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与清末军队的近代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军与清末军队的近代化
主讲人:郁亮
`
中国近代化军队之父——淮军
十九世纪中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继湘军之后出现 了又一支凶悍的汉族地方武装,这就是李鸿章的淮军。这 支军队创建于清王朝内忧外患之际,维系着晚清政府的命 运,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李鸿章的政治命运。在风起云 涌的世界近代化背景下,淮军的创立者在救亡求变的心理 作用下,排除传统守旧势力的干扰,采购和运用西方先进 的武器装备,采用西洋军队训练方法变革传统的军备和军 制,由此揭开了清末军队近代化的序幕。
(3)形势的需要
其时中国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十分有利于淮军。东南地区,太平天 国余部仍坚持斗争;中原地区,捻军力量正日益发展壮大;西北地区陕 甘少数民族的起义如烈火冲天。国内如此动荡不安,正是各地急用兵时。 正在这时,由曾格林沁统帅的剿捻军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此时是既无后 继之重兵,又无统兵之大将,眼前的军队只有淮军能百战百胜,只有李 鸿章是可以依靠的将帅。因而剿捻的重任自然落到李鸿章和淮军身上。 此后,淮军成为清政府国防上不可缺少的武力。
淮军的创立及其发展
1、创建淮军的背景 2、李鸿章得势及淮军的创建 3、淮军的发展
淮军的发展
(1)曾国藩欲以淮代湘的愿望 (2)李鸿章的策划 (3)形势的需要 (4)主要战事记
(1)曾国藩欲以淮代湘的愿望
早在李鸿章援沪之前,曾国藩就致书李鸿章:“阁下与各营官 必须形影不离,卧薪尝胆,朝夕告诫,俾淮勇皆成劲旅,皆有誉望。 目下可使合肥健儿慕义归正,将来可恃淮勇以平捻匪,而定中原。” 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将来是要靠淮军来对付捻军。此时,曾国藩 实力大涨,深受满贵猜忌,他感觉到在此形势下湘军不宜发展,想 以淮军代替湘军。“淮勇气方强盛,必不宜裁,而湘勇则宜多裁速 裁。”
(4)主要战事记
平定苏南 平复捻军
基隆大捷
镇海保卫战 镇南关大捷 黄海海战 威海卫之战
淮军向近代化军队的转型
1、从营制上看 2、从兵器上来看 3、从训练上看
1、从营制上看
淮军初建时,营制规章全部效仿湘军, 其兵勇也由将官自行招募,每营500人,营 辖前、后、左、右四哨辖队,装备上每营仅 用抬枪、小枪百余支。其余的都用刀、枪、 剑、戟等冷兵器。1862年,淮军到上海伙同 华尔率领的“洋枪队”与太平军作战时,李 鸿章深感洋枪队训练有素,武器锋利,其战 斗力远在淮军之上。
4、淮军的建立,使中国的军制发生了变化,而 且为中国新式陆军的创建作了准备
在清朝,正规军为兵,非正规军为勇。清绿营中 早有兵勇之分。绿营兵为世袭制,国家有一定的兵额, 兵有籍册世代按籍顶替,勇则遣散。湘军的兴起标志 着勇营制的出现,而淮军的兴起则是他的延续和发展。 从此,国防重任基本上由淮军承担,这一变化的影响 是相当深远的。淮军的装备和训练开创了中国军队近 代化的先河,然而淮军的训练只练军事技术而没有培 养军人的精神,有很大的弊端,以至于在后来的甲午 中日战争中覆灭。淮军中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了 这些弊端,产生了建设新式陆军的构想,这也为袁世 凯编练北洋新军作了铺垫。
结论
李鸿章的淮军就是在这个背景中发展起来的,虽然他的目的是镇 压农民运动,但是这支军队毕竟冲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开始了向近 代化军队的转变。淮军实践了从军队装备的变革,逐步深化军队体制 的变革,改变旧有营制,采用西法练兵和建立后勤供应系统,并兴办 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军用企业。李鸿章还领导组建了中国第一支近 代化海军——北洋海军,为中国军队增加了新的军种,使海陆军联合 作战成为可能。这一系列军事实践基本上适应了当时世界军事制度的 变革,使清朝的国防力量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3、为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踏入仕途的捷径
清王朝实行的是科举制,但能中举的却很少,而淮 军幕府的设置,为众多知识分子和有才干者提供了一条 步入仕途的捷径。按照清朝的制度,道府以下文官,副 将以下武官,督抚有权奏请升调或罢免。但最后决定权 在皇帝手中。然而,经过农民战争的冲击,地方用人权 实际上被督抚掌握。后来有淮军背景的督抚就有十人。 如:钱鼎铭、郭嵩焘、刘铭传、王凯泰等。可见只要进 入幕府,便有机会重用。这对于想取得功名的知识分子 来说的确是一条捷径。
(2)李鸿章的策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李鸿章是清廷汉族大员,对他来讲,要想保持在清政府中的地位, 淮军就是政治砝码,所以曾国藩保留淮军的决策,正合其愿望。在此 基础上,李鸿章更进一步向清政府提出自己的主张,即要求变革兵制, 讲求军务,使中国早日富强。李鸿章言词冠冕堂皇,实质上是为淮军 能保留下来找借口。李鸿章抓住外患日益严重这一点,向清政府施加 压力。他在给御使陈廷经的信中说:“惟鸿章所深虑者,外国利器强 兵,百倍中国,内则在狎处辇彀之下,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实能持我 短长,无以扼其气焰。”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举国上下正 急谋练兵自强,李鸿章从外患上立论,自然很有说服力。
2、从兵器上来看
淮军的鸟枪在与太平军的洋枪交战时 自然落败。李鸿章认为,要想战胜敌人, 必须改进武器装备,购买洋枪。1862年冬, 淮军开始改用西洋新兵器,之后所属部下 陆续改进武器装备,使用洋枪。到1865年 冬,整个淮军全部改用洋枪。当时淮军出 发北上抗拒捻军及留防江南全军勇夫共五 万余人,约有洋枪三四万杆,开花炮队四 营。
结论
十九世纪中期,是传统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并 逐步卷入世界近代化运动的开端。两次鸦片战争给中 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这种灾难又给国人以 精神上的强击与震撼。中国的有识之士如: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从头破血流的失败、牺牲和屈 辱中,看清了自身的因循、麻木积习;从坚船利炮与 刀矛弓箭,鸟枪土铳的比较中,看出了“天朝上国” 的破洞与衰象。这些由失败产生的警觉化为 了变革的 起点。他们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继承鸦 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 技”的思想,并极力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
2、汉族地主势力的上升
主要表现有:其一,政治上开始与中央分庭抗礼。 1856年10月,清政府准备调李鸿章去陕西镇压回民起 义,李鸿章公开表示拒绝,清政府也无可奈何。1870 年,清政府准备命令淮军将领刘铭传督办陕西军务, 为此李鸿章代为直言,要求清政府“破除常格,兼任 地方,事权归一。”语气逼人,大有要挟之意。其二, 经济上与中央争夺财源。突出表现为厘金和关税问题 上。淮军的主要军饷是海关税收和厘金,所以在与太 平军和捻军作战时,地方督抚大肆截留这两项收入, 用作军饷。战事结束之后也不愿放弃这一重要财源。 其三,军事上已不完全听命于清朝,企图占据一方, 保存实力。使清朝的官僚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逐渐的汉 化。
淮军的作用与深远影响
1、支撑晚清国防三十年
2、汉族地主势力的上升
3、为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踏入仕途的捷径
4、淮军的建立,使中国的军制发生了变化, 而且为中国新式陆军的创建作了准备
1、支撑晚清国防三十年
淮军的兴起就是在清八旗军和绿营无法抵御太平军的 进攻下出现的,所以说淮军一开始就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 统治。之后又在剿捻的斗争中屡建奇功,为清政府所依赖。 后清朝边疆危机四起,淮军又承担起支撑国防的任务。 1880年,中俄因伊犁发生争端,清政府命淮军北调巩固国 防,后由于清政府通过和谈签订《伊犁条约》,北调的淮 军驻防于北洋。1882年,朝鲜内乱,淮军将领张树声调吴 长庆率军开赴朝鲜,平定内乱。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淮军开始承担西疆的防卫。虽然中法战争不败而败,那时 政治原因,但军事上的成功是值得肯定的。从以上可以看 出,淮军对晚清的国防是十分重要的。
3、从训练上看
淮军的训练是一种西洋式的军事技术的训练。 这种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兵器的使用方法; 二是西洋军队的操练规制。其目的是要学西洋军队 枪炮的施放准则,与临敌的整齐静肃。也就是说, 这种训练要一模一样地模仿西洋军队的形式,所以 当时称为“洋操”。 另外,面对日益紧张的海防危机,李鸿章又抽 调一部分淮军将领组建北洋海军,这支海军成为中 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