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之形态的差异对比综述

合集下载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通过绘制、涂抹等手段在画布、纸张等媒介上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中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审美理念、艺术技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进行探讨。

一、表现形式中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往往强调画面的整体性和留白的美感。

中国绘画笔法多样,常见的有写意、工笔、泼墨等绘画风格。

中国传统绘画强调意境和情感的表达,画面常常通过色彩、构图等手段在留白中表现出一种意境美。

中国绘画注重留白和意境的表达,这与中国人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而在西方绘画中,尤其是在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及印象主义等流派中,画面的写实性更加重要。

西方的绘画风格强调逼真的写实效果,追求光影透视的表现和画面中的细节刻画。

西方绘画也注重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情感表达,画面中的形象往往更具个性化和情感化。

可以看出,中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绘画追求意境美和整体性美,强调留白和笔墨的运用;而西方绘画则重视逼真的写实效果和人物情感的表现。

二、审美理念中西方绘画的审美理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常常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审美情感,强调画面中的意境和气韵。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常常有“意境”、“气韵”、“神韵”等词语,这些词语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常常被提及。

中国文化注重内在的美感和心灵的净化,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也表现出一种内敛、含蓄的审美情感。

三、艺术技法中西方绘画在艺术技法的运用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以毛笔、水墨、颜料等传统材料为主要工具,通过工笔、写意、泼墨等不同的绘画风格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和气韵。

中国传统绘画更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象的表达,强调笔墨和墨色的运用对画面的影响。

而西方绘画主要通过调色盘、画笔和画布等材料来实现画面的创作,西方绘画更加注重色彩和形式的表现,对调色、明暗、透视等技法要求较高。

西方绘画中还有油画、水彩、素描等不同的绘画技法,每一种技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中西绘画的差异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如技法、题材、审美观念等。

本文将主要从绘画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来谈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一、表现手法中西绘画在表现手法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式绘画注重笔墨的写意和意境的表现,强调“虚实相生”、“意境意味”等概念,重视留白和意蕴。

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对物象的写实表现,在色彩、线条、光影等方面表现出细腻、精细和真实感。

例如,在花鸟画方面,中式花鸟画更注重对花鸟精神境界的表现,通常采用写意手法,墨线墨点交织,以恰到好处的单纯形式、朴实的含义,表达生命与自然的奥妙;而在西式花鸟画中,常常采用水彩、油画等色彩鲜艳的媒介,追求真实感,通过精细的线条勾勒出花鸟真实的形态和气息。

二、艺术风格中西绘画在艺术风格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式绘画注重意境和超脱,强调“气、神、韵、骨”的表现,特别是山水画,更强调画面中的“意象”,融入了大量诗文、典故、历史等元素,让观者感受到其内在的精神追求;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现,艺术家以个人的手法和风格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尤其是现代艺术,更多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思想、风尚等。

三、题材中西绘画的题材也有所区别。

中式绘画的题材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

而西方绘画则更偏爱描绘历史、神话和宗教等题材,更加注重人类和自然的冲突和交错。

尽管在现代绘画中,题材已经逐渐深化和多元化,但中西绘画的题材差异仍然较为明显。

总之,中西绘画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不同的绘画文化也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特点,每种绘画文化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方绘画在风格、技术及表现形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的绘画传统和审美观念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绘画的历史、审美观念和技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揭示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

一、历史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绘画的历史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和内涵。

西方绘画源自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受到基督教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

在西方绘画中,人文主义思想对于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家追求形式的完美和个性的表达,注重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和对人性的探索。

而中方绘画则源自中国古代的书画传统,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墨韵和意境,注重表现内在精神世界和对自然的感悟,追求意蕴的表达和墨韵的升华。

二、绘画技法的差异中西方绘画的技法手段各具特色。

西方绘画以油画、水彩、素描等为主要技法,强调色彩的运用和透视构图,注重细节的表现和光影效果的渲染。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国画和工笔画为主要技法,讲究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变化,偏重于意境的抒发和气韵的营造,强调形神兼备和神韵飘逸。

中西方绘画的技法手段的不同源于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民族对于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中西方绘画在历史、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既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艺术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绘画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失,新的绘画风格和形式也必将催生出来。

希望通过对中西绘画差异的思考和分析,能够对当代绘画创作和传承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作用。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观念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对中西绘画之差异进行浅析的详细内容。

一、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1.视觉表现手法:中西绘画在视觉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注重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表现来塑造形象,强调物象与人心的内在联系。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透视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等,追求更贴近物象真实表现的效果。

2.表现主体的差异:中西绘画对于主体的选择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选择寓意深远、抽象而有诗意的表现主题,如山水、花鸟等。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以人物为主题,注重描绘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状态。

3.意象与象征的差异:中西绘画在意象与象征的运用上也有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常使用诸如松树、竹子、莲花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来表达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通过具体的物象来传递信息和观点,例如使用具有特定寓意的花卉、动物等。

二、审美观念的差异1.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中西绘画的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强调以抒发情感、表达内心感受为主要追求;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观念”,追求以观众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为中心,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

2.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绘画在审美取向上也有一定差异。

中国绘画偏向于写意和韵味,注重通过简洁的笔墨和造型来表达情感与意境;而西方绘画则偏向于写实和细致,注重通过细腻的技术手法和准确的细节塑造来展现世界的真实与多样性。

三、题材选择的差异1.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注重点:中西绘画在题材选择上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强调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感悟;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来体现艺术家的思考和观点。

2.社会与个体的关注焦点:中西绘画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关注焦点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往往关注社会整体和集体,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与责任;而西方绘画则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的情感表达。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方绘画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两个亮丽明珠,它们在表现形式、意义传达、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浅析,探讨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

一、历史渊源中西绘画在历史渊源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绘画传统,包括了古代艺术家们对形态的探索和对人物肖像的表现。

中方绘画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绘画传统,包括了对山水、花鸟、人物等的表现。

两者在历史渊源上具有明显的区别,这也决定了两者在表现形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意义传达中西绘画在意义传达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异。

西方绘画更强调作品的个性表达和思想内涵,艺术家们常常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

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仅是一幅肖像画,更是艺术家对生活、美的理解和追求。

而中方绘画更注重作品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享受,艺术家们常常通过对自然、历史、文化等元素的表现,来传递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如唐代的山水画家王维,《鸟栖图》表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三、表现形式中西绘画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更注重透视、立体感和光影的表现,画家们常常通过色彩的运用和线条的勾勒来打造出真实、栩栩如生的形象。

而中方绘画更注重艺术的笔墨和意境,画家们常常通过墨迹的渗透和用笔的运用来展现作品的气韵和情趣。

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也体现了两者在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上的不同。

四、审美取向中西绘画在审美取向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绘画更注重作品的写实性和视觉冲击力,画家们追求表现形式的真实和生动。

而中方绘画更注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画家们追求通过作品表现出一种虚幻、超脱的境界。

两者在审美取向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中西绘画在历史渊源、意义传达、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丰富多彩,更体现了中西方艺术家们在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上的不同。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绘画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将会进一步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发展,也将会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更丰富的体验和享受。

中国与西方绘的比较与对照

中国与西方绘的比较与对照

中国与西方绘的比较与对照中国与西方绘画的比较与对照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来表达艺术家的想法和情感。

中国与西方是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他们在绘画方面有许多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本文将对中国与西方绘画进行比较与对照,探究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一、题材与主题中国绘画通常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哲学为主题。

比如山水画强调景物与人的和谐,以表达自然与人类相融合的理念。

中国绘画注重传承和表达中国文化的精髓,凸显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

而西方绘画的题材和主题则更加广泛。

艺术家可以选择任何他们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表达。

西方绘画注重个体观念和自我表达,例如印象派强调色彩和光线的表现,表达艺术家对环境和个人印象的理解。

二、表现手法与技巧中国绘画注重笔墨和构图的表达。

传统的中国画法通过鸟瞰或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透视。

绘画家使用毛笔和墨汁,以一笔一划的方式来描绘物体的形态。

中国绘画把重点放在意象的营造上,追求形神兼备的审美效果。

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写实和细节的表现。

西方绘画使用各种不同的绘画媒介,包括油画、铅笔和水彩等,以呈现物体的真实细节。

对于西方绘画家来说,通过色彩和线条的细致表现,能够更好地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三、审美观念与精神意义中国绘画强调“气韵生动”和“意境”的追求。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画面中的元素和笔墨的运用来表达诗意和哲学意蕴。

中国绘画追求超脱尘俗的审美,把重点放在情感和思想上。

中国绘画的目标是通过作品唤起观众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视觉体验。

西方绘画强调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系,试图唤起观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西方绘画在审美上更加多元化,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和创新的精神。

结语中国与西方绘画在题材、表现手法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中国绘画着重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意境和表意性;西方绘画则更强调艺术家个人的表达和观众的情感共鸣。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决定了绘画风格的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风格特点、艺术表现手法、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下面从一些典型的角度出发,简单说明一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之处。

一、造型表现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最大差异在于造型的表现方式。

西方的绘画注重的是物象的严谨细致,尤其是对形体、色彩、细节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中国画则更注重心灵的抒发,笔墨的变化、墨色的浓淡、线条的润泽、空白的留白都是画家所借助的技巧手法,以达到对画面情感境界的准确表达。

所以说,中国画气韵生动,意象独特;西方画注重写实,精细入微。

二、审美取向的差异中国文化注重内在的心灵世界,追求的是一种含蓄、深厚、朴实、含义丰富的审美境界,中国画家尤其擅长通过线条、墨色、笔墨的巧妙运用,展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视觉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西方画却更加追求视觉造型上的直观冲击力,强调视觉形式的协调、对比、配合,讲究装饰效果、状态表达,争取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三、构图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在构图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中国画常常采用“三扇画法”,即将画面分成三部分,上、中、下,以相对简单的横竖线条、墨色与色彩相互搭配。

西方绘画则更强调构图比例的合理,追求构图效果的严谨,这样才更能展现出作品的整体美感,更加符合西方审美标准。

四、艺术追求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对于艺术追求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中国画认为艺术的根源在于“自然”,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通过心灵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而西方画则注重艺术的现代化、前卫化,强调艺术发展的时代意义,更多的是将艺术的价值、意义与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总之,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差异,不仅反映了艺术的不同发展方向,更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两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互相借鉴和融合,共同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一、艺术风格的差异中西绘画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为:1.欧洲绘画以透视为基础,追求写实主义,强调视觉效果和色彩变化。

而中国绘画注重以形传神,强调形象的表现,运用线条勾勒轮廓,追求神韵和气韵。

2.欧洲绘画多用油画,使用色彩对比和光影效果制造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中国绘画使用水墨,强调笔墨与意境相辅相成,营造独特的意境韵味。

3.欧洲绘画有着明确的表现主题和鲜明的个人风格,追求个性化和自由创作;而中国绘画更侧重于强调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注重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沉淀。

二、表现主题的差异1.欧洲绘画注重以人类为中心的表现方式,探讨人性、情感、道德和哲学等问题,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深度;而中国绘画更注重于描绘自然万物,强调精神内涵和凝练的文化价值。

2.欧洲画家常常描绘历史和宗教场景,追求真实的史实和宗教信仰的表达;而中国绘画强调阳刚之气和阴柔之美的平衡,追求意境上的表达和精神上的感悟。

3.欧洲绘画注重表现形式,追求真实的写实效果和艺术风格,带有浓厚的艺术性质;而中国绘画更多地追求表现主题的内涵和意蕴,注重绘画所传达文化价值。

三、技术手法的差异中西绘画在技术手法上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为:1.欧洲绘画的油画技法源于中世纪的半贵重金属磨成颜料,使用含油质料的画布和油的混合物作为绘画媒介,形成了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而中国绘画的水墨技法,则源于汉唐时期,以水和墨为基本媒介,运用快描、写景等技法,表现出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2.欧洲绘画注重暗示和表现,并运用色彩对比和光影效果创造冲击力和立体感;而中国绘画则追求以线条为基础,以线条勾勒形体、表现神态、描绘气韵。

3.欧洲绘画注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选择,考虑颜料的光泽、透明度和比重等;而中国绘画注重创作过程和表现手法,强调笔墨吐纳、运用神态和意境的把握。

综上所述,中西绘画在艺术风格、表现主题和技术手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内在特点和审美观念。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一、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1.透视与非透视:中西方绘画在透视的处理上有所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法的运用,追求空间的逼真和立体感,使画面产生一种线性的深度。

而中式绘画则多采用非透视的手法,通过山水、花鸟的形象和构图,表现出静寂、静谧的美感。

2.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中色彩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追求色彩的鲜明和对比,注重色彩的暖与冷、亮与暗的变化,以营造不同的气氛。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为主要材料,追求淡泊、克制的审美情趣,通过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象。

二、创作风格的差异1.对现实主义的追求:西方绘画多强调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真实感和精细描绘,致力于对现实主题和现实生活的深入研究。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情趣的表达,更加注重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体现思想性和寓意性。

2.对绘画技法的使用: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技法更为细腻和精细,画面贴近视觉感知的真实效果。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用笔的质感和节奏感,追求笔法的灵动、意态的神韵。

在用笔技法上,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点染,追求韵味的表现,而西方绘画更注重线的把握和线条的构造。

三、主题内容的差异1.文化传承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主题内容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以文人雅士的情怀和境界为主题,强调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绘画更多地从宗教、历史、神话等方面寻找创作素材,注重表现人类对于宗教和文化的追求与探索。

2.艺术观念与价值体系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倾向于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性。

而中国绘画则更强调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强调对传统技法和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起来,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方式、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绘画追求非透视的构图和水墨的意境表达,强调意境和寓意的传达。

而西方绘画则注重透视的运用和色彩的对比,着重于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表现。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一、艺术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绘画的最大差异在于其不同的艺术观念。

在西方绘画中,尤其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被视为人类创造力和表达个人情感的手段。

西方绘画追求自然和真实的再现,注重个体的表达和感受。

而在中国绘画中,强调的是审美情趣和哲学修养。

中国绘画多依托于诗词歌赋,推崇写生和写意,追求笔墨意境的表现。

二、构图方式与透视法在构图方面,中西方绘画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的传统构图方式多以平面式的“金梁构图”为主,不太重视透视法和三维感。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透视法和立体感的表现,通过连续的线条和阴影效果,创造出空间感和场景的深度。

三、主题与题材的选择中西方绘画的主题与题材选择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绘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等被视为传统的经典题材,代表了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而在西方绘画中,人物画、肖像画、风景画等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同时西方绘画也更加注重宗教和历史题材的表现,通过叙事性更强烈的作品来表达深层的意义和情感。

四、色彩运用与表现手法在色彩运用与表现手法上,中西方绘画也有区别。

中国绘画倾向于淡雅的色调和墨色的使用,强调线条和墨韵的表现,追求独特的笔墨风格。

而西方绘画则广泛运用各种色彩,追求光影与明暗的层次感。

同时,西方绘画也更加注重细节的描绘和写实性的表现。

五、审美价值与风格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审美价值和风格特点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的是“意境”和“境界”的追求,强调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和意蕴的内涵,平衡气韵生动与幽静典雅之间的关系。

而西方绘画的审美价值则更加注重形式和技巧的展示,追求的是艺术的精湛和技法的完美。

综上所述,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观念、构图方式、主题题材、色彩运用与表现手法、审美价值和风格特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中西方绘画通过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理念,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丰富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是一个涉及文化、历史、哲学和审美理念的复杂课题。

虽然绘画艺术是一种跨文化的表达方式,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美的认知、审美情趣以及对艺术表现方式的偏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历史渊源、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对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历史渊源中西方绘画艺术在历史渊源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艺术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绘画艺术,受到了基督教文化和文艺复兴的影响,在中世纪形成了严肃而庄严的宗教绘画风格,如拜占庭艺术和哥特式绘画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追求自然主义和人文精神,创作了大量以人体和自然景物为主题的作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等。

在18世纪至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运动中,西方绘画艺术逐渐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风格和流派,如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

而中方绘画艺术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岩画和书法艺术,在汉代达到了较高水平,唐代时期达到了顶峰。

中国绘画强调意境、气韵和笔墨,主要包括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等,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在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如顾恺之、文征明、李唐等,他们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审美观念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审美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西方绘画艺术注重艺术家个性的表达和创新,追求真实、精确和写实的效果,注重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和感官享受,追求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和表达。

在西方艺术中,强调观念、情绪和个体的表达,追求独特性和创造性。

西方绘画艺术的审美理念受到了希腊哲学、基督教文化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传统和审美体系。

而中国绘画艺术则注重意境、气韵和内在的美感,强调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和情感表达,注重笔墨的运用和精神的表现,强调拟人化、象征化和抽象化的表达方式。

中国绘画艺术强调神韵、意象和情感的审美,注重对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表达,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脱。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中西方绘画之差异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技法,这些因素影响着作品的
风格和表现手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绘画之间的差异。

一、题材内容
中西方绘画的题材内容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自然景物、人物、动物、花鸟
均是画家的经典表现对象。

而在西方绘画之中,历史事件、神话、宗教经典和肖像画都是
主要的题材。

二、表现手法
中西方绘画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画倡导笔墨力量的表现,讲究“气
韵生动”、“寥寥数笔,气韵生动”的审美原则。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色彩的运用、透
视关系和光影的表现。

三、构图布局
中西方绘画在构图和布局上也有着不同的风格。

中国画追求“意境深远、意蕴丰富”
的审美,风景画的构图布局以大气魄和意境见长。

而西方绘画则强调画面的对称和平衡感,追求对视觉的抓住和对人的感官刺激。

四、创作思想
中西方绘画之间的最大差异可能在于创作思想上。

中国画强调“笔墨章法”,追求笔
墨的自由,不过关注对自然的“情感理解”,注重个性表现。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科学
技巧,讲究视觉效果和现实主义的表现。

同时,西方绘画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人性、美和自由,而“现代主义”则追求形
式的革新和突破。

总之,中西方绘画之间的差异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思想和艺术追求所决定的。


今天,中西方绘画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互相汲取有益的灵感也是一
种非常理性的做法。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中西方绘画是世界两大文明的绘画,它们在表现手法、题材、情感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作为古代艺术的精髓之一,在绘画领域中,中西方在创作思想、技法表现和审美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着鲜明的对比。

本文将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从中西绘画的历史渊源、审美观念、题材及技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中西方绘画的历史渊源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绘画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承载了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最早的绘画作品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壁画,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绘画体系。

而西方绘画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壁画和壁画。

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兴起对西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文艺复兴时期,则是西方绘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方绘画的历史渊源的不同,为中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和题材提供了不同的基础。

中国的绘画更加注重神秘、诗意和意境的营造,而西方的绘画则更加注重对现实的描绘和对形式的创新。

二、审美观念:中西方的审美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绘画被认为是一种超脱现实的表现形式,它追求的是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和对意境的营造。

中国绘画常常以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来表达画家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而在西方,绘画被认为是一种现实的再现,它注重对色彩、形态、光影等视觉现象的再现。

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更加注重对形式和技巧的追求,追求的是对现实的精确再现和对观念的传达。

三、题材:中西方绘画在题材选择上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绘画以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为主,这些题材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意象,它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中国绘画在题材选择上更加注重对自然的感悟和对情感的表达,画家一般需要通过对题材的再现和对画面的构图来表现自己的创作情感。

而西方绘画的题材选择相对更加广泛,除了表现自然的题材外,西方绘画还会表现历史、宗教、神话等各种题材,这些题材的再现通常需要更加注重对形式和技巧的处理。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中西绘画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其差异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本文将从绘画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技术手法、价值观念等方面分析中西绘画的不同之处。

一、表现形式
中西绘画的表现形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绘画的构图和空间表现方式。

西方绘画在构图方面多采用线性透视,图像立体感强烈,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平面感,以线条表现为主,人物形象相对扁平。

此外,中国绘画在画面布置方面通常采用散点式、平面对称式等构图方式,而西方绘画则更倾向于对称式、律动式等。

二、表现内容
中西绘画在表现内容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多以动植物、山水之美、历史传奇等为主题,强调自然、神秘、传统文化等元素,具备浓郁的文化底蕴。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人物肖像、历史事件、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宗教题材等,表现内容更加多元化。

三、技术手法
中国绘画采用笔触简洁自然、色彩含蓄和细腻的工笔画技法,注重线描,色彩差异明显。

西方绘画则主要采用油画技法,表现方式更加写实,颜色鲜明,结构严谨。

四、价值观念
中西绘画的表现方式和内容也代表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

中国绘画较为注重自然、传统文化、人文思想等,表现内容带有一定的精神内涵。

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个性、个体想象和视角、人类自由与普遍价值等。

总之,中西绘画存在巨大差异,无论是构图、表现内容还是技术手法、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所区别。

但这不影响它们各自在不同文化圈内的独特表现和创造力。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绘画是指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包括题材、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方面。

下文将通过对中西绘画的比较,来浅析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

一、题材差异中西绘画的题材差异主要体现在两者对人物、风景和静物的表现上。

中西绘画的人物题材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绘画以人物表现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绘画追求的是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情感。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人物的写实和外在形象的表现,西方经典绘画中常见的人物题材有宗教题材和历史题材。

在风景题材上,中国绘画注重自然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常以山水画的形式展现。

中国古代山水画通过简洁的线条和墨色,表现大自然的壮丽和无边无际。

而西方绘画的风景题材更注重的是对于光线和色彩的表现,通过色彩的变化和笔触的运用来表现景物的真实感。

在静物题材上,中国绘画注重对于物体形态的把握和意象的表达,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运用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而西方绘画的静物题材更注重对于物体的细腻描绘和真实感的表现。

二、表现手法差异中西绘画的表现手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构图、线条、笔触等方面。

在构图上,中国绘画注重构图的平衡感和整体性,追求画面的和谐统一。

中国绘画会运用一些特殊的构图手法,如重心偏高、黄金分割等,来创造出独特的画面效果。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构图的层次感和透视感,通过透视法和重点突出等来塑造画面的深度。

在线条上,中国绘画追求的是线条的自由和流动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强度和力度来表现不同的形态和情感。

中国绘画中常用的线条有的发散而扭曲、有的遒劲而有力。

而西方绘画的线条则更注重对于物体形态的描绘和细腻的表现。

在笔触上,中国绘画大多以细腻的笔触为主,通过墨色的点、线、面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细节和形态。

而西方绘画的笔触则更加注重肌理的表现和笔触的丰富性,通过不同的笔触来表现不同的材质和质感。

三、色彩运用差异中西绘画在色彩运用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绘画常采用水墨画的形式,以黑白为主,通过运用水墨墨色的深浅和不同的线条表现来表达形态和情感。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世界上两大主要绘画艺术体系之一,两者在绘画的发展历程、理念内涵、艺术表现以及审美趣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包括艺术形式的不同,也涉及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中西绘画艺术的源流、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力求全面深入地阐述中西绘画艺术之间的差异。

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源自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

在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中国绘画强调意境的营造和意蕴的表达,注重画面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的情感抒发。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现实的再现和形式的表现,强调逼真与写实,追求光影效果的表现和色彩形式的表达。

这种差异在绘画风格、题材取向和艺术手法等方面体现得非常明显。

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还体现在其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上。

中国绘画历经了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传统绘画的发展时期以及现代绘画的创新时期,形成了独特的绘画体系和审美情趣。

传统中国绘画以水墨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强调笔墨的灵动和意境的陶冶,注重画面的空灵和虚实的结合。

而西方绘画则经历了古典绘画的盛世、文艺复兴的繁荣以及现代主义绘画的多样化,形成了以油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绘画体系。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法的运用和光影效果的表现,强调形式的精准和写实的效果。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绘画艺术在风格、技法和表现手法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中西绘画艺术在源流、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等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体现了不同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的影响,也反映了不同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差异。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中西绘画艺术的交流和对话已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课题。

通过深入探讨中西绘画艺术之间的差异,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当代绘画艺术的多元发展和繁荣。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西绘画艺术必将在世界绘画的舞台上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风采,为人类的艺术创造和文化交流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中西绘画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绘画体系,它们在表现形式、艺术风格、理念以及艺术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绘画作品的试论角度来探讨中西绘画的差异,并分别展示中西绘画的代表作品。

中西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

中式绘画以水墨为主要媒介,追求墨色墨味的艺术效果,注重笔墨的意境表现。

而西方绘画则强调色彩的运用,通过油画、水彩等媒介,表现艳丽多彩的视觉效果。

中国明代画家文征明的《富春山居图》以墨色为主,通过繁密的线条勾勒出山水的神韵。

而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印象·日出》则以明亮的色彩和光影的效果塑造出清晨温柔的氛围。

中西绘画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差异。

中式绘画追求以简写繁、以意传形,强调意境的表现。

而西方绘画则注重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描绘,追求对现实世界的精确再现。

中国宋代画家李唐的《竹石图》以简洁而富有力度的线条勾勒出山石和竹子的姿态,给人以虚实相生、意象丰富的感受。

而荷兰17世纪画家凡·戴克的《农家院子》则以精细写实的笔触描绘出农舍和田地的生活场景,呈现出细腻逼真的效果。

中西绘画在艺术理念和艺术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式绘画注重以意传情,追求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哲理。

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记录,注重表达艺术家个人的视角和情感。

中国元代画家黄公望的《鱼石图》通过鱼和石的对比表达出生生不息、化腐朽为神奇的哲理之美。

而西班牙20世纪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则通过对于战争悲剧的表达,寄托了艺术家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思考。

中西绘画在表现形式、艺术风格、理念以及艺术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式绘画追求以简写繁、以意传形,注重墨色的意境表现。

而西方绘画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形象的逼真,强调对现实世界的精确再现。

中式绘画讲究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人的视角和情感。

两种绘画体系各有千秋,彰显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魅力。

通过对中西绘画差异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形式和艺术观念。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区别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区别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区别
1、绘画侧重点不同。

东方艺术重主观,西方艺术重客观。

东方艺术为诗的,西方艺术为剧的。

故在绘画上,中国绘画重神韵,西洋绘画重形似。

2、线条运用不同。

中国绘画盛用线条,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

西洋绘画线条都不显著,19世纪末,西方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3、中国绘画不注重透视法,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

西洋绘画极注重透视法,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

4、中国绘画不讲解剖学,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

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

5、中国绘画不重背景,中国画重传神,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以求印象的强明。

西洋绘画很重背景,西洋画重写实,故必描背景。

6、东方绘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方绘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绘画形态的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是历史性的。

地处四海之间的“九洲”,被称为东方华夏文明中心;而西方文明中心,则是环绕与地中海周围的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

东西方这两个文明的特性受到他们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决定,有各自的民族性和经济体制。

东方华夏文明中心,地理特征上正好与地中海相反,是“海中地”的形式。

它像花束一样,以华夏的中原文明为中心,形成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

并且这种局面长久持续,从未中断,乃形成一个艺术正统。

同时它又具有强大的张力和吸引力,在美术上既给其他的美术形态以影响,又广泛吸收外来营养,融汇成自己的血肉来完善自身。

主要是在自身的体格和系统上,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着自我的更新和发展演化的进程。

这种发展行程使中国画自成体系,具有着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种姓。

使中国画不但具有了系统丰厚的文化内涵,更形成了极度成熟而又完美的形式。

在西方文明的生态圈中,西方文化主要是由希腊文明和希伯来(基督教)文明作为强大的精神动源而运作的。

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以其不同的精神取向代表着西方人既有时相合又截然对峙的精神追求。

它们分别体现为西方艺术的两大美学价值和精神主体,影响并规范西方美术形态的发展与变化。

一文化结构和审美特征的差异中国文明有着持久而统一的学术以及道德正统,这就是儒家和道家。

儒道作为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一实一虚,一进一退,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民族心里结构,和文化种姓特征。

禅宗作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自汉末佛教东传以来经过了本民族文化的渗透和融合,经过了大大的改造和简化之后,其追求生命解脱,彻悟存在本体的哲理倾向,早已融进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血脉之中,进而形成了“三教混一”“三位一体”的文化格局,并塑造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基本美学价值,使中国画不论在价值学还是在形态学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志与道,据与德,依与仁,游与艺”,儒家认为“艺”是调剂身心,抒情达意的手段,而非致力以求的人生目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道”轻“器”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儒家儒家又认可绘画的政治教化功能。

这便是与孔子“文以载道”的思想相一致的。

这种从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出发艺术观,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明劝诫,著升沉”“成教化,助人伦”为目的的偏向写实的一脉。

正是儒家这种对绘画既欣赏又警惕,既压制又利用的艺术观,致使了中国传统绘画中,一方面过多注重道德伦理,使绘画依附于观念和文学,另一方面,又密切了画家人品与画品的相互联系,促使画家品格和知识的综合修养,强化了中国画精神性的文化内涵。

除受儒家思想的价值规约外,道家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更大,更具体,也更深刻。

在道家看来,人生最重要的莫过于要有一种“逍遥游”的精神,因而,不但在作画的态度上要求“解衣般薄”,无拘无束;而且在作画的目的上也是为了“进技于道”“得养生焉”。

老子与庄子所倡导的那种不拘与形,不碍与物的目的自由超然的精神境界,是传统中国画的所追求和体现出的最显著的艺术精神和价值追求。

道家的这一自由理想,重过程轻结果的游戏状态和主体精神,更成就了文人画之高蹈绝俗,淡泊超迈的艺术境界。

这也使中国画很大程度地在价值学上产生对儒家艺术观念的离心力而渐趋于摆脱政治教化的钳制,更多地导向对境界,笔墨趣味等的追求,呈现为重意境而轻描绘,重写意而轻造型,重笔墨而轻色彩的审美特征。

在中国画的思想体系和价值结构中,尤其是山水画中,与禅宗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它为中国提供了“冲淡”和“禅味”的美学价值。

禅宗的“冲淡”有别于道家的“虚静”“空灵”,而是选择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景象传达对立于日常感受而具有一种空幻意味的存在感受,这一佛学的主题。

王维“辋川绝句”,倪瓒“逸笔草草”的简笔山水正是“冲淡”美学价值的典范。

它们是虚又实,是动还静,有中有无,色中即空。

“禅味”即是对“空幻”与“彻悟”两级极端对立的统一,而产生对人生最极大的热情与执着,即悲悯众生又欣喜觉悟的复杂情感和最高禅悦。

这形成中国画意境中独特的审美超越境界。

封建的文人士大夫们所追求和向往的,也便是这种“意出尘外”“意象超忽”的山水画意境:深山明净、绝世遗尘,玩味于山野,优游于林下,为了追求艺术意境的更加宁静、更加荒寒的气氛,而体现“出世”“超尘”的思想。

这种价值追求,结合到画家的艺术实践,便表现为崇尚艺术形式上的单纯、朴素、清旷、澹逸、荒寒、简括等倾向。

南朝宗炳、王微为代表的,融合了道家与释家的艺术观,为此后的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美学依据。

此种审美观和艺术想象力,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而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相交融渗透而融为一体了。

西方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构成了与中国艺术截然不同的瑰丽景观。

遵循着与东方艺术不尽一致的发展规律,形成了不同的美学特色。

她拥有着独特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

西方艺术的源头起于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主客二分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这就是理性的、逻辑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人是理智的,独立思考的主体,自然对象则是无生命的客体,主体能够通过理性的思考、观察和测量,最终去认识和把握客观变化的规律,从而去征服自然对象。

正是基于这种思维方式,希腊人注重人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他们热情歌颂和弘扬人自身的美质,在人体艺术中宏观宇宙的秩序——变化、和谐、均衡、丰盛。

理想和逻辑的思维方式,强调理性和法则,追求静默的伟大,优美的单纯,使审美趣味表现为寓多样于统一之中,寓变化于单纯之中,奠定了西方古典艺术的基础,为西方艺术的发展确立了一个理想而完美的模式。

在经历了文艺复兴的完善和丰富之后,这一理性和逻辑的思维方式发展为依据科学性达到忠于客观的真实的特征,艺术力求真实地模仿和再现自然,讲究造型的准确,这便是理性指导下的科学性在艺术中的体现。

理性精神,比例和谐来自于希腊美学的遗产,而对于“光”和“色彩”的重视,则是源于希伯来文明基督教美学价值的一大贡献。

在基督教哲学思想中,超绝的上帝及其永恒、绝对的美无法用形质加以把握,导致基督教把“光”当作上帝的隐喻和象征,“光”隐喻了上帝及其永恒、绝对的美。

“光”便成了基督教最高美学价值的形象体现。

对于“光彩”和“辉煌”的重视,则成了基督教美学价值的新贡献。

正因为光和色彩在基督教文化中首先象征了上帝的神圣力量,故而西方人一直有意识地把对光和色彩的科学研究作为一桩伟大的事业,一方面,它导致科学的光学和色彩学的诞生——如发现光的色谱、颜色的光学性质——并且成为美术创作实践和美术的发展动力之一;另一方面,上帝之光普照下的万物而呈现的万千美丽形状的变化、以及物体吸收和反射光线所呈现的绚烂色彩的微妙景象,也为西方美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当凡·艾克发现可以用油溶解和调和颜料而被誉为“油画之父”时,这种新的技法被大力用于表现外物闪烁迷人的光泽和色彩,和表现对象的不同质地具有惊人的逼真感。

这一技法和透视法一起,成为近代油画两大成就。

与西方人对光的探索是密不可分的。

也正是基督教美学价值在西方美术中的体现。

二、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的差异确切地讲,“中国画”这一概念的正式成立,大约形成于上个世纪之初,即清末民初,在当时为了与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的舶来品像区别,因而以一种简明易识的种姓名称来对其作为标识,此后,中国的传统绘画便以“中国画”这一特定的概念来加以称谓,并且约定俗成。

虽然难免有不尽准确之处,然而它对所涵盖的具体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可适用对象,却是明确的。

它便是肇始于中国本土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毛笔和宣纸,绢帛作为主要工具材料和物质媒介手段,以笔墨作为造型元素,强调精神性文化内涵,致力与以形写神,以神写意的的绘画形式。

很明显,“中国画”这一名称的出现,是近现代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它构成了中国画文化特征的和艺术本质的的基本要素从物质性的规定、形态学的区分、以及从价值学的规定,它主要涵盖着以下三个方面:1、特定的媒介:笔、墨、纸、砚和绢素;2:特定的语言形式:有工笔、写意、勾勒、设色以及水墨等不同技法,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变化来描绘物象和经营布局,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屏障、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等;3:特定的精神性文化内涵: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造意境,达到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与书法篆刻有着相互影响的血缘关系等。

具体划分,从科目上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鸟等科,,从技法形式上分,有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设色又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降等几种。

从表现手法上,运用线条和水墨为基本造型手段,以勾、皴、点、染、擦的笔法;和焦、浓、重、淡、清的墨法运用,体现出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等语言特征,从而表现和描绘物象。

从构图章法上,中国画的空间意识是一种自由流动式的空间观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固定的视点,从而可以将不同的时间、不同视点观察到的对象同时组合在画幅中。

这种迥异于西方焦点透视的散点透视法,或称为多视点透视法,虽然在科学性方面可以商榷,但却是筑基于包括《周易》和堪舆学在内的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审美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在“经营位置”上的理论依据。

从宗炳的“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到沈括的“以大观小法”;从郭熙的“三远”到王原祁的“龙脉开合起伏”,“积小块而成大块”,都一脉相承地记载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对自然的独特的关照方式和构图原理。

虽然这其中有疏体和密体之分,横展与书览之别,以及上留天位、下留地位的全景山水与“一角”“半边”式的局部截取,和诸如争让、宾主、险夷、推位、曲直、纵伸、藏露、穿插、呼应等诸多讲究。

但其“天地一开一合,万物成形成象”和“步步移,步步看”的内在原理与基本规律却是一致的。

毋庸置疑,中国山水画的这种特殊的构图方式,在一定程度有些削弱和限制了其再现自然方面的逼真性,然而它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和俯仰观察的关照方式,也为中国山水画在倾吐胸襟,展示笔墨趣味上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笔墨作为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和一项主要的审美内容,在中国画体格和形态系统中,无疑是关键的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说,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核心。

尤其是到了后期,对于书法性笔墨的强调和依赖,几乎侵蚀了中国画中致力于造型功能的绘画性因素。

诸如“书画同名而异体”(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须知书画本来同”(元代赵孟頫),“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明代董其昌《画旨》),“文人之画不在蹊径,而在笔墨”(陈继儒《》)。

之类的宣言和说教,被画家们当作至律,身体力行,明清以降,这种缘于工具材质相同,性理相通的,对书法有特殊偏好,为了扬长避短,回避与功力深厚的画院画家在造型方面正面交锋而另辟的门径,不但极大地丰富了文人画家的表现手段,弥补了文人画家在基础技能方面的不足,还成为了一种可以单独欣赏,单独评判的审美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