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重点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1932年成立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w.阿多诺等。这一学派从马克主义理论出发,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和现代西方文明。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社会研究所迁至美国。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最终对美国的社会研究形成了直接的影响。二战后又迁回法兰克福,成为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翼运动的研究据点。
1)法兰克福学派基本学说的形成:
1.批判实证主义,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伪意识
2.批判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
3.批判社会,因为社会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
性因素
在最近几十年中,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的思想影响逐渐暗淡。随着早先一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的退休和去世,批判理论的精神力量延伸开来,吸引不同国家的众多学者。
二.芝加哥学派
20世纪起一二十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城市,移民,犯罪等一系列偏离常规的亚文化。
1)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
2.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可
能手段
3.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一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型
2)代表人物:
1.杜威:实证主义倡导者,后出于愤怒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任教
2.帕克:最能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
3)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哥伦比亚学派为何兴起?
1.它的博士生离开,到其他大学教书,造就了它的竞争者
2.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不和,偏离了学术工作
3.社会领域本身发生了变化
4.诸如M.韦伯等欧洲学者来到美国
5.1935,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结束了芝加哥学派对于主导性的社会杂志和专业
协会总部的垄断控制
三.哥伦比亚学派
产生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在美国旧的社会学中心舞台上,芝加哥学派衰落而哥伦比亚学派兴起了。应用社会研究所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形成定量研究方法的研究机构。它还是大众传播研究的诞生地。
应用社会研究所的鼎盛时期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直至60年代中期,在这一期间,拉扎斯菲尔德带领研究者对人们在选举中如何决定投票给谁的问题研究,首次提出了意见领袖等观点。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的社会科学家在40年代也开始关注媒介对个人的直接效果,以及这些效果可能给民主进程带来的得失。
另一个研究特色是,它从未用过统计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者在本质上主要是探索性的,目的是提出有关人类行为的假说,而不是对这样的假说提供某种确定无疑的检验。
传播学诞生的历史条件(2,3点为学科背景)
1.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时代。在两次世界
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这一切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
2.20世纪初至40年代,从传播媒介的发展情况来说,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
影已经普及,广播事业也发展迅速。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和传播的问题,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中来研究这些问题。
3.在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许多衔接点的社会科学: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都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的基础。
重要的效果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诺依曼最早注意到社会生活中“沉默的螺旋”现象是在1965年。联邦德国进行议会选举,一方是社会民主党,一方是基民盟和基社联盟的联合阵线。在整个选举中,双方支持率一直不相上下,但在最后投票之际却发生了选民的“雪崩现象”——后者以压倒优势战胜了前者。诺依曼发现,金管发现双方支持率一直未变,但对获胜者的“估计”却发生明显的倾斜,即认为后者获胜的人数不断增多。到投票前日变成了压倒多数。诺依曼认为,正是这种对“周围一件环境”的认知“带来的压力,导致许多人最终改变了投票对象”此后诺依曼又对“意见气候”和“多数意见”对个人的压力进行了多次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她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此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
社会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鼓励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处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
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
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啊,这种强大反过来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
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沉默的螺旋的要点
1.舆论的行程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