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醛酸途径与糖异生
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脂代谢
![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脂代谢](https://img.taocdn.com/s3/m/ee837624c1c708a1294a44dd.png)
脂代谢〔一〕名词解释1.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2.脂肪酸的α-氧化(α- oxidation)3.脂肪酸的β-氧化(β- oxidation)4.脂肪酸的ω-氧化(ω- oxidation)5.乙醛酸循环〔glyoxylate cycle〕6.柠檬酸穿梭(citriate shuttle)7.乙酰CoA羧化酶系〔acetyl-CoA carnoxylase〕8.脂肪酸合成酶系统〔fatty acid synthase system〕〔二〕填空题:1.是动物和许多植物主要的能源贮存形式,是由与3分子酯化而成的。
2.在线粒体外膜脂酰CoA合成酶催化下,游离脂肪酸与和反应,生成脂肪酸的活化形式,再经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衬质。
3.一个碳原子数为n〔n为偶数〕的脂肪酸在β-氧化中需经次β-氧化循环,生成个乙酰CoA,个FADH2和个 NADH+H+。
和 ,使异柠檬酸防止了在循环中的两次反应,实现从乙酰CoA净合成循环的中间物。
5.脂肪酸从头合成的C2供体是,活化的C2供体是,复原剂是。
6.乙酰CoA羧化酶是脂肪酸从头合成的限速酶,该酶以为辅基,消耗,催化与生成,柠檬酸为其,长链脂酰CoA为其 ..7.脂肪酸从头合成中,缩合、两次复原和脱水反应时酰基都连接在上,它有一个与一样的长臂。
8.脂肪酸合成酶复合物一般只合成,动物中脂肪酸碳链延长由或酶系统催化;植物的脂肪酸碳链延长酶系定位于。
9.真核细胞中,不饱和脂肪酸都是通过途径合成的;许多细菌的单烯脂肪酸则是经由途径合成的。
10.三酰甘油是由和在磷酸甘油转酰酶的作用下先形成,再由磷酸酶转变成,最后在催化下生成三酰甘油。
11.磷脂合成中活化的二酰甘油供体为,在功能上类似于糖原合成中的或淀粉合成中的。
〔三〕选择题以下哪项表达符合脂肪酸的β氧化:A.仅在线粒体中进行B.产生的NADPH用于合成脂肪酸C.被胞浆酶催化D.产生的NADPH用于葡萄糖转变成丙酮酸E.需要酰基载体蛋白参与脂肪酸在细胞中氧化降解A.从酰基CoA开始B.产生的能量不能为细胞所利用C.被肉毒碱抑制D.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E.在降解过程中反复脱下三碳单位使脂肪酸链变短3.以下哪些辅因子参与脂肪酸的β氧化:A ACPB FMNC 生物素D NAD+4.以下关于乙醛酸循环的论述哪些是正确的〔多项选择〕?A 它对于以乙酸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是必要的;B 它还存在于油料种子萌发时形成的乙醛酸循环体;C 乙醛酸循环主要的生理功能就是从乙酰CoA合成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D 动物体内不存在乙醛酸循环,因此不能利用乙酰CoA为糖异生提供原料。
糖原代谢和糖异生
![糖原代谢和糖异生](https://img.taocdn.com/s3/m/9ac04cb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a.png)
另有10%葡萄糖残基要经己糖 激酶催化生成葡萄糖-6-磷酸 进行糖酵解的。
个
15.3 糖原合成
糖原的生物合成不是糖原降解的逆过程,而是通过 另外一条途径。
糖原合成需要的能量是由尿嘧啶核苷三磷酸(UTP) 提供的。
糖原合成的底物是UDP-葡糖。
G o' = -16.3 kJ/mol
旁路III:葡糖-6-磷酸水解生成葡萄糖
葡糖-6-磷酸在葡糖-6-磷酸酶作用下水解为 葡萄糖 和无机磷酸。
G o'= -13.8 kJ/mol
糖
葡糖-6-磷酸酶
异
生
途
径
总
览
图
糖 异 生 与 糖 酵 解 过 程 能 量 变 化
糖异生是个需能过程,由2分子丙酮酸合成1分子葡萄 糖需要4分子ATP和2分子GTP,同时还需要2分子NADH。 总反应方程式为:
3. 糖异生的调控
磷酸果糖激酶I(PFK-I)和果糖-1,6-二磷酸酶的调节
果糖-2,6-二磷酸可以激活PFK-1,加快糖酵解;而抑制 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1),进而抑制糖异生。
当ATP和柠檬酸水平高时,PFK-I受抑制,降低糖酵解速 率;柠檬酸增加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从而增加糖异 生速率。当AMP水平高时,PFK-I激活,加快糖酵解,果 糖-1,6-二磷酸酶受抑制,糖异生关闭。
但糖酵解途径中由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I和己 糖激酶催化的三个高放能反应是不可逆的。
1. 糖异生反应
旁路I:丙酮酸转化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丙酮酸羧化生成草酰乙酸 在丙酮酸羧化酶(生物素作为辅基)催化下,丙酮酸
生物化学习题-第八章:脂质代谢
![生物化学习题-第八章:脂质代谢](https://img.taocdn.com/s3/m/468b3d00bed5b9f3f90f1c94.png)
第八章脂质代谢一、知识要点(一)脂肪的生物功能:脂类是一类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有很大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即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等非极性溶剂的物质。
通常按不同的组成将脂类分为五类,即(1)单纯脂、(2)复合脂、(3)萜类、类固醇及其衍生物、(4)衍生脂类以及(5)结合脂类。
脂类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
脂肪是生物体的能量提供者。
脂肪也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如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组分,油脂是机体代谢所需燃料的贮存和运输形式。
脂类物质也可为动物机体提供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
某些萜类及类固醇类物质,如维生素A、D、E、K、胆酸及固醇类激素,都具有营养、代谢及调节的功能。
有机体表面的脂类物质有防止机械损伤与防止热量散发等保护作用。
脂类作为细胞的表面物质,与细胞识别、种特异性和组织免疫等生理过程关系密切。
(二)脂肪的降解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甘油经过磷酸化及脱氢反应,转变成磷酸二羟丙酮,进入糖代谢途径。
脂肪酸与ATP和CoA在脂酰CoA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脂酰CoA。
脂酰CoA在线粒体内膜上的肉毒碱-脂酰CoA转移酶系统的帮助下进入线粒体基质,经β-氧化降解成乙酰CoA,再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
β-氧化过程包括脱氢、水合、再脱氢和硫解这四个步骤,每进行一次β-氧化,可以生成1分子FADH2、1分子NADH+H+、1分子乙酰CoA以及1分子比原先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此外,某些组织细胞中还存在α-氧化生成α−羟脂肪酸或CO2和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经ω-氧化生成相应的二羧酸。
萌发的油料种子和某些微生物拥有乙醛酸循环途径。
可利用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合成苹果酸,作为糖异生和其它生物合成代谢的碳源。
乙醛酸循环的两个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成酶,前者催化异柠檬酸裂解成琥珀酸和乙醛酸,后者则催化乙醛酸与乙酰CoA缩合生成苹果酸。
(三)脂肪的生物合成脂肪的生物合成包括三个方面: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脂肪酸碳链的延长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
肝脏中的糖异生作用
![肝脏中的糖异生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7ef4df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d.png)
肝脏中的糖异生作用
肝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其中糖异生作用是肝脏最为重要的代谢功能之一。
糖异生作用是指肝脏将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或其他糖类物质的过程。
1. 糖异生作用的作用机制
糖异生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通过血液中的乳酸、甘油三酯、氨基酸等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二是通过分解肝内储存的糖原产生葡萄糖。
2. 糖异生作用对人体的重要性
在进食后,胰岛素会刺激肝细胞摄取和储存葡萄糖,同时促进肝细胞合成和储存大量的糖原。
当身体需要能量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而胰高血糖素和其他激素则刺激肝细胞将储存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并释放到血液中,以提供能量供身体使用。
这种调节机制对于人体的生存至关重要。
3. 糖异生作用与糖尿病的关系
糖异生作用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然而,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性增加时,肝脏会过度进行糖异生作用,导致血糖水平升高,从而引发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4. 糖异生作用的调节
肝细胞中的多种酶参与了糖异生作用的调节。
例如,苏打酸酯酶、乙醛酸脱羧酶和丙酮酸脱羧酶等酶可以促进或抑制糖异生作用。
此外,一些激素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等也能够调节肝细胞中的糖异生作用。
总之,肝脏中的糖异生作用是人体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通过将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维持血液中恒定的血糖水平,对人体的生存至关重要。
同时,糖异生作用也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加强对其调节机制的研究。
4.08级生化复习题-糖代谢参考答案
![4.08级生化复习题-糖代谢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b3ce0eba1aa8114431d96c.png)
糖代谢名词解释:1.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2.Q酶:Q酶是参与支链淀粉合成的酶。
功能是在直链淀粉分子上催化合成(α-1, 6)糖苷键,形成支链淀粉。
3.乳酸循环乳:酸循环是指肌肉缺氧时产生大量乳酸,大部分经血液运到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肝糖原或葡萄糖补充血糖,血糖可再被肌肉利用,这样形成的循环称乳酸循环。
4.发酵:厌氧有机体把糖酵解生成NADH中的氢交给丙酮酸脱羧后的产物乙醛,使之生成乙醇的过程称之为酒精发酵。
如果将氢交给病酮酸丙生成乳酸则叫乳酸发酵。
5.变构调节:变构调节是指某些调节物能与酶的调节部位结合使酶分子的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称酶的变构调节。
6.糖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分解至生成丙酮酸的阶段,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途径。
7.糖的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8.肝糖原分解:肝糖原分解指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9.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指机体某些组织(如肝、脂肪组织等)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又称为磷酸已糖旁路。
10.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phosphorlation):ADP或某些其它的核苷-5′—二磷酸的磷酸化是通过来自一个非核苷酸底物的磷酰基的转移实现的。
这种磷酸化与电子的转递链无关。
11.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也称为三羧酸循环(TAC),Krebs循环。
是用于乙酰CoA中的乙酰基氧化成CO2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是由乙酰CoA经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
12.回补反应(anaplerotic reaction):酶催化的,补充柠檬酸循环中间代谢物供给的反应,例如由丙酮酸羧化酶生成草酰乙酸的反应。
13.乙醛酸循环(glyoxylate cycle):是某些植物,细菌和酵母中柠檬酸循环的修改形式,通过该循环可以收乙乙酰CoA经草酰乙酸净生成葡萄糖。
0409糖代谢-3乙醛酸循环3
![0409糖代谢-3乙醛酸循环3](https://img.taocdn.com/s3/m/08887781dd88d0d233d46a7d.png)
苹果酸 合成酶 乙酰CoA
柠檬酸
延胡索酸
乙醛酸
异柠檬酸 裂解酶 异柠檬酸
琥珀酸
乙醛酸循环总反应式及其与糖异生的关系
2乙酰 CoA + NAD+ 琥珀酸+ 2CoASH + NADH + H+
草酰乙 酸 丙酮酸
糖异生
(五)乙醛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1. 可以二碳物为起始物合成三羧酸循环中的 二羧酸与三羧酸,作为三羧酸循环上化合物的补 充; 2. 是植物和微生物将脂肪酸转变成糖的必经 途径;(动物体不存在乙醛酸循环,因此不能将 脂肪酸转变成糖。) 3. 对以二碳(乙酸或乙酰CoA)为碳源的微 生物的生长有重要意义。
草酰乙酸 +GTP CO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GDP
丙酮酸 丙酮酸
草酰乙酸
苹果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 糖异生
2、果糖二磷酸酯酶 果糖-6-磷酸
糖异生
EMP
Pi
果糖二磷 酸酯酶
ATP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果糖磷酸 激酶
果糖-1,6-二磷酸
ADP
糖异生途径关键反应之二
3、葡萄糖-6-磷酸酯酶
葡萄糖
葡萄糖-6磷酸酯酶 (3)
(二)进行部位:胞液 (三)戊糖磷酸途径反应过程: 氧化阶段:六碳糖脱氢脱羧生成
两个阶段
NADPH和五碳糖
非氧化阶段:五碳糖分子重排生成
六碳糖
磷酸戊糖途径的两个阶段
1、氧化脱羧阶段 6 G-6-P 6 NADP+ 6 葡萄糖酸-6-P 6H2O NADPH 6 NADP+
6CO2 6 核酮糖-5-P
《生物化学》考研内部课程配套练习第八章脂类代谢参考答案
![《生物化学》考研内部课程配套练习第八章脂类代谢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0b2f8402d276a200292e38.png)
脂类代谢练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间断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和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2、乙醛酸循环:一种被修改的柠檬酸循环,在其异柠檬酸和苹果酸之间反应顺序有改变,以及乙酸是用作能量和中间物的一个来源。
某些植物和微生物体内有此循环,他需要二分子乙酰辅酶A的参与;并导致一分子琥珀酸的合成。
(二)填空题1.脂肪;甘油;脂肪酸2.A TP-Mg2+;CoA-SH;脂酰S-CoA;肉毒碱-脂酰转移酶系统3.0.5n-1;0.5n;0.5n-1;0.5n-1 4.异柠檬酸裂解酶;苹果酸合成酶;三羧酸;脱羧;三羧酸5.乙酰CoA;丙二酸单酰CoA;NADPH+H+6.生物素;A TP;乙酰CoA;HCO3-;丙二酸单酰CoA;激活剂;抑制剂7.ACP;CoA;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8.软脂酸;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溶质9.氧化脱氢;厌氧;10.3-磷酸甘油;脂酰-CoA;磷脂酸;二酰甘油;二酰甘油转移酶11.CDP-二酰甘油;UDP-G;ADP-G(三)选择题1.A:脂肪酸β-氧化酶系分布于线粒体基质内。
酰基载体蛋白是脂肪酸合成酶系的蛋白辅酶。
脂肪酸β-氧化生成NADH,而葡萄糖转变成丙酮酸需要NAD+。
2.A:脂肪酸氧化在线粒体进行,连续脱下二碳单位使烃链变短。
产生的A TP供细胞利用。
肉毒碱能促进而不是抑制脂肪酸氧化降解。
脂肪酸形成酰基CoA后才能氧化降解。
3.D:参与脂肪酸β-氧化的辅因子有CoASH, FAD ,NAD+, FAD。
4.ABCD:5.A:脂肪酸从头合成的整个反应过程需要一种脂酰基载体蛋白即ACP的参与。
6.ABCD:7.BCD:必需脂肪酸一般都是不饱和脂肪酸,它们是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8.AC:在脂肪酸合成中以NADPH为供氢体,在脂肪酸氧化时以FAD和NAD+两者做辅助因子。
第八22糖异生及糖原合成
![第八22糖异生及糖原合成](https://img.taocdn.com/s3/m/6d99ff777e21af45b307a8fb.png)
• 分枝酶催化合成具有1,6-糖苷键的有
分枝的糖原。 • 分枝酶从至少有11个残基的糖链非还原 性末端将7个葡萄糖残基转移到较内部的 位置上去,形成具有1,6-糖苷键的分 枝链,新形成的分枝必须与原有的糖链 有4个糖残基的距离。
Glycogenin initiates glycogen synthesis and stays inside the glycogen particle
• 淀粉合成中的前体是ADP葡萄糖(但是在最初
•
• •
•
阶段依然是UDP葡萄糖)。 淀粉合成酶也是将糖残基转移到淀粉链的非还 原性末端上。 支链淀粉的分枝机制同糖原的是一样的。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催化ADP葡萄糖的形成, 但是这个酶的速度是有限制的。 在细菌中,使用ADP葡萄糖来合成细菌糖原。
在植物的细胞液中,蔗糖是通过UDP 葡萄糖与6-磷酸果糖合成而来的
• 随后。生成的葡萄糖进入血液中。 • 该酶并不存在于肌肉细胞或脑细胞中,
因而这两个组织也不具备糖异生的功能。
• 6-磷酸葡萄糖的另一代谢途径是在肝脏
和肌肉中以糖原的形式存储起来。
糖异生所消耗的能量比糖酵解 产生的能量要多
• 从两分子的丙酮酸形成一分子的葡萄糖共消耗
6个高等磷酸键。从丙酮酸到草酰乙酸消耗一 个ATP,从草酰乙酸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消耗 一个GTP,从3-磷酸甘油酸到1,3-二磷酸 甘油酸消耗一个ATP。尽管整个反应消耗能量, 但是可以使反应容易进行。 • 而通过糖酵解途径,一分子葡萄糖转化为两分 子的丙酮酸,则产生2分子的ATP。
• 糖异生是将三碳原子的化合物(主要是丙酮
•
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 糖异生与糖酵解的途径基本相似,但是绕过 了糖酵解中的三个不可逆反应(通过其它的 酶)。 糖异生所消耗的能量要比糖酵解所释放的能 量要多。 哺乳动物(大多数的脊椎动物)中,大多数 氨基酸可以产生糖异生的前体,但是一般不 这样认为脂肪酸。 糖异生与糖酵解受某些共同物质的相反调节。
生物化学总结复习笔记
![生物化学总结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38639b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12.png)
生物化学总结复习笔记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11章.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的代谢1.蛋白质的酶促降解.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一般认为真核细胞对蛋白质的降解有两个体系。
其一是溶酶体降解。
其二是依赖ATP,在细胞溶胶中以泛素标记的选择性蛋白质的降解。
外源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外源蛋白质进入体内,必须先经过水解作用变为小分子的氨基酸,然后才能被吸收。
就高等动物来说,外界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的氨基酸和体内合成及组织蛋白质经降解的氨基酸,共同组成体内氨基酸代谢库。
所谓氨基酸代谢库即指体内氨基酸的总量。
氨基酸代谢库中的氨基酸大部分用于合成蛋白质,一部分可以作为能源,体内有一些非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也是以某些氨基酸作为合成的原料。
2.氨基酸的分解代谢氨基酸的共同分解代谢途径包括脱氨基作用和脱羧基作用两个方面。
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生成氨及α-酮酸。
氨基酸经脱羧基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及胺。
胺可随尿直接排出,也可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可被排出的物质和合成体内有用的物质。
氨基酸脱氨基的方式有氧化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非氧化脱氨基作用和脱酰胺基作用。
3.氨的排泄方式水生动物排氨鸟类及爬行动物排尿酸哺乳动物排尿素尿素是哺乳动物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10章.脂质代谢1脂质的酶促水解三酰甘油的酶促水解三酰甘油是重要的储能物质。
在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甘油可氧化供能也可糖酵解途径生成糖。
脂肪酸可彻底氧化供能。
磷脂的酶促水解磷脂酶A1和A2分别专一的出去Sn-1位或sn-2位上的脂肪酸,生成的仅含有一个脂肪酸的产物称溶血磷脂。
溶血磷脂是一种很强的表面活性剂,能使细胞膜和红细胞膜溶解。
2.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指:脂肪酸在氧化分解时,碳链的断裂发生在脂肪酸的β位,即脂肪酸的碳链的断裂方式是每次切除2个碳原子。
细胞溶胶中的长链脂肪酸首先被活化为脂酰辅酶A,然后长链脂酰辅酶A在肉碱的携带下进入线粒体。
糖异生与乙醛酸循环
![糖异生与乙醛酸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8a9c4c11d4d8d15abf234e2a.png)
糖异生与糖酵解作用的相互调节:
2、丙酮酸激酶、丙酮酸羧化酶和PEP羧激酶的调节:
高水平的ATP和Ala抑制丙酮酸激酶,从而抑制糖酵解;由于 该情况下乙酰CoA亦是充裕的,则活化丙酮酸羧化酶,有助于 糖异生的进行。反之,在细胞供能状态较低时,ADP水平较高, 则抑制丙酮酸羧化酶和PEP羧激酶,关闭糖异生作用。 丙酮酸激酶被F-1、6BP活化(前馈激活),即需要糖酵解加 速时该酶的活性被提高。
苹果酸
PEP羧化激酶
草酰乙酸
PEP
GTP
GDP+CO2
丙酮羧化酶是一种线粒体酶,以生物素为辅基,生物素起CO2的作用,乙酰-
CoA是该酶的强抑制剂。对人体来说,葡萄糖异生作用中形成葡萄糖-6-磷酸的
其他酶均在细胞质中,由丙酮酸羧化形成的草酰乙酸,必须穿过线粒体膜才能作
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底物。因为细胞不存在直接跨膜运送草酰乙酸的运
抑制
PEP
ADP抑制
F-1、6BP活化
PEP羧激酶
ATP ALa
抑制
丙酮酸激酶
草酰乙酸
丙酮酸羧化酶 乙酰CoA活化
丙酮酸
ADP抑制
果糖-2、6-二磷酸合成与降解的调控
脱磷酸化的酶
(激酶2活性)
血糖低-- 胰高血糖素释放cAMP级联作用- 蛋白磷酸化 血糖高--胰岛素释放--
F-2、6-BP多
F-6-P
F-2、6-BP
磷酸化的酶
(酯酶2活性)
具有一条肽链的酶蛋白,由于某些氨基酸
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使之具有两种酶活性
-
,这种酶称双功能酶。
糖异生与糖酵解作用的相互调节:
糖异生以及糖原合成
![糖异生以及糖原合成](https://img.taocdn.com/s3/m/cec2d27a33687e21af45a9cf.png)
七、乙醛酸循环
1、乙醛酸循环的生化历程 2、乙醛酸循环总反应式及其糖异生的关系 3、乙醛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植物种子萌发的脂肪转化为糖
NADH NNAADD+
O CH3-C~SCoA
CoASH
草草酰酰乙乙酸酸
柠檬酸合成酶
苹果酸 脱氢酶
乙醛酸循环 反应历程
顺乌头 酸酶
CoASH
-酮戊二酸 天冬氨酸
苹果酸 谷氨酸
C1
草酰乙酸
丙酮酸
3-P-甘油 乳酸
甘油
乙酰CoA
(胞液) (线粒体)
TCA循环
葡萄糖代谢和 糖异生的关系
天冬氨酸
(PEP) 丙氨酸
(胞液) (线粒体)
(转氨基作用) 谷氨酸
糖异生的调节:
1. 6-P-G与1.6-FBP: 促进异生,抑制酵解:
高浓度的6-P-G 、ATP 和柠檬酸, 促进酵解,抑制异生:
丙酮酸 ①
草酰乙酸
②
苹果酸/ 天冬氨酸
PEP
糖酵解和葡萄糖异 生的关系
葡萄糖 G-6-P
F-6-P F-1.6-P
3-P-甘油醛
A A G-6-P磷酸酯酶
B F-1.6-P磷酸酯酶
C1 丙酮酸羧化酶
B
C2 PEP羧激酶
磷酸二羟丙酮
天冬氨酸
C2 PEP
草酰乙酸
丙酮酸
-酮戊二酸 谷氨酸 苹果酸 丙氨酸
104
ATP ADP
5、磷酸化酶 b
5
106
(无活性)
磷酸化酶 a(活性) 6
108
6、糖原
1-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
效率极高。
糖异生及糖原合成
![糖异生及糖原合成](https://img.taocdn.com/s3/m/df9a1022482fb4daa58d4bc4.png)
糖异生主 要途径和 关键反应
己糖激酶
葡萄糖
葡萄糖6-磷酸酶
2×磷酸烯醇丙酮酸 × 丙酮酸 激酶 2×丙酮酸 × PEP羧激酶 羧激酶 2×草酰乙酸 × 丙酮酸羧化酶
糖异生途径关键反应之一
P
葡萄糖-6-磷 葡萄糖 磷 酸酶
H
+ H2O
+Pi
6-磷酸葡萄糖 磷酸葡萄糖
二、糖原合成
定义: 定义: 由单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的合 (glycogenesis)。 成(glycogenesis)。 单糖: 单糖: 葡萄糖(主要) 果糖、 葡萄糖(主要)、果糖、半乳糖等 部位: 部位: 肝脏、 肝脏、肌肉组织等细胞的胞浆中
2.缩合: .缩合: • 在关键酶 糖原合酶 的催化下 , 以原有糖 在关键酶糖原合酶 的催化下, 糖原合酶的催化下 原分子为引物,添加新的葡萄糖单位。 原分子为引物,添加新的葡萄糖单位。
糖原合酶
分枝酶
糖原引物
糖原合成的限速酶
肝糖原与肌糖原比较
肝糖原
贮 量 合成原料 分解产物 功 能 消 耗
肌糖原
90-100g 200-500g ≤5% 1-2% 单糖/非糖物质 单糖 非糖物质 葡萄糖 葡萄糖 乳 酸 维持血糖浓度 满足剧烈运动时 的相对恒定 肌肉对能量的需要 餐后12-18h 餐后 剧烈运动后
P
磷酸烯醇丙酮酸 (PEP) ) CO2
GDP
① 丙酮酸羧化酶 ②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G 胞液 线粒体 乙酰CoA 乙酰 草酰乙酸 ① ② 草酰乙酸
苹果酸/ 苹果酸 天冬氨酸
PEP
丙酮酸
丙酮酸
②
苹果酸/ 苹果酸 天冬氨酸
糖原异生和糖的其他代谢途径
![糖原异生和糖的其他代谢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81152f5fa0116c175e0e48a4.png)
(六) 糖异生调控
F-6-P
果 糖 1,6 - 二 磷 酸 酶
F-1,6-2P
磷酸果糖激酶
(-) (+)
(+) (-)
AMP、F2,Leabharlann -2PATP、柠檬酸AMP和F-1,6-二磷酸通过刺激磷酸果糖激酶来加速糖酵解,通 过制约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来抑制糖异生途径。
糖原异生和糖的其他代谢途径苹果酸丙酮酸羧化酶f16二磷酸酶g6磷酸酶果糖磷酸激酶己糖激酶糖异生前体非糖物质包括丙酮酸甘油乳酸及某些氨基酸等或者说凡是能生成丙酮酸或成草酰乙酸的物质都可以变成葡萄糖如tca中全部的中间产物大多数氨基酸植物微生物经过乙醛酸循环可将乙酰coa转化成草酰乙酸因此可以将脂肪酸转变成糖
ATP和柠檬酸通过抑制磷酸果糖激酶活性来降低糖酵解过程,柠 檬酸还能刺激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来加速糖异生。
F-6-P
果 糖 1,6 - 二 磷 酸 酶- 1 F-1,6-2P
磷酸果糖激酶-1
(+)
(-) (+)
(-)
F-1,6-二P酶-2 磷酸果糖激酶-2
AMP F-2,6-2P
ATP、柠檬酸
伴随β-半乳糖苷酶合成的还有两种酶,一种是半乳糖苷通透酶,另一种是硫 代半乳糖苷转乙酰基酶,半乳糖苷通透酶是乳糖透过细菌细胞膜所必要的; 硫代半乳糖苷转乙酰基酶的功能还有待研究。
3、乳糖不耐症
几乎所有的婴儿和幼儿都能消化乳糖,到青年和成年后, 许多人小肠上皮细胞中乳糖酶活性或是大部分消失或是 全部消失,导致乳糖不能被完全消化或根本不能被消化, 也不能被吸收。
糖异生与乙醛酸循环
![糖异生与乙醛酸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40266c6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4.png)
高等植物葡萄糖的合成可有多个途径: 卡尔文循环 蔗糖、淀粉的降解 糖异生 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合成途径: 糖原的降解 糖异生
单糖的生物合成
2
1
由丙酮酸、草酰乙酸、乳酸、丙酸、甘油、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葡萄糖的来源——饮食摄入,体内糖原分解,糖异生。
糖异生研究中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动物实验:大鼠禁食24小时,肝中糖原从7%-1%,若喂乳酸、丙酮酸等糖原的量会增加。
苹果酸合成酶
只保留三羧酸循环中的(10)脱氢(1NADH)产能,只相当于3个ATP,意义不在于产能,在于生存。 .种子发芽
02
这种途径对于植物和微生物意义重大!
01
糖异生
油类植物种子中的油
脂代谢
糖
乙醛酸循环
草酰乙酸
乙酰CoA
Ⅱ原始细菌生存
乙酸菌 以乙酸为主要食物的细菌 (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一环)
糖原的分子结构:
肝糖原分解后绝大部分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入血。 反应过程为: 糖原(葡萄糖单位n)+H3PO4 糖原(葡萄糖单位n-1)+ 1-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1-磷酸 葡萄糖-6-磷酸 葡萄糖-6-磷酸+H2O 葡萄糖+H3PO4
2、丙酮酸激酶、丙酮酸羧化酶和PEP羧激酶的调节: 高水平的ATP和Ala抑制丙酮酸激酶,从而抑制糖酵解;由于该情况下乙酰CoA亦是充裕的,则活化丙酮酸羧化酶,有助于糖异生的进行。反之,在细胞供能状态较低时,ADP水平较高,则抑制丙酮酸羧化酶和PEP羧激酶,关闭糖异生作用。 丙酮酸激酶被F-1、6BP活化(前馈激活),即需要糖酵解加速时该酶的活性被提高。 当饥饿时,由于血糖水平低,激素胰高血糖素释放,引起cAMP的级联作用,使丙酮酸激酶发生磷酸化,从而失去活性,抑制糖酵解。
乙醛酸循环的特点
![乙醛酸循环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284db4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7.png)
乙醛酸循环的特点
乙醛酸循环是植物体内一条由脂肪酸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途径,发生在乙醛酸循环体中。
它绕过两个脱羧反应,将两分子乙酰CoA转变为一分子琥珀酸的过程。
乙醛酸循环可以简单看作是三羧酸循环的支路,它绕过两个脱羧反应,因此不能生成CO2。
但乙醛酸循环从本质上与TCA不同,它发生在乙醛酸循环体中,循环的特征中间产物是乙醛酸,循环的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成酶,循环的结果由2分子乙酰CoA生成一分子琥珀酸,琥珀酸进入TCA循环生成草酰乙酸,再进一步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它联系了脂肪酸代谢与糖代谢过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植物学相关书籍或咨询植物学家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糖酵解,糖异生,三羧酸循环的部位
![糖酵解,糖异生,三羧酸循环的部位](https://img.taocdn.com/s3/m/1f2db3b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62.png)
糖酵解,糖异生,三羧酸循环的部位
糖酵解、糖异生和三羧酸循环的部位如下:
1.糖酵解:糖酵解发生在细胞质中,是生物细胞普遍存在的代谢途径。
涉及
十个酶催化反应,均在胞液中进行。
2.糖异生:糖异生主要在肝脏中进行,是生物体将多种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
糖或糖原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肾的糖异生能力只有肝的1/10,长期饥饿时肾糖异生能力则可大为增强。
糖异生的主要前体是乳酸、丙酮酸、氨基酸及甘油等。
3.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发生的部位是线粒体基质。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因为在这个循环中几个主要的中间代谢物是含有三个羧基的有机酸,所以叫做三羧酸循环;有由于器中第一个生成物是柠檬酸,因此又称为柠檬酸循环;或者以发现者Hans Krebs命名为Krebs循环。
反应过程的酶,除了琥珀酸脱氢酶是定位于线粒体内膜外,其余均位于线粒体基质中。
总之,了解生物体的三大代谢途径,可以更清晰地认识细胞、组织以及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糖代谢 重要知识点
![糖代谢 重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82e24d35ef7ba0d4a733bff.png)
一、糖的组成1、蔗糖是以α-D-葡萄糖和β-D-果糖以α-1,2糖苷键连接形成的二糖。
2、麦芽糖是由2分子D-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形成的二糖。
3、乳糖是由1分子D-半乳糖和1分子D-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二糖。
4、直链淀粉是由D-葡萄糖以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长约250-300个葡萄糖单位。
5、支链淀粉是由多个较短的1,4-糖苷键直链(不超过30个葡萄糖单位)结合而成;2个短直链之间的连接为1,6糖苷键。
6、糖原的结构与支链淀粉相似,由D-Glc以α-1,4和α-1,6 糖苷键相连。
7、纤维素是由D-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不含支链。
二、糖的酶促降解1、α-淀粉酶:在淀粉分子内部任意水解α-1,4糖苷键。
(内切酶)2、β-淀粉酶:从非还原端开始,水解α-1,4糖苷键,依次水解下一个β-麦芽糖单位(外切酶)3、脱支酶(R酶):水解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作用后留下的极限糊精中的1.6-糖苷键。
不能直接水解支链淀粉内部的α-1,6糖苷键4、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是淀粉水解的最后一步。
5、淀粉的彻底水解需要上述水解酶的共同作用,其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6、糖原的降解:是在转移酶、脱枝酶及磷酸化酶的协同催化下获得产物:葡萄糖-1-磷酸。
三、糖酵解1、定义:糖酵解,亦称为EMP途径,是指:无氧条件下,1葡萄糖分解产生2丙酮酸,并伴随ATP生成的过程。
2、糖酵解中10步反应各自的特点,尤其是偶联的步骤极其磷酸化机理:一次脱氢、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3、(1)糖酵解中的三步反应不可逆。
(2)关键酶:三步反应不可逆分别由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催化,因此这三种酶对酵解速度起调节作用,其中磷酸果糖激酶是最关键的酶。
4、糖酵解过程中产生能量的计算。
5、糖酵解反应部位:细胞的胞浆;反应条件:缺氧或无氧。
6、糖酵解的生理意义:(1)糖酵解是放能过程,供给生物体一部分能量。
8+10 酵解和柠檬酸循环 + 糖的其他代谢 总复习题+答案
![8+10 酵解和柠檬酸循环 + 糖的其他代谢 总复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9244db6137ee06eff918bf.png)
糖代谢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下降解成丙酮酸或乳酸并生成ATP的过程。
2、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氧化生成CO2和H2O的反应过程。
3、三羧酸循环: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开始,经过反复脱氢、脱羧,再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过程称为三羧酸循环。
4、磷酸戊糖途径:是以葡萄糖-6-磷酸作为起始物,经过不同碳原子数单糖的磷酸化中间产物之间的转变生成甘油醛-3-磷酸和果糖-6-磷酸的途径,该途径在细胞质中进行,包括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
5、乙醛酸循环:存在于植物、某些无脊椎动物和以乙酸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中,能将乙酸(乙酰辅酶A)转变为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琥珀酸,从而转变为草酰乙酸而进入糖异生途径。
乙醛酸循环是一条四碳单位的合成途径,途径中循环出现乙醛酸。
6、糖异生:由非糖物质如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7、糖异生途径: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8、乳酸循环:在肌肉中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乳酸,乳酸经血液运到肝脏,肝脏将乳酸异生成葡萄糖。
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后又被肌肉摄取,这种代谢循环途径成为乳酸循环。
9、糖原合成:由葡萄糖(包括少量果糖和半乳糖)合成糖原的过程,反应在细胞质中进行,需要消耗ATP和UTP。
10、活性葡萄糖:在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中,UDPG中的葡萄糖基称为活性葡萄糖。
二、填空1、二糖在酶作用下,能水解成单糖。
主要的二糖酶有(蔗糖)酶、(半乳糖)酶和麦芽糖酶。
2、糖的分解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
3、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两个重要产物是(核糖-5-磷酸)和(NADPH)。
4、在糖酵解途径中催化生成ATP的酶是(磷酸甘油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5、在三羧酸循环中,催化氧化脱羧反应的酶是(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
6、糖异生的原料有(乳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
7、糖酵解途径进行的亚细胞定位在(细胞质),其终产物是(丙酮酸)。
生化大题+名词解释
![生化大题+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230d56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0.png)
⽣化⼤题+名词解释BiochemistryPart I1.代谢的意义:①将⾷物转化为能量维持细胞⽣命活动②合成组成细胞的必需物质,如蛋⽩质,脂质,核酸,糖类③代谢废物的消除2.糖代谢的意义:①糖类作为能源物质②分解代谢产⽣的中间物作为合成⽣物体内重要代谢物质的碳架和前体③是细胞中的结构物质,如细胞壁等④参与分⼦与细胞特异性识别:由寡糖或多糖组成的糖链常存在于细胞表⾯,形成糖脂和糖蛋⽩,参与分⼦或细胞间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3.糖酵解磷酸化中间产物的意义①带有负电荷的磷酸基团使中间产物具有极性,从⽽使这些产物不易透过脂膜⽽失散;②磷酸基团在各反应步骤中,对酶来说,起到信号基团的作⽤,有利于与酶结合⽽被催化;③磷酸基团经酵解作⽤后,最终形成ATP的末端磷酸基团,因此具有保存能量的作⽤。
4.糖酵解意义①在⽆氧条件下迅速提供能量,供机体需要。
如:剧烈运动、⼈到⾼原②是某些细胞在不缺氧条件下的能量来源。
③是某些病理情况下机体获得能量的⽅式。
④是糖的有氧氧化的前过程,亦是糖异⽣作⽤,⼤部分逆过程。
⑤糖酵解是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相联系的途径⑥若糖酵解过度,可因乳酸⽣成过多⽽导致乳酸中毒。
5.糖酵解存在实例?⑴糖酵解与肌⾁收缩①肌⾁内ATP含量很低;②肌⾁中磷酸肌酸储存的能量可供肌⾁收缩所急需的化学能;③即使氧不缺乏,葡萄糖进⾏有氧氧化的过程⽐糖酵解长得多,来不及满⾜需要;④肌⾁局部⾎流不⾜,处于相对缺氧状态。
⑵糖酵解与初到⾼原:⼈初到⾼原,⾼原⼤⽓压低,易缺氧,机体加强糖酵解以适应⾼原缺氧环境⑶某些组织细胞与糖酵解供能①成熟红细胞⽆线粒体,⽆法通过氧化磷酸化获得能量,只能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②视⽹膜、肿瘤细胞等,代谢极为活跃,即使不缺氧,也常由糖酵解提供部分能量。
⑷某些病理状态与糖酵解供能:严重贫⾎,⼤量失⾎,呼吸障碍,肺及⼼⾎管等疾病,机体主要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6.乳酸循环的⽣理意义:①乳酸再利⽤,避免了乳酸的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乙酰CoA
2H2O 2CoA
琥珀酸
NAD+
NADH+H+
有些微生物因具有乙酰辅酶A合成酶,能利用 乙酸作为唯一碳源,使乙酸生成乙酰辅酶A,进 入乙醛酸循环。
• 从乙酸开始的乙醛酸循环总反应:
2乙酸
ATP AMP
琥珀酸
NAD+
NADH+H+
乙醛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 可以二碳物为起始物合成三羧酸循环中的二羧 酸与三羧酸,作为三羧酸循环上化合物的补充;
• 再植物和微生物内,脂肪转变为糖使通过乙醛 酸循环途径进行的。两个乙酰辅酶A合成一个 苹果酸,氧化变成草酰乙酸后,脱羧生成丙酮 酸可合成糖。
其它糖进入酵解途径
半乳糖 1-磷酸半乳糖 UDP-半乳糖 UDP-葡萄糖 1-磷酸葡萄糖 糖原或淀粉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果糖 酵解
S 3 糖的合成代谢——糖的异生作用
反刍动物糖异生途径十分旺盛,将纤维素分解为乙酸、 丙酸、丁酸等,脂肪酸转为琥珀酰CoA,然后异生为糖。G NhomakorabeaP GD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草酰乙酸
丙酮酸羧化酶 丙酮酸
phosphoenolpyruvat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
ADP
ATP
pyruvate(丙酮酸)
×
acetyl-CoA(乙酰辅酶 A)
乳酸 丙氨酸
草酰乙酸
凡能生成丙酮酸的物质均可转变为葡萄糖;
脂肪酸氧化分解产生的乙酰CoA不能逆转为丙酮酸,因 而不能异生为葡萄糖;
• 糖的异生作用:非糖物质如甘油、丙酮酸、乳酸及某 些氨基酸转变为糖的过程。
• 糖的异生途径: 基本按酵解逆行过程进行;并非完全使酵解的逆
反应。
甘油
Glucose(葡萄糖)
酯酶
Glucose-6-P(6-磷酸葡萄糖)
Fructose-6-P(6-磷酸果糖)
酯酶
1,6-Fructose-P(1,6-二磷酸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