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
铁血湘军为什么能打胜仗读后感
铁血湘军为什么能打胜仗读后感“本部堂奉天子命,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救我被掳之船只,找出被胁之民人。
”1854年2月,曾国藩率领训练了两年的湘军倾巢出动,吹响了进剿太平军的号角。
然而,踌躇满志的曾国藩被迎头打了一闷棍:一战败于岳州,二战败于靖港。
特别是靖港的惨败,让曾国藩灰心丧气得数次投河自尽。
如果不是塔齐布在湘潭之战中取得胜利,为曾国藩挽回了一些颜面,结局真是难以预料。
痛定思痛,曾国藩开始思考,自己亲自靠前指挥的靖港水战,为什么会败得那么惨?经过详细分析,他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部队里面有一些贪生怕死之辈,每到战事不利之际,就开始临阵逃脱。
靖港水战的情形历历在目。
战斗进行到关键时候,曾国藩发现一些湘军将士军心动摇,出现了溃败的迹象。
他严令不得临阵逃脱,违者格杀勿论。
可是,这并没有什么用。
随着战事向不利的发现发展,湘军将士不顾曾国藩的严令,成群结队的逃跑,把曾国藩晾在战场上,情况一度十分尴尬。
为了避免湘军将士再次出现临阵逃脱的现象,曾国藩立下了两道规矩。
一是凡是临阵逃脱的将领,不管是谁,有什么理由,一律开除,永久不得录用。
曾国藩说到做到。
当时,湘军里有一个叫朱孙诒的将领,任职湘乡知县。
朱孙诒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
湖南有“三亮”,即“老亮”罗泽南、“今亮”左宗棠、“小亮”刘蓉。
朱孙诒将罗泽南和刘蓉都笼络在身边,可见他确有过人的本事。
朱孙诒训练团练的时间,比曾国藩还早得多。
《清史稿》就说:“朱孙贻(诒)提倡团练,振兴人材,实为湘军肇基。
”将朱孙诒当作湘军的奠基人。
曾国藩也多次在家书中肯定朱孙诒的治理功绩:“朱石翘(朱孙诒)明府初政甚好,自是我邑之福。
”“朱石樵(朱孙诒)为官竟如此之好,实可佩服!”后来,曾国藩奉命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训练湘军,掌控了朱孙诒的部队。
朱孙诒成为湘军首批陆军营官之一。
可是,朱孙诒在岳州之战和宁乡之战中表现不佳,还出现临阵逃脱的现象。
曾国藩狠狠地责备了朱孙诒一番,将他逐出湘军。
川军桂军湘军哪个最强
川军桂军湘军哪个最强川军、桂军和湘军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军队,它们在中国近代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川军指的是四川军队,桂军指的是广西军队,而湘军则是湖南军队。
这三支军队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曾经有过许多辉煌的战绩,但到底哪支军队最强呢?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和实力来比较这三支军队。
在清朝末年和辛亥革命时期,川军是从四川兴起的军队,拥有较强的地理优势和人才基础。
虽然在抗战期间取得了多次胜利,但川军最终因为人员裁决和其他因素,在长期中都未能实现真正的壮大。
桂军则是广西的军队,由广西地方势力组建而成。
桂军与川军类似,也是在革命时期崛起的力量,但与川军相比,桂军在实力上略显不足。
尽管桂军也有过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分裂等原因,最终并未实现长期的壮大。
湘军作为湖南的军队,是由湖南地方势力组建而成的,也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支正规军队。
与川军和桂军相比,湘军在实力上更加强大。
湘军凭借其广阔的湖南人才基础,配备优良的装备和领导人才,多次取得了重要的战役胜利。
特别是在1924年至1926年的北伐战争中,湘军表现出色,成为北伐军队中的中坚力量,对推翻北洋政府和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我们可以从战争胜利和军事实力来比较这三支军队。
在中国近代史的多次战争中,川军、桂军和湘军都有过较为突出的表现。
然而,在全面比较它们的战争胜利和军事实力时,湘军可以说是最强的。
湘军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击败了北洋政府的军队和其他反动势力。
湘军的实力使得它成为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一方,并且在打破北洋政府的藩篱、巩固了国共合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最后,我们可以从历史影响和军事战略来比较这三支军队。
川军、桂军和湘军在中国近代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力和军事战略地位。
川军因其地理优势和人才基础,曾在抗战时期发挥重要作用,但最终未能实现长期的壮大。
桂军则受制于广西地理位置和实力劣势,在战争中表现不如湘军。
湖南三大湘军
湖南三大湘军------------电视,出版,娱乐三湘大地纵横千里,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近年来,湖南省以创新、灵活的机制不断推动着文化市场的繁荣。
“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娱乐湘军”等构成了湖南文化产业的强势阵容。
“文化湘军”正以多元化的产业模式、集团化的运作,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扩大了湖南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且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大特色产业。
如今,湖南的文化产业已形成了以长沙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中心区和京广线、潇湘片、大湘西三个特色文化产业带。
一个以旅游业、会展业为两翼,广电、出版、报业、娱乐为“四轮”的湖南文化产业在全国率先崛起。
十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已经创造了一批品牌、形成了一套模式、聚集了一批人才、积累了一定后劲。
但这并不是终点!面对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湖南文化产业又在谋兵布阵。
金鹰卡通产业科技园、湖南网络文化产业园、湖南报业文化城等重大文化产业工程开始实施;“十一五”期间,长沙市将投资25亿元,打造中国“动漫之都”;政府出台了20多个文件,明确了在土地、税收、分配、人才培养等方面,将给予文化产业积极扶持。
湖南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占GDP的6%左右,初步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的新兴产业支柱,“文化湘军”也在为湖南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助力。
电视湘军的成功一、清晰定位,方向准确2001年10月28日,湖南电视台迁移至长沙市金鹰影视文化城金鹰大厦,实现了全数字化、全硬盘化、全网络化和全天不间断播出。
2004年,湖南卫视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这也是国内所有电视媒体中,对自身品牌进行清晰定位与形象区隔的第一家。
2003年初,湖南卫视又提出了“锁定娱乐,兼顾资讯;锁定年轻,兼顾其他;锁定全国,兼顾湖南”的品牌定位策略。
2004年6月,湖南卫视正式提出“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作为自己的全新定位,最终形成了湖南卫视的整体频道品牌——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频道。
湘军成功经验
咸丰二年(1853年),在家丁忧的曾国藩,奉命在湖南督办团练,以协助政府军抵抗太平军。
曾国藩在创建自己的“忠义血性之师”湘军时,就运用了高薪激励这一方式,他将普通士兵的军饷开到了每月6两白银,是清政府的绿营军的1.5两的四倍。
这比堪称最佳管理实践的亨利福特在1914年的提薪之举,即将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的每日2.5美元提高到每日5美元,要早了近60年。
这一政策为湘军招募到了大量的优秀兵勇,也吸引一大批有文化素养的秀才、举人加入湘军。
一方面高额的军饷让兵勇们足以支撑全家的生活,无后顾之忧,能积极投入训练及战斗。
另一方面,文人的大量加入,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的文化水平,让曾国藩的一些军事思想能迅速地得以贯彻。
而且曾国藩在晚清是有名的宋明理学家,有着很高的文化地位,这就使得他的军事地位能得到很好的拥护。
也就是这样一支部队,才在以后的战斗中屡败屡战,终于同治三年攻下天京,打败了太平天国。
曾国藩和湘军的成功,实属不易,可谓是历经波折,归结其间要点,我想,大致可以列出以下五点:一、军制改革,兵为将有曾国藩认为清军失败有几个重要原因,其一,绿营军的兵、将、军各层之间统属性太差,造成“胜则相忌,败不相救”,而太平军刚能做到内部团结,生死与共;其二,绿营兵当兵为吃粮,以兵为业,造成军营习气败坏。
因此,他决意湘军做到赤地立新,比八旗,绿营相比,要富有朝气和凝聚力。
湘军在进行招募时,讲究“忠义血性”。
对于军官,要求一会治军,二不怕死,三不急名利,四要能吃苦。
对于士兵,要求忠厚,质朴,身体健壮,最好是山村的农民。
为保证部队的凝聚力,曾国藩规定,士兵要有同乡或家人担保,若有逃跑或犯禁者,追问保人责任,士兵之间也多是乡亲或宗亲关系;官员之间,主要由读书人担当,其间关系也是亦师亦友,通过私人情感相维系;各层次之间绝对服从,由上级选拔下级。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就确保了湘军的整体统属性,让湘军成了一支“胜则举杯以让功,败则死力以相救”的血性之师,而曾国藩也就是唯一能指挥调度这样一支部队的统帅,实现了“兵为将有”,开创了近代第一支军阀性质的军队。
湘军
三、看地形
因为要时常采取守势,占据有利地形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曾公非常反对在地图上纸上谈兵,他主张要实地考察地形,选择有利地势来作战(林彪也非常强调看地形)。湘军扎营,一定要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一面临水更好),以免被断绝汲道(无粮尚可坚守几天,无水可是一天也守不住,马谡之败就在于此)。在这个条件下如果能够有高阳之处更好,切忌扎营于低洼潮湿的地方(想想水淹七军)。
有意思的是,这种“防守反击”的战术竟然是太平军最先采用的。在天平天国初期就喜欢凭垒据守,使塞尚阿等清军将领吃尽了苦头,后来的“狗逆”(陈玉成)也最擅长“反客为主”,以至曾胡等人多次叮嘱属下与之作战时要防止堕入起圈套。但是太平军却不能总结他们的经验,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理论化;而这个工作确是曾公来完成的,并且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
除了曾国藩外,还有曾国荃,左宗棠、李续宾、罗泽南、彭玉麟、郭嵩焘、李鸿章、刘坤一等等人物,成为晚清历史显赫的一页。后来的洋务运动也主要由湘军人物一手发起。左宗棠因为收复新疆的壮举,更是被誉为民族英雄。
曾国藩、左宗棠和胡林翼被史学界称为“中兴三名臣”。 主要湘军人物 (包括由湘军发展到淮军的人物):
湘军
湘军 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 湘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主要活动 湖南双峰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也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湘军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镇压了各地的其他起义,挽救了清王朝,但是兵权落入汉族,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为后来北洋军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名臣和幕僚 湘军在镇压晚清的各地农民起义中迅速成长,使晚清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中兴将相十九湖湘”,湘军将领及其幕僚成为当时中国政治、军事舞台的主角。整个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不胜数。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还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如李善兰、徐寿、容闳等),当时他的幕僚多达三四百人。
湘军兵志特点研究
淮北师范大学2014届学士学位论文湘军兵制特点研究学院、专业历史与社会历史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学生姓名李海潮学号20100301012指导教师姓名刘进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014年5月 1 日湘军兵制特点研究摘要:湘军是曾国藩在晚清时创立的一支重要的军队,该军的创立是晚清兵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从国家经用兵的世兵制走向募兵制,遂导致地方权势上升,中央权力下移,湘军兴起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却未幕落在运动之中,其对晚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曾国藩建湘军改弦更张,别树一帜,剔除了八旗、绿营陈旧的一系列弊病,在镇压太平军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对于湘军兵制特点的探讨,本人认为募兵、选将、成军、后勤几大方面作一浅陋分析,窥伺历史本像。
关键字:曾国藩湘军兵制特点Characteristics of Hunan military systemAbstract: Z engguofan’s Hunan is found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an important army , the creation of the army conscripts in late Qing dynasty is a major change . It from countries in fighting the promises to the mercenary system, which hence increase local power, the central power down. Hunan arose in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peasant movement but without curtainfall in campaign, it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in late Qing dynasty. Zengguofan Hunan change, is about to weed out the old army, also the army of a series of il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ppression of Taiping rebels, To recruit for Hunan promi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ussion, I think, Conscription, chengjun, logistics a sets out analysis on several big aspects, watching this like history.Key words: zeng guofan Hunan conscripts characteristics目录一、募兵 (1)二、选将 (4)三、成军 (5)四、后勤 (5)五、影响 (6)六、结语 (6)七、注释 (7)八、参考文献 (8)致谢 (9)湘军是大地主、大官僚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中创建的一支清朝非经制兵。
介绍湖南文化和特色作文
介绍湖南文化和特色作文湖南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南部的中部地区,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省,素有“湘”、“楚”之美誉。
湖南省是南岭之南,洞庭之滨,玉劝之右,剑南之东,名山秀水,风光秀丽,由此形成了湖南独特的地理、人文和民俗特色。
湖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代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具有不可磨灭的文化韵味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以下将重点介绍湖南的文化和特色。
湖南文化的特色湖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这里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湖南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艺术湖南是一个孕育人才的沃土,素有“文化湘军”之称,自古以来就是文学艺术的发祥地之一。
湖湘文化是湖南省的一种地域文化,不仅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湖南省名人辈出,如屈原、刘言史、范仲淹等都继承和发扬了湖湘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饮食文化湖南的饮食文化以辣椒为特色,土特产有辣椒、茶叶、香菇、竹笋、糯米、红薯、茶油、五香豆鼓等,其中最有名的是辣椒。
湖南菜系是中国的八大菜系之一,以其辣、鲜、香、嫩、麻等特点而闻名中外。
湖南的麻辣火锅、剁椒鱼头、臭豆腐、怪味鸭脖都是具有湖南特色的美食。
湖南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是湖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民间文化湖南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有舞龙舞狮、剪纸、布袋戏、湘剧、花灯、民俗活动等。
湖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地,有25项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其中还有很多尚未被列入国家级名录的地方性非遗项目。
4.建筑文化湖南省有大量的古建筑,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省。
湖南的苗寨、土家寨、古城墙、园林、寺庙等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传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其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吊脚楼、湖南境内的岳阳楼、岳麓书院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湖南的特色湖南是世界非遗生态大省,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自然景观绚丽多彩,风光秀丽壮丽。
湘军与淮军关系
湘军和淮军的关系:
淮军是继湘军之后成立的军队,但二者之间又有相互重叠的部分。
淮军成立之初继承了湘军的各项制度,但经过后来的发展,也呈现出与湘军不同的一面,可谓是既继承、又发展的关系。
共同点:1、在营制上,以营为单位,每营500人。
分为陆军营制、水师营制和马队营制三种,其中以陆军营制为根本。
2、在饷章上,湘军饷章和营制一样,分为陆军饷章、水师饷章和马队饷章三种。
在吸取了八旗、绿营士兵饷银过低所造成的弊端教训后,提高官勇待遇,实行高薪养廉政策。
3、在训练上,两者都既注重对士兵进行思想教育,又注重军事训练。
不同点:1、招募的权宜,李鸿章在原有制度上,日渐因时制宜,在招募上了一些改变。
湘军在乡招募,淮军则就当地团练成军。
2、淮军在湘军基础上加强火力,改换军械,即军中使用洋枪,效法西洋。
组建洋枪队。
3、淮军各营除改用洋枪之外,进一步的使用西洋炸炮。
成立炮队。
总而言之,淮军不仅是湘军的一个分支,更是湘军的发展,更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和军事近代化的要求。
湘、淮军所代表的勇营兵制代替了绿营兵制。
虽然勇营兵制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属于过渡阶段,但它也是中国近代兵制变革的开始,之后就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勇营时代,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现代人们了解当时中国的军事兵制状况,对当今我国进行军事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谈湘军
谈湘军唐浩明对湘军的发展脉络进行探索,是很有意思的一桩事。
对湘军的探索不停留在清末的湘军,将前湘军与后湘军串起来把脉,很有意义。
湖南人是应该有责任来深入研究湘军的。
生存在这片火热土地上的湖南人研究湘军也更有优势。
既然是研究,做学问,就要有创造性,有自己的见解,不要墨守成规。
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独创性,如果讲究四平八稳是出不了学问的。
因此,我们鼓励年轻人大胆地探索,只要你有充足的论据和事实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就不要怕别人说你哗众取宠。
本书作者提出了经制湘军的概念,我认为很有意思。
但如果把明线定为经制湘军,我个人认为这种提法还不够明朗。
在清末,朝廷的经制之师只有绿营与八旗部队。
曾国藩的湘军开始只是团练。
湘勇最初还只是民兵组织。
拉到长沙训练的时候,其经费来源一部分由省财政解决,一部分靠自筹。
由省财政支撑的这一块是否可以称之为有编制的湘军?至少到曾国藩打下金陵,湘军的陆军一直没有进入国家编制,湘军水师也是后来才进入的。
湘军出省作战,军饷主要由湖南省财政负责,“厘金”是曾国藩争取到国家政策,在战争地区临时征收,不能叫吃皇粮。
因此,总体上来说,曾国藩的湘军还是民间部队,不是经制之师是,是民间的团练在特殊时期担当国家正规军所做的事情。
而平捻、平西时的湘军,西北和左宗棠湘军,成了国家的经制之师。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湘军也是一样。
辛亥革命的湘军是清廷的在编部队反正,援鄂的湘军由反正部队与新招人员组成。
之后的湘军与它各省如川军、鄂军、桂军一样,是各省的地方武装,是地方军团阀部队。
因此,明线的湘军只能说是吃省财政饭的。
对于湘军的脉络,单纯地以时间为序;可以按照这本书的做法,将湘军分为三个部分,清末湘军,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湘军,走向共和时期的湘军。
我认为,如果从时间和湘军的性质来划分,是更科学的做法。
具体地讲,湘军的发展呈现三个明显的体系。
第一个体系,从曾国藩到左宗棠到刘坤一,湘军由民兵组织(也可以叫民众组织)转为经制之师,这时期的湘军维护的是一个封建王朝,湘军由兴起而强盛到衰败,脉络明显。
湘军在中国的历史意义
湘军在中国的历史意义一、湘军对湖南的影响尽管湘军的初衷是保卫大清,但是它事实上扮演了满清的掘墓人。
正是由于对太平军的胜利,造成了湖南人在江浙和其他重要省份的官吏中占有很大比例。
尽管湘军削减了,但是满清的国家体系却从此由“湖湘文化”的精英及其弟子(像李鸿章等)所主宰。
记得从前看过一本书,书上说:曾国藩的一个朋友曾对他说过一段话,大体是说,尽管曾国藩本人很明智地选择顺从朝廷,交出兵权;但是曾国藩的所为实际上已经造成了对朝廷最大的不忠——剿灭“长毛”的战争使得整个朝廷的框架(特别是各省)基本上为汉族官僚所把持,虽然湘军士兵削减了大半,但是立功的军官却被因功分封到各省去任职(其中湖南人比例最大)。
这种情况比当年吴三桂的“三藩之乱”更可怕,因为此时的清朝已不是“三藩”,而是中原、江南各主要省份都由汉人掌控。
继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之后,还有张之洞、袁世凯等汉族人物掌握重要的朝廷大权。
此时,满清的延续已开始逐步取决于汉族地主和汉族百姓是否还有兴趣对朝廷继续效忠,而中央政府已经无力再像康熙皇帝那样压制地方的反清倾向了。
所以,1905年慈禧太后的所谓改革——“立宪”,在被揭穿其骗局后,清朝最终不免“辛亥革命”的下场。
窃一直以为:“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孙中山先生革命力量的使然,莫如说是满洲贵族为汉族士绅所遗弃——汉族官僚和帝国主义选择了新的利益代理人袁世凯而已。
这一点,其实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就已经命中注定了。
满清或为洪秀全、杨秀清所亡;或为以“湖湘精英”、淮军(及其延续北洋军阀)等“同治中兴”的汉族大臣们所空心化、空洞化——只得苟延残喘。
从此我们看到:满洲、蒙古再未出现精英人才,他们在朝纲中逐步被汉族人所边缘化,开始远离一些权利核心。
一些重要部门的满蒙大臣也多是酒囊饭袋之辈。
譬如说在军事人才方面,满洲再未有象样的人才。
清初,多尔衮那样年少有为的军政俊杰不再复现了。
综观清朝入主中原二百六十八年以来,入关者多倚靠摄政王;退位时,亦为摄政王。
出版湘军的发展历程
出版湘军的发展历程湘军(正式名称为湘军军事委员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支重要军队,以湖南为基地,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
湘军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历了多次转变和变革,成为了一支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军队。
湘军的发展始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在这次革命中,湖南革命组织积极参与,与其他地方的革命组织一起,共同推翻了满清王朝。
辛亥革命胜利后,湖南的军事力量重新组织起来,形成了湘军的雏形。
但湘军的发展并不顺利,一开始面临着种种困难。
中国当时正面临着战乱和内外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湘军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广纳贤才,加强军事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湘军逐渐发展壮大。
特别是在1920年代,湘军加强了对军队的管理和组织,与其他进步的军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湘军也在军事技术和装备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进,提高了自己的战斗力。
19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
面对日本的侵略,湘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抗日战场。
湘军的许多将领和士兵奋不顾身,浴血奋战,为保卫祖国的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如百团大战、长沙会战等,向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顽强的抵抗。
湘军在抗战中的表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
他们勇往直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湘军也因此成为了抗日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军队,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和敬仰。
抗战胜利后,湘军作为一支军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他们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湘军的发展历程不仅是湖南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
他们的奋斗和牺牲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顾湘军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奋发向前,积极进取的军队。
他们在困难的环境中不屈不挠,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湘军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崛起的力量和智慧。
从“三缘”特征比较湘军与新建陆军
姜桂题、 倪嗣冲、 田中玉、 莆曩匦 等, 也委为新军将领; 此外,
对后 来军事学堂 和留学 归 国的学生 , 如王士珍 、 段祺瑞 、 国 冯 璋、 李钝等 , 袁世凯 同样 常收作义子或 门生 , 并分 别任马步炮 工辎 营哨各官 。这 些人都是 “ 忠实可靠” 的奴 才。
和新建 陆军进行 比较 。
度。可以说 : “ 在 三缘” 特征方面 , 因儒学化程 度不 同 , 虽然两军都发 展壮大到足 以推 翻清王朝 统治 , 但湘军趋 于做维 护旧道统 的忠实奴仆 , 而新建 陆军 则中意于改朝换代 。 [ 关键词 ] 湘军 ; 新建陆军 ; 地缘 ; 血缘 ; 业缘
[ 中图分类号 ] K 5 22
一
、
相 同点
( 选将 。新建 陆军选将 和湘 军一样 , 是集地 缘 、 一) 都 血 缘和业缘为一体的 。 对于湘军 , 首先 坚持 同省 同县 的地域 标 准 , 足本 省 。 立
( ) 二 选兵。湘军 和新建 陆军的选兵都具 有地 缘色彩。 1 地域 限制 。湘军士 兵 的来源 , . 早期 全都 是湖南 人 , 且
第 1 第 3期 2卷 21 0 0年 5月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 n lo o ilS in eo n n M e ia ie st o r a fS ca ce c fHu a dc lUn v riy
V0 . 2 No. 11 3 Ma y201 0
力量 , 而袁世凯的新 建陆军经 过发 展壮大 , 最终推 翻 了清 竟
王朝 的统 治。这 当中, 究竟存在着怎样 的差异 ?这是一个 饶 有兴趣的问题 , 下面 笔者将从 “ 三缘 ” 征 的新视 角 对湘 军 特
湖南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与军事变革
湖南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与军事变革湖南,位于中国中南地区,历史悠久,曾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历史长河中,湖南不仅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政治家,还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和军事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湖南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战役和军事变革,展示湖南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巴陵之战巴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于公元208年。
当时,东汉末年,中原乱战不断,湘江以南的湖南地区被孙权和刘备势力争夺。
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曹操亲自带领大军南征,欲借湖南地区作为支援力量,巩固自己在中原的统治地位。
巴陵之战发生在湘江畔的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境内),曹操率领大军与孙权的水军交战。
由于孙权事先得知曹军行踪,他事先布下埋伏,一举击败了曹军。
这场战役的结果,使得曹操的南巡计划彻底失败,也为孙权在江南地区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巴陵之战展示了湖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湘江及其两岸地区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军事争夺的重要战略要地。
同时,巴陵之战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水上文化的交汇,湖南地区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湖南农民战争湖南农民战争,又称湘军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军事变革。
这场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起义军以湖南农民为主力,对抗清朝统治。
湖南农民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统治腐败和农民的贫困。
在这个时期,湖南地区农民生活困难,地主剥削严重,加之天灾频繁,使得湖南农民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积聚。
1884年,湖南地区爆发了一连串农民起义,他们自发组织,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这些农民起义逐渐蔓延开来,形成了湖南农民战争。
湖南农民战争对中国历史和军事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使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速。
农民起义使得社会各阶层对清朝统治的信心丧失,为后来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基础;其次,湖南地区的农民起义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力量,为中国农民战争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组织模式,对于中国近代军事变革具有启示意义。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之七——湘军的崛起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之七——湘军的崛起日本只花了短短不到40年,就完成了从封建贵族“小一统”向封建专制“大一统”、以及从的封建专制“大一统”向资产阶级社会的转变。
但是这种转变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进行了20年的改革。
然而在这20年中,从1868年到1887年,工业虽然迅猛发展,但是工业产值的数额其实很小,仍然处在缓慢爬升阶段,国家财政收入的80%来自地税,农业仍然是日本最重要的产业。
20年中,农业劳动力从1718万人减少到1700万人,仅减少了4%。
可以说,从倒幕运动结束到“明治维新”结束,虽然日本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极为迅猛,在主要城市中茁壮成长,但是在日本这片土地上,农业仍然占据了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
在广大的农村,封建等级土地制度虽然已经被废除,但是带有浓厚封建经济色彩的租佃农业制度成为了地主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而且土地兼并有强化的趋势,地主和佃农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这和北伐战争之后的中国如出一辙。
经历了辛亥革命,封建专制“大一统”的清王朝被推翻。
去除了封建桎梏,工商业在城市中迅猛发展。
然而,在广大农村,以租佃制度为主要形式的土地经济制度仍然广泛存在,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变,地主和佃农的矛盾十分尖锐。
和仍然十分重要的农业相比,新生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仍然显得十分弱小,这也是中国革命必须要以农民兄弟作为同盟军的原因所在。
“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和北伐战争之后的中国的社会状况不是本文要探讨的对象,上述文字只是想说明,“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和北伐战争之后的中国的社会状况处在同一历史阶段,从“黑船来袭”到“明治维新”结束的日本历史,和从“鸦片战争”到“北伐战争”结束的中国历史在某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日本只花了短短不到40年,就完成了从封建贵族“小一统”向封建专制“大一统”、以及从的封建专制“大一统”向资产阶级社会的转变。
而在很早的2000年前就已经完成从封建贵族“小一统”向封建专制“大一统”转变的中国,却花了接近9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其中的一个过程,相形之下,似乎慢了一点。
人文特色浓郁的湘乡湘军将领
人文特色浓郁的湘乡湘军将领文丨刘铁铭文/刘铁铭湘乡是湘军将领之乡。
湘乡将领的儒将才识、家族传风、血性精神,是他们突出的人文特色。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才,不同时代造不同精英。
湘乡自古就是孕育社稷大梁的圣地,湘军时期湘乡籍将领的素质和战功,既表现了本乡本土的地方性格,又富有时代意义的人文特色。
将领之乡在湘军这支劲旅中,湘乡籍将领人数之多,声誉之大,战功之著,任职之高,可谓居湘军之首。
据同治《湘乡县志》记载,从咸丰三年到同治八年(1853~1869),湘乡将领共有7886人(笔者注:该志开局于同治八年二月,以后将领无法查实)。
这些将领分为两类:一类是武勋文职,包括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运同、郎中、同知、知州、州同、知县、通判等文官,计358人。
另一类武勋武职,包括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武官,计7528人。
其中有总督、巡抚8人,布政使、按察使、道员39人,知府、知州、知县283人,提督183人,总兵417人,副将、参将1132人。
同治县志还记有阵亡和病故的义勇21335人。
在湘乡众多的将领中,有32人载入了《清史稿》人物列传。
他们是:朝廷“五部”侍郎、钦差大臣、两江和直隶总督曾国藩,浙江、江西、湖北和陕西四省巡抚、陕甘和两江总督曾国荃,云南巡抚、云贵总督刘岳昭,浙江巡抚、陕甘总督杨昌浚,首任新疆巡抚、钦差大臣刘锦棠,广东巡抚蒋益澧,陕西巡抚刘蓉,湖北和安徽巡抚李续宜,布政使李续宾、彭毓桔、刘连捷、蒋凝学、陈湜、李光久,按察使张运兰、萧启江,道员罗泽南、王珍、王开化,提督张诗日、刘松山、肖孚泗、李祥和、萧庆高、萧庆衍、周宽世、胡中和、何胜必,直隶州知州刘腾鸿、曾国华,知府刘腾鹤,著名爱国外交家曾纪泽。
湘军本非朝廷制军,是一支地方武装,从将领至兵卒以湖南人为主体,尤以湘乡人居多。
湘军出省作战后,虽招募了一些外籍兵士,但湘军的主体成分始终没有改变。
按照湘军组建的原则,先设官,由统帅选拔将领;后募兵,由将领招募士卒。
简述湘军军制及其优劣资料
转型时代的军事尝试——以湘军兵制为例谢之玉2014111236摘要:湘军是清政府被太平天国运动摧撼,行将就木之时由曾国藩一手成立并发展壮大的一个私人军事集团。
作为一支军队,湘军从1852年成立到1864年消灭太平天国再到1868年全部解散的16年的生命中,它的兵制是维持这支队伍在无数战斗无数胜败中走下去的唯一保障,也是作为地方军队的湘军在战斗力和组织力等方面超越同时期的国家正规军旗营、绿营的根本原因。
本文将从湘军兵制中基础的营制、募兵将制、战略战术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得出湘军兵制在这三个方面的优劣。
本文认为,湘军的兵制是晚清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军事上的一次尝试,它试图通过对旧式的军事思想加以生发,形成新的军事组织来替代腐朽的旗营、绿营抵御内患。
湘军的营制能够使部队成为一个相对有效使用的整体,最大限度发挥士兵的作战能力;而湘军的募兵将制使湘军摆脱了旗营绿营的腐败习气,并通过“人情关系”维系部队;湘军战略战术是因势制宜,结合敌我双方的情况而得出的,正确的战略战术确保了湘军在整场战争中的胜利。
关键词:湘军、兵制、军事改革一、湘军产生的背景太平天国战争是湘军产生的根本原因。
自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自1852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天京),在1年的时间里,面对清政府的重重围剿,从起义时的数万乌合之众发展到号称百万之师,坐拥当时中国半壁江山。
这是与太平军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清政府的节节失败有着紧密联系的。
19世纪50年代,在近代化的新式陆军尚未建立,战斗力较强的士绅团练部队还只是维持一方安定的、没有形成大的规模的时候,清朝所仰仗的主力部队即八旗和绿营是完全不可靠的。
康雍乾盛世的长时间和平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朝廷整体上文恬武嬉、闭目塞听、落后自大、得过且过,反映在军事上就是军队的懈怠无力、贪污腐化盛行;缺乏正规的军事教育系统,从军官到士卒几乎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军事训练,军人应有的军事素质、技术和意识更无从谈起;军队的后勤状况极其糟糕:武器装备严重落后、陈旧、原始、缺乏统一性;军队后勤情况非常落后,没有近代军队所应该拥有的一系列后勤人员和设施包括辎重部队、工程部队、专业的军事医疗人员等。
中国近代军事制度史 第三章节 湘军兵制资料-
■ 5、具有巨大人才优势和宣传优势。
11/25/2023
18
四、湘军建立的经过
■ 1、决策 ■ 2、湘军成立的经过 ■ 3、湘军的作用和影响
11/25/2023
19
■ 积极作用:
■ 第一、军制改革方面。
■ 第二、重用文人为将官,开辟了文人治军的新 风尚。
夕。 · 二、从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至1895年甲午战争清政
府惨败。 · 三、1895年甲午战争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1/25/2023
15
· 勇营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 第一、草创时期。曾国藩在湖南湘乡知县朱
孙诒所练湘勇和江忠源所练“楚勇”基础上, 加以整顿训练,独树一帜。 · 第二、兴盛时期。
■ 第三、湘军成功后,一大批功臣担负了清朝统 治集团个部门的要职,使统治阶级内部的格局 发生变化,一个以汉族士大夫为中心的以中小 地主阶级为主干的势力集团开始形成。
■ 第四、湘军使得湖南在全国引人注目。
11/25/2023
20
消极作用:
■ 第一、造成了湖南绅权的加重。 ■ 第二、湘军成功后,几乎所有士兵都被裁汰回
乡。这些散兵游勇成为危害社会的一种因素。
11/25/2023
21
13
对湘军的影响:
· 从湘军的直接渊源来看,湘军起自湘乡乡团。 · 从湘军募兵的特点来看,吸取了乡兵的经验教训。 · 在战术上湘军继承了乡兵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作
战原则。
11/25/2023
14
三、勇营的类型
· 晚清80年的军事制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 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850年太平天国起义前
湘军文化也是永州的文化名片:“无湘不成军,无永不成湘”,湖湘文化之源
湘军文化也是永州的文化名片:“无湘不成军,无永不成湘”,湖湘文化之源湘军文化也是永州的文化名片:“无湘不成军,无永不成湘”,湖湘文化之源陈瑜走进永州很多县区农村,都能看到保存较完好,规模宏大,雕梁画栋、风格别致的古民居群,就会让你产生对古民居的探究,其中大部分都是湘军将领的豪宅!在永州有著名的柳文化、舜文化、瑶族文化、理学文化、女书文化,其实还有湘军文化。
翻开一段历史,就翻出一段历史的辛酸,感觉自己的心境也特别沉重,尽管窗外的阳光透进来,但我却感到衣服不遇寒的冷!曾经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却似云烟,消失殆尽,尽管有意翻出来,整理出一点什么来,却感觉不到一丝丝欣喜,几经动笔,几经停顿,一个个身披黄马褂的壮士悲寂的脸上略过阵阵阴凉,是该忘记乎?还是该纪念乎?是让它石沉史海,还是一层层剥露出来?近期看过的电视剧《曾国藩魂断太平》又激起我写这文的欲望,不管怎么样,他们是有魂的,有一种“耐得烦,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精神在支撑着一个庞大体系的形成!也许这就是精神!湘军,一个特定年代,特别时机的特定产物,本该是一个维护地方治安的团练武装——湘勇,谁也没想到会发展成左右朝廷局势的集团,要求更名为“湘军”,就凭着一群儒生和一伙农民组成的“乌合之众”,后来竟成为老百姓爬升仕途和发财的最好途径,让湖南三湘四水的青壮男人趋之若鹜!我不想去评价湘军是帮助了满清政府,消灭了农民起义军,维护了专制皇权的统治,也无须去唠叨湘军将士每到一处大肆抢掠等恶劣行径,我只想寻觅一种精神,从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发展,湘军成为湖南人的精神动力,至今湖南人对此仍然非常自豪,并把湖南社会各种方面的人才和现象称为“湘军”。
如文艺湘军、体育湘军、出版湘军、电视湘军等。
这就是精髓!经查阅大量文史,《湖南省通志》、《永州府志》、《湖南氏族源流》、《湖南人物库》、《清代官员档案全编》以及永州各县民国、清代县志,永州籍湘军有三大家族集团:一、席宝田“精毅营”领衔席氏家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厚德树人笃学致用****************************************************************** 遵义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系别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专业历史学年级2010级姓名袁飞学号 10410301052指导教师王佳翠2014年 4月 6日指导教师成绩评定表姓名学号论文题目主辩教师成绩评定表姓名学号论文题目答辩情况记录表浅析湘军的特点及其影响袁飞摘要: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为曾国藩湘军的诞生奠定了契机。
湘军的创建,曾国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曾国藩则通过这支靠宗族关系、师生情谊、朋友之谊、姻亲关系建立起来地主武装,使自己的个人威望以及势力扶摇直上,从而到达其政治顶峰。
成就了一代中兴名臣。
曾国藩与湘军对整个晚清也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湘军;特点;影响湘军,建立于晚清太平天国兴起之际,有的人也称之为湘勇。
是曾国藩在“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1]这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方性武装。
湘军因其自身独特的渊源、特点,对晚清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湘军的起源1851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面对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太平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
这时,清政府派出了当年他们引以为豪的八旗以及绿营去对付太平军。
满人在入关以前,迫于生计和生存的压力,都练就了一身的骑射功夫。
满人能够得以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这一本领。
尤其是八旗军,他们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更是为清军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在入关成为统治阶级,拥有在政治、经济上的一系列特权,已经告别了以前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时代了。
也就无需再发扬所谓的艰苦奋斗精神了。
应及早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现今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整日无所事事、仗势欺人、贪污成性、贿赂成风、赌博、遛狗、斗鸡、骄奢淫逸之徒。
早已不复当年之勇。
而绿营和八旗的情况也不相上下,且制度严重老化,已经不适应战争的需要。
试想,用这样的军队前去与太平军交火,结果显而易见,无需多言。
鉴于八旗和绿营的无能,清朝统治者深感要靠他们剿灭太平军已无望。
于是鼓励各省操办团练,并希望借此来剿灭太平军。
1853年,曾国藩因其母亲去世,丁忧在家。
[2]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团练。
鉴于旧军队的各种恶习难改以及战斗力低下等情况。
曾国藩认为办团练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
于是他决定改弦更张,组建一支新式军队,湘军的序幕由此拉开。
湘军的基本单位是营,后来又在营的上面增设了统领进行管理,统领的手中掌管着几个营。
统领们都归曾国藩管辖,听命于他们的最高统帅曾国藩一人。
在每个营中设有营官一个,哨官四个,士兵五百个,后勤人员180人,总共算下来,一营的兵力为685个人。
这是仿照明朝戚继光的营制编制成的。
士兵们使用的兵器是由曾国藩向帝国主义买来的火枪,山炮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湘军还编有水师,每营共470人。
每营除配备有近战的刀矛,火枪外,同时还配备有远战的大炮。
军务处和粮台,是掌管全军的军务和后勤的地方。
在募兵方面,曾国藩也是有讲究的。
让长官自行募兵,以达到上下相互熟悉,层层控制的目的。
募兵的主要对象是青壮年农民以及读书人,这样的士兵在成兵速度快,并且战斗力强,军队素质较好。
对士兵进行详细登记,如籍贯、年龄、家庭情况等。
通过保甲制度的形式将士兵固定下来,这可以预防士兵的逃匿,以及方便以后的遣返。
曾国藩在加强士兵的训练之外,还向士兵灌输忠勇奋发,尽忠报效,绝对服从长官命令的思想,以加强思想控制。
所谓的服从长官命令,也不过是要所有的士兵都要服从他曾国藩,听其一人的号令。
让士兵成为其忠实的信徒,为其卖命。
到1854年,曾国藩的练兵已卓见成效,练成陆师15个营,水师15个营,共计17000多人。
[3]湘军已初具规模。
并在随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壮大。
成为镇压太平军的急先锋。
湘军成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屠杀起义人民的直接执行者和刽子手,忠实地为清王朝卖命。
成为曾国藩的私人武装,为其今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政治资本。
曾国藩用起义农民的鲜血和生命,构筑起通往政治高峰的阶梯。
也可以说是湘军成就了曾国藩一生的荣华富贵。
二、湘军的特点(一)地域性换句话说,也就是湘军士兵都是乡里乡亲的。
据记载,曾国荃曾经回湘乡招募士兵。
他曾经说过,所选的士兵最好是离他家附近几里的地方,稍微远点的人他都会觉得不可靠。
另外,根据《湘军兵志》介绍,在湘军士兵当中,湖南籍的士兵占总人数的80%左右,而其他籍的士兵则只占其中的20%左右。
湘军当中的士兵以湖南籍占多数,而且将领也是湖南人占多数。
在后来,从湘军中走出来的总督有13个,巡抚也多达13人,此可谓是一大盛况,是其他军队所不能比拟的。
湘军乃是名副其实的湘军。
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曾国藩认为,由本地招募来的士兵,语言、习俗较为相似,有利于训练,方便管理。
此时的湖南也在太平军的打击范围之内,湘籍士兵还负有所谓的保卫家乡之使命,斗志较高,勇于命令,战斗力较强。
而且,这些应招来的士兵大多都是宗族,姻亲,师生关系。
他们都由自己的长官招募而来,前途命运与各自的长官息息相关,都对他们惟命是从,这就加强了曾国藩对湘军的控制,将绝对领导权牢牢掌控于自己一人手中。
(二)书生带兵清朝时期的官制规定,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基本上是沿用了文武分途这一制度。
也就是说,读书人就只能在朝中担任文职官员,武人则是担任武职。
这也算得上人尽其才了,更有点因材施教的味道。
其中,用文人担任武职,或是用武人担任文职的现象也有,只不过是少之又少。
然而,在湘军中用文人领兵的现象则是比比皆是。
据资料显示,湘军在列的将领,可以作为参考的179人之中,作为读书人出身的104人,占这当中人数比例的58%。
以武途出身的75人,占参考人数比例的42%。
在这179中,做统帅的三人都是读书人出身,在幕府当中的高职人员15人,也出自书生。
统领13个人当中,读书人有八个,武人只占5席。
分统43个人,其中读书人占28席,武人占15席。
帮办10个人之中,读书人占9席,武人仅占一席。
人数都以读书人居多,而武人居少。
只有营官98个人之中,读书人占41席,武人占57席。
仅此一职,武人的人数比重优于书生。
在这几项官职之中,幕僚以及帮办向来是文职,由文人担任,暂且不论。
就统帅、统领、分统、营官级几武职来说,统帅乃是军队之首领,由江忠源,胡林翼,左宗棠三个人担任。
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读书人出身。
统领,乃是一军之大将,其中虽不缺乏武人,但他们都是由曾国藩,左宗棠等文人选拔,培养出来的,因此,也就不能单纯地将他们定性为武人(从晋身方式看)。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在湘军中,担当高级将领的都是读书人,而武途出身出身只不过是担任一些中下级军官罢了。
这些读书人出身的高级将领大多属于地主阶级,湘军便被牢牢地掌控于这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手中。
以读书人领兵,可以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攀进统治阶级的高层。
众所周知,在清朝,总督,乃是一高级职务,湘军将领便是这些职务的常客,据记载,湘军当中官至总督、巡抚的各有13人。
他们的升官发财得益于曾国藩及其湘军,同时,又壮大了曾国藩和湘军实力和影响,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封建性强湘军的人际关系,是依靠封建关系来维系的。
在招募士兵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同乡关系。
曾国藩在创立湘军水师的时候,曾对朱尧阶说过:”水手须招至四千人,皆须湘乡人,不参用外县的,盖同县之人易于合心故也。
”[4]咸丰五年,赵玉班曾经带来一支湘乡籍的军队,有500个人。
曾国藩认为如果将这500人独立自成一军,但是人数却不够,如果将这500人依附于由平江人组成的平江营里,那样又会显得不伦不类。
这更加说明了曾国藩希望自己手中的士兵但是同乡,这样方便自己控制。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他招募士兵,不但只招募湘乡人,而且是离自家越近的越好,对这样的部队越是满意。
在湘军的干部任用方面,除了要是同乡关系之外,更是利用师生、姻亲关系来笼络人心,扩张自己的实力。
统帅湘军的左宗棠就是曾国藩的学生。
湘军陆军当中,当属罗泽南一部的实力最强,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这支部队的营官,都是罗泽南的学生。
罗泽南带兵到湖北,这时担任湖北省巡抚的是胡林翼,胡林翼见到罗泽南便迅速地和他结成了师生关系,拜罗泽南为老师。
后来,罗泽南在武昌战死,胡林翼推荐李续滨接替了罗泽南的职位。
这到不是因为李续滨的能力有多强,只是因为李续滨是罗泽南的弟子。
胡林翼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罗泽南,更是亲上加亲。
曾国藩和罗泽南也是亲家,曾国藩的女儿嫁给了罗泽南的二儿子。
并且,曾国藩与部下的郭嵩焘,李续宜等人也是亲家关系。
[5]湘军便是以同乡、师生、姻亲关系来作为维系纽带的。
同时,他们之间还有着共同的追求,升官发财。
曾国藩在编练水师之时曾让士兵天天背水师得胜歌,其中有两句是仔细听我得胜歌,升官发财乐呵呵。
这两句便是他们追求的真实写照。
湘军在打战的时候更是杀人放火,抢夺无所不用其及。
曾国藩对部下的贪污,行贿也是听之任之。
在用人方面,曾国藩集团也本着内举不避亲的准则,大力任用私人。
这些,就是这些自封为抱道君子的所作所为。
曾国藩还运用中勇奋发,尽忠报效,绝对服从官长的封建思想教育士兵,为自己造势。
另外从湘军的起源来看,他本身就是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生。
维护满清反动统治,这就决定了他的封建性与落后性。
由此可见,封建性是湘军的最根本属性。
三、对晚清制度的影响(一)兵制方面清军得以入关,靠的是骁勇善战的八旗,加上后来的绿营,这两者共同构成了清朝中前期的统治中坚。
然而,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湘军得以迅速崛起,继而取代了绿营的地位。
这是因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绿营制度的衰老和跟不上战争的节奏等一系列弱点暴露无遗。
而湘军的制度则是根据绿营的制度加以改革的,因此,湘军的制度迅速替代了绿营的地位。
其次,从营制方面来讲,绿营的编制不统一,各支军队所拥有的兵力也不一样。
遇有战事,军队是合并成的,这样的军队号令不统一,训练不一致,战斗力自然不会强。
而湘军则是根据戚继光的束伍成法建立的,有营,有哨,而且各营各哨的人数统一,营官由统领统一指挥,统领则听命于大帅曾国藩一人,系统分明,编制齐全,号令统一,训练有素。
战斗力较强,这也在一方面决定了湘军将会取代绿营的地位。
再者,从湘军和绿营的军饷分明来讲,绿营的军饷较少,基本上不能养活家人,绿营的士兵们不得不寻找其他的职业谋求生计。
湘军和绿营则大为不同,他们都为本地子弟兵,负担较轻。
而且他们的军饷比绿营士兵军饷多达三倍,湘军不会过多地牵挂家室,可以集中精力操练。
在战时湘军所用的军费也要比战时同等数量的绿营的军费低了不少,这就减轻了国家和人民的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