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希金与俄罗斯文化

编者按:吴晓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和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成员。国内俄罗斯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主要学术专著和译著有《俄罗斯诗神———普希金的诗歌》(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俄国文化之魂——普希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诗的隐居》(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生活中的果戈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解读俄罗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2008年11月6日,吴晓都研究员应邀来到华中师范大学为外国文学教研室的师生作了题为“普希金与俄罗斯文化”的学术讲座。

我今天的讲座将围绕三个关键词:俄国、苏联和普希金。普希金的地位与影响毋庸置疑,他是一位跨民族、跨国度的文化大师。《嘉尔曼》(又译作《卡门》)是法国作家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的主要代表作。梅里美则是与普希金几乎同时的著名小说家,他极为欣赏19世纪俄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翻译和介绍了许多优秀的俄罗斯作家及作品,尤其关注普希金。正是普希金创作的传奇长诗《茨冈人》启发了梅里美,才有了后来闻名于世的《卡门》。《茨冈人》在国内最早是由瞿秋白先生翻译的,它借文明之子阿乐哥与自然之女金斐拉的爱情悲剧,暗示了代表俄国贵族社会中“多余人”形象的男主角阿乐哥想要逃离资产阶级文明、到自然的怀抱中找寻理想归宿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该剧展示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文明人内心的困惑,结局是对浪漫主义幻想的终结。19世纪丹麦著名的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在《俄国印象记》中曾经专门谈到普希金对梅里美的影响:普希金的“《茨冈人》最为优秀。茨冈姑娘的形象无拘无束、清新可爱,和缺乏道德力量的阿乐哥对比,给人极为强烈的印象,后者逃离文明却随身带来了它最可恶的罪恶之一──忌妒,把曾经爱过的人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普罗斯佩·梅里美曾经译过这首诗,可能正是这一首优美的诗歌为他提供了杰作《卡门》的主题思想。”我认为勃兰兑斯的分析判断是有理的,如果说普希金用诗歌的形式展现了最初的创意,梅里美将它在小说的领域进行了升华,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则是为它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一、人民之子:诗神普希金

我1990年曾到莫斯科大学俄语教学法科研中心访学,它现在已经更名为苏联普希金俄语学院。我发现俄国人非常喜欢普希金,在俄罗斯以“普希金”命名的景物不计其数。这种现象背后是有着深层原因的,虽然俄罗斯的文明起步很晚,但在近三百年的历史里,它却达到了世界文明辉煌的顶点。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当属俄国,鲁迅先生认为俄罗斯文学是“为人生的文学”,他创作的《狂人日记》就深受果戈里的影响。而普希金则是传入中国的俄国文学第一人,1903年他的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的译文在国内出版,这也是介绍到我国来的第一部俄国文学作品。虽然俄罗斯文学起步晚,但也留存有像《伊戈尔远征记》这样的精品,这是一首写于12世纪末叶的俄国古代英雄史诗,但这些对整个社会、整个文化界的影响远不及普希金。普希金是俄罗斯现代文学、现代文化和现代语言的奠基人!

普希金登上诗坛是在18世纪的感伤主义之后,他出生于古老的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是彼得大帝用一瓶伏特加换来的黑奴,因为他身材高大,所以成为了沙皇的贴身侍卫。普希金身上的

黑人血统十分明显,他皮肤黝黑,拥有非洲人的短卷发。他从小就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成长,叔叔和父母都是文化贵族,家中藏书丰富。普希金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是一个酷爱读书的神童。19世纪初期法国文学风靡俄罗斯,普希金因为精通法语,因而得到了“法国人”的绰号,此外他还懂得德语、英语等多国语言,对蒙古文化他也有一定的了解。我认为任何一个成熟发达的文化,它的起源、构成都不会是单一的。和有“音乐上的普希金”之称的柴科夫斯基一样,普希金也是学司法出身,最后弃法从文。普希金少年时期就显露出了写诗的天赋,16岁的时候为中学考试创作了长诗《皇村回忆》,并在升级考试时当众朗诵该诗,受到著名诗人杰尔查文的高度赞赏,从而一举成名。他的这段经历使我想到了我国中唐时期一位同样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乐天同样是少年成名,也是在16岁的时候,他只身前往京城拜谒当时的诗坛泰斗顾况,被调侃道:“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等顾况看到《赋得离离原上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惊奇,不禁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使年轻的白居易从此诗名大振。

俄罗斯音乐之父、俄国古典民族音乐的创始人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虽然只比普希金小五岁,但他也尊普希金为老师,他的很多歌剧都是根据普希金的诗篇改编而成。我认为作家分为两种,一类是活在文学史中,一类是活在人民的语言里、生活中。真正的大师是活在民族的生活里,活在语言里,活在文化中的。走到苏联的每一座城市里我们都能与普希金相遇,他活在民族的现实当中,活在人们的灵魂深处。

普希金关心民族与人民的命运,他积极地汲取民间文学的养分,模仿民歌创作歌谣。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对民间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普希金号召作家到农贸市场去学习语言,他认为人民大众是作家的母亲,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是作家们创作的源泉。普希金本人对劳动人民的语言也是烂熟于心,创作当中更是信手拈来。这与后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

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既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同时还是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是“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各个文学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他是俄罗斯人民生活里的知音,从童话开始,他的创作就给各个年龄阶段的俄国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情诗“我曾经爱过你”——“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象我爱你一样。”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爱情观,更是受到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喜爱。

青年时期的普希金结交了一批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他深受民主自由思想的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普希金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现实的挫折是从他的南方时期开始的,十二月党人的挫败、流放接踵而至,从这时候起他作品中的现实光环不断加深,开始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创作。

二、百科全书:《叶甫盖尼·奥涅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