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与清末军队的近代化
凤凰大视野 《大清淮军》 全部解说词
凤凰大视野大清淮军全部解说词大清淮军:巨款请“叫花子”兵保卫上海2010年02月02日 10:47凤凰网专稿核心内容:19世纪中叶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使大清帝国风雨飘摇。
1862年初,太平军在连克宁波、杭州之后,忠王李秀成统率12万大军包围了上海。
从某种角度说,上海的争夺关乎未来中国的命运。
就在此时,一支"叫花子军"乘着火轮船悄悄登陆了上海,这就是由李鸿章一手创建的淮军。
依靠这支仓促组建的部队,李鸿章能改变上海的命运吗?凤凰卫视2月1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解说:1862年的年初,上海人在战争的恐惧中,迎来了一场巨大的暴风雪,飞雪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就连黄埔江居然也结冰封冻,可以行车走马,这场不期而至的暴风雪实属罕见,不过,对上海人来说,比严寒更可怕的是太平军就要攻打上海了。
自从太平军发动大规模的东征战役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便势如破竹,横扫江浙,东线的清军节节溃败。
1861年11月,太平军在连克宁波、杭州之后,忠王李秀成统率12万大军,呈三面七路之势,兵临城下,剑锋所向直指上海。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紫禁城中,刚刚通过政变夺取清廷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也同样忧心忡忡,密切关注,要求确保上海。
从某种角度说,上海的争夺实际上成了1862年的焦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一次举足轻重的角逐。
窦文涛:大家好,欢迎来到《凤凰大视野》,从今天开始一连两周,咱们播出一部算得上是大制作的纪录片,这纪录片,是从中国近代史上一支有名的军队聊起,这军队跟晚清重臣李鸿章那关系太深了,没错,正是淮军。
这故事得从148年前的那个清明节说起。
1862年的清明节这一天,话说那天,几艘挂着英国旗的火轮船靠近上海码头,上海人码头上还迎接,船是运兵的船,里头的兵,他算是兵吗?他不算国家的正规部队,而是刚刚组建起来的乡勇,这算地方团练嘛,没错,这正是淮军。
上海人这个深受重围,当然对这个救兵很高地期待,但是啊,船靠了岸,这淮军大兵一个个走出来的时候,上海人有点瞧不明白,说这帮人哪儿来的呀,首先说这个枪,是七短八长,穿这衣服是七长八短,叫号褂,这号褂胸前是一个淮字,背后是一个勇字,淮军的乡勇。
晚清军队的近代化变迁——新建陆军对湘淮勇营的继承与发展
含着因时而变 、 不可泥古的成分 , 因此能在借鉴西方 成 队押 夫 。若 贼 在前 , 则七 成 队走 前 , 锅 帐 担子 走 中 以三成 队在后 押之 。若贼 在 后 , 则 以三成 队走 前 , 之 后推 陈 出新 。这 就要 比全 盘 照搬 湘制 、 甚 至在 武 器 间 , 装备改进之后仍无实质性变革的淮军 , 更得“ 束伍” 理 押锅 帐担子 同行 , 留七 成 队在 后防贼 。” [ ) 这就 意味 念 的精 髓 。正是 这 种发 展性 继 承 , 使 得新 建 陆军 能 被 着每营必须拨出约百余人的兵力来押护夫役。所以长 视作一支近代军队, 而不似其前身定武军一样仍循 旧 夫人数过多将从整体上 降低军队的机动能力 与作战 新建 陆 军做 了一定 程度 的改 制, 沦为一支武器装备更为先进 、 完全仿照西方操法 效能 。不 过在 这一 点上 ,
2 0 1 3年 7月
社会 科 学家
S oCL L S CI ENTI S T
J u l y . , 2 0 1 3
( 第 7期 , 总第 1 9 5期 )
【 历史 纵横 】
( N o . 7 , Ge n e r a l No . 1 9 5 )
晚清军队 的近代化变迁
众 所周 知 , 新 建 陆军 同湘 、 淮军 之 间有着 相 当深 基 于此 。 ” 【 l _ 所以“ 束伍” , 就是 建立 适 当的军 队 编制 以 厚的渊 源 。但 讨论这 个 问题 的论著并 不 多见 。有些对 便 于管 理 和指挥 , 有 效地发 挥其 作 战能力 。曾 国藩正 二者进 行 比较研 究 的文章 则 略显粗 放 , 关 于 新建 陆军 是 本着 这 一 理 念创 建 了湘 军 。他 在 记叙 建 军 缘起 时 对湘淮 勇 营某些 特定 理念 、 制 度等 方 面的发 展性 继承 说 : “ 略仿 戚元 敬 氏成法 , 束 伍练 技 。” [ 2 1 曾 氏将 “ 束伍” 并 没有 进行 详细 考察 。因此 , 有 必要 经 由一些 具体 的 作 为湘 军创 练 的一大原 则 , 主要 在救 清朝 绿 营军 制之 理 念与 制度 的对 比分 析来 审视 二者 之 间的联 系 , 并于 弊 。绿营制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军队为各省抽调凑 这 种前后 比较 中一 窥 中国军队近代 化 的轨 迹 。 成, 无编 制可 言 。王 闽运批 评绿 营军 队 “ 军 兴 调发 , 而 将帅 莫知 营制 。被调者 , 辄 令绿 营将官 营出数十人 , 多
试论晚清军事变革对近代社会转型之影响
试论晚清军事变革对近代社会转型之影响陈 越摘 要: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由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全方位社会转型,军事变革与社会转型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解读晚清军事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更好的理解那段历史。
关键词:军事变革;社会转型;近代化;晚清中图分类号:E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05)03-0117-05作 者:陈 越,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训练部参谋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生活的各阶段、各层面发生整体性的变革,它包括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的变迁,其实质是传统体制适应现代功能,从一种稳定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稳定状态,从传统型!获得现代性!的转化过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主要是从晚清开始的,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诸多层面近代化的过程。
期间,军事变革在社会转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晚清军事变革是近代社会转型的先导社会转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军事自然也不例外。
在军事领域,军事变革贯穿晚清以来军事发展全过程,推进着军事近代化的转型进程。
同时,它又启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带动了其它社会领域的转型,充当了近代社会转型的先导。
军事变革承担社会转型的先锋,这是由封建中国社会结构超级稳定的现状决定的。
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发展完善,社会结构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旧势力面对近代文明麻木不仁,顽固守旧,社会转型阻力大,社会肌体内部自然转型在中国特殊的情况下,是极困难的。
在西方列强的野蛮侵入下,在近代文明冲击下,老朽落后的封建中国的社会转型已不可逆转。
而在军事领域这种大国王权的思想通常却可以表现激进,容易突破常规,能够脱离传统文化和体制的羁绊,充当社会政治变革的马前卒。
特别是晚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下,为挽救其封建统治危机,军事领域首先冲破一成不变的停滞状态,开始变革。
经历了鸦片战争,林则徐、魏源等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率先认识到中西军事的差距,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林则徐还提出了建立一支海军的构想。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赵权(北京科技大学2015级理科实验班1501班)摘要:本文以中国近代以来各个时期中国军队的发展为线索,以中国所经历的反侵略战争为主要内容,概述了中国军人在反侵略斗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清末,太平天国,湘军,淮军,北洋军阀。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抗争史。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队和军人。
他们不管是拿着大刀还是用着洋枪,只要抗击过外敌入侵,他们就是中国军人。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制式军队为“八旗与绿营”。
“八旗”建立于清兵入关之前,它是满族人特有的兵民合一与军政合一的制度。
后由于兵源的问题,增加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而绿营是以进关后俘虏与归降的汉族军队整编而成的。
八旗创建之初,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之一,但到了晚晴时期,由于腐败和鸦片问题,八旗与绿营已经没有多少战力。
就拿曾经十分精锐的键锐营来说,到了晚晴,有一年练习打靶,每人10发子弹,全部中靶者全无;而马术本是八旗的强项,但是,健锐营却“十人上马半数落,呲牙裂嘴腿骨折”。
清末时清朝常备军曾达到120万左右,如此大的基数,当然也是有一些精锐的,比如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
但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导致武器装备及其落后,所以僧格林沁虽然誓死抗击侵略者,但任然落败。
之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酿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悲剧。
至此,清军再无可战之兵。
鸦片战争后,巨额赔款是人民负担加重,再加上两广地区的天灾不断,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生。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但它又和以往的不同。
之前的农民起义都是内战,说到底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但太平天国运动却承担着反帝的任务,所以它也算是中国的军队。
也正因为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受到了帝国主义和晚晴政府的联合打击,最终失败。
起义初期太平天国所面临过的困难巨大,所以军队纪律严谨,作战勇敢,取得大好形势。
但随着起义部队不断壮大,特别是在攻克南京后,高层将领就开始懈怠起来。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太平军威淮系兴衰近代合肥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太平军威淮系兴衰近代合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扩张,地处内陆的合肥也慢慢地受到影响。
特别是1877年芜湖正式开埠后,合肥的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自然经济结构加速解体,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变,至20世纪初合肥的整个经济社会面貌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也对合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平军在合肥曾取得了两克庐州、三河大捷等辉煌战绩。
而以合肥人李鸿章为核心的淮军和淮系集团的兴衰,不仅是合肥地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而且也是影响晚清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合肥向近代社会转变鸦片战争以前,合肥的经济结构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大农村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得相当紧密,大多数农家过着男耕女织、自筹衣食的生活。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开始侵入中国,使中国沿海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但在1877年芜湖正式开埠之前,由于合肥地处华东内陆腹地,洋货的输入较少,合肥地区的自然经济结构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同时合肥又是太平军与清军反复较量、斗争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连绵不断的战争,清朝军队的掳掠,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合肥地区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甚至“有百里无人烟者”,庐州府城极度萧条。
据光绪《庐州府志》记载,自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至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的65年间,庐州府五州县人口由351万减至140万。
1877年,根据中英《烟台条约》,芜湖正式开埠,标志着帝国主义对安徽直接经济入侵的开始。
芜湖开埠后,外国“冒险家”、商人纷至沓来。
他们在芜湖设立各种商行,雇佣买办在安徽各地收购农副产品,又把各种洋货倾销到各地。
合肥四乡均有外国洋行的代办商号。
商号利用买办资本推销鸦片、棉纱、棉布、煤油等商品,同时压价大量收购农畜产品。
仅合肥城内和丰乐河两处就设有收购庄20多处。
有的洋商专门在合肥周围以每斤10元钱的价格收购鸭毛,运至上海,经粗加工后运到德国汉堡、柏林等地,供制造床垫之用。
近代史考试论文 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
本科生考试论文论文题目: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姓名:学号:班级:1班年级:2012级专业:法学学院:法学院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3年 6 月12日作者声明本考试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
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因本毕业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成果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作者专业:法学作者学号:作者签名:20 年月日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XXXLi Hongzhang and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X, XX2013年6 月12日摘要李鸿章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毁誉参半。
本文试从军队近代化的角度来分析近代李鸿章对我国军队近代化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入手,首先根据各个文献,总结并提出近代化军队的特点,然后,就淮军与北洋水师的特点与之进行比较,并最终得出结论:淮军只能算是“半近代化”的陆军,北洋水师在可以算是“近代化”的海军,而李鸿章在中国军队近代化中功不可没,他不但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并且也连带着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与以往的论文使用模糊的“近代化”“军队近代化”“近代化军队”的概念不同,笔者首先就利用文献资料给出了近代化军队的特点,并且阐明“近代化军队”与“军队近代化”的关系,然后以此为理论基础,探讨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关系。
关键词:近代化;军队;李鸿章AbstractLi hongzhang is a person with much controversy, and he gets both praise and blam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Li hongzhang…s influence on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in terms of th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begins from the building-up of Huai army and North-ocean navy, and firstly sums up the features of modernized military and then compares the features of Huai army and North-ocean navy with them one by one; finally this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Huai army is an “half-modernized” army and North-ocean navy is a modernized navy. And Li hongzhang…s contribution can‟t be neglected. He not only push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military heavily but also push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This paper‟s innovation place is that this paper does not use the obscure concept “modernization””modernized military””military modernization”like former papers. Author firstly gives some features of modernized military by summing up many papers, and sets forth the relation between “modernized military” and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then basing on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 hongzhang and China‟ military modernization.Key words: Modernization; military; Li hongzhang目录引论 (1)一、军队近代化的概念 (1)二、李鸿章在军队创建上的作为 (2)三、李鸿章与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关系 (5)结语 (6)主要参考文献 (7)附录 (8)附录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建议 (8)后记 (9)引论李鸿章,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据我们所学的历史来看,李鸿章多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比如在《马关条约》的签订中,李鸿章就是中方的代表。
区域文化视角下淮军的兴起与发展研究——基于淮河文化的考察视角
区域文化视角下淮军的兴起与发展研究——基于淮河文化的
考察视角
郭静;汪翔
【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1
【摘要】淮军作为兴起于晚清安徽地区的地方性武装力量,带有较强的区域性色彩,其形成发展、军队兵源、营制体制、精神特质等,均受到淮河流域社会文化的影响。
南宋以来淮河频发的水旱灾害,以及晚清时期太平军对两淮流域的侵犯,迫使皖北民
众穷则思变,促成淮军的兴起。
淮军营伍的组成、将领的来源、从军的旨趣等,在一
定程度上凸显了他们所根植的淮河地域文化中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
淮军在东航援沪后突破传统军伍规制,逐渐转向西化,一方面受当时国内外时势影响,另一方面亦离不开淮河流域变革求新的文化基因和淮军将领拙朴务实的观念。
【总页数】7页(P10-16)
【作者】郭静;汪翔
【作者单位】合肥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19
【相关文献】
1.北京文化经济的融合与兴起——基于文化经济规划文本视角的历史考察(1996~2007)
2.区域优势红色文化资源视角下的价值观教育——基于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
的考察3.文化产业视角下的祠堂文化建设研究--基于江西宜春的民俗学考察4.社会转型视角下淮河流域治淮政策历史演变研究--基于ROST文本挖掘系统的分析5.区域视角下淮河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基于河南省信阳段的调查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日军事近代化比较
中日军事近代化之比较宫玉振19世纪60年代,面对着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中国和日本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契机,开始了各自的军事近代化运动。
但是,几乎同时起步的中日两国军事近代化,结局却大为不同。
日本迅速赶上了西方列强,成为军事强国,而中国的军事近代化却陷入停滞状态。
甲午战争是对中日两国军事近代化成果一次实际的检验,战争中日本获得胜利,而中国一败涂地,这是为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对两国军事近代化的对比考察,揭示其症结所在。
一中日两国军事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客观环境是相似的:第一,两国的军事近代化,都是在东西方的军事较量中被迫起步的。
在中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1856一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西军事的两次正面对抗。
西方列强近代化的坚船利炮毫不留情地摧毁了封建帝国所能动员起来的军事力量,战争的惨败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深,同时也使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军事文明的价值。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首先揭示出军事近代化的命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亲身体验到近代枪炮威力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提出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①,“西洋诸国以火器为长技,欲求制驭之方,必须尽其所长,方足夺其所恃”的主张②,并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从而掀起了以“自强”为旗帜的军事近代化运动。
在日本,从19世纪初期开始,英、俄、法、美等国的战舰亦多次叩关,日本的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中英鸦片战争的消息传到日本后,在日本引起了很大震动,高岛秋帆等人上书长崎奉行,要求采用西方人炮充实防务。
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柏利率领四条“黑船”组成的舰队来到日本,要求日本开港,这一事件又一次震惊了日本朝野,军事上的巨大反差迫使幕府撤销了200多年前颁布的“禁止制造大型船舶”的命令,井开始向荷兰购买军舰,部分强藩也开始制造西式武器,1863年英国舰队炮轰萨摩藩的中心鹿儿岛,1864年英、法、荷、美四国联合舰队又炮轰长州藩的下关。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
李鸿章,字子黻、渐甫,号少荃,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其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
他主管晚清国事数十年,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外国侵略者的大买办,出卖国家主权的卖国贼;另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倾力于国家富强的实干家;各执一辞,大相径庭。
阐述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李鸿章的近代化活动中国近代化始于何时?历史学家在近代化的研究中,有从鸦片战争算起者;也有认为是由戊戌变法开始;更多的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谓的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开始时算起。
我认为后一种比较近乎事实。
讲到洋务运动不得不跟李鸿章联系起来。
纵观整个洋务运动全过程,不难发现,在众多的倡导组织洋务活动的官僚中,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只有李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
有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创造的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
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
不过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李鸿章所建企业皆为官督商办体制,企业初建之时官府没有实力独立创办,便与民资合作。
待企业步入正轨,官府便想方设法排斥民资,形成官府独霸企业。
由于连年战乱政府不断从企业中抽离资金、强加冗员,长期的政策保护又使企业暮气沉沉。
这些重病缠身的企业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和民族资本的崛起难逃悲剧命运。
李鸿章虽然是从科举之道上走出来的封建士大夫,思维上受到了种种束缚,有着一些过失,然而其识见,用梁启超的话说,在同朝大官中“无人可以望李之肩背”,他的功劳也是不可被抹杀的。
1、引进西方军事工业,建设近代化国防。
1862年,淮军首先接受近代军事装备与训练,这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肇始。
1865年,他在上海开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接管了天津机器局。
淮军的兴衰对中国近代化军事的影响
78
进,装备的前进致使淮军开始受到清政 府的重视 并 且 淮 军 在 全 国 的 军 事 地 位 页逐渐提高。
清季淮军系统表
清季淮军系统表以合肥人李鸿章为核心的淮军和淮系集团是晚清时期的一支重要的军事、政治集团。
在其全盛时期,淮系集团成员执掌中枢重权和地方政事,对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局势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淮军是为了镇压太平军而产生的一支军事力量。
从1861年12月起,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开始招募庐州团练筹建淮军,以对抗太平军。
淮军的招募办法效法湘军,即由大帅选拔统领,由统领选拔营官,营官选拔队长,队长选拔勇丁,其显著特征是兵为将有,以将立军。
1862年初,由李鸿章招募的刘铭传、张树声、潘鼎新、吴长庆任营官的4营,赶到安庆集中。
后曾国藩又调拨湘军程学启2营、新募湘军4营和亲兵2营,充实新军。
1862年3月4日,李鸿章偕同曾国藩到安庆校场检阅各营,淮军正式宣告成立。
淮军甫成,适逢上海士绅赴安庆请兵,以解上海孤城之危。
4月5日至5月29日,驻安庆的淮军约9000余人陆续搭乘英轮到达上海。
清廷随即于1862年5月13日任命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
入沪后,李鸿章集领兵、筹饷两项权力于一身。
他充分利用当时军事形势的发展,迅速扩军。
他对当地防军大力裁汰整编,并又针对苏南太平军中皖籍将士较多的状况,积极进行策反,招降纳叛。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淮军便在最初13营的基础上,陆续增加了30多个营号。
此后,李鸿章通过回乡募捐、发展水师、大量引进洋枪洋炮和采用西方国家的治军方法加以训练等手段,继续经营、扩充淮军实力,使之成为中国第一支较为系统地接受西方先进武器装备和技术的军队。
李鸿章率领淮军在上海外围及苏南战场与太平军正面作战,随即又充当镇压捻军的主要力量。
平捻后,淮军于1868年开始裁军,共裁去马步军50营,但仍保留相当力量,计有75营,总兵力约5万余人。
从1870—1898年期间,是淮军充当国防军的阶段。
在甲午战争中,淮军士气低落,一败再败,在总体上呈衰败之势。
1898年,袁世凯的“新建陆军”练成后,淮军作为国防军的历史即告结束。
李鸿章凭借淮军的力量而位登显要,他自1862年组建淮军并东援入沪,担任江苏巡抚成为地方大员起,一直到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后去世,在近代政坛活动了整整40年。
淮系集团与近代化军事人才的培养
2o O 9年 O 8月
淮 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0U RNAL 0F HUAI EIPROF S 0NAL AND TECH NI B ES 1 CAL C 0LLE GE
Vo . . 18 No 4
A ug O .2 O9
逝 世 后 宣 告 瓦解 ” 1 _ l 。
1军 事 外 国 语 学 堂 。 李 鸿 章 在 刚 开 始 创 办 军 事 工 业 . 和 创 立 淮 军 的 过 称 中 , 深 感 当 时 中 国外 语 人 才 的 缺 乏 , 就
虽 然 当 时 清 政 府 已在 1 6 8 2年设 立 了 京 师 同 文 馆 , 还 是 满 但 足不 了当时军事上对 外语人 才 的缺乏 。所 以, 16 在 8 3年 ,
学 堂 并 没 有 严 格 遵 循 这 个 规 律 , 以 我 根 据 淮 系 集 团 所 创 所 办 的近 代 军 事学 堂 的 目 的 把 它 分 为 三 类 : 是 军 事 外 国语 一 学堂 ; 是水师学堂 ; 是陆军学堂 。 二 三
系 各 个 领 域 和 部 门供 职 的人 , 可 视 为 淮 系 的 成 员 ’1 , 都 ,] 可 r
按 照马 昌华 先 生 在 著 作 里 对 淮 系 集 团 概 念 的 界 定 及 其 存 在 时 间 的界 定 , 系 集 团 一 个 包 括 范 围极 广 的政 治 集 淮 团 而且 随着 李 鸿 章 的 逝 世 而 瓦 解 。但 我 在 本 文 所 要 论 述 的 主要 是 甲 午 战 前 的 淮 系 集 团 而 且 是 把 淮 系 集 团 作 为 一 个 军事 集 团 来 研 究 , 究 它 与 晚 清 军 事 人 才 近 代 化 的 关 研 系 。从 淮 军 创 立 到 甲 午 战 争 爆 发 , 段 时 间 里 淮 系集 团在 这
淮军将领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腐朽的清王朝的无法依靠正规军抵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
淮军就是在这种下背景下兴起。
在曾国藩指示下,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了一支军队。
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所以定名为“淮军”。
淮军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前身,曾是清朝的主要国防军淮军在对太平天国和捻军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众多优秀将领。
他们或出任封疆大吏,巩固国防抵御外辱。
或投身洋务运动,探索富国强兵之道。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淮军的主要将领包括张树声、刘秉璋、刘铭传、潘鼎新、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刘铭传,刘秉章,丁汝昌,就是淮军将领的代表。
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
出生在安徽肥西县一个农民家庭。
是淮军众多将领之中,名气最大,传奇最多的一位。
青年时代的刘铭传劫富济贫,流落江湖成为官府追捕的要犯。
太平天国兴起之后,刘铭传加入淮军,追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因战功显赫而一路高升。
因为同僚排挤辞官回乡。
刘铭传在家阅读中外书籍,眼界和思想得到很大的提升,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中法战争爆发之后,刘铭传卖了家里的地,带着100多位同族子弟赴台抗法,率军重创法军,取得了台湾保卫战的胜利。
1885年,清王朝正式在台湾建省,刘铭传成为台湾首任巡抚,在任职巡抚的六年内,刘铭传巩固海防,建设交通,兴办新式企业,发展商务,提倡新式教育。
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全面推进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使台湾的面貌焕然一新。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占领台湾,刘铭传抱恨去世。
刘秉璋,晚清重臣,淮军名将。
字仲良,安徽庐江人。
刘秉璋胸怀大志,青年高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成为淮军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
后来由于国家动乱,投笔从戎,被李鸿章重用,逐步成长为淮军的高级将领。
中法战争时期,刘秉璋任浙江巡抚,他加强海防,统一调遣,炮击法军战舰,指挥了著名的镇海保卫战,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1886年,刘秉璋任四川总督,查办“重庆教案”。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反馈区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2.据统计,长江流域原有大中型帆船16 000只左右,它们承担着长江客货运业务。1860年代,“数千艘帆船便被逐入支 流”;到同治年间,已是“长江轮舶横行,价贱行速,民船生意日稀,凋零日甚”。这一变化过程反映出 ( ) A.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内河航运主权遭破坏 C.长江流域经济的萧条 D.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
平均日工资(银元) 11.43 1.773 0.886 1.746 0.652 0.207 0.166
折合中等米(市斤) 357.28 55.41 27.69 54.56 20.38 6.47 5.17
7.B 根据所学,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属于官办军事企业;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洋匠的平均日工资远高于中国工匠,体现出 该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对洋工洋匠的依赖,B项符合题意。洋务企业对外国工匠主要是生产技术方面的依赖,企业的 经营活动仍由中国人主持,排除A项;中国早期近代化企业是在生产技术方面依赖西方,C项“殖民地化”说法夸大;洋务 军事企业采用的主要是封建生产关系,D项“照搬”一词不妥。
西方军队装备时间 1866年 1879年 1877年 1864年
淮军装备时间 1873—1874年
1879年 1873年 1873年
答案
5.B 据表中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淮军注重装备新式武器,部分新式武器的装备甚至先于西方国家,这说明淮军的武 器装备走向近代化,故选B项。淮军的建立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淮军装备新式武器,部分新式武器的装 备甚至先于西方国家,但整体上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淮军装备新式武器,不能得出其军 制现代化,排除D项。
9.学者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时指出,1890年,中国的GDP(经济总量)仍然高于日本,但是现代制造业仅 占GDP的0.1%,武器严重依赖进口;中国铁路的营业里程只有10千米,而日本已达2 349千米。材料反映出的问题是 () A.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尚未开始 B.近代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C.社会制度是国家国防力量提升的关键 D.工业结构的落后制约着军事实力的提升
淮系督抚与晚清河南近代化的起步
铭、 涂宗瀛 、 倪文蔚 等出任河 南巡 抚 , 们或 与湘 、 系 他 淮 关 系密切 , 或本身就属于淮系。在李鸿章 的支 持和帮助 下 , 对河南 的军事进行改革 , 河工 中引进新 工具 、 他们 在
新材料 , 开启 了河南近代化之门。
、
开创豫 军装备 近代化
继任豫 抚李鹤 年与 曾国藩关 系密切 , 奏 起 曾国 曾“
自咸 丰 三 年 太 平 军 北 伐 , 南 即 陷 入 清 军 与 太 平 河
军、 捻军 的拉锯战 之 中, 河南巡 抚英桂 虽 曾被成 丰帝任
① 王定安 : 求阙斋 弟子记》 中 国史学会 主编 : 中 《 , 《 国近代 史资料丛刊 ・ 军》 1册 , 捻 第 上海人 民 出版社、 上
C HEN D e—p I el g
( eate t f oic adLw, i#i a oee Pndn a 6 02 hn ) D pr n lis n a Pn n n C l g , igi ̄h 47 0 ,C ia m oP t  ̄h l n
Ab ta t o e n r fHu iG o p ito u e d m e p n , e o l , e ma eil s wela ee rp i e a d sr c :G v r o so a r u n rd c d mo e w a o s n w tos n w t r ,a l st lg a h l ; a n n r fr d amy s s m ,i e r io so o g h n u g u , h c e e te b gn i go d e i t n i n rv n e eo me r y t e n t eg n T n z i d G a x w ih w r e in n mo r z i He a P o i c , h f a n h f n ao n n
例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例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洋务运动是清王朝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采取的所谓自救运动。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强大风暴,使清王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的困境中,中国锁闭的国门已被西方列强的炮舰冲开,封建地主阶级中的一些人惊呼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作为清政府的封疆大吏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被西方侵略者的淫威吓怕了,同时也看到了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发达的工业技术。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在力保“和局”的条件下,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以“剿发捻”“勤远略”,从而产生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风行三十年,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
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因而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在筹办军事工业的进程中,由于耗资巨大,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济。
近代中国洋务派理论家,第一位驻外国公使郭嵩焘主张办矿务、修铁路、兴电讯等,寓“求强”于“求富”之中,认为“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
于是洋务派又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着手筹办民用性厂矿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
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大约创办了二十几个民用企业。
其中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民用企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招集商股作为资本,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作为商品销售于市场,以牟取利润。
这些民用企业的性质“无论是采取官督商办的形式,还是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都明显的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这些企业采取了机器大生产,引导了大量的机器设备与技术,同时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生产出了自己的工业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淮军与清末军队的近代化
淮军与清末军队的近代化淮军与清末军队的近代化摘要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继湘军之后出现了⼜⼀⽀凶悍的汉族地⽅武装,这就是李鸿章的淮军。
淮军缘湘军制,但因其使⽤了西⽅先进的武器装备,采⽤西⽅军队的训练⽅法,从⽽超越湘军,开启了清末军队近代化的先河,对中国近代军制的演变产⽣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淮军李鸿章军制近代化Huai Army Corps and the Army Modernization of later QingAbstract In the suppression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after continued Xiang army appeared an cutthroat Han Nationality local armed forces, this was Li Hongzhang' Huai army corps . Because it has adopted the western advanced weaponry and the training method. Huai army corps come from Xiang army military system, surmounted Xiang army, opens at the end of the settling army modernize the beginning of a matter, has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Chinese modern military system evolution.s Huai army corps.Key word Huai Army Corps Li Hongzhang military system modernization⼗九世纪中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继湘军之后出现了⼜⼀⽀凶悍的汉族地⽅武装,这就是李鸿章的淮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军的创立及其发展
1、创建淮军的背景 2、李鸿章得势及淮军的创建 3、淮军的发展
淮军的发展
(1)曾国藩欲以淮代湘的愿望 (2)李鸿章的策划 (3)形势的需要 (4)主要战事记
(1)曾国藩欲以淮代湘的愿望
早在李鸿章援沪之前,曾国藩就致书李鸿章:“阁下与各营官 必须形影不离,卧薪尝胆,朝夕告诫,俾淮勇皆成劲旅,皆有誉望。 目下可使合肥健儿慕义归正,将来可恃淮勇以平捻匪,而定中原。” 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将来是要靠淮军来对付捻军。此时,曾国藩 实力大涨,深受满贵猜忌,他感觉到在此形势下湘军不宜发展,想 以淮军代替湘军。“淮勇气方强盛,必不宜裁,而湘勇则宜多裁速 裁。”
(4)主要战事记
平定苏南 平复捻军
基隆大捷
镇海保卫战 镇南关大捷 黄海海战 威海卫之战
淮军向近代化军队的转型
1、从营制上看 2、从兵器上来看 3、从训练上看
1、从营制上看
淮军初建时,营制规章全部效仿湘军, 其兵勇也由将官自行招募,每营500人,营 辖前、后、左、右四哨辖队,装备上每营仅 用抬枪、小枪百余支。其余的都用刀、枪、 剑、戟等冷兵器。1862年,淮军到上海伙同 华尔率领的“洋枪队”与太平军作战时,李 鸿章深感洋枪队训练有素,武器锋利,其战 斗力远在淮军之上。
结论
李鸿章的淮军就是在这个背景中发展起来的,虽然他的目的是镇 压农民运动,但是这支军队毕竟冲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开始了向近 代化军队的转变。淮军实践了从军队装备的变革,逐步深化军队体制 的变革,改变旧有营制,采用西法练兵和建立后勤供应系统,并兴办 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军用企业。李鸿章还领导组建了中国第一支近 代化海军——北洋海军,为中国军队增加了新的军种,使海陆军联合 作战成为可能。这一系列军事实践基本上适应了当时世界军事制度的 变革,使清朝的国防力量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4、淮军的建立,使中国的军制发生了变化,而 且为中国新式陆军的创建作了准备
在清朝,正规军为兵,非正规军为勇。清绿营中 早有兵勇之分。绿营兵为世袭制,国家有一定的兵额, 兵有籍册世代按籍顶替,勇则遣散。湘军的兴起标志 着勇营制的出现,而淮军的兴起则是他的延续和发展。 从此,国防重任基本上由淮军承担,这一变化的影响 是相当深远的。淮军的装备和训练开创了中国军队近 代化的先河,然而淮军的训练只练军事技术而没有培 养军人的精神,有很大的弊端,以至于在后来的甲午 中日战争中覆灭。淮军中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了 这些弊端,产生了建设新式陆军的构想,这也为袁世 凯编练北洋新军作了铺垫。
(2)李鸿章的策划
李鸿章是清廷汉族大员,对他来讲,要想保持在清政府中的地位, 淮军就是政治砝码,所以曾国藩保留淮军的决策,正合其愿望。在此 基础上,李鸿章更进一步向清政府提出自己的主张,即要求变革兵制, 讲求军务,使中国早日富强。李鸿章言词冠冕堂皇,实质上是为淮军 能保留下来找借口。李鸿章抓住外患日益严重这一点,向清政府施加 压力。他在给御使陈廷经的信中说:“惟鸿章所深虑者,外国利器强 兵,百倍中国,内则在狎处辇彀之下,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实能持我 短长,无以扼其气焰。”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举国上下正 急谋练兵自强,李鸿章从外患上立论,自然很有说服力。
淮军与清末军队的近代化
主讲人:郁亮
`
中国近代化军队之父——淮军
十九世纪中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继湘军之后出现 了又一支凶悍的汉族地方武装,这就是李鸿章的淮军。这 支军队创建于清王朝内忧外患之际,维系着晚清政府的命 运,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李鸿章的政治命运。在风起云 涌的世界近代化背景下,淮军的创立者在救亡求变的心理 作用下,排除传统守旧势力的干扰,采购和运用西方先进 的武器装备,采用西洋军队训练方法变革传统的军备和军 制,由此揭开了清末军队近代化的序幕。
3、从训练上看
淮军的训练是一种西洋式的军事技术的训练。 这种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兵器的使用方法; 二是西洋军队的操练规制。其目的是要学西洋军队 枪炮的施放准则,与临敌的整齐静肃。也就是说, 这种训练要一模一样地模仿西洋军队的形式,所以 当时称为“洋操”。 另外,面对日益紧张的海防危机,李鸿章又抽 调一部分淮军将领组建北洋海军,这支海军成为中 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结论
十九世纪中期,是传统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并 逐步卷入世界近代化运动的开端。两次鸦片战争给中 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这种灾难又给国人以 精神上的强击与震撼。中国的有识之士如: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从头破血流的失败、牺牲和屈 辱中,看清了自身的因循、麻木积习;从坚船利炮与 刀矛弓箭,鸟枪土铳的比较中,看出了“天朝上国” 的破洞与衰象。这些由失败产生的警觉化为 了变革的 起点。他们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继承鸦 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 技”的思想,并极力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
(3)形势的需要
其时中国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十分有利于淮军。东南地区,太平天 国余部仍坚持斗争;中原地区,捻军力量正日益发展壮大;西北地区陕 甘少数民族的起义如烈火冲天。国内如此动荡不安,正是各地急用兵时。 正在这时,由曾格林沁统帅的剿捻军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此时是既无后 继之重兵,又无统兵之大将,眼前的军队只有淮军能百战百胜,只有李 鸿章是可以依靠的将帅。因而剿捻的重任自然落到李鸿章和淮军身上。 此后,淮军成为清政府国防上不可缺少的武力。
Hale Waihona Puke 3、为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踏入仕途的捷径
清王朝实行的是科举制,但能中举的却很少,而淮 军幕府的设置,为众多知识分子和有才干者提供了一条 步入仕途的捷径。按照清朝的制度,道府以下文官,副 将以下武官,督抚有权奏请升调或罢免。但最后决定权 在皇帝手中。然而,经过农民战争的冲击,地方用人权 实际上被督抚掌握。后来有淮军背景的督抚就有十人。 如:钱鼎铭、郭嵩焘、刘铭传、王凯泰等。可见只要进 入幕府,便有机会重用。这对于想取得功名的知识分子 来说的确是一条捷径。
淮军的作用与深远影响
1、支撑晚清国防三十年
2、汉族地主势力的上升
3、为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踏入仕途的捷径
4、淮军的建立,使中国的军制发生了变化, 而且为中国新式陆军的创建作了准备
1、支撑晚清国防三十年
淮军的兴起就是在清八旗军和绿营无法抵御太平军的 进攻下出现的,所以说淮军一开始就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 统治。之后又在剿捻的斗争中屡建奇功,为清政府所依赖。 后清朝边疆危机四起,淮军又承担起支撑国防的任务。 1880年,中俄因伊犁发生争端,清政府命淮军北调巩固国 防,后由于清政府通过和谈签订《伊犁条约》,北调的淮 军驻防于北洋。1882年,朝鲜内乱,淮军将领张树声调吴 长庆率军开赴朝鲜,平定内乱。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淮军开始承担西疆的防卫。虽然中法战争不败而败,那时 政治原因,但军事上的成功是值得肯定的。从以上可以看 出,淮军对晚清的国防是十分重要的。
2、从兵器上来看
淮军的鸟枪在与太平军的洋枪交战时 自然落败。李鸿章认为,要想战胜敌人, 必须改进武器装备,购买洋枪。1862年冬, 淮军开始改用西洋新兵器,之后所属部下 陆续改进武器装备,使用洋枪。到1865年 冬,整个淮军全部改用洋枪。当时淮军出 发北上抗拒捻军及留防江南全军勇夫共五 万余人,约有洋枪三四万杆,开花炮队四 营。
2、汉族地主势力的上升
主要表现有:其一,政治上开始与中央分庭抗礼。 1856年10月,清政府准备调李鸿章去陕西镇压回民起 义,李鸿章公开表示拒绝,清政府也无可奈何。1870 年,清政府准备命令淮军将领刘铭传督办陕西军务, 为此李鸿章代为直言,要求清政府“破除常格,兼任 地方,事权归一。”语气逼人,大有要挟之意。其二, 经济上与中央争夺财源。突出表现为厘金和关税问题 上。淮军的主要军饷是海关税收和厘金,所以在与太 平军和捻军作战时,地方督抚大肆截留这两项收入, 用作军饷。战事结束之后也不愿放弃这一重要财源。 其三,军事上已不完全听命于清朝,企图占据一方, 保存实力。使清朝的官僚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逐渐的汉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