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理论前沿论文
政治理论研究论文
政治理论研究论文引言政治理论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重要学科领域。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一些重要的政治理论,包括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并分析它们在不同社会和政治环境中的适用性和影响。
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自由主义是现代政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思潮。
其核心观点是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经济、民主制度和法治的重要性,并主张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自由主义的实践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
例如,西方国家普遍采取的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一种具体表现。
然而,在其他文化背景下,自由主义的实践方式可能会因为历史、价值观和制度差异而有所调整。
保守主义的政治理论保守主义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理论流派。
保守主义认为传统和秩序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保守主义倾向于强调社会组织的重要性,主张保护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在保守主义的实践中,重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可能会导致对变革和改革的抵制。
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保守主义的实践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可能强调传统社会价值观的保护,以支持其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
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是关注社会公正和经济平等的政治理论。
社会主义主张通过资源的公有化和分配的公平来实现社会公正。
社会主义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和方式各不相同。
各个国家和地区可能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选择适合的社会主义实践方式。
例如,一些国家采取的是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同时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市场经济。
结论在政治理论的研究中,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思潮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然而,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对于这些理论的理解和实践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我们应当在研究和应用这些政治理论时,深入分析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和判断。
参考文献- Smith, J. (2010). *Theories of Political Sc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M. (2015). *Poli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政治学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
政治学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社会主要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理论服务。
了解政治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有利于政治学研究工作者更好地思考中国政治学繁荣发展的思路,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健康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阶段中国,政治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政治学方面的典籍,几千年的治国理念和治国实践,尤其是政治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创制和运作,曾经为中华文明的创立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伴随改革开放恢复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政治学,坚守经世致用的学科本质,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紧随历史前进的步伐,服务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在30年的辉煌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恢复和重建阶段(1977-1985年)。
改革开放伊始,面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一系列的制度性疑惑和体制性缺陷,中国社会呼唤着政治学为中国的政治生活提供说明、解读和指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服务,使我们的政治建设更加合理、科学和优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政治学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和服务。
第二个阶段,飞速发展阶段(1986-1989年)。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国政治学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视野迅速拓展,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
尤其是在党的十三大前后,政治学研究开始出现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热潮,并直接带动、强化了政治制度研究、反腐败研究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等。
第三阶段,全面深刻反思阶段(1989-1991年)。
1989年之后,中国政治学届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恢复以来的中国政治学,及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保证了学科的健康发展,并就政治稳定、人权和反腐败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论文
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面对如此境遇我们必须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网络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2013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3.9亿人。
中国的网民增长迅速,在2012年一年就增加了近八千万,年增长率为49%。
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31.8%都属于18-24岁的青年,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
在城镇网民中大中专院校学生占据主导地位。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网络已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开放性和全球性、自由性和不可控制、便捷性和迅速性以及网络化不可逆性等特点/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
面对如此挑战,如何因势利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一)网络文化是“虚拟性”与“现实性”的融合网络文化一方面具有“虚拟性”: 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看, 它超越了传统的地理意义空间, 超越了传统网络, 甚至超越了国界;从时间上看,它可以是实时的, 也可以是非实时的, 超越了传统的时间观念;从文化的创造者来看, 网络成员的身分 (姓名、性别、年龄、社会背景、工作学习单位等等) 可以是非真实的, 但必须是相对固定的。
另一方面, 网络文化又绝对不是完全虚拟的, 从某种程度上它也具有“现实性”, 或许正是由于在现实中无法比拟的现实性, 才使它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首先, 虚拟网络在其物质层面, 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像计算机, 网线等) , 是真实的;其次, 网络文化的造就者是真实的人, 并且这些人是脱掉了现实生活中一切面具的人;再次, 虚拟网络成员的思想、感情是真实的(或许还包括一些不太健康、阴暗的东西);另外, 成员之间的互动是真实的,讨论的主题是真实的 (许多主题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讨论)。
政治研究论文范文案例与分析
政治研究论文范文案例与分析1. 引言政治研究论文是对政治现象、理论或政策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的学术作品。
本文将通过给出一个政治研究论文的范文案例,并对该范文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如何撰写一篇优秀的政治研究论文。
2. 范文案例标题:气候变化对国际安全的影响摘要:本研究致力于探讨气候变化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通过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对资源竞争、移民潮、政治稳定以及战争爆发的影响,本文旨在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安全威胁。
1. 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资源竞争、移民潮、政治稳定以及战争爆发等方面探讨气候变化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2. 资源竞争气候变化对资源的分配和可持续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水资源的减少和干旱的加剧,资源稀缺引发的争夺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潜在的冲突。
3. 移民潮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和自然灾害频发会导致大规模的移民潮。
这些移民潮可能引发国际社会对资源和土地的争夺,同时也可能给接收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4. 政治稳定气候变化威胁到一些国家的政治稳定。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和农作物减产可能引发社会不满和政治动荡,威胁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治理能力。
5. 战争爆发气候变化还可能成为战争爆发的诱因之一。
资源竞争、移民潮以及政治不稳定都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和战争,加剧国际安全局势的不稳定性。
6. 结论本文通过对气候变化对资源竞争、移民潮、政治稳定以及战争爆发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气候变化对国际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威胁,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3. 分析本范文以“气候变化对国际安全的影响”为主题,通过从资源竞争、移民潮、政治稳定以及战争爆发等角度进行论述,丰富了研究的内容和深度。
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每一段都紧密围绕主题展开,逻辑严密。
政治学原理(论文)[精选多篇]
政治学原理(论文)[精选多篇]第一篇:政治学原理(论文)政治学原理((论文))随着当今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开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尤为明显。
大众传播对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开始凸显,“政治传媒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而大众传媒作为向公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渠道,在政治运行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当代大众传播影响政治民主进程,影响政治体制改革。
因此,只有促进大众传播与政治共同发展,才能构建我们更加美好的社会。
政治社会化功能大众传媒政治传媒化政治体制改革随着当今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开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尤其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尤为明显。
而大众传媒作为大众传播的有力工具是“软权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已经越来越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国际政治领域,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话题。
因此,大众传播与政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对立统一,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这样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当代政治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一、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20 世纪30 年代的美国。
西方认为,1450 年德国 J.谷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将人类带进了大众传播的时代。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
1945 年 11 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
而大众传媒是指“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电子媒介,包括电影、广播和电视”。
政治学原理论文2000字
政治学原理论文2000字一、民族权力与民族权利:民族政治的核心范畴权力无疑是政治学最为核心的范畴,它意味着支配、控制和决定的能力。
在权力、利益和资源的三维关系中,权力居于中心地位,利益是权力的目的,资源是权力的条件和目标。
推及至民族政治学科,民族权力是获取和维护民族利益的保障,是拥有和支配各种资源的前提。
因而,民族权力是民族政治哲学探讨的焦点,民族权力的角逐和享有是民族政治行为和民族政治关系的核心。
民族权力如何得来是正当的?在缺乏理性和民主的时代,民族权力的得来显然依靠是民族实力,丛林法则决定了在围绕权力进行的民族冲突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其结果是攫取和拥有权力的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压迫、剥削和歧视。
民族权力具有自我控制和控制他者的功能。
当民族平等上升为民族关系的准则时,民族权力的自我控制功能增强,民族关系也有单向度的支配和控制变为平等基础上的互动与协商。
权利是现代自由主义政治及法学的核心观念,其意义为个人自主性为正当。
民族权利被理解为一个民族的所有成员共同拥有的集体权利,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资格和自由。
民族权利与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权相联系,是通过民族之间的公共契约、法律等方式等得以确认的;在认知和实现民族权利的同时,民族之间还要履行互相承认、尊重的义务,从民族利益、民族主张、民族资格、民族自由等方面互相关切,同等对待。
笔者和马东亮在《差异与共振:人权观念与民族权利关系解读》[3]一文中指出:人权观念强调人的普遍一致性,民族观念突出人类多元与差异性的现实,但两者在权利问题上并非毫无交集。
民族权利是理解人权理论与现状的重要切入点,至少在两者表现出来的理论层面,人权与民族权利存在相当程度的理论相关性,并共同致力于解决现代性问题。
人权与民族权利关系可藉由国内与国际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两者的取得与保障过程在现实中呈现同步性,人权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伴随全球化浪潮逐波同步推进;传统人权与民族观念在当代政治现实中都受了挑战,而对这些挑战的回应是否有效取决于两者在理论与现实中的突破程度。
民主政治的制度基础政治理论论文.doc
民主政治的制度基础_政治理论论文具有一种更高的超个人的智慧。
如果人民的参与能够常常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某种多数裁定规则或许就是实现公众要求的合理手段。
但是多数裁定规则不能作为衡量民主程度的标志,因为它并不能保证人民的参与能够达到满意的广度;另外,即使人民的参与非常广泛,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人民的多数以及他们的代表们并不一定总是具有解决疑难问题的必备知识。
同时,多数有超过半数、比较多数、限定多数这样一些分别,有出席者的多数和包括未出席者的多数,因此多数的智慧和知识也是不稳定和充满变数的,多数裁定规则也是可以作多种解释的规则。
事实上,多数裁定规则只是实现政治立法和行政决策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实现民主的一种手段而非民主的实质。
它与各种各样的决议规则一样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在效率上甚至还不如其它手段更具优势,原因在于多数裁定规则常常不能将权力置于那些最为明智和更具个人理性的精英的手中。
英国著名学者哈耶克(F。
A。
vonHayek)就对多数人的智慧一定超过少数人提出了质疑,指出认为多数决策具有一种更高的超个人的智慧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只有自生自发的社会发展所达致的成就才可能具有这种智慧”[6]。
正因为如此,多数的意见难以完全是有益的或明智的,多数人的统治完全有可能导致多数暴政的出现。
例如,在美国,导致多数决定一切的多数的道义观念就假定许多人联合起来总比一个人才智大,因此多数以为自己有权管理社会,其利益应当优于少数人的利益,等等。
由此,美国社会的多数不但拥有强大的管理国家的实权,而且拥有强大的影响舆论的实力,多数一旦提出一项动议,那么一般不会遇到阻止通过动议和推迟表决动议的障碍。
[7]这样的多数决定也就难以听到反对者的声音,更不可能关注到少数者的利益,并常常会对少数者做出不公正的决定,对后者来说这无异于实施了事实上的专制和暴政。
其次,多数人的交易规则对少数人具有强制作用,少数人无法以退出抗拒多数人的损害行为。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民主过程视作一个多人达成交易的谈判过程,其通行的规则与市场交易规则一样是一致同意。
关于政治学理论研究三个重大前沿问题的思考
社会是一个极大强调公 民 自身权利 的社 会 , 在这样的社会 中, 公 民的种种行为都会涉及 到权利 的维护问题 , 它的实现可 以促使人 们增强 自 我权利的保护意识 , 可以通过合法程序 和法律等手段来
对自 己的利益进行维护, 保障了公民权利的实现。
其次 , 民社会可以促进 民 主的发展 。公 民社 会是全 民参 公
俱 到的。公 民社会 中, 民 自发性 组织 的团体 或社 团可 以弥 补 公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 民主化 进 程的加 快 , 客观 上要求建 立世 界化 的市场经济体 制 , 少 国家对 经济 的干预 , 减 减少政 府 对公
民各种 自由的 限制。经 济 的发展 和政 治 的 民主 都应该 建 立在
关 于 政 治 学 理 论研 究 三 个 重 大 前 沿 问题 的 思 考
韩钟侠
(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 山西 太原 00 0 ) 302
摘
要: 政治学理论研 究中存 在着众 多的重 大问题 , 对这些 问题研 究的理论深度将影响到 未来政治 的发展 。当今 政 治学
理论研 究领域 最值得探 讨 的三 个重大前沿问题是公 民社会 、 全球治理和善 治。 关键词 : 政治学 ; 前沿 问题 ; 民社 会 ; 公 全球 治理 ; 治 善 中图分类号 : 0 D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97 2o )4 0 1 2 10 —89 (0 6o —03 —0 与 的社 会 , 是反对独裁 的社 会 。公 民对社会生活广泛 参与 , 在社 会 生活 中可以通过合理合法 的途径 主张 自己 的权 利 , 以在政 可 府过失 行为危害 自己权 益 的时候 对 自己 的权利 进 行 有力 的维
一
护, 从而使政府 更 加公 正 、 明。 随着 经济 的发展 和 社会 的进 透
当代中国政治论文
当代中国政治论文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理论形态,使之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中拓展深化,日益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文化自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当代中国政治论文,供大家参考。
当代中国政治论文范文一: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本文主要从宏观结构和微观自治两个维度考察了中国20年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以及这一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这里的“国家与社会”,既非具有特定内涵的理论框架,也非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加以建构的实体,而是一种对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的常识性理解。
之所以采取这种界定,是因为它更符合中国研究者所处的现实情境。
关键词:国家与社会;转型;宏观结构;微观自治;常识性理解作为西方政治社会学核心内容之一的“国家与社会”,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并最终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资源,主要得益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批学者的努力。
他们办刊立说,组织学术讨论,进行翻译和引介,甚至毫不隐讳地倡导“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1],从而在中国大陆的知识界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学术运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反思的跟进,这股学术热潮也渐渐地冷却下来。
然而,由此造成的学术影响却延至今日,并且“国家与社会”亦逐渐成为中国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的主流分析范式(paradigm)之一。
笔者在下文所考察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就是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这一视角切入的。
然而,在进入详细的主题讨论之前,简要梳理相关的文献是十分必要的。
一、文献回顾和分析框架如前所述,自从中国的市民社会论者提出“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之后,学术界给予了强烈回应。
随后,各种相关著述不断涌现,并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运动。
然而,由此所造成的结果是,“国家与社会”这一理论框架自流入中国起,就与具有西方经验特征的“市民社会”粘连在一起,以致于导致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和歧见。
这一阶段,国内学术界的主要关注点还是停留在“市民社会”上,“国家与社会”关系也化约为“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论者们探讨较多的是论题是:(1)“市民社会”概念的界定和嬗变[2];(2)在中国建构市民社会的可能性和路径[3];(3)中国近代史上是否存在市民社会[4]。
政治学论文
政治学论文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府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学科。
在政治学领域,许多重要的问题可以成为论文的研究主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政治学论文主题:
1. 政治制度和民主化研究
- 比较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如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和权力分
配等影响民主化进程的因素。
- 分析民主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或障碍,如经济发展、社会动
员和领导能力等。
2. 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
- 研究国际冲突的根源、形式和解决办法。
- 探讨国际组织、合作和全球治理的作用和影响力。
3. 政治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对政治决策的影响
- 分析政治各方对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的使用和滥用。
- 探讨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的政策偏好和影响。
4. 政治行为和选民行为研究
- 分析选民决策的因素,如党派认同、经济利益和媒体影响等。
- 研究政治参与和抗议活动的形式、原因和影响。
5. 政治经济学
- 探讨经济因素对政治决策和政府行为的影响。
- 分析政策制定过程中经济利益集团的角色和影响力。
以上只是几个可能的政治学论文主题,具体的研究方向应根据个人的兴趣、研究方法和可行性来确定。
在撰写论文时,需要进行充分的文献综述、数据收集和分析,以支持论点和结论的提出。
政治论文范文参考
政治论文范文参考对于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写政治论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一篇优秀的政治论文应该能够深入探讨政治理论和实践,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下面,我们将以“政治制度改革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政治论文,探讨政治制度改革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政治制度改革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政治制度改革是指国家在政治体制、政治机构、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的重大变革。
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不断进行政治制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治制度改革对国家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效率,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
首先,政治制度改革可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机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治理需求。
因此,政治制度改革成为必然选择。
通过政治制度改革,可以建立起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和机构,使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政治制度改革可以提高国家治理效率。
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机构往往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政治决策和执行难以有效实施。
通过政治制度改革,可以优化政治体制和机构,提高政治决策和执行的效率,使国家治理更加高效。
再次,政治制度改革可以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
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机构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治理能力有限。
通过政治制度改革,可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政治体制和机构,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使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之,政治制度改革对国家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效率,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
因此,各国都应该重视政治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机构,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政治小论文范文 (2)
政治小论文范文引言政治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政治的研究与分析能够增进我们对社会与国家发展的理解。
本文将从政治哲学、政治体制和政治现象等方面对政治进行综合分析。
一、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政治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对政治理论的研究,可以揭示出政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提出了重要的影响。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注重个人权利与自由,认为国家权力应受到限制,人民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而共和主义政治哲学则强调公共利益和民主参与,认为政治权力应该由民众来掌握。
不同的政治哲学流派对于政治的理解和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对于分析现实政治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国家政治组织和运行的基本制度安排,对于政治的稳定和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
世界上常见的政治体制包括民主制度、专制制度和议会制度等。
民主制度注重人民的参与和权利保障,通常通过普选来实现政治决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允许人民通过选举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
专制制度则注重中央运作和领导者的权威性,政治决策往往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决定。
议会制度则强调议会的作用和权力平衡,利用议会来实现政治决策的合法性和权力制约。
不同的政治体制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评估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三、政治现象政治现象是指政治活动和政治事件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行为。
政治现象涉及到政党、选举、政策制定和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政党是政治现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政治立场和口号,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竞争和合作。
选举是民主政治中常见的政治现象,通过选举来产生并更迭政治领导人,实现政权的和平交接。
政策制定是政治现象中的核心环节,各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改变。
国际关系是政治现象中的外部环境,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互动和合作、竞争等等,也是政治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现象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各种政治现象的规律和特点,为实际政治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和参考。
政治学论文
政治学论文简介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体制和过程的学科,涉及到政权、政治行为、政治制度等方面。
本论文旨在分析政治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发展历程政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希腊古代的城邦制度。
古希腊学者如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然而,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近代才得到认可。
18世纪到19世纪,政治学逐渐从哲学和法律学中脱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20世纪以来,政治学在方法论和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传统的政治学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和政府的功能和组织形式。
然而,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政治学开始关注更广泛的范围,包括国际政治、全球化和民主化等主题。
主要理论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一种关注政治决策的理论,强调实际效果和可行性。
实用主义者认为,政治行动应该基于通过实证研究获得的数据和证据,而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或理论。
他们强调政治行为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制度主义制度主义是一种关注政府组织和行为的理论,强调政治体制的重要性。
制度主义者认为,政治行为是由制度决定的,政府的规则和程序对政治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
他们强调政府的规则和制度应该是有效和公正的。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注阶级和社会变革的理论,强调经济因素对政治决策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政治行为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经济结构决定了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
他们强调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文化主义文化主义是一种关注文化和思想对政治行为的影响的理论。
文化主义者认为,政治行为不仅仅是经济和权力的竞争,也是基于人们的价值观和信念。
他们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政治多样性的关系。
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政治学的理论和研究对现实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政治学研究为政治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政治学家通过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决策等方面,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和建议。
其次,政治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政治权力和权力结构的理解。
政治学家通过研究政府的运作、政治参与和决策过程等方面,揭示了权力的运行机制和权力分配的不平等问题。
政治学前沿问题的深度思考
政治学前沿问题的深度思考政治学作为一门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政治学的研究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政治学前沿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并探讨其对未来政治学研究的影响。
一、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使得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对国家主权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主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
如何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保护和维护国家主权,成为了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二、数字化时代的政治参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时代的政治参与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公众可以更加方便地参与政治讨论和决策。
然而,数字化时代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谣言传播等问题,如何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政治参与,同时避免其负面影响,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国际恐怖主义等,已经超越了单个国家的能力范围,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共同应对。
全球治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涉及到国家间的利益平衡、决策机制的建立等问题。
政治学研究应该关注如何构建有效的全球治理机制,以应对全球性挑战。
四、政治意识形态的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的多元化,政治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如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等已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质疑。
政治学研究应该关注新兴的政治意识形态,如环保主义、女权主义等,以及它们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五、权力与公平的关系权力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而公平则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
如何在权力运行中实现公平,成为了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政治学研究应该关注权力的来源、运行机制以及权力对公平的影响,以推动社会的公正与进步。
六、民主制度的发展与挑战民主制度作为现代政治制度的典范,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然而,民主制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民粹主义的崛起、选举制度的问题等。
政治学理论前沿论文
对当前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思考【摘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关系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农民群众民主素质不高、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宗族势力影响较大等问题,要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不断提高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能力,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关键字】农村民主政治主要问题措施【Abstract】Rural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c engineering of China’s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ruction. It has something impprtant to do with the rural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great realistic problems. At present, our country’s rural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ppears that peasants democratic quality is not high,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s is not perfect and clan power influence widely ,etc.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ust improve self-governance system, perfect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democracy ability and promotes the rural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o make new achievement.【Key words】Countryside Democracy Main problems Ways to prove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和调整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村基层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建立农村民主管理新体制,不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保证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幸福生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实践。
政治学原理论文
改革开放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人权、以人为本等政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实际性的进展、民主政治环境越来越自由宽松,因此,我国政治生活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政治生活领域;民主政治我们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民主、法治、人权等政治观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往往是把民主理解为一种手段,而不是当作一种政治制度,片面强调革命和专政,甚至搞“全面专政”,结果导致十年内乱。
1949年后,“以人为本”也一直被当作是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而遭到严厉的批判。
十三大明确把民主政治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任务;2002年,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2006年,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提出“我也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2007年,十七大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2004年3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中国宪法。
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2007年11月,十七大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所有这些直接推动着我国政治现实的变革。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实际的推进谈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海内外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功,但中国政治体制没有实质性变化。
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能够成功正是得益于先经济后政治的改革路线,反之,前苏联改革失败则是因为奉行了一种相反的先政治后经济的改革策略。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论文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论文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和经济关系的变化,要求制度也随时变化,这就是制度变迁。
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
制度变迁就是为了达到这种最优条件而实行的改进,也能够说是制度在不适合社会生产活动的时候实行的即时改进。
当制度不均衡的时候,就需要制度变迁以达到制度均衡的效果。
制度均衡就是制度在当前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增长的背景下,是适合经济发展的一种状态。
制度变迁的目标就是制度均衡。
通过成本一效益分析,制度主义者找到并制定出适合当时经济发展,适合经济关系变化的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制度变迁。
从实质上来说,就是社会政治力量相较量的稳定状态,是稳定的经济关系在制度层面上的反应。
新制度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造成制度变迁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制度的不均衡,主要是由被制度约束的对象的变化、社会对制度的需求水准、某些技术水平提升以及相关制度的改变造成的。
另一个是制度供给,即制定、实施以及保障制度的水平。
一项制度的改革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成本,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各项成本都会影响到制度的供给。
当创造、实践新制度的预算成本低于决策者的预期收益时,这项制度的供给就会充足;反之,则会造成供给不足,甚至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另外,对于制度变迁,还有一方面就是制度变迁的模式,其中能够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
自上而下是国家使用合理的相关的工具强制推行的,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实现制度变迁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推行速度快和实施水平强等特点。
人们在推行过程中一般处于被动的地位。
这种变迁模式通常是将制度根本改变的模式。
与之相反,自下而上的变迁是以人民群众为发起人,为了实现他们的某种利益,自发地将一种制度逐步由基层向高层实行推动的方式。
因为是自发性质,所以缺乏国家强制力,推行进度较缓慢,往往仅仅对现有制度的完善。
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分析路径1.社会学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中的制度不但包括正式规定和规则,而且还包括在道德、认知、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准则。
政治学原理论文
民主是什么被封建思想压抑了几千年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在专制统治下生活。
我们没有经历过西方那样的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也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
“民主”一词是伴随着近代以来的欧风美雨而来到中国,还记得在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国传播和介绍民主和科学的是陈独秀,他将二者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只有两位先生才能给中国带来出路。
不管怎么说,民主都是个好东西,但何为民主,民主的起源,民主的组成结构,这些我们似乎都不甚了解,只是头脑中有个模糊不清的印象。
在我们的观念中,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决策,最后听取多数人的意见。
尽管当今中国所实行的是民主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一提到中国的民主,很多人都会摇头,并且认为它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很多时候我们都羡慕西方的民主政体、三权分立,向往那种民主社会,但我们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民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让我们先对民主的发展过程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民主一词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意为人民的统治。
古希腊位于地中海沿岸,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它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雅典城邦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城邦的一切大小事务有全体公民通过投票决定,这种直接民主曾造就了古希腊雅典历史上的空前繁荣,即使就是现在我们也不得不为古希腊2000多年前的文明所叹服。
但也正是这种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使雅典顷刻间毁于一旦,在遇到外敌入侵时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作用。
可以说古希腊的民主是近代以来西方各国民主政体的雏形,通过后来这么长时间的发展,才形成了今天各种各样的民主政体。
民主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走向成功的过程。
我们不能否定古希腊民主,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古希腊的民主并不是全体人民的民主,而是少数掌握公民权的奴隶主的民主,对于那些没有公民权的妇女、奴隶而言是没有民主可言的。
对于今天意义上的民主,我们很难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如果按照我们国家教科书上的说法:“民主就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我觉得似有不妥之处,因为这样并不能保证每一个人的权利,它所体现的也仅仅是统治者的利益,我们应该尊重少数者的利益。
政治研究论文范文分享与分析
政治研究论文范文分享与分析政治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通过对社会、国家和国际政治现象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分享一篇政治研究论文的范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1. 引言政治研究论文的引言部分需要明确指出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并简要介绍相关背景和文献综述。
该论文的引言通过阐述全球气候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来引出研究问题。
同时,该部分还介绍了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原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2. 方法在政治研究论文中,方法部分应该清晰地描述研究的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中,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实证研究。
具体而言,研究者通过收集政府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相关统计数据,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3. 结果政治研究论文的结果部分通常需要明确并阐述所得到的结论。
在该范例中,研究者发现全球气候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其中,气候变化对能源和环境政策制定、贫困和社会不平等、以及全球合作等方面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4. 讨论讨论部分可以对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在本文中,研究者指出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合作来解决。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积极的环境政策,并加强跨国合作,以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5. 结论政治研究论文的结论部分需要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并强调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在本文的结论部分,研究者再次强调了气候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影响,并呼吁各国政府共同努力,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
通过对这篇政治研究论文范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整体结构合理,语言通顺,论述清晰。
引言部分明确了研究目的,方法部分描述了研究过程,结果部分总结了研究发现,讨论部分提出了政策建议,结论部分再次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
此外,该范例还使用了适当的段落划分和层次结构,对内容进行了有组织的呈现。
总的来说,这篇政治研究论文范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符合学术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当前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思考【摘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关系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农民群众民主素质不高、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宗族势力影响较大等问题,要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不断提高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能力,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关键字】农村民主政治主要问题措施【Abstract】Rural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c engineering of China’s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ruction. It has something impprtant to do with the rural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great realistic problems. At present, our country’s rural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ppears that peasants democratic quality is not high,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s is not perfect and clan power influence widely ,etc.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ust improve self-governance system, perfect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democracy ability and promotes the rural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o make new achievement.【Key words】Countryside Democracy Main problems Ways to prove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和调整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村基层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建立农村民主管理新体制,不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保证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幸福生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实践。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农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是关系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依然存在基层干部素质不高、村民不能正确行使权利、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村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因此,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践行科学发展理念、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广大农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证。
首先,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基本实现了主权在民,为民服务的政治新格局,构建了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基本内容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其次,它规范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日常行为,改变了过去乡村垂直型行政管理的模式,对村一级的管理从过去的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向民主指导性的管理转变,乡镇干部的行为方式也由过去的唯上型为主向唯下型为主转变。
第三,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农村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确立,真正实现了农村政治的全面开放和透明,为广大农民群众直接参政、议政和督政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全面实施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
首先,它是实施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验田”。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着手改革时,必须慎之又慎。
选择在农村先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成本低、风险小、效率高、成功系数大。
其次,它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基础性工程。
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人民群众则在基层直接参与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
这种代表制民主和直接民主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也是一个重要创造。
当前在农村广泛开展的村民自治,正式基层直接民主的伟大实践。
第三,它为全面实施国家民主政治建设造就了一支合格的“民主建设大军”。
通过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可以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民主的意识,为国家的民主政治建没提供合格主体,不断推动整个国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三、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首先,它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代表性,可以使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较为畅通,各种社会的矛盾可以及时释放,不易积累、酿成危机。
其次,它能较好地综合社会各方的利益要求,通过各方面的反复交涉和民主协商,使社会的矛盾在利益的综合协调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它可以通过合法的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或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求同存异,以确保整个社会利益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进而来确保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二、当前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从全国来看,基层民主在政治建设的发展还不平衡,各地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民群众民主素质不够高。
随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步推进,广大农民群众在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民主的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崇尚人治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再加上当前农村市场经济的相对不发达和农民文化素质的相对偏低,以至目前的农民在民主素质上还有种种不足:首先,在参与民主的意识上,还难以达到为“民主而民主”的自觉性状态,需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和物质的刺激,有的甚至还要由组织出面做工作。
如当前在各地农村开展的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中,为了能够达到规定的参选人数,许多地方都采取了用现金换选票的情况。
其次,在参与民主的行为上,还难以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如有的在民主选举中以个人的好恶亲疏作为标准,有的则持无所谓的态度,缺乏主见。
二是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不健全。
当前在农村普遍推行的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农民自发实践而进行的体制方面的摸索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离不开国家对整个宏观政治环境的创造,但国家行为更多地集中在对成熟的制度安排予以法律确认,而很少作出前瞻性的安排。
国家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只对村民自治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少可操作性的制度和规章。
村级如何规范实施直接选举,只有部分省市制定了地方性的法规,缺乏全国性的村级直接选举的程序性法律和法规。
三是农村宗族势力的负面影响。
部分乡村在宗族力量的影响下,民主制度在实践中往往发生某种变形,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聚族而居的地区,在宗法观念作用下,村民们未能或难以实现自身角色意识的转换。
村民们的“族民”意识重于“公民”意识,在行为中注重的是自己与本宗族、家族的关系而对自身与国家的关系意识淡薄。
在狭隘、封闭的意识作用下,强调家族、家庭的整体利益,家族内成员以服从宗族的规范和需要为目标。
村民自治中的选举往往成为家族间争夺领导权的竞争,部分地区出现了为家族利益买卖选票、贿选、控选等现象;村民自治组织的运作笼罩着浓重的宗族色彩,决策、管理过程中家长制更多地取代了民主制,民主监督则变形为宗族内部的监督缺失和宗族之间为狭隘利益进行的互相倾轧。
三、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既是关系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所在。
从现实基层民主建设实践来看,针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及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在政治建设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和行为培养力度,切实增强农民民主素质。
民主素质包括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和民主习惯,它的提高一靠教育,二靠实践。
民主意识包括自主意识、参政意识、法制意识以及公民意识等。
民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育和引导。
要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特别是主人翁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继续广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
还要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其自主能力和参与能力。
同时,良好的民主素质和民主习惯只有在民主政治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培养和强化起来。
二是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力求实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法律化。
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作风行为,而是一个由制度体系、行为过程、规范程序等构成的完整的系统。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是首要的环节。
国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环境,及时实现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法律化,用法律制度严格规范权力的运作界限、程序、方式和范围,形成严密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与约束机制。
为此,一要进一步完善村民选举制度;二要健全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保障农民充分行使民主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三要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要建立健全村委会工作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民主法制创新的力度,逐步扩大民主参与的范围,以权利制约权力,真正从法律制度的源头上解决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等政治顽疾,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三是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提升其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
要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提升其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
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包括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小组、以及各种协会的建设。
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利用正确合法的途径,支持、保护和引导这些农村公共管理组织的健康发展;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切实提高这些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更好地为农村公共管理服务。
要加强党组织的自身的发展和建设,努力将农村的各种优秀人才纳入到党组织内,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的党组织,为农村公共管理输送更多的管理人才;要密切联系群众,严肃党纪,保持廉洁,切实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高其政治和管理威信,为党支部在农村开展工作奠定良好基础;要坚定发挥村党支部在农村社会公共管理中的核心组织作用,积极在农村社会中开展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开展各种有利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