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试题及答案近年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关注,游戏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智力、社交和情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学前游戏的理论与实践,并提供一些试题及答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学前游戏的重要性与实施方法。
第一部分:学前游戏的理论基础学前游戏是指专门为3至6岁的幼儿设计和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性的游戏活动。
它通过积极、灵活、愉悦的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其中,通过互动和体验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学前游戏主要应用于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具有以下基本理论基础:1. 幼儿发展理论:学前游戏基于幼儿心理、生理、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特点,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幼儿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等多方面能力。
2. 游戏认知理论:学前游戏强调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活动,游戏中的操作、观察、比较等过程能够促进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社会文化理论:学前游戏强调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通过社会角色扮演、合作游戏等方式,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为幼儿的成长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学前游戏试题及答案下面是一些关于学前游戏的试题及答案,供读者参考。
1. 问: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游戏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可以帮助幼儿开发思维、培养创造力、促进社交能力、提升动手能力等。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主动、积极地参与,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实现全面发展。
2. 问:学前游戏的设计原则有哪些?请列举并简要说明两个。
答:学前游戏的设计原则包括:适应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游戏的设计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年龄阶段和个人发展需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够获得合适的游戏体验。
趣味性原则要求游戏的设计应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游戏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参与度。
3. 问:列举三种适合学前游戏的游戏类型,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点。
学前教育-学前游戏论-重点分析
(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一般演变趋势):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由生物性到社会性。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而来,而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十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自在。
英文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行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工作;使人愉快和满足。
(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在大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生物性本质观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人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态度(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的观点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来的。
学前游戏论(全)
第一章选择)1.儿童游戏眼见得初步兴起阶段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为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作为最早的游戏理论形态开始出现。
2.儿童游戏研究缓慢发展阶段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主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3.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阶段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在这一阶段,最初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4.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左右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精神分析学派的包括情绪情感,发泄,补偿。
儿园基础的教育家5.德国的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
6.为了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福禄培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
“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主要有六种。
7.福禄培尔在幼儿园里所创建的游戏体系及其“恩物”和作业体系,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8.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
9..陈鹤琴......的基础。
...的思想与研究,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10.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理论。
以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游戏理论,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
第二章选择1.在20世纪初,经典的游戏理论已经形成。
到20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主要流行三种游戏理论派别,分别为精神分析的游戏论(发泄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和原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活动论)。
80年代以后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又得以流行。
学前游戏论参考知识点
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学前游戏论第一篇
课程基本内容及目标
第一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基本理论问题
• 了解:游戏的本质、基本特征、分类、影响因素
第二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实施
• 操作:基本原则、游戏组织实施、指导与评价
第三篇:关于学前游戏的发展与理论
理解:理论流派:经典游戏、精神分析、认知发 展、社会文化历史
第一篇 学前游戏基本原理
可观察的外 部行为
角色扮演
2 .2游戏的结构要素——可观察的外部行为
探索:对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动作效应的探索 象征: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 嬉戏:带有做坏事或某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趣性质 机能性角色: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 象 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医生-病人) 想象或虚构性角色: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源于故事、电视等文文学作品
场地
影响维度
形象玩具、智力玩具、结构造型玩具、体育玩具、音乐玩具、娱乐玩具、日常物品 或天然材料及自制玩具;专门化玩具-非专门化玩具;玩具的分类、组合搭配 空间密度、地点、户外场地结构特征、设备位置
时间
长短(每天自由游戏时间不少于1小时)
母子早期关系
社会环 境因素
家庭结构与气氛 伙伴关系
影响游戏中社会性因素发展,也制约儿童与物的非社会性关系建立;为幼儿探索和 游戏提供安全感及强化作用 核心家庭比单亲家庭儿童开展象征性游戏能力强
社会性游戏
分类 单独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个体独立性 专心、独立自己游戏;很少注意他人游戏或接近
互相模仿游戏、独自游戏、偶有交往 一起讨论、共同游戏、无共同目标;交流时间短
玩具 与他人玩不同玩具 与他人玩相同或相近玩具 常发生借还玩具行为
00399学前游戏论
00399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第二章学前游戏的分类与发展”第一节学前游戏的分类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发展。
第三章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第一节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第二节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第四章影响学前游戏的因素第一节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第二节影响学前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第三节影响学前游戏的个体因第二编教育实施第五章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第一节游戏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手段第二节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第六章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任务第一节学前游戏环境与条件的创设第二节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第三节学前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第四节学前游戏的评价第七章学前游戏的分类指导第一节婴儿游戏的指导及实例第二节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及评价第三节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及评价第四节幼儿表演游戏与有规则游戏的指导第八章学前家庭教养中的亲子游戏第一节亲子游戏的发展与特点第二节在我国倡导亲子游戏的意义与策略第三编发展与借鉴第九章学前游戏研究的历史沿革第一节国外学前游戏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我国学前游戏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发展第十章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第节经典的游戏理论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第三节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第四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第五节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对于什么是游戏这~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人们对于游戏概念的不同解释。
一方面,游戏这种现象本身具有复杂性。
游戏”是一类行为的总称,它包括的行为具有极广的范围。
各种游戏在主动控制的分量、复杂的程度,动静的性质和运用材料的种类多少等方面,差距很大,而且又灵括多变。
(一)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然而游戏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在游戏被置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的状态持续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相当漫长的时期之后,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文化的发展,人类逐渐关注起自身早已有之的行为之——游戏。
XXX——学前儿童游戏论
XXX——学前儿童游戏论离线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感觉运动游戏答:亦称练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2.游戏期现象答:游戏期现象是指人与动物都游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游戏,只有动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游戏期”这种特殊的现象。
动物游戏的数量与复杂性随动物演化阶段阶梯的上升而提高。
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就越依赖于研究而不是依赖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动物的游戏期就越长。
3.前练说答:前练说又称前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XXX,他认为在童年时期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的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答:游戏的个体因素是指影响儿童游戏主体因素,包括儿童的性别,年龄,兴趣,能力等因素,它是儿童的游戏具有个性特征。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答: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是指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创设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将教育目的体现在环境中的过程,以发挥环境的潜在影响作用,以间接方式引导儿童的游戏活动。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错误: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20世纪40至60年代的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作用。
2.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以人代人和情景转变。
错误: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即情景转变和内部规则。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松弛说的首要观点有哪些?答:A.儿童难以适应复杂的内部天下容易产生疲劳B.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C.儿童的残剩精神必须找到消耗的出路D.儿童的疲劳需要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E.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2.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答:A.游戏的任务B.游戏的构思C.游戏的划定规矩D.游戏的情景3.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答:角色游戏虽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活动,它的发展也必须在成人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一、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在“航海”游戏分配角色时,大多数幼儿都想当“船长”,这时王老师让幼儿回想自己曾看到或听说过的有关航海的情况,告诉他们,除了船长之外,船上还有很多有趣的职业,如船长助理、船员、无线电话报务员、领航员等,他们肩负不同的任务。
讨论后,大家觉得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吸引力,在协商中完成了角色分配。
游戏过程中,王老师发现“船长”主意多,会支配别人做事,但态度生硬,就以航海督察的身份提醒他说:“这个船长真能干,要是说话和气些,大家干活就更有劲了。
”游戏结束时,教师进行了简短的评价,指出了游戏的不足之处,表扬了游戏中的高水平的表现。
请结合角色游戏活动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的理论,分析王老师在这个活动组织与实施中的合理之处。
答:角色游戏活动过程中的现场指导包括以下几点:(1)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
(2)教会儿童分配和扮演游戏的角色。
(3)在游戏中关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4)教师可直接参加游戏,扮演角色,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5)是而愉快的结束游戏,并保持幼儿再做游戏的愿望。
王老师在这个活动组织与实施中严格按照了角色游戏的指导理论,合理的分配游戏的角色,鼓励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游戏当中来。
在游戏当中,教师还学会了运用婉转的语言引导幼儿做的更出色。
游戏结束时教师采用了感情式评价,鼓励幼儿、赞扬幼儿,使得角色游戏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束。
二、根据以下对儿童游戏的描述,分析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并指出如何利用该因素促进儿童游戏的发展?观察表明,给孩子一个娃娃和给他几个娃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当孩子只有一个娃娃时,倾向于玩“过家家”游戏,而有多个娃娃呈现在孩子面前,他就可能会玩“托儿所”或“上课”等游戏。
答:根据以下对儿童游戏的描述,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是物理环境因素中的玩具的数量。
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玩具相互搭配放在一起,构成一定的知觉场,影响着儿童游戏的性质和主题。
玩具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儿童游戏产生不利影响:过多会降低儿童的感知反应水平,也更易出现不珍惜玩具的倾向,过少则不利于游戏内容的丰富和多样性。
学前教育-学前游戏论-难点分析
一、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物理环境因素是游戏活动中物的要素或条件,它包括玩具、游戏场地、游戏时间等因素。
(一)玩具及材料1.玩具的种类及特点对儿童游戏的影响一、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玩具的不同分类:一般从对其功能与特点进行综合考察的角度分为:形象玩具、智力玩具、结构造型玩具、体育玩具、音乐玩具、娱乐玩具、某些日常物品(往往是废旧的)或天然材料及自制玩具。
按照玩具与游戏类型的对应关系的标准,也可以把玩具分为: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的玩具、建构游戏的建构材料、体育游戏的玩具、智力游戏的玩具。
单一地按照玩具在游戏活动中的特点,可分为:操作性玩具、观赏性玩具、替代性玩具。
一、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1)形象玩具:又称主题玩具,是模仿物体(物品、动物、人物等)原形而制作的玩具。
主要有娃娃玩具、动物玩具、交通玩具、医院玩具、模拟日常用品的玩具等。
此类玩具从其性能上说,既有普通的玩具也有科学玩具;根据其模拟的对象有无生命,可分为角色玩具和用具玩具两类。
此类玩具在象征性游戏的角色扮演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技术玩具:也称为科学玩具,属于形象玩具,它是借助于发条、惯性、电池、无线电遥控、声控、光控、磁控、温控等而活动的玩具。
这些玩具有助于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智力玩具:主要有拼图、魔方、棋类、纸牌等。
侧重于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在智力游戏中较为常用。
(3)结构造型玩具:主要指积木、积塑、橡皮泥、粘土、沙等各种结构造型材料,既有人为的,也有天然的。
一、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4)体育玩具:主要是指在体育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器械、材料等。
这类玩具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发育。
(5)音乐玩具:指各种能发出悦耳声响的玩具。
如小铃铛、喇叭、铃鼓等。
(6)娱乐玩具:是模拟动物和人的滑稽造型和动作的玩具,可逗儿童发笑,使其产生愉快情绪,从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放松。
学前儿童游戏论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解1本体性游戏:指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即是目的,所以也称之为目的性游戏。
这种游戏强调的是游戏本身的内在价值,注重游戏活动本身是儿童可以主动支配自己的行为,自由参加的活动,并真实自然地反映着儿童发展的水平和兴趣爱好。
2工具性游戏: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亦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其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或目标)的顺利完成。
这种游戏强调的是游戏外在的工具价值即教学价值。
3专门化玩具:模拟实物的玩具构型精美逼真,功能的确定性强,游戏的主题也比较固定,在性质上具有专门化的特点。
此类玩具大都是工厂里制造出来的,可称为专门化的玩具。
4(皮亚杰)同化: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说,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
在幼儿游戏理论中,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5(皮亚杰)顺应: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说,顺应就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
在幼儿游戏理论中,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填空1德国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2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3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材料4学前游戏的认知分类: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5象征性游戏基本构成因素: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6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分为三个部分:伊特,自我,超我7、游戏动作的三种基本类型:探索、象征、嬉戏8、游戏场地分为:传统游戏场地、创造性游戏场地、冒险性游戏场地9、观察方法:行为核对表、等级量表、轶事记录、摄像简答1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1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儿童的能力匹配○4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3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1游戏内容的发展○2游戏形式的发展(A动作的渐次连贯B游戏语言的发展C持续时间的推延D规则的明朗化E游戏活动的社会化)4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4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5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2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3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4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6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1促进儿童的发展○2培养儿童的自信心○3保证儿童安全7表演游戏的指导:○1选择适合于幼儿表演的作品○2帮助幼儿开展游戏○3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游戏8、经典游戏理论的四对争论:○1能量过剩还是能量缺失○2生活准备还是欲望满足○3情感涨力的自我疏导还是认知发展中的机能失衡④寻求刺激还是指配环境9在教学中如何组织幼儿游戏?1准备游戏经验,投放材料(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合适的空间场地、丰富的经验)2、确定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3观察游戏4参与游戏、指导游戏5、评价游戏、分享游戏经验10、幼儿游戏的内容及其选择内容:选择:1、体现趣味性2、生活性3、可操作性11、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论述1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角色游戏的指导必须结合幼儿角色游戏的不同年龄特征和不同儿童的个性、能力差异等来进行。
学前游戏论简答
学前游戏论简答游戏论简答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介绍一、学前儿童游戏论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游戏发展的一般模式和共同特征2.揭示儿童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探索不同因素对游戏发展的影响4.提出并帮助指导儿童的游戏策略或具体方法。
前三个是基础理论研究,后一个是应用研究。
2、研究意义:(一)改善教育实践1.为学前教育机构开展游戏活动提供科学指导2.为玩具的设计与生产,为家长购置玩具、指导幼儿游戏提供帮助3.为其他有关儿童游戏的领域提供理论依据(二)推进理论建设三、对经典博弈论的评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带有浓厚生物学色彩,主要是主观思辨产物,缺乏可靠实验依据,由于它或多或少的解释并说明了游戏的现象,推动着儿童游戏研究的进展,对后人的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四、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趋势:1.从博弈论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游戏研究已经从单纯的思辨性转向实证性。
2从游戏价值观的变化来看,对游戏发展价值的理解已经从推测性、不完整性或集中性发展到了准确全面的理解。
3.研究范围逐渐拓宽,不仅关注纯理论问题,还关注应用问题。
五、儿童游戏研究四阶段:1.从20世纪20年代到解放初期。
从1940年代到1960年代3文化大革命期间4文化大革命以来六、陈鹤琴认为儿童游戏的原因:1.与儿童游戏的力量和能力有关2.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快感有关七、陈鹤琴提出的高品质玩具标准:激发儿童对游戏的兴趣,质地坚实,不易损坏,激发儿童想象力,发展儿童创造力,适应儿童能力,发展儿童智力。
8.中国儿童游戏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1.儿童游戏研究的中国化2.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九、研究儿童游戏时需注意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十、儿童游戏研究的课题来源:1.关于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理论的的研究2.幼儿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十一、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程序:1.明确研究目的与选择研究对象2.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3.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4.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5.研究程序和选择研究环境6.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1二、儿童游戏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13。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什么是学前游戏论1989年11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在巴黎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从事与年龄相适应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正当权利。
p31996年我国正式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p3学前游戏理论是从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并日趋独立的一门分支学科或理论。
是学前教育学及儿童心理学领域在游戏研究上纵的深入和面的扩展。
p3学前游戏论具体概念:主要是从教育的观点出发,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游戏现象,揭示其发展规律,探索其价值和教育实施及指导的一门学科。
p4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游戏概念多种多样,难以定论:p7一方面是一类行为的总称,包括的行为具有极广的范围:1、主动控制的分量、复杂的程度2、动静的性质和3、运用材料的种类、多少等方面,差距很大。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处于不同的学术背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和所依据的材料不同:(一)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1、福禄贝尔: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p92、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的席勒和英国的斯宾塞主要观点: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生活中的宣泄或补偿。
儿童身上有除了维护正常生活之外的剩余精力。
儿童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
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3、霍尔复演说: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个体在出生以前即胎儿期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4岁前的婴幼儿期复演了动物到人的进化阶段;4—8岁的儿童期复演了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过渡的农耕时代,比如儿童的追逐活动是狩猎本能的复演,;12—25岁的青少年期则是复演了人类的浪漫主义时代。
学前游戏论
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一、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第一种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室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第二种1.游戏在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2.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3.游戏区别于探究行为4.游戏区别于工具性行为5.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6.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主动积极地进行活动第三种儿童于成人游戏的区别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一样2.游戏中的主体情况不一样3.游戏的内容不一样二、国外对学前游戏特征的分析1.纽曼三内说:⑴控制⑵真实性⑶动机2.克拉思诺和佩培拉⑴灵活性⑵肯定的情感⑶虚构性⑷内部动机3.价位⑴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即使有时并不一定表示出快乐,但游戏者仍然作出积极的评价⑵游戏没有外在的目标⑶游戏是自发自愿的⑷游戏包括队有着的积极约束⑸游戏于非游戏活动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4.法国克罗伊斯⑴自由⑵松散⑶易变⑷非生产性⑸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⑹虚构的5.鲁宾⑴内部动机⑵对手段的注意⑶我能拿它做什么⑷想象或虚构⑸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而不是来自于游戏之外⑹游戏者积极参与鲁宾认为能够使游戏发生的背景即游戏的情景具有的特征:⑴游戏者熟悉的环境⑵儿童能够自由选择⑶成人的干预减少到最低限度⑷舒适、安全、友好的心理氛围⑸身心放松、机能状态良好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㈠表情㈡动作1.探索⑴对物体性质的探索⑵物体之间关系的探索⑶动作效应的探索2.象征3.嬉戏㈢角色扮演⑴机能性角色⑵互补性角色⑶想象的或虚幻的角色㈣言语⑴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⑵角色之间的交际学语言⑶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㈤二、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㈠游戏的动机1.内部动机2.直接动机3.内部控制㈡游戏新体验 1.兴趣性体验 2.自主性体验3.胜任感体验4.幽默感5.驱力愉快三、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㈠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㈡活动的方式由儿童自行决定㈢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㈣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第二章学前游戏的分类与发展第一节学前游戏的分类一、学前游戏的认知分类(皮亚杰)1.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在两岁前,即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进行的游戏。
学前游戏论1-3章
“三段论式”: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 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 开始阶段: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布置游 戏环境 • 进行阶段: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结 • 结束阶段: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 进行总结评价。 缺点:教师介入过多,教学游戏成为教师传 授知识技能的辅助手段
(2)我国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 以卢乐山为代表:主张幼儿园应该把创造 性游戏、活动性游戏及教学游戏作为教育 工作的重要内容来实施,提出游戏就是幼 小儿童的学习方式。 (3)总的特点:带有照搬照抄和机械模仿的 倾向,游戏的中国化的研究不足。盲目对 欧美理论和实践的排斥。
其主要有6种: 第一种:6个小球,6种颜色,都绑着一根 线。发展儿童的辨色能力、空间观念以及 肯定和否定的观念。 第二种:木制的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 其高度和直径都是一寸半。它使儿童认识 物体的各种形状、性质和彼此的关系。
第三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8个小立方体。 培养儿童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概念,以及创 造性的组合能力。 第四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8个小长方体。 第五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27个等值的 小立方体。
• 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 (1)从理论的发展来看,理论本身由纯思辨 的性质向实证的性质转变。
20世纪开始,逐渐重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形 成理论体系:埃里克森—皮亚杰—伯莱因和贝特森
(2)从游戏的价值来看,对游戏的发展价值 的认识由思辨的、不全面的或有所侧重的, 发展到确切的、全面的认识。
(2)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 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其关于儿童 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 (3)他主张让儿童游戏。认为游戏有益于儿 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 (4)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游戏是儿童的良 师。儿童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 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
课程设置:
1、游戏及其特征: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学前游戏的发展与分类
2、游戏的功能:学前游戏研究的历史沿革
3、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4、儿童游戏的类型、特征与实质
5、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
6、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教学的关系
7、幼儿园游戏的组织、指导和评价
8、幼儿园游戏的材料与玩具:玩具的发生、发展、功能、特点、选择与使用
培养目标:
1、使学生掌握儿童游戏的具体操作,并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初步具有儿童游戏研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游戏作为一种儿童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于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
课程介绍:
很多年轻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肯看书、不喜欢学习等等。
其实只要换一种方式,例如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就会很乐意,孩子的天性就喜欢游戏,不同的游戏不但开发孩子的心智,家长动一动脑筋就能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知识,知识是无穷无尽,孩子也会在游戏当中想吸取更多的知识,渐渐就能形成对学习的兴趣!
学前游戏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设置正基于这样的考虑。
本课程拟取师生民主互动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方法上,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影片放映等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采用实例讲解的方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录相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行,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学前教育游戏论
一、在汉语中,游戏一词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即已出现,如《韩非子.难三》中载有:管仲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物也。
二、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三、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四、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做是剩余力的无目的的消耗五、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游戏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观点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提出来的。
六、杜威提出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游戏本质观七、游戏才直观具体地表现为是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八、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2、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
3、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提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展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4、把游戏看做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中的地位和作用。
5、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九、结合学前游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把游戏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十、游戏的特征:1、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2、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3、游戏区别于探究行为4、游戏区别于工具性行为5、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十一、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控制、真实性、动机十二、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四特证论十三、表情、动作、活动对象以及言语等通常是活动的外显因素十四、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三种基本类型十五、游戏的动机:内部动机、直接动机、内部控制十六、游戏性体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成分: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体验、幽默感十七、游戏真正成为儿童主动自愿的自主性活动的外部条件因素必须符合以下要求或特征:1、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4、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十八、游戏的基本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学前教育游戏论第六章PPT课件
2020/3/21
13
2.游戏教育实施计划的内容及书写格式
在计划表格上方,首先需将本周教育目标或重点写明, 以使教师明了自选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之 一,并将其纳入整个教育过程,通过自选游戏实施或落 实总的教育目标。 表格横列按所需提供的活动类型或 区域依次列出。
2020/3/21
②制定游戏计划时需结合对各游戏类型的教育功能 特点的分析,确定侧重点不同的游戏目标。
12
③游戏的教育目标一定要有实际针对性,切忌 过泛、过于笼统。
④游戏的计划和目标应体现出渐进发展性。
(2)依游戏目标设置环境,有计划地投放材料, 同时考虑相应的指导方式。
(3)注意自选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及生活活动的 联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配合。
无论是室内场地还是室外场地,都要应儿童游戏 的需要随时向孩子开放,供儿童使用,而不应成为 幼儿园里的摆设。
2020/3/21
6
二、选择和提供适宜的玩具及游戏材料
(一)具有教育性 (二)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三)符合艺术要求 (四)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 (五)经济适用 (六)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2020/3/21
2020/3/21
8
四、增进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 游戏的能力
成人和教师要多方面全方位让儿童去开阔儿童的 视野,拓宽儿童的生活空间,多观察,多模仿,接 触自然和社会,体验现实生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 验和生活印象,掌握操作问题的经验和与人交往的 技能。
2020/3/21
9
第二节 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
表格纵列依次为以下内容项目:
(1)游戏目标的确立。
(2)材料的投入与场地空间的安排。
___——学前幼儿游戏论
___——学前幼儿游戏论本文旨在探讨学前幼儿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通过分析幼儿游戏的定义、特点以及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游戏的定义和特点游戏是幼儿在自主玩乐的过程中通过自发活动获得乐趣。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自己的身体、智力和情感能力。
游戏具有以下特点:1. 自发性:幼儿自愿并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
2. 创造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象力对游戏进行创造和改变。
3. 活跃性:幼儿在游戏中进行主动的身体和心理活动。
幼儿游戏与儿童发展幼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游戏对儿童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的积极影响:身体发展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发展和运用身体技能,提高协调能力和灵活性。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锻炼肌肉,加强运动控制和平衡感。
智力发展游戏是幼儿探索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游戏中,幼儿会面对各种情境和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游戏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社交发展在游戏中,幼儿与其他孩子互动,学会分享、合作和交流。
这有助于他们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建立友谊。
同时,游戏也提供了幼儿了解他人情感和需求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情感发展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各种情绪。
这有助于他们发展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的能力,增强情绪管理能力。
总结学前幼儿游戏在儿童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锻炼身体、发展智力、培养社交能力以及促进情感发展。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幼儿参与各类游戏活动,为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注:本文内容为创作,不引用无法证实的内容。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游戏论一、在汉语中,游戏一词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即已出现,如《韩非子.难三》中载有:管仲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物也。
二、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三、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四、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做是剩余力的无目的的消耗五、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游戏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观点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提出来的。
六、杜威提出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游戏本质观七、游戏才直观具体地表现为是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八、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2、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
3、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提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展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4、把游戏看做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中的地位和作用。
5、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九、结合学前游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把游戏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十、游戏的特征:1、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2、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3、游戏区别于探究行为4、游戏区别于工具性行为5、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十一、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控制、真实性、动机十二、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四特证论十三、表情、动作、活动对象以及言语等通常是活动的外显因素十四、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三种基本类型十五、游戏的动机:内部动机、直接动机、内部控制十六、游戏性体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成分: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体验、幽默感十七、游戏真正成为儿童主动自愿的自主性活动的外部条件因素必须符合以下要求或特征:1、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4、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十八、游戏的基本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十九、学前儿童游戏可划分为四种:即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二十、学前游戏的社会性分类: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2、袖手旁观的行为3、单独的游戏4、平行的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二十一、美国心理学家比勒接着儿童在游戏中身心体验形式的不同,把游戏分为机能游戏、想像游戏、接爱游戏、制作游戏二十二、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表现及特征对游戏的分类:动作性游戏、探索性游戏、表现性游戏、建构性游戏、角色扮演性游戏二十三、根据游戏的关键性对学前游戏的分类: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游戏二十四、根据在实践中游戏的组织和开展与教育教学任务或目的的结合程度上,游戏可分为以下两大类:本体性游戏、工具性游戏;二十五、学前儿童游戏的最初发展—感觉运动水平二十六、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二十七、象征性游戏与结构游戏在实际学前儿童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既交叉又融合,游戏发展由感觉运动性水平向象征性水平的转化和升化,使象征性成为在幼儿阶段游戏的典型特征二十八、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二十九、学前教育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1、游戏内容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知识经验逐步增加,三四岁的幼儿开始不再局限于家庭生活的小圈子而进人幼儿园等更多的社交场合2、游戏形式的发展(动作的渐次连贯,游戏语言的发展,持续时间的推延,规则的明朗化,游戏活动的社会化)三十、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1、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2、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3、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4、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三十一、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游戏活动发展了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在户外进行游戏可以使儿童接触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空气,游戏给儿童带来愉快和满足,以及轻松、愉悦的心情;三十二、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4、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三十三、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2、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3、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4、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三十四、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2、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3、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4、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综上所述,游戏不仅满足学前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各种需要,而且对学前儿童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绪情感等各方面发展具有积极而全面的促进作用,游戏之于儿童发展的特殊价值,使游戏成为儿童不可被剥夺的正当权利;三十五、儿童伙伴对学前游戏的影响:有无伙伴、伙伴的熟悉程度、伙伴的不同年龄、伙伴的性别三十六、影响学前游戏的个体因素;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个性差异;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的影响三十七、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强调游戏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三十八、游戏与教学—现代学前教育的两种重要教育手段:教学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大纲上规定的教学内容不效地传授给幼儿的过程,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是外部知识内化到幼儿的认知结构体系中的过程;而游戏是幼儿主体将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及情绪通过有趣的活动表现现来,是一个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享受已知的过程,是一个将已知外化的过程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享受已知的过程。
三十九、教育性原则:首先在游戏目的的确定上,应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育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至少在体、智、德、美某一方面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合目的的教育性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育首先应注意整个游戏场景的设置、设计、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在对游戏进行评价进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四十、主体性原则:1、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2、组织幼儿园游戏时贯彻主体性原则,还应考虑到确保游戏的安全性3、充分考虑幼儿的积极主动性4、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5、注意游戏的发展性6、遵循全面性原则四十一、幼儿园里一般可设有下列室内游戏区:积木区、美术区、角色游戏区、益智操作区、科学区、图书区四十二、对学前游戏教育作用的评价:1、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做游戏,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发挥了创造性2、儿童做游戏很认真,能克服困难,能遵守游戏的规则,游戏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独立性3、会正确创造性地使用玩具并爱护玩具4、游戏内容丰富、积极向上,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四十三、幼儿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的评价内容可以参考以下一些方面:1、引导游戏的进程2、教师自身与幼儿的相互作用3、教师指导的对象的范围4、探索和运用多样化的指导游戏的方法5、激励式指导方式或类型四十四、婴儿期是感知觉能力发展的重要时间四十五、婴儿的随意注意发展还不完善,而且身体也易疲劳,游戏的目的性和坚持性较差,所以婴儿游戏活动的开展,每次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越过15分钟为宜,且要注意动静交替、灵活转变,以使婴儿身体的不同部位和器官得到轮流休息和放松。
四十六、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四十七、角色游戏的特点:高度的独立自主性、特殊的想象活动四十八、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以下四方面的要素组成:1、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2、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3、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4、内部规则四十九、角色游戏对儿童的发展的特殊意义:首先,角色游戏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活动,它为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对其积极的情绪,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在角色游戏中,儿童的独特的想象活动为儿童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五十、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1、做好开展角色游戏的环境与条件的准备,2、角色游戏活动过程中的现场指导五十一、在结束游戏时,教师还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教育、鼓励和督促儿童认真收拾和整理好玩具,游戏材料及场地,二是组织儿童评论游戏五十二、结构游戏:也称建构游戏,是一种儿童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土、金属部件等,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五十三、结构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特点:1、结构游戏与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紧密相关2、结构游戏是以建筑与构造为基本活动的及物活动3、最后建构物的建构4、对最后建构物功能的假想与实现五十四、结构游戏的教育作用:动作、智力、想像、创造五十五、执照材料的原料构成可分为以下几种:木制结构材料、金属制结构材料、塑料制结构材料、其他结构材料五十六、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1、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2、为幼儿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时间和场地3、针对各年龄班幼儿的水平,帮助幼儿掌握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培养儿童正确对待结构材料和建构成果5、在结构游戏中,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培养建构活动的目的性和坚持性五十七、对玩沙、玩水、玩雪的指导就注意以下几点:1、为游戏的开展创造条件2、为使幼儿在安全卫生的前提下自由开展游戏,应为游戏制定必要的规则3、针对幼儿游戏发展水平,给予恰当的指导五十八、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五十九、表演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1、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的内容来表演的游戏2、表演游戏是以文艺作品为依据的创造性自娱活动3、六十、表演游戏的指导:1、选择适合于幼儿表演的作品2、帮助幼儿开展游戏3、始终关心和支持幼儿的游戏六十一、常用的有规则游戏有:智力、体育、音乐六十二、有规则游戏的指导:1、选择和编制适合的有规则游戏2、教会幼儿游戏的玩法,教育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积极开展游戏六十三、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六十四、学前儿童游戏按照人际交往的对象可分为亲子游戏、同龄伙伴游戏、师生游戏六十五、亲子游戏划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类型:嬉戏性和教学性六十六、亲子游戏的特点:情感性和发展性六十七、在我国倡导亲子游戏特殊意义:1、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忽视儿童的游戏与交往2、强调家长权威,教育方式成人化、家庭关系紧张六十八、在我国家庭内倡导和开展亲子游戏的策略:1、向家长宣传和说明游戏的重要性,破除“游戏不同于学习”的传统观念2、家长应当民主地、平等地对待子女3、家长在游戏中应培养与鼓励儿童的创造与独立性,不要望子成龙过切,处处越俎代庖,去代替孩子游戏,代替孩子动脑想办法,克服困难4、在开展亲子游戏的同时,鼓励与支持儿童的独立游戏以及与伙伴交往与游戏,培养儿童独立游戏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儿童和伙伴交往以及游戏的兴趣与能力六十九、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思想:本我、自我、超我的原则七十、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皮亚杰七十一、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游戏也行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