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中庸《征人怨》赏析
古诗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翻译赏析
古诗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翻译赏析《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中庸。
古诗全文如下: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前言】《征人怨》是唐代诗人柳中庸的诗作。
此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戌,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
诗中没有一字是怨,只是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而征人深深的怨情已寓于其中。
全诗语言精美,对仗精工,笔法巧妙,境界阔大。
【注释】⑴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⑵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⑶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
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⑷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翻译】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征人怨 (柳中庸)原文及赏析
征人怨 (柳中庸)原文及赏析《征人怨》(柳中庸)唐代柳宗元创作的《征人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诗歌作品。
通过描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害,诗人深刻反思了战争带来的无尽悲凉,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乱的痛恨。
本文将对《征人怨》的原文进行解读,并进行赏析。
《征人怨》的原文如下:无外空山转,秋雁度中夜。
零落野乌哑,出没建溪窟。
毡裘塞乡路,不为苦寒督。
既来征人辈,何奈故人曲?肠断行伍合,背空战场短。
部曲淹留滞,腥臊湔湔湿。
飒飒兵颓歌,挥泪赠长策。
其如攀云楼,中有尺璧白。
取我醉婿韵,断我胡姬发。
言及君子征,寸心难更泽。
供帐中无衰,郄诜黠如割雕虫不得副,玉璞亦何益天机鬼神迹,朝与海共白。
越地耳目疲,齐贵判猜谑。
此皆征人怨,他日叹戎事。
《征人怨》短短十二折,却展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生活的渴望。
诗中以一系列景物描写和象征意象,传达了人们在战争中所受的苦难和痛楚。
诗的开头,诗人通过秋雁飞过的景象,将征战的壮士设想成孤独飞过空山的雁群。
充满萧瑟感的景象暗示着战士在征战中的孤独和困苦。
接着,诗人描绘了逃亡至野外的士兵,他们不再言语,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回荡在建溪窟中。
这一景象无声地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隔离。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着重描写了征战带来的种种不幸。
士兵们身穿毛皮披风,为了抵御严寒而不得不遥远迁徙。
他们身处荒野之间,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困境,也没有人监督他们的艰辛。
同时,诗人也表现出征战给亲人带来的痛苦。
士兵们辗转奔波,身心疲惫,背负着空空的战场而归,家人望眼欲穿,却只能感叹旧日友情的淡漠和被遗忘的痛苦。
在诗的结尾,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战争与和平的差异。
征战令人心碎,使人背负着伤痛而回,而和平之下人们却在讨论琐事,相互欺瞒和嘲笑。
通过这一对比,诗人呼唤和平的重要性,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征人怨》以质朴的词句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情感深沉,意境悲凉。
通过精准的描写和象征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苦难展现在世人面前,引起人们对和平的思考和珍惜。
《征人怨》柳中庸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征人怨》柳中庸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诗的开篇两句“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诉说了征人岁岁年年守边征战的生活。
“金河”“玉关”点明了征戍之地,“岁岁”“朝朝”则突出了时间的漫长。
这里的“复”和“与”字用得十分巧妙,“复”字强调了征人岁岁奔波的疲惫,“与”字则表现了征人生活的单调与枯燥。
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为全诗奠定了哀怨的基调。
三、四句“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描绘了边地的苦寒景象。
“三春白雪”“万里黄河”“黑山”等词语,营造出一种萧索、荒凉的氛围。
青冢上的白雪,黄河边的黑山,都给人以孤寂、冷峭的感觉。
这里的“归”和“绕”字用得极妙,“归”字赋予了白雪以动态,仿佛是白雪主动回到了青冢,增添了一种凄清之感;“绕”字则写出了黄河的蜿蜒流淌,凸显了黑山的雄伟壮丽,同时也暗示了征人的路途之远和生活之艰辛。
整首诗没有直接抒发征人的怨情,但通过对征人生活场景和边地景色的描写,将怨情巧妙地蕴含其中。
诗中既描绘了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痛苦,又表现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
同时,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也隐含其中,使诗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对仗工整,语言优美。
“岁岁”与“朝朝”相对,“金河”与“玉关”相对,“三春白雪”与“万里黄河”相对,“青冢”与“黑山”相对,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如“三春白雪归青冢”,将白雪拟人化为归家的游子,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历史背景方面,这首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 年),当时吐蕃、回鹘多次侵扰唐朝边境,唐朝西北边境不甚安定,守边战士长期不得归家。
诗中所描写的征人生活,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
柳中庸以这首诗,反映了征人的怨苦和对和平的向往,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征人怨》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唐诗。
它通过精妙的语言、工整的对仗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征人的痛苦生活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进行了含蓄的谴责。
柳中庸《征人怨》的古诗赏析及译文
柳中庸《征人怨》的古诗赏析及译文《征人怨》唐代: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环。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注释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
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朝(zhāo)朝:每天,日日夜夜。
马策:马鞭。
*环:*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指暮春。
青冢(zhǒng):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发青,故称青冢。
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鉴赏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征人怨赏析
征人怨 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
征人怨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
《征人怨》作者: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原文注释】:1、金河:现内蒙古自治区内。
2、三春:春季。
3、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内蒙古自治区。
4、黑山:在内蒙古自治区。
【翻译译文】: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赏析鉴赏】: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
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
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征人怨 - 征怨(柳中庸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征人怨/征怨唐代: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标签唐诗三百首、边塞、黄河译文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注释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
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朝朝:每天,日日夜夜。
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指暮春。
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令人凄绝。
柳中庸《征怨》赏析:描写了边塞军旅生活与思乡之情
柳中庸《征怨》赏析:描写了边塞军旅生活与思乡之情柳中庸的《征怨》是一首描绘边塞军旅生活,抒发成边将士思乡之情的诗作。
这首诗通过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士兵们征战沙场的艰辛与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
一、作品原文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年复一年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
三月白雪纷纷扬扬遮盖着昭君墓,滔滔黄河绕过黑山,又奔腾向前。
2、注释征怨:一本作“征人怨”。
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
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朝(zhāo)朝:每天,日日夜夜。
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指暮春。
青冢(zhǒng):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三、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当时吐蕃、回鹘多次侵扰唐朝边境,唐朝西北边境不甚安定,守边战士长期不得归家。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是为表现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而作。
四、整体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开头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 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诗歌鉴赏】柳中庸《征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柳中庸《征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柳中庸《征人怨》原文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注释、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2、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3、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
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4、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柳中庸《征人怨》翻译年年转战在金河和玉门关,天天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
三月飞白雪洒盖着昭君墓,万里黄河曲曲弯弯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赏析《征人怨》是唐代诗人柳中庸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戍,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
诗中没有一字是怨,只是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而征人深深的怨情已寓于其中。
全诗语言精美,对仗精工,笔法巧妙,境界阔大。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 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征人怨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
征人怨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
征人怨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原文注释】:
1、金河:现内蒙古自治区内。
2、三春:春季。
3、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内蒙古自治区。
4、黑山:在内蒙古自治区。
【翻译译文】:
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
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
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赏析鉴赏】: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
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
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
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
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古诗鉴赏:柳中庸《征人怨》原文及赏析
古诗鉴赏:柳中庸《征人怨》原文及赏析征人怨——[唐]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赏析]柳中庸,名淡,中庸是其字。
唐朝河东人。
大历年间进士,与卢纶、李端为诗友。
诗文大意是:年年驻防金河,现今又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心随同)万里黄河又绕过了边陲遥远的黑山。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肃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
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
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
柳中庸《征人怨》诗词赏析
柳中庸《征人怨》诗词赏析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即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
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
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柳中庸《征人怨》诗词赏析
柳中庸《征人怨》诗词赏析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征战不休。
“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即马鞭。
“*环”,*柄上的铜环。
马策、*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
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
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柳中庸《征怨》原文译文赏析
柳中庸《征怨》原文|译文|赏析《征怨》是唐代诗人柳中庸创作的一首边塞诗,这首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戌,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的情状,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之意。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征怨》原文唐代: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及注释译文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注释⑴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
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⑵朝(zhāo)朝:每天,日日夜夜。
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⑶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指暮春。
青冢(zhǒng):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⑷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 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征人怨,征人怨柳中庸,征人怨的意思,征人怨赏析-诗词
征人怨,征人怨柳中庸,征人怨的意思,征人怨赏析-诗词
征人怨,征人怨柳中庸,征人怨的意思,征人怨赏析 -诗词大全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朝代:唐体裁:七言绝句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①金河:指今内蒙大青河。
②黑山:在今内蒙呼和浩特东南。
【译文】年年戌守在金门或者玉门关,每天都和马鞭和刀环在一起。
三月初春的白雪覆盖着昭君墓,万里黄河围绕着黑山。
【赏析】这首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戌,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
诗中只是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而征人深深的怨情已寓于其中。
全诗语言精美,对仗精工,别有情韵回肠荡气。
《征人怨》(柳中庸)评析
、
( ) 市 行 对 公 存 款 增加 多 , 村 行 对公 存 款 增 加 少。 由 于受 区域 经 济 的影 响 , 业 银 行 按 增 存 来 源 可 一 城 农 农 划 分 为两 类 行 , 类 是 以 对 公 存 款 净 增 为 主 要 增 存 来 源 的 城 市 行 。 以湖 北 省 农 行 为 例 , 省 分 行 营 业 部对 公 一 仅
( ) 统 方 式 吸存 多 , 技 锁 定 增 存 少 。目前 农 业 银 行 资金 组 织 工 作 主要 拘 泥 于传 统 方 式 吸 存 。如 柜 台 二 传 科
吸存 、 行 敬 业 揽 存 、 质 服 务 吸 存 等 , 乏 象 招 商 银 行 “ 卡 通 ” 爱 优 缺 一 的高 科 技 品 牌 支 撑 。 农 业 银 行 目前增 存 结 从 构看, 存款 的增长 主要 是依靠传 统方式吸纳 , 已不能适 应客户 的需 求 , 大 中城 市 , 在 招行 、 交行 、 光大银行 等一 些 科 技 含 量较 高 的 商 业 银 行 的 存 款 份 额 逐 渐 扩 大 ,说 明单 靠传 统 的 增 存 方 式 已不 能适 应 激 烈 的存 款市 场竞 争 需 要 。农 业 银 行 城 市行 由于 受 外 部 竞 争 的挤 压 和 自身 发 展 的 需 要 , 已逐 渐 加 大 了 科 技 品 牌 的投 入 力 度 , 开 办 了一 些 科 技 型 的业 务 品 牌 , 基 层 营 业 机 构 目前 仅 达 到 电脑 储 蓄 这 一 阶 段 。也 正 是 由于 科 技 原 因 , 业 银 但 农
行 目前 还 不 能 大 范 围地 开 展 代 收代 付 等 批 量 业 务 。 ( ) 政 推 动 增 存 多 , 制 激 励 增 存 少 。 由于 受 传 统 管 理 模 式 的 影 响 , 三 行 机 当前 农 业 银 行 仍 然 靠 任 务 分 配 的 行 政 命 令 方 式 推 动 资金 组 织 工 作 ,按 月 分 配 任 务 , 季 考 核 兑 现 工 资 ” 仍 然 是 大 多 数 行所 采 取 的主 要 手 段 , “ 按 , 这 种 增 存 方 式 既不 符 合 有 关 规 定 , 不, 工 们 为 了完 成 任 务 , 回 也 在 员 拿 工 资 , 至 采取 让 储 户 取 出 已存 入 农 行 的存 款 , 当 自己 的任 务 。 社 会 上 造 成 了极 坏 的影 响 。 款 搬 家 的 游 甚 充 在 存 戏 只 是 资 金 组 织 工 作 表 面 的 繁 荣 , 不 能 真 正 解 决 增 存 的 主 要 症 结 。 时 , 这 种 “ 任 务 论 ” 影 响 下 , 些 并 同 在 唯 的 一 行 的 存 款 本 来 可 以快 速 、 续 增 长 , 由 于 机 制 不 活 , 劳 不 能 多 得 , 来 年 “ 打快 牛 ”任 务加 重 , 持 但 多 怕 鞭 , 四季 度便 开 始有 意让 存 款 下 滑 , 而 制 约 了农 业 银 行 存 款 的有 效 增 长 。 从 ( ) 四 乡镇 存 款 增 加 多 , 区存 款 增 加 少 。农 业 银 行 由于 受 计 划 经 济 的影 响 , 量 的 网 点 和 人 员 分 布 于各 城 大 乡镇 , 经 营 重心 趋 向 于 农 村 , 上 近 几 年其 它商 业 银 行 逐 渐 从 乡 镇 市 场 上 退 出 , 业银 行 已经 占据 了 乡镇 其 加 农 金 融 市场 的 主 导 地 位 , 存款 存 量 和增 量 市 场 份 额 均 已达 到 5 % 左 右 。但 是 城 区业 务 和 市 场 拓 展 较 晚 , 其 0 目前 农 业 银 行 的城 区 存 款存 量 和 增 量 市 场 份 额 均 处 于一 个 较 低 的 状 态 。 上 城 区经 济相 对 发 达 , 良客 户 相 对 集 加 优 中 , 场相对广袤 , 市 已成 为各 家 商 业 银 行 争 抢 的 “ 糕 ” 蛋 。在 此 境 况 下 , 区 农 行 由 于 自身 体 制 和 机 制 的 原 因 , 城
征人怨柳中庸赏析
征人怨柳中庸赏析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词注释: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马策:马鞭。
*环:*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
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
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作品译文:年年转战在金河和玉门关,天天都同马鞭和战*作伴。
三月飞白雪洒盖着昭君墓,万里黄河曲曲弯弯绕黑山。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三、四两句是诗意的加深和扩展."三春白雪"对塞外的环境特点稍作烘托,颇含悲凉之意;全句着重点则是落脚的三个字:"归青冢"."青冢"所在,其时虽属唐辖境,但毕竟为胡域,诗人说"归青冢"(大约唐*无事时在这一带休整),由这个"归"字,即可知征人无还乡之期."青冢"在这里似也有一种象征意味;难道说我们这些征人也如王昭君一样,将长留塞外么?结句说行*、转战.如果说前二句从时间写征人的感受、情绪,那么,后两句则从空间张大视角,青冢——黄河——黑山,给人以山高水长的距离感.诗人既以"万里黄河"展示地域之广阔,复以"绕黑山"状征途之回转曲折."绕"是绕来绕去,不同于单线征程,走过不再回头.这个字,同前面的"金河"、"玉关"、"马策"、"*环"的重复,单调感一脉相承.诗的前半写征戍无止期,后半则写征途无尽头,结构上也恰好对称,而于字句间透着"欲归无计"的渺茫.这首诗妙在:写怨而不著一字怨语,毫无迹象可求.诗人布局之巧妙,手法之高明,气象之开阔,格调之雄浑.足以同王昌龄的作品相匹敌.创作背景:《征人怨》是唐代诗人柳中庸的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
⑷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1][3-4]
3作品鉴赏
鉴赏一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三、四两句是诗意的加深和扩展."三春白雪"对塞外的环境特点稍作烘托,颇含悲凉之意;全句着重点则是落脚的三个字:"归青冢"."青冢"所在,其时虽属唐辖境,但毕竟为胡域,诗人说"归青冢"(大约唐军无事时在这一带休整),由这个"归"字,即可知征人无还乡之期."青冢"在这里似也有一种象征意味;难道说我们这些征人也如王昭君一样,将长留塞外么?结句说行军、转战.如果说前二句从时间写征人的感受、情绪,那么,后两句则从空间张大视角,青冢——黄河——黑山,给人以山高水长的距离感.诗人既以"万里黄河"展示地域之广阔,复以"绕黑山"状征途之回转曲折."绕"是绕来绕去,不同于单线征程,走过不再回头.这个字,同前面的"金河"、"玉关"、"马策"、"刀环"的重复,单调感一脉相承.诗的前半写征戍无止期,后半则写征途无尽头,结构上也恰好对称,而于字句间透着"欲归无计"的渺茫.
此诗似乎从总体上暗示给读者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这是人的生活么?远在一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过这一类哀怨:"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经·小雅·何草不黄》)汉末古诗中所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其怨甚深.前者是对戕害人性的统治者的反抗的呼声,后者则是血泪的控诉.
这首诗妙在:写怨而不著一字怨语,毫无迹象可求.诗人布局之巧妙,手法之高明,气象之开阔,格调之雄浑.足以同王昌龄的作品相匹敌.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
三月飞白雪洒盖着昭君墓,万里黄河曲曲弯弯绕黑山。[2]
作品注释
⑴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⑵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征人怨》是唐代诗人柳中庸的诗作。此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戌,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诗中没有一字是怨,只是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而征人深深的怨情已寓于其中。全诗语言精美,对仗精工,笔法巧妙,境界阔大。
征人怨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 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鉴赏二
边塞诗盛于唐代,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现戎马征戍,有的描绘异域风光.有的为征夫写恨,也有的代思妇拟言.边塞的好题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经写完.盛唐以后,写边塞诗是不能不费一点心思了.
柳中庸这首《征人怨》,乍看题目.觉得有些熟烂.然而.诗人却不落窠臼.此诗虽亦写怨,却非关征人回首、佳人断肠之类.首句并列两个地名"金河"、"玉关",二者用"复"字关联,次句出以"马策"、"刀环",中间用"与"字连接,各有一个时间副词,一说"岁岁",一日"朝朝"."金河"、"玉关"都是征战之地,在此意念上,二者绝无分别."马策"、"刀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甲的内涵."金河"和"玉关"、"马策"与"刀环"相比并.以其重复表现生活的单调,"复"字和"与"字流露一种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换成今天的说法,即:不是金河就是玉关,整天价手不离马策与刀环.而"岁岁"则把这种厌倦之感以时间的无限延伸极大地加重了,就是说,这种生涯无休无止."朝朝"又把令人烦厌的重复行为的频率推到极致.教人难以忍受.诗人巧妙地利用诗句的蝉联偶对的特点,使此种情绪得到最充分的表达."马策与刀环"对应"金河复玉关","朝朝"对应"岁岁",音节增加一倍,意蕴上则产生相生互补的效果.从而诗的构思更显得细密周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