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3_1认识声现象学案无答案新版教科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希望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对声音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帮助他们建立声音现象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声速的影响因素。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耳机、音叉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的工作原理,亲身体验敲击音叉产生声音的过程,探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 声音的接收:让学生通过耳机听到不同距离处的声音,探讨声音接收的原理。
5. 声速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速与介质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
6.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的位置、测量距离等。
五、活动重难点1. 重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难点:声速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运用声音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2. 拓展延伸: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对声音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川省金堂县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导学案无解答新版教科版
第三章声第一节认识声现象一.学习目标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 知道声具有能量。
4. 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可发出和可听到的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
二.学法指导1.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具有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具有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参与实验探究,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课前导学1.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_。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
2.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_________。
3. 声传播的________与_________的比叫声速;声速不仅与介质的_________有关,还与介质的_______有关。
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_m/s。
4. 在物理学中,物体振动的_________与_________的比叫_________,该物理量的单位是_________,符号是Hz。
人耳的听声范围是_________,低于_________Hz的声叫次声,高于_________Hz的声叫超声。
四.合作探究学习1. 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 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五.学习检测1. 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_________体、_________体、_________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2. 弹奏吉他时,吉他能发出优美的声音。
这个声音的发声物体是()A. 空气B. 琴弦C. 人手D. 共鸣箱3. 小华用棉花球堵住双耳,再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紧贴面颊,听到了很大的声音。
一旦把音叉移开,马上就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 声音产生的原因B. 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C.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D. 声音能否通过固体传播。
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认识声现象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
【课题】认识声现象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声速不同;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了解共鸣现象。
重点: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及声音的传播。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声波的产生和理解。
【预习导学】议一议1、我们的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声音,那大家想过没有,物体为什么能发出声音?我们在夏天下雨打雷时能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你知道雷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吗?为什么我们有时听到的雷声很响,有时听到的很低沉?2、站在山顶上朝着山谷大喊一声,你能听到什么?是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发生这样的现象呢?想一想为什么?【合作探究】做一做1、有几位同学一起做“土电话”实验:⑴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声音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金属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了什么?【自主学习材料】“跳跃”的声音1921年5月9日,前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
据调查,在半径70公里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公里到半径16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公里以外一直到半径300公里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
这真是怪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这片地区呢?物理学家发现,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爱拣温度低、密度大的道路走。
当遇到温度高、密度小的空气,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
如果某一个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儿温度高,那儿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一会儿拐到高空,一会儿又往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那种声音“跳”动的现象。
【学习指导】1.声音是我们了解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2.利用水波学习声波是学习物理的常用方法:类比法。
⑵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为什么?⑶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可能是什么?2、电影《冰岛沉船》描述的是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海船跟冰山相撞的悲剧,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装在船上,利用它能较早地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设计(无答案):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
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导学案【学习目标】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预习自学1.什么是声源?什么是声音?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传播速度有多快?3.人耳的听声能力有哪些特点?知识点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_;声音是物体的___________发生的。
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凡是能够传声的物质叫____________;真空_______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___________m/s。
知识点3 人耳的听声能力人耳的听觉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超声;_____________叫次声。
典型例题例1:在鼓面上放一个小纸团,当鼓面振动时,发现小纸团在.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同步练习:1、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了介质例2:太空中,宇航员在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即使靠得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这是因为。
同步练习:2、太阳上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剧烈的大爆炸,但是我们却丝毫听不到这巨大的爆炸声,其原因是()A、太阳离我们太远了B、真空不能传声C、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听D、以上答案都不对一、巩固训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3.(09南昌)(多选题).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B.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要能听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和传播声音的物质5..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长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两下敲打的声音,原因是 ( )A.产生了回声 B.固体传声比气体快C.气体传声比固体快 D.听错了6.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发生了地一场大地震,致使一万多人丧生。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3.1认识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1.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图,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2.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声音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超声波、声纳等。
4.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如介质、温度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传播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理解它们的影响因素。
2.能够运用所学的声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回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声音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超声波、声纳等,并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雷声、音乐演奏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又能传播多远?”等,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讲授新知识做铺垫。
3.总结上节课所学内容,如光的传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传播,为新课的讲授做好过渡。
4.多元化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5.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发现。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
本节课主要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建立对声音现象的基本认识。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锣鼓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音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声音的传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
4. 知识讲解: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
5.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并进行讨论。
6.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解释声音如何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 举例说明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减少卧室内的噪音污染?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导入、实验演示和课堂互动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3.1认识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
例6: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无关
例7:玻璃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C.鱼缸-水-鱼D.水-鱼
A.蝴蝶翅膀弱,声音小B.蝴蝶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低于20次,超出人的听觉范围
C.蝴蝶翅膀振动时不会发出声音D.蚊子的数量多,蝴蝶数量少
[随堂练习]
1.同学们上音乐课时,优美的琴声来自振动,悠扬的歌声传得很远是通过传播的。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涉及的声源分别是、、,这些声音是通过以的形式传入耳内的。
课后反思
批阅时间
学习过程(含前置性作业、课堂学习、随堂练习、提升性作业等)
[前置性作业]
1、自然界中常见的物体可分为、、三态。
2、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往返一次就振动一次。
[课堂学习]
题型一:声音的产生
例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A.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玻璃罩内的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3.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4.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摇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在这首诗中“路人借问”时,该儿童“摇招手”“不应人”“怕得鱼惊”的原因是
3.1认识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发声频率
听觉频率
四、能力提升
14.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的传播速度是如下表,关于声音传播速度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空气(15℃) 空气(25℃) 煤油(25℃) 软木 钢(棒) 铁(棒)
声速 m/s
340
346
1324
500
3750
5200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B.温度不同时,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 D.一般来讲,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15.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间叉,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 A.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3)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_______m/s. (三)声音传递的内容
9.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 10.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 (四)人耳的听声能力
1/6
11.在物理学中,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叫频率.频率的单位是:_____,简称_____,符号为 _____.
大象
20000
10000
120000
1000 蝙蝠 120000
452
1800
15
狗
50000
发声频率
听觉频率
5/6
参考答案 1.C;2.A;3.C;4.C;5.B;6.A;7.D; 8.振动、空气; 9.振动、能量; 10.变小、介质; 11.信息、空气; 12.振动、能量; 13.振动、大象; 14.C; 15.C; 16.B;
室,说明声波可以传递___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声波是通过_________传到同学们的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4)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一、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4.声音的应用:探讨声音在人类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理解声音是一种能量的传递形式。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变化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扬声器、音叉、玻璃杯、水、细线、气球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聆听不同的声音,如音乐、掌声、噪声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讲解声音的产生:通过演示实验,如扬声器播放音乐,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讲解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如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的波动,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
4.讲解声音的特性:通过实验,如调整音叉的振动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5.声音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人类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6.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的应用,并进行讨论。
7.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8.作业设计:(1)请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2)请说明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
(3)请举例说明声音的应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声音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声音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
1.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音具有能量。
3.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教学难点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距爆炸地点70千米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隆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却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3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声音怎么会跳跃过中间这片区域呢?探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声速大;气温低,声速小.地面上方不同高处的气温不同,声速也不同,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总喜欢拣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向到温度低的空气中去。
如果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里温度高,那里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拐向地面.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声音会跳跃的现象.你想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去认识“声”的世界吧!教学活动本节分为四个教学板块:(1)声源;(2)声的传播;(3)声传播的速度;(4)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认识声现象学案(无答案)(新版)教科版(2019~2020学年度)
3.1 认识声现象【教师寄语】人生能有几回搏,今日不搏何时搏?!【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为才有效!1.通过学习,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可发出和可听到的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
【重点难点】劲往这里使!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是重点;“真空铃”实验和声波概念是难点。
【新课导入】通过阅读章首语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无时无刻不与声音打交道。
你知道描绘声音的语言有哪些?对于声音你想知道什么?在物理学中把与声音有关的现象称为“声现象”。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声现象,探究声音的奥秘。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课堂探究】亮出我的观点,秀出我的个性,展示我的风采!目标一:声音的产生1.根据生活经验,去体会,去思考:把一条塑料薄膜拉紧,放在嘴边吹,当发出声音时,嘴唇会感觉薄膜在……………………;将手指放在喉咙上,然后发出声音,手指会感觉到喉咙在……………………;在用音响听音乐时,我们可以看到喇叭上的播音纸在……………………,声音越大,播音纸振动的幅度就越大;敲鼓时我们可以看到鼓在…………………………2.通过上面的观察和实践,我们可以知道,发声的物体都在……………………,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3.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例如弹奏的吉他、…………………………………………等。
4.[牛刀小试]吉他弹奏是振动而发声,吹笛子是振动而发声,青蛙“呱呱”的叫声是由于它的鸣囊在……………………。
目标二:声音的传播1.阅读教材P37页:声音是以形式向外传播。
2.①同学们交流时,甲同学说话,乙同学能听见,说明可以传声。
②潜入水中后,依然能听见岸上人说话的声音,说明可以传声。
甲同学捂住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紧贴桌子,乙同学轻敲桌子,甲同学有何感受?答:………………………………………………………………………………………………………………………………,这说明…………………………可以传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学案设计(无答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认识声现象教案设计(无答案)认识声现象【学习目标】1.经过学习,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流传必要依赖介质,声拥有能量。
知道在不一样介质中声的流传速度不一样。
2.经过察看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绘所察看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育初步的察看、对照和归纳能力。
经过声流传的实验研究,初步学习在察看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参加实验研究,初步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领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经过察看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绘所察看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育初步的察看、对照和归纳能力。
经过声流传的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察看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参加实验研究,初步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领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1.课前准备:采集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如:笛子、吉他、二胡等。
2.试试学习。
①声音是由物体的 _______发生的。
②声以 _______的形式向外流传,声音的流传需要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不可以传播声音。
③声音在空气中的流传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m/s,声速的大小与 ______________,还与 ___________有关,声音在固体中的速度______,在气体中的速度 _________。
④人耳能听到 ___________的声,低于 _____________叫做次声,高于 __________叫做超声。
二、学习过程(一)声源。
1.议一议:(1)人发声:声带在 __________。
(2)喇叭发声:纸盆在 _______________。
(3)吉他发声:弦在 _________。
(4)青蛙鸣叫:鸣囊在 ________。
归纳与小结:声音由物体的_________而发生, _______停止,声音立刻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喊声源。
2.钢琴弹奏是 _________振动而发声,吹小号是___________振动而发声,蜜蜂的嗡嗡声是靠 _____________振动而发声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认识声现象单元名称 3.1 认识声现象课时 1 课型实验探究课标考查内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命题角度:常以生活、自然、工农业生产、工程技术中与声现象相关的事例为背景材料。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为主。
目标引导知识与技能①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②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②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③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在声的光笔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②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方法引导观察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各段时间预设段名时间学习引导 5先学自研 3互动探究12点拨讲解10训练内化7诊断反思 3辅导提升课后教学过程设计七段说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学习引导1.播放视频: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声音2.展示目标3.学习方法的介绍:观察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了解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先学自研 1.检查先学自研的学习情况(三维学习本)2.分小组展示学生自学成果(自主学习)3.收集并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1.学生自学本课时教学内容;摘录重要知识要点,尝试回答课文中的问题;提出不能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
2.展示自学成果互动探究1.用槌击鼓,再用手按住鼓面,并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回答常见的发声体的发声原因。
3.演示音叉发声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
把音叉放到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4.演示课本图3-1-7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什么条件能听到声音。
5.展示课本图3-1-10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说明声速用来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的第3.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解释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4. 声音的利用:介绍声音在生活、科技等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
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尺子、气球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首歌曲,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以及真空不能传声的原因。
(3)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声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声音的产生、传播过程。
2. 区分音调、响度、音色,举例说明。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声音问题。
答案: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理化生组一、学习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340m/s。
3.能分析回声的形成,能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4.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二、重点难点:重点:1. 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2. 关于回声的有关计算。
难点:1. 设计探究的实验;2. 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三、学习活动:〔一〕观察课本图2-1-1及图2-1-2,并实际操作:1.橡皮筋发出声音时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自己说话时喉头局部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具有什么共同特征?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更有创意?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击鼓。
鼓面在振动吗?假如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2〕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的方法吗?〔四〕声音传播的探究性活动1.老师讲课声是怎样传到耳朵的?2. 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吗?3.阅读教材P29第二段相关局部,答复: 声音向外传播时以_______的形式传播〔与水波相似〕4.实验探究: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复习导学案(无答案)教科版(最新整理)
声音的产生与传人耳怎样听到声音1.怎样听到声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 ,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人们就听到了声音。
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1。
噪声的含义: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发声体做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算是_____。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大于 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大于 dB,声的利用1.利用声来传递。
如_______等.2.利用声波传递 .如声波可以用来清洗;外科医生可以利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等噪声的防治第三章复习课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性;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课前学习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 .2。
声音的传播需要 . 体、体、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
乐音的三要素1。
音调:声音的。
音调与发声体振动有关。
频率:物体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符号。
频率越高,音调越 ,频率越低,音调越。
2。
响度:声音的 ,用表示声音的强度。
响度与物体有关。
课堂学习:课堂学习一、声音的产生及传播例1,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学钩鱼的小儿当路人问路时,为何要远远的摆手,不答应呢?请联系所学的声音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时练习1]1。
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驻中小球的作用是( )A。
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求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2.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B.“禁止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能直接对话二、声音的三要素例2,在下图所示的实验中,李明发现:硬纸片在木梳上划得快时音调高,划得慢时音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学习目标:
1. 知道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
声具有能量。
2.知道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3.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学习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难点:声波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速度计算式:
二.自主导学
(一)声源
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学生自学课本36页内容,思考:
(1)把一条塑料薄膜拉紧,放在嘴边吹,当发出声音时,嘴唇会感觉薄膜在。
(2)把手指放到正在播放音乐的收音机扬声器上,手会感觉扬声器在。
(3)嘴中啊啊啊时,用手指触摸喉头,感觉到声带在。
(4)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
(5)优美的笛声来自于笛管内空气柱的。
(6)青蛙“呱呱”的叫声是由于它的鸣囊在。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知道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补充:转换法: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桌面发声,虽然没看到桌面的振动,但可用实验进行演示。
将纸屑放在桌面上,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桌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
(将桌面、音叉的振动转换为纸或小球的运动情况。
纸或小球是为了将发声体的微小振动放大)
叫做声源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存在。
及时练习(1)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物理学角度看.钟声”是由钟的_____ _所产生的.
2、如左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音叉时,与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_____ __,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 ___,这里乒乓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B.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
C.一切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声
D.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二)声的传播
1、自学37页,与水波相比较体会声波。
完成如下描述:
当鼓面时,空气中就形成的波动,以鼓面为向远处向传播。
这样的振动传播的过程形成了声波
2、观察: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通电后我们可以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
用抽气机从钟罩内往外抽气这时会发现听到的声音会逐
渐;停止抽气,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钟罩内,我们听到的铃声会逐渐。
(变大、变小、不变)
实验说明:声波必须借助某种物质才能传播,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我们称为声的。
空气、水、大地、木头及钢铁等都是声的介质。
观察分析P38三幅图及上面实验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传声。
3、活动:会跳舞的烛焰
静止的烛焰舞动起来,说明它获得了。
这些能量是由发出,经传播而来的。
即声音具有。
及时练习(2)
4、某演员正在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某同学用抽气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了,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传声.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5、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______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三)声传播的速度
自学教材P39声速表,分析比较
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 m/s。
声音在固体中的声速最,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
总结:声速与和有关。
及时练习(3)
6、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7、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
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四)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自学教材P39
人的声带,可以发出声音;传入人耳,触动骨膜,则会产生听觉,使我们听到声音。
补充: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等介质中的传播。
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
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物体与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符号是。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叫做次声;
叫做超声
8、下列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三.合作探究
9、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
(3)此实验说明了。
10、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
四.学以致用
11、1999年8月17凌晨,在土耳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致使一万多人丧生.有关人士指出: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自救措施中正确的是()
A.大声呼救
B.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来营救
C.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D.见缝就钻,说不定从废墟中能爬出来
五.自主作业
(一)基础题
12、音乐会上正演奏小提琴《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琴弦的______产生的,这动人的乐曲是通过_____传到观众的耳朵里的。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13、系好白毛巾、舞起红绸带、敲响红腰鼓…安塞腰鼓队是国庆庆典群众游行方阵中唯一的京外队伍,鼓声是由于鼓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登上月球的两宇航员不借助无线电听不到对方的讲话,这是由于___ ____。
1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人耳能听到各种频率的声音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声音不能在水中传播
15、在相同的温度下,声音在下列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
A.空气、水、铜 B.铜、空气、水
C.水、铜、空气 D.铜、水、空气
16、对声现象有如下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声速在各种介质中都不变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C.空气是一种传播声音的介质
D.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二)能力提升
17、古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古代,人们常用撞钟报时,人们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是( )
A.大钟的回音 B.大钟在继续振动
C.人的听觉有“暂留”的缘故
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18、甲同学在一根足够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一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
乙同学听到的声音次数是()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三)拓展延伸
19、小晶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 _.(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他们改用细金属丝连“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 ___.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