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一鸣惊人
![成语故事一鸣惊人](https://img.taocdn.com/s3/m/1c214b4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e.png)
成语故事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yī míng jīng rén)是一个成语,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表现出一举惊人的才华。
成语故事如下: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的人,他身材矮小,但口才很好,尤其善于辩论。
他常常用一些幽默滑稽的话来劝谏齐王,使得齐王乐于接受。
齐威王非常喜欢打猎,经常荒废国事。
他的行为引起了官员们的担忧,但是他们都不敢劝谏。
淳于髡决定趁机用隐晦的方式劝说齐威王。
有一天,齐威王叫淳于髡陪他一起打猎。
淳于髡同意了。
他们在山中追逐鸟兽,非常兴奋。
但是,当齐威王问起打猎的收获时,淳于髡却回答说:“鸟兽没打到,可是大王却打到了。
”
齐威王感到很奇怪,不明白淳于髡的意思。
于是,淳于髡解释说:“鸟兽是很多的,但是大王如果放弃打猎而专心处理国事,那么齐国的地位就会更加稳固,这才是真正的收获。
”
齐威王听了这话,心中一惊。
他意识到自己沉迷于打猎而忽略了国事,也忽略了民生。
于是,他决定从此改变态度,专心治理国家。
从这以后,齐威王不再沉迷于打猎,而是开始认真处理国事。
他整顿吏治,选拔贤能的人才,使得齐国逐渐强盛起来。
他的行为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注意,使得齐国在诸侯中地位大增。
淳于髡用幽默而机智的方式劝谏齐威王,使得他能够一鸣惊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可以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鸣惊人成语典故简介
![一鸣惊人成语典故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2264322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43.png)
一鸣惊人成语典故简介
一鸣惊人是一句常见的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
这个故
事的背景是公元前330年前后,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管仲和宰相
晏子正在野外垂钓,忽然突然传来一声雷鸣,齐国两位著名大臣“一
鸣惊人”,惊奇不已。
突然,半途而废的管仲又把鱼竿一拉,果然,
拔起来的鱼竿上却发现了一枚神秘的金牌,上面写着:“天命之子,
宇宙之主,唯有管仲!”管仲和晏子顿时意识到,这枚金牌就是上天
赐给齐国的福音,就是上天指定管仲为国君的恩赐。
晏子细细读着来自神的信息,几乎是被这个“天命”吓坏了,他
急忙把这枚金牌交给了管仲,并坚定地告诉管仲,应该继承这个神意。
原来,这是上天对管仲的特殊恩赐,当管仲处理事情时,总能够一鸣
惊人,表现出很强的领导力,赢得国民的赞誉和拥戴。
事实上,管仲的一鸣惊人,也让他得到了上古的神灵的眷顾,继
而被神灵把他拔出来,安排他担任了重要的将军之位,成为了贤明的
国君。
这个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就是管仲。
从那以后,“一鸣惊人”便变成了一种成语,用来形容奇迹般的
及时出现,使人们惊奇不已的事情。
成语一鸣惊人
![成语一鸣惊人](https://img.taocdn.com/s3/m/8f6071d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2.png)
成语一鸣惊人一鸣惊人出自《韩非子·喻老》。
比喻平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一做起来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成语故事淳于髡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案和思想家。
他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淳于髡出身卑贱,身材矮小,其貌不扬。
但是他博闻强记,能言善辩,并多次用隐言微语讽谏齐威王,使其居安思危,革新朝政。
齐威王刚即位时,齐国内政混乱,军队不振,政局岌岌可危。
齐威王却沉迷于酒色,不理国政。
因此,齐国政局动荡不安,再加上各诸侯国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国内形势日渐严峻。
虽然齐国有些大臣很担心国家安危,但因为不了解这位新君的秉性,都不敢进言劝谏。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很喜欢用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
所以,他不喜欢听别人生硬的劝谏,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齐威王的爱好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某国有只大鸟,栖息在大殿之上,三年不飞不鸣,只是慵懒地蜷缩着。
大王,您知道这只鸟是怎么回事吗?”齐威王胸怀大志,只是暂时消沉,并非昏庸无能之辈,淳于髡的讽谏下子点醒了他。
他决定改过自新,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
于是,他也用隐语回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淳于髡的讽谏促使齐威王下定决心变法图强。
从此,齐威王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开始整顿国政。
他首先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人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
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加强军力,提高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归还给了齐国。
一鸣惊人的成语典故
![一鸣惊人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6fe0f64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4.png)
一鸣惊人的成语典故一鸣惊人的成语典故1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继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敢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声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卷附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实在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在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
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一鸣惊人资料【注音】yī míng jīng rén【解释】鸣,鸟叫。
成语故事一鸣惊人
![成语故事一鸣惊人](https://img.taocdn.com/s3/m/cdb98d8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7.png)
成语故事一鸣惊人古代有一个名叫张良的人,他是汉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刘邦的重要谋士。
张良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却聪明好学,勤奋努力。
他常常在家乡的山林中练习箭术,每天都要射中一百步外的靶子,他的箭术练得非常精湛。
有一天,张良听说刘邦在招贤纳士,便决定前去投奔刘邦。
路上,他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见他一身书生气,便问他,“你要去做什么?”张良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老者对他说,“你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刘邦那里已经有很多人了,你还是回去吧。
”张良听了老者的话,心中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一鸣惊人,让刘邦看到自己的才华。
最终,张良来到了刘邦的面前,他向刘邦展示了自己的箭术,一百步外的靶子,他射得如同神箭一般,刘邦大为赞赏,将他收为谋士。
张良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勇气,成为了刘邦身边最得力的助手,一鸣惊人,名垂青史。
成语“一鸣惊人”就是源自于张良的故事。
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一举成名,一举惊动众人的情景。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成语中得到启示,就是要有自己的特长,要有一技之长,只有这样才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一鸣惊人。
而在职场中,也同样适用。
只有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职场上取得成功。
就像张良一样,他不仅有着高超的箭术,还有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这才成就了他在刘邦身边的重要地位。
在学习上,我们也要有“一鸣惊人”的精神。
要在学习上下功夫,掌握一门深入的专业知识,做到精益求精,才能在考试中一举成名,一举惊人。
而在工作中,也要有“一鸣惊人”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职场上脱颖而出,获得更好的发展。
总之,成语“一鸣惊人”告诉我们,要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到最好,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成就一番事业。
这也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就一番事业。
四字成语故事-一鸣惊人成语故事
![四字成语故事-一鸣惊人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f70579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5.png)
四字成语故事-一鸣惊人成语故事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更是造就了大量能够反映劳动人民智慧的成语。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一鸣惊人成语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鸣惊人成语故事的典故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继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敢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声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卷附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实在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
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3341d8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c.png)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 1楚庄王莅政三年,从没发布过什么命令,也没什么政治改革。
有一天右司马悄悄问楚庄王:“大王啊,我听说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南山之上,三年不飞、不叫、不理羽毛,默默无闻,这是什么道理呢?”庄王说:“三年不动翅膀,是为了让羽翼更加丰满;三年不飞不叫,是为了窥看民间的情况。
虽然不飞,一飞就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就惊人。
你所说的意思,我知道了。
”又过了半年,楚庄王临朝听政,一下子就废除了十项弊政,兴办了九项新政,杀掉了五个民愤极大的大臣,提拔了六个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
于是,楚国大治。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 2【解释】比喻平时表现并不突出的人,一下子干出了惊人的成绩。
【成语故事】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
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的死罪!”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我有个谜请大王猜猜。
”庄王说:“你说吧。
”伍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
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
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 3楚庄王当了三年君王却没有做出政绩,整日无所事事,不理朝政。
一位名叫成公贾的臣子看到这种情况,便到王宫去规劝他。
楚庄王说:“我说过不接见规劝的人,现在您为什么要来规劝我呢?”成公贾回答说:“我不敢来规劝您,只是想讲故事给您听。
”庄王说:“讲什么故事啊?”成公贾说:“有这样一只鸟,它停在南方的山上,有三年时间没有动、没有飞,也没有鸣叫。
请问大王,这是一只什么鸟啊?”楚庄王猜中了,回答说:“这只鸟停在南方的山上,它三年不动,是用来坚定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它三年不飞,是用来丰满自己的翅膀;它三年不叫,是用来观察人们的表现。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通用5篇)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a798b5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7.png)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通用5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通用5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汉语拼音】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英文翻译】Should one desire to sing,one would amaze the world with his first song.【词语解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字词解释】鸣:动词,鸟叫。
【成语性质】褒义词【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
【典故】不鸣则已_一鸣惊人的意思就是平时默默无闻,一下子做出惊人之举,使人震惊。
这个成语故事是关于春秋时期楚庄王的。
鸣:叫。
这个词从字面上来说是指不叫便罢,一叫便使人震惊。
原意是以鸟喻人,表示奋发图强,取得惊人成就。
春秋时期楚庄王即位已达三年之久,却仍沉溺于酒色,不认真处理国政。
他为了制止别人前来劝谏,还颁布了一道命令:“有谁敢来劝谏,一律处死!”大夫伍举是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为此十分忧心,于是,他决心求见楚庄王,巧言进谏。
一日,伍举对楚庄王说:“大王,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猜。
”楚庄王觉得十分新鲜,就说:“哦?说来听听。
”伍举说:“有一只大鸟,停在楚国的大山上已有三年了,它不飞也不叫,请问这是只什么鸟?”楚庄王一听,顿时明白伍举是把自己比作了那只大鸟,便笑着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就是说三年不飞的鸟,一飞必定冲天;三年不鸣叫的鸟,一鸣必定惊人。
伍举听后深感安心。
在伍举和苏从的忠谏下,楚庄王终于痛改前非,从此励精图治,使楚国逐步发展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国家。
人们经常用不鸣则已_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形容本来默默无闻在努力的人最终取得了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就,比如“张院士十几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终于在基因领域取得了突破,震惊了世界生物学界,真是~~啊”。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d4a6c5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f.png)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在中国的成语中,有很多故事典故,其中有些故事非常有意思,让人耳目一新,今天就来说说一些“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
首先,我们来说说“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它源自于《庄子·逍遥游》,“鸟之一鸣,非因绳索之索也。
”意思是指鸟儿的一声鸣叫,并不是因为被拴住的绳索而发出的。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人一举成名,一举成就,让人们大吃一惊,从而称之为“一鸣惊人”。
接下来,我们说说“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之一,韩信点兵。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在军事上有着非凡的天赋和智慧。
相传有一次,韩信领兵攻打敌军,但兵力明显不足,他只带了1000名士兵。
面对敌军的强大,韩信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在夜间命令每个士兵点起三支火把,然后排成方阵,从远处看去,就好像是数千军队在行进。
敌军被这个场面吓倒,以为韩信带领着大军前来,纷纷溃败。
这个战术让韩信一举成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名将。
再来说说“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之二,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政治家,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有一次,鲍叔牙去临淄做官,管仲送他到城外,鲍叔牙对管仲说,“我不会做官,你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我会做官,你放心吧。
”后来,管仲果然辅佐齐桓公成就了大业,而鲍叔牙却因为不会做官而被罢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最后,我们说说“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之三,卧薪尝胆。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苏秦的人,他为了报仇,经过了艰苦的修炼和历练,最终成为了一位出色的谋士。
他在修炼时,每天都卧在薪上,咬着胆子,以此来警醒自己,激励自己不忘初心,不忘报仇。
最终,他成功地报了仇,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名风云人物。
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鸣惊人的成就往往是建立在艰苦努力和智慧之上的。
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有可能成就一番伟业。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成语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努力,让自己也能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成语故事
![一鸣惊人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0cc7e2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1.png)
一鸣惊人成语故事
“一鸣惊人”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成语,其典故源自于春秋时期楚国年轻的君主楚庄王的故事。
在他成为楚王的三年里,他一直处于玩世不恭的状态,对于国家的政务和政治改革置之不理。
他的大臣们对此深感担忧,纷纷上书,请求他改变这一现状,然而楚庄王仍旧我行我素。
有一天,右司马看到了一只大鸟停在树上,长时间的沉默不飞不叫。
他联想到楚庄王的行为,心中受到启发。
他立即来到楚庄王的宫殿,向他讲述了这个故事。
楚庄王被右司马的故事深深触动,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开始意识到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和使命。
于是,楚庄王开始重新处理政务,并发布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
他打压贪污腐败,加强对军队的训练,选拔有才能的官员,使楚国逐渐走向强盛。
最终,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楚国击败了对手晋国,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他的领导才能。
从此,“一鸣惊人”成为了一个令人振奋和鼓励人们勇往直前的成语。
一鸣惊人成语故事
![一鸣惊人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1356d9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7.png)
一鸣惊人成语故事在中国的成语中,有一些精彩的故事,它们既传承着古代智慧,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其中,有一些成语故事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些“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
首先,有一个成语叫做“一鸣惊人”。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是齐国的宰相。
有一天,齐国的国君问他,如何能够找到一位贤才。
孟尝君回答说,“只要有一次惊人的表现,就能让人们记住你。
”于是,国君决定让孟尝君试一试。
后来,有一位叫管仲的人前来投奔齐国,孟尝君就让他去做了一件很难的事情,结果管仲一举成功,从此以后,他成为了齐国的名臣。
其次,还有一个成语叫做“一箭双雕”。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吴起的将军。
有一天,楚国的国君问他,如何能够一箭射中两只雕。
吴起回答说,“只要找准两只雕的飞行路线,就能够一箭射中。
”于是,国君让他试一试。
后来,吴起果然找准了两只雕的飞行路线,一箭射中了两只雕,从此以后,他成为了楚国的名将。
最后,还有一个成语叫做“一举两得”。
相传,唐朝有一位名叫韩愈的文学家。
有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既表扬了皇帝的功绩,又批评了皇帝的过失。
结果,他既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又得到了百姓的尊敬,从此以后,他成为了唐朝的名士。
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有一次惊人的表现,就能够让人们记住你;只要找准两者的飞行路线,就能够一箭射中;只要既表扬了功绩,又批评了过失,就能够一举两得。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要想一鸣惊人,就要有出色的表现;要想一箭双雕,就要找准两者的飞行路线;要想一举两得,就要既表扬了功绩,又批评了过失。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成语故事中受到启发,不断努力,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一鸣惊人成语故事
![一鸣惊人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a8976c5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6f.png)
一鸣惊人成语故事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
晋国趁这个机会,把几个一向归附楚国的国家又拉了过去,订立盟约。
楚国的大臣们很不服气,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无奈楚庄王不听那一套,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听音乐。
什么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这样窝窝囊囊地过了三年。
他知道大臣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再敢劝告他,就判谁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实在看不过去,决心去见楚庄王。
楚庄王正在那里寻欢作乐,听到伍举要见他,就把伍举召到面前,问:“你来干什么?”伍举说:“有人让我猜个谜儿,我猜不着。
大王是个多才多艺的人,请您猜猜吧。
楚庄王一听猜谜儿,觉得怪有意思,就笑着说:“你说出来听听。
伍举说:“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心里明白伍举说的是谁。
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
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
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过了一段时期,另一个大臣苏从看看楚庄王没有动静,又去劝说楚庄王。
楚庄王问他:“你难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苏从说:“我知道。
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我就是触犯了禁令,犯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庄王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真心为了国家好,我哪会不明白呢?”打这以后,楚庄王决心改革政治,调走了一批奉承拍马的人,把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练兵马。
当年,就收服了南方许多部落。
第6年,打败了宋国。
第8年,又打败了陆浑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从而称霸天下。
成语故事15:一鸣惊人
![成语故事15:一鸣惊人](https://img.taocdn.com/s3/m/65aa25256137ee06eef9188d.png)
成语故事15: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楚庄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大臣成公贾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办法。
他说:“大王,臣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故意停顿一下,试探地问:“大王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楚庄王知道成公贾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来。
笑过一阵后,他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那以后,楚庄王就到各地去视察。
看到称职的大夫,就给予奖励;发现一个破坏生产的大夫,就扔进油锅处死。
接着,他又严格整顿军队,打败了入侵的晋国军队。
楚庄王“一鸣惊人”,使各国君主都感到震惊。
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来。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_一鸣惊人是什么意思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_一鸣惊人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4dc7b01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74.png)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_一鸣惊人是什么意思一鸣惊人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那么一鸣惊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关于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又有怎样的故事?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一鸣惊人的意思【解释】:鸣:鸟叫。
一叫就使人震惊。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更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知道齐王喜欢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知道这是甚么鸟吗?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就回答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虽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就能直往上冲,一鸣叫也一定能够叫声惊人。
于是,齐王开始整顿国家,惩治贪官,奖赏提升清廉有才能的官员,加强军队力量,国家日渐强大。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其它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一鸣惊人造句1) 我想琼斯想利用此事来个一鸣惊人的举动,不过我敢打赌,他不会成功。
2) 罗纳尔多希望一鸣惊人,并帮助葡萄牙赢得德国世界杯。
3) 一鸣惊人:小明平时写作业效率很低,今天半个小时就把全部作业做完了,真是一鸣惊人啊!4) 一鸣惊人:平常成绩一般的小明,这次期中考试得了全年级第一名,真是一鸣惊人呀!5) 工作一心一意,效率一马当先,做事一丝不苟,成绩一鸣惊人,事业一帆风顺,五一劳动节,送你五个一,愿你更上层楼!6) 小刚对学习态度默默无闻,期末考试成绩却一鸣惊人!7) 平时沉默寡言的雯雯竟在朗诵比赛中取得颁胜利,一鸣惊人,令老师及同学都大趺眼镜。
8) 那绝对是一鸣惊人啊!也许他们是绝配,从而让我们看到亚洲电影王朝的到来呢!9) 老王平时默默无闻,这次却写出了震动学术界的论文,真是一鸣惊人哪!10) 想不到老王平时默默无闻,这次却写出震动学术界的论文,真是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fb32a6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7.png)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成语一鸣惊人常用来比喻突然做出惊人的事情,你知道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一鸣惊人x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一鸣惊人的成语解释【解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1.《韩非子·喻老》:“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2.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的成语典故一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右司马与王隐①曰:“有鸟止南方之阜②,三年不翅,不飞不鸣,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长羽翼;不飞不鸣,观民则。
来日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子释之,不谷③知之矣。
”又半年,乃自听政。
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贪臣五,举处士④六,而邦大治。
——选自《韩非子·喻老》楚庄王临朝执政三年,没有发布命令,也没有什么执行什么政事。
右司马侍候在旁而给楚庄王打了个谜语说:“有只鸟栖息在南边的土丘上,三年不动翅膀,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名堂?”楚庄王说:“三年不动翅膀,将因此长成羽毛;不飞翔也不鸣叫,将因此观察民众的行为准则。
虽然没有飞翔,飞起来必然会直冲云霄;虽然没有鸣叫,但叫起来必然会惊动人世。
先生你放心吧。
我知道你的用意了。
”就这样过了半年,庄王便亲自处理政事。
所废弃的法令有十条,所兴起的事情有九件,惩处大臣五个,提拔读书人六个,而邦国治理得很好。
一鸣惊人的成语典故二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
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
![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7f148a1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a.png)
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推荐文章盛气凌人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热度:先发制人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热度:自欺欺人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热度:暗箭伤人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热度: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热度:成语一鸣惊人是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那一鸣惊人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供大家阅读!成语一鸣惊人的典故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
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的死罪!”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我有个谜请大王猜猜。
”庄王说:“你说吧。
”伍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
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
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成语一鸣惊人的解析【汉语注音】yī míng jīng rén【成语解释】一声鸣叫使人震惊。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鸣,鸟叫。
【结构】主谓式【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国家、集体。
【感情色彩】褒义词【近义词】一举成名、一步登天、名满天下、不同凡响、【反义词】身败名裂、臭名远扬、丢人现眼【歇后语】半夜里放炮;楚庄王猜谜语【灯谜】警钟(打成语一);闹钟(打成语一)【出处】《韩非子·喻老》和《史记·滑稽列传》成语一鸣惊人的造句1. 在1948年瑞典世界杯上代表瑞典出战一鸣惊人后,他来到了米兰,那个时候他已经成为场上的领袖人物。
2. 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3. 这家企业,建立五年来一直平平淡淡,可今年竟然能够跻身浙江省前十强,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f0e6bf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4.png)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导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词目】一鸣惊人【读音】yīmíngjīngrén【色彩】褒义【结构】主谓式【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国家、集体【释义】鸣,鸟叫。
一声鸣叫使人震惊。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近义词】一举成名、一炮而红、一步登天、名满天下、不同凡响【反义词】屡试不第、出师不利、身败名裂、臭名远扬、丢人现眼、寂寂无闻、没没无闻、默默无闻【成语故事】:鸣:鸟叫。
一叫就使人震惊。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韩非子·喻老》:“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不发布政令,不治理朝政。
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
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
你放心,我知道了。
”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
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
庄王不因为小事而妨碍好事,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过早显露,故此能有好的功绩。
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这个人,是齐人的赘婿。
身高不足七尺,聪明机智擅长辩论,多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统治时,喜欢话里有话,爱好过度享乐彻夜饮酒,沉沦不改,把政务委托给卿大夫。
一鸣惊人成语有什么典故怎么解释
![一鸣惊人成语有什么典故怎么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dcaf2f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4.png)
一鸣惊人成语有什么典故怎么解释一鸣惊人成语有什么典故怎么解释在我们学习的语文课本上,是会经常看到和用到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也有很多小伙伴想知道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典故。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一鸣惊人成语有什么典故怎么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鸣惊人成语典故典故一《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不发布政令,不治理朝政。
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
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
你放心,我知道了。
”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
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打赢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
庄王不因为小事而妨碍好事,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过早显露,故此能有好的功绩。
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典故二《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这个人,是齐人的赘婿。
身高不足七尺,聪明机智擅长辩论,多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统治时,喜欢话里有话,爱好过度享乐彻夜饮酒,沉沦不改,把政务委托给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废乱政,各诸侯国同时侵犯,国家存亡危在旦夕,齐王左右的人都不敢进谏。
淳于髡用隐语对齐威王说:“国家里有只大鸟,停驻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鸣,大王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直冲云霄;不鸣就罢了,一鸣震惊国人。
”于是就诏见各县令七十二人,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发兵出城,各国诸侯感到惊恐,都归还齐国被侵占的土地。
齐王的声威持续了三十六年。
”一鸣惊人成语的解释[yī míng jīng rén]鸣:鸟叫。
一鸣惊人的出处及典故
![一鸣惊人的出处及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ecf1038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e.png)
一鸣惊人的出处及典故一鸣惊人的典故:对一位不出名的人干出卓越的光辉成绩使世界惊异起来;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出处:《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故事:楚庄王一鸣惊人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楚国主管军政的官职是右司马。
当时,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看到天下大国争霸的形势对楚国很不利,他就想劝谏楚庄王放弃荒诞的生活,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诸侯霸主。
然而,他又不敢触犯楚庄王的禁令,去直接劝谏;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使楚庄王清醒过来的办法。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妃子们做猜谜游戏,楚庄王玩得十分高兴。
他灵机一动,决定用猜谜语的办法,在游戏欢乐中暗示楚庄王。
第二天上朝,楚庄王还是一言不发,这位右司马陪侍在旁。
就在庄王准备宣布退朝的时候,他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奏王上,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楚庄王觉得大臣们要求富国强兵的心情十分迫切,自己整顿朝纲,重振君威的时机已经到来,半个月以后,楚庄王上朝,亲自处理政务,起用了六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
国内政局好转,于是便发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
又出兵讨伐晋国,在河雍地区,同晋军交战,楚军取得胜利。
最后,在宋国召集诸侯国开会,于是楚国便代替了齐、晋两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
【成语】:一鸣惊人
【拼音】: yī míng jīng rén
【解释】:鸣:鸟叫。
一叫就使人震惊。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更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死刑的处罚。
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
大夫淳于髡知道齐王喜欢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知道这是甚么鸟吗?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就回答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虽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就能直往上冲,一鸣叫也一定能够叫声惊人。
于是,齐王开始整顿国家,惩治贪官,奖赏提升清廉有才能的官员,加强军队力量,国家日渐强大。
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
其它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