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民间的神:五显信仰的历史发展(下)
怪力乱神,揭秘中国古代的邪神崇拜
怪力乱神,揭秘中国古代的邪神崇拜说起中国的邪神崇拜,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蚩尤等神话反派角色,但实际上蚩尤之流与阴曹崇拜更多的是一种凶神崇拜,与邪神崇拜的关系并不大,但实际上崇尚神鬼崇拜的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当中也有所谓邪神崇拜的存在。
中国人的鬼神崇拜心理其实是一种多神崇拜,虽然儒释道三个主流信仰本身是推崇一神论体系,但是实际上自古以来民间非常流行多神崇拜,鬼文化与神文化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但彼此之间却能够互相转换,其中鬼崇拜往往会成为邪神崇拜的一个重要的源头。
那么,下面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古代时期五个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邪神,从一个另类的角度来看待中国鬼神文化。
一,五通神五通神,也被叫做五郎神,是一种宋代兴起的民间神祇,据说最早的五通神的原型是古代的山魈鬼魅,唐代时期就出现过所谓五显神崇拜,最早的五通神信仰出现在北方地区,但最终是在南方地区非常兴盛,鲁迅小说当中的“五猖会”就是一种对五通神的祭祀活动。
五通神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五通神是一种淫神,民间传说五通神喜好迷惑妇女,而五通神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信众广泛的邪神,主要是五通神还有了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五通神还被中国民间塑造成了一位偏财神,可以达到招来意外之财的作用。
后来明清时期,五通神的起源说法出现了诸如柳州鬼与战死亡灵等新的说法,使得这种邪神崇拜变得更为神秘,而五通神又被称为五显神,关于五位邪神的来历其实并没有统一说法,较为古老的说法有南齐柴氏五兄弟成神的说法,但还有一些说法认为五通神是五位凶盗成鬼所化。
其实一般的五通神祭祀并无什么特殊之处,但有一些五通神祭祀属于较为隐晦的邪术祭祀,在五通神在宋代邪神化之后,就开始出现一些以五通神祭祀为幌子的非法活动,比如借五通神祭祀为借口诱奸妇女并骗取他人财物等等。
儒学乡绅往往是这类邪神的主要打击者,清代康熙年间就出现过汤斌毁淫祠运动,主要就是针对五通神进行打击。
二,狐仙南方多兴起五通神,而北方则多有狐仙崇拜,《聊斋志异》当中大量的狐仙描写就是出自于此。
五路财神的来历及传说
五路财神的来历及传说大家知道五路财神的来历吗?听说过春节接财神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五路财神的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五路财神的来历路头又称五路神。
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
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
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
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
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
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
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
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
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怎样接财神月初五称破五是送年的意思,正月初四是接财神的日子。
27日是龙年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专家解释说,破五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三十以前的常态了。
民俗专家张仲介绍说,旧时,初一到初五民间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允许搞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
在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而称此日为破五。
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避邪免灾的同时,把晦气穷气霉气从家中崩走。
另外,初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破五吃饺子,寄托了民间百姓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的期盼。
民俗专家介绍说,初五这天,有些地方饺子里还要包上硬币、蜜枣、红糖等,寓意发财、好运早来、甜蜜和美。
五大家仙简介
汉族民间崇拜中有“五大家仙”,即狐、黄、白、柳、灰。
这五大家仙,又叫五大家、五显财神,分别由狐狸、黄鼠狼、刺猬、蛇、老鼠修炼成仙。
在神仙品级上,五大家仙属于地仙一级,也就是《西游记》中种植人参果的镇元大仙管理的仙类。
这五大家仙与人类生活挨得很近,人若信奉他们,他们就会福佑信奉者;人若触犯他们,他们就会降下灾祸来。
狐仙,在中国北方多有狐仙信仰,民间又称之为胡三太爷。
在神话故事及蒲松龄《聊斋》中,狐仙多以美女的形式出现。
神话传说中,大禹的妻子就是出自涂山九尾狐家族的狐女。
古代长篇小说《封神榜》中,狐妖化身为妲己娘娘魅惑纣王,是最让人痛恨的“狐狸精”形象。
在戏曲《刘海砍樵》中,胡九妹则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狐仙形象。
黄仙,民间又称之为黄二大爷、黄大仙。
据说黄仙可以左右人的精神世界,一旦被黄仙附体,就会得癔症,也就是精神错乱。
白仙,民间又称之为白老太太。
传说白仙会化作一位白老太太,以巫术帮助人治病,或者帮着善良贫穷的人家招财。
所以,白仙可谓招财、治病的家仙。
柳仙,即蛇修炼成仙。
蛇是列入十二生肖的动物,远古中华民族就有蛇崇拜,伏羲、女蜗皆是蛇身人面。
蛇与龙相近,又称小龙。
柳仙的法力,在五大家仙中应该是最大的,故不可冒犯。
神话中最著名的柳仙,当属白娘子和小青了。
灰仙,习惯昼伏夜出,神秘的很。
老鼠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一,其生活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传说灰仙智慧超群,能预知未来之事。
因其善于储蓄,故能够搬运来财运。
戏曲、剪纸中《老鼠嫁女》《老鼠娶亲》都是象征家庭兴旺、多子多孙的喜兴之戏。
灰仙在艺术中的形象,大概要数《忍者神龟》中,四位忍者神龟的师傅斯普林特老师了。
五大家仙崇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人要是遇到五大家仙的子孙,一定要体会上天好生之德,切莫无辜伤害家仙或其子孙啊。
五通神的民间传说_关于五通神的神话故事
五通神的民间传说_关于五通神的神话故事五通神又称五郎神,是汉族民间传说中横行乡野、淫人妻女的妖鬼。
为你整理的五通神的民间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很早以前,东阳出南门,画水江畔,塔东山下,住着十几户人家。
他们起早摸黑,男耕女织,靠勤劳的双手,逐渐把自己的家乡建成了象模象样的小村庄。
他们以农为业,几乎每年都要受到旱魔的袭击,快到口的庄稼眼巴巴的被旱魔烤焦,快到口的粮食被旱魔夺走。
他们决心齐心协力建造一口山塘灌溉农田,抵御干旱。
于是在塔东山下的半山腰(下田坤)筑了一道塘塍决心把山水拦住。
但是,也许是地点选的不对,化了全村几年心血建成的山塘蓄不住水,到了夏秋季节,原来绿油油的禾苗还是被干旱晒焦了头,田地龟裂,造成粮食颗粒无收。
村民们正在唉声叹气一筹莫展的时候,被云游四方经过这里的“五通神”知道了这一难处,有意为这里的村民们出一点力,办点好事。
于是在塔东山东侧的石壁的一个山洞里住了下来,与村民们一起分析“下田坤”山塘蓄不住水的原因,指出“下田坤”没有来路水,坝塍不高,这是蓄不住水的主要原因。
决定另选坝址再造山塘。
“五通神”对村民们说:“我住的那个坑口造坝比较合适,水脉长,水源比‘下田坤’要好,而且坑口两边山势比较陡峭,又是石壁,造坝省工省力,造好后保证能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
”于是和村民们一起挑石筑坝。
“五通神”这一天挑着两块巨石往坑口坝上赶,爬上几十级“长踏步”,来到“彩岭”这一平缓地段,正想歇一歇,换换肩,由于辛劳过度,一个踉跄跌倒在地,两块巨石滚落在两边,而“五通神”的一个巴掌刚好印在那个正在建造的山塘上,所以形成了这个巴掌形的山塘水库。
而两块巨石,一块落在“长踏步”一侧,一块落在“下田坤”原来那口山塘里。
由于“五通神”与村民们共同努力,山塘很快造好了,并蓄满了水。
人们为了纪念“五通神”,把这口山塘称为“小天宫”,把“五通神”住的山洞称为“五通洞“。
从此以后,虽然南山脚一带的四乡八邻每逢干旱,到处都是禾苗干枯,但是唯独塔东山下一片葱绿,稻穗沉甸甸的,年年有个好收成。
中国民间信仰的演变与文化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的演变与文化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民间信仰的国家,这些信仰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信仰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经过不断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篇文章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民间信仰的演变与文化意义。
一、中国民间信仰的起源和演变中国民间信仰其实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中国古代先民最早是采取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形式来表达对神秘力量的信仰。
在商周时期,随着神话传说中的神明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宗教信仰逐渐成为社会精英阶层的特权。
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神与王权的关系逐渐合一,官方主义的宗教信仰开始盛行。
而在宋元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的不稳定与人们对于自由信仰的要求,寺庙、道观、教派、义军等组织纷纷涌现。
在这些组织中,许多民间信仰因流行和聚集度高而在信仰沟通之间极其活跃。
同时由于清朝时期对伊斯兰教、基督教进行的禁令和打压,民间信仰的发展更为迅速。
由此可见,中国民间信仰有着源远流长的演变历史。
二、中国民间信仰的文化意义中国民间信仰的演变与存在不仅仅是一种人们对于神明和信仰的表达,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首先,中国民间信仰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民间信仰组织和神话故事都是由志愿者或民间讲解员以口头纪传、演出的方式传承下来,这些长期以来对听众的感官刺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而这种审美不仅仅来自于故事本身,还来自于传承方式、器物特点和组织方式等。
民间信仰的传承正是这样一种长期通过身体记忆,经验积累而形成的感官和情感体验。
正是这种方式使得民间信仰在艺术创造和美学领域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其次,中国民间信仰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是中国人民实践、传承和创造的历程的直观体现。
从古代到现代,不同类型的民间信仰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成为了中国社会、经济、地理等诸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佛教、道教、陨石信仰、宝塔信仰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存在。
中国神系一览(民间神话系)
中国神系一览(民间神话系)中国神话体系是世界上最为丰富和复杂的神话体系,按照地域来说,有以东皇太一为祖的南方楚神话、围绕西王母的西方昆仑神话、以蓬莱为载体的东方蓬莱神话以及以盘古开天始的中原神话;按照内容来说,有涵盖伏羲、女娲的上古神话体系、由《山海经》衍生的山海神话体系、以元始天尊为端点的道教神话体系、以古楚为发祥地的九歌神话体系以及以玉皇大帝为最高的广为流传的民间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与传说有很多,但是上古时期并没有专门成为体系的整理著述,基本上都是源自各种笔记、诗文、散文以及一些个人著述片段,因此经常会说法不一,互相矛盾。
本文尽可能收集了民间神话系分枝下的神衹,并按照九品制进行分类。
一览如下。
皇帝昊天金阙玉皇大帝一品三清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六御(其他五位)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北极紫微大帝牛东极青华大帝、南极长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五方五老君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简称青灵始老苍帝君)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简称丹灵真老赤帝君)中五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简称元灵元老黄帝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简称皓灵皇老白帝君)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简称五灵玄老黑帝君)金母木公西王母一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东王公一所有男仙之首,掌管蓬莱仙岛二品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南方三气火德星君正神(罗宣)北极紫之尊永坐坎宫斗母正神(金灵圣母)水德星君三官大帝天官(赐福):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地官(赦罪):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水官(解厄):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十方天尊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四大天师张道陵、葛玄、许逊、萨守坚托塔天王李靖三品南斗六星君第一天府宫:司命星君好福、第二天相宫:司禄星君第三天梁宫:延寿星君、第四天同宫:益算星君第五天枢宫:度厄星君、第六天机宫:上生星君北斗七星君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北斗第二阴精巨门星君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北斗第七天关破军星君五星君岁星(木星)荧感星(火星)太白星(金星) (俗称太白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二郎真君杨戩真武大帝中坛元帅哪吒天蓬元帅四品九曜(九曜星官)日曜(太阳)、月曜(月亮),火曜(荧惑星) 水耀(辰星),木曜(岁星)、金曜(太白星)土曜(镇星) 、罗喉(黄幡星)、计都(豹尾星)四灵二十八宿四灵东方的青龙孟章神君西方的白虎监兵神君南方的朱雀陵光神君北方的玄武执明神君二十八宿苍龙(东):角、亢、乐、房、心、尾、箕白虎(西):奎、娄、胃、昂、毕、觜、参朱雀(南):井、鬼、柳、星、张、翼、轸玄武(北):斗、牛、女、虚、危、室、壁四大天王增长天王(魔礼青)广目天王(魔礼寿)多闻天王(魔礼红)持国天王(魔礼海)五品四大元帅[马元帅]又名马天君,又称华光天王,华光大帝[赵元帅]即武财神赵公明,又名赵玄坛[温元帅]温琼,东岳大帝部将[关元帅]关羽雷公电母四海龙王东海龙王广德王敖广南海龙王广利王敖钦西海龙王广润王敖闰北海龙王广泽王敖顺五岳大帝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掌人间赏罚,贵贱、生死大权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掌五金、冶铸,羽禽飞鸟之事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掌土地、山川、林木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掌江河、湖海,走兽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掌星辰分野五龙神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五水神东海姓何名归居君南海姓刘名嚣君西海姓裹名漱君北海姓吴名愚强君河伯姓冯名夷字君平卷帘大将地狱十王一殿秦广王专司人间夭寿生死二殿楚江王司掌活大地狱三殿宋帝王司掌黑绳大地狱四殿忤官王司掌合大地狱五殿阎罗王司掌叫唤大地狱六殿卞城王司掌大叫唤大地狱七殿泰山王司掌热恼地狱八殿平等王司掌丰都城铁网阿鼻地狱九殿都市王司掌大热大恼大地狱十殿转轮王专司各殿发鬼魂投生六品三十六天将蒋光、钟英、金游、殷郊、庞煜、刘吉关羽、马胜、温琼、王善、康应、朱彦目魁、方角,耿通、邓郁光,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敬雷洁、毕宗远、赵公明、吴明远、李青天梅天顺,熊光显石远信、孔雷拮、陈元远、林大华周青远、纪雷刚、崔志旭、江飞捷、驾天祥、高克四值功曹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六十甲子神甲子太岁[金辨将军] 、乙丑太岁[陈材将军]、丙寅太岁[耿章将军]丁卯太岁[沈兴将军]、戊辰太岁[赵达将军]、己巳太岁[郭灿将军]庚午太岁[王济将军]、辛未太岁[李素将军]、壬申太岁[刘旺将军]癸西太岁[康志将军]、甲戌太岁[施广将军]、乙亥太岁[任保将军]丙子太岁[郭嘉将军]、丁丑太岁[汪文将军]、戊寅太岁[鲁先将军]己卯太岁[龙仲将军]、庚辰太岁[董德将军]、辛巳太岁[郑但将军]壬午太岁[陆明将军]、癸未太岁[魏仁将军]、甲申太岁[方杰将军]乙酉太岁[蒋崇将军]、丙戌太岁[白敏将军]、丁亥太岁[封济将军]戊子太岁[邹铛将军]、己丑太岁[傅佑将军]、庚寅太岁[邬桓将军]辛卯太岁[范宁将军]、壬辰太岁[彭泰将军]、癸巳太岁[徐单将军]甲午太岁[章词将军]、乙未太岁[杨仙将军]、丙申太岁[管仲将军]丁西太岁[唐杰将军]、戊戌太岁[美武将军]、己亥太岁[谢太将军]庚子太岁[卢秘将军]、辛丑太岁[杨信将军]、壬寅太岁[贺谔将军]癸卯太岁[皮时将军]、甲辰太岁[李诚将军]、乙巳太岁[吴遂将军]丙午太岁[文哲将军]、丁未太岁[缪丙将军]、戊申太岁[徐浩将军]己酉太岁[程宝将军]、庚戌太岁[倪秘将军]、辛亥太岁[叶坚将军]壬子太岁[丘德将军]、癸丑太岁[朱得将军]、甲寅太岁[张朝将军]乙卯太岁[万清将军]、丙辰太岁[辛亚将军] 、丁巳太岁[杨摩将军]戊午太岁[黎卿将军]、己未太岁[傅党将军]、庚申太岁[毛梓将军]辛酉太岁[石政将军]、壬戌太岁[洪充将军]、癸亥太岁[虚程将军]天罡星天魁星(高行):天罡星(黄真); 天机星(卢昌);天闲星(纪丙)天勇星(姚公孝);天雄星(施检);天猛星(孙乙);天威星(李豹)天英星(朱义);天贵星(陈坎);天富星(黎仙);天满星(方保)天孤星(詹秀);天伤星(李洪仁);天玄星(王龙茂);天健星(邓玉)天暗星(李新);天佑星(徐正道);天空星(典通);天速星(吴旭)天异星(昌自成);天煞星(任来聘);天微星(龚清);天究星(单百招)天退星(高可);天寿星(戚成);天剑星(王虎); 天平星(卜同)天罪星(姚公);天损星(唐天正);天败星(申礼);天牢星(闻杰)天慧星(张智雄);天暴星(毕德);天哭星(刘达);天巧星(程三益)地煞星地魁星(陈维真);地煞星(黄景元);地勇星(贾成);地杰星(呼百颜)地雄星(鲁修德);地威星(须成);地英星(孙祥);地奇星(王平)地猛星(柏有患);地文星(革高);地正星(考高);地辟星(李燧)地阅星(刘衡);地强星(夏祥);地暗星(余惠);地辅星(鲍龙)地会星(鲁芝);地佐星(黄丙庆);地佑星(张奇);地灵星(郭巳)地曾星(金南道);地微星(陈元);地慧星(车坤);地暴星(桑成道)地默星(周庚);地猖星(齐公);地狂星(霍之元);地飞星(叶中)地走星(顾宗);地巧星(李昌);地明星(方吉);地进星(徐吉)地退星(樊焕);地满星(卓公);地遂星(孔成);地周星(姚金秀)地隐星(宁三益);地异星(余知); 地理星(童贞);地俊星(袁鼎相)地乐星(汪祥):地捷星(耿颜);地速星(邢三莺): 地镇星(姜忠)地羁星(孔天兆);地魔星(李跃);地妖星(龚倩);地幽星(段清)地伏星(门道正);地僻星(祖林);地空星(萧电);地孤星(吴四玉)地全星(匡玉);地短星(蔡公);地角星(蓝虎);地囚星(宋禄)地藏星(关斌);地平星(龙成);地损星(黄鸟);地奴星(孔道灵)地察星(张焕);地恶星(李信);地魂星(徐山);地数星(葛方)地阴星(焦龙);地刑星(秦样);地壮星(武衍公);地劣星(范斌)地健星(叶景昌);地耗星(姚烨):地贼星(孙吉):地狗星(陈梦庚)干里眼顺风耳九江水帝浙江水帝I杨子江水帝I松江水帝吴江水帝I楚江水帝|湘江水帝剩江水帝I汉江水帝I南江水帝(五川江水帝)五湖大神青草湖大神(洞庭湖神)彭蠡湖大神丹阳湖大神谢阳湖大神(都阳湖神)太湖大神七品各城隍八品各山神九品各土地。
中国民间信仰与文化的历史演变
中国民间信仰与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许多独特的传统民间信仰和文化,这些信仰和文化中蕴含着丰富深邃的历史和哲学内涵。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民间信仰与文化的历史演变记录了几千年的兴衰变迁,也展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生命、道德等方面的独特的理解和追求。
一、古代中国民间信仰与文化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文化主要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以及祭祀、风水、命理等方面的信仰和文化。
这些信仰和文化从古到今,持续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当时,古人的信仰中,祖神信仰和自然崇拜占据了主导地位。
尤其是在夏朝和商朝时期,祖神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心理,例如尊敬祖先、忠孝敬爱、纪律自律等等。
这些价值观和道德心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先祖的尊崇和自身的回溯与敬畏。
周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追求的是“仁爱”、“仁政”,即博爱、平和、自尊自重、互相尊重等等。
这些理念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道德等各个方面。
道家思想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末年。
道家所追求的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讲究的是顺应其自然,不逆其天性。
道家思想的兴起,为中国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思想道路,也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
佛教在中国也受到了广泛的影响,佛教宗教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深入,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体系。
此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祭祀、风水、命理等信仰和文化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尽管这些信仰和文化在现代的中国社会中已经逐渐消逝,但它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形成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二、近代中国民间信仰与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民间信仰和文化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中国民间信仰和文化充分体现了其自身多元化和现代性的特征。
近代中国,民间信仰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盛衰交替的特点。
探索穿青文化——“五显神”
探索穿青文化———“五显神”李琪星,包妍(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辽宁大连116000)【基金项目】“大连民族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812026041”资助。
【作者简介】李琪星(1997-),女,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指导教师:包妍。
【摘要】“穿青人”群居于贵州,是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一个群体。
“穿青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其中“五显文化”是其最有标志性的文化。
“五显文化”是“穿青人”世世代代对“五显神”的崇拜信仰所形成的文化认同。
主要包括:庙祭,演傩戏,还愿,酬神祭祀和供五显神等。
“五显文化”作为穿青人的族群信仰,对其保护形式也备受关注。
【关键词】“穿青人”;“五显神”;族群信仰;五显文化【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9)06-0044-02一、穿青人及其“五显神”概述在我国贵州省,聚居着一个神秘古老的族群,那就是“穿青人”,也叫“青族”或“川青人”。
“穿青人”,顾名思义,穿着青色衣服的人,这也暗含了他们的服装特色,“穿青人”有一种“尚青”情节,他们穿的衣服一般也都以青色和蓝色为主[1]。
“穿青人”还是群居族群,其聚居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和黔南,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穿青人”总数约有六十至七十万人,其中半数以上都聚居在织金县和纳雍县。
“穿青人”有独特的文化。
“穿青人”的图腾是“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灵长类动物,是原始“穿青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原始信仰,深入到“穿青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穿青人”族群文化创造极其深远,是其原始文化的基础。
“穿青人”有自己的原始信仰,且独具特色。
据一位有名望的纳雍县勺窝乡“穿青人”老人所说:“穿青人”的信仰是“五显神”。
五显神:五显财神,根据神话传说,《铸鼎余闻》[2]中记载,称为南齐柴姓五兄弟为五显神财神。
老大名叫柴显聪,老二名叫柴显明,老三名叫柴显正,老四名叫柴显直,老五名叫柴显德,统称为“五显”。
从民间信仰与通俗文学的互动看五通神形象的演变
文化遗产2020年第1期从民间信仰与通俗文学的互动看五通神形象的演变罗兵苗怀明[摘要]五通崇拜自唐代兴起于徽州,而后随着朝代更迭而广泛传播,明清以来,逐渐成为了中国江南地区最为兴盛的民间信仰之一。
细考五通信仰的流变,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佛教或是道教,都曾经参与到对五通形象、故事的建构、传播之中。
两宋期间,官方试图通过册封的方式,将其命名为“五显”,把它纳入到正统的宗教谱系中,然而民间传统的强大惯性及不同阶层无意间的合力使得五通崇拜始终亦正亦邪,明清两代历经官方的查禁亦未断绝。
五通形象又与华光菩萨黏连,并从人们耳熟能详的目连救母故事中衍生出华光救太姥的故事,于是太姥信仰又与五通信仰相互扭结,在这个过程中,民间信仰与通俗文学交互影响,《西游记》《南游记》等神魔小说及不同版本的《太姥宝卷》的流传正是最典型的代表。
[关键词]五通民间信仰通俗文学演变〔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20)01-103-08五通神是我国江南地区民间信仰中重要的神灵之一,亦是一般民众意识里亦正亦邪的存在。
关于五通的称呼,明目繁多,有五显、五圣、五猖、五郎神等,相应的,关于五通的起源和相关传说也是多种多样,对此,学界已有详细的论述①,笔者不揣冒昧,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五通信仰之生成与流变,并由此揭菓其层累性的生成特质并进一步观照民间信仰与通俗文学之互动。
五通信仰,在民间由来己久,学界一般上溯到唐代,相关的传说最早发源于徽州婺源一带,之后流行于南方的广大地区。
在不同时代、地域的表述中,五通又有了五显灵公、五圣、五郎、独脚五通等多个名称,传说五通神本为兄弟五人,在宋代,五通的形象就已经是“变幻妖惑,大抵与北方狐魅相似”②,呈现出一种典型的邪神特质,然而这种特质又引来民众规模不等的祭祀,祭祀五通的庙宇则被称为“五圣庙”或“五圣堂”。
在南方的民间传说中,五通神的母亲亦是一位重要的神祇,俗称太姥,有时候又有老太姥、太母、太郡、太妈、山娘等不同称呼。
端午节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
端午节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端午节,又称龙舟节、午日节、端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以各种方式庆祝,其中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是端午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端午节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
一、宗教信仰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许多人将端午节与五毒娘娘、土地神以及屈原等相关的神明联系在一起。
1. 五毒娘娘五毒娘娘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一位女神,她被认为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的化身。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祭拜五毒娘娘,以祈求消灾避邪。
一些地方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等活动,以驱赶瘟疫和凶神。
2. 土地神在农业社会中,人们对土地神的崇拜尤为重要。
在端午节,人们会前往农田或庙宇,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同时,还会举行祈福仪式,向土地神祈求保佑。
3. 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兼文化名人。
据传,他因忠诚于国家而被贵族排斥,最终投江自杀。
人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沿江撒米、划龙舟,以纪念屈原的忠诚精神。
二、神话传说除了宗教信仰外,端午节还与一些神话传说相关。
1. 屈原投江根据传说,端午节起源于屈原投江自杀的故事。
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忠诚的大臣,因忧国忧民而备受贵族排挤。
在得知国家沦陷的消息后,他感到绝望而投江自尽。
为了防止鱼虾等水生生物吃掉屈原的尸体,人们撒下大米和龙舟赛划水,以驱赶这些生物,后来演变为了端午节的龙舟赛。
2. 龙的护身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重要的象征之一,被认为是祥瑞的象征。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以龙为主题制作各种装饰品,如龙舟、龙灯等。
这些龙的形象象征着祝福和好运,也代表着对龙的崇拜。
3. 粽子与驱邪端午节还与粽子的制作和食用相关。
有一种传说认为,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据说,屈原自杀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用粽子投入江中,以驱赶邪恶的生物。
因此,吃粽子也成为了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五位神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延续
五位神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延续经过三皇的努力,世界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人们的生活仍很困难。
最初只会爬到树上摘吃果实,后来从摘食阶段进步到渔猎阶段(他们不能不进步,因为树上的果实会被摘完,而冬天又没有果实),但对于捉到的鱼虾和小动物,也只能生吞活剥,跟野兽没有分别。
大家本都住在山洞里,后来人多洞少,实在挤不下而终于被挤出山洞的人,只好向平原发展。
平原无法抵御突然而来的野兽和风雨的袭击,而且包括山洞里的人在内,大家又都无法抵御因寒冷和生食所引起的疾病,结果引起大量死亡。
后来就出现了伟大的各路神仙,他们都很能干,总有办法解决一些人类遇到的一些重大的难题和困难,尤其重要的是,他们所发明和创造的一切,至今都是我们享用不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让我们后人永远记住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可惜我们不确切知道他们究竟出现在什么纪年和时代。
最先出现的是有巢氏,他带领人民从洞穴里走了出来,教导人民不要住在地面上。
仿造鸟的生活方式,在树上用树枝树叶建造出简陋的篷盖,这就是原始的房屋了,至少可以躲避野兽和洪水。
人们都学习他,并且在建筑的技能上一天天进步,后来即令把它移到地面,也有同样的效能。
他是第一个教会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神人。
所以他被尊称为“巢皇”。
但是他似乎不是一个人,他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国的各个角落,我想他那个时候只不过是一个“有巢时代”的象征而已。
其次出现的是燧人氏,他把天上最大的一个秘密泄漏给人类,那就是“火”。
火无所不在,但没有人知道如何才能得到它。
燧人氏教人从木头里把它钻出来。
人类有了火,就跟其他所有的动物,永远分道扬镳。
其他动物始终不会用火,而人们却因之改吃熟的东西,生活方式呈现划时代的突破。
燧人氏在那个时候就用实际行动说明了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智慧。
伏羲氏是第三位出现的神,他是我们人文的始祖,他似乎比他前面的两位老前辈还要法力无边。
他教会人类怎样捕鱼,驯养野兽,这也就是家禽的由来,教人如何用火烹饪,从此人们享受到香喷喷的饮食,这是艺术的萌芽。
穿青人五显神信仰探析——基于贵州GD村的田野调查
民•族•文•化2020年第4期总第299期穿青人五显神信仰探析——基于贵州GD村的田野调查刘沐言(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4)摘要:穿青人有着独特的民间信仰,即五显神信仰。
五显神的信仰方式之一就是家家供奉五显坛,其二就是祭祀五显神的傩戏仪式。
穿青人的傩文化是原始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融合体,不仅充满祭祀性,还有娱神乐人的功能。
文章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宗教行为与活动的理论,对穿青人的五显神信仰进行了分析,从巫术、宗教禁忌尧祈祷献祭和宗教祈祷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民间信仰;穿青人;五显神;傩戏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20)04-0038-09穿青人因衣尚青,所以被称为“穿青人”。
穿青人主要聚居在贵州西北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67万人,穿青人的五显神信仰和傩戏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1955年费孝通先生带队到贵州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同时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对穿青人的民族成分进行了调查,在此次调查之后编印的《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分调查报告》中指出,穿青是汉人,是汉族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少数民族。
但1986年的《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分问题的重新调查报告》在开篇第一页,重新为穿青人的民族成分作了描述:“穿青”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不是汉族。
2]关于穿青人的族源问题,李云华在文章《穿青人与“五显神”信仰》中指出,学界普遍认同两种说作者简介:刘沐言(1992—),女,宁夏银川人,跨文化比较。
法,一是认为穿青人是发源于贵州的原居住民族,二是也不排除可能是明朝随军迁徙至贵州的汉人的后代2[3]当地的不少穿青人普遍认可第一种说法。
穿青人的最特别之处就是其五显神信仰,以及祭祀五显神的仪式跳菩萨,也称之为傩戏(或者跳庆坛)。
根据《织金县志》中的相关记载,穿青人信仰五显神,他们认为五显神是他们的“恩神”“福主”“天下正神”。
他们的信仰方式一是家家立五显坛,世代供奉;二是每隔一段时间,举行“庆坛”活动,把信仰外物化、具体化、程式化2国可见五显神和傩戏是穿青人信仰的集中体现。
【神话故事】五路神传说
【神话故事】五路神传说五路神是古代中国道教神灵,主要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和中路五个部分。
五路神被认为是远古时期的神明,能够保护人们免受邪恶灵魂和疾病的侵害,同时也能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梦想。
东路神的传说东路神主守门,又称“郎正”,是道教信仰中非常重要的神灵之一。
传说东路神是由伏羲女媧所创造,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东路神主通常被认为是朝向日出和春天的方向,因此也成为了代表新生和新木的象征。
南路神主主掌灾难,也被称为“家神”,因其拥有保佑家庭安宁和平静的神力而备受尊崇。
南路神主通常被视为代表火和夏季的神明,并且可以引领灾难遁逃,帮助人类免受不幸的侵害。
西路神主主宰财富和力量,传说中非常富有和有权势。
西路神主通常被视为代表金属和秋季的神灵,因为金属也是西方的象征。
民间传说中,在西方神明的保佑下,人们会得到好运,财富和健康。
北路神主主掌阴间事务,通常被称为“阴宫神”,是祭奠亡灵和祈求死者得到安息的重要神灵。
北路神主常被视为代表水和冬季,因其能够保护人们免受寒冷和水灾的影响,并且能帮助人们祭奠亲人。
中路神主是五路神中最古老的神祇之一,其掌管宇宙的平衡和秩序。
中路神主常被视为代表土地和季节过渡时期的神灵,它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保障。
中路神主的传说中,通常被描述为平衡和中庸,代表着宇宙的不变和稳定。
五路神的传说在中国道教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人们相信五路神能够保护他们的家庭、财产和身体安全,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梦想。
无论是下雨还是下雪,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对于五路神的信念,总能给人一份安心和希望。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五显神"崇祀考
An Examination of the Sacrificial Offerings to Five Eminence God in the Areas of South of Yangtze River in the Southern Song Period 作者: 万里[1]
作者机构: [1]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3
出版物刊名: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4-10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五显神;崇祀考
摘要:"五显神信仰"是一种历史悠久、传播地域广泛的民间俗神崇拜。
"五显神"原为宋代徽州婺源的一个地方民间俗信神灵,后来在南宋皇室及部分官吏的推崇下,被引入佛教寺院供奉崇祀;宋元以降,又演变为道教的神灵而得到广泛的崇拜。
然而,宗教界及学术界关于"五显神信仰"的研究还非常之少,因此,关于历史上五显神产生的时间、神源、信仰分布状况、与民间俗神"五通神"信仰之关系、与佛教"五通仙人"等信仰之关系以及历史演变情况等,还十分模糊,有些论述似是而非。
本文对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关于"五显神"的信仰崇祀状况进行考述,以求廓清相关史实。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五显神”崇祀考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五显神”崇祀考
万里
【期刊名称】《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8)004
【摘要】“五显神信仰”是一种历史悠久、传播地域广泛的民间俗神崇拜.“五显神”原为宋代微州婺源的一个地方民间俗信神灵,后来在南宋皇室及部分官吏的推崇下,被引入佛教寺院供奉崇祀;宋元以降,又演变为道教的神灵而得到广泛的崇拜.然而,宗教界及学术界关于“五显神信仰”的研究还非常之少,因此,关于历史上五显神产生的时间、神源、信仰分布状况、与民间俗神“五通神”信仰之关系、与佛教“五通仙人”等信仰之关系以及历史演变情况等,还十分模糊,有些论述似是而非.本文对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关于“五显神”的信仰崇祀状况进行考述,以求廓清相关史实.
【总页数】7页(P94-100)
【作者】万里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89.2
【相关文献】
1.论历代的诸葛亮崇祀——以官方崇祀为中心 [J], 刘森垚
2.《五藏山经》神形祀法材料源或自夏少康中兴所制方国地理图——从文化人类学
视角分析《山海经》神形祀法材料所反映的时代 [J], 付希亮
3.论历代的刘备崇祀--以官方崇祀为中心 [J], 刘森篧
4.在地化的神明崇祀——以爪哇华神泽海真人为例 [J], 哈塔蒂;张智昌;黄文波
5.厨业祖师易牙崇祀考述 [J], 张艳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显信仰及其传播影响
五显信仰及其传播影响*导读:基隆天显宫五显大帝神像摄影/蓬莱外史五显神又称之为五显大帝、五显灵官、五路财神、华光大帝等,是我国南方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人基隆天显宫五显大帝神像摄影/蓬莱外史五显神又称之为五显大帝、五显灵官、五路财神、华光大帝等,是我国南方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人集居地比较流行的神仙信仰。
五显信仰的最早刍形产生于唐朝徽州婺源,特别是婺源县城北的灵顺庙,是最早供奉五显神的道教宫观。
经历代皇室的崇奉,以及道教徒的宣扬,并随之我国古代大量移民政策,以婺源为中心的传播,迅速遍及我国南方地区以及海外东南亚地区。
*(一)五显神信仰形成关于五显神的记载,《搜神记》卷二五圣始末引《祖殿灵应集》云:五显公之神在天地间相与为本始,至唐光启中乃降于兹邑。
图籍莫有登载,故后来者无所考据。
惟邑耆耄口以相传,言邑民王瑜有园在诚北偏,一夕红光烛天,邑人麋王观之,见神五人自天而下,导从威仪如王侯状。
黄衣皂涤坐胡床呼瑜而言曰:吾授天命当食此方,福佑斯人,瑜拜首曰:惟命,言讫,祥云四合,神升天矣。
明日邑人来相宅,佳处也。
乃相与子来斩竹薙草作为华屋,立像肖貌揭虔安灵。
五显神是天地之始就有的神灵,在唐朝光启年间降临于世,因历史上没有记载,故以前无从考证。
但此处只说唐光启中降于兹邑,此处兹邑究竟为何地?明弘治《徽州府志》(婺源)载:唐光启二年,邑人王瑜有园在城北隅,一夕,红光烛天,见五神自天而下,王瑜闻之有司,捐地输币肖像建庙,四方辐辏,祈祷立应,闻于朝,累有褒封,宋大观三年赐庙额曰灵顺。
元《礼部集》说:婺源五显之神闻于天下尚矣。
此时说的更为明确,是降于婺源。
另外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五圣始末也有相应的记载。
《搜神记》载:本朝有褒封敕诰:第一位显聪昭应灵格广济王,第二位显明昭列灵护广佑王,第三位显正昭顺灵卫广惠王,第四位显直昭佑灵贶广泽王第五位显德昭利灵助广成王。
而《大惠静慈妙乐天尊说福德五圣经》中赐号略有不同。
《五圣经》曰:第一都天威猛大元帅,显聪昭圣孚仁广济福善王王;第二横天都部大元帅,显明昭圣孚义广佑福顺王;第三通天金目大元帅,显正昭圣孚智广惠福应王;第四飞天风火大元帅,显直昭圣孚信广泽福王;第五位显德昭利灵助广成王。
五显神的源流与信仰
五显神的源流与信仰
孔令宏
【期刊名称】《地方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五显神发源于民间有关五位神的信仰,各地有不同的称呼,如五圣、五猖、五郎神等,相应地,传说的版本也多样.婺源的五通神信仰在有较大影响后通过地方士绅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在政府授封的干预之下变为五显神.五通神信仰虽被政府视为淫祠,但继续在民间流传,因地域不同,时代不同而发生了种种变异,使得五显神及其信仰亦正亦邪.此外,五通神信仰还主动和被动地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五显神从政府获得的封赠,在于道教的认同和扶植.道教对五显信仰的接纳与扶持还表现在对其神格作出与政府比较一致的定位,并赋予其正神的信仰内涵.佛教则从五通仙人与华光菩萨两个侧面接纳、改造五显神信仰,这反过来影响了道教对五显神信仰的改造.五显神庙宇众多,婺源五显庙多被视为祖庙.庙会是五显信仰的主要形式.
【总页数】11页(P56-66)
【作者】孔令宏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9
【相关文献】
1.清代四川坛神信仰源流考 [J], 林移刚
2.贵阳忠烈宫初探:黑神信仰的源流与嬗变 [J], 李东澍;郭为禄
3.民间信仰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r——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拓家岘子"三显神"庙会调查 [J], 吴怀仁;徐治堂;吴昌泽
4.穿青人五显神信仰探析
——基于贵州GD村的田野调查 [J], 刘沐言
5.穿青人五显神信仰探析——基于贵州GD村的田野调查 [J], 刘沐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间收五猖记录
民间收五猖记录(实用版)目录1.民间收五猖记录的概述2.民间收五猖记录的内容3.民间收五猖记录的历史与文化意义4.民间收五猖记录的现状与传承正文一、民间收五猖记录的概述民间收五猖记录是我国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民间记录方式。
五猖,又称五猖会,是古代民间信仰中的一种神祇,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尤以浙江、福建等地区为甚。
民间收五猖记录主要涉及对五猖神的信仰、祭祀、仪式等方面的描述,通过记录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民间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
二、民间收五猖记录的内容1.五猖神的信仰与传说五猖神是古代民间信仰中的一种神祇,主要保佑百姓平安、丰收、家宅安宁等。
五猖神的形象各异,有时被描绘成五位神祇,有时又被描绘成一位神祇。
关于五猖神的传说,各不相同,有的认为他们是五兄弟,有的认为他们是五位菩萨的化身。
2.五猖祭祀与仪式五猖祭祀是民间收五猖记录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请神、祭神、送神等环节。
请神是指将五猖神请到家中,祭神则是对五猖神进行供奉、祭拜,送神则是在祭祀结束后将五猖神送回原处。
这些仪式过程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民间表演艺术,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
3.五猖会的组织与活动五猖会是由信仰五猖神的民间组织,主要负责组织五猖祭祀活动。
五猖会的成员通常是当地的居民,他们自发参与五猖会的活动,并在祭祀过程中担任各种角色,如主祭、助祭、赞礼等。
五猖会的活动不仅包括祭祀,还有文艺表演、游艺活动等,具有很高的民间娱乐性。
三、民间收五猖记录的历史与文化意义1.历史价值民间收五猖记录是研究古代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以及民间信仰的发展变化。
2.文化价值民间收五猖记录展示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如民间信仰、祭祀仪式、表演艺术等。
这些文化元素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四、民间收五猖记录的现状与传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民间收五猖记录的现状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圣小考
五圣小考年少的记忆中,树下、篱边等处有高3-4尺,面积约1平米左右简陋矮屋建筑,称圣堂,祭祀的是五圣。
寻常人家一旦有个身体突然不舒等症状,妇人们总会联想到是否到圣堂处逗留,招揽了污秽等说。
文革时,同“四旧”铲除。
现时,还留传着骂人俗语:“野五圣”。
五圣亦称五通,五通神是江南地区民间信仰中重要的神灵之一,起源于民间的鬼信仰,定型于唐代。
而以“五”为数则是受到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的影响。
在唐代,五通神是五位能恩泽一方的正神,宋代还曾正式受封。
但从宋代开始,五通神的形象与佛教中五通仙的形象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交融。
受五通仙的影响,五通神开始沦为邪神。
至明清,五通神终于完全蜕变为民间淫祀之神,并屡遭禁毁。
五通,还称五显、五猖、五相公等,是江南地区民间信仰中重要的神灵之一。
光绪《归安县志》载:“湖俗淫祀,最信五圣,姓氏原委,俱无可考。
但传其神好矮屋,高广不逾三四尺,而五圣夫妇将佐间以僧道共处,或塑像,或绘像,凡委苍空园及屋檐之上、大树之下,多建祀之。
”康熙朝汤斌在《奏毁淫祠疏》中论述:“苏松淫祠,有五通、五显、五方贤圣诸名号,皆荒诞不经,而民间家祀户祝,饮食必祭。
妖邪巫覡创作怪诞之说。
愚夫愚妇为其所惑,劳不可破。
苏州府城西四十里,有楞伽山,俗名上方山,为五通所踞几数百年。
”鲁迅在《朝花夕拾•五猖会》一文中记:“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奇特。
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
然而也并无确据。
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严谨。
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直到现在太湖渔民还普遍敬奉五相公和他们的五位夫人。
传说这五个神灵系一胎所生,也主管太湖的鱼类。
他们的庙宇分布在这些地方:大相公庙在无锡石埠;二相公庙在独山;三相公庙在龙门;四相公庙在洞庭西山;五相公庙在壬子港。
渔民不光常常到这些庙内去拜神烧香,而且每家在家堂内也贴有五相公、五夫人的神象,时时祭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来自民间的神:五显信仰的历史发展(下)从对五显的崇拜,到对华光的信仰;从一个地方性民间的俗神风俗,到全国性道教的神灵崇拜。
众多的民间神明,经过道教的改造,成为中国民众普遍敬奉的神真,与原来的面目相去甚远。
文/李远国假“五显”之名的“五通”五显崇拜的日益兴盛,引起社会与民间的广泛关注。
于是,一些地方便假借五显之名,谓之五通,建庙设祠,鱼龙混杂,史称“淫祠”,而遭朝廷的打击。
对此“五通”、“五显”的区别,宋人早已辨析。
祝允明指出:“宋迪功郎、国史实録院编校文字胡升所作《星源志》,则疑《宋会要》不载姓氏,而推本于五气,亦近雅论”。
“又佛典则为华光藏菩萨之化,夫自执一者观之,以为神袛鬼判,然不相谋也。
”[祝允明《怀星堂集》卷三○〈苏州五显神庙记〉。
]胡升所论皂白之文,今仍可见:“本朝神祠,见《宋会要》,姓氏皆可考;惟此独无姓氏,何邪?升曰:莫之为而为者,鬼神也。
《周礼》: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
《汉仪》:祠五祀。
《宋明堂图》:五方帝位于昊天之侧,从之以五人,帝五官神,皆五行真气也”。
“或者以五圣为五通,非也。
盖本朝政和元年正月,诏毁五通及石将军、妲己淫祠。
至宣和五年,适有通贶等侯之封。
前后十余年间,黜彼之邪,崇此之正,昭然甚明,尚可得而并论之乎?亦縁乡曲前辈,偶传会佛有六通、弟子五通之说,以启后人之疑耳。
”[《新安文献志》卷二三胡升〈题五显事实后〉,《四库全书》本。
]由此可见,“五通”自为“五通”,本与“五显”无关,此正邪必须明辨,以正视听。
关于“五通”的形象,多半带有“妖邪”之气息。
《龙城録》卷上载:“柳州旧有鬼,名五通。
余始到,不之信。
一日,因发箧易衣,尽为灰烬。
余乃为文醮诉于帝,帝恳我心,遂尔龙城絶妖邪之怪,而庶士亦得以宁也。
”[《四库全书》本。
]郭彖《睽车志》卷五:“郡人素传有五通神,依后土祠为祟,瑶不胜哀愤,既敛火化,毕事,即具羊酒,诣城隍祠祷且讼。
”[《四库全书》本。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八《伍生遇五通神》:“嘉佑中,临川人伍十八者,以善裁纱帽入汴京”。
“一日,至保康门,遇五少年趯气球,伍生素亦习此,即从少年趯之。
少年见伍生颇妙,相与酬酢不已”,“问生本末甚详,饮罢,取笔写帖付生曰:持此于梳行郭家,取十千钱与汝作业。
生受之,系衣带间。
少年又曰:夜久矣,汝勿归,且随我至吾家宿,可也”。
“生唯,然心疑其言,未晓輙起,推二室户扉閲之,一室四壁,皆钉妇人婴儿甚众,一室有囚无数,方拷掠号泣”。
“及天明,乃在保康门内西大石上,甚怪骇,顾视笔帖,仍在。
遂持诣郭家取钱,郭如数与之,生自是谋运稍遂。
五少年,京师人谓五通神也”。
[《四库全书》本。
]故宋、元之际,已有士人官宦将“五通”视为“淫祀”。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卷七五〈张仲倩墓志铭〉:“君调缙云尉,治有声迹。
县有淫祀曰五通,人严事之。
岁旱,君遍祷群祀,不及五通。
吏民以为请,君不得已,强往,祷且卜之,巫曰:不吉,必无雨。
比归,雨大至,君笑曰:果然雨不雨,非妖鬼事也,而敢屡为变怪,以惊愚民?是不可不除。
即部吏卒焚灭其祠,捽土偶人投江中,岁亦大熟”。
[《四部丛刊初编》景印绍熙刊本。
]朱熹《朱子语类》卷三:“某一番归乡里,有所谓五通庙最灵怪,众人捧拥,谓祸福立见。
居民才出门,便带纸片入庙,祈祝而后行。
士人之过者,必以名纸称门生某人谒庙。
某初还,被宗人煎迫,令去不往。
是夜,会族人往官司打酒,有灰乍饮,遂动脏腑终夜。
次日,又偶有一蛇在堦旁,众人閧然以为不谒庙之故。
某告以臓腑是食物,不着闗他甚事,莫枉了五通。
”[《四库全书》本。
]姚宽《西溪丛语》卷上:“绍兴府轩亭,临街大楼,五通神据之,土人敬事。
翟公巽帅越,尽去其神,改为酒楼。
”[ 北京: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孔凡礼点校本第35页,1993年版。
]姚燧《牧庵集》卷五〈武陵县重修虞帝庙记〉:“五通为鬼,经礼无文,祠顾宏丽妍缛,其撤而资其材,为门五楹,殿三楹,行宇五楹,寝三楹,两序八楹。
为老子法者,李道昌主诸鍠钥,旦望祝厘,别为宫以居其徒。
”[《四部丛刊初编》景印《武英殿聚珍》本。
]从元末开始,各地的五通祠不断地遭到禁毁。
到了明代,伴随着佛道两教与其他宗教的日益兴盛,私建的寺观祠廊逐渐增多,对国家财政、社会控制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进行毁“淫祠”活动,以遏制私建、私祭之风,解决“淫祠”存在和兴盛引起的各种问题。
所以,就出现了屡次毁、建五通祠的现象。
清代康熙朝,更是出现了著名的汤斌毁淫祠事件,他所针对的淫祠主要就是“五通”祠。
“五显”神袛的形象并无固定指代(资料图)“五显”神袛的形象与称谓“五显”神袛的形象,起初并无固定指代。
要之,盖为五行之精灵。
方回说:“五显王者,其五方五行之英气欤!始以九月二十八日降神,四月八日庆佛诞者,走庙下无虑百万众。
侯之神,实先后之。
端平二年乙未,饶州德兴县有请以侯辛卯歳于本县祁门阴扞常山草寇,旗甲金鼓,恍惚云际。
乃后所在疫而祷,旱而祷,雨而祷,虎害、火灾而祷,祷辄应,始封翊应将军。
嘉熙元年丁酉,两淮制置大使赵葵奏边境清,赖神力,别封护国忠翊大将军”。
“淳佑四年甲辰,徽州请加封为翊应侯。
寳佑二年甲寅,下新城县,赐敕额曰辅德庙。
五年丁巳,加封助顺为四字侯。
咸淳七年辛未,加封正烈为六字侯。
十年甲戌,加封广灵为八字侯。
”[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六〈辅德庙碑〉,《四库全书》本。
]宋讷指出:“妙万物而宰元化者,莫大乎神。
神之为神,一阴阳五行之气,化化生生,默运于亭毒之表。
故其功用之大充塞宇宙,流行四时,泽加于生民,惠施于家国,有不可得而名言者。
祠而祀之,所以神其神,而报其成也。
惟五显灵顺之神,发祥婺源,齐威并灵,丕着一时。
”[宋讷《西隐稿》卷五〈敕建五显灵顺祠记〉。
]刘辰翁说:“物莫大于五行,天而星、地而岳,如指于掌,孰非自然?虽星与岳之有名,未有非人为之也。
故谓此五者,其初一人之身,亦可其存神合变者,遂以为五人、五姓亦可达,则古今六合为同气,不达则五藏冰炭,其形其色,且皆不可得而知也。
吾不能知五王之为人,而知其所以神。
所以神者,未尝不与人同也,遂以其神也,为灵于人,灵于我耶?”[刘辰翁《须溪集》卷一〈五显华光楼记〉,《四库全书》本。
]祝允明亦曰:“造化之数,五为大纪。
爰自三才,奠居而五。
行効用象,于天为五。
纬形于地为五物,丽于人为五德。
贯幽明而共彻,质鬼神而无疑者也。
五物之神,其在于上,为五天帝,所谓灵威仰赤,熛怒白招,矩汁光纪,含枢纽而配于人帝,所谓太昊、炎帝、少昊、帝喾、黄帝。
官神,所谓勾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其致一也。
”[祝允明《怀星堂集》卷三○〈苏州五显神庙记〉。
]郑知微认为:“诸五通,乃魔鬼至灵。
其上部五通,乃金木水火土之气结成。
其中部五通,乃华光山川五岳之气结成,假佛威光,以号为神首。
中部灵官,为神至灵,号为仙圣。
其下部五通,乃草木之气结成,有木下之称,即依草附木而成祠宇,其神飞祸与人,而求血食也。
世有三雄通神,乃乾坤至灵者,曰雄威华光那吒也。
其神虽受命于神霄玉帝,而于人不能为害,但其性难定也。
”[《道法会元》卷二六七《泰玄酆都黑律仪格》,《道藏》第30册第642页。
]如此众多的人仕皆以五显为五行之精灵,犹如天帝、人皇、官神,乃宇宙之正气所化,而非淫邪之徒。
正因如此,道教很快便将五显纳入其神系,塑造出一位新的大神--五显灵官大帝。
历史上的五显神袛,拥有颇多的称谓,如“五圣”、“五相公”、“五显大帝”、“华光大帝”、“上善五显灵官大帝”等。
中国南方地区的民众,十分崇拜五显神袛。
其后,道教将其纳入信仰的体系,并将其与华光大帝相融合,演变为一种全国性的信仰。
宣称玉皇大帝封其为“上善五显灵官大帝”,并永镇中界,从此万民景仰,求男生男,求女得女,经商者外出获利,读书者金榜题名,农耕者五谷丰登,有求必应。
华光大帝画像(资料图)道教吸收五显信仰并塑造出五显灵官大帝的开始,当始于北宋徽宗时期,并有道法科仪传世度人。
其《正一吽神灵官火犀大仙考召秘法》的主将为“正一横天疾捉大将青面金睛威烈馘魔吽神灵官马元帅”。
他姓马名胜,字灵耀,号华光天王。
系南斗六星的斗口星化生的,所以称“斗口魁神、璿玑上将”。
职居火部兵马大元帅,“乃即是南方火中之精,火中之王,火中旺炁”。
而主法祖师则为“金门羽客太素凝神通妙侍宸林真人”,即神霄派高道林灵素。
序曰:“此法侍宸得之于石匣中,出传于世,感应如见。
”[《道法会元》卷二二二,《道藏》第30册第376页。
]奉马元帅为主将的道法有几种,不同的道法中他的称谓与形象亦有差别。
《正一吽神灵官火犀大仙考召秘法》的马元帅,头顶蹙金罗花帽,身穿红锦鴈花袍,手执金枪金砖,足踏火轮,三头九目,显愤怒威猛像。
吽神考附咒曰:“仰启灵官都元帅,上清雷音不动尊。
显应横天号火犀,急捉三界邪魔鬼。
冠缠白蛇威赫奕,臂生金色势巍峨。
三头磊落现霞光,九目辉华腾煞炁。
雾锁蓝身光素彩,身披金甲散丹霞。
手持宝剑吐光芒,坐跨赤犀声吼哮。
撼动帝钟天地震,铃摇玉戟鬼神愁。
法印照处木精亡,神箭射时流星落。
怒发火鸦烧鬼庙,嘻飞铁索缚山魈。
八猖大将左右随,助道将兵前后卫。
执法将军从指顾,馘除凶恶济群生。
皈命一心今奉请,奉请吽神火犀神。
青面金睛现法身,闻今启请愿来临,拥护我今行正法,急奉北极紫微大帝律令。
”[《道法会元》卷二二二,《道藏》第30册第383页。
]《金臂圆光火犀大仙正一灵官马元帅秘法》的马元帅,被称为“三十三天金臂圆光火犀大仙封山破洞都天大元帅正一灵官”,他三头九目,六臂,蓝身,“两手火铃火索,两手金枪金砖,两手斗诀仗剑,青面赤须,坚红发,蹙金罗帽,绯抹额,绦袍金甲,玉束带,天带绿吊澭ィ足踏火轮,白蛇绕轮,中吐火,背负火瓢,火鸦万群,部领十二员副将,乃南方火帝也。
荧煌之炁结成形,一为天罡大圣,居辰巳之方,一为正一灵官,居于午位,一为朱明大神,居于未宫。
故在天名已午未,南极也。
在地东西南。
在人为心肝肺。
在炁为呵嘘呬。
元帅本无姓氏,南方属午,午属马,故借马字为姓。
午上月是胜先,故以此字为讳,字德先。
”[《道法会元》卷二二四,《道藏》第30册第392页。
]《火犀大仙马官大法》的马元帅,被称为“上清正一火犀大仙南极灵官金睛馘魔威烈马元帅”,他“青面獠牙,金睛三目,坚红发,赤须鬓,红袍风带,头顶旋金帽,白袴,绿靴。
右手执金枪,左手托一二角金砖脚踏火轮,腰下白蛇一条,口吐火焰背负火瓢,有火鸦在内。
”[《道法会元》卷二二五,《道藏》第30册第401页。
]《正一灵官马元帅秘法》的马元帅,被称为“主将斗中魁神灵官”,其形象为“青面三目,天丁冠,红锦袍金甲,仗剑,足踏火云。
”[《道法会元》卷二二六,《道藏》第30册第405页。
]这些形象或威猛愤怒,或天人慈祥,皆依所行道法而显化,“怒而金睛,光赫可畏;喜而玉貌,美特非常。
奉法之士谨而行之。
” [《道法会元》卷二二二,《道藏》第30册第3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