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廷评行状”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

合集下载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2)每日一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答案解析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2)每日一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答案解析

. . .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018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重到沭阳图记袁 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 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 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 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 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苏 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   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答:B解析: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 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答案:C【解析】(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长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汉代才是。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

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

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

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答案. D【解析】(不是首次任职,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

【记叙文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苏东坡传(节选)林语堂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

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

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

徐州坐落于河畔,南部高山矗立,下存有深水急流,在城边穿过。

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

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

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

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

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

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

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

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

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

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

”这样把大家劝回去。

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

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

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

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

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

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

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

”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

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

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

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温公行状苏轼公讳光,字君实。

年十五,书无所不通。

年二十,举进士..甲科。

改奉礼郎。

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

未上,丁.太夫人忧.。

未除.,丁天章公忧。

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

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籍请公按.视。

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

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

”籍移麟州,如公言。

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

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

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

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

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

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

”后数日,吕惠卿进讲。

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

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

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

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

”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

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

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

”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

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

”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

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

然神宗知公最深。

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

江苏省淮安、宿迁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淮安、宿迁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2018届高三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6页,满分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语文试题Ⅰ一、语言文字运用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历来有自己的审美趣味:居室亭庐,贵在清爽自然,古朴沉静;花木水石,讲究秀美悠远,生动和谐;几榻器具,重视合规有度,朴质实用;衣饰有魏晋名士的,舟车有武陵蜀道的意境。

这些审美趣味化为文化基因,到历史长河里,孕育了辉煌独特、的中华文明史。

A. 风格汇聚山高水长B. 风格会聚源远流长C. 风度汇聚源远流长D. 风度会聚山高水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同义词辨析的题目,注意句子的语境和词语手法搭配,注意语句中的“魏晋名士”“文化基因”“中华文明史”等词语。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石黑一雄在五岁时就和父母一起移民英国,但一直没能解决自己的民族认同问题,或许正是最能打动诺贝尔奖评委们的地方。

B. 野外探险具有极大的风险,仅有“人定胜天”和“大无畏”的精神显然不够,还要有专业的安全保障和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知为基础。

C. 在校园自然保护小区里,管理者不再打农药、不再清理枯木落叶,这些做法体现了尊重自然原生演进,避免了人力对生态的非必要影响。

D. 世界数十家科学机构联合宣布,从约1.3亿光年外,科学家们首次探测到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及其光学对应体。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表意不明,“最能打动诺贝尔奖评委们的地方”是“一起移民英国”还是“没能解决自己的民族认同问题”不明确;B项,结构混乱,“还要有专业的安全保障和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知为基础”句式杂糅;C项,成分残缺,“尊重”没有宾语。

苏轼《苏廷评行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苏轼《苏廷评行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苏轼《苏廷评行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苏轼《苏廷评行状》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苏廷评①行状苏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

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

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

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

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益不复爱惜。

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

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

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

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

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

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

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

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

公未尝问。

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

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注】①廷评,即廷尉平,又称廷平。

苏序:苏轼之祖父,苏洵之父,一生都未踏入仕途。

苏轼在“行状”中称其为“苏廷评”,估计是父因子贵。

行状:古文体名,苏廷评事略,就是讲关于苏廷评这个人的一些轶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操兵乘城乘:登B.公独治丧执礼执礼:遵奉礼制C.会皇考病没没:通“殁”,去世D.所以劝导成就者所以:……的原因3.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3分)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

苏 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   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答:B解析: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 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答案:C【解析】(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长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汉代才是。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

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

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

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答案. D【解析】(不是首次任职,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

2019-2020学年语文高中(语文版必修2)习题:12段太尉逸事状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高中(语文版必修2)习题:12段太尉逸事状 Word版含解析

12 段太尉逸事状课后篇巩固提升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泾州(jīng) 釜鬲(lì)徜徉(xiáng)强词夺理(qiǎng)B.邠州(bīn)老躄(bì)瓮牖(wèng)前仆后继(pú)C.戢士(jí)晡食(bū)击柝(tuò)力能扛鼎(gāng)D.寂寥(liǎo)封识(zhì)覆校(jiào)较短量长(liáng)项,“徉”读“yáng”;B项,“仆”读“pū”;D项,“寥”读“liáo”。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率以货窜名军伍中A.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B.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C.太尉自州以状白府D.以乱天子边事项和例句都是介词,用。

A项,介词,因为。

B项,介词,以……(的身份)。

D项,连词,表目的,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其故封识具存B.{今尚书恣卒为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C.{请辞于军太尉尽辞去D.{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谢安固却之项,均为副词,坚决。

A项,名词,缘故/形容词,先前的。

B项,动词,做/介词,替。

C项,动词,陈述/动词,推辞。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乱天子边,欲谁归罪B.汝将何以视天地C.邠人偷嗜暴恶者D.非汝,谁与成之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陶琰,字廷信,绛州人。

父铨,进士,陕西右参议。

琰举成化七年乡试第一,十七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

弘治初,进员外郎。

历固原兵备副使。

练士卒,广刍粟。

历九年,部内晏如。

迁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

正德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迁刑部右侍郎。

陕西游击徐谦讦御史李高。

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瑾诛,起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诸府。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检测卷第一部分 (2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在古老的姑苏màn步,人们有时也会产生这样的 A (联想想象),那就是,如果将构成小巷的居民比作一首首朴素的民yáo,那么,那些曲jìng通幽的苏州园林,便是一首首B (高雅高洁)的诗词,因为对照所有描写深远幽庭的古代名篇,你都会在苏州园林里,找到古人们描写的景物。

想必当年造园的时候,园林的主人和造园家们,就像是炼句一样,精心yíng造了这些精美的厅堂斋馆,楼榭亭台,而使之成为一首首诗词精品。

⑴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①màn( )步②民yáo( ) ③曲jìng( )通幽④yíng( )造⑵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答卷纸的相应的位置上。

(2分)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①▲,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诸葛亮《诫子书》)③浊酒一杯家万里,▲。

(___▲___《渔家傲》)④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⑤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⑥▲,病树前头万木春。

(白居易《▲》)⑦▲。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⑧▲,八年风味徒思浙。

(秋瑾《满江红》)3、名著阅读。

(4分)⑴《水浒传》里有几位梁山女将刻画得很精彩,写出与下列情节相吻合的女性。

(2分)A.和丈夫张青在孟州道十字坡开酒店的是___▲____B.解救了被毛太公陷害的猎户兄弟解珍、解宝的是____▲____⑵下列关于名著《水浒传》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武松是《水浒传》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B.《水浒传》中金氏父女被渭州状元桥下绰号“镇关西”的郑屠欺压,幸得当地人称“花和尚”的鲁智深仗义相救。

高三人教版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第1章 第4节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三人教版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第1章 第4节Word版含答案.doc

第二部分第一章第四节题组一【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1.试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直译的特点。

(1)(申)甫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2)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答案:(1)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术)拜见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

(2)于是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行踪,害怕别人看见、认出。

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4)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5)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解析:(1)这里的“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

(2)这里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3)“结草”是用典,要把典故意思译出。

(4)“怒发上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5)“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答案:(1)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2)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3)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4)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5)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文言断句】3.(2013·四川高考)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划9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论语·尧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文言断句的方法。

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答案: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参考译文】顺应百姓的要求让百姓去做对他们有益的事,这不就是施与百姓恩惠却又不必消耗任何费用吗?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他们去做,又有谁会报怨呢?想要仁义就得到了仁义,又有什么可贪图的呢?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这不也是庄重而不傲慢吗?4.(2013·重庆高考)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司马温公行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司马温公行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司马温公行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讳光,字君实。

年十五,书无所不通。

年二十,举进士甲科。

改奉礼郎。

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

未上,丁太夫人忧。

未除,丁天章公忧。

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荐公召试馆阁校勘。

天圣中,始禁田河西者,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俯窥麟州,为河东忧。

籍请公按视,公为之画五策。

籍移麟州,如公言。

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不为.战备,遇敌死之。

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

公守阙前,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

迩英进读①,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

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

”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

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

有百年不变者,父患子孝兄友弟恭是也。

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

”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

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

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

”惠卿不能对。

公又以书喻安石,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

”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

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咸服公先知。

(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②》,有删改)【注】①迩英进读:指臣子定期在迩英围向皇帝讲读诗文。

②司马温公:指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去世后被追赠为温国公。

文本第一段中“天章公”指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太夫人”是尊称司马光的母亲。

《汪容甫先生行状》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江苏卷高考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江苏卷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

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

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

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助书贾鬻书于市鬻:卖B.先生往谒谒:拜见C.称之不置置:置办D.尚欲扬榷而陈之陈:陈述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苏廷评行状阅读答案附翻译-作文

苏廷评行状阅读答案附翻译-作文

《苏廷评行状》阅读答案(附翻译)苏廷评行状苏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

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

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

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

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益不复爱惜。

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

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

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

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

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

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

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

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

公未尝问。

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

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

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

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日操兵乘城乘:登.公独治丧执礼执礼:遵奉礼制.又皆怀慕亲戚乡党慕:贪恋.所以劝导成就者成就:成全,造就.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分)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①③⑤.①④⑥.②④⑤.②③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分).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

文言文《宋史苏元老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宋史苏元老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迹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苏元老,字子廷。

幼孤力学,长于《春秋》,善属文。

轼谪居海上,数以书往来。

轼喜其为学有功,辙亦爱奖之。

黄庭坚见而奇之,曰:“此苏氏之秀也。

”举进士,调广都簿,历汉州教授、西京国子博士、通判彭州。

政和间宰相喜开边西南帅臣多啖诱近界诸族使纳土分置郡县以为功致茂州蛮叛,帅司遽下令招降。

元老叹曰:“威不足以服,则恩不足以怀。

”乃移书成都帅周焘曰:“此蛮跳梁山谷间,伺间窃发。

彼之所长,我之所短,惟施、黔两州兵可与为敌。

若檄数千人,使倍道往赴,贤于官军十万也。

其次以为夔、陕兵大集,先以夔兵诱其前,陕兵从其后,不十日,贼必破。

彼降而我受焉,则威怀之道得。

今不讨贼,既招而还,必复叛,不免重用兵矣。

”焘得书,即召与计事。

元老又策:“茂有两道,正道自湿山趋长平,绝岭而上,其路险以高;间道自青崖关趋刁溪,循江而行,其路夷以径。

当使正兵阵湿山,而阴出奇兵捣刁溪,与石泉并力合攻,贼腹背受敌,擒之必矣。

”焘皆不能用,竟得罪。

后帅至,如元老策,蛮势蹙,乃降。

除国子博士,历秘书正字、将作少监、比部考功员外郎,寻除成都路转运副使,为军器监,司农、卫尉、太常少卿。

元老外和内劲,不妄与人交。

梁师成方用事,自言为轼外子,因缘欲见之,且求其文,拒不答。

言者遂论元老苏轼从孙,且为元祐邪说,其学术议论,颇仿轼、辙,不宜在中朝。

罢为提点明道宫。

元老叹曰:“昔颜子附骥尾而名显,吾今以家世坐累,荣矣。

”未几卒,年四十七。

有诗文行于时。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八》,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政和间/宰相喜开边西南/帅臣多啖诱近界诸族使纳土/分置郡以为功/致茂州蛮叛/帅司遽下令招降/B.政和间/宰相喜开边西南/帅臣多啖诱近界诸族/使纳土分置郡县以为功/致茂州蛮叛/帅司遽下令招降/C.政和间/宰相喜开边西南/帅臣多啖诱近界诸族/使纳土分置郡县以为功/致茂州蛮叛帅司/遽下令招降/D.政和间/宰相喜开边西南/帅臣多啖诱近界诸族使纳土/分置郡县以为功/致茂州蛮叛帅司/遽下令招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跳梁,既可指跳跃、腾跃,也可形容跋扈、强横,在文中指后者。

201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答案解析及参考译文

201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答案解析及参考译文

201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答案解析及参考译文1、新课标卷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

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

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

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

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①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

《王廷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廷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廷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王廷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王廷,字子正,南充人。

嘉靖十一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

历苏州知府,有政声。

累迁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

三十九年,转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

南京督储,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领之,至嘉靖二十六年,始命户部侍郎兼理。

及振武营军乱,言者请复旧制,遂以副都御史章焕专领,而改廷南京刑部。

未上,复改户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时倭乱未靖,廷建议以江南属镇守总兵官,专驻吴淞,江北属分守副总兵,专驻狼山。

遂为定制。

淮安大饥,与巡按御史朱纲奏留商税饷军,被诏切让。

给事中李邦义因劾廷拘滞,吏部尚书严讷为廷辨,始解。

转左侍郎,还理部事。

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级。

迁南京礼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

奏行慎选授、重分巡、谨刑狱、端表率、严检束、公举劾六事。

隆庆元年六月,京师雨潦坏庐舍,命廷督御史分行振恤。

会朝觐天下官,廷请严禁馈遗,酌道里费,以儆官邪,苏民力。

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

廷因发齐奸利事,言:“齐前奉命赏军宣大,纳盐商杨四和数千金,为言恤边商、革余盐数事,为大学士阶所格。

四和抵齐取贿,踪迹颇露。

齐惧得罪,乃借攻阶冀自掩。

”遂下齐诏狱。

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讼齐事,谓廷、恺阿阶意,罗织不辜。

诏夺恺职,廷斥为民。

巡抚四川都御史曾省吾言:“廷守苏州时,人比之赵清献。

直节劲气,始终无改。

宜如毛恺例复官。

”诏以故官致仕。

十六年,给夫廪如制,仍以高年特赐存问。

明年卒,谥恭节。

(节选自《明史·王廷传》,有删改)注:①恺,即毛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B、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C、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D、给事中张齐者/尝行边/受贾人/金事稍泄/阴求阶子璠居间/璠谢不见/齐恨/遂摭康疏语复论阶/阶亦引疾去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动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断句翻译练习答案版

断句翻译练习答案版

海瑞遗物都御史海瑞,死在官衙的屋子里。

他在南京做官的同乡人,只有户部苏民怀一个人。

苏民怀检查清点海瑞做官的俸禄,竹箱中只有八两银子,两丈麻布,几件旧衣服罢了。

像这样的都御史怎么会多呢?王凤洲对海瑞评价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党。

"这九个字写全了海公的一生,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原文:都御史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怀民一人。

苏点其宦囊,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

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81、腹朜大义灭亲墨家有一个领袖叫腹朜(月改黄),居住在秦国。

他的儿子杀了人。

秦国的惠王(对他)说:"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没有别的儿子。

寡人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

先生你这件事就听我的吧。

"腹朜(月改黄)回答道:"墨家的法律说:'杀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处刑。

'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

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

王您虽为了他开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杀他,腹朜(月改黄)我却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行事。

"腹朜(月改黄)不听惠王的,还是杀了儿子。

儿子,每个人私人所爱啊,忍受私利而行大义,领袖[腹朜(月改黄)]可说是公道啊。

原文:墨子有巨子腹朜,居秦,其子杀人。

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腹朜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82、闵仲叔辞侯霸太原有个叫闵仲叔的人,世人都说他是有气节的人,即使是周党那样廉洁清高的人也自以为不如闵仲叔。

关于苏世长讽谏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苏世长讽谏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苏世长讽谏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的文言文,完成题。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

高祖责其后服。

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

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

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

”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那么狂,为陛下国计那么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假设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

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

但见倾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

假设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

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

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

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高祖每优容之。

前后匡谏挖苦,多所宏益。

注:①畋:打猎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

鹿台,纣王所修的台,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小题1】以下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高祖责其后服(降服)B.万夫敛手(收)C.陛下废万机(废除)D.诚非所宜(应当)【小题2】以下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4分)A.遂笑而释之而旗尾略不沾湿B.后从猎于高陵相与步于中庭C.实谓惩其奢淫其恕乎D.今于隋宫之内忘路之远近【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两句话的意思。

(4分)(1)为臣私计那么狂,为陛下国计那么忠矣。

(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假设是也!【小题4】苏世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分)答案【小题1】C (3分)【小题2】B、D (4分,各2分)【小题3】①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那是狂妄之极,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那么是一片忠心啊!②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4分,各2分。

“杨霆字震仲”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句子翻译

“杨霆字震仲”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句子翻译

“杨霆字震仲”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句子翻译“杨霆字震仲”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句子翻译杨霆字震仲。

少有志节。

以世泽奏补将仕郎,铨试第一,授修职郎、桂岭主簿,有能声。

又五中漕举,改鄂州教授,迁复州司理参军,转常、澧观察推官,擢知监利县。

县有疑狱,历年不决,霆未上,微服廉得其实,立决之,人称神明。

辟荆湖制置司干官。

吕文德为帅,素慢侮士,常试以难事,霆仓卒立办,皆合其意。

一日谓曰:“朝廷有密旨,出师策应淮东,谁可往者?”即对曰某将可。

又曰:“兵器粮草若何?”即对曰某营兵马、某库器甲、某处矢石、某处刍粮,口占授吏,顷刻案成。

文德大惊曰:“吾平生轻文人,以其不事事也。

公材干如此,何官不可为,吾何敢不敬。

”密荐诸朝,除通判江陵府。

江陵大府,雄据上流,表里襄、汉,西控巴蜀,南扼湖、广,兵民杂处,庶务丛集,霆随事裁决,处之泰然。

暇日诣郡庠,与诸生讲学,又取隶官闲田,增益廪稍。

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丁内艰,德祐初,起复奉议郎、湖南安抚司参议,与安抚使李芾协力战守。

霆有心计,善出奇应变,帅府机务,芾一以委之。

城初被围,日夜守御,数日西北隅破,霆麾兵巷战,抵暮增筑月城,比旦城复完,策厉将士,以死守之。

城既破,霆赴水死,妻妾奔救无及,遂皆死。

(节选自《宋史·杨霆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B.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C.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D.选民之强壮/当农隙训练之时/付以器械/杂兵行肄习/亲阅试行/赏以激劝之/未几/有能擐甲骑射者/遂皆获其用/而兵不复扰民/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教授为学官名,宋代设教授一职,用来教导诸生,并掌管考查、考核之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廷评行状》阅读答案附翻译-是由《散文吧-中国大学网》精心收集整理,希望各位朋友喜欢!, 苏廷评①行状苏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

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

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

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

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益不复爱惜。

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

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

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

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

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

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

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

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

公未尝问。

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

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注】①廷评,即廷尉平,又称廷平。

苏序:苏轼之祖父,苏洵之父,一生都未踏入仕途。

苏轼在“行状”中称其为“苏廷评”,估计是父因子贵。

行状:古文体名,苏廷评事略,就是讲关于苏廷评这个人的一些轶事!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操兵乘城乘:登B.公独治丧执礼执礼:遵奉礼制C.会皇考病没没:通“殁”,去世D.所以劝导成就者所以:……的原因3.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3分)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

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到了壮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

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

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3分)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