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岩移观测站资料分析小结

合集下载

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

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

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篇一:七公里煤矿11606面岩移观测站设计织金县城关镇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编制:总工:矿长:二0一四年四月八日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一、概述: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位于工业广场的北部,工作面上方地表大部分为农田及其树林,观测站的布设时可根据地面实际情况作调整。

本次观测站位于11606工作面(一采区西南部)的正上方,地势平坦,另外该工作面为一采区接续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本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二叠系龙潭组16号煤,地质构造较简单,厚度较稳定,大部分煤厚在0.82m以上,最大厚度2.2m,平均厚1.64m,倾角4°~10°,平均为7°。

16号煤底板为浅灰色团块状泥岩,16号煤顶板为粉砂质泥岩,间接顶板为粉砂岩夹薄层菱铁岩。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预计出现顶板淋水或采空区涌水,以淋水水为主。

预计11606工作面最大涌水量1m3/h,正常涌水量0.1m3/h。

二、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1)由于本矿16号煤采用炮采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4)由于炮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西101地表岩移观测工作总结

西101地表岩移观测工作总结

西101综放工作面灰渣库下综放开采资料甘肃靖远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大水头煤矿2013年10月26日一、概况1、地理位置:西一采区101工作面地面位于刀楞山以北,罗家川、总机厂以南,西部有靖远电厂灰水坝,水体三面由地表出露的丘陵所围,西翼为人工坝体。

西101东部地表大部分为旱田沙地,地表之上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地带,地面标高为:1595m~1625m。

2、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西101工作面处1120水平,工作面煤层底板标高为1080m~1115m。

东与西一采区运输上山、回风上山及中201工作面开切眼为界,西以Ⅰ勘探线为界,南以DF9断层为界,北以西1120运输大巷为界。

3、工作面走向长507m,倾斜宽为110/90m,在回风顺槽靠切眼段因DF9号断层限制设计呈“刀把子”形状,面积合计为:54460㎡,煤层厚度为5.5m~8.5m,平均为6.5m。

煤层结构为单一结构,倾角约2˚~12˚。

4、地质构造:走向方向,西101工作面煤层底板总体变化是北东倾斜的背斜构造形态,东西部稍低,中部稍高,工作面中部小褶曲构造发育;倾向方向,工作面煤层底板运输顺槽整体低于回风顺槽,呈单斜构造,煤层倾角在 2˚~12˚。

西一采区101工作面区域范围内南北向有DF9、F40号两大断层,两断层落差均较大,其中DF9断层落差约40m左右,F40号断层落差约45m左右,两断层走向大致与西101工作面走向一致,是制约工作面倾斜宽度的主要地质构造;由于F40断层为正断层,受断层牵引应力作用,F40断层附近煤层较薄,DF9断层为正断层,受断层拉应力作用,靠近DF9断层回风顺槽一侧煤层较薄。

除以上两断层之外,在掘进过程中还揭露出F西101-1、F西101-2、F西101-3断层三条中小型断层,FF西101-3断层均为与工作面斜交正断层,F西101-1在工作面内延展西101-1、长度90m左右,F西101-1落差5米左右,煤层完全断开;F西101-3断层在工作面内延展长度100m左右,F西101-3落差2m以下;F西101-2断层为走向断层,落差3米左右,断层面在西101运输顺槽内展布,下降盘(南盘)整体在工作面内,延展长度100m左右。

采煤岩移观测总结

采煤岩移观测总结

采煤岩移观测总结引言采煤工程中,采煤岩移观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采煤岩移观测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采煤过程中岩体的位移情况,从而减少采煤事故的发生,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

本文总结了采煤岩移观测的方法、技术和实践经验,为今后的采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采煤岩移观测的常用方法包括测量、监控和分析三个环节。

1. 测量采煤岩移观测的第一步是进行准确的测量。

测量主要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方法。

直接测量:直接测量是通过在岩体表面设置测量点,利用测距仪、测角仪等工具进行测量。

直接测量的优点是准确度较高,可以直接获得岩体位移的具体数值。

间接测量:间接测量是通过测量岩体周围的地表变形情况来推测岩体位移。

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包括水平测斜仪法、地下水位法和地下压力法。

间接测量的优点是可以覆盖更大的范围,获取更多的数据。

2. 监控监控是采煤岩移观测的核心环节。

监控主要通过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岩体的变形情况。

常用的监控手段包括倾斜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应变传感器等。

倾斜传感器可以测量岩体的倾斜角度,位移传感器可以测量岩体的位移量,应变传感器可以测量岩体的应变值。

这些传感器可以与计算机和监控系统连接,实现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3. 分析分析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读的过程。

分析的目标是了解岩体的变形趋势、规律和危险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采煤过程的安全。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数据统计、趋势分析和模拟仿真。

数据统计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岩体变形的平均值、方差等统计指标;趋势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岩体变形的发展趋势;模拟仿真可以根据采煤过程的参数来模拟岩体的变形情况。

技术采煤岩移观测的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技术。

1. 光纤传感技术光纤传感技术是利用光纤传感器对岩体进行监测的一种新技术。

光纤传感器可以将位移、变形等物理量转化为光信号,并通过光纤传输到检测系统中进行分析和处理。

地质环境监测站上半年工作总结

地质环境监测站上半年工作总结

地质环境监测站上半年工作总结随着上半年时间的推移,我站在地质环境监测方面持续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以下是对我站上半年工作的全面总结。

一、监测数据分析报告在监测数据分析方面,我站严格按照地质环境监测标准和程序,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通过对土壤、水位、地震活动等多项指标的监测,我们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当前地质环境状况的清晰图像,还为我们预测未来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我站注重运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与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共同研发了多套数据处理模型,有效提高了数据分析的效率和精度。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数据共享机制,与其他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共同推动数据资源的开放利用。

二、环境监测设备更新为了提高监测能力,我站积极投入资金,对环境监测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升级。

新设备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监测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们重点更新了地震监测设备、水位监测设备和土壤监测设备等关键设备,确保我站能够准确捕捉地质环境的细微变化。

此外,我站还加强了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

我们还建立了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对设备的购置、使用、保养和报废等环节进行了明确规范,确保设备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三、突发事件应对处理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我站建立了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

今年上半年,我们成功应对了多起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事件。

在应对过程中,我站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人员对灾区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灾区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地质环境信息。

同时,我站还加强了与其他应急机构的协调配合,共同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我们积极参与灾区重建工作,为灾区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四、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为了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我站定期开展各种培训活动。

上半年,我们组织了多场针对员工技能提升和知识更新的培训班。

【总结】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

【总结】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

【关键字】总结岩移观测站观测总结,资料篇一:七公里煤矿11606面岩移观测站设计织金县城关镇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编制:总工:矿长:二0一四年四月八日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一、概述:七公里煤矿11606工作面位于工业广场的北部,工作面上方地表大部分为农田及其树林,观测站的布设时可根据地面实际情况作调整。

本次观测站位于11606工作面(一采区西南部)的正上方,地势平坦,另外该工作面为一采区接续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本工作面所采煤层为二叠系龙潭组16号煤,地质构造较简单,厚度较稳定,大部分煤厚在0.82m以上,最大厚度2.2m,平均厚1.64m,倾角4°~10°,平均为7°。

16号煤底板为浅灰色团块状泥岩,16号煤顶板为粉砂质泥岩,间接顶板为粉砂岩夹薄层菱铁岩。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预计出现顶板淋水或采空区涌水,以淋水水为主。

预计11606工作面最大涌水量1m3/h,正常涌水量0.1m3/h。

2、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1)由于本矿16号煤采用炮采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4)由于炮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工作面岩移观测站技术成果分析

工作面岩移观测站技术成果分析
学出版 社,0 7 2 0.
中 国新 枝 术 新 产 吊
一6 1—
1概 述
东 曲矿是 一座 新投 产 的特 大型 现代 化 矿 井 ,矿井投产 以来 ,虽建立过一 系列岩移 观测 站 。但在 2 号煤采出后重复开采 4 号煤工作 面 时未建立过地表岩移 观测 站 , 能全面求取东 未 曲矿 4 号煤复采情况下的各项岩 移参数 ,严重 制约 、 限制着 矿井 的生产 。 为求取东曲矿 4 号煤 复采情况下 的实 际岩 移参 数 ,为分析本矿 井范 围内地表移动规律提 供基础数据 ,为今后 的矿 井 设计 、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 曲矿地测科 于 东 20 0 3年在 14 2 4 0 工作 面 上方建 立 了一个 地表
下煤层采 出后 ,地表下沉值达到该地 质采矿条 件下应有的最大值 。 2 . 2移动盆地的主断面 地表移动盆地 内各点 的移 动和变形 虽不完 全相同 , 但在一般 情况下 , 移动和变形 的分 布是 有规律的。 通常状况下 , 通过采空区中心与煤层 走向平 行或垂 直 的断面上 的地表移 动值最 大 , 该断面我们称 为移动盆地 的主断 面。在 主断面 上不仅移动量 最大 ,而且地表移动盆地 的范围 也是最大的 。 因此 , 在研究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 移动和变形分 布的规律时 ,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 岩移观测站。 只研究 主断面上的地表移动和变形。 2 3地表移动 盆地 的边界角 、 移动角 和裂缝 该 观测站 位于东 曲矿 14 2 40 工作 面上方 。 l4 2 4 0 工作 面是东 曲矿 四采 区第一个 4 号煤工 角 作面, 上覆 14 2 2 0 工作 面采空 区。4 号煤直接底 在地表移动盆地 内不 同区域移动 和变形 的 为粉砂岩 , 2 5 。伪顶 为炭 质泥岩 , 0 程度 不同 ,根据地表 移动和变形的程度和实 际 厚 .米 7 厚 . 2 米, 直接 顶细砂岩 ,厚 1. l.米 。地面标 高 需 要 , 动盆地划分为三个边 界。 0 1 6 将移 1 1-36 ,工作面底板 标高 9 8 12 米 , 20 13 米 - 6 —06 a 移动 盆地的最 外边界 盖 山厚度 14, 0 ,地面小部分 地段覆盖第 8-4 米 . 3 以地 表移 动 和变形 都 为零 的点 圈 出的边 称为移动 盆地的最外边界 。 二 系黄 土 , 03 米 , 分地段 为裸露 基岩 界, 厚  ̄0 大部 和风化堆积场 。 从掘进 揭露 的几 个断层看 , 均为 b 险移动边界 危 小断层 ,预计不会对地表移动形态产 生明显影 危 险移 动边界是 以地表移动与变形对建 筑 响。 该工作面为综采工作面, 采煤方法为倾 斜长 物 有无 危害而划分的边界。 a 移动盆地 的裂缝边界 壁, 顶板 自 然跨落 。 2地表与岩层移动概述 裂缝边界是根据 移动盆地 内最外侧 的裂缝 圈定的边界。 2 . 1相关的基本概念 21 岩移 的六种主要形式 .1 . 2 . 4保护煤柱 的留设 a 弯曲, 当地下煤层被采出后, 从其直接顶 保 护煤 柱是指为保护煤层上方 的岩层 和地 到地表将沿起层理的法线方向弯曲。弯曲是岩 表 的保 护对象不受 开采的影响 ,而在井下 留设 移 的主要形式 。b冒 , _落 煤层被采 出后其上覆岩 的不予 开采的部分煤层 。通 过留设 保护煤柱虽 但 层最 初的弯曲达到一定 限度后 ,其 直接 顶板岩 可保护其 上部 的岩层 和建 筑物等 , 留设 的煤 造成 了大量煤炭 层将 与整体分开 ,破碎成小的岩块 而落 下来充 柱将暂 时甚至永远不 能采 出 , 填采空 区。 这种移动形式 称为冒落。冒落是岩移 资源 的浪费 ,而且 留设保护煤柱将增 大采 掘工 中最剧烈 的一种形式 。. , c 片帮 煤层采 出后 , 采空 程量 、使 采掘 工作复杂化 。保护煤柱 的留设方 区顶板 岩层内出现悬空 , 压力便转移 到煤壁 法 :保护煤柱 留设原理是在受护对象下 方 留出 其 上 , 成增 压区 , 形 煤壁 在附近加 载荷 的作用 下 , 部分 煤炭不予开采 , 使其 周围煤 炭的开采对 部 分被压碎并垮 向采空 区,这种现象 称为片 受护对 象不产生危 险性 的移动和变形 。确定保 帮 。片帮将使采空区边界 以外的上覆岩层 与地 护煤柱边 界的方法有垂直 剖面法 、垂线法和数 表产生移 动。d 石沿层 面的滑动 , 层倾斜 字标 高投 影法等 。常用 的垂 直剖面法分为三个 岩 当煤 时, 岩石 的 自重力 方向与岩层的层理 面不垂直 , 过 程 , 受护边 界 ; 围护带 的宽度 ; 确定 确定 确定 岩石 除产生沿其法 向的弯 曲外 ,还将产 生沿层 保护煤柱 的边界 。 理方 向的滑动。e 垮落 岩石的下滑 , 当煤层倾角 3观测站的观测 情况 较 大时 , 山部分 回采过后 , 上 这时开采下 山部分 观 测站共布置 四个控制点 , 采用 G S P 卫星 的煤层 ,上山部分的垮落岩石可能下 滑充填下 定位 系统与矿 区控制 网连接 , 求取其 三维坐标 , 山部 分的采空 区,从而使上 山部分 的岩 层和地 按 四等控 制网的精度要求施 测 ,高程 系统按等 表 移动 加剧 , 山部分岩层移动减弱。£ 下 底鼓 , 如 外水准 的精度要 求施 测。 果煤层底板岩石很软 目 倾角较大 , 在煤层采出 观 澳点埋 没 l 天后 , 4 O 我科组织人员进行 了 后 , 板在 垂直方 向减压 , 方 向减压 , 底 水平 造成 次全 面观测 , 获取 了各观测点 的三维坐标 , 到 底板 向采空 区方 向隆起 的现象 , 称为底鼓 。 工作 面安装完毕进行 回采后 , 入起 动距前 , 进 进 21 .2地表移动盆地 行 了首次观测 。 在地表移动初期及活跃期 , 测 观 当开采影 响波及 到地表之后 ,受采 动影响 时 间间隔为 3 天 ,以后逐渐拉 长时间间隔 , O 直 由于受地形 条件 的限制 , 观测 的地表从原有标高向下沉降,从而在采空区上 至地表稳定为止 。 方 形成一个 比采空 区面积大得 多 的沉陷 区域 , 点 的观测 采用主 、 副点观测 , 根据地形 的实际情 选择 1、42 、 作为主点 , 01、32 4 其余观测点为 这种地表沉陷区域称为地表移动盆地,其大小 况, 从两个控制 点起 始 , 通过各 和形状主要与煤层倾角 、采空区 的大小和采深 副点 。每次觋测 时 , 是 否达到充分采动有关 。所谓充分采 动是指地 主 点附和至另外两个控制 点 , 形成 一条附和导

小黑河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及结果

小黑河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及结果

小黑河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及结果摘要:通过对地表的岩层移动观测,经计算后确定各种参数,为以后河流水体下安全开采提供依据。

关键词:布设走向倾向观测站岩移参数山东丰源远航煤业赵坡煤矿采区上方有小黑河穿流经过,针对小黑河下开采的特殊性,在小黑河开采影响区域建立了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通过采用先进的野外观测技术,取得了高精度的地表移动变形资料。

主要过程及计算结果如下:1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布设地表移动观测站地处12312、12313工作面正上方。

该区域地表上有小黑河,地面标高在43.5m左右。

沿小黑河南北河堤各布设一条观测线,在工作面中间沿煤层倾向方向布设一条观测线。

1.1 走向观测线:此次沿小黑河南北河堤各布设一条观测线,每条走向观测线全长1400m。

1.2 倾向观测线:在工作面中部,基本垂直于小黑河南北河堤的位置上布设一条观测线,倾向观测线全长1100m。

1.3 观测线长度的计算。

算走向观测线长度:由开切眼向工作面推进方向,以角值(?啄-?驻?啄)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椎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e点。

e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点。

在工作面停采线处,向工作面外侧用(?啄-?驻?啄)角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交接面相交于一点,再从此交点用?椎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f点。

沿ef走向设定垂直于倾斜观测线的观测线。

稍稍超过交点一段距离得点g,进而将fg确定为走向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参见图1)。

计算倾斜观测线长度:在移动盆地倾斜主断面上设定倾斜观测线长度。

先从采区上、下边界分别以(?酌-?驻?酌)和(?茁-?驻?茁)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椎角划线交于地表a、b点,ab就是倾斜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参见图2)。

本观测站共设置了135个工作测点,8个控制点。

测区首级平面控制网布设e级gps网。

在测区内布设8个gps点(不包括两个高级控制点),网中联测控制点两个。

2 观测站的处理为保证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测点能够与地表土层的移动同步,12312、12313工作面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测点均采用混凝土预浇灌。

中岭公司21041工作面采后对应地表岩移观测成果分析

中岭公司21041工作面采后对应地表岩移观测成果分析

中岭公司21041工作面采后对应地表岩移观测成果分析【摘要】通过对中岭公司21采区2104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的设计、成果分析,总结出中岭矿区采后地表移动及沉降的一般规律,山区和平原的采后沉降规律有很大区别,山区采煤沉降治理不能简单套用平原地区采煤沉降参数,必须经过多次观测、分析,才能基本总结出山区,特别是贵州山区煤矿采煤沉降的基本规律,才能更好的治理山区的采煤沉降区。

【关键词】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成果成果分析 1工程概况中岭公司21041工作面于2009年5月1日开始回采,2009年12月20日回采结束,共耗时8个月。

地表岩移观测站于2009年3月15日设站,4月15日进行了第一次全面测量,至2010年6月10日最后一次测量,共进行了九次测量。

然后进行了成果整理。

(1)本次求得的主要影响半径及拐点偏移距见表1和表2。

2成果分析①移动角β、γ、δ:本次成果中可以看出,走向移动角比倾向移动角大,上山移动角比下山移动角大,说明采空区在走向上的影响范围比倾向上的大,上山影响范围比下山影响范围大;②超前影响角ψ:本次成果求的的超前影响角较大,分析下来主要原因有:4#煤层上覆岩层为砂岩,较坚硬,采深与采高之比大,工作面推进速度较快,加之地表为山区,不同于平原地区;③下沉系数a和水平移动系数b:本次成果求得的下沉系数较小而水平移动系数较大,说明了山区特有的深陷特点,即下沉不明显,水平变形比较剧烈,因为贵州山区岩性较坚硬,不太容易出现大的下沉值;④主要影响半径r及拐点偏移距si:本次成果求得的影响半径、拐点偏移距经验值小很多,和平原地区有很大区别,上山和下山拐点偏移距相差不大,主要是和煤层倾角有关,倾角越小,上山和下山拐点偏移距差别不大;⑤最大下沉速度v:本次成果最大下沉速度为78mm/d,属于正常范围;⑥其它参数:由于在山区,且地形复杂,地表裂缝难以发觉,地表也没有出现理论上的规则下沉盆地,所以,本次成果没有对裂缝角、充分采动角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龙固火车站地表移动观测分析

龙固火车站地表移动观测分析

运输专线安全畅通。因此 , 提供维护资料必须通过 测量建站并认真监测获得精确数据 。
1 . 2 观测 站设置的 目的
设置 龙 固火车 站地 表移动 观测 站是 为 了了解路
观测站 , 并要求对铁路线定期进行变形观测。
1 . 1 建站 目的与可行 性
基和钢轨的移动变形 , 为铁路维修提供资料 。由于 地表移动是多种地质采矿因素综合影 响的结果 , 通 过设 置 铁 路观 测 站 的实 地 观测 , 获取 铁 路移 动 下沉
和平 面位 移资 料 , 然 后对 这些 资料进 行综 合分 析 , 总
矿 区铁 路专线 通过 采 区开拓 巷道 上方为 Ⅳ级 铁
路保护等级 , 其中轨道两翼布设工作面, 压煤量 占煤 层倾 向约 l k m , 留设保护煤柱会损失大部分煤炭资 源 。经过技术分析和经济预算 , 结合 以往 “ 三下” 采 煤经验 , 计划不设煤柱开采。根据铁路下采煤特点 : 铁路是延伸性建筑物 , 相互间为一个整体 , 每一个区 段 出现问题必然会影 响全线正常通车 ; 铁路运输不 能中断 , 必须保证采动过程中行车安全 , 要求在简短 时间内维修 ; 铁路局部突然陷落对行车危害大 , 必须




2 0 1 4 年第 1 期
No .1 2 01 4
COAL S CI ENCE & T ECHNOL OGY MAGAZI NE
文章编号 : 1 0 0 8 — 3 7 3 1 ( 2 0 1 4 ) 0 1 — 0 0 2 0 - 0 2
固 次 车 站 地 表 移 动 观 测 析
根据《 煤矿测量规程》 《 煤矿测量手册》 《 国家三 、
1 0 9 5 mm。

XXX煤矿地表岩移观测成果

XXX煤矿地表岩移观测成果

芦家窑煤矿二盘区8407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成果报告山西朔州平鲁区芦家窑煤矿有限公司地质测量科2018年5月芦家窑煤矿二盘区8407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成果报告编制单位:科长:测量组长:测量成员:技术副总:总工程师:目录一、项目概况及目的 (13)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3)三、工作面基本情况 (3)四、水文地质情况 (6)五、岩移站的设计 (8)六、岩移站观测 (9)七、观测数据分析 (13)八、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16)一、项目概况及目的地表及岩层移动参数在矿井设计、矿产资源合理开采及环境综合治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芦家窑煤矿在矿井开采及设计过程中,一直参照《采矿工程设计》中较近的阳泉矿区的岩移参数,作为井田内煤柱留设、三下开采及环境保护的设计计算依据,为了弥补不足,为本矿井测设并提交较为精确的、更适合本矿区的地表及岩层移动参数,由地质测量科承担了在本井田二盘区8407工作面的地表岩移观测任务。

通过在8407工作面上方地表布设岩移观测站,采集工作面开采前、开采过程中及开采结束后等不同时期的观测数据,综合比对分析,旨在达到以下目的:1.为矿区开采提供较准确的地表移动预测方法和相关岩移参数,指导矿区开采设计;2.为矿区合理留设各类保护煤柱提供依据,减少不必要的压煤损失、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和相邻村庄之间的民事纠纷;3.为采区工作面的合理布置,保证正常生产接续提供基础数据;4.为丰富矿区开采沉陷的岩体移动理论,弥补坚硬覆岩条件下开采矿产造成的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提供有利参考。

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1、地形地貌本井田位于管涔山脉东麓,地表大部被黄土覆盖,经长期冲刷切割,呈现为低山丘陵地貌。

纵观井田,沟谷纵横,梁峁绵延,地形比较复杂。

井田总的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

水库坝体下采煤地表移动观测与分析

水库坝体下采煤地表移动观测与分析

收 稿 日期 : 0 2—0 21 2—2 1
12 1m, 3 . 平均 点 间距 1 . 沿 东 观 测 线 布设 东 1 6 5 m;
点至 东 8点 , 总长 1 9 2m, 均点 间距 1 . 3. 平 7 4 m。观 测点 的埋 深 在该 地 区 的冻 深 度 以下 0 5 m, 保 证 . 并
均 采深 为 3 0 m, 7 工作 面平 均 斜 长 为 10 m, 采 动 2 而
程 度仅 为 n =D H = . 2 。 / 。 0 3 。可见 ,6 0 1工作 面采 2 06
九o 0 s

动 程 度 小 也 是 观 测 线 下 沉 值 较 小 的 原 因 。② 至
20 0 7年 8月 ,6 0 1 作面 已经 推过 宋 沟水 库及 堤 20 6 工
综 合数 据 。同 时 , 比较 2 1 0 0年 6月 2 日的 下 沉 值 3
和 s 自动 安平 水准 仪 。观测 点埋设 好 1 3 0~1 , 5量 工 作 。连 接测 量 的 目的就是把 矿 区控制 网与 测站 联 系起来 , 以确定 井 上 、 的 对应 关 系 , 下 连接 测 量 独 立 进 行 2次 。每旬 对 各 测点 观 测 1次 , 1条 观 测 线 对 路 上所 有点 的测 量 要 在 1d内完成 , 测 精 度 要 求 观
表 1 测 点 密 度 的 选 取 m
测 点 间距
2 0
1 观 测 区 概 况
2 6扩大 区开 采二 煤 层 , 厚 1 7~1 . 平 煤 . 2 3 m, 均厚 6 2m。采 区煤 层 底 板 上 限 标 高 一2 . 下 . 0 0 m, 限标 高 一18 0 m, 面 标 高 十2 2 5一 十2 0 6m。 1 . 地 7. 8 . 扩大 区地 表 有 宋 沟水 库 , 积 约 3 2万 m , 水 量 面 . 蓄 2 0万 ~ 0万 m , 水 库 东 南 方 向有 1个 黄 土 堆 积 3 在 而成 的堤 坝 , 8~1 长 1 3 5m, 水 面边坡 角 宽 0m, 1. 迎

地表岩移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步骤

地表岩移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步骤

地表岩移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步骤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成果预处理,必须在外业成果无误的基础上进行。

观测数据的处理工作包括计算和绘图两部分。

1、观测成果的计算为了确保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在进行内业数据处理之前,应对野外观测成果再次检查,然后进行各种严密的计算。

(1)观测数据的预处理观测数据预处理主要是计算各测点的高程、相邻两测点在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然后计算各测点的位移变化值及下沉速度等。

(2)位移变化值的计算观测数据经过预处理之后,便可计算观测线上各测点和各测点之间的位移变化值。

其计算内容主要包括:各测点的下沉和水平移动,相邻两测点间的倾斜和水平变形,相邻两线段(或相邻三点)的曲率变形,观测点的下沉速度等。

各移动和变形计算公式如下:① m次观测时n点的下沉W n=H n0-H n m,mm式中:W n --- n号点下沉值;H n0、H n m--- 分别为首次和m次观测时n号点的高程。

②相邻两点间的倾斜i n~n+1=(W n+1-W n)/(L n~n+1),mm式中:i n~n+1 --- 表示n号点至n+1号点的倾斜距离;L n~n+1 --- n号点至n+1号点的水平距离;W n+1、W n --- 表示n+1号点和n号点间的高差及n 号点的下沉量;③n号点的水平移动U n=L nm-L n0,mm式中:U n --- n号点的水平移动;L nm、L n0--- 分别表示m次观测时和首次观测时n号点至观测线控制点间的水平距离;④n号点至n+1号点的水平变形εn+1~n=[(L n+1~n)m -(L n+1~n)0]/(L n+1~n)0,mm式中:(L n+1~n)m 、(L n+1~n)0 ---分别表示n+1号点至n号点在首次观测时和m次观测时的水平距离。

⑤n号点的下沉速度V n=(W nm-W nm-1)/t,mm/d式中:W nm-1、W nm ---分别表示m-1次至m次观测时n点的下沉值。

采面地表移动观测资料

采面地表移动观测资料

×××煤矿23081采面地表移动观测资料(一)测前设计1.1×××煤矿进行23081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的目的和任务建立×××煤矿23081采面的地表移动观测站,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获得该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下准确可靠的地表移动变形参数和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以便正确地留设保护煤柱以及研究在“三下”进行采煤的方法和措施。

1.2 采面概况23081回采工作面地面位置处于已搬迁的东坡村遗址,主立井工业广场以东,其余为山地丘陵地段,地面没有需要保护的建筑物。

地面高程+340 m~+390 m,井下工作面高程-76 m~-126 m。

开采煤层为二1煤,属贫瘦煤,走向北偏东43°~46°,倾向南偏东44°~47°,煤层倾角18°~21°,煤厚1.0 m~8.2 m,平均煤厚2.76 m 。

煤层颜色为黑色,硬度0.15~0.37,较松软,面状及粒状结构,以亮、镜煤为主,为半亮型。

23081工作面东为二级回风下山和-80m中央泵房;西为井田边界保护煤柱;上部为22061工作面(设计中);下部为云盖山断层。

总体为单斜构造,走向长303 m,倾斜宽112 m,面积33916 m。

1.3观测站设计采用的开采沉陷参数设计×××煤矿23081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时,取用类比法开采沉陷参数为:基岩走向移动角δ=75°,上山移动角γ=75°,下山移动角β=81°-α=61°;回采工作面倾斜长度L=114 m,回采工作面走向长度l=309 m,煤层倾角α=20°;上山边界开采深度476 m,最大开采深度516 m,最大下沉角θ= 90°-0.5α=80°。

主断面和移动盆地的观测线设计计算图形参见(图1-1)。

地表岩移观测站资料分析小结

地表岩移观测站资料分析小结

地表岩移观测站资料分析小结摘要:老屋基矿好几个工作面处于水体下,研究开采后岩层的移动规律对指导生产和降低吨煤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在131019工作面地表建立了岩移观测站,将其观测成果与已有的观测站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比较可靠的岩移参数。

关键词:地表移动;资料分析;变形;下沉曲线一、概述丘田沟河流位于老屋基矿北二采区和北三采区之间,其下方主要可采煤层为10#与12#层合并区,属中厚煤层,煤层稳定,煤质好。

131019采面位于丘田沟下方,回风巷标高为1260-1329米、地表标高为1560-1670 m,距地表垂深300-341m;运输巷标高为1259-1322m、地表标高1559-1670 m、距地表垂深300-348m,平均垂深为344m。

二、观测站资料整理和分析1、地表观测站资料整理(1)由于采煤,引起地表岩层移动,为此,设立了131019地表岩移观测站。

从2006年4月18日起到2006年10月15日止,对此地表观测站共进行了13次全面观测,并进行了资料整理分析。

由于走向观测线属于半盆地观测线,其数据无法真实反映该区域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变化情况;在倾斜观测线上,虽然上山方向的观测点在采空区上方,由于开采时间过长,并根据公司勘测分公司提供的观测资料分析,该区域地表已经稳定,对观测资料没有影响(通过对131019回采工作面丘田沟地表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水平变形曲线图的分析),因此,以倾向观测线的观测数据为依据进行析。

(2)通过作图,求得该区域岩层移动的相关参数2、地表观测资料分析(1)通过作图求得走向方向边界角δ0和移动角δ的精度较低,原因是:走向观测线属半盆地观测线,且布置在北二采区的采空区上方,加上121418采面正在回采(从5月11日开始回采到8月3日结束),因此,走向方向的地表变形既受采空区影响,又很大程度上受121418采面的采动影响,其参数值只能作为参考。

倾向观测线上山方向虽然布设在采空区上方,但根据勘测分公司提供的资料分析,该区域已经稳定,因此,倾斜方向的观测资料是可靠的。

矸石充填法采煤地面岩移观测与分析

矸石充填法采煤地面岩移观测与分析

现继电保 护 和故 障 滤波 信 息 的处 理 , 有 故 障分 析 功能 ; 具 ( ) 实现 多 种 通 讯 规 约 与 各 级 调 度 系 统 的接 口: 颁 1可 0 部 C T s10 、E 680—5 0 、E 680 —14 D 、c8 1 IC 07 —11 IC 0 7 —5 0 等。
2 充分开采条件下地表最 大移动与变形值 的计算
2, R 因此须将计算所得 向采动程度参数 ,走向主断面 上的地表移
动与 变形值分别乘以倾 向方向采动程度参数 c 后方 为预计 v
结果 。 ( 转第 9 下 9页)
主要影响半径 的计算 :

嚣 15 =. 5m 0


性、 真实性和灵 活性 , 它是煤 矿井 下供 电应用 的一种 有效尝
4 结 语
在很大程度上提 高了煤矿 井 下 电机的 控制和照 明的安
矿用 隔爆 型磁力起 动器 与照明综保组 合开关具 有实用
全可靠性 , 经济和社会效 益前 景广 阔。
维普资讯
2 13 10 面走 向长 28 斜 长 4 m 7m, 5 。上 山边 界 采深 8 : 2
3 1 下山边界采深 H =32 平均采深 H=3 15 0m, 1 2m, 1 .m。
确定的参数 : 下沉系数 1 .; l 7 主要影 响角 t =2O 水 =O .; 平移动系数 b 0 3 拐点偏移距 s =O0 H; 响传播 角 0 = .; o .7 影 =
4 供 电系统 自动化改造
5 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系统改造提高矿井供 电系统运行 的可靠性 , 节约资 金 3 .万元 ; 少人 员操作高 压设备 时存在 的潜 在隐患 , 52 减 对 高压板 的操作在监控微机上通过 鼠标点击就 可完成 , 免了 避 人体直接接触高压板 , 了本质安全 。 实现 作者简介 王 才(92一)男 ,96年毕 业 于山东新 汶矿务 17 , 19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讲解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讲解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 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6-1-1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 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 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 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 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 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5201 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 (1)一、前言 (1)二、工作面概况 (1)三、基本要求 (2)四、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4)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施工标准 (5)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 1:《 5201 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 2:观测站设计图 . (10)5201 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 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 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 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 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 米,工作面长度为250 米。

地表沉陷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地表沉陷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研究报告编制:审批:矿长:日期:第—章5201工作面观测站概况第一节概况益民煤矿于2011年12月正式投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Mt/a,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建有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3条井筒,主、副斜井、回风斜井布置在工业场地内。

矿井开采标高为1195~1062m,4-2煤层已于2016年全部回采完毕,现开采5-2煤层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的东南部,其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

矿井地理坐标:东经:110°17′45″~110°23′38″北纬:39°20′10″~39°23′36″井田东西长约8.46km,南北宽约6.34m,为一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为19.818km21、交通本矿井向西3km为包府公路213省道,该公路是区域的主要运输公路。

经包府公路向北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约68km,到包头市约170km,向南到神华矿区大柳塔约28km,本区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2、地形地貌本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北部,从准格尔召到新庙,沿束会川一带,侵蚀构造比较强烈,多形成高原丘陵地形,沟谷纵横交错,均沿地表水系的各自区域流向。

本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处位于矿区的西南部茆梁之上,海拔标高为1260.2m,最低处位于区内东部的勃牛川沟内,海拔标高为1117.0m。

4、构造一、区域构造本区区域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岩层倾向南南西,倾角1~3°,一般在1°左右。

区内无明显的褶皱和大的断层,仅有微波状起伏和断距较小的断层,对煤层无破坏作用。

二、井田构造益民煤矿井田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宽缓的向斜,轴部走向为NE向,两翼地层倾角3°左右。

区内无断层,无岩浆岩侵入。

5、水文地质情况本地区属于干旱半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昼热夜温凉,日温差较大,秋季凉爽,冬季严寒。

区域地表位移监测数据分析及地表位移监测报告

区域地表位移监测数据分析及地表位移监测报告

1.概述1.1 测绘项目的名称:某地矿山露天矿北帮边坡工程地表位移监测。

工作量:地表位移监测点16个,点位移动说明一份。

1.2 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边坡监测目的: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提交报告时间:2014年12月15日。

现场实际完成工作量为:利用 5 个控制点,两个Ⅲ等点,三个IV 等已知点;边坡监测目的:为了保证露天矿开采治理与安全所布置的任务,做到定期预防,合理安排生产取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3 测区概况1.3.1 测区地理位置:测区所在位置为内蒙古自治区某地公司露天矿首采区内。

1.3.2 测区交通情况:测区位于某地露天矿首采区南工作帮,坡坎交错,通行通视极为困难。

测区距某地市19 公里,有运煤沙石路、运煤专线铁路通往矿区。

1.3.3 测区类别及布点围:该地区地形类别为复杂。

观测点布设易采区北部星火采区北侧,原富华北侧,北排土机道。

1.4 本次工程所采用的坐标系统,投影面、投影带平面坐标系统:1954 年北京坐标系;高程系统:1956 年黄海高程系;投影带:3°带;投影面:大地水准面1.5 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利用情况已有资料的利用情况:已知点由某地矿山地勘公司提供,用GPS-RTK检查位于测区附近的控制点,Trimble R8型GPS-RTK水平精度±10mm+1PPm,垂直精度±20mm+1PPm。

2. 技术设计执行情况2.1 规范执行情况实际工作中始终遵循测量任务委托书和技术设计书中的要求实施。

执行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 1003—95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2 外业实测根据地表监测点平面坐标和高程,利用GPS -RTK观测进行地表监测点的检查工作。

根据各点的分布情况测量各点点位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每次观测不少于10个数据,取其平差值作为观测的成果。

2.3 内业计算导线平差计算及GPS三角网静态平差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岩移观测站资料分析小结
摘要:老屋基矿好几个工作面处于水体下,研究开采后岩层的移动规律对指导生产和降低吨煤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在131019工作面地表建立了岩移观测站,将其观测成果与已有的观测站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比较可靠的岩移参数。

关键词:地表移动;资料分析;变形;下沉曲线
一、概述
丘田沟河流位于老屋基矿北二采区和北三采区之间,其下方主要可采煤层为10#与12#层合并区,属中厚煤层,煤层稳定,煤质好。

131019采面位于丘田沟下方,回风巷标高为1260-1329米、地表标高为1560-1670 m,距地表垂深300-341m;运输巷标高为1259-1322m、地表标高1559-1670 m、距地表垂深300-348m,平均垂深为344m。

二、观测站资料整理和分析
1、地表观测站资料整理
(1)由于采煤,引起地表岩层移动,为此,设立了131019地表岩移观测站。

从2006年4月18日起到2006年10月15日止,对此地表观测站共进行了13次全面观测,并进行了资料整理分析。

由于走向观测线属于半盆地观测线,其数据无法真实反映该区域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变化情况;在倾斜观测线上,虽然上山方向的观测点在采空区上方,由于开采时间过长,并根据公司勘测分公司提供的观测资料分析,该区域地表已经稳定,对观测资料没有影响(通
过对131019回采工作面丘田沟地表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水平变形曲线图的分析),因此,以倾向观测线的观测数据为依据进行析。

(2)通过作图,求得该区域岩层移动的相关参数
2、地表观测资料分析
(1)通过作图求得走向方向边界角δ0和移动角δ的精度较低,原因是:走向观测线属半盆地观测线,且布置在北二采区的采空区上方,加上121418采面正在回采(从5月11日开始回采到8月3日结束),因此,走向方向的地表变形既受采空区影响,又很大程度上受121418采面的采动影响,其参数值只能作为参考。

倾向观测线上山方向虽然布设在采空区上方,但根据勘测分公司提供的资料分析,该区域已经稳定,因此,倾斜方向的观测资料是可靠的。

(2)从观测资料分析,在131019采面回采初期(该采面从5
月21日开始回采),走向观测线上的c11#观测点最大下沉量为
555mm,倾斜观测线上o#观测点最大下沉量为44mm。

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当采面推进到104m时,走向方向的最大下沉已转移到采面煤壁方向,其最大下沉量为545mm;以倾向观测线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采面初采时,最大下沉在采空区上方,下沉量为129mm,与预计最大下沉量吻合。

当采面推进到310m时(即8月9日观测时),最大下沉量为335 mm,已基本形成盆地,可以确定下沉边界,这也与预计是吻合的。

三、结论
131019采面地表岩移观测站,从2006年4月17日建站后,到
同年12月5日止,已全面观测13次,由于走向观测线属半盆地观测线,此次分析只以倾向观测线的资料为依据。

从观测资料和下沉与变形曲线分析后得出:地表下沉与采面采动同时进行,当采面初次放顶后,地表很快开始出现裂缝并随之开始下沉,下沉速度从1.0mm/d-7.8mm/d,最大下沉量很快达到245mm,随着采面的继续推进,下沉速度不断加快、下沉量不断增加;当采面推进310m(采面推进速度为4m/d)、回采时间达78天时,最大下沉量为335 mm;到10月17日采面推进520 m、回采时间达150天时,最大下沉量为940 mm。

从分析下沉变形曲线图得出:(1)移动盆地的形状是不对称的,工作面上边界上方的盆地边缘比下边界上方盆地边缘陡;开采影响范围,上边界比下边界要小些。

整个移动盆地偏向采区的下边界;(2)最大下沉量不是出现在采空区中心的正上方,而是向采空区下边界方向偏移。

(3)工作面上边界上方移动盆地的拐点偏向采空区内侧,下边界上方地表移动盆地拐点偏向采空区外侧。

(4)拐点位于开采边界上方,略偏向采空区一侧一定距离,两个拐点与采空区不对称,向下山方向偏移,下沉曲线失去对称性,移动盆地最大下沉点不位于采空区正上方,而是向下山方向偏移,拐点处的地表下沉值为最大下沉值的一半,地表倾斜值最大,地表曲率值为零,地表水平移动值最大,地表水平变形值为零。

(5)下沉曲线的斜率由盆地边界点至拐点增加,由拐点至盆地中心又渐减为零,在拐点处倾斜值达到最大,在拐点处和盆地中心处,倾斜值为零。

(6)在
拐点和盆地边界处曲率等于零,正曲率之最大值位于盆地边界至拐点之间,负曲率最大值位于盆地中心点处。

(7)盆地中心水平移动值等于零,在拐点处的水平移动值最大,在盆地边界点和拐点处的水平变形值等于零,其最大值位于边界点至拐点之间。

(8)水平移动曲线与倾斜曲线不相似,水平变形曲线与曲率变形曲线也不相似。

(9)最大下沉系数的确定:根据《煤矿测量规程》规定θ=90°-kα
可以得出:k=( 90°-θ)/ α=0.64;
上山方向移动角参数的确定:
根据γ=β-kα得出:k=(β-γ)/α=0.63;
综上所述:此次观测成果,由于受121418采面的采动影响,走向观测线又属半盆地观测线,因而求得的走向方向移动角δ的精度不够高;而倾斜观测线属全盆地观测线,观测的资料是可靠的、实用的。

参考文献:
[ 1 ] 何国清.矿山开采沉陷学[ m] .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4.
[ 2 ]北京开采所编著.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其应用 .北京: 煤炭出版社.19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