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

合集下载

十五夜望月 教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教学设计

《十五夜望月》一、教学内容《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古诗。

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二、教学思路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三、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策略教法: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法: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以丰富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六、教学过程(一)从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蒙层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

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动画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形状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音频 选词填空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初中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11 苏教版

【初中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11 苏教版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方案苏教版江苏如东先民中学康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月亮自古以来就令人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就是由三首吟咏月亮的诗词组成。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其中的两首《十五夜望月》和《我的思念是圆的》。

二、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十五夜望月》和《我的思念是圆的》这两首诗歌。

2、把握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理解它们的主旨。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十五夜望月》。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比较著名的一首,十五夜是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这一夜是传统的中秋节,是一个亲友团聚的时刻。

诗歌原来的题目叫做《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郎中是唐代的官名,杜郎中是作者的朋友,可以看出这首诗歌是思念友人而作的。

四、疏通诗意1、中庭地白树栖鸦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地白:指的是地上的月光;栖:栖息;作者要描写中庭的月色,但是他没有直接去写月色的皎洁,而是用地白两个字给人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不仅写出了鸦雀栖息的情景,而且烘托了月夜的宁静。

〗2、冷露无声湿桂花。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俗话说:八月桂花香。

这一句暗示了此时正是八月中秋时节,如果我们进一步揣摩,就会联想起那月中的桂树,这句话实际上暗写诗人望月,他仰望明月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浸湿了桂花树。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里。

秋思二字点明了诗歌的主旨。

〖不仅是诗人在望月,在这中秋佳节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望月,但同是望月不同的人心情却不相同,诗人怅然于亲友离丧,生发出浓烈的秋思之情。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初步运用。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秋思之情。

2、教学难点(1)领悟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深入理解诗人的心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增强对古诗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中秋月圆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中秋节的经历和感受。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夜晚,你会想到什么?(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中秋之夜有关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建的生平,让学生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3、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2)每组派代表发言,讲解诗句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重点字词解释:“中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冷露”:清冷的露水。

诗句理解:“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鸦鹊栖息在树上。

“冷露无声湿桂花”: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桂花。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教学设计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教学设计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2. 熟悉古诗《十五夜望月》的内容,理解其意境和表达方式;3.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诗歌鉴赏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十五夜望月》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 学习相关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月亮的古代绘画作品,引发学生对月亮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 学习《十五夜望月》的背景和作者:通过讲解唐代文学和诗歌的发展背景,介绍杜甫这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唐代诗人和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3. 学习《十五夜望月》的内容:逐段讲解、分析和解读《十五夜望月》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诗中所代表的意义,以及诗人对月亮的情感表达。

4. 分析《十五夜望月》的艺术特点:介绍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结合《十五夜望月》中的相关例子进行解析,讨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对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渲染的作用。

5. 学习诗歌写作技巧:通过分析《十五夜望月》中的词语、句式运用,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形象描写和抒发情感等方面进行创作,让学生体验写作的乐趣。

6. 学生练习与作业:要求学生仿写《十五夜望月》,练习写诗的基本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辅助手段1. 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诗歌内容,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2. 教材:准备适合学生阅读的版本的《十五夜望月》;3. 教案和讲义:为学生准备简洁明了的教案和讲义,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讨论、表达观点等;2. 写作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水平、用词准确性、句式运用、意境表达等方面;3.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综合评价。

九、教学延伸1. 阅读其他古代名诗:引导学生对其他古代名诗进行阅读和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2. 诗歌比赛:组织学生参加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写作和演讲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5 苏教版

【初中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5 苏教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1、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能朗读诗词,读通读顺。

2、选择合适的音乐为其中一首诗或词配乐朗诵。

3、选择其中一首,寻找赏析文章,以备课堂交流。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十五夜望月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宛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一、课前口语训练1、请两名同学进行课前演讲;2、请一名同学对上述两名同学的口语训练作一简单评价。

二、朗读这首诗1、请两名同学朗读这首诗;2、请全班同学边揣摩诗情画意边进行朗读2遍;3、老师范读这首诗;4、全班集体朗读这首诗2遍。

三、教师简介作者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宗大历十年(775)进士。

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

为官在外,常与家人别离。

四、师生共同分析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

“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

“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部编版《十五夜望月》优秀教案2

部编版《十五夜望月》优秀教案2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学生进入刚刚进入初中,小学阶段对于诗歌教学的把握主要集中在对诗意的理解和表达的情感上,对于诗歌写作手法讲解甚少。

有部分同学知道借景抒情的写法,但是对这一手法的认知仅仅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做借景抒情。

本节课将通过这首诗歌的语言表达拓展延伸至课外诗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叫做借景抒情。

并且尝试用自己创作诗歌的方式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相关字词,对所列举的诗歌有一定了解并做好积累。

2、理解借景抒情写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尝试自己习作诗歌(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寻找诗歌景物的方法。

2、学会诗歌炼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语言对于诗歌情感体现的作用。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借景抒情写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体验、探究五、设计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能够通读本节课上课所涉及到的诗歌,了解其大意。

(二)导入(5min)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舒缓的音乐,大家竖起耳朵仔细聆听,全身心地投入,专注安静地聆听,最好呢大家要做到听的时候,好像这个世界都只剩下音乐,来我们一起尝试一下。

听完之后,我来请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音乐停)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还沉浸在音乐当中不能自拔啊,你们觉得这段音乐带给人的感受是开心的还是难过的呢?你们觉得曲作者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猜一猜曲作者在创作乐曲的时候经历了什么呢?悲伤、难过。

与友人离别,想说又说不出的难受……我们发现好的音乐总是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能够不通过歌词,光靠听音乐的旋律就能够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

我们知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在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往往并不会直抒胸臆,他们总是喜欢借助于某些东西来传达他们的感受。

诗人的这种情往往是通过什么来传达呢?景(写板书)那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寻诗人到底有什么秘密,在不直接表达自己情感的状态下,通过景物的描写就能让我们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情感呢?(三)探寻诗人的秘密(25min)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是团圆的日子。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自然、热爱生活,提升人文素养。
6.教学评价,反思改进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作业展示、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话题: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关于月亮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激发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问,突破重难点。
4.创意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表达,如仿写、扩写等,提升写作能力。
-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给予积极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热情。
5.课后拓展,巩固提高
-布置与《十五夜望月》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搜集与月夜有关的古诗词、进行创意绘画等,巩固所学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多种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美景,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月夜的宁静与美好,为学习《十五夜望月》奠定情感基础。
3.提问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月亮在我国古诗词中象征着什么?诗人为什么会望着月亮产生无尽的遐想?”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古诗词中的寓意。
(二)讲授新知
1.诗人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情与景之间的关系;2、通过对古诗的分析,体会作者望月怀人的秋思。

二、能力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3、学会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三、情感目标。

通过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2.引导分析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1.自由读——自学生字,把诗歌读顺畅。

2.说读——读懂古诗的意思。

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

3.默读——仔细阅读,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说说这些景物在你的脑海里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请找出句中的景物。

(庭院、月光、树、乌鸦、露水、桂花)。

(2)、画一幅《温暖》的画,你会如何设计这幅画?(3)、你的设计能体现温暖,但能画出温暖这种东西吗?(4)、但是你们的画确实体现了温暖,这是用实物传达出的一种感觉(实物——感觉)(5)、诗歌与画面有相似之处,只是它的层次要比画多一点,就是通过一些景物构成一幅画面,通过画面渲染一种意境,传达一种情感。

(景物——画面——意境——情感)。

(6)请你描述一下这些景物在你脑海里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板书:月夜之景)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1)这幅画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

(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

苏教版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苏教版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会背诵默写。

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凄清冷寂的意境,感受诗人思乡情怀。

2学情分析由于时代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大多不会仰望星空了,他们更追求实际的快乐而耽于想象。

而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启示孩子的想象来感受古人对月怀远的情怀是本课的重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画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从画面中理解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鉴赏“落”字的精妙。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激发怀想9月27号刚过中秋节,听说今年的月亮是最大最圆的,同学们有没有和家人一起赏月呢?(由学生谈谈他们过节的感受)可是老师今年的中秋节却是一个人过的,两个孩子都和她们的爸爸去陪他们的爷爷奶奶过节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那佳节的月光,看着邻家的孩子围着他们的爸爸妈妈,想着月光下她们的小脸蛋,想着他们眼睛里那如水的月光,想着她们是否也想念着她们的妈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在中秋,歌咏中秋之月的一首诗——《十五夜望月》,感受诗人在十五月圆之夜又有着怎样的情怀呢?活动2【讲授】读诗如诗诗歌,顾名思义,是用来歌咏的,它有韵律和节奏的安排。

我们读诗就应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点学生找出韵和韵脚)读出情感(指名学生读,指点后教师范读,然后齐读)活动3【讲授】读诗如画(一)、诗文中哪几句在写景,哪几句在抒情呢?(分清景与情,理解情景交融)“(二)、“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诗句展现的画面描画出来。

教师指点:1.找出诗句中的景物,给这些景物前面加个形容词,再用诗意的语言连缀起来。

2.交流对话,以诗解诗(1)“地白” ——澄澈的地面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光,疑是地上霜”,让人好像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十五夜望月》一、学习目标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二、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学生朗读比赛,教师讲述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四)齐读:整体感知《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了哪些景?后两句写望月思亲,抒了什么情?庭院、月光、鸦鹊、露水、桂花树。

后两句凝望,抒发了入骨相思之情。

(五)重点词句感悟:地白、树栖鸦、无声、湿桂花、落等词表达的意境。

教案设计98页(六)作者采用的正面抒情的方式吗?参考资料205页(七)学生上黑板写“明月之诗”且赏析。

十五夜望月教案.doc

十五夜望月教案.doc

《十五夜望月》教案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一:教学目标1,感悟作者望月怀人的情怀2,理解诗歌的意境3,收集有关望月怀人的诗词二:教学重点1,作者望月思人的情怀三:教学难点1,诗歌意境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俗话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让人看不见、摸不着、说不尽、道不明。

那么月亮呢,她也是一个永远的话题,人们对她有着神圣的憧憬,美好的向往,尤其是古代的诗人,更是对她有一种特别的情怀。

如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大诗人都写过关于月亮的名篇佳作,我们今天来学习另一位大诗人王建的关于月亮的诗歌—《十五夜望月》2,学习新课(1)检查预习效果,看看生字词能否读准确。

栖鸦、冷露、桂花(2)叫几个学生朗诵诗歌,看看停顿情况,是否有感情(3)问问有没有会背的学生,背诵并且在黑板上默写出来(4)让学生说说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然后教师讲解,在这个过程中介绍一下作者并解题,说明作者写这首诗是望月思远的,当然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5)让学生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描绘的情境,紧接着由教师逐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讲讲诗歌的基本知识(诗眼、押韵等),与学生共同探究作者所描绘的情境和诗歌的意境(6)学生讨论交流,畅所欲言(7)总结这首诗歌,让学生说说作者的情怀和诗歌的意境,并且用自己的话把诗歌情境描绘出来,字数不限(8)让学生说说其它有关望月的诗词,教师可以给出一些例: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9)背诵诗歌,巩固所学内容,在这过程中下课六:板书设计词语连缀:景物(地白、栖鸦、冷露、桂花—寒意丝丝)—意境(幽静悠远)—情怀(望月怀远)教案来源:中文师范091班方敏0901012042教案评价:方敏同学的这篇教案选的是苏教版7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我仔细阅读了几遍,觉得这篇教案设计得还是很不错的。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九年级)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九年级)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年代】中唐【体裁】七言绝句【出处】《全唐诗》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二、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

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三、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四、诗歌赏析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

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不可以。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

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柯锦秀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柯锦秀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柯锦秀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柯锦秀《十五夜望月》目标:1. 了解和理解文学作品《十五夜望月》的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复印柯锦秀的《十五夜望月》文学作品。

2. PPT或白板。

3. 音频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老师播放一段描写月亮的音乐,引发学生对于月亮的联想和思考。

2. 呈现:老师以读书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十五夜望月》。

鼓励学生先自主阅读,然后老师再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朗读。

3. 探究:老师提问学生对于《十五夜望月》的感受以及对于作品中有关月亮的描写的理解。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4. 分析: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月亮的象征意义和主题,如爱情、思乡等。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情节和情感内涵。

第二课时:1. 回顾: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再次强化学生对于《十五夜望月》的理解和感受。

2. 朗读: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品的意境,并在朗读后提出自己的感悟。

3. 分组讨论: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一个角色,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整理出对应场景或角色的感受和想法。

4. 表演: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情景表演,展现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课时:1. 分享:老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外阅读或生活中对于月亮的感受和理解,引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联想和创作欲望。

2. 创作:老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月亮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或写一篇有关月亮的短文。

3. 交流:学生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和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4. 总结: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评估方法:1.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表现。

2. 个人创作的质量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十五夜望月》这篇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苏教版(2016)语文七上3.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页)

苏教版(2016)语文七上3.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3页)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3、学习朗读诗歌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通过想像感悟诗歌的意境美.2、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入】在刘绍棠老师的《本命年回想》里,赏心悦目的腊八粥,大吃大嚼的炒年货,都让我们味蕾大动,扳着指头盼大年。

在沈从文老师的《端午日》里,锣鼓声声的赛龙舟,欢笑连连的捉鸭子,让我们多想去湘西过一次端午节。

那,同学们你知道那个节日与春节、端午日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吗?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

【授新】一、面对一首古诗词,标题对我们理解古诗有什么帮助呢?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提示了作品的类别,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等,抓住标题就像把握住了鉴赏前行的方向,对理解古诗词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实,“十五日望月”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八月十五夜晚望月亮的意思,那么我们还可以围绕这个题目想到哪些问题呢?谁望月亮?在哪里望月亮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在这里望月亮?诗人眼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而且又是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那它透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大家集体说“思亲思乡”。

二、现在我们就来解开谜团看看是谁在望月亮呢?备注: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三、学习古诗词我们除了抓题目,看作者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读了。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读”,通过一诗五读完成对本诗的理解感悟。

1、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在以往的古诗学习中,大家一定知道了古诗从句数上可以分为绝句和律诗;从字数上又可以分为七言和五言两种,谁知道《十五夜望月》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面对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他都有一个大体的固定的节奏划分,比如二而三啦、二二一啦、二一二啦,那么我们再次读这首七言绝句,侃侃它的节奏划分。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栖、鸦”2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会写“栖、鸦”2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互动:中秋佳节是哪一天?这一天都有哪些民风民俗呢?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拜月节。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谈话导入,走近作者。

1.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求学生活。

而一个人孤独的在热闹的中秋佳节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近《十五夜望月》,感受当时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吧!【出示课件】(板书:十五夜望月)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王建(约767—831后) ,字仲初,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

他出身贫寒,一生潦倒,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他的诗题材广泛,爱憎分明,生活气息浓郁。

中秋之夜,王建闻桂花芳香,假桂花而寄托情思,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即《十五夜望月》。

(板书:王建)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3.再读古诗,按照老师划出的节奏线,读出古诗的节奏。

4.听老师示范,读出古诗的韵律。

5.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出示课件】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完整版)1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完整版)1

十五、我的课余生活——写清经过表达感受【习作要求】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课余生活写清经过,语句通顺,条理清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说话有兴趣和自信心,能够做到,语句比较通顺,表达比较完整。

【教学重难点】1、以“课余生活”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出完整、精彩的习作。

2、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课余生活写清经过,语句通顺,条理清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师:课余生活简直就像个七彩的万花筒,全是精彩充实的故事。

踢球、跳舞、画画、探险、郊游……,不管是和同学还是家人,不管是干了好事、趣事还是傻事、错事,样样都是那么难以忘怀,总是那么感人至深。

你们的课余生活玩什么有趣的游戏呢?生:我们玩许多有趣的游戏:跳皮筋、踢毽子、跳房子等。

师:是嘛,这么多啊!学了《爬天都峰》,有的同学告诉我,他也喜欢爬山,爬山给他的课余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

我想,你们的课余生活也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吧!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

二、再现活动场面,体验精彩场景播放图片利用操场现场或者课件资料,再现课间活动几个场景:场景一(女生):踩绳子、踢毽子场景二(男生):滚珠子、拍豆腐、比脚力三、小组交流师:那什么是课余生活呢?生:就是课堂以外的生活。

师:谁能举例子说一说,课余生活都有哪些活动?生:略。

师:课余生活的内容很丰富,我们大致可以归为这4类:1、游戏娱乐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打沙包……2、课余辅导训练,如:绘画、舞蹈、写作、打篮球、跆拳道……3、个人兴趣爱好,如:小书迷──买书、看书;小收集──收集邮票门券;小饲养──饲养观赏鱼鸟;小种植──种植花木盆景、庭院瓜果;小演奏家──天天练习钢琴、小提琴……4、家庭家务劳动,如:洗衣服、洗餐具、打扫卫生……师:这些只是我们课余生活的一部分,说说你最喜爱的一项课余活动吧!生:略。

师:现在请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意思一次课余活动。

(生小组自由交流,分享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
级)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年代】中唐
【作者】王建
【体裁】七言绝句
【出处】《全唐诗》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二、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

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三、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四、诗歌赏析
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

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可以。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

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
蕴藉。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5、诗中点明了哪些意像?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6、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7、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

李菊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