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浅谈课程改革的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策略资料讲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策略紫金县紫金中学钟碧芬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如下:1、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
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
2、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80年代以来,一些课程权力相对分散的国家如英国和美国,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逐步确立了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国家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并组织力量编制了各科课程的国家标准,强调要坚持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
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形成的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论形成不谋而合之势。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养成道德在历史上一度是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至今也仍然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任。
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
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特别是当今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
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特殊的难题。
在此情形下,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的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迫切任务。
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
世界不可能按照一个整体来进行传授、学习或探索,对世界进行分解和分化加以认识是必然的选择。
但是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需要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发生整合的作用。
一般来说,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综合化的程度应该高些,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
但高中阶段,分科深化的课程随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体现出的教育上的巨大价值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世界各国在高中阶段都比较重视分科的教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有效补充。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面临着新的趋势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解决这些问题。
一、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多元化的课程设置。
过去,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然而,现在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培养学生素质发展和创新精神的要求,因此,我国的课程设置正在朝着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方向发展。
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此外,通过融入跨学科内容和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通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然而,这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他们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和教学资源的整合。
二、创新教育的推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创新教育的推动。
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
这种教育模式与传统的纯理论传授有所不同,强调学生参与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创新教育的推动需要教师具备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此外,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和教学支持,例如组织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会,分享创新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
三、应试教育的挑战尽管目前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多元化和创新,但实际上,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问题。
应试教育重视知识点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和厌倦,丧失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从制度上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
其次,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最后,学校和家长需共同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的兴趣和实践。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革的加速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升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就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改革的方向与路径进行探讨。
一、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力资源。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促进教育公平,打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
通过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避免因地区和学校不同而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调整。
二、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在新时代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和发展水平不同,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存在差异,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
其次,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束缚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但是如何准确把握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平衡也是一个难题。
三、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探索。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推行个性化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THANKS
加强督导力度
加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督导力度,推动各地和学校认真 贯彻落实改革方案,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
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与挑战
对学校管理的影响与挑战
办学理念和模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需要转变传 统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以适应新的要求。
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课程结构的调整
01
均衡性
课程结构需要均衡,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避免过度偏重某
些学科或领域。
02
综合性
课程结构需要具有综合性,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避免课
程之间的孤立和脱节。
03
选择性
课程结构需要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
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课程实施的创新
多元化教学方法
课程实施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信息技术应用
课程实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在线讨论等,以拓展学 生的学习渠道和交流方式。
注重实践教学
课程实施需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 握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角色转变
帮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教育者,提高教师的教育教 学能力和素质。
培训内容与方式
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 供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源自强化督导评估,确保改革成效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
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自己的认识。
本文将从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个人见解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展示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思考。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基础教育要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需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需要通过课程改革引入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3.国际竞争的加剧: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我们必须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课程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课程改革,可以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公平性,避免过度重视某些学科而忽视其他学科的现象。
2.提升教育质量:课程改革能够引入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升教育的质量。
3.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面临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意义重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改革的适应性:由于我国的地域差异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各地在推行课程改革时可能面临适应性的问题。
不同地区的学校、学生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实施。
2.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需要依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来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定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定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指对学校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更改和创新的一系列行动。
其目的是适应当代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并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性。
一、教育内容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提高。
然而,现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仅仅关注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包括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但这种方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倡导学生主体性,推行问题导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体系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需要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倾向于对学生的记忆和机械掌握能力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潜力。
然而,现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要求他们具备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推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
总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适应当代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举措。
它包括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只有通过持续的改革和创新,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门为了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门高级课程。
通过
学习这门课程,我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获得了很多宝
贵的学习心得。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很少涉及到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引入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使学生
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
应该成为学生问题解决和思考的指导者,而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其次,我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
不同的学生有
不同的兴趣和潜能,因此我们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评价方式也应该多样化,不仅仅注重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项目制和终身学习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资源丰富,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则资源匮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支持,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使每
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不仅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
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学习心得。
我将把这些心得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为我国基础教育教
育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MING RI FENG SHANG199文 教 研 究文|周晴晴浅谈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摘要:中国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存在着诸多的优点和不足。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应当并且自然会与时俱进,基础教育作为基础,更应该保持先进性。
但是基础教育的速度未必能赶上社会的日新月异,因此教育工作者们也要结合实际,应时代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以使教育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培养真正的人才。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发展一、基础教育改革的渊源与趋势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些弊端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从最初的文官制度、科举考试,在中国民众社会思潮里,深埋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
学子们以出人头地、荣宗耀祖为奋发方向与动力。
在师生关系的价值原则上,主要是推崇“师道尊严”等等。
近代以来,效仿西方制度化的学校,但教和学的内容、目标、过程形态、评价标准,主要是记诵确定的事实为主的知识。
学习方式也主要是模仿式和传习式。
从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到教学思想上,存在着诸多的不利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因素,没有培养更多的足够全面发展的人才,相反的过度功利性的读书教书思想还个学生带来身心上的巨大压力。
为了促进教育的进步,我国也进行了迄今为止第八次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也正在逐步实现,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方法来看,都更多的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更多的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非一日之功,为了更好的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我们应该从过去总结经验、不足,做好当下,展望未来。
二、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昨天”1、实施阶段酝酿准备(义务教育1996-2001、普通高中2001-2003)2001年6月经教育部党组审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范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范文
在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是塑造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而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
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
因此,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课程改革需
要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
个性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认识到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
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时代潮流和国家发展需求。
同时,要注重教育的公
平性和包容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实现个人的梦想和价值。
总的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
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使教育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
担当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我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将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2024年,我国基础教育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我有幸参与其中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基础教育的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
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
2024年的基础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建立了学生档案,记录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天赋进行个性化的发展规划。
同时,学校也开设了兴趣课程,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所发展,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其次,基础教育的改革应注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育质量。
2024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更加高,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学校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待遇,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
通过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基础教育的改革应注重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只有两者紧密合作,才能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2024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学校积极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和互动,建立了家校联系的机制。
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学校也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家校合作,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并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最后,基础教育的改革应注重评价和考试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评价和考试往往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过分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4年的基础教育改革,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科学化,除了传统的笔试考试,还增加了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背景上世纪末,大多数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都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思考未来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问题。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启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是对部分不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教育管理等的一次改革。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体现出我国的课程改革已经不是分阶段、分领域的分割式改革,而是一种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改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要点在于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素质教育。
2018年9月10日,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劳动教育”正式在这次会后文件中与“德智体美”合称“五育”。
《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本次会议后陆续发布,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各个阶段。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分阶段明确了到2020年、到2035年教育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我国对于未来教育发展的一次长远规划。
主要措施进一步完善课程修订。
课程修订包含两项很重要的内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课程方案有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教育两个连续性文本,整体规划了文 / 陈云龙我国的人才规格,明确规定开哪些课、所占比例、课程出发点等,反映了我国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要求。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规划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规划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教育是国之重器,能否有效改善教育质量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是极为重要的,涉及民族未来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近年来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重大改革,本文将就其思路和规划进行分析。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未来国民的关键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但是过去的基础教育课程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
这使得基础教育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对未来竞争的能力。
因此,中国政府必须对基础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合理变革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获得道德、智力、体育、艺术、劳动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遵循国民素质提高和新时代发展的方向,中国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
并且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制定了如下五个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并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同时能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
2. 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在课程中注重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应对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人才的创造力。
3. 健全道德教育:强调德育教育的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并扩大社会实践功能的影响力。
4. 实现课程多元化:合理设置学科以及课程,发展学生的多元化兴趣,加强各科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与技能综合发展。
5. 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实现社会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弥补学科之间的不足、发挥各方面所能贡献的优势,使教育更加有效合理。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中国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依照国际教育的先进理念以及我国自身发展需求而设计的。
2020年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XXXX-04-28 13:32:15)转载▼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应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对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认识-教育文档资料
对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要求达到这样一个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关注科学、关注知识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我浅显的认为,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一、基础教育应该让学生感到人生的愉快、轻松快乐是心灵的阳光。
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
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重视精神价值,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宝库,以便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应该摒弃那种基础教育不基础的做法:课程越来越多、书本越来越大、资料越来越厚、书包越来越重、学习时间越来越长。
学生的生活内容就是读书和作业,除此之外,其他活动基本上没时间去做,体育锻炼、个人爱好、阅读名著等没时间,就连玩耍时间也有限。
二、基础教育要重视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兴趣、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比他们学到了什么都有意义。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当然,这离不开对具体学习内容的学习。
但这个过程是不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智力劳动的快乐,是不是有一个精神充实的过程,是不是能经历精神的历险和理智的挑战,决定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能不能培养出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老师的主导作用也非常重要。
只有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很强的敬业精神,而且在教师的带动下,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其灵魂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担负着育人、育己的双重任务,要使课程改革健康地进行下去,就必须刻苦学习,努力进取,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我,树立修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打下终生学习基础,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基础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当前学生的发展需要,教育部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本文从改革的方向、内容和影响等方面,简要介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首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部要求在教育体系改革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激发孩子们建立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增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其次,是改革的具体内容。
教育部将改革课程内容,避免孩子们只强调学习传统理论知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们动手实践、探索发现的能力,使孩子们在学习中变得更有活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最后,是当前改革的影响。
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孩子们更有综合能力,更有智慧,更容易融入社会。
这不仅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还影响到孩子们的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和技能,重视课程实践,增强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
这将为孩子们的学习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为培养新一代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 1 -。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本文首先就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进行浅述。
其次,通过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把课程改革的重点主要通过三方面(课程结构的改革、教学过程的改革和课程评价的改革)进行理解与分析。
进而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影响.【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改革;教师;影响;【正文】一、基本情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撞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在这里,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话说回来,但就目前看来,基础教育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
学生负担过重,学习被动,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现象仍广泛存在,而进入课改实验的中小学基本上限于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选修课整体上没有得到落实。
据调查,目前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有社会历史、就业压力、传统体制、队伍素质、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因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怎么写?(1)心得体会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在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往往紧抓一两点,充分调动和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说明甚至抒情的表达方式,在叙述工作经历的同时,着重介绍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
它追求感受的生动性和独特性,而不追求其是否全面和严谨,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只论一点,不计其余。
(2)实事求是,不虚夸,不作假。
心得体会应是在实际工作和活动中真实感受的反映,不能扭捏作态,故作高深,更不能虚假浮夸,造成内容的失实。
(3)语言简洁,生动。
心得体会在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叙述、议论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采用描写、抒情及各种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治理、课程评价、课程治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九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对新课改加强熟悉,热情投进,不断进步自身素质,进步教师素质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条件条件。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际应用中的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夸大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夸大学课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爱好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摘要:人类正在迈入21世纪,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高技术革命正在到来,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使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教育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针对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这不仅符合人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唯物史观,同时还取决于当前我国现代化的独特时空背景。
此外,这实际上也是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普遍趋势。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今世界对能够培训高质量人才的教育事业极为重视,特别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关注人才辈出的高等教育,同时也极为重视发展基础教育,他们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竞争、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本领。
根据这一时代发展趋势,时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在2001年,我国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一轮的改革给新世纪我国的教育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客观地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紧抓住时代变革的特征和需要,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全面加以改革,以构筑面向21世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与建国以来历次课程改革相比,这一次的改革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冷静地分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价值取向和改革的实施方式上仍存在诸多偏误和不足,理当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反思。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伴随新世纪的到来,各国的科学技术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发激烈,全球性问题的突出迫使人们对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于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正逐步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迈向。
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典型做法经验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典型做法经验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各地区、各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典型做法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强化课程建设,推动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在深化行动方案中,各地区、各学校纷纷推出了一系列强化课程建设的措施,如加强课程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实施、推动课程评价等。
这些做法有助于提高课程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能力教师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能力的提高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至关重要。
在深化行动方案中,各地区、各学校加强了教师培训,通过组织各类培训、研修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还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战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在深化行动方案中,各地区、各学校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互动等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强化教育评价,促进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在深化行动方案中,各地区、各学校加强了教育评价的实施,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质量、课程的实施效果等进行全面评价,为改进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典型做法经验,主要表现在强化课程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强化教育评价等方面。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 强调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2. 加强课程的多样性。
本次课程改革加强了课程的多样性,包括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如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教师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演示、讨论、实践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4. 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工具。
通过教育信息化,教师可以更加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和学习工具,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注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 加强课程的多样性。
本次课程改革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如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
3.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采用了更加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4. 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
以上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会继续深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程改革的基础教育一、课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课程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课程变革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使学校培养的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课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要起到什么作用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主任助理、课程处处长刘兼认为:课程改革追求的第一目标应该是,使课程的内容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课程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它作为知识的载体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了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也许有时一无所获,但却是儿童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各学科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编写中,都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如: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生活中的数据”一节,突出了在数学学习中渗透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教育,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让学生经历搜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
又如:在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是在于学生实地考察与观测、调查、试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
同时,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体会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过去,往往把课程本身的价值强调得过高,好象是课程本身的建设比人的发展更重要。
对此,中央教科所所长助理田慧生博士曾形象的比喻:我们的教材好比一盘菜,我们的目的只是尽可能地把这盘菜做得非常漂亮、非常精致、非常完美,至于这盘菜有没有营养价值,好吃不好吃,是不是适合人去吃,我们都可以不去考虑,就象一个婴儿面对做的是世界一流的牛排不能吃一样。
新一轮课程改革就要解决课程在人的发展过程起什么作用的问题。
例如: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重点:一是把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数学课程的首选目标;二是试图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三是把数学引向生活,强调数学跟人类现实生活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四是突出数学的本质,讲究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专家达成共识: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
因此,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当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拔高,而且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终生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因而课程要给学生全面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最符合时代要求的、最符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最有价值的知识,要以“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观念呈现给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课程就是一个知识的载体,我们只要负责把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传承下去,课程的功能和任务就完成了,所以几代人学的知识大同小异。
在设计编写课程时,只是考虑学科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
如学科体系是否严密,知识结构是否完整,每一个知识链条之间的环节是否完整,内在逻辑结构是否相连等等,就是把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变成压缩饼干喂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消化得了,是否负担过重等。
教科书呈现的方式是陈述式的,大量的是简单地、直接地把知识的结论、规律、原理等告诉学生,让学生通过记忆来加工掌握,至于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可以忽略不讲的。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大多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不是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当前的课程改革就是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知识内容本身进行进一步的梳理,解决什么样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要解决以什么样的最有效的方式将最有价值的知识呈现给学生的问题。
这就需要转变课程观,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来考虑课程的设计。
以数学为例,就是要把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改革中要把握好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前瞻性。
从理想课程逐步转变为实践课程。
即从理想课程→管理者的课程(国家课程)→课堂实施的课程→学生获得的课程。
在转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几次落差、几次衰减,一些好的理念到了现实的课程中可能会衰减的荡然无存,依然如故。
因此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特别是需要课程专家、行政管理者、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目标,追求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我们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种人的再生产,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超越现实,为将来的信息化社会做好一切准备。
传统的学科本位论的主要表现是:一是过分的强调本学科的完整性,以致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二是只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各学科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三是只强调学科课程、学科教学,而忽视活动课程、活动教学的作用。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内涵与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不仅必须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必须注重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
个性、潜能、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已成为目前课程改革的主流词汇。
如上海的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认识到现实的复杂性,体会到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趋势是现代知识增长的主流。
譬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宇航科学、认知科学、脑科学、心理科学等已成为新的主流科学,认识到数学方法和电脑技术在诸多学科中运用的意义。
2、坚持注重“双基”,扩展和丰富“双基”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几十年来我们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条件下保持相对比较稳定、相对比较高的基础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经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
在坚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的研究和实践。
学会阅读学习,既是学习社会化社会个人基础学力的核心,又是信息时代接受学习的基本要求。
我国已经加强了语、数、外等基础核心课程的教育。
3、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是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是首先要解决问题。
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社会的发展,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难题。
怎样解决?只有在课程改革中,改革内容、改进方法,使德育能够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不仅重视正式课程的作用,也要重视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建筑雕塑、服装、校训、校风、教风、班风、学生守则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
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
靠什么来驾驭和利用科学技术呢?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人文学科的教育。
未来社会不仅充满了竞争,而且更离不开合作。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人们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并确定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国际上已出现了加大人文学科课程份量的趋势。
4、课程设置趋于个性化和多样性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灵活多样,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学校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完美结合是21世纪中小学课程发展的主要价值目标。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都需要中小学课程改革走多样化的道路。
人的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最本质属性。
近年来,上海等地区的一些中小学对研究性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是基础教育课程趋于个性化和多样性的一个具体体现。
研究性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的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课程。
研究性课程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自主选题、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
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高层次的学习方式。
教育部“做中学”科学教育计划的启动,将逐步改变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地“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传授、轻亲身体验的偏向”。
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的问题。
怎样正确认识教材的多样性呢?首先,应当坚持统一的基本要求这个前提,明确多种多样教材的’目的。
其次,多样化不等于地方化,也不等于数量化,多样化教材必须与差异性、层次性结合在一起,亦即多种多样的教材必须是各具特色的,相互之间在编制风格和适应对象上都具有明显的区分。
第三,还必须和课程教材的可选择性结合起来,使不同特色的学校甚至不同特点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独立地、自主地、不受干扰地对各种课程教材作出合理的选择。
只有这样的教材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完美结合。
在对学生评价是,要注重形成性评价而非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深刻内涵就是要动态的考察学生的主动建构和生成的过程。
对于习惯以诊断性评价为主要手段的教师来说,实施形成性评价确实困难,一是在教育评价的观念上难于认同,二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配套的目标体系还不够具备和完善。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观念对待每个个性不同的学生,坚信学生是发展的,差异是正常的。
其次,应该认识到人的精神成长是不可测量的,评价也只能是一种价值的评估与引导。
再次,不能以自己的情感和意志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也不能以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地位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必须是针对学生个人的内在发展需要进行的。
5、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并重综合课程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是当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学科界限,科学的高度分化和综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向着协同化、综合化方面发展。
二是人们面临的问题的解决,要求人们寻求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及各门学科的共同协作,如环境问题等。
三是客观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四是儿童身心发展仍处于未分化阶段,其生活现实有综合性。
跨学科开设综合课程,是当今国际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它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有利于课程内容的重组和更新,有利于减轻课程门类过多给学生带来的负担。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划分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