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的人体效应部分
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
![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https://img.taocdn.com/s3/m/7ca313e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8.png)
1 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可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两大类。
来自天然辐射源的电离辐射称为天然辐射;来自人工辐射源或加工过的天然辐射源的电离辐射称为人工辐射1.1 天然辐射天然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可分为天然辐射源的正常本底照射(天然本底照射)和由于工业技术发展所变更的天然照射两大类。
它是人类受照的最大的辐射源。
1.1.1 天然本底照射天然本底照射按照内、外辐射源的照射分为内照射和外照射两类。
外照射来自地球外的宇宙射线和地球本身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即存在于地壳、建筑物和空气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衰变时释放出的α、β、γ射线所致的地球辐射。
而内照射则是由于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经食入、吸入进入人体所致。
致内照射的放射性核素包括宇生放射性核素(由宇宙射线与大气中原子核和地球表层原子核作用所致),如 3 H、 7 Be、 14 C和 22 Na等,和原生放射性核素(地球本身固有的长寿命核素),如 40 K、 87 Rb、 238 U和 232 Th等。
根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估算,正常本底辐射地区天然辐射源致人体年有效剂量当量约为2.4mSv,其中内照射所致的有效剂量当量约为外照射的一倍,而其中 222 Rn最为重要,约为1.3mSv, 40 K约为0.2mSv。
而外照射中,宇宙射线约为0.4mSv,地面辐射约为0.5mSv。
1.1.2 工业技术发展变更的天然照射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现今人类会受到愈来愈多变更了的天然辐射,这种变更可以是增加的,也可以是减少的。
工业技术发展增加的天然辐照指的是,随着某些非特意设计用来产生辐射的工业技术的活动而引起的天然辐射源的照射等,例如,乘飞机旅行,燃煤发电厂排出物对周围居民的照射等。
有些工业活动也可以减少天然照射。
例如饮用经净化处理降低了镭和其它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地表水等。
由上述工业技术发展变更所引起的天然照射甚微,对全球范围的集体有效剂量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增加局部地区或非常条件下受照人员的剂量。
第三讲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辐射防护标准
![第三讲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辐射防护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68518c30b4e767f5bcfce98.png)
英国
1988 207
校准60Co射线束出现错误 ( 过量25% )
事故后果
事故后果
事 故 后 果
事故后果
第二节 受照器官或组织的危险度
第三节 辐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关于辐射防护体系 3.1 辐射防护法规 3.2 辐射防护标准 3.3 与辐射防护相关的国际组织 3.4 我国现行辐射防护标准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
A)法律效力 (实施区域或领域及立法的效力范围) 生效日期:1989年10月24日 效力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生产、
使用、销售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 装置的单位和个人。 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和他们的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止法
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确 定 性 效 应
小剂量刺激效应(hormesis)
定义: 低剂量照射可以刺激某些细胞功能, 提高机体自然防御功能的现象。
机制:刺激DNA修复酶 免疫学机制
放射治疗中的重大意外事件
国家 美国 德国
日期
受累患 者
可能原因
1974-76 450 1986-87 86
绘制60Co衰减曲线错误
接受曝露后T天,造成曝露群体中50%死亡的 全身急性剂量为 LD50/T 。
如: LD50/30 表示接受这个剂量的人,在30天內
会有一半的人死亡。(约 5 Sv)
早期效应
接受急性辐射曝露的早期效应和血液有关。
急性剂量 3 Sv 后的血球数变化
早期效应
日本核临界事故(99.09.30)
事故发生时的位置图
• 辐射源(Radiation Source): 可以通过发射电离辐射或释放放射性物质 而引起辐射照射的一切物质或实体。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https://img.taocdn.com/s3/m/78b2682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8.png)
电离辐射对⼈体的危害正⽂共: 2961字预计阅读时间: 8分钟少年梦然 - 少年⼀、放射线产⽣的⽣物效应⼈体受到电离辐射的照射,可产⽣各种有害效应,称为辐射⽣物效应。
其基本机制是:电离辐射作⽤于机体后,在照射的瞬间辐射能量传递和吸收,导致原⼦产⽣电离或激发,进⽽引起分⼦变性和损失。
当带电粒⼦直接射在⽣物⼤分⼦上,沉积能量并引起物理和化学变化,如DNA和RNA,可发⽣单链断裂、双链断裂和碱基损伤等,这称为直接作⽤。
当带电粒⼦与⽣物体内的⽔分⼦作⽤时,会产⽣各种⾃由基和活化分⼦。
这些辐射产物,再与⽣物⼤分⼦作⽤使⼤分⼦遭到损失和破坏,称为间接作⽤。
⼀般认为,间接作⽤的概率远⼤于直接作⽤。
间接作⽤的结果,加之分⼦间的能量转移,⼜会产⽣更多⽣物分⼦⾃由基。
这些⾃由基⼜可与⽣物分⼦反应,使更多的分⼦发⽣变化。
上述过程是由物理阶段的能量吸收发展成为分⼦结构变化的物理化学进程,进⽽发展成为分⼦间变化的化学过程,最后由于⽣物代谢的变化,有些细胞的损失得到修复,有的可停⽌分裂⽽陷⼊死亡,也有的⽆限制地分裂⽽导致癌症。
电离辐射⽣物效应有以下分类⽅式1.随机效应和确定性效应随机效应是指效应的发⽣概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增加,不存在阈值,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关。
确定性效应是指效应的发⽣具有⼀定的阈值,辐射剂量⼤于阈值时确定性效应才发⽣,⽽效应的严重程度随辐射剂量的增加⽽增加。
⼀般说来,全⾝任何组织器官受到超过阈值的照射时,均可发⽣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的确定性效应。
2.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近期效应分为急性效应和慢性效应。
例如急性放射病和急性⽪肤放射损伤属于前者,⽽慢性放射病和慢性⽪肤放射损伤属于后者。
近期效应是指在急性照射(也就是在数⼩时之内接受较⼤的剂量)之后数⼩时到数周就能出现的效应。
远期效应⼀般发⽣在受照射的数年到数⼗年之后,例如辐射致癌、辐射遗传效应等。
3.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辐射诱发的机体⽣物效应,显现在受照者本⼈⾝上的称为躯体效应。
电离辐射效应及应用
![电离辐射效应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9bec55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f.png)
电离辐射效应及应用电离辐射是指具有足够能量使原子或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从原子或分子中剥离出来的辐射。
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不带电荷的辐射,如γ射线和X射线,以及带电荷的辐射,如β射线和α粒子。
电离辐射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医学、工业和环境保护等。
医学上,电离辐射广泛应用于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
在放射诊断中,医生使用X 射线和γ射线来观察人体内部的结构和病变。
通过对射线的吸收和散射的分析,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疾病。
在放射治疗中,医生使用高能α粒子、β射线或γ射线来治疗癌症。
这些辐射能够杀死癌细胞,并减少肿瘤的大小。
工业上,电离辐射用于无损检测和辐照加工。
无损检测是利用射线对物体进行检查,以发现可能的缺陷或病变。
例如,在航空航天工业中,X射线和γ射线被用于检测飞机零件中的缺陷,以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
辐照加工是利用辐射来改变物质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例如,食品辐照可以通过杀死细菌和昆虫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从而减少食品浪费。
环境保护方面,电离辐射被广泛应用于空气质量监测和水处理。
电离辐射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空气中的放射性污染物。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空气污染和事故排放的核辐射,电离辐射监测能够提供实时数据,帮助政府和环保机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公众健康。
另外,电离辐射还可以用于水处理过程中的消毒。
通过照射水样品,可以杀死水中的细菌和病毒,使水变得更加安全和卫生。
除了上述应用外,电离辐射还在科学研究、能源生产和安全防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电离辐射被用于探索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以及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
在能源生产中,核能利用核裂变和核聚变的方式产生电能,这就需要处理和掌握电离辐射。
在安全防护方面,电离辐射监测仪器能够检测到潜在的放射性污染物或危险源,以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总之,电离辐射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工业、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能源生产和安全防护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电离辐射的了解和应用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电离辐射的照射及对人体的伤害
![电离辐射的照射及对人体的伤害](https://img.taocdn.com/s3/m/457f063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5.png)
电离辐射的照射及对人体的伤害随着电离辐射的发现和应用,人们很快就发现电离辐射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夺去人们的生命。
最早发现物质放射性的贝克勒尔由于经常把铀盐带在身上,结果患了皮炎。
对放射性作出很大贡献的玛利亚.居里夫人及其女儿艾里.居里最后都死于白血病。
20世纪20年代,镭被用于夜光表,涂表盘的工人经常用舌尖去舔沾有镭粉的笔尖,使镭进入消化道,最后及存于骨中,结果这些工人几乎全部死于贫血或骨癌。
由于在早起的辐射应用中及时发现了这些镭射伤害,所以人们在本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电离辐射的照射对人体的伤害,一级如何防止这些照射。
到了今天,人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象上述那样的不幸事件再也不会发生了。
1.电离辐射的照射从人类形成那天开始,人们一直受着天然电离辐射的照射。
由于周河图及其子代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种岩石和土壤中,所以人们不论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都会受到这些放射性物质放出的r射线的照射。
另外,由于空气中含有氡及其子代产物,这些放射性物质会随着空气吸入肺内,对人体产生内照射。
自从人工电离辐射源发明之后,人们除了接受天然电离辐射的照射外,还要接受一些附加的来自人工电离辐射源的照射。
其中最常见的要算医疗照射了。
在一些发达的国家里,每年约有一半的人要接受一次X检查。
另外,还有还多人要接受放射性同尾素诊断或治疗。
在这一过程中病人不仅要受到照射,X检查技师和核医务工作者也要受到照射。
我们把后一类人锁受的照射称为“职业照射”。
因为他们是放射性工作人员,他们所受的照射是与他们的职业有关的。
核爆炸时放出的中子和r涉嫌对爆心周围几千米内的居民造成的照射可能是最严重的。
它会杀死数以万计的生命。
核电厂以及与核电厂配套的整个核工业对居民产生的照射是人们最关心的。
但这种照射不大,比天然辐射的照射或医疗照射都小很多。
放射性同位素在工业、农业以及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一般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的污染,因此不会对广大居民造成照射,但是对操作人员会造成不同成都的职业照射。
电离辐射效应及应用
![电离辐射效应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ff2769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65.png)
电离辐射效应及应用电离辐射是指辐射能量足以使物质中的原子或分子失去电子,从而形成离子的过程。
这种辐射可以来自自然界,如太阳辐射、宇宙射线等,也可以来自人类活动,如核能反应、医学放射治疗等。
电离辐射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首先,电离辐射在医学上有着重要的应用。
放射治疗是一种以电离辐射为基础的癌症治疗方法,通过高能射线(如X射线、γ射线)照射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分裂,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此外,电离辐射还可以用于放射性示踪剂的碰准诊断,比如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物质来追踪疾病的生物分布,了解疾病的发展状况和预测治疗效果。
其次,电离辐射在食品安全和农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电离辐射可以用于食品辐照灭菌,通过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病菌和害虫,延长食物的保质期,减少食品损耗。
同时,电离辐射也被应用于育种和基因改良,诱变剂辐射处理可以加速植物或动物的进化速度,培育出具有抗病性、耐寒性等良好特性的新品种。
此外,电离辐射在无损检测和材料分析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X射线和γ射线可以穿透物体,对材料的内部缺陷、结构进行检测,用于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控制和产品检验。
同样,电离辐射也可以通过质谱仪等技术,帮助科学家分析材料中的元素组成和结构信息,用于研究新材料的合成和性能优化。
然而,电离辐射也存在一定的危害性。
高剂量的电离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细胞和基因损伤,导致辐射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核能反应、医学治疗等领域必须严格控制辐射剂量,采取防护措施保护人体。
此外,电离辐射也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核能设施事故可能导致辐射泄漏,污染周围的土壤和水源。
因此,要对电离辐射的使用和散发进行监管和控制,确保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总结来说,电离辐射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和影响的辐射类型。
它在医学、食品安全、农业、材料分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危害性。
科学家和政府应该加强对电离辐射的监管和控制,以确保其安全应用,并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更好的技术和方法,提高辐射治疗的效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解读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a4608e776a20029bd642df9.png)
31
人体各组织的放射敏感性
辐射敏感性
组
织
高度
淋巴组织(淋巴和幼稚淋巴细胞);胸腺(胸腺细 胞);骨髓;胃肠上皮(尤其是小肠隐窝上皮); 性腺(睾丸和卵巢的生殖细胞);胚胎组织
中度
感觉器官(角膜、晶状体、结膜);内皮细胞;皮 肤及附件上皮(生发、毛囊、皮脂腺细胞);唾液 腺;肾、肝、肺组织的上皮
轻度 不敏感
6
1898 法国 居里夫妇
自沥青铀中提出--- 钋 (Po) 镭 (Ra)
放射性
(radioactivity)这一名词就是居 里夫人所创
1903.12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 居里夫人 诺贝尔化学奖
7
• 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
1898. α, β,γ射线
遗传 代谢改变
25
辐射对DNA分子结构的破坏
26
DNA代谢改变
➢合成代谢↓
抑制程度与剂量依赖,且与多个环节有关
➢分解代谢↑
表现为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酶)活性↑ (射线破 坏了溶酶体和细胞核膜结构)
27
(二)辐射对RNA作用
➢转录过程↓ ➢合成↓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及放射防护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及放射防护](https://img.taocdn.com/s3/m/945470ab767f5acfa0c7cd2d.png)
差异有关。
3.年龄 幼年和老年的辐射敏感性高于壮年。
4.生理状态 机体处于过热、过冷、过劳和饥饿等状态时,对辐射的耐
受性亦降低。
5.健康状况 身体虚弱和慢性病患者,或合并外伤时对辐射的耐受性亦
降低。
整理课件
13
(三)介质因素
细胞的培养体系中或机体体液中在照前含有辐射防护剂 (radioprotectant),如含SH基的化合物可减轻自由基反 应,促进损伤生物分子修复,能减弱生物效应,反之, 如含有辐射增敏剂(radiosensitizer),能增强自由基化 学反应,阻止损伤分子和细胞修复,能提高辐射效应。 目前,防护剂和增敏剂在临床放射治疗中都有应用,前 者为保护正常组织,后者为提高放疗效果。
整理课件
24
三、公众中个人的剂量限值
公众指非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个人受到的年当量剂量, 不得超过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的 1/10。全身 ≤ 1 mSv . a-1;晶状体 ≤ 15 mSv . a-1;其他组织或器官 ≤ 50 mSv . a1。
整理课件
25
第六节 放射防护措施
目前科研和医疗等仪器中使用的辐射源有封闭源和开放 源两类。封闭源有各种射线装置、X线机、治疗用加速器 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外照射。开放源主要是在基础 和核医学中常用的各种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危害主要 是内照射和体表污染,当然也有外照射。在使用开放源 的过程中,还有放射性"三废"处理的问题。
2.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 受照射个体生殖细胞 突变,而在子代表现出的效应。
整理课件
8
(五)按效应的发生和照射剂量的关系分
1.确定性效应(determinate effect):旧称非随机性效应 (no-stochastic effect)。指效应的严重程度(不是发生率) 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效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细胞群 中受损细胞的数量或百分率。此种效应存在阈剂量。照 射后的白细胞减少、白内障、皮肤红斑、脱毛等均属于 确定性效应。
人体各部分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
![人体各部分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https://img.taocdn.com/s3/m/5854ec2a87c24028915fc3e4.png)
此材料对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有一些用处,现贴在网上供大家浏览:
机体各部位对于射线的辐射敏感性不同,所谓辐射敏感性是指机体由电离辐射的抵抗能力,即辐射的反应强弱程度或时间快慢,辐射敏感性高的组织容易受损伤。
细胞对辐射的一般规律是,处于正常分裂状态的细胞对辐射是敏感的,而正常不分裂的细胞则是抗辐射的。
人体各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大致有以下顺序:
1.高度敏感组织
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和幼稚的淋巴细胞);
胸腺(胸腺细胞);骨髓组织(幼稚的红、粒和巨核细胞);
胃肠上皮,尤其是小肠隐窝上皮细胞;
性腺(精原细胞、卵细胞);
胚胎组织。
等;
2.中度敏感组织
感觉器官(角膜、晶状体、结膜);
内皮细胞(主要是血管、血窦和淋巴管内皮细胞);
皮肤上皮(包括毛囊上皮细胞);
唾液腺;
肾、肝、肺组织的上皮细胞。
3.轻度敏感组织
中枢神经系统;
内分泌(性腺除外);
心脏。
4.不敏感组织
肌肉组织;
软骨和骨组织;
结缔组织。
读后感:由以上阅读可知,从事射线检测人员,最重要的防护部位是脖子以下到大腿以上,因此穿铅防护服或铅围裙很有必要。
四肢和头的防护的相对重要性似乎低一些。
本文摘自: 中国无损检测论坛() 详细出处请参考: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426&extra=page%3D8。
电离辐射的四种效应
![电离辐射的四种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e6b533f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d.png)
电离辐射的四种效应
1 电离辐射的定义
电离辐射,也叫穿透辐射,是一种把能量以电子、离子和其他中
微子的形式传输到环境中的现象。
它是指由中微子、电子、离子构成
的加速奔腾而造成的非电磁辐射。
2 电离辐射的四种效应
电离辐射有四种基本效应,即吸收效应、凝聚效应、储存效应和
严重放射性效应。
① 吸收效应:是指当电离辐射被某些物体吸收时,放射性材料中
的放射性元素被电离,由此产生的反应可以改变放射性材料的性质,
也可能改变物质的性质。
②凝聚效应:是指在电离辐射条件下,气体可以被凝聚成液体和
固体,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③储存效应:是指当离子化后的某些物体储存在低温状态下时,
电离辐射将严重影响物体的性能。
④严重放射性效应: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电离辐射的作用,使某些具有放射性的基本元素发射出放射性核素,从而放射出可以导
致环境污染的有害射线。
3 电离辐射的危害
电离辐射的健康损害可以在微秒内引起人体细胞的损伤,其损害程度取决于照射能量和照射时间。
不同强度的电离辐射具有不同的危害效应,如低剂量的电离辐射可能会导致慢性病变,高剂量的电离辐射可能导致致死性疾病,而大量的电离辐射可能会引发癌症。
此外,电离辐射还可能导致各种其他不良健康影响,如毛发脱落、感觉和精神异常、生殖细胞损伤、免疫功能减弱等。
因此,在使用电离辐射的场合,必须小心加以控制,保护人们免受其危害。
同时,卫生部门应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严格控制电离辐射的出口,确保电离辐射的安全使用。
由于电离辐射的两大生物学效应
![由于电离辐射的两大生物学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9e4c9b71a98271fe910ef965.png)
由于电离辐射的两大生物学效应:确定性效应(具有较大剂量阈值才会发生,且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受照剂量大小:如辐射导致的白内障)和随机性效应(不存在发生效应的剂量阈值,但发生几率与受照剂量大小有关:如诱发肿瘤与遗传效应)的存在,辐射剂量增加对人体的危害会相应地增加。
一般而言,CT 扫描比普通X 射线检查剂量大,照射剂量的增加导致辐射诱发癌症等随机效应的发生几率增加。
2009 年,位于美国洛杉矶的Cedars-Sinai 医疗中心的一名患者在接受CT 神经灌注扫描后出现头发脱落现象。
该医院经过调查发现,自2008 年 2 月开始在18 个月内,共206 名患者在CT 过程中被错误施加高达正常剂量值8 倍的辐射剂量。
为了规范CT 检查的行为,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推荐在CT 检查中评估患者的接受的辐射剂量。
中国卫生部于2012 年公布新版《GBZ165-2012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防护要求》,首次公布了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部位CT 检查的诊断参考水平。
新版标准2013 年 2 月 1 日起实施,旧版标准同时废止。
根据《防护要求》,典型成年患者X 射线CT 检查头部、腰椎和腹部的诊断参考水平分别为50mGy、35mGy 和25 mGy,0 - 1 岁儿童患者胸部和头部诊断参考水平为23 mGy 和25mGy,10 岁儿童患者胸部和头部诊断参考水平为26mGy 和28mGy。
《防护要求》提出,CT 工作人员应在满足诊断需要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受检者所受照射剂量。
在开展CT 检查时,做好非检查部位的防护,严格控制对诊断要求之外部位的扫描。
要禁止用成人的辐射剂量评估标准来评估儿童的辐射剂量。
为了保证临床医生获得剂量相关的信息,我们在每次检查结束之后都会得到图2 这样一张辐射剂量的报告表,在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获得大部分和扫描相关的信息。
与辐射剂量相关的参数主要有两个,CTDI vol和DLP。
那么那个是有效辐射剂量,如果不是,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辐射剂量的那些事儿。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作用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fb7f8c80c22590102029dc7.png)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作用一、辐射损伤作用的基本原理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可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及整体水平上产生各种效应。
轻者对生命活动无影响或仅引起某种功能性反应,重者造成可逆性或不可逆性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机体各部分之间的变化和整体变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在照射的瞬间发生辐射能传递和吸收、分子产生电离或激发。
当带电粒子直接射在生物大分子上,沉积能量并引起物理和化学变化,如DNA和RNA可发生单链断裂、双链断裂及碱基损伤等,这称为直接作用。
当带电粒子与生物体内的水分子(H2O)作用时,会产生各种自由基和活化分子(如H+、OH-、H2O2、H2O+等)。
这些辐射产物,再与生物大分子作用,使大分子遭到损伤和破坏,称为间接作用。
由于生物代谢的变化,有些细胞的损伤得到修复,有的可停止分裂而陷入死亡,也有的无限制地分裂,导致癌症。
射线虽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但在某些剂量下机体能通过自身的代谢过程对受损伤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修复。
这种修复能力的大小与原始损伤的程度有关,也与个体的差异有关。
二、影响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的主要因素辐射生物学作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归纳为2个方面,一是与辐射有关的因素,二是与机体有关的因素。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1.辐射种类不同种类的辐射所产生的生物效应不同,总的来说,这两者正好成反比关系。
α射线的电离密度较大,但穿透能力很弱,因此,外照射时,对机体的损伤很小,而发射α射线的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时,则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很大。
β射线的电离能力较α射线小,但穿透能力较强,外照射时可引起皮肤表层的损伤,内照射时亦可引起明显的生物效应。
高能X射线和γ射线穿透能力很强,与机体内物质作用时产生次级电子,后者引起电离效应,其电离密度较α射线β射线小,但X 射线和γ射线能穿透深层组织,外照射时易引起严重损伤。
快中子和各种高能重粒子也都具有很大穿透力,在组织内其射程的末端发生极高的电离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report
2008 report
2006 report
BEIR-VII 报告,2007版
近日,美国科学院 (NAS)发布了电离辐 射生物学效应报告 VII (Biological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VII,简称 BEIR-VII,2007), 此次报告内容的重 点之一放在了医用X 射线和γ射线的生物 学效应问题。
主要资料
原子弹爆炸事件,1945年8月9日日本长崎、广岛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件,1986年4月26日切尔贝诺核电站泄露
其他联合国IEAE,历年各国流行病学或动物实验室研究资料等
关注电离辐射危害的主要国际机构:
UNSCEAR,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 United Nations Science Committee on the Effect of Atom Radiation, United Nations BEIR, 美国国家科学院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委员会,Committee on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
治疗与诊断 外照射 核事故暴露 仪器操作接触 经管道 核素介入与治疗 内照射 实验室核素的吸入 植入式 临床影像诊断 其他
本章基本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随机效应与远后效应 辐射致癌效应 辐射致遗传效应 辐射的其他远后效应
第五节
辐射剂量效应理论
电离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一直都是一个国际性问题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nited States
ICRP,国际放射学会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adiology, United Nations Science Committee on the Effect of Atom Radiation, United Nations
ICRP 103号辐射生物学研究报告
The 2007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The fact that these new recommendations are more a matter of consolidation of previous ICRP recommendations and guidance should provide confidence that the system of protection established by and large in its present form several decades ago has reached a certain level of maturity. As such, no major changes to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regulations based on the 1990 recommendations should be necessary.
美国BEIR-VII(2007)报告 国际放射防护学会ICRP(103) 报告 日本RERF报告
UNSCEAR系列报告包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ince its inception, UNSCEAR has issued 20 major publications. These reports are highly regarded as principal sources of authoritative information. The latest publication is the UNSCEAR 2010 Report: "Summary of low-dose radiation effects on health". The penultimate publication was the UNSCEAR 2008 Report: "Sources and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 UNSCEAR 2006 Report: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
第一节
随机效应与远后效应
电 离 辐 射 的 人 体 生 物 学 效 应
急性辐射病
确定性效应 慢性辐射病 其他辐射损伤
辐射致癌变
随机性效应 辐射致遗传改变
1.与电离輻射效应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电离辐射确定性效应(deterministic
effects)又称必然性效应,是指效应的严重程度 与辐射剂量大小相关的一类生物学效应, 如急性 放射病、慢性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皮肤损伤、 出生缺陷与儿童照射损伤等。 电离辐射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 effects)是指效应的发生几率(而非严重程度) 与剂量大小相关的效应, 如致癌效应、遗传效应。
1.1
电离辐射确定效应
组织器官对輻射的敏感性(非机率效应) 敏感度 高 細 胞 名 称
谈到辐射伤害时,我们要考虑: - 剂量的高低。 - 身体受曝露的位置。 - 急性或慢性曝露等三个条件。
关注电离辐射的其他重要机构,还有:
RERF, NCRP, NIH, IEAE, NAS,
日本放射线影响研究所 美国辐射防护与测量国家委员会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 美国国家科学院
电离辐射相关研究与调查的重要报告与文献
联合国UNSCEAR(2010)报告
第 七 章 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
北京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教研室 李载权
电 离 辐 射 与 人 体 生 物 的 相 互 作 用
随机性效应 辐射效应
(避短危害)
人群流行病学
确定性效应 放射生物学 肿瘤放疗学
辐射医学
(扬长利用)
诊断成像显影定位
核医学、医学影像学
肿瘤放疗 人 体 电 离 辐 射 医 学 暴 露 情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