06沈志华中苏关系研究

06沈志华中苏关系研究

进入80年代后,中国共产党在对“文化大革命”错误进行反省的基础上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从而逐渐冲破了中苏关系史研究领域中的樊篱,特别是在1986年中苏关系的改善出现转机至1989年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这一时期内,中苏关系的研究得到较大的发展。不过,就战后中苏关系史这一课题而言,虽然一些学者对“雅尔塔秘密协定”和苏联的远东政策、斯大林与东北问题、《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斯大林是否劝阻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从总体上看,这方面的研究仍显薄弱。这里还应提及的是,台湾学者一直比较重视中苏关系史的研究和有关资料的整理及出版工作,其于60年代至70年代编辑出版的《中俄关系史料》、《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等书籍,为该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档案材料。
对于这一阶段即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国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缔结的旧的中苏同盟破裂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苏联政府之间新的同盟关系的确立,中苏两国关系转轨时期的研究,本文选介的一组文章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薛衔天的《战后东北问题与中苏关系走向》[2]一文,以战后东北问题为核心论述国共两党和苏、美三国四方关系变化的组合及中苏关系的走向,认为战后东北是远东国际矛盾的焦点,是国共两党及苏联和美国争夺的战略基地。东北问题是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所构造的中苏美三国关系框架的支柱,而其如何解决则成为中苏关系的基础。战后中共抢先进入东北,打破了美苏对华关系的构架,而美苏两国也从战争中的同盟关系转化为对抗和争夺的关系,国共两党和美苏四方随即各自选择盟友,蒋介石投入美国的怀抱,中共与苏联则在东北结成盟友。1950年中苏莫斯科会谈,东北问题仍居核心地位,只是在交还大连港、移交中长铁路权利和财产、允诺旅顺口撤军等关键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才使中苏双方缔结了新的条约,将两国的同盟关系以法律的形势固定下来。

战后国际关系史

战后国际关系史

第二讲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美苏关系)(补充内容)三、七十年代的美苏关系•在七十年代,美苏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处在冷战时期的缓和阶段。

•“缓和”(détente)是指国际关系中两国或多国之间紧张关系的松弛,从而减少战争的可能性。

•缓和在美苏关系的历史进程始于古巴导弹危机之后,成熟于尼克松、福特政府时期,终结于卡特政府时期。

1、美苏关系缓和的国际背景核恐怖的震慑作用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多极化倾向的出现2、美苏缓和的国内驱动力美苏都被激烈的军备竞赛搞得负担沉重。

而经济的困境要求美苏放慢军备竞赛的步伐,适当控制核武器的发展,而这只有通过谈判才能做到。

3、美苏缓和的实现美苏缓和是美苏调整外交政策的结果:(1)“关岛主义”、“尼克松主义”(2)苏联的“缓和战略”4、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政治缓和军备控制危机处理经贸、文化交流5、美苏缓和的终结——“卡特主义”的出笼6、美苏缓和的影响:•美苏缓和维持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均势,而这种均势为世界和平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美苏缓和也促动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多极化倾向的发展。

•美苏缓和带动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以及整个世界局势的缓和。

四、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主要指的是里根时期的美苏关系。

里根时期美苏关系的特点是:第一任期与苏联全面对抗,也称“新冷战”时期;第二任期与苏联开始缓和,史称“新缓和”时期。

一、新冷战时期里根把遏制苏联的扩张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根本任务,主张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对苏联进行遏制。

而苏联对于美国的遏制毫不相让,针锋相对。

美国的政策具体表现为:1、大力支持阿富汗和波兰的反苏行动;——阿富汗——波兰2、军备竞赛——“星球大战计划”3、技术战和经济战4、在全球的激烈争夺(1)在欧洲的争夺(2)在第三世界的争夺5、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二、新缓和时期在里根第二任期,美苏关系进入了“新缓和时期”。

具体表现:1、频繁的首脑会晤2、在对第三世界的争夺中采取强硬姿态——“里根主义”3、军控领域的对话与谈判4、阿富汗问题的解决•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超越遏制”战略强调把苏联引入国际社会,使它在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提出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强调实力政策。

中苏合作.pptx

中苏合作.pptx
双方应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 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取 得预期成果。
拓展合作领域与方式
中苏两国应不断拓展合作领域 和方式,创新合作模式,推动 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加强民间交流与合作
鼓励两国民间团体和企业加强 交流与合作,推动民间外交的 发展,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活
力。
THANKS FOR WATCHING
合作意义与价值
01
经济意义
苏联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政治价值
经济合作加强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和战略协作,巩固了社会主义
阵营的力量,对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03
历史影响
中苏合作不仅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经济
科技创新合作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中苏两国可以在高新技术 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3
人文交流与合作
加强两国在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人文交流 与合作,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加强交流与合作的建议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中苏两国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 作机制,确保双方合作的持续
性和稳定性。
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
进了双方科技水平的提高。
人才培养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和 培训机会,帮助中国培养了大量 的科技人才,这些人才成为中国
后续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技术交流
双方通过技术交流会议、展览等 形式,分享了各自的科技成果和
经验,推动了科技进步。
贸易领域合作
商品贸易
中苏之间进行了大量的商品贸易,中国向苏联出口了如煤炭、石油 、农产品等,而苏联则向中国出口了如钢铁、机械、化肥等。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中苏关系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中苏关系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的中苏关系内容提要:在中苏关系史上,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是从以意识形态为主向以国家利益为主的过渡,内容非常复杂,但反映在史书上也最为薄弱。

本文重点评述的这一时期中苏关系中一系列事件的起因、互动关系以及影响。

关键词:中苏关系外交争端军事冲突战略三角现代修正主义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中苏两党之间发生举世闻名的大论战,内容涉及到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

中国党将苏共的理论观点称之为“现代修正主义”,封赫鲁晓夫为“现代修正主义的头号代表”。

从本质上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以苏联、苏联共产党和赫鲁晓夫的这种修正主义为参照系展开的,主题就是所谓的“反修”和“防修”。

正因如此,中苏两党理论争执、两国利益冲突并没有因赫鲁晓夫下台而结束,两国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更是进一步恶化,进入到“冰天雪地”的“严冬”,发生了一系列外交事件和军事冲突。

所有这些,不仅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导致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的形成。

一赫鲁晓夫刚下台时,从苏联角度说,“莫斯科把尽力改善与中共和毛泽东的关系当成了一个首要的问题来处理。

勃列日涅夫和其他领导人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的原因就是想在对外政策方面改善与中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

” 另外,赫鲁晓夫的继承者虽然也会像他那样不会对中国的要求让步,但在一些策略上可能发生改变。

从中国角度说,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对苏共的政策走向一时还吃不准,估计苏共可能还要坚持搞修正主义,但具体做法上和策略上会有所改变。

因此,中共中央采取静观其变的方针。

一方面,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联名用比较热情的口吻向勃列日涅夫、米高扬和柯西金发去贺电;另一方面,中央决定“暂时不发表论战文章,我们自己的不发表,其他兄弟党跟苏共进行论战的,特别是批判赫鲁晓夫也不发表。

” 在1964年十月革命47周年之际,中共中央经过讨论不仅决定以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名义向苏共发去贺电,而且还派周恩来率中共党政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庆祝十月革命的活动。

战后国际关系史书上内容

战后国际关系史书上内容

战后国际关系史目录第一章四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45-1949) (1)一、美苏关系 (1)(一)处理战败国 (1)(二)冷战爆发 (2)二、西欧 (4)(一)英国“三环外交” (4)(二)《英法同盟互助条约》 (4)(三)《布鲁塞尔条约》 (5)三、日本 (5)(一)美国排斥盟国单独占领日本 (5)(二)民主改革 (5)(三)美国对日政策转变 (6)四、苏联、东欧 (6)(一)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 (6)(二)东欧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巩固 (7)(三)经互会 (7)(四)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7)(五)苏南关系破裂 (7)五、第三世界 (7)(一)东亚 (7)(二)东南亚 (8)(三)南亚 (8)(四)中东 (8)(五)拉美 (9)六、中国 (9)(一)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9)(二)马歇尔使华 (9)(三)白皮书发表 (9)(四)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 (9)(五)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9)第二章五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50-1959) (10)一、美苏关系 (10)(一)对奥和约缔结 (10)(二)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 (10)(三)戴维营会谈 (10)(四)华约建立 (10)二、西欧 (11)(一)欧洲一体化进程 (11)1、舒曼计划和欧洲煤钢共同体 (11)2、普利文计划和欧洲防务集团条约 (12)3、伦敦—巴黎协定 (12)4、《罗马条约》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12)5、关税同盟计划及共同农业政策 (12)(二)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13)三、日本 (13)(一)旧金山和会与《旧金山对日和约》 (13)(二)《日美安全条约》 (13)(三)日台“和约” (13)(四)《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14)四、苏联、东欧 (14)(一)苏南关系改善 (14)(二)波兹南事件 (14)(三)匈牙利事件 (14)五、第三世界 (14)(一)东亚 (14)(二)东南亚 (15)(三)中东 (16)六、中国 (16)(一)中苏关系 (16)(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实施 (16)(三)中美大使级会谈 (17)第三章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60-1969) (18)一、美苏关系 (18)(一)u-2飞机事件与四国首脑会议的流产 (18)(二)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18)(三)维也纳会谈 (18)(四)第二次柏林危机(略) (18)(五)古巴导弹危机(略) (19)(六)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19)(八)核不扩散条约 (19)二、西欧 (19)(一)欧洲一体化进程 (19)1、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巩固与发展 (19)2、狄龙回合和肯尼迪回合 (20)3、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20)(二)法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 (20)(三)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 (21)三、日本 (21)四、苏联、东欧 (22)(一)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22)(二)勃列日涅夫主义 (22)五、第三世界 (23)(二)中东 (23)(三)拉美 (23)(四)非洲 (24)(五)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 (24)六、中国 (25)(一)中苏关系恶化 (25)(二)中国同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 (25)(三)中国同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边界问题的解决 (25)(四)中印边界事件 (25)(五)支持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抗美斗争 (25)第四章七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70-1979) (26)一、美苏关系 (26)(一)美苏对外战略调整 (26)(二)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27)(三)苏联在缓和掩盖下加紧向外扩张 (29)二、西欧 (30)(一)欧洲一体化进程 (30)1、欧洲共同体的扩大和发展 (30)2、政治联合在曲折中前进 (30)3、对外政策上协调行动 (30)(二)德国的“东方条约” (31)三、日本 (31)(一)日本开展多边自主外交 (31)(二)全方位外交 (31)(三)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 (31)四、第三世界 (32)(一)东南亚 (32)(二)中东 (32)(三)非洲 (32)(四)拉美 (33)五、中国 (33)(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33)(二)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 (33)(三)中日关系正常化 (34)(四)中国对外关系的全面发展 (34)第五章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80-1989) (35)一、美苏关系 (35)(一)卡特主义 (35)(二)里根的新遏制政策 (35)(三)星球大战计划 (35)(四)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新思维 (36)(五)美苏首脑日内瓦会晤和雷克雅未克会晤 (36)(七)美苏中程导弹协议的签署 (37)(八)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37)二、西欧 (38)(一)欧洲一体化进程 (38)1、欧共体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38)2、尤里卡计划,1985 (38)3、西欧防务联合的进展 (38)4、德洛尔计划 (38)(二)应对东欧剧变 (38)三、日本 (38)(一)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38)(二)日本的环太平洋经济合作 (39)(三)日美加强同盟关系 (39)四、苏联、东欧 (40)五、第三世界 (40)(一)东南亚 (40)(二)中东 (40)(三)非洲 (41)(四)拉美 (41)(五)发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对话 (42)六、中国 (43)(一)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43)(二)中国同苏联、东欧和南斯拉夫关系的改善与发展 (43)(三)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44)(四)中国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进一步加强 (44)第六章九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90-1995) (45)一、美苏关系 (45)(一)美苏签署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 (45)(二)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实施 (45)(三)布什的“世界新秩序” (45)(四)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成立 (46)二、冷战结束 (46)(一)东欧剧变 (46)(二)两德统一 (46)(三)苏联解体 (46)三、美俄关系 (46)(一)独立国家联合体 (46)(二)美俄首脑会议 (46)(三)北约东扩与“和平伙伴关系” (46)四、欧洲 (46)(一)欧洲一体化进程 (46)1、“新大西洋主义”和《欧共体—美国关系宣言》 (46)2、《新欧洲巴黎宪章》 (46)3、《欧洲联盟条约》 (46)4、欧洲经济区协议 (47)(二)德国的统一(略) (47)(三)南斯拉夫解体与波黑冲突 (47)五、日本 (47)(一)《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的通过 (47)(二)日美贸易摩擦激化 (47)(三)日俄关系曲折发展 (47)(四)宫泽主义与日本同亚洲的关系 (47)六、联合国 (47)(一)联合国维和行动 (47)(二)联合国改革 (47)(三)新时期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47)七、第三世界 (48)(一)东亚 (48)(二)东南亚 (48)(三)中亚 (48)(四)中东 (48)(五)非洲 (49)(六)拉美 (49)八、中国 (49)(一)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49)(二)中俄新型国家关系 (50)(三)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50)(四)中国同欧洲、北美、大洋洲各国关系的发展 (50)(五)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50)第一章四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45-1949)一、美苏关系(一)处理战败国1、处理意、罗、保、匈、芬(1)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1945年9月11日,五国,主要争议:a意大利殖民地问题b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c对保、罗政府的外交承认(2)莫斯科外长会议1945年12月16日至26日,莫斯科五国和约的制定分为以下几个步骤a和约分别由曾在停战书上签字的各国的外长会议起草b召开巴黎和会,讨论和约草案,对最后文本作出建议c根据巴黎和会,四国准备最后文本d最后文本由出席和会所有国家签字就罗、保政府的组成达成协议(3)巴黎第二届外长会议1946年4月25日-5月15日,6月15日-7月12日a意大利边界问题:突破:多德卡尼斯群岛不设防,归属希腊;缓期处理,和约一年后不解决,交由联大b意南边界和的里雅斯特问题c意大利赔偿问题(4)巴黎和会1946年7月29日-10月15日程序问题争论实质问题:对意和约、多瑙河航行制度结果:通过了保、罗、匈、芬和约草案,赔偿问题达成了妥协,(5)纽约第三届外长会议1946年11月4日-12月12日(6)五国和约缔结1947年2月10日,正式签订,9月15日生效内容:(7)多瑙河会议1948年7月30日-8月18日1948年8月18日,《多瑙河航行制度公约》2、处理德国问题第一次柏林危机(略)两个德国的建立:1949年8月20日,西德成立;1949年10月7日,东德成立(二)冷战爆发1、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1943年4月7日,财政部长助理提出怀特计划,主张建立一个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机构,取代英国世界金融霸权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苏、英、中等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布雷顿森林协定》《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附件1945年,生效1943年初开始,签署“国际贸易组织宪章”,1947年10月30日,日内瓦“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2、乔治·凯南“遏制”理论1946年2月9日,斯大林,莫斯科选区的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1946年2月22日,八千字电报,《苏联行为的根源》a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不安全感,担心外国渗透,同竞争的国际斗争不妥协。

二战中美苏关系如何PPT课件

二战中美苏关系如何PPT课件
2021/3/7
年份 美国 苏联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苏什么态势?优 势在哪一方?
2021/3/7
肯尼迪
图中两个人物 反分映别美是苏谁争? 霸的态势,优 势在美方
19
第二阶段: 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末期

经济危机冲击
美国 侵越战争受挫
攻 势
苏联 入侵阿富汗

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把中东、非洲、南
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特别是1979 年对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标志着苏 20联21/3霸/7 权主义政策发展到顶点。
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之后,对外开始争取 与美国取得平等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2、经过:
(1)、第一阶段 时间: 五六十年代。
特征: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
原因: 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
表现: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2021/3/7
柏林墙的修筑
18
中苏关系恶化
赫鲁晓夫 扳手腕反映美
“A组织”建立于1949年
(4)举二例说明“A组织”在世界上扮
演“的A角组色织是”什成么为? 美国控制世界 霸 权的工具。举例:冷战时期遏 制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191199 年轰炸南联盟。
归纳:
3.美国冷战政策的三个表现
思考: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冷战和北约的
成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