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从女权主义到双性同体
从女权主义到双性同体史玮璇李静关键词:《金色笔记》女权主义双性同体摘要: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莱辛的创作中,女性是她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表现女性命运方面,最负盛名的就是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
该小说在评论界经历了一个从批评到认可的漫长过程,笔者通过分析这一过程,揭示了小说深刻的主题意义。
一、引言多丽思·莱辛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英国女作家,她用开阔的创作视野,真诚的写作风格来审视着一个分裂的文明。
其作品如同女性经验的史诗,常被译为多种文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莱辛的创作因1962年出版的《金色笔记》而达到顶峰,她也因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笔记》自面世以来就在文坛中占据主要地位,被誉为20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作者描写了多种女性的思维、感觉和经历。
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触及到了战争、文学艺术、两性关系等20世纪西方国家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深入剖析了50年代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困境。
它的魅力犹如一块磁石,使它的周围聚集了当代各种流派的评论家。
《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弗里曼·沃尔夫是一位在政治追求中屡屡受挫的共产主义者,一位在写作障碍中苦苦挣扎的女作家,更是一位追求自由反被感情羁绊的单身母亲。
(作者将女主人公命名为弗里曼,英文Freeman的音译,并非偶然)安娜在经济上不倚仗他人,在思想上、政治上也孜孜求索,不肯盲从,是独立不羁的新型女性形象。
然而,她又被世代相传的蔑视妇女的思想所毒害,不时流露出某种自我厌恶。
虽然被置于“自由女性”的标题之下,安娜的生活从性爱到政治,从事业到心理又纷纷面临着崩溃。
为了在混乱的现实面前保持完整的人生,安娜同时记录着黑红黄蓝四本笔记。
其中黑色笔记是关于安娜在非洲的一些经历,其中许多描写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记载着安娜的政治生活,记录了她对斯大林从憧憬到幻灭的过程;黄色笔记是她以自身经历为模板创作的题为《第三者的影子》的爱情小说;蓝色笔记则是她情感轨迹的记录。
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_理论与实践
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_理论与实践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理论与实践引言: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探讨了性别认同与性别界限之间的关系。
这一研究理论呼吁打破以二元性别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提供包容与认同。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
一、理论背景: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通过对二元性别的主观性进行质疑,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性别框架的思维方式。
传统性别观念将人们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极端,并为这两个性别设定了特定的行为和角色。
而“双性同体”研究认为,性别不是生理特征的简单划分,而是个体对自身的认同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之间的交织。
通过超越二元性别,探讨性别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催生了新的理论思考。
二、理论内容:1. 性别认同的多样性: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主张取消以传统性别为基础的分类方式。
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性别认同的多样性,认为性别可以是多种不同因素的集合,如文化、社会角色等。
这一理论为非二元性别认同的个体提供了自由和机会,超越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2. 性别界限的超越: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关注性别界限所产生的社会压力和歧视。
对于二元性别系统的批判,鼓励个体去超越性别界限,摆脱社会对性别表达的限制。
这种超越性别界限的努力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争取了平等和尊重的权利。
三、实践探索:1. 性别教育的重构: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提倡对性别在教育中的重构。
重视培养个体对性别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避免传统性别观念对教育、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影响。
推崇性别平等的教育,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机会。
2. 社会制度的变革:通过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人们开始重视社会制度中性别的特权和歧视。
致力于改善社会对性别非二元的个体的认同和包容,推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变革,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争取平等权益。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论文摘要:伍尔夫是公认的女权主义先驱者和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但她不愿将自己囚于单一性别的一极。
她提出了关于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双性同体的大脑是最正确的文学创作状态。
伍尔夫的家庭背景影响及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促使其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
在伍尔夫三部具体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得以充分表达。
论文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文学创作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批评家。
她因独有的对生活的感性和细腻的语言特色,以及对于意识流写作手法的大胆尝试与创新,使她的作品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
然而,她对于女性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关注更加引人注目。
纵观伍尔夫的一生及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文学创作中的双性同体思想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
在?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间自己的屋子?等论著中,弗吉尼亚·伍尔夫屡次强调:囚于单一性别的意识是艺术创作的大敌。
一个男性或女性艺术家具有太强的男性或女性意识,会阻碍他们具备人类统一的整体性视角。
只有在精神上到达两性的和谐,从而摆脱性别角色的束缚,才能最终实现艺术的最高境界。
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伍尔夫的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到灯塔去??奥兰多?和?一问自己的屋子?,揭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及其在有关文学创作中的反映。
一、双性同体的文学起源及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文学,是一种对人类思想和生活的艺术反映形式,我们在其中随处可以见到双性同体思想的印记。
双性同体的概念在其中被扩展为对性别思想的超越。
其实,在伍尔夫之前的文学先驱的作品中,就已经对这个思想或多或少地提及和做了初步探索。
如在荷马史诗中,很多神看起来就是双性同体的,这可能是在文学作品中首次出现的双性形象。
之后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塑造了女扮男装的女性形象。
直到18世纪中期,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得到关注和分析。
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变迁
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变迁关于中国女性主义思潮的流变历程,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空白期(中国封建社会及以前)、引入期(20世纪初期到新中国成立)、畸变期(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其中,第二时期与第三时期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划分,为了论述的方便,以新中国成立作为区别不同社会性质的一个分界点。
1. 空白期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之前的几千年里,华夏历史上虽然涌现出了众多的杰出女性,但是传统文化并没有孕育出像西方那样激烈的、富于战斗性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女性主义思潮。
所以,这一漫长的时期,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女性主义思潮的空白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父权社会的种种典章制度中牢牢地确立起来。
中国文化在构造阶级等级的同时确立了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的本体论和价值观。
周易和易传的哲学就是从天地、日月、阴阳、乾坤的天人秩序来论证男女的尊卑、内外、刚柔、贵贱的关系;儒学的创始人孔孟的重“人道”的伦理主义把这种秩序人道化和具体化了;到了汉儒那里,从天人合一、感应出发,论证“天不变,道也不变”的秩序的永恒性,从阴阳五行来求证“三纲六纪”、“男尊女卑”的合理性;宋代理学家从“太极”、“天理”来论证“三纲五常”的普遍性和“灭人欲”以“存天理”的必要性……,到了封建帝国后期,儒释道合流,多重文化构设将性别制度的不平等论证成天经地义的永恒真理。
对于中国来说,女性主义的确是“欧风美雨”下的泊来品。
封建社会中,由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的纲常伦理思想对女性的极大束缚,中国没有女性主义思想产生的先天土壤。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父权社会的种种典章制度中牢牢地确立起来,但是中国社会的性别不平等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几千年以来,“慈母”与“严父”这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孝”这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赋予了作为母亲形象的女性以相当的家庭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 女性的才智和创造力只能体现在家庭这一私人领域中,发挥着“静能制动”,“柔能胜刚”,“无为而无不为”的家庭关系协调员的作用。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代表作《奥兰多传》中反映的双性同体思想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代表作《奥兰多传》中反映的双性同体思想一、本文概述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女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以其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和深邃的文学洞察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的代表作《奥兰多传》不仅是一部跨越时空、性别和文化的传记体小说,更是她双性同体思想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深入剖析《奥兰多传》中所反映的双性同体思想,探讨这一思想在小说中的多维度展现,以及它对于理解伍尔夫女性主义观点的重要意义。
双性同体,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理论,强调个体内部男性和女性特质的共存与和谐。
在伍尔夫看来,双性同体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理想状态,也是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础。
在《奥兰多传》中,她通过主人公奥兰多的性别转变和人生经历,生动地诠释了双性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
本文将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入手,逐一分析双性同体思想在《奥兰多传》中的具体体现。
我们还将结合伍尔夫的生平经历及其女性主义观点,探讨这一思想在她个人创作和文学理念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立场和双性同体思想,也能从中汲取启示,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性别平等和个人成长。
二、《奥兰多传》概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奥兰多传》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和深度哲学思考的小说。
该作品以主人公奥兰多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巧妙地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十六世纪的英国伊丽莎白时代到二十世纪的现代社会,展现了奥兰多身为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的生活体验。
奥兰多最初作为一个贵族青年出现,他热爱诗歌和冒险,对生活充满好奇和热情。
然而,在一次神秘的遭遇后,他被诅咒变成了一位女性,开始了另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人生旅程。
在小说中,伍尔夫通过奥兰多的双性人生,探讨了性别、社会角色和个体自由之间的复杂关系。
奥兰多在男性身份和女性身份之间的转换,不仅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也是对个体在社会中寻求自我认同和自由的象征。
_双性同体_的历史演变及文化蕴涵
各远古文明普遍认为 : 造物主是半阴半阳的 , 或者是雌雄同体的 , 这非常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 彼此封闭的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物和其他遗物中 。 这种奇特的共性包含了一个共同文化代码 , 反映了 人类的原始思维进化到语言阶段后形成的 “双性同 体”神话 。
艾利亚德在《比较宗教学模式》中 “神圣的双 性同体的神话”一节中写道 : “由于在神性之中同 时存在着所有的禀赋 , 所以完全必要的是从神性中 或明或隐地看到两种性别的合并表现 。神圣的双性 同体只不过是表达神的二位一体的一种原始公式 ;
婆罗门教的圣书《往世经》说 : “至高无上的 精神在创世的行动中成为双重的 : 右边是男性 , 左 边是女性 。她是玛亚 , 永恒不灭的 。”又说 : “神圣 的创世因体验不到极乐 , 是孤独的 。他渴望有一个 同伴 , 直接满足欲望 。他使自己的身体分成男性和 女性 。他们结合 , 创造了人类 。” ⑤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 18 —
○文论百家 ○
在埃及神话中 , 始祖之神也是双性同体的 。地 神格卜和天神努特原来相互拥合 , 难以分离 。后来 其父 (一作其子) 大神舒将努特即天宇高高举起 , 努特才同她的兄长 , 也是她的丈夫地神格卜相分离 ④。
在新西兰的土著居民毛利人中 , 也流传着天和 地被扯开而分离的故事 。天神拉吉和他的妻子芭芭 在无止境的性拥抱中联为一体无法分开 , 他们产生 了诸神和万物 , 后来这对夫妻被他们的孩子 (其他 神) 扯开而分离 λω。
在中国神话中 , 天公地母从合为一体到一分为
双性同体·女性身体·后性别——从《女性主义理论导论》谈起
第37卷第1期 2017年2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Vol.37 No.1Feb.2017双性同体•女性身体•后性别—从《女性主义理论导论》谈起张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广东科学中心,广东广州510006)摘要:从玛丽•伊格尔顿的《女性主义理论导论》出发,对女性主义书写策略的历时性嬗变进行梳理与分析,将其归纳为以“求同”、“求异”、“无异”为特征的三个阶段,并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提出后性别叙事是继双性同体、女性身体之后,基于赛博身体的后性别叙事,是女性主义书写策略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策略;双性同体;女性身体;后性别;赛博身体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98(2017)01-0053-06女性主义理论研究进人二十一世纪继续呈现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众多女性主义理论纷繁复杂、各执己见,此时有必要回顾女性主义学者的经典名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上把握女性主义理论发展脉络。
当代女性主义学者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编著的《女性主义理论导论》(4 Cono'seC om panion to F em inist T h eo ry,2003)汇集了女性主义学者关于女性主义理论诸多方面的论述。
但是,伊尔戈顿对女性主义文学的论述过程中,对女性作为作者的研究意犹未尽,仿佛刚刚崛起就遭遇“作者之死”的寒冬,转向读者反应批评,之后虽有女性主义作者采用自传体等文学类型增强女性主体性的努力,却只停留在宏观文学类型研究层面,未深人文本的叙事、文体等微观层面。
鉴于此,本文拟从女性主义叙事策略层面对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章节辅以历时性的梳理与补充。
在本研究中,需要指出的有两点:其一,本文将后性别作为女性主义叙事策略发展的新阶段,但并不排除并行于后性别叙事的其他女性主义叙事策略。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出 , 古老 的欧 洲并 不存 在 以 阶级 或 者 以性 别 为 基 在
础 的 等 级 社 会 , 时 的社 会 是 平 等 的 , 家 都 受 到 有 那 大
关 人 性 的 教 育 。 在 其 他 民 族 的 神 话 、 物 及 生 活 习 文
娃 , 来 爱 情 把 他 们 重 新 结 合 在 一 起 。在 中 国 的 创 后 世 神 话 中 , 早 已 有 了 “双 性 同 体 ” , 话 中 暗 含 着 也 观 神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代 恰好 体现 了历史 的倒 退 。在 父 权 制 社 会 里 , 性 男 利 用 特权将 女性 排 挤 出政治 、 育 、 济 等 两性应 共 教 经
俗 中都 有 发 现 诸 如 此 类 的 早 期 “ 性 同 体 ” 文 化 遗 双 的
留 。这 一 思 想 的 印 迹 , 现 了 原 始 人 类 朴 素 的 性 别 表 平 等 意 识 , 含 着 最 基 本 的 意 义 : 类 的 文 化 、 自 蕴 人 对 然 的 开 拓 以 及 自身 的 发 展 是 由 两 性 共 同 完 成 的 , 男
内 外 很 多 古 籍 、 话 和 文 物 中 得 以 证 明 。基 督 教 经 神
典 《 经 》 蕴 含 着 “双 性 同 体 ”的 思 想 , 本 是 双 性 圣 里 原 同 体 的 上 帝 仓i 了 亚 当 — — 由 男 性 和 女 性 两 个 部 分 . 1  ̄t
组 成 , 帝将 2 上 , 1 分 成 了两 半 , 一 半 就 是 女 性 夏 E当 另
放。“ 平等” 不仅仅是 性别上的, 更是文化上 的, 必须清 除人 们价值观深处 的传统 的、 错误 的、 滞 的观念 , 一名 自在 停 做 的、 成功 的、 自身 掌控 的“ , 由 我” 推动人 类文 明向更高层次发展 。 关键词 : 女性主义 ; 双性同体 ; 父权制 ; 平等 文章编号 :7 —7 0 1 —4 2 ( O 0 O —0 1 0 9 8 —8 72 O —3 2 1 )4 9 - 3
和谐与发展——论伍尔夫《自己的一间屋》中的双性同体
摘要:双性同体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学观点,出现于1929 年出版的论著《自己的一间屋》中。
它既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内容。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倡导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伍尔夫;双性同体;和谐与发展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二十世纪英国最具有独创性的杰出的现代主义与意识流小说家,女权主义者。
伍尔夫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其父莱斯利·史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文学家兼评论家,她幼年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去世后,举家迁居到了布鲁斯伯里(Bloomsbury)。
后来她的家成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学团体”(The Bloomsbury Group)的活动中心。
1941 年因精神崩溃而自杀。
其代表作有《远航》(1915)、《雅阁的房间》(1920)、《达洛维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海浪》(1931)、散文集《自己的一间屋》(1929)、《三个畿尼》(1938)等等。
伍尔夫不仅是出色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西方女权主义的先驱。
《自己的一间屋》(A Room of One’s Own 1929)是她主张女权运动的一部名著,被称为二十世纪女权主义思想的里程碑。
在《自己的一间屋》中,她从中政治、经济、文化视角探索了女性写作的历史并对女人社会地位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地指出了女人必须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束缚她们身体和精神上的不平等的枷锁;同时,勇敢地去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
在《自己的一间屋》中伍尔夫提出了具有女权主义思想的文学观点,双性同体(androgyny)即同一身体上具备雌雄双性的特征,双性和睦相处的追求与向往,认为双性的和谐才能促进更大的发展。
《自己的一间屋》这本书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它描述了伍尔夫杜撰的“牛桥大学”一番经历,借此作者想要说明妇女在那个年代,以男性为中心的高等学府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双性同体的和谐思想及当代女性的发展状况
双性同体的和谐思想及当代女性的发展状况作者:时永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摘要:女性和男性构成了世界的人类,其中女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女权运动的三次浪潮逐渐解放了女性,女性由男性的附属品成为独立的女性,社会的半边天。
双性同体的和谐思想符合当代女性人格的完美发展趋势。
关键词:双性同体;女权主义;男权社会;女性独立;完美人格;双性对话作者简介:时永玲,女,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1-0222-01前言世界上有女性和男性,而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在当今社会,女性主义运动已经经历了三次浪潮,女性逐步站到了一个新的位置。
本文将从双性同体的观念出发,分析当代女性具备的时代精神所体现的完美人格。
再者,略述在男权社会文化影响下女性在人格方面的发展历程。
1、双性同体阐述双性同体即是雌雄同体,在生物学上,此词意为同一个体上拥有两种性别,表现为雄性与雌性的共生体。
在心理学上,可以理解为同一个个体,既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阴阳相互调和,合二为一。
在西方神话和东方神话故事里均有对双性同体的细致描述。
中国民间神话中,素有天公地母之说,在乾坤未开之时,天地原是一体的,即为二性一体。
在新西兰的土著居民中,流传着天与地被扯开而分离的故事。
天神拉吉和妻子芭芭在无止境的性拥抱中联为一体,无法分开,他们产生了诸神和万物。
后来他们被孩子扯开而分离为两种性别。
本文着重点在人格方面的双性合一,即为男性气质的女性和女性气质的男性特点。
简言之,即为男人的优点,如勇敢,果断,强大同样可以在女性身上得到体现,相反,女性的体贴,爱心,温和,聪慧同样可以在男人身上得到锻炼。
二者气质的解饿可以更好地使一个人平衡发展,拥有完美的人格。
柏拉图曾经说过“从古代起,人与人彼此相爱的就植在人的心里,它要恢复原始的整一状态,把两个人合成一个,医好从前截开的伤痛”,这既是说一个人只有找到另一半才是完整的人,这一半可能是异性也可能是同性。
走向和谐——解读伍尔夫《奥兰多》中的“双性同体”观
[ 收稿 日期 ]0 10 .1 2 1-31 [ 基金 项 目] 浙江 省教 育厅 科研 项 目 “ 向和谐— — 解读 伍 尔夫 在 《 兰 多》 中的 ‘ 性 同体 ’观 ”( 2 1 10 5 的资助 成 果 走 奥 双 Y 0 09 8 ) 作者 系浙 江 理工 大学 外 国语 学院讲 师 ,在 读博 士 。
在精神上和品质上 日益接近 。 当今 的世界 已是男女两性互相 沟通、对话的时代 了。 9 ”【 】
伍尔夫的 “ 双性 同体 ”思想无 疑是具有辩证精神和发展 眼光的,在当时 的父权社会尤其难 能可贵 。伍尔夫肯定男女 两性的差异 ,但反对夸大差异 。在她看来 ,双性的心灵让人 类社会更和谐 、 更平等 。男性和 女性作为平等的个体相互理 解, 相互尊重 , 女性才 能得以实现 自身价值 , 促进 自身 发展 , 获得人的 自由和尊严 。伍尔夫 的 “ 双性 同体 ”观 ,不忽视, 不排斥,也不抹杀任一性 , 是把 两性 和谐统一视为美好 的 而 性别理想 。 只有两性平等地对待彼 此, 互相包容 , 逐渐 融合 , 人类 社会才能够真正达到和谐统一 。 四 、 结 语 综上所述 , 尔夫 的“ 性同体 ” 作为解决两性冲突 、 伍 双 观 促进 两性平等 的理论依据 , 为女性 主义 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 也为后来研究 女性 主义 的学者提供 了广阔 的 发展空间 。“ 性同体 ”虽然是一种文 学理想和社会理想 , 双 带有几分 “ 乌托邦 ”的色彩 。而且 ,“ 双性 同体 ”的人物作 为社会的 “ 第三性 ” ,也有着极大 的局 限性 和狭隘性 ,容易 导致人物解读 的形式化和机械化 。但是 ,伍尔夫通过 “ 双性 同体 ”人物的塑造 ,不仅颠覆 了父权社会 的男性中心主义 , 还规避 了女性走 向分离主义 的立场 。 虽然伍尔夫运用 的是女 性 的 视 角 , 思 考 的却 是 双 性 的 问题 ,即 她 的女 性 主 义 文 学 但 理论没有停 留在男女二元对立 的这个 矛盾 层次上, 而是走 向 男女二元对立 的统 一。【j l 因此 ,伍尔 夫的 “ o 双性 同体 ”理 论 必 将 以 其 开 放 性 和 包 容 性 对 女性 文 学 的 创 作 产 生 深 远 的 影响 。
弗吉尼亚•伍尔芙双性同体思想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与《奥兰
弗吉尼亚•伍尔芙双性同体思想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与《奥兰多》中的体现作者:田明莉孙雪瑛刘伟荣王爽鲁楠赫妍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4年第05期弗吉尼亚•伍尔芙是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先驱,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理论,在小说《奥兰多》中体现了该理论。
本文以伍尔芙的这两篇经典著作为例,梳理了双性同体思想的形成及发展,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伍尔芙的创作理念及作品。
伍尔芙女性主义双性同体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现代主义文学与女性主义潮流的先锋。
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著影响。
出生于伦敦的伍尔芙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
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
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
1904年她父亲去世之后,伍尔芙第二次精神崩溃,并试图跳窗自杀。
弗吉尼亚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她对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这一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及《奥兰多》中得到了体现。
上述两部作品是伍尔芙在同一创作期内完成的。
这可以说是伍尔芙一贯的风格,在以散文讲述理论思想的同时,又以小说创作对其进行实践和阐释。
一、双性同体思想的提出《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弗吉尼亚•伍尔芙基于她1928年为剑桥大学的女生所做的“女性与小说”系列讲座创作而成。
她以其犀利的笔锋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强烈不满,充分体现了伍尔芙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先进的女性思想。
《一间自己的房间》出版之后,她被视作“把女权思想全面引入文学批评的第一人”,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
女性主义是伍尔芙思想的核心,她认为独立女性应该有闲暇、一笔由她自己支配的钱,和一个属于她自己的房间。
然而,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中,她虽然强调独特的女性意识,宣扬女性独特的价值,要求女性“成为自己”,但她并没有试图去营造一种纯粹的,封闭的根植于所谓女性本质的女性主义理论,相反,它呈现出开放的趋势。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摘要:在一个男权制为传统的社会中,将已经确立的男性标准作为女性检验自身价值的标准,这体现了两性本质上的不平等。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不是争取男权意义上的两性平等,而是要不断地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
“平等”不仅仅是性别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必须清除人们价值观深处的传统的、错误的、停滞的观念,做一名自在的、成功的、由自身掌控的“我”,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双性同体;父权制;平等两性平等思想的诞生经历了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是在早期的“双性同体”观的基础上渐变而来,后来又有近现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催化与推动,这一演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之间历经“两性分离”的极度偏差以及“两性无差异”的轻微偏差,最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双性同体”思想是贯穿女性主义发展始终的思想。
它由社会性别(gender)理论衍生而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及长远的目光,但同时也备受争议。
一“双性同体”(也称雌雄同体)一词主要源于生物学,一般用来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者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现象。
本文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这个词语的发展及演变。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中,“双性同体”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昭示着人类两性关系的演变。
早期社会,“双性同体”主要表达男女两性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不可剥离的状态。
这可以从国内外很多古籍、神话和文物中得以证明。
基督教经典《圣经》里蕴含着“双性同体”的思想,原本是双性同体的上帝创造了亚当——由男性和女性两个部分组成,上帝将亚当分成了两半,另一半就是女性夏娃,后来爱情把他们重新结合在一起。
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也早已有了“双性同体”观,神话中暗含着一个“双性同体”的始祖,天与地本是永恒地融合在一起的,后来才因某种原因相互分离:天代表男性,地代表女性。
俗话说“乾坤不可逆转”、“天翻地覆”暗含着两性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断言,人类最初是男男、女女、男女三种双性形式构成,是宙斯将他们分成了单一性别的两半,于是人们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求自己的另一半,渴望能够重新结合在一起。
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诗学的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诗学研究专业:文艺学方向:西方文论2003级研究生:周霜红导师:莫其逊内容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是英国的意识流小说大师,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随笔家,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和女性主义诗学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双性同体”作为女权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9年出版的论著《自己的一间屋》中首次提出来的。
她从两位一起钻进出租车的青年男女身上得到启发,阐发了这一观点,指出卓越的作家应该是两性融合的,也就是同时具备男女双性的素质。
这一理论观点或显或隐、或深或浅几乎贯穿在她所有的作品之中。
在《自己的一间屋》里,弗吉尼亚·伍尔夫虽没有明确界定她的“双性同体”概念,但她把它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理想境界提出,向传统的男性社会的学术观点和方法挑战,不仅提出了“女人的男性”,也提出了“男人的女性”,象征着双性同体诗学思想的正式产生。
今天,这一思想已经深深地渗入到了诸多女性主义作家、女性主义理论家的著作里,成为一个既有争议又颇具影响力的理论观点,也是当下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力求从研究对象的实际出发,借鉴、运用多种理论、研究方法,从三个方面分析、描述双性同体诗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演变发展,探讨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成就与局限。
第一部分:溯源——不同的历史描述。
追踪讲述从史前时代到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现这一段悠久的历史里,“双性同体”这一观念,早就具有了一种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性别超越的内涵。
从“双性同体”这一观念在历史各个领域中的表现、发展与演变中,人们可以看出,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女性主义批评中提出的双性同体诗学理论,不完全建筑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与达尔文的生物学的最新发展之上,更不是依赖于《创世纪》的名句或柏拉图的著作,它是她在实验探索式的勤奋刻苦的写作中产生的,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与历史有着一种深刻的精神联系。
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及实践
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及实践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及实践摘要:1928年,英国女性主义作家,理论家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概念。
她超越了生理性别上的差异,向传统的性别区分模式发出了挑战,将自己的“双性同体”构建在男女的社会性别上,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模式,创造性的提出了两性之外的“第三性”。
这既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成为后来众多女权主义者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在整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伍尔夫;双性同体女性主义思潮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女性主义继文艺复兴之后再度兴起,并以更加迅猛的气势,更加规范的组织向“父权主义”发出挑战。
女性在,,上争取权利平等的运动,使男性感受到妇女对其“父权权威的威胁,因此,战后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贬低,厌恶女性的言辞。
这种“厌女症”的出现,反而刺激了女性作家的反抗意识。
她们开始在精神文化领域与男性展开新一轮的激战,由此掀起了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
一、“双性同体”理论本体特质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存在着一个如何看待文学活动中性别差异的问题。
无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为代表的“激进女性主义”,还是9o年代以后在英美兴起的“后女性主义”,“权利女性主义”等,都无可避免的关注着女性地位以及男性和女性的关系问题。
其实,早在1928年,作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者,英国女性主义作家,理论家伍尔夫在她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就提出了一种解决男女性别对立的办法,即“双性同体”理论。
“双性同体”又称“雌雄同体”,这一概念并不是伍尔夫的首创,而是源自一个生物学术语。
“最原始和最直观的含义是同一躯体具备男性与女性特征其字源便是‘男人’(andro)和‘女人’(gyn)加在一起的意思。
”但伍尔夫却是第一个在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中援用这一概念的人。
《奥兰多》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解读
《奥兰多》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解读伍尔夫的小说《奥兰多》堪称一部关于“性别”主题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主人公奥兰多便是一个双性人,书中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她的性别探索与自我认知的过程。
伍尔夫在小说中运用了形式上的多维性和多样性,如时间、空间、性别、文化、历史等元素的交织与对比,展示出当时社会对性别认知的种种困境和悖论,以及对于自我建构和自我实现的思考和探讨。
造型角度小说开始时,奥兰多的性别还是男性,后来她在1600年代与女主人公桃丽丝相遇后女装成爱神,之后又在英国女王安妮时期经历变化成为女性。
在同时代,双性人是非常罕见的,这种角色的创作也与伍尔夫本身意识形态中的反叛精神有关。
在《奥兰多》中,她对于性别的分野进行一定的质疑,倡导一种全面、平等、宽容的性别观。
对她而言,双性人身份既不是矛盾,也非无益,而是丰富与广泛。
社会角度伍尔夫的作品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交杂和摩擦作出了深入地论述。
《奥兰多》是这种论述中的典范之作。
在书中,伍尔夫用奥兰多的性别流变来展示时代与文化间的观念转变和缺陷,为了呈现不同时期的异质文化以及正常/非正常的性别观念,她在人物的构建上加入了大量历史元素及符号。
其实《奥兰多》的人物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主要是为了在文学上呈现庞杂而深远的历史,故而从时代性角度看,《奥兰多》是一部历史小说,它的人物和事件需要被较真地考证。
传统的性别观念,尤其是华丽的绅士和文艺复兴式的微丑形象的文化衬托,在小说中都发挥了着重的作用。
这种旧式的视角进一步强调了社会如何制造“男性气质”,在“男性优越”这个问题上,小说想要唤起读者的警觉。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或女性化男子)的产生条件、造型和意义被赋予了合法性,性别的模模糊糊穿越时空,且不是罪恶或者不正常。
这对超越二元性别观念的认识能力,介绍现代思考性别主题的核心;同一批次的人类天性,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诗学环境之下,产生不同的性别观念,并且呈现出不可能复制的五颜六色。
理想文化之一-双性同体
“双性同体”的历史演变及文化蕴涵冷东阴阳人的厌恶“双性同体”(androgyny)一词的生物学本义,一般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本文所涉及的“双性同体”则是人类文化的产物。
因为性别矛盾使人类距离两性和谐的理想一直相当遥远,在伴随人类不断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
━自然篇(一)自然界中的雌雄同体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性对于生物体本身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对于雄性来说,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讨好配偶,或为求偶而战,弄得伤痕累累乃至有生命危险。
对于雌性来说,有性生殖的结果使她们的基因只能有一半传给子女,而来自雄性的另一半未必就很优秀,说不定受骗上当被一个孬种所勾引。
如果她们采用孤雌生殖,她们的基因就能百分之百地传下去。
至今还有几千种动植采用无性或孤雌生殖,就避免了那“百分之五十”的代价。
但是在现今存在的几百万种动植物中,为什么绝大多数都采用有性生殖(或者是有性和无性生殖相结合),它们的雌性为什么愿意付出这“百分之五十”的代价?性在进化上究竟有什么好处?(与其独占一个坏丈夫,不如与别人分享一个好男人。
)这可以说是进化生物学上最大的谜团之一。
自从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已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有性繁殖带来了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变异,而丰富的变异更有能力接受生存的挑战。
这就象参加抽奖,单性生殖只是买了一张彩票,然后把它复印了许多次,复印得再多也不能增加中奖机率,而有性生殖却是买了许多不同号码的彩票,显然更有可能中奖。
通过在每一代改变基因,有性物种能更好地躲避敌人(寄生虫和捕食者)的追捕。
为了能够生存,必须不断地更新(相应地,寄生虫和捕食者也必须不断地进化)。
如果象单性生殖那样,母子一成不变,原地踏步,就会被敌人追上,最终导致灭亡。
所以,即使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基因得到传递,也要比什么都没能传下去的好。
关注_双性同体_意识
命就有可能在这轮回中重复历世, 只不过以不同的形式 而已。祈求生命长驻, 灵魂永存。这几乎所有民族都渴望 的。日本本土也有有关灵魂轮转的思想因素, 所以就很容 易接受佛教的思想了, 像 《万叶集》、《源氏物语》、《枕草 子》、《方丈记》等等艺术作品都表现了世事无 常 , 万 事 皆 空, 因果报应, 生命轮回这样的佛家思想。湿过的青苔, 不 定在那天还会湿; 日日皆今日。但宇宙充满了变数, 青蛙 之跳正是生命的喧哗之始。而俳句也产生了。
132
体无意识, 所以内涵极为复杂, 其实仔细梳理之后, 我们 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有着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生理层 次, 这也是最基本的层次, 这包括生理上的“雌雄同体”, 即第一性别不明显; 还有性取向上的双性同体, 既同性 恋。二是语言行为层次上的双性同体, 这包括在行为、服 饰等方面有意无意地模仿异性的表现, 这是很常见的现 象, 如在戏曲艺术中, 许多女性角色都是又男性所扮演。 三是精神层面的双性同体, 即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更偏向 男性的理性客观、逻辑性强或是偏向女性的被动依赖、 多愁善感、思维跳跃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现象是 没有优劣之分的, 都是人性的真实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摘要:在一个男权制为传统的社会中,将已经确立的男性标准作为女性检验自身价值的标准,这体现了两性本质上的不平等。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不是争取男权意义上的两性平等,而是要不断地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
“平等”不仅仅是性别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必须清除人们价值观深处的传统的、错误的、停滞的观念,做一名自在的、成功的、由自身掌控的“我”,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双性同体;父权制;平等
两性平等思想的诞生经历了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是在早期的“双性同体”观的基础上渐变而来,后来又有近现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催化与推动,这一演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之间历经“两性分离”的极度偏差以及“两性无差异”的轻微偏差,最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双性同体”思想是贯穿女性主义发展始终的思想。
它由社会性别(gender)理论衍生而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及长远的目光,但同时也备受争议。
一
“双性同体”(也称雌雄同体)一词主要源于生物学,一般用来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者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现象。
本文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这个词语的发展及演变。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中,“双性同体”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昭示着人类两性关系的演变。
早期社会,“双性同体”主要表达男女两性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不可剥离的状态。
这可以从国内外很多古籍、神话和文物中得以证明。
基督教经典《圣经》里蕴含着“双性同体”的思想,原本是双性同体的上帝创造了亚当——由男性和女性两个部分组成,上帝将亚当分成了两半,另一半就是女性夏娃,后来爱情把他们重新结合在一起。
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也早已有了“双性同体”观,神话中暗含着一个“双性同体”的始祖,天与地本是永恒地融合在一起的,后来才因某种原因相互分离:天代表男性,地代表女性。
俗话说“乾坤不可逆转”、“天翻地覆”暗含着两性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断言,人类最初是男男、女女、男女三种双性形式构成,是宙斯将他们分成了单一性别的两半,于是人们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求自己的另一半,渴望能够重新结合在一起。
考古学家卡塔尔·惠雅克指出,在古老的欧洲并不存在以阶级或者以性别为基础的等级社会,那时的社会是平等的,大家都受到有关人性的教育。
在其他民族的神话、文物及生活习俗中都有发现诸如此类的早期“双性同体”的文化遗留。
这一思想的印迹,表现了原始人类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蕴含着最基本的意义:人类的文化、对自然的开拓以及自身的发展是由两性共同完成的,男性与女性有着同等的创造力,并且没有身份、地位和性别的差别。
但是,“双性同体”思想并未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双性同体”逐渐演变成两性的分离。
当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后,男女两性矛盾对立思想日渐形成,性别的不平等与歧视的观念产生进而激化,最终达到顶峰,人类的文明成了男
性的文明,女性全方位地“消失”在历史的视野中。
这种两性分离性质的社会崇尚以好斗、侵略为本性的男性气质,贬低以和平、合作为本性的女性气质,这一取代恰好体现了历史的倒退。
在父权制社会里,男性利用特权将女性排挤出政治、教育、经济等两性应共同拥有的领域,使女性被迫屈居于受歧视、被贬低的地位。
我国女性主义研究学者杜芳琴在《华夏族性别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中,通过考古材料向我们展示了五千年文明古国中两性关系的演化过程。
在距今大约七八千年至五千年以前,黄河流域曾有一个高度发展的母系氏族时期,这是一个平等合作的时代,并不存在女性掌权、男性受压迫的现象。
到了夏朝,由于部落之间的侵略和战争,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伴随男性中财产和权力作用的增强,这一性别压迫制度日渐形成,男性不但进行土地和财产的掠夺,也进行人口,特别是对女性的掠夺,这改变了曾经的两性平等地位。
这种不平等在商朝时期日益严重,直至周朝确立了父权制——包括从夫居的婚姻制度、传男不传女的长子继承制、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制度等来维持父权制。
这样,父权制便一直延续至今,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文化习俗中。
显然,在父权制时期,“双性同体”思想已经演变成两性的分离,甚至是压迫,这种状况正是女性主义运动及其理论兴起的根源,也是人们不懈追求性别平等的原因所在。
二
英国著名的女性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在她的文章《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认真探讨了有关女性境遇的问题。
她认为,女性的境遇有别于其他任何社会群体的境遇,因为她们并不是诸多孤立团体中的一个,而是人类这个整体的一半。
女性是人类不可替代的基础,然而她们被排除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作用之外,也就是男性世界之外。
女性被给予了另外的一个世界——家庭。
家庭同女性自身一样,被人们视为自然的产物,女性天生属于家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实际上这一切都是文化的产物。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发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
二战结束后,大量的退役军人重返家园,原本在各个领域工作的女性自愿或被迫回到家中做起了家庭主妇,传统保守的观念被人们信奉为真理。
即使那些不得不为生计而外出工作的贫穷的底层女性,并不会因为拥有了工作而有了属于自己的地位,她们备受社会上的性别压迫与歧视,做着低薪低待遇的底层工作。
美国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家贝蒂·弗里丹在她的《女性的奥秘》一书中,描述了一代家庭主妇深深的失落感和自我实现感的匮乏,由于她的观点代表了白人、中上层阶级、异性恋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的观念,因此,受到来自激进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学者的强烈批判。
但是,弗里丹在九十年代著有《年龄的喷泉》一书,这本书里重申了她对“双性同体”的支持。
这一思想在她早期创作中已崭露头角。
她极力主张上了年纪的男性去发展他们被动的、抚育的、或者沉思而不张扬的女性特质,而上了年纪的女性去发展她们自信的、勇敢的、有领导才干的、或是冒险的男性特质。
弗里丹认为,对五十岁以上的人来说,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探讨他们的“另一面”——男性气质或是女性气质。
这样的人最有可能得到成长、改变,成为更加充分的自我,也是最有能力超越单一性别角色的人。
这些老年男女是最具有幸福感和生活最自信的
双性同体的人。
弗里丹的观点吸收了早期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学者们的思想,如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穆勒等人,后来成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向人道主义思想靠近的奋斗目标。
她们认为,女性主义者应该超越只关注妇女问题的局限,以便同男性
“作为平等的人,共同解决生活、工作和爱的具体、实际和日常的问题”。
①
但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双性同体”思想并未彻底解决妇女问题,又不断地受到来自持有其他理念的女性主义者,特别是激进女性主义者的攻击。
激进自由派女性主义者凯特·米利特在《性的政治》一书中有针对“双性同体”的论述。
她认为,只有在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分别都是有价值的情况下,把这些气质特征结合到双性同体的个人素质里,这才是有价值的理想模式。
也就是说,如果将男性气质中的自大狂妄与女性气质中的软弱屈从结合在一起,必定不被人们所接受;但若是男性气质的坚强自信同女性气质的善良合作结合在一起,这样理想的气质会更受欢迎。
另一位美国著名的激进自由派女性主义者舒拉米斯·费尔斯通针对“双性同体”的论述,同米利特的有所区别。
她认为,男性和女性都应该受到鼓励,依照自己所喜欢的方式任意地结合两性有价值的气质的行为和特征,通往“双性同体”的路径并非仅有一条,而是多条。
这种随意融合的结果,不仅人类可以进化成双性同体的人,未来的文化也会成为“双性同体”。
在费尔斯通的理想世界里,理想的人拥有她或他内化而成的两性气质范围内的种种行为和特征,而当下社会根据性别特征和性别角色所定义的男性和女性,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