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之间信息传播的现象、规律以及影响力。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体、公众关系、广告、社交媒体等等。
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些经典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为人们所熟知。
本文将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理论,揭开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一、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之一,研究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显著的。
此理论指出,媒体可以塑造个人的价值观、意见和行为,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选择、解释和记忆等。
此理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认知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感知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广告、社交媒体等对于引起社会变革和影响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四、观众解码理论观众解码理论强调个体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的主动作用。
同样的信息可能被不同的受众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码。
此理论提醒传播者要考虑不同受众的背景和文化差异,以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
五、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此理论强调符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显示出人类社会的高度符号化特征。
它也为其他理论提供了基础,帮助研究者分析信息交流中的符号使用方式和含义。
六、集体创业理论集体创业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和共享价值观来创造变革。
此理论强调了社会网络和公共领域对于社会创新和变革的作用。
在信息流通日益畅通的时代,传播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
七、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接收到与自身已有信念或态度相矛盾的信息后,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态度来消除失调。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
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信息的传播过程和效果,对提升传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是关于传播学理论的一些要点整理:1.线性模式理论:线性模式是传播学最早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传播是一种单向线性的过程,即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不涉及接收者的反馈。
这种模式适用于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过程,如广播和电视。
2.两步流模式理论:两步流模式理论认为传播并非只有一步,而是经过传播者和社交领袖的两步过程。
社交领袖作为信息的过滤器和解释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一理论突出了个人的影响力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
3.渐进模式理论:渐进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信息通过个人和群体传播,形成信息的传播网络。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和群体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消息传播模式理论:消息传播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多变过程,包括多种传播模式的组合,如传播者驱动模式、接收者驱动模式和传播平台驱动模式等。
这个理论强调了不同因素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5.融合模式理论:融合模式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融合不同媒体平台和渠道的过程。
它强调了多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提醒我们传播者需要同时关注多个传播渠道,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
除了以上的主要理论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传播学理论,如符号交互理论、媒介依赖理论、认知不平衡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信息传播过程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传播学理论帮助我们系统性地理解和分析信息的传播现象和效果。
通过研究和运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传播的目标。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经典解读不仅为我们理解传播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我们深入探讨和应用传播学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传播学领域中的十大经典解读。
1. 传播过程模型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探讨信息是如何传播的。
传播过程模型将传播过程划分为发送者、信息、媒介和受众等要素,并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模型包括经典的拉斯韦尔传播模型、舆论领袖模型、多步流模型等。
2. 有效传播有效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关键概念,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接收者理解和采纳的程度。
有效传播的重要条件包括信息的清晰、准确、有说服力,以及适时的传播渠道。
3. 媒介效应媒介效应是指媒介对信息接收者产生的影响。
经典的媒介效应包括鲍尔斯媒介效应、谴责效应、凝视效应等。
这些效应揭示了媒介对观众态度、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4.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旨在解释个体对媒介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以及个体对新闻报道、广告等传媒产品的反应。
其中包括知觉选择、信息加工、记忆保留等多个关键概念。
5. 主流化与倾向性传播学研究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主流化与倾向性。
主流化指社会上的权威机构对信息的选择和宣传,而倾向性则指传媒报道中潜在的偏见和倾向。
这两个问题不仅会影响信息的真实度和客观性,也会对公众的态度和观点产生影响。
6. 观众研究观众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理解观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与理解过程。
观众研究关注观众的需求、动机、态度、行为等方面,为媒体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提供指导。
7. 新闻报道与公共舆论新闻报道与公共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传播学关注新闻报道对公众持有观点的影响,以及新闻报道在形成公共舆论和社会议程上的作用。
8. 媒介与社会变革媒介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传播学研究了媒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及社会变革对媒介的改变,例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和社会互动的深远影响。
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一.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
1932年成立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w.阿多诺等。
这一学派从马克主义理论出发,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和现代西方文明。
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社会研究所迁至美国。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最终对美国的社会研究形成了直接的影响。
二战后又迁回法兰克福,成为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翼运动的研究据点。
1)法兰克福学派基本学说的形成:1.批判实证主义,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伪意识2.批判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3.批判社会,因为社会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性因素在最近几十年中,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的思想影响逐渐暗淡。
随着早先一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的退休和去世,批判理论的精神力量延伸开来,吸引不同国家的众多学者。
二.芝加哥学派20世纪起一二十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城市,移民,犯罪等一系列偏离常规的亚文化。
1)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2.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手段3.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一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型2)代表人物:1.杜威:实证主义倡导者,后出于愤怒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任教2.帕克:最能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3)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哥伦比亚学派为何兴起?1.它的博士生离开,到其他大学教书,造就了它的竞争者2.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不和,偏离了学术工作3.社会领域本身发生了变化4.诸如M.韦伯等欧洲学者来到美国5.1935,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结束了芝加哥学派对于主导性的社会杂志和专业协会总部的垄断控制三.哥伦比亚学派产生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在考研的众多学科中,新闻传播学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准备在 2025 年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并掌握重点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解析 2025 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点内容。
一、传播学基础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在 2025 年的考研中,对于议程设置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仍将是重点。
考生需要掌握其核心观点,即大众传播能够通过对某些议题的强调和突出,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认知。
同时,要了解该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和变化,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自主议程设置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2、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
考生要理解为什么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或者附和主流意见。
此外,还要思考在网络环境中,这一理论的适用性是否发生了改变,比如网络匿名性是否打破了沉默的螺旋。
3、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长期影响。
在备考中,需要明确培养理论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媒介内容分析来验证这一理论。
同时,探讨在当下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中,培养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新媒体与网络传播1、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考研来说,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用户行为、信息传播模式以及其对社会舆论和公共事务的影响都是重要的考点。
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与治理。
2、短视频传播短视频在近年来成为了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传播形式。
考生需要了解短视频的制作特点、传播规律、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
同时,要思考短视频如何塑造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交行为,以及其对传统媒体和新闻传播行业的冲击。
3、网络舆论与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和引导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要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如情绪化、匿名性、快速传播等。
同时,学习如何运用传播策略和手段来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传播学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1、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2、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
传播媒介的变革,新媒介的出现,不论他们传递的是甚么信息,其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某种)变化。
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媒介的变迁带给人类社会以强烈的讯息,媒介所传递的特定内容,反而无关紧要。
3、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5、潜网——美国布里德提出的。
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6、魔弹论——又可称为“皮下注射论”,指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抵抗的巨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7、大众传播——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反馈——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受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9、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0、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1、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征的千差万别。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是指在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它们对当代传播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有:
1. 关系媒体理论(Interpersonal Media Theory):这一理论由美国传播学家Arnold Lasswell提出,他认为媒体可以通过创造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读者或观众的行为和态度。
2. 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这是Robert Putnam提出的理论,他认为,社会媒体可以创造社会资本,即人们之间的信任、协作和友谊,这样才能有效的沟通和文化传播。
3. 效应理论(Effects Theory):这是Habermas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传播媒体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心理,从而影响社会发展。
4. 传播视角理论(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Theory):这是Ralph Lerner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传播研究应该从多种视角,如政治、文化、社会、历史、心理学等视角去理解传播,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传播的本质和作用。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一、人类传播演进过程语言起源于何时,尚无明确答案。
“汪汪”理论“感慨”理论“唱歌”理论“哟嗨哟”理论“约克”理论与工具相关联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文字的创造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文字起源于绘画,即所谓“书画同源”,最初的文字都是从绘画演变而来的,如象形字。
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使信息在空间上广远和时间上久远。
印刷媒介的产生需要有两大硬件:纸张和印刷机。
人类曾经使用过的书写材料:泥板、木版、纸莎草、羊皮纸、中国人发明的纸张。
关于纸张:纸莎草,阿拉伯音译为“伯尔地”,是尼罗河三角洲生长的一种类似芦苇的水生莎草科植物,纸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人对纸莎草十分崇拜,把它当作北方王国的标志。
印刷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已见端倪,7世纪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
至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而臻于成熟。
印刷媒介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等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约翰.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西方传播学界常把古登堡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
19世纪30年代,大众型的廉价报纸,每份仅以一便士的价格出售的“便士报”,首先在美国创办。
此后,廉价报纸发展迅速,很快在西方其他国家中普及。
此外,书籍、杂志、广告事业也得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光照排,电脑编辑和网络传输应用在新闻编辑出版领域。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1、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代文明也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电子媒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狭义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传播学里通常用的是狭义。
迄今为止,电子传播时代已经发生了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1、信息(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
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传播学经典理论
传播学经典理论1、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指的是探究传播行为的过程,以及认知过程中的概念、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它认为,传播行为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接受者的思维过程,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接收者的思维过程对传播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2、关系理论:关系理论是传播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传播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关系理论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演变过程,主体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传播行为而产生的,而传播行为又受到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动力学理论:动力学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传播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动力学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从而对传播结果产生影响。
4、参照群理论:参照群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的过程是一种社会行为,参照群的产生、发展以及改变都会影响传播过程,因此参照群在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指出传播具有功能性,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传播行为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共识等作用,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6、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过程,传播的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文化类型、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传播过程具有多元性。
文化多元主义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会相互影响,对传播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7、经验型理论:经验型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经验型的过程,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都会获得新的经验,从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经验型理论认为,传播者和接收者在传播过程中的经验都会影响传播结果,从而对传播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8、传播行为理论:传播行为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传播是一个行为过程,传播者和接受者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发生行为变化。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五分法还包括了群体传播)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在商品购买阶段:亲身口传的效率上升到90%,而媒体广告作用下降到10%。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大学传播学概论重点
绪论:1.传播是什么?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传播是把资讯,意见,经验,态度,从一个人传输给另一人。
传播是社会的基础2.传播与信息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是信息发布的渠道2.传播学起源传播学是一门有着漫长过去、短暂历史的学科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最早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于四五十年代形成一门学科。
3.传播四大先驱拉斯韦尔(政治学家传播三功能,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卢因(心理学家,把关人,研究方法:实验)拉扎斯菲尔德(数学家,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研究方法:统计调查,)霍夫兰(美国心理学家,研究方法:实验法)4.施拉姆集大成者《传播学概论》又译《人.信息.媒介》贡献:1、确立学科2、培养学生3、大批著作4、前哨研究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是载体,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能指和所指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
即符形如:人、h u m a n、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辞典义和引申义)、思想。
即符意3.符号类型(知道)图像符号:是通过写实或模仿来表征符号对象的信号: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因果性必然联系象征符:与指示对象联系是任意的、人为约定的4.意义的定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客观事物+人的意识,外部世界是意义形成的基础人意识的参与意义可以物化:符号5.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义与暗示义内涵义与外延义指示义与区别义精确义与模糊义第四章1.传播过程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2.传播的过程模式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的5W传播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有利于分析政治宣传《德意志的宣传》单向度谁传播者控制分析说什么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媒介分析对谁接收(受众)受众分析取得什么效果效果效果分析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传播的数学理论》)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1966年)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模式(1954年)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3.人际传播模式:人(传播者+接受者):既是信源,又是信宿意义:这一模式意味着与传统直线型/单向传播模式的绝然决裂,突出信息反馈,双方互动、交流第五章1.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传播学理论整理要点
类别思维:把同一类型中的不同成员视为完全相同的个体 刻板偏见:由于语言的分类特征,加上人们又分不清个体间 的差异,开成了这种刻板偏见,一些次级群体被插上了懒惰 等标签 3、 二元价值观判断: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排斥了中间层
科学家想要概括的真实世界现象的问题。 内在有效性:是那些局外的或替代的变量,在研究设计中它们必须
得到控制,以排除它们成为造成任何可观察到的效果的原因。即:除了 进行实验的变量或自变量以外,实验者希望排除任何可以解释所得结果 或成果的因素。
(04年简答15分)在对科学发现及从中得出的概括进行评价时,会 涉及到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问题(塞书原话),请解释一下“有效 性”和“可靠性”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传播学理论 注:考点;概念;考过知识点;考题;
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 一、 大众传播的概念 1、大众传播的特征: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消息 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 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 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 技术正在渐渐消失;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正从将 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 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二、新的媒介环境 1、新式新闻:一方指总统候选人谈话节目、音乐电视中出现,并 接受长时间的内容广泛的采访,即将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指 候选人直接面对面地接触受众而没有新闻记者在中间干预。 2、媒介环境变化引起的理论性问题。(05年论述15分试述当今的 媒介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提出了哪些理论课题?) (1)新的传播媒介是怎样改变知识本性的?从存在于图书馆书架 上和书本中——〉存在于电子空间中互相链接的一条条信息。这种超文 本信息是一种可能产生重要后果的方式,它改变了知识的基本结构。 (2)新的传播媒介是怎样改变人类思维本性的?网络传播有着微 妙但却重要的效果:新的媒介改变着我们,将我们带入一个高智能的社 会。由于我们可以采用直接的、合作的方式将我们的思想成果与其他人 共享,这样,网络的人的智能生产率就将成倍增长,因为它是与联网的 其他人的智能生产率朴素增殖的。 (3)当我们离开报纸、杂志等独家印刷媒介时,我们可能正在失 去印刷物,那么印刷物的用是什么?我们用口语进行表些作家认为,网上报纸 并不是报纸转变的真正方向,但它似乎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一.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
1932年成立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w.阿多诺等。
这一学派从马克主义理论出发,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和现代西方文明。
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社会研究所迁至美国。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最终对美国的社会研究形成了直接的影响。
二战后又迁回法兰克福,成为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翼运动的研究据点。
1)法兰克福学派基本学说的形成:1.批判实证主义,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伪意识2.批判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3.批判社会,因为社会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性因素在最近几十年中,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的思想影响逐渐暗淡。
随着早先一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的退休和去世,批判理论的精神力量延伸开来,吸引不同国家的众多学者。
二.芝加哥学派20世纪起一二十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城市,移民,犯罪等一系列偏离常规的亚文化。
1)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2.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可能手段3.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一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型2)代表人物:1.杜威:实证主义倡导者,后出于愤怒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任教2.帕克:最能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3)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哥伦比亚学派为何兴起?1.它的博士生离开,到其他大学教书,造就了它的竞争者2.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不和,偏离了学术工作3.社会领域本身发生了变化4.诸如M.韦伯等欧洲学者来到美国5.1935,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结束了芝加哥学派对于主导性的社会杂志和专业协会总部的垄断控制三.哥伦比亚学派产生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
在美国旧的社会学中心舞台上,芝加哥学派衰落而哥伦比亚学派兴起了。
应用社会研究所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形成定量研究方法的研究机构。
它还是大众传播研究的诞生地。
应用社会研究所的鼎盛时期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直至60年代中期,在这一期间,拉扎斯菲尔德带领研究者对人们在选举中如何决定投票给谁的问题研究,首次提出了意见领袖等观点。
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的社会科学家在40年代也开始关注媒介对个人的直接效果,以及这些效果可能给民主进程带来的得失。
另一个研究特色是,它从未用过统计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者在本质上主要是探索性的,目的是提出有关人类行为的假说,而不是对这样的假说提供某种确定无疑的检验。
传播学诞生的历史条件(2,3点为学科背景)1.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时代。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这一切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2.20世纪初至40年代,从传播媒介的发展情况来说,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经普及,广播事业也发展迅速。
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和传播的问题,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中来研究这些问题。
3.在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许多衔接点的社会科学: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的基础。
重要的效果理论一.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诺依曼最早注意到社会生活中“沉默的螺旋”现象是在1965年。
联邦德国进行议会选举,一方是社会民主党,一方是基民盟和基社联盟的联合阵线。
在整个选举中,双方支持率一直不相上下,但在最后投票之际却发生了选民的“雪崩现象”——后者以压倒优势战胜了前者。
诺依曼发现,金管发现双方支持率一直未变,但对获胜者的“估计”却发生明显的倾斜,即认为后者获胜的人数不断增多。
到投票前日变成了压倒多数。
诺依曼认为,正是这种对“周围一件环境”的认知“带来的压力,导致许多人最终改变了投票对象”此后诺依曼又对“意见气候”和“多数意见”对个人的压力进行了多次实证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她的“沉默的螺旋”假说。
此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社会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
为了防止鼓励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处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啊,这种强大反过来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沉默的螺旋的要点1.舆论的行程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二.议程设置理论麦库姆斯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
根据这种高度对应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极其重要性的判断。
三.使用满足理论(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把手中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种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四.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一次,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上限效果”:一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下来。
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速度快,其“上限”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
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如何评价这个假说?应该承认,艾蒂玛等人指出的“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的总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否存在是个疑问。
因为,尽管个人对特定知识追求在一定阶段上会出现“饱和”,然而与此同时他们就会开始对新的知识的追求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必然带来知识总量的增长。
此外,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这种知识的实际价值也早已大打折扣。
因此,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幼稚的。
如何解决知沟问题?1.在“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扶持政策。
2.在“软件”方面,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
“信息沟”乃至“知沟”研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播事业迅速发展。
但在新传播领域,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是很明显的。
另外,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群体之间的差距则是呈现扩大趋势。
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在“软件”、“硬件”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研究“知沟“以及及时解决对策,实乃我国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五.涵化理论:六.第三人效果理论:----戴维森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认为,这种全副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
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任何传播效果,与其归因于直接受众的反应,不如归因于那些预期或自认为观察到他人反应的人的行为。
传播的类型3.内向传播:发生在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4.人际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5.群体传播:非正式组织的内部交流活动6.组织传播:正式群体的内部信息交流活动7.大众传播:专业化群体通过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分布广泛又各不相同的受众传播符号的活动。
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结构:1.拉斯韦尔“5W”模式who—says what –in what channel –to whom—with what effets(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2.传播的三要素:传者,信息,受者3.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
二.功能:1.赖特—“四功能”学说a.监测环境:用“新闻”向社会及时报告环境变动b.协调社会各部分:以“宣传”聚合社会各团体和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有效的行动。
c.传承社会遗产:通过“教育”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代代相传d.调节身心:借助“娱乐”是整个社会获得休息以保持活力2.传播的“正功能”与“负功能”正:a.授予地位无论个人,组织,事件一旦上报即扬名天下b.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违背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一旦曝光就可望得迅速有效的制止负:c.麻醉精神与大众传媒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大量的时间,使人越来越疏于行动,却还误以为参加着社会实践3.传播的“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两种环境”理论)在我们看来,媒介诚然具有坚实环境,提供娱乐等一系列显而易见的功能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媒介无意中为人们建构起一个有真真假假的影像所组成的虚拟世界,并使人就这一虚拟世界当做真实的生存环境,而对影像所出自的实性世界反倒麻木不仁。
根据李普曼的见解,我们人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一是虚拟环境。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实在的世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
李普曼的创造性在于,强调指出了大众传播的作用。
现代人和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由大众媒介构成的“虚拟环境”或说“媒介环境”。
两个问题:一是当媒介“歪曲环境”时,人们无法验证;二是不仅如此,人们还将视之为“现实环境”而展开现实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