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初把安徽省会迁到合肥
合肥发展历程发展
合肥发展历程发展
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合肥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战国时期,合肥就是中原和江南交通要道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合肥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地。
20世纪初,合肥开始走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1912年,合肥
成为安徽省的省会,这对于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后,合肥的交通、教育和工业都开始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合肥成为中国的原子能研究基地之一。
这使
得合肥成为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中心之一。
同时,合肥也开始发展起了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如电子、化工和机械制造。
改革开放以后,合肥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特别是1992年,合肥被确定为中国中部地区科教兴市重点建设城市,这为合肥的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
如今,合肥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合肥的经济结构逐渐转型升级,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得到高度发展。
同时,合肥也成为中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集聚地。
未来,合肥将继续发展,秉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合肥努力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合肥的介绍
关于合肥的介绍一、地理位置合肥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
它的经度为117°08′-118°50′,纬度为31°14′-33°46′。
合肥地处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交汇处,东邻江苏、浙江,南接江西,西连湖北,北靠河南。
全市总面积11943.29平方公里。
二、历史文化合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早在三国时期,合肥就是当时著名的战略要塞之一。
唐代时期,合肥成为了当时的商贸中心和重要军事据点。
明清两代,合肥成为了安徽省的行政、文化、经济中心,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三、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合肥市逐渐成为全国知名城市之一。
目前,合肥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并且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合肥还是安徽省的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拥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交通网络。
四、旅游资源合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它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包括:1.庐州博物馆:庐州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以古代青铜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青铜器。
2.明故宫遗址公园:明故宫遗址公园是中国唯一一座明代皇帝宫殿遗址公园,是国家AAAAA级景区。
3.三河古镇: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西南部,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这里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化遗迹。
4.巢湖风景区:巢湖风景区位于合肥市东北部,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这里有美丽的湖光山色、丰富多彩的水上活动和独特的渔家文化。
五、美食文化合肥的美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包括:1.蒸馍:蒸馍是合肥传统特色小吃之一,它以糯米和豆粉为主要原料,口感软糯,味道鲜美。
2.芙蓉酥:芙蓉酥是合肥地区非常受欢迎的传统糕点之一,以芝麻、糖和面粉为主要原料制成。
3.板栗烧鸡:板栗烧鸡是安徽省传统名菜之一,在合肥地区也非常受欢迎。
安徽区划调整后的雄心
安徽区划调整后的雄心作者:李秀江来源:《小康》2011年第10期安徽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明确了“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但“塌陷”的巢湖,横在“双核”合肥、芜湖以及马鞍山之间,阻碍了三个城市间的市场要素流动。
撤并地级市巢湖,彰显出安徽通过行政区划调整促进经济崛起的雄心“这次改革,安徽又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面对种种压力和质疑,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课题组成员程必定依然坚定地向《小康》记者表示,拆分巢湖的区划改革,是值得肯定的。
在中国,安徽算不上是经济强省,但安徽人的敢于突破、敢于承担、知难而上是出了名的,大包干、税费改革等都是从安徽开始的,这一次,安徽又谨慎且低调地撤销了地级市。
8月22日,安徽省政府正式公布撤销巢湖市的消息,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
此前,坊间已经传出多种行政区划调整的版本,但安徽省一直对外界秘而不宣。
关于安徽巢湖市“一分为三”的说法终于尘埃落定后,种种迹象表明,类似这样的城市撤并,在安徽仅仅是开始。
按照学者的设计,到2020年,安徽将逐步将省辖市由目前的17个减至14个,县级市由5个增到22个,56个县减到31个。
尽管《小康》记者在安徽采访时,官员和学者都在刻意回避下一步行政区划调整的动向,称“这只是学者提出的设想与建议,不代表官方”,但拆分巢湖,已然彰显安徽寄望通过行政区划调整促进经济崛起的雄心。
三市分“巢”“十年前,离开家乡的时候,这里是巢县,十年后,再回家乡,这里还是巢县。
”一位身在外地的巢湖人,在网上留言,表达了对撤销巢湖的惋惜。
巢湖原为巢县,属巢湖地区管辖。
1999年地改市,巢湖地区改为地级巢湖市,下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原巢县)。
“当时地改市是一阵风,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和调研,缺乏合理性,对此争议很大。
”程必定回忆说。
“拔苗助长”之后的巢湖市并不争气,设立12年来与周围的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相比,巢湖在四市中面积、人口均占第一位,但经济体量一直弱小,2010年四市GDP排名处于末位。
安徽的由来
古代本没有安徽行政区域。
在康熙三年,江南省因人口增多,税收不好管理,当时清朝中堂鳌拜大臣和索尼大臣就会议将江南省东西一劈两半,东边新省叫江苏省(江宁/苏州简称),西边新省叫安徽省(安庆/徽州简称),因江苏省靠大海无法扩展,故分地时地域面积就继承大些,安徽面积就小些,为弥补安徽省份行政面积,就从河南把最穷的阜阳地区划归安徽,将湖北的穷地方六安划给安徽,山东的穷县汤山划给安徽,这样安徽就变成一个新省,省会定在文化名城安庆,里面再带个江南大省当时缴税大户--徽州,以及把中国四大米市的芜湖都给安徽。
同时埋下安徽人日后不齐心祸根,......。
本来省会在安庆,安徽人的高层文化经济和政治头脑还行,当时安徽经济在中华民国排在十二/十三位徘徊。
可到1949年,GCD没有渡江前,把省会迁到合肥,安徽就开始败落,一步一步变成现在“讨饭省”而闻名中国,现已是世界地球村的知名品牌。
其根本原因:GCD的意识是流氓无产者意识,安徽淮河流域民众正符合现中国主流意识,故安徽解放后的所谓大佬级匪匪们一直不安经济发展趋势走,因无法与别的省份拼经济,又要顾及自己省会的门面和土匪山大王意识,只好劫安徽省内四周地方经济。
更麻烦的是安徽主流官员都是本地江淮小痞子土匪文化,只顾眼前,哪有未来。
合肥发展历程
合肥发展历程合肥作为中国安徽省的省会城市,经历了漫长岁月中的繁荣兴盛和沧桑变迁。
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合肥的发展历程。
追溯到3000多年前,合肥地区就有人类居住的痕迹。
古代的合肥属于吴、楚、汉、魏、晋等多个朝代的治所。
清代以前,合肥一直是安徽地区的中心城市,但发展较为有限。
清朝末年,合肥成为了洋务运动的重要城市之一。
当时的合肥发展起了纺织、茶叶、药材等产业,也开始修建铁路和公路,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增强。
20世纪初,合肥开始了工业化的起步。
1927年,中国第一家国有机器制造厂——安徽巨阳机器厂在合肥成立,标志着合肥成为中国现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解放后,合肥成为安徽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地位日益巩固。
改革开放以后,合肥迎来了飞速的发展。
1986年,合肥成为中国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
国家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大型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纷纷落户合肥,合肥成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995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合肥市正式成立,标志着合肥在物理科学领域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进入21世纪,合肥加大了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
建设了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
合肥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产业开始蓬勃发展。
2017年,合肥获得中国中等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前十名,也成为中国创新城市之一。
合肥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
大量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道路和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合肥市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合肥也保护了许多历史古迹,如合肥古城墙、小孔桥等,使得合肥拥有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总的来说,合肥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辛勤付出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从一个小城市,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创新城市,合肥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合肥会继续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把省会从安庆迁到合肥是拖垮了安徽的重要因素
把省会从安庆迁到合肥是拖垮了安徽的重要因素。
理性讨论不要攻击安徽,从一个当年与江浙沪一同支撑中国经济命脉的省份,蜕变成东部不要西部不理的省份!这一切都是因为省会设在了合肥!合肥,靠近南京,它永远都将笼罩在南京这个大都市圈的阴影中;合肥靠近淮河,它更大程度的受淮北影响,而安徽的淮北地区,更是接近河南,其实,合肥源头文化受河南影响更大些,它的发展完全背离了安徽本体!当初,将省会从安庆迁到了合肥,不仅让人摒弃了安庆,更是害苦了安徽!曾经的安庆,与上海、南京、汉口、重庆是长江沿岸的中心城市,称为“长江五虎”,也是安徽文化和经济的源头。
它距离南京、武汉几乎是等距离的,它原本就是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的所在地。
但省会到合肥之后,全力打造合肥,彻底放弃安庆——几乎可以说,今天的安庆与6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安庆沿江,沿江的经济在近代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乎所有的发达城市都在沿江沿海。
安庆是南京和武汉之间的中点,可是,建国后中国版图的一系列交通规划都避开了安庆,西面从阜阳经九江,东面从合肥经铜陵或芜湖。
看看中国版图就知道,安庆,是从中国北方到浙江福建江西最便捷的通道,但由于省会的缘故,这个最佳通道完全没有了,一条铁路还是省内经营安庆出资的支线,高速也就几条绕也绕不开的高速给了一个点!原本,可以从安庆直通黄山、杭州、温州、福州以及江西的最佳通道彻底不可能再有了!可惜,这一切都不可能回头了!然而,继续打造合肥,只会给安徽增加新的负荷,安徽其他城市的血会因此放尽,真的值得决策者深思了!如果当初省会依然选择安庆,安庆无疑还是沿江几个大都市之一,更重要的是,它的辐射性远非合肥可比,安徽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版主申明:发这个帖子,真实用意并不是为了诋毁合肥,敬请肥肥们理解谅解!建国后选定合肥作为省会,抉择者只是简单选了一个安徽的几何中心点,而没有考虑人文和地理中心点。
帖子本身所说的一些事实已无法改变,无非是让全体皖人思考一下——曾经的中国土地上,有一个多么富裕的安徽!而今,安徽人与中部的某个省份,一起沦落为盲流输出、到处偷鸡摸狗的代名词,实在不堪!这里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本贴所列举的,也许只是其中之一。
定合肥为省会的争论之问题
定合肥为省会的争论之问题(2009-05-15)这个原是本人在"5个最失败的省会“讨论中的回帖,现在直接作为新帖挂出来。
主要是好多非安徽朋友对安徽情况实在缺乏通识性的了解,本人就定合肥作为省会的失败提出以下几个论据,并添加了对在其他相关讨论中一些朋友的几个问题回答个人的看法。
一错误的原因1。
交通:合肥虽然在安徽中部,但交通绝对不算方便!当然,你现在拿地图说多好多好,我无话可说.这些所谓的发达交通都是在后来才建设的。
其实不少人都明白,不少铁路完全没必要走合肥,但是为了所谓的省会,都绕道合肥了。
到今天,合肥也不能成为安徽第一大交通枢纽,蚌埠,阜阳在交通上都很强。
2. 城建:这个我更无话可说。
安徽定合肥为省会的时候,合肥只是作为一个人口5万人不到的小县城,基本无城建可言。
当时安徽的城市有3个,芜湖,蚌埠,安庆。
同样以省会的特权,合肥建设成今天这样。
3. 文化:安徽作为很畸形的一个省,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但合肥的文化绝对担不起安徽的省会一职。
皖南徽州文化,皖北老庄都远早于合肥,优于合肥。
4. 历史:有说合肥做省会比其他早,可是这是完全不顾具体情况的说法。
建国前,合肥至多只是临时充当安徽的省会,只是临时!!有说太平天国的时候,但请注意:太平天国时安徽不仅省会安庆占,而且皖南,皖中,皖东不少地区被占,这样情况下也好意思作为证据么???其他合肥为一省省会仅在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淮南西路省会,原因在于淮河以北为金朝,南宋遭受巨大边防压力,纯粹出于边防需要!5. 经济:建国之时,作为人口不足5万的小县城,可想而知合肥的经济是什么样的。
当时不仅芜湖,安庆,蚌埠,淮南远胜于合肥,包括一些地区中心如铜陵,阜阳,徽州,滁州都是优于合肥的。
而且以合肥为省会直接导致安徽经济陷入多线发展的泥潭。
这样本来并无劣处,但作为一个穷省,安徽支持不起这样的发展路线。
在重要的经济发展机遇面前,安徽不能抓住从南京到武汉的皖江经济带的发展机遇,原因就在于唯恐合肥不得发展。
安徽省会的变迁
安徽省会的变迁安徽自1667年正式建省以来,至少有8个城市成为省会或者临时省会,这其中的变迁恰恰折射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时局的变化。
从安徽省会的变化可见时代变迁的脉络。
“安徽省”的由来在中国的众多省份中,“安徽省”只能算是个年轻的省份。
说起“安徽省”就不能不提及“江南省”。
“江南省”设于1645年(清顺治二年),省府驻地江宁(即今南京)。
其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隶省”。
所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
这应该是当时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
富裕到什么程度呢?清初时,每年仅江南一省上缴的赋税额就占了全国所收赋税总额的近三分之一,经济带动文教,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则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民间便有了“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而状元,多出在苏州府和徽州府。
1667年,安徽省正式建立,省名取自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
后来简称“皖”,因安庆境内有皖山(天柱山)皖水。
古皖山清水秀。
“皖”又作“脘”,始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皖彼牵牛”句,其义“美好貌”。
因此,“皖”就是明亮美好的意思。
8月30日,这应该是安徽省的“生日”。
最初“省会”在南京要追问建立安徽省后的“省会”在哪,只能说是在南京。
所以,建省后的安徽学子参加乡试,都是去南京赴考。
这里面有个背景。
考虑到当时的局势,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清廷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苏州)和“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江宁)。
1667年,取“江宁”和“苏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建“江苏省”;取“安庆”和“徽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建“安徽省”。
但因当时仍为守土的省官——安徽布政使司仍寄驻江宁城南的故江南布政使司旧址,这时政治影响力大的安庆城只能视为安徽省的临时省会。
最初省会有四城候选为什么安徽省正式建立了,地域范围也明确了,却不在本省范围内明确一个省会呢?建立省会当然是一个省乃至一个国家的政治大事。
合肥基本资料
合肥名称由来及演变说到合肥之名称的由来就不能不说到肥水。
肥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华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后分二支,一支东下经城南绕到东关,称为南淝河;一支向北,与鸡鸣山龙井的水汇合后,又分二支:一支折向东流,穿城而过,称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经寿县,注入淮河,称为东淝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即发生在此。
晋·谢玄在此地以少胜多大败符坚。
按《尔雅》释义:“归异出同”曰肥,这是肥水得名的依据。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一说因古时庐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班固《汉书》中,为汉置九江郡隶属县。
老市区的宁静和繁华合肥之名见于史书为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辖合肥等县。
可见合肥得名还应早于此。
东汉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废合肥侯国,恢复合肥县。
三国时期,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
吴王孙权曾多次想夺取合肥但未成功,但为合肥留下了不少千古故事和地名,如张辽威震逍遥津,曹操练兵的教弩台,数兵的斛兵塘,孙权逃跑时跃马飞过的飞骑桥等等,只是可惜的是名称仍在,但岁月已磨去了它们的原貌。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为南豫州南·汝阴郡的郡治之地。
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置合州,汝阴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之地。
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合州为北周占领。
至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之地。
从此,合肥县之名就固定下来未再改过。
[1]城市职能(1)现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科研教育中心之一。
(3)高新技术中心、现代服务中心。
(4)区域性旅游会展、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
城市性质现今安徽省省会,正在建设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全国科研教育中心城市,全国金融综合中心城市。
合肥发展历程
合肥发展历程
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古代称为庐州,秦朝时期已建有城池,但真正开始发展起来还要追溯到南宋时期。
当时,合肥是徽州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以纺织业和商业为主要产业。
到了清朝,合肥逐渐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安徽省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然而,合肥在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建和发展,合肥开始逐渐恢复元气。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合肥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政府决定将其打造成为科教兴市,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合肥成为国家人口、科技、文化中心之一,得到了大力扶持。
各类高校和科研机构相继落户合肥,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
合肥还成为了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002年,合肥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七届运动会,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此后,合肥城区不断扩展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如今的合肥已经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崛起”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合肥正致力于打造国家创新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总体来说,合肥经历了从古代商贸城市到科技创新中心的转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在未来,合肥将继续努力,争取成为内地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
毛泽东主席为安徽大学题写校名的前前后后
您的好帮手——《档案界论坛》公众号 鉴 往 知 来05档案管理3/2020总第244期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49年4月3日,安徽省以长江为界,分别成立了中共皖北区委员会、中共皖南区委员会。
此后,皖北区人民行政公署和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相继成立。
安徽的党政系统,被分割成两个部分。
1952年1月2日,中共皖北区委员会、中共皖南区委员会合并,成立了中共安徽省委,原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同志任省委书记,省会设在合肥市。
1952年8月25日,皖北区人民行政公署和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合并为安徽省人民政府。
同年秋,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安徽大学从芜湖迁至省会合肥。
为了落实省委迁校工作的决定,1952年10月27日,安徽大学建校筹备委员会成立,同时,成立了基建领导小组,并派出徐连城、朱世雄领导基建工作班子,到省会合肥开展新校区的基本建设工作。
1956年1月,国家高教部决定安徽省于1959年建成一所综合性大学,并规定先办专科,到1963年再开办本科[1]。
安徽省委对国家高教部的决定进行了专门讨论,并将讨论意见于1956年5月19日向中共中央和高教部致电汇报:“从全国学校分布来看,我省高等学校过少,为适应建设需要,我们赞同在我省筹建综合大学。
”[2]安徽省委提出两条意见:“一、综合大学希提早到一九五八年建成,一开始就办本科,不要先办专科再转到办本科;二、综合大学所需师资,希望由复旦大学代为培养配备,请高教部通知他们,并介绍我们直接与之联系。
”[3]1956年6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派省文教办公室副主任沙流辉到国务院和高教部,争取筹建一所大学。
对此项请求,高教部领导表示同意。
同年6月28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文教办公室批复安徽省教育厅:“校址的问题,根据桂副书记和魏部长指示,同意所报选择地点(即安医西南地区),希同合肥市办理征拨土地和基建手续。
”[4]省委书记处书记桂林栖、省委文教部部长魏心一批示后,学校的建设进度大大加快。
1956年10月12日,学校正式施工[5],到1957年11月,已建成了4幢学生宿舍、12幢教职员工宿舍,教学主楼仍在施工中。
关于合肥的历史故事
关于合肥的历史故事合肥是中国安徽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
以下为您讲述几个合肥的历史故事。
1. 合肥古城的起源合肥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左右,当时的合肥是一个叫作凤台的古国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凤台逐渐衰落,而合肥渐渐崭露头角。
公元3世纪,合肥成为了当地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2. 合肥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383年。
当时,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与后秦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位于合肥附近的淝水成为了这场战役的关键地点。
最终,刘宋成功击败了后秦,确立了其在南方的统治地位。
3. 合肥的科举文化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合肥在明清时期是一座重要的科举考试中心,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参加考试。
合肥的科举文化繁荣了当地的学术氛围,也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
4. 合肥工业的崛起20世纪初,合肥开始经历工业化的进程。
合肥曾是中国重要的军工基地,生产各类军事装备。
此外,合肥还发展起了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和电子业等多个产业,成为中国的工业重镇之一。
5. 合肥的科技创新近年来,合肥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合肥先后建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研机构,吸引了大量科研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
合肥被誉为中国的“科创之都”,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成果丰硕。
总之,合肥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从古代的交通枢纽到现代的科技创新中心,合肥不断演绎着自己的历史故事,展现着城市的魅力。
存在感最低的七大省会,外省人不了解,本省人也不服
存在感最低的七大省会,外省人不了解,本省人也不服脑洞老师脑洞历史观待省会城市。
大家出去玩,都有口头语:上省城玩会去。
可是,有一些省会城市存在感相当低,一来在国内的知名度低,二来,在本省的号召力也低。
比如下面这七大省会城市。
1.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内蒙古的省会大家知道是呼和浩特,但它经济最好的地区却是包头跟鄂尔多斯。
现在大家都是商品经济,你不能占据经济龙头,存在感自然就要低很多。
而且内蒙古的省会存在感低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在清朝的时候,内蒙古实行的是盟旗制,各区域之间是独立的,相互联系本来就低。
而且看地图,内蒙古的区域太狭长了,右边伸入到了黑龙江那一边。
比如呼伦贝尔地区,让它跟呼和浩特玩也太远了点,所以它反而跟北京或者东三省的联系更紧密。
2.山东的济南论起来,济南也是一个历史名城了,但提起山东,外人的第一个感觉可能是青岛,毕竟青岛是个旅游城市,对外宣传得也多,青岛啤酒更是铺遍全中国。
除了青岛,还有淄博,这是春秋时期的齐国首都,也是历史名城。
可以说,不是济南不努力,而是兄弟太抢镜,让济南的省会存在感降低了不少。
当然,说起兄弟城市抢风头,下面这个省会城市更夸张。
3.江苏的南京说起南京,那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了,民国时期的中央所在地。
民国时期,南京号令很多地方不听,现在南京降为省份了,难道一个省也摆不平吗?不好意思,还真的是这样,原因也不是南京不给力,而是兄弟城市太抢镜。
省内的苏州,超级经济大镇,而且从历史上看,苏州属于吴国核心区,语言也是吴语,跟南京的江淮官话完全不同。
所以南京跟苏州的互动着实不高,再加上旁边有个上海超级大都会,苏州人就是出去玩,也多半把上海作为目的地。
而省内除了苏州之外,还有一个隐性大哥:徐州,徐州虽然不是一流经济大都会,但是交通要地,又是历史名城,还有独特的城市气质:彪悍,所以在这一带,颇有点大哥的意思。
它跟南京的互动少,而跟安徽皖北的城市自成一系。
省内有两位大哥,南京这个大哥当然存在感就不那么高了,不过,不要太难过。
安徽为什么要换省会
安徽为什么要换省会这几天,安徽的省会之争非常热闹。
合肥和安庆分别从安徽的两个经济重镇,被“撤换”为安徽两个经济强市。
而合肥与安庆合并之后的新合肥,在安徽省GDP排名中,已经超越了芜湖和阜阳。
这意味着安徽省下一个城市的选择已经不再是合肥,而是安庆、亳州、阜阳等地级市。
这样看来,“撤掉”合肥的传言并不是空穴来风。
一、安徽省会之争安徽省是我国著名的“徽商”之乡,在清朝时期,徽商成为当时的全国十大商帮之一,其财富和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安徽省的省会并没有在合肥,而是选在了安庆,原因很简单:“安庆是安徽和江南唯一的交通枢纽城市”;“安庆不仅是长江中下游最大城市之一,还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但其实安徽还有一个很强的选项:即合肥与安庆合并成新合肥。
因为这样才能在未来更好地承接上海和南京两大都市圈以及长江经济带。
二、合肥与安庆之争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合肥与安庆是一对“死对头”,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城市的位置关系,使得“合肥-安庆一体化"成为了一种必然。
安庆位于安徽西南部,北接河南,西靠湖北,南邻湖南;合肥位于安徽中部,西接湖北,东邻安徽。
两个城市在古代都是中国重要的政治中心,也都有众多的文人墨客来此留下诗作。
近代以来两个城市更是你追我赶。
作为安徽省省会的合肥,在近代以来的发展中一度超越了皖之都安庆。
而对于此次合并之后新的合肥市来说,“省会之争”已经不再仅仅只是安徽省内部之间的较量了。
三、安徽省省会之争对安徽的影响安徽省会之争,对安徽的经济发展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由于安徽省的省会之争,导致合肥和安庆两个城市之间的城市竞争加剧。
第二:对于安徽经济实力来说,省会之争使得原本经济强市安庆、芜湖和合肥三个兄弟城市之间在经济实力上拉开了差距,从而使得本来处于全省经济龙头的合肥被严重拉低。
第三:对于安徽省来说,如果省会之争导致安徽多个地市之间在GDP排名上拉开差距,那么势必会影响安徽省内其他各个地市之间的经济发展。
除了合肥,还有哪9个城市当过安徽省会,南京还当了93年省会?
除了合肥,还有哪9个城市当过安徽省会,南京还当了93年省会?除了合肥,还有哪9个城市当过安徽省会,南京还当了93年省会?文/历史正说图/网络安徽的省会合肥,这是人们现在第一反应过来的,但是在历史上,合肥成为省会才60年,而在之前的240多年里,安徽曾经有过9个省会,其中一个是南京。
南京明朝初期,首都是南京,但是朱棣之后迁往了北京,但是当时的南京还是一个陪都、副都,所以当时的明朝政府在南京这里设置了南直隶,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和江苏地区,清军入关后不久,因为感觉南直隶太大了,所以就把南直隶改成了江南省,1661年江南省又被拆分成立江南右布政使司(江苏)、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但是江苏省和安徽省是在1967年才定下的,当时安徽的省会就在南京。
当时其实有4个候选城市:太平府(马鞍山当涂县)、合肥、安庆、徽州。
太平府历史够,但是离南京太远,所以没有考虑,合肥和安庆当时太小,也没有考虑,徽州经济不出,规模也打,十分适合做省会,但是因为位于安徽南部,不利于管理,所以最后安徽的省会成为了南京(时称呼江宁府)。
这一当省会就是93年。
安庆1760年当时的安庆已经发展的不错了,于是清政府就考虑把省会迁到安庆,因为毕竟省会在其他省份是不好的,于是安庆成为了安徽省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个省会,但是当时安徽考生考试还是要去南京的。
到了清末还是这样。
安庆作为省会名副其实,尤其是近代工业,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成立,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机动轮船都是在这里诞生的。
当时安庆、武汉和武昌是最富有的城市。
合肥、安庆、六安太平起义后,安庆受到了很大的影响,1853年2月17日太平军进入安庆,于是之后定都南京,这个时候,安庆已经不适合成为省会了,1853年4月,安徽省会成为了庐州府(今合肥)。
当然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清军收复安庆后,省会又成为了安庆,民国时期的安庆号称小上海。
1938年日均沿着长江一直南京,安庆不安全了,也是省会变成了六安,但是半年后的1938年6月27日,省会从六安搬走了。
河北河南安徽三省省会迁移历史探秘
1、河北省省会(1968由保定迁往石家庄)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与北京、天津之间形成黄金三角。
保定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一直是河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
这里曾经是直隶总督府治,也曾经是河北省会。
但是文革后期却把河北省会从保定市迁移到石家庄市,以后来的眼光观察,不能不说是当时河北省领导人的一大败笔,这给河北省后来的历史、文化以及城市建设造成了相当的损失,至今深以为一大憾事。
1968年1月28日,郑维山、李雪峰联名签发致毛泽东及中央的《北京军区关于建立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建议在省革委会成立同时,省会由保定迁至石家庄,其理由是“石家庄的文化大革命走在全省的前头,工人阶级队伍比较坚强,可以形成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即发文批准郑、李的报告。
河北省的省会是1966年4月间中央酝酿天津为直辖市才由天津回迁保定的,是以天津现在还有一个河北工业大学。
2、河南省省会(1954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地理优势让其成为新省会河南省会为何“放弃”开封,“相中”郑州?在过去的53年里,民间流传的一个说法是郑州的地理优势使然——京广、陇海两大铁路交会于此,交通枢纽地位在全省各城市中无与伦比。
坊间的这一猜测,在官方档案的种种记载里得到了印证。
1952年8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提请中南军政委,正式将省会迁址事宜提交决策层。
这份言简意赅的报告阐明了迁址的缘由:“鉴于河南省会在开封市,位置偏于全省东部,指导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郑州市则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对该市发展也大有裨益……为此省人民政府第十三次会议暨省协商委员会常驻委员会第十次联席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省会迁往郑州市,并成立省直建筑委员会,在省政府领导下,驻郑州统一进行修建与筹备工作,争取明年即行迁移……”当年8月18日,中南军政委发知照“同意河南省会决定于开封市迁郑州市”。
关于合肥的历史典故
关于合肥的历史典故合肥是中国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典故。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合肥的历史典故。
一、合肥之名的由来合肥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史记·地理志》中,当时称为“合淝”。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淝水的女子,在她的辅佐下,国家得以统一,因此合淝得名。
后来,因为发音相近,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合肥。
二、合肥古城的建立合肥古城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当时,合肥是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发展。
在古城墙的周围,还残留着一些古代的文物和建筑,如古城门、古井等,见证了合肥的历史演变。
三、合肥的黄梅戏黄梅戏是合肥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
相传,明朝末年,合肥曾经发生了一场大火,当地百姓纷纷聚集在一起,用歌舞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就是黄梅戏的起源。
黄梅戏以婉约细腻、悲凉动人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著称,深受合肥人民的喜爱。
四、合肥的明代古建筑明代是合肥的鼎盛时期,也是合肥古建筑的黄金时期。
在合肥市区内,保存着许多明代的古建筑,如庐州府、方山楼、肥东县城等。
这些古建筑以其雄伟壮观的气势和精美细致的雕刻而闻名,是合肥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合肥的科技创新合肥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城市,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科技创新历史。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
早在东汉时期,合肥就已经掌握了造纸术,并将其传播到全国各地。
这一科技创新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合肥的革命历史合肥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活动基地。
在20世纪初,合肥就有许多进步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合肥还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转战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合肥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合肥经济迅速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企业和人才。
说说合肥的来历
说说合肥的来历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境内有我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通过巢湖可连通长江,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我国著名学府中科大就位于合肥市,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尖端的科技人才。
合肥古称庐州,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源起于周朝时期周武王分封在此的庐国,都城就在今天的合肥,不过后来被楚国所灭。
“庐”是什么意思呢?和“巢”一样,是住所、居所的意思,像茅庐、草庐、爱巢。
在周朝之前,在合肥以及巢湖一带有个古国叫有巢国,也叫巢国,势力挺大。
商朝取代夏朝后,夏桀被流放于此。
周朝时期巢国被征服,为了更好地控制,遂将巢国一分为二,庐国就是其中之一。
实际上庐州出现得并没那么早,最初叫合州,隋朝时期才改名为庐州。
“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
这是一种说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
《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
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安徽省会是哪个城市
安徽省会是哪个城市
安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下游和淮河中游。
那么安徽的省会是哪个城市呢?合肥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现代制造业基地。
合肥为什么能成为安徽的省会?
1、地理位置优越:合肥市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地处安徽中部、环拥巢湖、长江以北,是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强,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
2.自然资源丰富:合肥自然资源丰富,乔灌木约179种,药材1000多种,昆虫上万种。
此外,其铅、锌、硫铁矿和明矾石的储量均居安徽省首位。
3.交通便利:合肥已建成合肥站、合肥南站、合肥西站、合肥北城站等火车站,以及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合肥萝岗通用机场两个机场。
境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发达,形成立体交通网络,为当地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4、国家扶持:合肥市是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被定为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的政策扶持带动了当地各个产业快速发展。
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离不开当地优越的环境、交通建设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它不仅从多个维度高速发展,还带动了安徽省其他城市的经济增长,不断向国家中心城市发展。
江南变两省:江苏安徽分家史
江南变两省:江苏安徽分家史导语:清代江南分省是行政区划史上的一件大事,奠定了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基本格局。
分家后,江苏和安徽两省爱恨情仇交织,剪不断理还乱。
作为江苏省会的南京一直被戏称为“徽京”,江苏和安徽分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现在的分省、分市等完全不同。
1.明清时期的“省”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用今天的观念、想法去理解古代的人和事。
首先我们得先简单了解一下明清时期的“省”,省在现在的行政区划体系中是直辖于中央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但是在明清时期虽然也有省,但只能说是俗称或者所通称。
比如说现在村里的村长,这就是俗称,他的实际正式称呼一般是村委会主任。
清代的《文献通考》中就解释过这个问题,“至于省之为名,始于元之中书省及行中书省。
明代于两京之外,分置十三布政使司,而亦称为十三省者,以省为官司之署,其名原可以通用”,中国人讲话喜欢省略,比如留院观察会简称为留观。
而地名行政区划的名称也是如此,被简称为省。
当然布政使是一个官职的名称,实际上“省”不仅是省级政区的俗称,也是布政使等省级官员和衙门的通称。
明代南直隶简单点说明清时期的省级行政区划最初并不叫“省”,官方正式设置中也不存在以“省”为名的行政建制,只设有各种官职,比如浙江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等,当然这些官职繁杂,而且有固定的辖境,慢慢从俗称变成了正式的称谓。
讲完了省的概念,接下来再简单介绍一下明清时期省级行政机构的主要人员组成,明代的省级机构充分借鉴了宋代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方式,一个省在理论上是没有一省之长的,而是将职权分散到不同的机构。
主要有三个机构,一是承宣布政使司,即“藩司”,长官是布政使,前身是元朝的行中书省,负责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等事务;二是提刑按察使司,即“臬司”,长官是按察使,负责刑名、按劾及驿传等事务;三是都指挥使司,即“都司”,长官是都指挥使,负责卫所管理。
三司分别负责行政、司法、军事等事务,颇有“三权分立”的味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当初把安徽省会迁到合肥“安徽省”是公元1667年时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安徽是中国建省较晚的一个省。
说起“安徽省”就不能不提及“江南省”,“江南省”设于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省府驻地江宁(即今南京)。
清江南省的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隶省”。
“江南省”的所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
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省”,还是后来清朝的“江南省”,皆为当时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
清初时,每年仅江南一省上缴的赋税额就占了全国所收赋税总额的近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则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民间便有了“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由于清朝初期,天下尚未完全统一,东南有朱氏南明,西南又有吴氏等三藩势力,再加上满清皇室内部派系矛盾尖锐,争斗不断,而作为清廷主要的财源和人材库之一的江南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就至关重要了。
因此,顺治皇帝决定将江南省分而治之,一来以便更强有力的管理,二来以防再有其它势力利用富硕的江南省作大作强而危及朝廷。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清廷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苏州)和“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江宁)。
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取“江宁”和“苏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建“江苏省”;取“安庆”和“徽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建“安徽省”。
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江苏布政使司”由苏州迁至江宁,江宁正式成为江苏省会;“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迁至安庆,安庆正式成为安徽省会。
从1760年开始,除太平天国时期,安庆被太平军占领,安徽省府曾短暂迁往庐州外(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协商后决定安徽省会仍复迁安庆为宜),到抗日战争时期,安庆沦陷于侵华日军,安庆一直为安徽省府驻地。
江南省虽分为安徽和江苏两省,但安徽和江苏在清朝仍是全国富硕的省份之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安徽每年所上缴的赋税额一直可排在全国前十位,而在当时安徽经济发展重心的沿长江一线及江南的徽州地区,除了芜湖米市是“中国四大米市”之首外,还诞生了一支商团劲旅——徽商,它们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等地区,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那时,作为安徽省会的安庆有着比较高的首位度,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安庆就和武昌、江宁并称为“长江三巅之城”。
公元1861(清咸丰十一年),清朝依靠自己力量在安庆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安庆军械所,一时间,容闳、徐寿、华衡芳等一流的科技专家们云集于此,制造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轮船,它既标志着安庆,乃至于安徽是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同时也体现出当时安徽省的在全国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稍后的1899年,中国第一台电话机亦诞生于安庆。
清朝时期,安徽对全国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科技方面。
“桐城”是清朝时隶属于安庆府的一个县,从清朝康熙年间的方苞初始,先后涌现出诸如刘大魁、姚鼐、戴名世、方东树、姚莹、吴汝纶等六百余位著名文士,开一代散文之风气,因代表人物皆为桐城县人,故被称为“桐城派”。
清朝中期,“桐城派”风行域内,对清代的文坛影响巨大,其后以恽敬为代表的“阳湖派”,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派”的古文,皆为“桐城派”的别支。
“桐城文风”一统中国文坛二百余年之久,有“天下文章,其谕┏恰敝疲┏窃虮挥拔亩肌保《谕┏桥ㄖ啬气里粘隼吹摹案缸釉紫?、辅康雍乾三朝、被满清皇室视为“护国大臣”的张英、张廷玉,则是清朝安徽政治精英里的突出代表。
京剧素称“国粹”,可有多少人明了它原本是安庆石牌小镇的幽巷旧曲?在石牌的弹丸之地竟涌出了郝天秀、程长庚、杨月楼等多位宗师,徽班进京,整个京城为安徽艺人精美绝伦的行头、装饰惊叹不已,“安庆色艺最优!”“无石(牌)不成班!”之说一时间广为流传。
后来,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的安庆潜山人氏程长庚带领三庆班对徽调进行改革,继承并发扬徽调兼容并蓄的特点,使京剧在徽调的基础上逐步成型并完善。
而在江南的徽州地区,擅于经商的徽州人却有着“贾而好儒”,“贾儒结合”的显明“儒商”特点,新安理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朴学、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刻书、徽派建筑、徽菜等等诸多综艺门类在历代徽州人的手中传承、发扬和交融,逐渐形成了被称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并随着徽州商人们的步履传向各地。
“湖笔、徽墨、宣纸、歙砚”为公认的”文房四宝”之上品, 而在这其间就有“徽墨、宣纸、歙砚”三宝产自徽州,足可见徽州重文兴教的风气浓厚,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六十余年间,从这片土地上走出了近七百名进士,十九名状元。
从19 世纪末开始,中国大地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革命浪潮。
而20世纪初叶,以“民主、科学”为旗号的,被称之为“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新文化运动”,有两位杰出的擎旗者,分别是与“安”字对应的安庆人陈独秀、与“徽”字对应的徽州人胡适;而奠定国人现代思想之基的《新青年》杂志,自1915年9月第一卷第一号至1916年第六号的作者群,几乎全出自安徽的皖江一带。
毫无疑问,安徽曾在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影响过中国的历史进程!民国初年,南京国民政府虽然撤消了徽州府的建制(一同撤消的还有庐州、凤阳等府),在安徽省设安庆、芜湖和淮泗三道,但国民政府和安徽省府依然把安徽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沿长江一线和江南的徽州故地。
孙中山先生在其著作《建国方略》和《建国纲要》中就提到在安徽要重点建设两个地方:一是安庆,二是芜湖。
要把安庆建设成为武汉和首都南京之间一座横跨长江两岸的特大型“双联市”,把芜湖建设成为长江流域主要的港口城市(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抗日战争中,安徽省会安庆沦陷,安徽省府被迫从安庆迁出,先后随战事的发展,暂驻立煌(即今天的金寨)、芜湖、合肥等地。
1949年合肥解放时,由于安徽巢湖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还未完全解放,中共中央临时在合肥设皖北行署,之后渡江战役总指挥部也就设在了肥东。
芜湖解放后, 中共中央又临时在芜湖设立皖南行署,1952年中央决定合并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复建安徽省,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地合肥。
尽管在建国初期,安徽曾被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列为沿海省份,但不可否认省会由沿江的安庆迁至内陆的合肥,使安徽在政治心理上由一个通江达海的沿海省份变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内陆省份,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航空运力几乎为零,而铁路运力极其有限的状况下,作为”中国第一大水系”的长江对于安徽意味着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
而合肥虽然位于安徽地理之中心,但却远离长江和淮河这两大贯穿安徽的主要水系,因此,交通相对闭塞。
再则,合肥在解放之前只是一个人口不足5万的小县城,连两层以上的楼房都很少见,各方面条件相当简陋,很多基础设施都要从零起步。
因此,使得安徽发展的眼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主要局限于合肥的周边。
但是合肥发展了这么多年,所辖三县依旧后,长丰还是国家贫困县。
而合肥的周边城市,如六安、巢湖、淮南也没有在合肥的带动下富起来。
过几十的努力,合肥的经济总量到1984年才超过芜湖,而到1989年才超过安庆。
到2005年“十五”计划末,合肥的经济总量仅为850亿,再来看看周边的其它省会城市:2005年,杭州的经济总量为2900亿,南京的经济总量为2400亿,武汉的经济总量为2200亿,郑州和济南的经济总量已2000亿,而南昌的经济总量也有1100亿了!现在,只要是有点儿经济常识的人都能明白,把一个原本是县城的地方建设成一个省会要比把一个原本就是城市的地方建设成一个省会所花的经济成本大得多!不可否认,合肥从20世纪40年代末的一个小县城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就其自身而言,却是创造了“奇迹”,但这种“奇迹”却是以过度耗费安徽的“元气”为代价的!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安徽的不少省领导都感觉到了合肥的诸多局限性,有把省会迁到条件较好的沿江城市芜湖的想法。
为了“断绝”这种想法,使安徽的领导们安心建设合肥,1958年,毛主席利用视察安徽和为新建立的“安徽大学”题校名的机会,以书信的形式向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胜明确了他不同意把省会迁到芜湖的态度!(这封信现雕刻于安徽大学校本部南门背面的墙壁上)。
毛主席之所以执意要将省会留在合肥,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建国之初,长江以南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有匪患,西南地区尚未平定,再加上台湾岛上的国民党蒋氏集团一直叫嚣着反攻大陆。
安徽地处长江咽喉地带的战略要冲,把省会放在一个长江边上的城市有着很大的战略安全隐患,如果像武汉和南京这样的沿江战略重镇失守,敌人依靠长江便利的交通条件,顺水而至,极有可能在一天之内拿下两个省会城市。
而合肥周边三百公里的方圆内,东,南,西都是山区,向北是平原地带,也就是说,如果军队东进,西进,南下设置集结点,合肥是最理想的地区,它是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地形能够缓冲敌军的进攻,容易展开反攻和推进前的物资和人员的准备。
合肥是作为军事价值存在的, 把省级机关和企业设在合肥,把其它地方的资源向合肥集中并在周边县市发展军工基础企业都是为了这个军事上的目的,安徽整个省就如同是一个军事泄洪区和军事缓冲区。
从一定意义上说,合肥能成为安徽省会主要是“军事政治”的产物,而没有多少经济发展上的考量!随后,依据中央的战略意图,安徽省的领导层即确立了以合肥为中心、以沿淮为重点、皖北带动皖南的发展战略。
在1950年——1984年之间安庆、芜湖二市的财政总收入为78.3亿元,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9.62亿元,净上缴国家省财政58.8亿元。
而在这期间合肥、淮南、淮北三市的财政总收入为78.92亿元,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90.51亿元,不但一分没有上缴,反而从国家和省里得了11.59亿元,事实证明,这种“抽血”似的发展使得安徽在经济上陷入了衰落的泥潭。
毛主席在建国初期的一些讲话和文章中都将安徽视为“中国东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之列(《毛泽东全集》中有收录), 事实上, 建国之初的安徽在经济上的确属于中等发达的省份,而如今安徽似乎已成了“贫困”的代名词! 安徽为国家的战略安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