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管计算机是第几代_电子管计算机如何存储数据
大学计算机基础简答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简答题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代,正向第五代智能化的计算机发展。
前四代计算机是:第一代为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机是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机是由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计算机;第四代机是由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计算机.各代电子计算机的特点是:(1)电子管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庞大,运算速度低,成本高。
(2)晶体管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小,寿命长,速度快,能耗少,可靠性高。
(3)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体积更小、速度更快、能耗更小、可靠性更高。
(4)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网络普及与应用。
2、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计算机病毒是具有破坏性作用的程序。
特点: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和寄生性。
3、计算机硬件系统由哪几部份组成?简述各组成部分部份的基本功能?答:电子计算机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统称为中央处理器(CPU)。
计算机各部件通过总线连接形成有机整体,微机总线有三种:地址总线、控制总线和数据总线。
(1)、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2)、控制器的功能是:协调指挥计算机各部件工作;(3)、存储器的主要作用是:存储程序和数据,实现记忆的功能。
(4)、输入设备的功能是:输入数据并转换为机内信息存储;(5)、输出设备的作用是:将机内信息转换为便于识别、处理和使用的字符、图形,并输出显示。
4、什么是硬件?什么是软件?它们有何关系?答:计算机硬件是构成机器的电子、光电、电磁、机械等物理设备。
软件即是计算机中使用的各种各样的程序及其说明文档。
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是:硬件是软件运行的基础,软件扩充了硬件的功能。
5、什么是指令?计算机的指令由哪两部份组成?什么是程序?答:指令是计算机能实现的基本操作,指令均为二进制数形式,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操作码告诉计算机执行什么操作,地址码告诉计算机到哪个存储单元地址中读取参与操作的数据。
【精品】计算机
7.在浮点加法运算中,完整的操作步骤是对阶。尾数相加、结果规格化、舍入、溢出检查。
8.定点运算器中一般包括ALU、寄存器、对路选择器、移位器和数据通路。
9.ALU的基本逻辑结构是快速进位加法器,它比行波进位加法器优越,具有先行进位逻辑,不仅可以实现高速运算,还能完成逻辑运算。
10.浮点运算器由阶码运算器和尾数运算器组成,它们都是定点运算器,尾数运算器要求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18.一条机器指令由一段微指令构成的微程序来解释执行;微指令可由一系列微命令组成。
19.控制部件通过控制线向执行部件发出各种控制命令,通常把这种控制命令叫做微命令。而执行部件接受此控制命令后进行的操作叫做微操作。
20.一条微指令可划分为微命令字段和控制字段;微指令的基本格式可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
12.虚拟存储器管理的基本方法有页式、段式和段页式三种。
13.在虚拟存储器中,一般采用全相联地址映像方法和LRU更新策略。
14.虚拟存储器中,程序正在执行时,由操作系统完成地址映像。
15.在磁表面存储器中,调频制(FM)记录方式目前主要用于单密度磁盘存储器,改进调频制(MFM)记录方式主要用于双密度磁盘存储器,而在磁带存储器中一般采用调相制(PE)和成组编码(GCR)记录方式。
21.由于数据通路之间的结构关系,微操作可分为相容性和相斥性两种;
在同一微周期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微命令,称之为互斥的微命令。
在同一微周期中可以同时出现的微命令,称之为相容的微命令。
22.在微指令的字段编码中,操作控制字段的分段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
把互斥性的微命令分在同一段内。
一般每个小段要留出一个状态0,表示不操作。
1.-1的补码定点整数表示时为1...1,用定点小数表示时为1...0。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是: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和微处理器时代。
电子管时代是计算机发展的最初阶段,大约从1940年到1959年。
在这个阶段,计算机使用大量的电子管来进行数据处理和存储。
电子管是一种电子元件,可以放大和控制电流。
电子管计算机体积庞大、功耗高、故障率高,并且需要大量的冷却设备来保持稳定运行温度。
但是,电子管计算机为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计算机能够进行复杂的计算任务。
晶体管时代是计算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大约从1959年到1964年。
在这个阶段,计算机开始使用晶体管来替代电子管。
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可以放大和控制电流。
相比于电子管,晶体管更小、更可靠、更耐用,并且功耗更低。
这使得计算机在体积和性能方面有了显著的改进。
晶体管时代的计算机性能逐渐提高,计算速度更快,存储容量更大,同时成本也逐渐下降。
集成电路时代是计算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大约从1964年到1981年。
在这个阶段,计算机开始使用集成电路来替代晶体管。
集成电路是将多个晶体管和其他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
相比于晶体管,集成电路更小、更高效、更可靠。
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减小,性能进一步提升,并且降低了成本。
集成电路时代的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于商业、科研和个人领域,为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微处理器时代是计算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大约从1981年至今。
在这个阶段,计算机开始使用微处理器来替代集成电路。
微处理器是一种集成了中央处理器和其他功能电路的芯片。
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并且使得计算机的体积更小、更便携。
微处理器时代的计算机逐渐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和微处理器时代。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贡献,推动了计算机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计算机将继续发展,为人类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总结计算机是一种能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的进行大量数值计算和各种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一个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计算机硬件是由电子的、磁性的、机械的器件按照一定的体系结构连接而成的物理设备,是计算机系统赖以工作的实体。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数据和有关文档的总称,是计算机系统的灵魂,是控制和操作计算机工作的核心。
计算机硬件在计算机系统的最内层,主要由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控制系统和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等功能部件组成。
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以电子管作为逻辑电路的主要器件;几乎没有什么软件配置;运算速度慢;体积较大;价格昂贵。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逻辑元器件采用晶体管;内存储器采用了磁心体;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好点、在软件方面配置了子程序和监控程序;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出现了高级语言。
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逻辑元件采用了集成电路;主存储器采用了半导体。
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新一代计算机——智能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小、可靠性高、使用环境要求不严格、价格低廉、易于成批生产等特点,核心部件是微处理器。
按照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方式可以分为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
按照计算机用途可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按计算机的规模和处理能力分类为巨型计算机、大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工作站、服务器、网络计算机。
计算机的特点: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具有记忆能力、具有逻辑判断能力、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计算机的用途: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电子商务。
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计算机应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
提出了“采用二进制”和“存储程序”两个重要基本思想。
介绍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介绍计算机的发展阶段计算机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四个:一、第一代计算机(1946 - 1957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1. 硬件特点- 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
电子管体积大、耗电量大、发热严重,且寿命较短。
例如,ENIAC(埃尼阿克)使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
- 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等。
这些存储设备的存储容量小,读写速度慢。
- 输入输出设备原始。
输入主要使用穿孔卡片或纸带,输出则是通过打印机等设备,操作复杂且效率不高。
2. 软件特点- 没有系统软件,程序设计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机器语言是由0和1组成的指令代码,编写程序非常困难,容易出错,而且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移植性极差。
汇编语言虽然比机器语言稍具可读性,但仍然需要对计算机硬件结构有深入了解才能编写程序。
3. 应用领域- 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如军事领域中的弹道计算等。
因为当时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相对人工计算已经有了巨大的提升,能够快速处理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
二、第二代计算机(1958 - 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时代1. 硬件特点- 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
晶体管与电子管相比,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寿命长,而且工作速度更快。
这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大幅缩小,可靠性提高。
- 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存储器,其存储容量有所提高,读写速度也比第一代计算机的存储设备快了很多。
- 输入输出设备有了改进,出现了磁带机等设备,数据传输速度加快。
2. 软件特点- 开始出现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FORTRAN(公式翻译语言,主要用于科学计算)、COBOL(面向商业的通用语言)等。
高级语言的出现使得程序编写更加方便,程序员不需要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结构就可以编写程序,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移植性大大提高。
同时,也开始有了简单的操作系统的雏形,用于管理计算机的资源。
3. 应用领域- 除了科学计算外,开始应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领域。
例如,企业中的工资计算、库存管理等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
计算机采用的主机电子器件的发展顺序是什么
计算机采用的主机电子器件的发展顺序是什么1、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
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
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
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
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
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
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
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
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
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
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过去的大型计算机。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理论部分复习资料.doc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 理论部分复习资料考点1 计算机发展简史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于1946年2月15日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是为了计算弹道和射击表而设计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每秒计算5000 次加法、 300 多次乘法。
2、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在研制 ENIAC过程中总结出两点改进意见。
其一是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数进行运算;其二是将指令和数据存储起来,由程序控制计算机自动执行。
3、根据计算机采用电子元件的不同,把计算机划分为四代:I、大型计算机时代①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
基本元件是电子管,体积大、内存小、运算速度低,尚无操作系统,编程采用机器语言。
20 世纪 50 年代出现了汇编语言。
②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
基本元件是晶体管。
其特点:体积小、成本低、重量轻、功耗小、速度高、功能强且可靠性高,内存由几千字节扩大到几十万字节,出现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③第三代是小规模和中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其特点是:体积、重量、功耗进一步减小,运算速度、逻辑运算功能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出现了操作系统。
④第四代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其特点:存储器采用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开始引入光盘,运算速度可达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每秒,性能价格比每 18 个月翻一翻,操作系统向虚拟操作系统发展,数据库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和提高,程序语言进一步发展和改进,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不断向社会各个方面渗透。
H、微型机时代随着集成度更高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出现, 1971 年第一片 4位微处理器 4004 在 Intel 公司诞生。
以为微处理器核心的计算机属于第四代计算机。
4、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1958年,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 103机;1959年,运行速度 1 万次的 104机;1964 年研制功晶体管计算机; 1971 年,集成电路计算机;微机方面开发了长城、紫金、联想等系列微机。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发展史1946年2⽉14⽇,由美国军⽅定制的世界上第⼀台电⼦计算机“电⼦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法尼亚⼤学问世了。
ENIAC(中⽂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计算弹道需要⽽研 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第⼀代:电⼦管数字机(1946-1958年)1946年2⽉14⽇,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
ENIAC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程碑,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接线编程,还拥有并⾏计算能⼒。
ENIAC由美国政府和宾⼣法尼第⼀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不同的机器语⾔,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
另⼀个明显特征是使⽤真空电⼦管和磁⿎储存数据。
第⼆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1948年,晶体管的发明代替了体积庞⼤电⼦管,电⼦设备的体积不断减⼩。
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代计算机的产⽣。
第⼆代计算机体积⼩、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
1960年,出现了⼀些成功地⽤在商业领域、⼤学和政府部门的第⼆代计算机。
第⼆代计算机⽤晶体管代替电⼦管,还有现代计算机的⼀些部件: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操作系统等。
计算机中存储的程序使得计算机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更有效地⽤于商业⽤途。
在这⼀时期出现了更⾼级的COBOL和FORTRAN等语⾔,(晶体管)第三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第三代计算机在硬件⽅⾯,逻辑元件采⽤中、⼩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磁芯。
软件⽅⾯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法。
特点是速度更快(⼀般为每秒数百万次⾄数千万次),⽽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第四代:⼤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今)第四代计算机在硬件⽅⾯,逻辑元件采⽤⼤规模和超⼤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重点总结4
《计算机应用基础》上知识重点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946年3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诞生,它的主要元器件是电子管。
2.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3.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育(CAE)、计算机辅助教学(CAI)4.计算机硬件的五个基本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其中运算器和控制器共同构成中央处理器(CPU)5.中央处理器根据冯.诺依曼的“程序存储”设计思想设计6.按信息是否可以更改,存储器分为读写存储器和只读存储器,读写存储器用RAM表示,只读存储器用ROM表示;7.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它是位于主存与CPU之间的一个快速小容量存储器,用来保存CPU正在运行的程序和需要及时处理的数据。
与主存相对,它的存取速度更快,但容量小,成本较高。
8.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麦克风、摄像头、触摸屏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和耳机9.10.根据软件的不同作用,通常将软件大致划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11.CPU的性能指标CPU是计算机最核心的部件,因此CPU的性能指标也是衡量计算机性能的主要参数,主要包括机器字长和运算速度两大方面。
机器字长是指计算机的运算部件能同时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字长越长,计算机的运算精度就越高。
运算速度用CPU每秒执行的指令条数来表示,单位一般用MIPS表示。
影响CPU运算速度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是CPU的时钟频率,即主频。
12.内存容量内存储器,也简称主存,是CPU可以直接访问的存储器,需要执行的程序与需要处理的数据就是就是存放在主存中。
内存储器容量的大小反映了计算机即时存储信息的能力。
第二章Windows 7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OS)是计算机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管理计算机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交互界面和为其他软件提供支持的系统软件。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1章习题答案
第1章习题答案1.1 什么是电子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人们通常所说的计算机,是指电子数字计算机,它是一种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对数字化信息进行自动高速运算的通用处理装置。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年)第一代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其主要特点如下:①物理器件使用电子管,内存储器使用汞延迟线,使用穿孔卡片机作为数据和指令的输入设备,用磁鼓、纸带或卡片作为外存储器。
②运算速度为每秒几千到几万次,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写程序。
③主要用于军事和科研部门进行数值运算。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年)第二代计算机是晶体管计算机,其主要特点如下:①物理器件使用晶体管,内存储器采用了磁芯存储器,引入了变址寄存器和浮点运算硬件,在输入输出方面采用了I/O处理机,外存储器采用磁带。
②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在软件方面配置了子程序库和批处理管理程序,出现了FORTRAN、COBOL、ALGOL等高级语言及其相应的编译程序。
③计算机的应用从数值计算扩大到数据处理。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年)第三代计算机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其主要特点如下:①物理器件使用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内存储器用半导体代替了磁芯体,使用微程序设计技术简化I/O处理机,外存使用磁带、磁盘。
②在软件方面推出了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广泛引入了多道程序、并行处理、虚拟存储系统以及功能完备的操作系统,与此同时还提供了大量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
③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特别是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
(4)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第四代计算机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其主要特点如下:①物理器件方面使用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内存储器采用了大容量的半导体,在体系结构方面发展出并行处理、多机系统、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外存使用磁盘、光碟以及大容量外存。
[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发展史简介
一、计算机的五代变化
第一代为1946—1957年,电子管计算机:数据处理
第二代为1958—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工业控制
第三代为1965—1971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小型计算机
第四代为1972—1990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微型计算机
第五代为1991年开始,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单片机
二、半导体存储器的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所有计算机存储器都是由微小的铁磁体环
1970年,仙童半导体公司生产出了第一个较大容量半导体存储器
从1970年起,半导体存储器经历了11代:单个芯片1KB、4KB、16KB、64KB、256KB、1MB、4MB、16MB、64MB、256MB、1GB。
三、微处理器的发展
1971年Intel公司开发出Intel 4004。
这是第一个将CPU的所有元件都放入同一块芯片内的产品,于是,微处理器诞生了。
微处理器演变中的另一个主要进步是1972年出现的Intel 8008,这是第一个8位微处理器,它比4004复杂一倍。
1974年出现了Intel 8080。
这是第一个通用微处理器,而4004和8008是为特殊用途而设计的。
8080是为通用微机而设计的中央处理器。
20世纪70年代末才出现强大的通用16位微处理器,8086便是其中之一。
这一发展趋势中的另一阶段是在1981年,贝尔实验室和HP公司开发出了32位单片微处理器。
Intel于1985年推出了32位微处理器Intel 80386。
到现在的64位处理器和多核处理器??。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概述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概述航天学院物理电子学摘要:计算机硬件的性能直接决定着计算机的性能。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机械计算机、电子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时代,功能越来越强,性能越来越高,技术越来越完善。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发展历程,性能1计算机的诞生1.1诞生历程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从17世纪初开始,欧洲一批数学家已经开始设计和制造能进行简单数学运算的机器。
最初,1614年苏格兰人John Napier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计算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不久后有了计算尺的发明。
1642年,著名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在计算尺的基础上,采用与钟表类似的齿轮传动装置,制成了最早的十进制加法器,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一般认为这是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如图1.1所示。
1678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制成的演算机,进一步解决了十进制数的乘、除运算。
1822年,英国人巴贝奇设计了能根据数学议程进行运算的差分机,后来又于1834年提出分析机的设想。
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伴随着电磁学、电工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现代计算机的雏形逐渐形成。
图1.1帕斯卡的加法器1.2电子计算机的诞生20世纪30年代,随着数学和物理等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值分析得到重视,大量的运算迫切需要能替代人工运算的先进计算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军事科学技术对高速计算工具的需要非常迫切,比如导弹弹道问题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员去计算,电子计算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家谟克利和工程师埃克特领导数人花时3年多研制而成的,并被命名为ENIAC。
这台计算机含有电子管18000个,电阻和电容数万个,占地170平方米,功率为25千瓦,最初是用于计算导弹弹道和氢弹的研制。
当ENIAC公开展示时,一条炮弹的轨迹用20s就能算出,比炮弹本身的飞行时间还要短。
计算机基础知识
1、 计算机根据物理元器件(或主要逻辑元器件)将计算机划分为四代: 第一代 电子管 第二代 晶体管 第三代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 新一代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 计算机顾名思义最早的应用领域是“科学计算”,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信息处理”。
它同其 他计算工具的最本质区别是具有逻辑判断功能。
信息同数据的区别是:信息是对人有用的数据(或对人的行为有影响)。
计算机基础知识 1~17 2、 (1)计算机数制之间的转换(使用开始→程序→附件→计算器(查看菜单的→科学型))(2)如果计算机中没有计算器程序,使用 EXCEL。
操作步骤如下: (a)启动 EXCEL,左击“工具”菜单中的“加载宏”(b)左击“分析数据库”,左击“确定” 按钮。
这样,在 EXCEL 函数中就增加了数制转换函数。
BIN 是二进制,OCT 是八进制, DEC 是十进制,HEX 是十六进制。
BIN2DEC 是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
DEC2BIN 是 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
计算机基础知识 18~24,39,54 3、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 一个0或一个1叫一个比特(Bit),1字节(Byte)=8 比特(Bit),1K 字节=1024 字节 1M 字节=1024K 字节,1G 字节=1024M 字节, 1T=1024G 字节。
所有数据在计算机中都用二进制表示,英文字符因为数量少,所以用一个字节表示(一个字 节可以表示 256= 28 个字符,英文字符的常用编码是 ASCII(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编码), 汉字字符因为数量多,所以用两个字节表示(两个字节可以表示 65536= 216 个汉字,一个 字节也可以用两个十六进制数表示,两个字节可以用四个十六进制数表示。
1980 年我国颁 布的《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 基本集》,即国家标准 GB2312-80 方案中规定用两个 字节的十六位二进制表示一个汉字。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发明之一,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带来了许多科技进步。
电子计算机早期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但在逐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演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工具。
电子计算机发展历程的详细介绍如下: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最初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使用真空管作为电子开关。
这种电子管比较大,操作复杂,每秒操作只能进行几百次,因此这些机器很慢。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最著名代表之一是ENIAC,它是一个电子数字计算机,占地面积为167平方米,重达30吨,共有18000根电子管。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比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快了很多,它们采用了晶体管代替了真空管。
晶体管比真空管小,更快、更可靠、更省电。
它们也使用了磁带存储数据,能够比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存储更多的信息。
二代机器仍然很大,有些仍然需要使用空调来保证它们能够正常运行。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第三代电子计算机进一步使用了集成电路技术,它们比前两代电子计算机更小、更快,更容易使用。
1993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微处理器,它的操作速度比第三代电子计算机更快。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第四代电子计算机是由微型电子技术发展而来的,采用射频技术,并使用了大型集成电路技术。
这种电子计算机比前三代的电子计算机更快、更小、更节能,并可以存储更多和更复杂的信息。
虽然这些机器最初是在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中使用,但随着第三代电子计算机价格的下降,个人电脑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总结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电子计算机已经从巨型机器变成了微型电脑,从专业的数学仪器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尽管其器件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电子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方便而科技的来源。
然而,它广泛应用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和巨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仍然是不能忽略的。
未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前景将不可限量,有着不确定性的领域,极有可能会打破现有的极限,创造人类新的未来。
第一代计算机工作原理
第一代计算机工作原理第一代计算机是指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使用的计算机,也被称为电子管计算机。
这些计算机使用真空电子管作为主要的电子元件,通过对电子管进行控制和操作来实现数据处理和运算。
第一代计算机在运作原理、体积、能耗和可靠性等方面存在一些局限,但也为后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输入阶段,用户可以通过打孔卡片、终端设备或者其他形式将数据和命令输入到计算机中。
这些数据和命令会被传输到计算机的控制部件中。
接下来是处理阶段,控制部件会解读输入的数据和命令,并根据需要执行相应的操作。
处理阶段的关键是运算器,它由多个电子管组成,通过电子管之间的开关控制,实现算术逻辑运算。
这些运算器能够执行加、减、乘、除等基本数学运算。
然后是存储阶段,计算机会将处理的结果存储起来,以便日后可以进行查找和使用。
第一代计算机的存储器主要采用了磁鼓或者磁带等可移动的媒体进行数据存储。
由于存储器的容量有限,数据存储的效率较低。
最后是输出阶段,计算机将处理的结果通过打印机、终端设备或者其他形式输出给用户。
输出结果可以显示在终端屏幕上,也可以以纸质形式输出。
第一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中,真空电子管发挥了关键作用。
真空电子管是一种通过控制电流流动来实现信号放大和逻辑操作的电子设备。
电子管可以通过控制电网的电压来控制电子流的流动,从而实现对输入信号的放大和处理。
但是,真空电子管存在一些问题,如体积大、能耗高、使用寿命短、容易受到冲击和振动的影响等。
这些问题限制了第一代计算机在工作效率和可靠性方面的发展。
尽管第一代计算机在工作原理以及体积、能耗和可靠性方面存在一些局限,但它为后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第一代计算机的基础上,人们开始研制使用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更小型化、高度集成的元件,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和功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变得越来越小巧、高效和可靠,走向了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概述1.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电机学院,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诞生,它占地面积达170m2,重达30t,在1s内能进行5 000次加法运算和500次乘法运算。
2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以来,经过了4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1945—1956年),它的特点是采用电子管作为原件。
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1956—1963年),晶体管代替了体积庞大的电子管,电子设备的体积不断减小。
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1年),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计算机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
第四代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现在),其最显著特点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运用。
3计算机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值计算、数据处理、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
CIMS是计算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
4算机的应用领域有科学计算、信息处理、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办公自动化包括网络化的大规模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的表示与存储1 ASCII码是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的英文缩写,它是使用最多和最普遍的西文字符编码。
它用7位二进制表示一个字符(或用一个字节表示,最高位为“0”),由于27=128,所以共有128种不同组合,表示128个不同的字符。
其中在字符的排序中,大写字母靠前,小写字母靠后,也就是大写英文字母的ASCII 码值都小于小写英文字母的ASCII码值。
其排列先后顺序为:空格字符<数字符<大写字母<小写字母。
在计算机内部用一个字节(8位二进制位)存放一个7位ASCII码,正常情况下,最高位(最左一位)为0。
ASCII编码表中包括:10个阿拉伯数字(0~9)、26个大写字母、26个小写英文字母,以及各种运算符号、标点符号和控制字符等。
其中26个大写英文字母是依次按顺序存放的。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1.什么是计算机答: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的系统;2.计算机有哪些主要的特点答:计算机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运算速度快2.运算精确度高3.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4.具有自动控制能力3.计算机发展中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第一代1946年~1958年是电子管计算机,计算机使用的主要逻辑器件是电子管,用穿孔卡片机作为数据和指令的输入设备;用磁鼓或磁带作为外存储器;使用机器语言编程;虽然第一代计算机的体积大、速度慢、能耗高、使用不便且经常发生故障,但是它一开始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个时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从事军事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第二代1959年~1964年是晶体管计算机,这个时期的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了磁心体、引入了变址寄存器和浮点运算硬件、利用I/O处理器提高了输出能力,在软件方面配置了子程序库和批处理管理程序,并且推出了FORTRAN、COBOL、ALGOL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及相应的编译程序;这个时期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已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体积已大大减小,可靠性和内存容量也有较大的提高;第三代1965年~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所谓集成电路是将大量的晶体管和电子线路组合在一块硅晶片上,故又称其为芯片;这个时期的计算机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代替了分立元件,用半导体存储器代替了磁芯存储器,外存储器使用磁盘;软件方面,操作系统进一步完善,高级语言数量增多,出现了并行处理、多处理器、虚拟存储系统以及面向用户的应用软件;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也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到几百万次,可靠性和存储容量进一步提高,外部设备种类繁多,计算机和通信密切结合起来,广泛地应用到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工业控制等领域;第四代1971年以后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这个时期计算机的主要逻辑元件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一时期的计算机采用半导体存储器,具有大容量的软、硬磁盘,并开始引入光盘;软件方面,操作系统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软件等;在第四代计算机中,微型计算机最引人注目;微型计算机的诞生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的结果,奔腾系列处理器的产生使得现在的微型计算机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强、可靠性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新一代计算机正处在设想和研制阶段;新一代计算机是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计算机系统;4.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哪些答: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包括计算机理论、硬件、软件、网络及应用等,按照研究的内容,也可以划分为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和应用3个层面;在这些研究领域中,有些方面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取得了许多成果;有些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备,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发展和完善;5.欧拉是如何对“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进行抽象的答:1736年,著名数学家列昂纳德•欧拉发表了关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论文——与位置几何有关的一个问题的解,欧拉是这样解决问题的:欧拉用4个字母A、B、C、D代表4个城区,并用7条线表示7座桥,这样做是基于该问题本质考虑的,它抽象出问题最本质的东西,忽视问题非本质的东西如桥的长度等,从而将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抽象为一个数学问题,即经过图中每边一次且仅一次的回路问题;欧拉在论文中论证了这样的回路是不存在的,后来,人们把有这样回路的图称为欧拉图,称这个问题为欧拉七桥问题;6.以“梵天塔问题”为例,说明理论上可行的计算问题实际上并不一定能行;答:梵天塔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只有用递归方法而不能用其他方法来解决的问题;根据递归方法,我们可以轻松地写出解决梵天塔问题的递归程序,但问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假设让僧人们每秒移动一次盘子,则僧侣们一刻不停地来回搬动,也需要花费大约5 849亿年的时间,假定计算机以每秒1 000万个盘子的速度搬动,也需要花费大约58 490年的时间;这就是算法复杂性要研究的典型问题,也是体现计算的本质“能行性问题”的典型实例:尽管能写出算法,但计算机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仍然是一个无法用计算来解决的问题,仍然是“不能行的”; 7.“图灵测试”和“中文屋子”是如何从哲学的角度反映人工智能本质特征的答:计算机能够思考吗这是多年来计算机科学家和哲学家长期争论的问题;图灵和西尔勒又分别提出了能反映人工智能本质特征的两个著名的哲学问题,即“图灵测试”和西尔勒的“中文屋子”;“图灵测试”不要求接受测试的思维机器在内部构造上与人脑一样,它只是从功能的角度来判定机器是否能思维,也就是从行为主义这个角度来对“机器思维”进行定义;尽管图灵对“机器思维”的定义是不够严谨的,但他关于“机器思维”定义的开创性工作对后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图灵发表的关于“图灵测试”的论文标志着现代机器思维问题讨论的开始;西尔勒借用语言学的术语非常形象地揭示了“中文屋子”的深刻寓意:形式化的计算机仅有语法,没有语义;因此,他认为,机器永远也不可能代替人脑;作为以研究语言哲学问题而著称的分析哲学家西尔勒来自语言学的思考,的确给人工智能涉及的哲学和心理学问题提供了不少启示;尽管多年来始终在争论,但“计算机能够思考吗”这个问题尚未得到确切答案,不过这些争论促进了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并且已经研究出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的技术;8.在互联网上查找计算机在我国的主要应用;答:略第2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1.什么是数制答:数制也称计数制,是指用一组固定的符号和统一的规则来表示数值的方法;2.什么是BCD码什么是ASCII码答:BCD码是用若干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位十进制数的编码,BCD码有多种编码方法,常用的有8421码;ASCII码,即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是一种用二进制编码来表示文字和符号的一种编码方法;ASCII 码有7位版本和8位版本两种;3.什么是算法它有哪些特征常用的算法描述工具有哪几种答:算法,就是一个有穷规则的集合,其中的规则确定了一个解决某一特定类型问题的运算序列;算法具备有穷性、确定性、输入、输出和可行性5个重要特征;算法是对解题过程的精确描述,算法的描述方法有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4种;4.怎样衡量一个算法的优劣答:衡量算法的优劣一般应考虑以下3个问题:1算法的时间复杂度;2算法的空间复杂度;3算法是否便于阅读、修改和测试;5.数据结构主要研究什么开设数据结构课程的目的是什么答:数据结构研究的问题就是:给定一个具体的项目,分析数据间的逻辑关系,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结构这些逻辑结构是数据结构课程已总结好的,如线性表、树、图等,讨论这种数据结构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即存储结构,接下来是写算法、编程、测试、调整,得到最终的结果;开设数据结构课程的主要目的是:1更好地分析数据对象的特性,从而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并写出相应的算法;2进行复杂程序设计的训练过程,要求学生编写的程序代码结构清晰、正确易读、能上机调试并排除错误,存取时间最短,所占容量最小,初步掌握时间和空间分析技术;6.常见的软件过程模型有哪几种请叙述螺旋模型的4个方面的活动;答:常见的软件过程模型有瀑布模型、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等;螺旋模型沿着螺线旋转,在4个象限上分别表达了4个方面的活动;1制定计划:确定软件目标,选定实施方案,弄清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2风险分析:分析所选方案,考虑如何识别和消除风险;3实施工程:实施软件开发;4客户评估: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第3章计算机硬件系统1.计算机硬件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答:计算机硬件系统按工作原理分为五大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中央处理器,也就是CPU,它是计算机工作的核心;存储器包括内存和外存,内存是用来存储运行中的临时数据,外存用于存储应用程序和用户数据,像硬盘光盘等都属于外存;输入设备用于给计算机输入程序或数据,如键盘、鼠标、扫描仪等等;输出设备是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送到外部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等等;2.简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答: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是存贮程序和程序控制;预先要把指挥计算机如何进行操作的指令序列称为程序和原始数据通过输入设备输送到计算机内存贮器中;每一条指令中明确规定了计算机从哪个地址取数,进行什么操作,然后送到什么地址去等步骤;3.微型计算机由哪些主要部件组成答:一台微型计算机的硬件主要包括主机箱、显示器、常用I/O设备如鼠标、键盘等,主机箱里包含微型计算机的大部分重要硬件设备,如CPU、主板、内存、硬盘、光驱、软驱、各种板卡、电源及各种连线; 4.衡量CPU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答:主频:CPU 的性能主要由CPU的字长和主频决定;主频是指CPU的工作频率,单位用MHz或GHz表示;主频愈高,运算速度愈快;字长:CPU的字长是指CPU可以同时传送数据的位数,一般字长较长的CPU处理数据的能力较强,处理数据的精度也较高;目前通常使用的CPU字长为32位;外频:CPU的基准频率,单位为MHz;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目前绝大部分计算机系统中外频也是内存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在这种状态下,可以理解为CPU的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态;一级高级缓存L1 Cache:它是封闭在CPU内部的高速缓存,用于暂时存储CPU运算时的部分指令和数据,容量单位一般为KB;通常情况下,一级高速缓存越大,CPU与二级缓存和内存之间交换数据的次数就越少,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越快;L1 缓存的容量通常为32KB~256KB;二级高级缓存L2 Cache:一般与CPU封装在一起,提供了一个拥有更高数据吞吐率的通道,可以提高内存和CPU之间的数据交换频率,提高计算机的总体性能;L2高速缓存容量原则上越大越好,采用µm制程技术的Pentium 4处理器提供有512KB的二级高级缓存;5.随机存储器有几种,每种技术指标有哪些答:RAM的中文就是随机存储器的意思,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另一种是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SRAM的特点是工作速度快,只要电源不撤除,写入SRAM的信息就不会消失,不需要刷新电路,同时在读出时不破坏原来存放的信息,一经写入可多次读出,但集成度较低,功耗较大;SRAM一般用来作为计算机中的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DRAM是动态随机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它是利用场效应管的栅极对其衬底间的分布电容来保存信息,以存储电荷的多少,即电容端电压的高低来表示“1”和“0”;DRAM每个存储单元所需的场效应管较少,常见的有4管,3管和单管型DRAM;因此它的集成度较高,功耗也较低,但缺点是保存在DRAM 中的信息__场效应管栅极分布电容里的信息随着电容器的漏电而会逐渐消失,一般信息保存时间为2ms左右;为了保存DRAM中的信息,必须每隔1~2ms对其刷新一次;因此,采用 DRAM的计算机必须配置动态刷新电路,防止信息丢失;DRAM一般用作计算机中的主存储器;6.微型计算机的外部存储设备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答:常用的外部存储器有磁带存储器、磁盘存储器、光盘存储器和闪存,其中磁盘存储器分为软盘存储器和硬盘存储器;软盘存储系统由软盘、软盘驱动器、软盘控制器组成;特点是软盘的价格便宜,且便于携带,便于保存,为计算机信息的保存和转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缺点是存储容量小,读写速度慢;硬盘像软盘一样,也划分为磁面、磁道和扇区,其特点是容量大,读写速度快;光盘存储器是由光盘、光盘驱动器和接口电路组成的;光驱和CD-R/CD-RW刻录机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光存储器,它们具有技术成熟、读取速度快、价格低和使用方便等优点;闪存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闪存芯片是一种新型的EEPROM,它不仅像RAM那样可读可写,而且还具有ROM在断电后数据不会消失的优点;7.什么是位什么是字节常用哪些单位来表示存储器的容量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答:bit位:能够存放一个二进制数的0或1;Byte字节:存放8位二进制数,即1Byte=8bit 用1B表示;KB千字节:1KB=1 024B=210B;MB兆字节:1MB=1 024KB=220B;GB:1GB=1 024MB=230B;TB:1TB=1 024GB=240B;8.微型计算机中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有哪些答:输入通常是指预备好送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的数据,常常也指把数据送入计算机系统的过程;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鼠标和键盘,另外还有扫描仪、手写板、麦克风、数码相机、摄像头或摄像机等;输出就是把计算机处理的数据转换成用户需要的形式送给人们,或者传给某种介质的存储设备保存起来,以便日后使用;常用的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打印机和音箱等;第4章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一、简答题1.计算机软件分为哪几类试列举每类软件中所知道的软件名称;答: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根据系统软件的功能不同可将其划分为: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翻译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软件等;按照应用软件使用面的不同,可把应用软件分为两类:专用的应用软件和通用的应用软件;我们经常使用的系统软件有Windows,Linux;我们经常使用的系统软件有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下载软件迅雷、图像浏览软件ACDSee、截图软件Hyper Snap、媒体播放软件RealOne Player、文件阅读软件PDF、词典工具金山词霸、文件压缩软件WinRAR、360杀毒软件等;2.什么是操作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操作系统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运行以及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的集合;从系统的角度看操作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它进行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从用户的观点看操作系统是处于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为用户提供使用计算机系统的接口;3.程序设计语言翻译器包括哪几种类型分别叙述各类翻译器的简单工作过程;答:程序设计语言翻译器包括3种类型:汇编、解释、编译;汇编是将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翻译成用二进制0、1表示的等价的、计算机可以执行的机器指令代码程序;其翻译过程分4步:用机器操作码代替符号化的操作符、用数值地址代替符号名字、将常数翻译为机器的内部表示、分配指令和数据的存储单元;解释程序是将源程序中的语句逐句翻译成机器指令并立即执行该指令,因此,源程序每次执行都需要重新解释;编译系统是将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源程序翻译成等价的机器语言程序或汇编程序的处理系统;它共有5道“主工序”: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4.如何启动、退出Word答:启动Word 2007常用的3种方法:●单击“开始”按钮,选择“所有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命令;●如果在桌面上创建了Word 2007的快捷方式,双击快捷方式图标;●双击已经创建的Word文档图标,启动Word 2007并打开文档;退出Word 2007的4种方法:●单击标题栏最右侧的“关闭”按钮;●单击标题栏最左侧的“Office按钮”,在打开的界面中单击“退出Word”按钮;●双击标题栏最左侧的“Office按钮”;●按键盘组合键Alt+F4;5.如何打开某文件夹中的Word文档如何保存文档答:双击文件夹中的Word文档即可打开该文件;对于已经保存过的文档,若更新了其中的内容而需要再次保存时,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上的“保存”按钮即可;如果需要为文档另外取名保存,或者需要将文档保存到其他的驱动器或文件夹,或者需要更改文档的保存类型,则应单击“Office 按钮”→“另存为”命令,打开“另存为”对话框,按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选择并保存文档;6.在Word中,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输入一些特殊符号,例“”、“→”等答:两种方法:1使用中文输入法提供的软键盘;2使用Word 2007“插入”功能区中的“符号”和“特殊符号”选项组;7.对选定的文本,执行“剪切”和“删除”、“剪切”和“复制”操作的区别在哪里答:执行“剪切”时,文本被移进剪贴板,并没有删除;执行“删除”时,文本被删除;文本“剪切”与“复制”的区别是:剪切后原位置没有文本,复制后原位置文本还在;被剪切和复制的文本都会在剪切板临时存储;8.Word 2007提供了哪几种视图方式如何切换到不同的视图方式答:Word 2007为用户提供了查看文档的不同方式,分别为普通视图、Web版式视图、页面视图、大纲视图和阅读版式;选择“视图”功能区,可以从中挑选所需的文档查看方式;此外,在Word窗口的水平滚动条右端有5个视图按钮,单击可以切换到不同的视图方式;9.如何实现强制分页答:单击“开始”→“段落”命令,打开“段落”对话框,选择“换行和分页”选项卡,可以设置各种分页控制;或者直接在要分页的位置按下Ctrl+Enter键实现分页;10.如何对一页中的多个段落实现不同的分栏答:如果要使同一个文档的不同部分使用不同的栏数,必须先将文档分为不同的节,并在“分栏”对话框的“应用于”列表框中选择“本节”;也可先将插入点置于开始分栏处,并在“应用于”列表框中选择“插入点之后”,Word 将自动插入分节符,以使新的分栏不会影响到前面文档的布局;11.如何设置页眉页脚如何创建奇偶页或首页不同的页眉页脚答:需要创建页眉时,单击“插入”→“页眉”命令,在打开的“内置”下拉列表中,选择“空白”、“空白三栏”、“边线型”、“传统型”等页眉样式,要创建页脚,单击“页眉和页脚工具设计”功能区中的“转至页脚”按钮,文档的插入点自动移至页脚区;如果要在文档的首页或奇偶页显示不同的页眉或页脚,可单击“插入”→“页眉”命令,在“页眉和页脚工具设计”功能区中,在“选项”功能组中选中“首页不同”复选框,可单独设置首页的页眉或页脚;选中“奇偶页不同”复选框,可创建奇数页与偶数页不同的页眉或页脚;12.建立表格有哪几种方法如何拆分与合并表格中的单元格表格中的单元格有几种对齐方式如何设置表格的边框和底纹答:创建表格有4种方法:1使用功能区按钮2使用“插入表格”对话框3绘制表格4将文本转换成表格;要将表格中的一个单元格拆分成多个单元格,首先选定需要拆分的单元格,然后单击“表格工具—布局”→“拆分单元格”命令;要将一行中的若干单元格合并成横跨若干列的标题单元格,可在选定这些单元格后,单击“表格工具—布局”→“合并单元格”命令;表格中的单元格有9种对齐方式;首先选中需要设置边框或底纹的单元格,如果对整个表格进行设置,则需选中表格或将插入点置于表格中;单击“表格工具—设计”→“边框”命令,打开“边框和底纹”对话框;在“边框”选项卡中,单击“设置”选项组中的按钮,可以单击“无”按钮取消所有表格框线;如果只在某些位置添加线条,可以选择“设置”选项组中的“自定义”按钮,并在“预览”选项组中单击示例表格中的相应边框,或者使用左侧和下方的按钮来添加或取消边框;单击“表格工具—设计”→“底纹”命令,可根据需要选择表格的底色,也可以单击“无颜色”按钮以取消先前所设置的表格底色,还可以选择其他颜色等;13.如何改变图形对象的大小与位置有哪几种图形环绕方式答:在文档中插入图形后,常常需要调整其大小;单击图形,其四周将出现8个控制柄,鼠标移动到控制柄就会变成双向箭头形状;此时,拖动鼠标就可以随意调整图形的大小;Word的图形环绕方式有3种:嵌入型、环绕型和图层方式;14.在Word中如何生成目录答:单击“引用”选项卡下的“目录”下拉按钮,可以选择目录样式;15.如何进行页面设置答:在对文档进行打印之前,还应进行页面的相关设置;单击“页面布局”→“纸张大小”命令,在下拉列表中可以直接选择需要的纸张,也可以单击“其他页面大小…”按钮,打开“页面设置”对话框,进行页边距、纸张、版式和文档网格的设计;16.简述工作簿、工作表和单元格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答:工作簿窗口位于Excel 2007窗口的中央区域,是Excel的文件窗口,主要是表格区;表格区是一张由横线、竖线组成的表格——工作表;每个工作簿包含多个工作表,这样就可以在单个工作簿文件中管理各种类型的相关信息;工作表是一个由行和列组成的表格;表格区的左边是工作表的行号,用数字1、2、3、…表示;表格区的上边是工作表的列号,用字母A、B、C、…表示;每个行列交叉处的小格称为“单元格”;一个工作表最多可包含1048576行16384列,即1048576×16384个单元格;17.简述在工作表中输入数据的几种方法;答:可以在单元格中直接输入数据,也可以在编辑栏中输入;18.在工作表中如何进行单元格的移动和复制答:在工作表中进行单元格的移动和复制有4种方法:1使用剪贴板2使用鼠标拖动3使用插入方式4使用选择性粘贴;19.简述Excel中的常用函数以及在公式中插入的方法;答:常用函数:1求和函数SUM2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3求最大值MAX或最小值函数MIN4计数函数COUNT 5逻辑函数IF6条件计数函数COUNTIF7返回日期对应的年份YEAR8返回当前日期TODAY 对于一些熟悉的函数,可以直接在单元格或者编辑栏中输入;对于Excel提供的一些不经常使用的函数,很难准确地记住它们的名称和参数,可以使用函数向导来插入函数;20.Excel中的图表包括哪几种形式如何创建图表答:新创建的图表应该以工作表中的数据为基础,有两种形式:嵌入式图表和独立图表;插入图表的步骤为:在表格中选择用于创建图表的数据区域,单击“插入”→“柱形图”按钮,在下拉列表中选择一种合适的图表类型,这时,当前工作表中即创建一个嵌入式图表;21.Excel图表中有哪些对象如何进行格式设置答:一个图表包括多个图表对象,如标题、数值轴、分类轴、网格线和图例等;当选中图表时,Excel的功能区将会增加“图表工具”的“设计”、“布局”和“格式”三个选项卡;对图表对象进行编辑,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神威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
神威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2011-06-21神威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神威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概述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于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数字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计算器,数字电子积分计算机)高7层楼,占地170㎡,运行速度S/5000次,18000个继电器(电子管)耗能150KW/h。
按电子元器件分:第一代:电子管(1946~1957)纸带打孔,汇编语言,应用于科学计算。
第二代:晶体管(1958~1964)运行速度几十万次/S,特点:以第一代为参照,运算速度更快,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能强,存储增大,可靠性提高。
应用: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事务处理,工业控制。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1965~1970):单晶硅上集成上百上千个电子元件。
"出现操作系统""Dos""高级语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发展方向:标准化,多元化,通用化,机种系统化。
与第二代相比,兼容性更好,成本更低。
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第四代: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1971~今),硬件方面:在系统结构方面发展了并行处理技术,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
软件方面: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标准化系统。
发展方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
计算机智能化:将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
打破结构模式,增强推理与判断。
1、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冯·诺依曼的设计思想"存储程序,程序控制")微型计算机:将计算机的核心器件(中央处理器:控制器,运算器)集成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的计算机称之为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任何计算机构成的三方面:一、五大硬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二、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表示数据和指令;三、存储程序,程序控制(工作方式)早期的微处理器(CPU)20世纪70年代,诞生微型计算机;(四个芯片:中央处理器芯片4位;随机存储器芯片320位;只读存储器芯片256位;寄存器电路芯片10位)用系统总线连接起来就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4位微型计算机MSC-4(1971年)微处理器的发展第一阶段:1971年-1973年,以Inter4004和Inter4004为基础,存储容量小,只存储几个字节,没有操作系统,只有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工业仪表,过程控制或计算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管计算机是第几代_电子管计算机如何存储数据
电子管计算机是第几代电子管计算机是第一代。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如下:1、第1代计算机: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
软件方面采用机器语言、汇编语言。
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
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2代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盘。
软件方面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
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计算机: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
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
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
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4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
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
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电子管计算机基本参数参数:
1.灯丝电压:V;
2.灯丝电流:mA;
3.阳极电压:V;
4.阳极电流:mA;
5.栅极电压: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