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
浅析未成年学生犯罪心理与预防建议
二 是孤独 感 强 , 缺乏 必要 沟通 。 今社 会是 一个 快节 奏 的 今 多元化 社会 不 良风 气 的影响 下 , 制力 不强 , 复情绪 浓 , 但 当 控 报 很容
对 社 社 会 , 为孩子 父母 不 得不 为 了生计而 劳累奔 波 , 身 故对 儿女 的照 易产 生逆 反心 理 , 法 律 、 会信 任度 降低 。当未成 年学 生受到
L g l y t m dS c t e a s e An o i y S e
{占 I 缸金 ; J
20.1中 1( ) 09
浅析 未 成 年 学生犯 理 与 预 防建 议 罪心
路俊琦
摘 要
胡
俊
近年 来 , 未成 年学 生违 法犯 罪案 件却 时有 发 生 。 为有 效预 防和 减 少未成 年人 犯 罪 , 须对 在校 学 生的犯 罪 心理 、 必 犯
顾 和关心 则相 对减少 , 现阶 段 出现 的大量 农村 留守青 年因缺 少父
一
些 委 屈时 , 往 无法 承受 , 不能 得到 他人 的安慰 和消 解 。为 往 又
对个 人的恩 怨上 升为对 社 会的 仇恨 , 而进 行报复犯 , 继 最后 母 的关 爱而 犯 罪 是有 利 的 明证 。处于 青 春 期的青 少 年学 生在 此 , 接 触社 会的过 程 中 ,与他 人 缺少 必要 的 交往 , 内心 受到 的挫 折和 致使 自己的行 为超越 了法 律和 道德 的范畴 心理 , 往走上 犯罪 的 往
犯罪案 件有 上升 趋势 , 已引起 了社 会 的广泛 关注 。对 此 , 笔者拟 庭 生活 经验 会 深刻 地 影响 着他 一 生 的发展 。笔 者在 办理 的几起
从犯罪心 理等 角度对 此类 犯罪进 行 分析和 研究 , 出预防 未成年 案件 中, 提 发现 不 完整 的家庭 成 员孩 子犯 罪 比例较 高 。 犯罪 的相关举 措 , 针对 贯 彻并 保障 《 并 条例》 的实施 , 营造 全社会 尊重 和保护 未成 年 人的 良好氛 围等 问题提 出建 议 。
未成年人犯罪后的教育矫治措施
未成年人犯罪后的教育矫治措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当他们触犯法律时,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矫治,帮助他们重新回归正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自身的因素,如缺乏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自我控制能力差等;也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关系不和谐等;还有社会环境的因素,如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等。
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后的教育矫治,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教育矫治的首要措施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是因为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偏差,因此,要通过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学校和家庭要承担起这一责任,通过日常的教育和引导,让未成年人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法制讲座等形式,让未成年人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心理辅导也是教育矫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成年人犯罪后,往往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心理辅导可以采用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每个未成年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在教育矫治过程中,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
未成年人犯罪后,很多人会中断学业,或者在学业上出现困难。
因此,要为他们提供重新接受教育的机会,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可以通过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培训等方式,让未成年人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和生活打下基础。
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至关重要。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未成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建议和意见
未成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建议和意见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而违法犯罪是社会的毒瘤。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我对未成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建议和意见:
一、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管教和关爱,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行为。
同时,家长也要注重自身素质和言行的影响,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二、学校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三、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管理和整治,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净化社会风气。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工作中来,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安全、有益的成长环境。
四、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预防机制。
公安、检察、法院、教育、民政等部门应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工作。
同时,还应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业等的合作,拓宽预防渠道和手段。
总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才能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与矫治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与矫治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据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其中又以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居多。
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寻找促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在原因,分析其心理特征并对之进行心理矫治,只有这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认知才可能得到纠正,其犯罪行为才可能得到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其犯罪心理成因青少年犯罪心理大多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阶段,这种复杂矛盾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化解是很艰难的,也是很不现实的。
处在复杂矛盾阶段的青少年会表现出:生理迅速发育与心理水平提高相对缓慢的矛盾、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矛盾、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心理结构中各因素(如认识、情感、行为、意志等)之间的矛盾以及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的矛盾。
[1]从而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较好地用意志加以控制;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对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产生苦恼和不安。
如果这个阶段的矛盾解决较好,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地成长,反之就会导致问题行为乃至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正处于发展、形成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他们缺少社会磨练,意志薄弱,特别容易接受不良影响,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是非不分,甚至视丑为美。
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更是错综复杂。
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1、个性特征。
(1)、智力发展显著。
(2)、神经(气质)类型:犯罪青少年的神经类型呈强弱两极分化型,暴力犯罪者的神经类型更多表现为强型,而非暴力犯罪者则弱型居多。
偷窃犯罪的灵活型(多血质)、安静型(粘液质)较多。
试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及预防措施
试析未成年人犯罪旳心理特点及防止措施(狄胜德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春130024)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关注旳一种普遍问题。
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旳社会时期,未成年人作为祖国旳花朵,他们不愁吃穿、衣食无忧,本该专心学习。
然而却为何有如此多旳犯罪问题呢?面对这些已经发生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我们应当采用什么措施来防止更多旳未成年人去犯罪呢?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点探讨与总结。
一、未成年人犯罪旳基本状况及重要特点(一)基本状况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旳总体形势展现出如下特点:(l)急剧上升旳犯罪态势。
据有关记录,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青少年罪案占所有涉案人员旳比重一直在70%以上,约为23年前旳3倍。
(2)不停恶化旳犯罪性质:一是暴力犯罪上升,其中侵财性犯罪尤为突出。
二是预谋犯罪上升。
这首先反应出未成年人,在作案过程中,手段凶狠、残忍,另首先又展现出明显旳成人化和智能化特点。
(3)团伙化旳犯罪方式。
据有关资料,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一人或结伴作案旳只占20%,其他均为团伙作案。
此类犯罪能量大,范围广,得逞率高,社会破坏力强。
(4)偶发性旳犯罪动机和低龄化倾向旳犯罪构造。
(二)重要特点未成年人作为社会旳一种特殊群体,在犯罪特点上也展现出与其他全体所不一样旳地方,有其独特旳犯罪特点与规律,详细体现为:1.犯罪年龄偏低在此前,假如听说有十四五岁旳少年由于何问题杀了人,一般人也许都会感到非常旳吃惊。
然而,在目前由于未成年人成熟期旳提前,犯罪旳年龄也是越来越小,展现出明显旳低龄化。
一项山东省某监狱旳调查显示:在押188名未成年独生子女犯旳初次犯罪年龄分别为:14周岁旳22名,历周岁旳61名,16周岁旳72名,门周岁旳对名。
他们初次犯罪旳平均年龄为15.61周岁,比在押末成年非独生子女初次犯罪旳平均年龄低0.5l周岁,其中有8名在14周岁前就有违法劣迹行为。
可见,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旳低龄化,令人十分担扰。
第十三讲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中学生法律讲座)
第十三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治(一)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应立足于教育和保护,要将学校预防、家庭预防和社会预防结合起来。
1、学校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学校应在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中,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法制教育,促进广大学生守法行为的养成。
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环节,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法制教育,要从形式到内容追求创新,追求实效,切忌走过场,搞形式,最好以案说法,使法制教育入耳、人心。
学校要把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落在实处,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结合普法教育及时确定教育的主题,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警示性。
学校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要做到从小预防和及时预防。
从小预防包含“从小年龄抓起”和“从小事情抓起”的双重含义。
从学生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开始,学校就应该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
学校负有传授社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的责任,训导学生的行为是教师的职责之一。
这种训导最好在事前,也可以在事后。
事前训导是行为预防,事后教育是行为矫治。
不论是事前还是事后训导,都应当及时,尽量防患于未然。
2、家庭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家庭在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预防和矫治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家庭教育是防止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重要途径。
在实施教育中应注意:(1)父母应依法教育子女,实施家庭教育不能违法。
有些家长教育子女采用的方法本身就是违法的,如殴打子女。
殴打子女是侵犯子女合法权益的行为,用损毁财物的办法来吓唬、镇压孩子也是不对的。
(2)父母自身有不良行为,给子女起了消极引导作用。
一项调查显示,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其子女犯罪的比例要高于正常家庭子女的犯罪比例。
因此,家长要端正言行,克服不良习惯,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3)家庭预防子女不良行为,要从小事做起。
家庭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要做到从小抓起和及时预防。
应当从未成年人具有接受教育能力时就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为他们将来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知识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知识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伤害了受害者,也影响了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知识和方法。
1.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教育场所,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源头。
因此,家庭教育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非常重要。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健康,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家长还应该教育孩子遵守法律,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常识和法律的约束力。
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道德观念。
3. 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保护,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积极、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
社会还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心理问题,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4. 建立法律意识建立法律意识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方法之一。
未成年人应该了解法律的基本常识,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违法犯罪的后果和惩罚。
同时,家长、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5. 加强监护和管理家长、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管理。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学校应该规范学生行为,加强管理和监督;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和保护,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
我们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保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从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措施和方法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措施和方法
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
1. 教育和宣传: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通过
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多种途径,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和宣传,告诫未成年人犯罪的后果
和危害,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2. 社会支持: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支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降低他们犯罪的风险。
提供必要的教育、医疗、娱乐和职业培训等服务,增加其参与
社会活动的机会,提高生活质量和自尊心。
3. 家庭教育: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培养父母的正确教育方法和育儿意识。
建立和
谐的家庭氛围,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提高家庭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管教
能力。
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给予他们关爱和正确引导,引导他们坚持正确的价
值观和行为准则。
4. 社区参与:加强社区对未成年人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社区防控体制。
组织社
区活动、培训和咨询,提供帮助和支持,积极介入解决问题少年的困境。
加强社区与
学校、警察、社会工作者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格局。
5. 制度建设: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的未成年刑事司法体系。
加
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教育和帮助措施的落实,加强对问题少年的教育和改造,
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同时,加大对未成年人受害者的保护力度,确保其权益受到
有效的保障。
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
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论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严重社会问题,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已满 18 周岁的人为成年公民,按照刑法的规定,不满 14 周岁的人实施了严重犯罪行为均不视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未成年人犯罪从刑法角度而言,应当是指 14 周岁以上 18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但是由于犯罪学是研究犯罪问题,而不是为了定罪量刑,其研究范围在年龄上,应当从宪法的角度界定,而不是按照刑法将 14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排除在外;在行为内容上,不应当仅研究犯罪行为,还应包括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
惟独如此,才干防微杜渐,真正到达预防犯罪的目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已是近年来我国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势,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原因、预防方法等作出分析,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打击措施。
一、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是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在我区的各类犯罪活动中,未成年人作案已占一定比例,而且比例将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低。
据**市公安部门的统计,近几年在捕获的刑事犯罪嫌疑人中,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占总人数的 80%以上,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占 10%摆布,这说明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犯罪活动中已占相当比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比例会呈上升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根源,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二〕团伙犯罪现象突出。
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最突出的特点。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封建社会的帮会意识在未成年人中有所抬头。
再加之未成年人首次作案的胆怯和恐怖心理,使他们往往群体作案,既能相互壮胆,又能分工协作,成功率高。
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的建议
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的建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然而,一部分未成年人却因为各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提出以下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的建议。
一、家庭教育的引导1. 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庭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法制教育,让孩子了解法律知识,明白法律的边界,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3.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朋友圈子,引导孩子结交有益的朋友,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二、学校教育的引导1. 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
2. 学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3.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邀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讲座,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4. 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防止其走上犯罪道路。
三、社会环境的营造1. 政府要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2. 政府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严格审查未成年人接触的内容,净化社会风气。
3. 政府要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的监管,禁止未成年人进入,防止其沉迷于网络和游戏。
4. 社会各界要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爱心捐赠等活动,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帮助和支持。
四、司法保护1. 司法机关要依法公正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 司法机关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干预和教育矫治,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3. 司法机关要与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等共同协作,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犯罪的直接损失,对受害者的影响,对未成年人自身的伤害,甚至对社会治理的破坏。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问题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是塑造一个孩子性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不好可能会导致孩子成长中出现偏差。
目前的家庭普遍存在着缺少亲子关系、家风不正、缺乏家庭教育等问题,使得未成年人缺少了从家庭中寻得舒适感和情感交流的能力,而失去对家庭的依赖感和主人翁意识。
这使得孩子们容易被引诱到犯罪行为中去。
2. 信息沟通不畅社会治安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未成年人对社会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心理。
此时,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组织就应该投入更多的心力来与孩子们沟通,让孩子们对社会和环境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不过现实却是相反的,家长忙于工作,学校教育质量不高,鲜有对未成年人如何应对犯罪问题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教育,这使得与孩子们的交流逐渐减少和缺乏。
3. 社会影响社会文化影响是孩子们成长教育环境尤其是成长的道德规范、社会行为习惯和文化背景等问题的影响。
如果孩子们的家庭和学校等教育机构本身没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和文化认同,就会导致孩子们对社会与人的关系自行解释,偏离了常识和常规,从而导致犯罪心理的产生和行动的出现。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因此,家长应该从小将家庭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让孩子们在良好的家风下成长。
家长要时刻与孩子保持沟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让孩子们信任家长,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并且做出自己的判断。
同时,家长也应该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
2.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们重要的学习和成长场所,也是孩子们社会化的重要平台。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社会心理教育和性格养成教育,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方法和建议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方法和建议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方法和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地预防未成年犯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方法和建议。
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家长来说,如何正确地进行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1. 建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家长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并且要承担起教育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同时也要注重与孩子之间沟通交流,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和需求。
2. 培养良好习惯良好习惯是人格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比如说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等等。
这些习惯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减少犯罪的可能性。
3. 建立家庭规矩家庭规矩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制定家庭规矩时,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并且要让孩子参与其中。
制定出来的规矩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同时也要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
二、学校教育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之一,在学校中进行道德教育也非常重要。
1. 增强法律意识未成年人在学校中应该接受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教育,了解什么是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以及违法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同时也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等活动提高他们对于法律问题的认知能力。
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教育中的重点之一。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比如说诚实守信、勤奋努力、团结友爱等等。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心理健康问题非常容易出现。
学校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从而减少犯罪的可能性。
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与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与预防【摘要】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与预防是社会亟需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心理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社会因素包括贫困、失业等,家庭因素则充满着家庭纷争、缺乏父母关爱等,而学校则可能成为犯罪行为滋生的温床。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尊心低、情绪不稳定等也会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为了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加强犯罪心理的研究,实施更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蔓延,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心理因素、预防措施、重视研究、实施、社会责任。
1. 引言1.1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重要性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治安和社会和谐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深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探究其形成原因和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状况和行为举止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影响着未成年人个体的发展,还会对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可以及早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关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社会更好地了解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也有助于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从根本上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率,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的研究意义深远,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探究。
1.2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在当前社会中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些未成年人犯罪分子往往在未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就做出违法行为,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是个体行为失范的表现,更是社会问题的反映。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探讨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提出有效的预防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期望能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文章首先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进行概述,包括犯罪类型、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
接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机制,包括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等。
文章将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预防策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改进措施,以期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议题,它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动因。
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控制能力都还在发展阶段。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冲突和诱惑时,往往难以做出理智和正确的决策。
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偏离正常的轨道。
家庭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重要诱因。
家庭环境的不和谐、父母教育方式的失当、家庭功能的缺失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出现问题。
例如,父母的过度溺爱或忽视、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等都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他们犯罪的风险。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不良风气、文化糟粕、网络环境的混乱等都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
例如,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犯罪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心理问题,如家庭问题、自我认同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
因此,了解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并提供一些心理辅导方法,帮助青少年走出罪恶的泥潭。
一、家庭问题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家庭的稳定与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青少年犯罪者往往来自不幸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缺乏父母关爱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在心理上感到不稳定和不安全,进而寻求犯罪行为作为逃避现实的途径。
针对家庭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采用家庭治疗的方法。
家庭治疗可以帮助青少年与家庭成员建立更加良好的沟通和关系,通过倾听和理解,消除家庭环境中的紧张和冲突,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与情感支持。
二、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个寻求自我认同的阶段,然而,一些青少年面临着自我认同问题,包括自尊心低、自我价值感缺失等。
这些问题可能使他们寻找犯罪行为来寻求注意和认同感。
在处理自我认同问题时,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来进行干预。
例如,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鼓励他们参与积极的活动,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理辅导师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观念,培养良好的自尊心。
三、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一些犯罪者可能有焦虑、抑郁、自残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以不良的方式来应对情绪困扰,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来帮助青少年。
通过和青少年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缺乏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可能使他们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矫治方法杨丽平物fj丹半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l4周岁未满16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以及已满l6周岁未满I8周岁触犯我国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并出现低龄化,贪婪性,团伙性,暴力性,反复性等特点.未成年人犯罪是外在诱因及内在动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在诱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犯罪情景中受害人的不当表现对行为人犯罪的激发等.内在动因主要是指犯罪主体的心理素质.长期不良的外因刺激导致未成年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加之未成年人本身心理特点,导致未成年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一般来说,内在动因是基础,外在诱因是条件.任何种犯罪行为都受其犯罪心理的支配和制约.根据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犯罪心理的滋生是在一定条件下,受环境影响,从点滴的心理变化开始的.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生成的前提,要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必须从心理人手.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征刑法意义上的未成年人的年龄阶段,是心理学上的青年初期,即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这个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上也不断发展.它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当人进入青年初期,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自我意识的深度和强度不断增加,成人感和独立意识迅速发展.第二,情感日益丰富,细腻,易为一些小事掀起内心的波澜.第三,自尊感趋强,且容易波动,遇到顺境容易产生优越感,甚至自负,自傲;遇到逆境,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受,甚至自暴自弃.①第四,精力旺盛,探究事物隐秘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欲望不断增强.第五,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世界观处在逐渐形成但未完全形成的时期.第六,朋友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格外重要,对父母,老师的独立性意向增强,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在削弱,甚至对心目中崇拜的人产生依附感.生理的发育直接影响着心理的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心理发育水平与生理发育水平不同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第一,精力旺盛与缺乏支配能力之间的矛盾.在生理上,未成年人精力旺盛,喜欢运动,但其tL,理水平提高较慢,没有调节和支配过剩精力的能力,总觉得生活空虚,乏味,因此,有些精力过剩而又精神空虚的未成年人在外界不良影响下,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打架斗殴甚至暴力性违法犯罪活动.第二,好交往,依附性强与认知水平低的矛盾.一方面,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视伙伴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认识能力发展不成熟,思维容易片面,偏激,分不清是非,往往把"哥们义气当成友谊",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被诱上邪路.第三,兴奋性高与自控能力差的矛盾.由于兴奋性高,情绪波动大,心境不易持久,而意志品质又尚未发展成熟,自我控制力欠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激情与冲动,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第四,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容易接受外界不良刺激,有些法制观念薄弱的未成年人,就可能放肆追求性刺激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①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官.①叶斌,沈烈敏:学校心理咨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版,第2O页.103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动机矫治英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并能按照榜样行为方式来组织自己的行为反应从而实现榜样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再现.②由于未成年人认知能力发展不成熟,模仿性与易受暗示性均较强,所以分不清是非,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有的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生活的环境里,暴力行为较突出,且暴力行为者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使未成年人认为使用暴力意味着自己的强大,认为拒绝使用暴力者是弱者和受欺负的对象.因此,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必须积极矫治犯罪动机.犯罪动机的矫治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说理式的矫治方法.未成年人的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而说理式矫治方法是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正面引导,增强他们对自己行为的了解,认识到它们的社会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并引导未成年人把对道德和法制的认识,情感转变成行动,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断消除不良的行为习惯,使未成年人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观念,同时也要使未成年人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不再因为错误的认识而犯罪.这种方法现在也常用于未成年人法庭庭审时的法庭教育阶段,旨在通过教育防止未成年人再次犯罪.第二种方法是抑制式矫治方法.抑制式矫治方法是用被矫治者自己的良知和外界的刺激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如对已有犯罪心理和已犯罪的未成年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用典型的反面案例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从良心上发现或醒悟,再适时用真情和爱心加以帮助和关怀,使这些缺少温暖和亲情并被他人所歧视的坏孩子产生感恩报德之情,产生愧对社会之感,从而自觉地改变其反社会的心理,自觉地放弃犯罪的动机和犯罪的念头.第三种是训练式矫治方法.训练式矫治方法是针对未成年人求知欲,模仿能力强,精力充沛及注重朋友关系等特点,对其进行社会生活知识及技能培训,及时肯定其身上的闪光点,帮助未成年人改善人际关系,让他们学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式,尽量避免在以后的生活中遭受到新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三,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格矫治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固然与犯罪人的社会意识和道德品质有密切的联系,但与此同时,犯罪者固有的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也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内在原因.人格是指个人所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包括行为,认识,智能,情绪,意志等方面,④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可塑性等特点.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不同,所以人格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有差异.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人格特征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的各部分内容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整体.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的形成和表现是在个人先天本能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交往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方式.人格的可塑性是指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人格可以发生相应变化.①由于人格是通过具体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反过来,已经形成①康树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法制教育全书》,西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②李晓文,蒋奕雯,马川:((人格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③林传鼎:(《心理学词典,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104?的人格特征又会作用和影响于人的具体社会行为.因此,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社会的道德观,伦理观,以及具体的社会生活准则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有具体要求并对之进行好坏评价.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难以与人和睦相处,说明其有人格缺陷.因此人格缺陷是指与社会要求相比还不够完备的人格特征,或者说欠缺社会要求的人格特征.@原本并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在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态度及学校和社会的负面因素的影响下,会逐渐形成更为不良的人格心理特征,如狂妄,自卑,偏执,多疑,冷漠,暴躁等不良心理品质.这些不良心理特征随着个体不良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进一步强化,最终成为违法犯罪者所特有的人格缺陷.而这种人格缺陷一旦形成,就使其在犯罪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与特定的时空环境内的具体犯罪机遇相结合,最终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针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表现,纠正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缺陷要从努力培养未成年人的成熟人格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人格缺陷人手,以形成健康和成熟的人格.首先,通过对未成年人进行适当的疏导,帮助未成年人消除疑虑,紧张,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等心理现象,疏泄消极情绪,恢复情绪平衡,促使未成年人学会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⑦其次,要通过培养未成年人成熟的情感,端正情感倾向,扩大社会情感广度,以改造不成熟的情感活动,培养稳定而成熟的道德情感.再次,要克服未成年人缺乏自制力,缺乏独立精神及顽固执拗的个性特征,培养其自觉性,自制力,独立性的坚强意志和品质.最后,要努力消除未成年人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增强未成年人对各种不利情境的行为适应能力.四,不同类型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矫治未成年人不良心理素质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犯罪类型,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地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矫治.1.攻击型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矫治该类型的犯罪未成年人大多数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他们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或者属于留守儿童,与家人缺少沟通,从小未受过遵从社会规范教育.还有的家庭中父母相互间经常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未成年人从小经常受到体罚,也有的是居住在社会风气不良,经常发生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社区中,他们经常观看暴力电影,电视,喜欢玩暴力电子游戏,使他们从小耳闻目睹这些攻击性行为.未成年人在上述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成长,逐渐形成了攻击性人格特征,当受到挫折时,为了缓和内心的紧张情绪,潜在攻击本能就通过杀人,伤人等暴力形式表现出来,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对于这类未成年人的矫治,一是要增强挫折容忍力.具有攻击性的人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失控容忍力,例如,凡事不纠缠于一时的得失,对一般的损害和侵犯采取宽容的态度,改变容易造成挫折的环境和条件等,则就能逐渐减弱攻击性.④二是要提高自控能力.如果具有攻击性的人,通过自我锻炼和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忍耐水平和自我克制能力,就能够充分发挥意志的抑制职能,如进行厌恶疗法即通过想象令自己厌恶的事物,将该事物与攻击行为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条件反射,最后达到减少和消除攻击行为的目的.三是可以通过打球,捶击枕头或被子,撕碎废纸等以物出气的方式将郁积的消极情绪渲泄出来,也可以通过原始性高声喊叫以释放消极情绪.喊叫地点宜①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⑦黄希庭:人格心理学)),台湾东华书局1998年版,第5页.⑦傅安球: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l25页.④同注③,第4I页.105选择在空旷之处或隔音效果极好的而不会引起他人误解的房间.2.团伙型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矫治该类未成年人一般学习成绩较差,言语粗野,经常说谎,甚至逃学,多次违反校规.他们的这些表现,常会导致父母的打骂,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疏远.这些人在家里得不到爱,在学校得不到温暖,致使他们的自尊心和尊严受到严重挫伤,同时,未成年人由于缺乏判断力,内省力,分不清是非,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易受他人的影响,所以对于"关心"他们的别有用心的人会感恩戴德,言听计从,且由于未成年人本身具有的对同伴讲义气,重感情的特点,容易受N~rJ,罪分子的引诱,形成犯罪团伙.在犯罪团伙中,他们奉行的是团伙的价值观和荣辱观,通常表现为不加辨别地跟随团伙成员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对违法犯罪有强烈的认同感,对犯罪团伙有较强的归属感,学会了违法犯罪团伙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忠于团伙,将自己的需要服从于团伙需要,而排斥主流社会和主流社会规范,排斥父母的教养,具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这类未成年人通常会无端地向不属于自己团伙的其他未成年人发泄对立情绪,对教育和规劝他们的教师,父母持敌对态度,经常偷窃,抢劫,反复挑起或参与打架斗殴,很少体验到罪恶感.对这类犯罪团伙中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活动,首先,必须隔绝他们与其他违法犯罪成员之间的联系,时刻提防他们再次受到犯罪团伙的操纵和利用.最好将他们与正常未成年人或成年人组合成为新的团体,利用他们对群体的忠诚,增强他们与正常未成年人和成人之间的"自己人群体"观念,利用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诱导,相互影响和相互帮助,促进未成年人对自己问题有所领悟和自我认识,从而矫正不良行为.其次,要在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用真情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和关怀,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实际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再次,与未成年人推心置腹交谈,使其体会到所作所为与社会的不适应性,反复启发其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他人的危害性和对自己人格健全的不利,促使其提高认识,帮助他们改变在违法团伙影响下形成的价值观,教育他们学会用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物质和名誉,地位的需求,设法让他们认识主流社会的正确价值现念,知道哪些行为是社会不允许的,哪些行为是受社会欢迎的.最后,鼓励未成年人学习谋生的手段和劳动技能.鼓励他们加速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使其认识到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都要按照社会对该位置的规范来要求和约束其行为,处于某一社会地位的人只有按照社会规范表现出各种相应的行为,才能成为符合需要的角色.例如,未成年人作为一个学生,就应该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听从老师的指导,为人子女,就应当重视父母对自己的忠告等等.3.冲动型犯罪的心理矫治由冲动心理导致犯罪的未成年人通常是性格相对孤僻,脾气暴躁.这类犯罪未成年人在犯罪前通常没有预谋,犯罪时感情用事,鲁莽行事,既不对行为的目的作清醒的思考,也不对实施行为的可能性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更不对行为的消极和不良后果作理性的评估和认识,犯罪后往往后悔不已.由于未成年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受到外界强烈刺激的情景下,意识偏狭,语言举止很难受到中枢神经的有力调节,结果语言出格,行为失当,贸然行事.冲动既也可以在怨恨和愤怒长期郁积于胸无法排遣,在外界出现微不足道刺激的情景下发生,此时外界的刺激虽然只是个导火线.例如湖南某中学学生王某,家境贫困,口齿不清,学习成绩平平,体弱多病,常被同学欺负和取笑.有一天,他口袋里有一把水果刀,走在路上,他的两个同班同学迎面走过来,取笑他"芦柴棒",王某越想越气,后来转过身并追上他同学,用水果刀向其背部连刺两刀,致其重伤.冲动还可以在我行我素惯了,容不得半点冒犯而偏偏遇到抵触的情景下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稍受抵触便走极端,顾不得友谊亲情,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对这类违法犯罪的心理矫治的办法,一是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认识,凡事要有理智.只有用理106?智来支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才能更好地控制冲动.因此,一定要认清行为的目的,考虑行为是否得当和可行,尤其要清醒地预见到行为的消极后果.二是当对某事或某人感到愤怒时,可采用深呼吸放松法,即闭上双眼,保持慢吸气3至5秒直到肺部充满空气,然后缓慢呼气3至5秒,吸气与呼气最好都通过鼻子,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感觉上.①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冲动的发生.三是要转移冲动情景,合理释放冲动.尤其当冲动是由外界强烈刺激引起时,要转移注意力,或者回想其他的事情,或者迅速离开情景场地,把外界刺激与冲动的联系隔断.四是要消除偏见.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带着有色眼镜曲解他人的态度,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认为他人的言谈举止都有敌意,凡事多从正面去理解,恶意伤害别人的毕竟是少数,即使是恶意伤害,只要心平气和地处理,也必定会让伤害者汗颜而有所收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逮捕的必要性及工作完善施红洪萍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采取的是羁押方式,不仅限制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还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惩罚性.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未成年人在犯罪动机,犯罪手段,主观恶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大多是受人教唆,盲目随从或一时冲动而实施犯罪,具有明显的偶发性.据统计,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在2007年1月至8月人民法院判决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的已判决未成年犯占总数的78%.这表明,未成年人犯罪中多数为偶犯,轻刑犯.故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根据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审查逮捕时应慎用逮捕,贯彻好"不捕为原则,逮捕为特例"的刑事司法精神.一,对未成年人逮捕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和探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按照这一规定,实施逮捕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3)有逮捕必要.据此,适用逮捕措施并不是有罪即捕,除了证据要件,刑罚要件之外,同时还应具备必要性要件.1.法律界定"逮捕必要性"的一般标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8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当批准或者决定逮捕.这是我国关于逮捕必要性的法律界定,即法定情形之内的逮捕的必要性表现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其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险性和罪行危险陛.二者共同构成社会危险陛的法律内涵.第一,罪行危险性.案件性质往往是考虑犯罪人社会危险性的首要因素,一般而言,犯罪性质严+作者均为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①程文红:心理治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107?。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特征成因及防范对策
1.冲动性:很多未成年人在暴力行为中表现出冲动性,缺乏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些行为多半受到情绪波动和环境刺激的影响。
2.自卑感:许多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者存在着自卑感,缺乏自信和自尊,尽管暴力行为可以带来一时的掌控感和权威感。
3.社交隔离:一些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者往往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上表现出问题,缺乏适应能力,导致他们往往与正常社会生活格格不入。
1.家庭环境: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往往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暴力、虐待、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
2.学校环境:学校的暴力问题也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重要成因之一、恶性欺凌、校园暴力、师生关系破裂等问题可能促使一些学生走向暴力行为。
3.社会环境:一些特定的社会环境,例如贫困地区、犯罪高发地区,以及社会不公平现象等也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成因之一针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1.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关爱、理解和正确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2.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帮助,改善学校的学风氛围和教育环境,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3.社会教育:加强社会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水平。
社会应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法律法规: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处罚体系,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和教育改造,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5.社会关怀: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和帮助,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救助措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总之,对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我们应该从心理特征、成因和防范对策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减少和消除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
未成年犯罪预防和教育矫治实施方案六篇
未成年犯罪预防和教育矫治实施方案六篇【篇1】未成年犯罪预防和教育矫治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家庭作为具有血缘关系的社会群体,以其先入为主的重要性、多维性、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成为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学生在法律知识的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已有的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和职业并不决定子女的成材比例,对子女成材有重要影响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父母自身人格因素的影响,但是在法律知识教育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子女在父母的影响下,懂得的法律知识就越广泛,违法犯罪事故就发生的少,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违法犯罪现象就较容易发生。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找到适合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合作方法,从而减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沟通能力。
三、课题研究实施小组:组长:韩x副组长:王x成员:周x、郑x四、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步骤:由于该课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决定以调查-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为基本的课题研究思路,先调查了解现有的学生家庭法律知识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家校合作的具体实践,及时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调整实践方案后再进行实践,并通过及时的总结来完成课题研究的目标。
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阶段:4月10-4月28日。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研究当前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家长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情况,为实施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4月29-5月26日。
本阶段的重点是课题的实践。
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实践,对比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形成过程性资料。
在实践过程中找到适合学校实际的家访形式,教给学生法律知识,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第三阶段:5月27-6月27日。
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以论文的形式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1、访谈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考号::摘要: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依据所学知识与目前的一些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
从年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而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合理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志行为、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自我意识部各成分之间存在着矛盾。
未成年人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用意志加以控制;独立性意向迅速增强,但思想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的各种问题;自我意识部产生矛代写论文盾,对自己的现状(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产生苦恼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形成犯罪心理,产生犯罪行为。
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矛盾、心理活动本身各部分之间的矛盾以及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的产生及其相互作用,是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
关键字: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犯罪成因;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预防与矫治一、绪论未成年人犯罪通常称之为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
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各种犯罪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党中央就多次提醒全党要重视和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未成年人将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危及千秋的重大问题。
从生理上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方面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和发展。
从思想上讲,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正处于形成时期,对法律、道德等社会规的认识和适应还不巩固,极易受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影响和冲击,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时期至关重要。
从心理素质上讲,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心理素质还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较低,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和诱惑,感情易冲动,行动易过激,往往会做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
因此为了更好的预防未成年犯罪,使未成年人更加健康的成长。
研究和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以及其心理特征,努力探究其超轨足迹,寻求矫治谋略就愈来愈显的重要。
[1]犯罪的动机即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亦或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犯罪目的的心冲动或者心起因。
行为人某种犯罪目的的确定,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始终以一定的犯罪动机作指导的,促使行为人这种犯罪目的的心起因就是犯罪动机。
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有贪财、好色、仇恨、报复或者极端的嫉妒等心理。
而青少年除了具有上述犯罪动机外,还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
青少年的特点是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爱冒险,思想十分敏锐,吸收新事物快。
如果缺乏指导或者引导不当,这些特点就会成为缺点或者成为犯罪的动机。
还具有好奇、取乐、讲义气等心理特征。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80%以上。
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1991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33392,1995年为35853,2000年41709,2001年为49883,2002年为50030,2002年为58870,2004年为70086.若是按照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未成年人数的比率算,1991年是0.41‰,到了2003年为0.59‰。
又如,2005年全年,市检察院共手里刑事案件346件,449人,其中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为48件。
涉案人数为60人。
[2]人们不能不为社会稳定担忧,为未来的发展担忧,为青少年的命运担忧。
对此,全社会都必须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课题列入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下大力气采取措施,加强防和治理。
所以本文结合书本知识与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研究,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特点、预防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青少年犯罪心理大多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阶段,这种复杂矛盾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化解是很艰难的,也是很不现实的。
处在复杂矛盾阶段的青少年会表现出:生理迅速发育与心理水平提高相对缓慢的矛盾、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矛盾、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心理结构中各因素(如认识、情感、行为、意志等)之间的矛盾以及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的矛盾。
[1]从而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情感、情绪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较好地用意志加以控制;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对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产生苦恼和不安。
如果这个阶段的矛盾解决较好,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地成长,反之就会导致问题行为乃至犯罪行为。
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出现生理发育加速现象引起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性的发育成熟,对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带来了前所游的影响,出现了青春期所特有的心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表现在外形剧变、机能增强、性器官与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分泌增长等等。
这些直接影响这心里的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是从生理学还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都会发现这些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之间会存在不平衡。
如,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力的矛盾,好动好奇与分辨是非能力差的矛盾,容易兴奋与控制能力差的矛盾,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性法制观念缺乏的矛盾。
一旦这些不平衡的矛盾激化,就可能是未成年人项错误的方向发展,甚至走上的道路。
2.心理结构部因素间的矛盾人的心理现象多种多样,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并不是孤立、静止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有机统一的心理结构。
未成年人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自我意识等方面是发展不平衡的,因此。
产生了矛盾。
这些矛盾在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形成犯罪心理。
主要表现为:一是认识与情感的矛盾,未成年人情绪、情感比较强烈、发生迅速,容易冲动,而认识能力有限,这是的他们待人处事是往往感情用事;二是认识与行为的矛盾,未成年人常有认识与行为的不一,言行脱节的情况;三是情感与意志行为的矛盾,情感成为意志行为的动力,意志又能控制人的情感,而未成年时期,这种作用尚未成熟;四是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的矛盾,未成年人特别强烈的试图摆脱对于成人的依附,拒绝干涉迫切要求独立自主的心理状态,若是解决不当,就可能到时独立意向朝反社会方向发展,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未成年人主体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未成年人主体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辨别能敌和抵制能力差与不良社会影响的矛盾,未成年的的可塑性很大,思维批判性不强,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差,容易被外界的不良风气影响。
也正是如此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是个人需求与客观可能性的矛盾,未成年人与儿童相比,其活动围明显更为广泛,容更加丰富,担任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社会义务也越来越多。
这种变化必然引起未成年人个人需要结构的变化。
当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有受挫感,这时可能就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方式。
三是独立性意向增强与社会约束的矛盾。
未成年人希望摆脱成人对他的约束,获得更多的自由,而这也可能是他们为了最求无拘无束而置道德、法律于不顾。
四是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的矛盾,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充满各种各样的理想,希望社会能给他提供实现理想的条件。
但是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受挫,随之可能产生一些负性情绪。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1.心理特点心理特点主要包裹认识、情感、意志、动机和个性特征。
认识特点包含有:①错误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犯罪的未成年人的认识水平极低,对许多的人生问题愚昧无知、观念模糊,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
一般这种错误的人生观有两大精神核心支柱——封建帮会式的江湖义气与追求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三种错误的观念——亡命称霸的英雄观,随心所欲的自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观。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很容易就踏上了犯罪的道路。
②法治观念欠缺。
缺乏法律只是,更无法制观念,没有形成自己的法制观念,也没有守法的心需要。
③不成熟的认识结构。
在时间上不能很好的把事物或者现象的过去、未来联系起来。
易产生片面的认识。
缺乏批判和省,缺乏自觉性、预见性和适应性。
认识不能控制情感、情绪对自身的影响,常常感情用事。
情感特点。
未成年人的情感主要包含一下特点:①情感的原始性和低级性;②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③情感的浅薄性;④情感的不稳定性;⑤自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性;⑥情感的冷酷性。
以上基本上都是他们的情感特点了,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教导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培养他们的爱心与同情心。
意志的特点。
未成年的的意志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冒险性和易受暗示性。
这些都与他们本身的发展阶段有关,这一阶段的发展水平也正好容易产生这些特点。
动机特点。
未成年人的的动机丰富多样,其中以贪婪动机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贪利、贪色方面,无意识动机也比较的显著。
犯罪动机的产生一般都会具有情景性,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同时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还有强烈的情绪性和不稳定性。
个性特点。
未成年人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无论是在智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
但也就是这些特点往往会让未成年人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合理行为。
邱国梁认为:我过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性格特征明显地反映出不成熟和严重的缺陷。
[3]2.犯罪未成年人的行为特征犯罪未成年的行为特征是其心理特点的外部表现。
每一个行为他正都可以从心理特点中找到心理原因。
主要的几个行为特征包括模仿性、冲动性、凶残性、结伙性、互感性、戏谑性、易变性这几个方面。
但是同样这几个方面表现了他们的可塑性强,为矫治他们提供一定的依据。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一般认为,预防犯罪是一个综合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和减少犯罪及重新犯罪的举措体系。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