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传媒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传播学期末背诵整理
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时代与时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1、示现的媒介系统2、再现的媒介系统3、机器媒介系统大题: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相对自主性不断增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制约作用不断增大。
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
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是这个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
体外化信息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
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表达和理解功能: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符号解读则是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不仅如此,传播对象对传来的信息做出反映——反馈的过程也伴随着在符号解毒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
传达功能: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
思考功能: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是人脑中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仪式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
人在思考知己,首先要有思考的对象和关于对象事物的只是,而这些都是以形象、表象或概念等符号形式存在与人脑之中的,因此,思考本省也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什么是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见解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成,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符号人类用以表达和解读意义的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化载体。
2.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3.把关人指的是新闻传播选择过程中取舍传播内容的组织或个人,包括政府、传媒组织、编辑和记者等。
4、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5、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读者、听众、观众都属于受众的范畴。
9、5W模式5W模式包括控制研究、文本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具体地说,就是研究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10、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p61)11、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12、流言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13、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通过机械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
14、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5、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16、新闻价值对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所作的价值判断。
17、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的个人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二、简答题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传媒社会学复习资料
传媒社会学复习资料传媒社会学是研究传媒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探究了传媒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传媒的作用。
该学科涵盖了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传媒形式,以及与传媒相关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本文将提供一些传媒社会学的复习资料,以帮助读者巩固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一、传媒与社会1. 传媒对社会的影响:传媒作为信息传播渠道,对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传媒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是传媒社会学的重要内容。
2. 社交媒体与网络社会: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传媒行为和社交方式。
探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个人、社会关系以及传媒生态的影响是传媒社会学的研究重点。
3. 媒介理论:媒介理论是传媒社会学的基础理论框架之一,它探究了媒介对信息传递和接收的影响。
例如,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消息”的观点,认为媒介本身就是一种影响社会的消息。
二、传媒与社会群体1.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用于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传媒形式,如广播、电视和报纸等。
研究大众传媒的影响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媒对社会群体的塑造作用。
2. 少数媒体:少数媒体相较于大众传媒在影响范围和受众数量上存在一定的限制。
然而,少数媒体也可以在特定领域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如小众报刊对特定群体的阅读和信息获取。
3. 媒体效应:媒体效应研究媒体对观众行为和意识的影响。
包括社会认知理论、媒介心理学和社会行为理论等,都是传媒效应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传媒与社会问题1. 媒体多样性与垄断:媒体多样性是指传媒领域中信息的广度和多样性。
垄断则指少数传媒机构垄断了绝大部分信息资源。
传媒多样性和垄断对社会的影响是传媒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2. 媒体与政治:媒体在政治中的角色是传媒社会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它关注媒体在政治活动和决策中的作用,以及政治力量对传媒的控制。
3. 媒体与社会认同:媒体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对社会认同和身份建构起着重要作用。
传媒社会学研究了媒体如何影响个人和集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的认同。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好)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好)第一章总论1、什么是传播?定义:所谓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传播的三环节:信息的传达、信息的接受、信息的反馈2、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贡献哈罗德.拉斯韦尔(三功能说)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他的政治宣传和战时轩轩研究代表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2)提出“5W”模式,是我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必然出现谈到的入门理论3)他可以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谐调功能、传递文化遗产功能)4)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贡献:1)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2)通过搜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调查方法论3)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过程,提出了传媒的弱效果论,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等著名观点,对于认识传播过程和效果有重要意义库尔特.勒温(把关人理论)贡献:1)他拥有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变成重要研究目标的思想方法2)理论上创立了场论,开创了群体传播对于个人行为的效果的研究3)提出了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提供圆满解释4)他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创性人物卡尔.霍夫兰贡献:态度的改变1)源于科学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2)人口集中——城市人口的集中造就了规模化的信息需求3)政治和战争的需要:二战时知识分子的迁移;战时宣传的需求第二章传播原理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经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4个阶段从动物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五点: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2)人类语言它的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有逻辑性3)人类语言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4)人类语言没有外部刺激的时候也能自主发音5)人类的音声带有节奏和韵律,并能欣赏这种节奏和韵律2、传播的四大功能拉斯韦尔提出的“三功能说”+(赖特补充了一个功能)娱乐功能传播的负功能:1)大众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2)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3)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4)麻醉精神:(1)让人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2)由剥夺人的行为能力之一拟态环境理论,通过模拟现实而营造的理路,它充分真实环境的区别在于事实的选取和组合拟态环境论:通过模拟现实而营造的环境*李普曼认为人类生活在2个环境中,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虚拟环境,前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使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内向传播(乔治.米德—“主我客我”的理论,布鲁墨的“自我互动”理论)定义:人的内向传播的是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生活从生理机能上来讲:内向传播是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人脑活动→机体反应,这些环节和要素构成。
四川师范大学传媒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四川师范大学传媒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第一篇:四川师范大学传媒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1.传媒:是传播媒介的简称。
是人类传递、获取、交流、存储信息的工具或渠道。
2.传媒社会学:是将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传媒研究中,分析传媒过程及其相关要素,考察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而发现传媒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规律并探讨通过传媒积极的影响社会的途径和机制的交叉学科。
3.传媒学的研究对象: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传媒过程及其相关要素,同时考察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4.传播社会学的特点:整体性、系统性;联系性;科学性。
5.电视的社会功能: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强大的经济功能;社会民主过程的基本元素;娱乐功能;服务功能;文化传承。
6.电视积极的社会影响:学习;娱乐;获取信息;引领、制造时尚;帮助儿童了解社会;社会整合。
7.电视消极的社会影响:浪费时间;不利于健康的人际、社会关系发展;冲击传统的人生准则;电视病症;电视暴力;电视偏见;儿童成人化。
8.网络空间是由网民和他们的行为组成。
网民是网络社会的基本构成元素。
9.网络社会引发人类社会结构的变化:虚拟社会的出现、人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公民记者的出现。
10.公民新闻: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与散步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
(公民是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11.网络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影响:拓展了公民表达和利益诉求渠道;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知情权;拓宽了公共话语平台;增强了公共事务的参与监督。
12.舆论:一定时间范围内,多数人的情绪化意见表达。
13.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14.网络空间的社会风险:负面信息无法控制;难以抑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所造成的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会强化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强化了知识鸿沟。
传播学期末考试理论总结
传播学期末考试理论总结第三人效果理论•定义:人们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体对“我(们)”和“你(们)”不会产生影响,却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第三人是谁?•和我(们)”“你(们)”相对的第三人称“他(们)”;•由信息发布者界定的信息传播中的直接受众之外的旁观第三者。
•内涵:•感知维度上,人们认为传播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行为维度上,这种媒体会对他人产生更大影响的估计反过来会导致自身采取某些行动(常见是支持限制媒体)。
•产生原因:•人性中为了建立自身优越感而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特质;•出于控制欲,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和使用媒体,同时不受到媒体的影响;•为保持自身的独立感和自主性,将自身受到的媒体影响投射到他人身上;•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误归因于外界环境,而将他人失误归因于其自身;•人们认为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效果和事实影响力;•人们在对自身思考和行为的认知偏差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影响因素:•对讯息的评价产生的影响;(认为某个信息对自己不利时,第三人效果更强)•社会距离产生的影响;(这里的社会距离指的是“第一人”和“第三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距离越远,则第三人效果越强)•个人的自我形象感知产生的影响;(自己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对自己能力的预期)•个人的群体归属感产生的影响;•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
•社会影响(不利):•导致信息审查和限制,对表达自由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型媒体发展;•所得出的关于公众的论断流于主观和武断,缺乏科学性;•对自身的传播效果过于乐观和夸大。
•意义:•肯定个人在处理媒介讯息时的心理过程•问卷设计时针对敏感问题的操作•将媒介讯息特点跟媒介效果联系起来•对现象的解释意义•对现象的预测意义•对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局限性:精确性问题:究竟是高估了媒介讯息对他人的影响、还是低估了对自己的影响?•实例中的理论:以人肉搜索为例•第三人效果理论在媒介信息传播中广泛存在,在有劝服性质和负面性质的媒体信息中存在尤广。
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三名词解释1、“守门理论”(谁+谁改进+理论解释)由卢因提出。
1所谓守门,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2守门人特征:隐形性、依附性、追加性、完善性3守门人功能:检查、加工、评价、导向、桥梁2、符号(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1)语言符号是以语音和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可以分为语音符号、字形符号。
(2)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
3、政治具有倾向假说(时间+谁+内容)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提出的,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以及宗教信仰来显示受众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态度和政治立场的综合指数。
4、传播者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
个人层面:记者、编辑组织层面:传播机构四简答题一传播效果研究的三时段内容及背景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以“魔弹论”为代表的“直接强力效果论”“魔弹论”与20世纪初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成为大众宣传的主要工具这一历史环境有关,其背后是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
2、40年代至60年代——由“传播流程”研究所代表的“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理论”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现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
3、70年代至现在——“宏观效果理论”“宏观效果理论”与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二意见领袖(谁+概念+特点)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它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
它的四个特点是:1、与被影响者一般是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社会学期末复习(修正版).docx
Tips:1.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的斜体字部分为书中内容,综述题中的斜体字为例子,例子请自行替换成自己想的~2•名词解释中的性存在,老师说是在社会化里面讲过的,书上是在家庭婚姻部分(但是我没找到)。
性存在的斜体字部分,来自伟大的互联网~一、名词解释1.社会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个人的叠加,否定社会的整合作用,强调了个人的重要性。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个人特点在社会条件下形成,但忽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对社会的解释:社会正是在人们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中构建出来的。
社会首先是群体生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成逐渐形成的一个生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通过确立规范和执行规范的权威來保证这个共同体的运行。
补会是市相关的补会关系积累、联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
2.血缘关系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缘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
血缘关系是先天的关系,有人为的限制,对人的白主性不利,不利于社会公平。
如官二代、富二代等的出现。
血缘关系包括种族、氏族、宗族和家族等概念。
3.地缘关系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早期地缘关系是封闭型的:人类活动范围比较小,集中在较小的区域内;工业革命之后,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使得地缘关系变为开放型。
4.业缘关系业缘关系是指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好处是每个人都有较大的主动性,其反功能是会把一个人局限在某一职业领域中。
业缘关系会受到血缘关系的影响。
例如,子承父业。
5.反文化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没有特定的性质指向,它的价值界定和它所对应的竹文化的性质有关。
如:嬉皮士文化(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新文化运动6.亚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传播学考试要点
传播学考试要点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客观世界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要素构成的。
①广义:信息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信息分为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③社会信息的本质:减少或消除事物中和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内容,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
消息(news)、讯息(message)、信息(information),范围越来越大。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通过符号和象征意义传递信息、情感、态度等。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这是传播的内涵。
会心一笑、兔死狐悲、心灵感应);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阶层,官方语言,平民语言,文言文,白话,外交语言,外交文书)中进行的社会化行为,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关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某种状态,共同语言,等级体现,命令,通知,告示,广告);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4、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5、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传播学攻略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3、人际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名词解释:第三章: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2023传媒学原理必背必考知识点笔记
2023传媒学原理必背必考知识点笔记
一、传媒学概述
- 传媒学是研究传播媒介及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学科。
- 传媒学包括传媒理论、传媒伦理、传媒政策等内容。
二、传媒理论
1. 信息传播模型
- 传统信息传播模型包括发送者-信息-接收者模型。
- 现代信息传播模型包括媒介环境、社交网络等因素。
2. 传媒效果理论
- 媒介效应理论研究媒介对观众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
- 媒介选择理论研究观众选择和使用媒介的影响因素。
3. 传媒批评理论
- 文化批评理论研究媒介作品对文化的影响,如价值观、意义等。
- 政治经济批评理论研究媒介作品对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
三、传媒伦理
- 传媒伦理研究传媒从业者在工作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责任。
- 传媒伦理包括新闻伦理、广告伦理等领域。
四、传媒政策
- 传媒政策是国家对传媒产业的管理和调控。
- 传媒政策包括媒介所有权、监管机构、文化产业政策等。
以上是2023年传媒学原理的必背必考知识点笔记,希望能对
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社会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躯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2.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社区发展: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的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4.规则系统: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活动规则即规范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等)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5.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6.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成。
7.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
它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
8.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9.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
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10.人文区位学:又称人文生态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的居住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前总复习一.名词解释。
(1)李普曼“拟态环境”:“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不是显示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2)把关人:守门人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3)抽样:指从研究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代表性样本、并以这部分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并将结果推广到总体的方法,也就是一种以部分获知整体的方法。
(4)系统抽样:也叫系统间隔法,按照一定的间隔,根据一定顺序如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电话簿或市区名录等抽样框中抽取样本的方法。
(5)内容分析法:(6)传播:指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因此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7)大众传播:传播机构借助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大众传达一定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并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
(8)意识形态:优先意义由读者和文本共同产制,读者由此与优势的价值体系保持某种特定关系,这就是意识形态。
(9)受众:是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是对读者、听众与观众三者的统称,也有研究者将之称为“阅听人”。
(10)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
(11)内容分析法: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12)传播流: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13)召唤:媒介或其它文本“召唤”受众,将受众“召唤”进某种意识形态类别中参与意识形态的实践过程,从而使受众忘记自身原来所属的社会阶层、误认了自身。
(14)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二.知识点整理。
1.如何培养媒介素养?(1)接触各种不同媒介,了解各种媒介传播的内容,并对此作出明智的分析。
传媒社会学复习资料
传媒社会学复习资料一、选择题与判断1.巴特勒在《媒介社会学》中指出,媒介社会学是传媒学科,是社会学的分支。
2.传媒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理论来研究和分析传媒过程的因素,同时考察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3.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是决定大众传媒的体制、规模与运作方式的三大决定因素。
4.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5.传媒产业两大商业模式:内容支撑型和广告支撑型。
6.传媒经济的本质不是注意力经济而是影响力经济7.网络民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1995年提出,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民主。
8.1996年美国学者格雷姆·布朗宁出版《电子民主:运用因特网改革美国政治》,正式拉开了世界范围内政治学者研究网络民主现象的序幕。
9.网络民主的表现方式:网络选举、网络投票、网络签名、网络链接。
10.文化的四层面: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
11.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的、接受的文化。
12.传媒从业者所受的社会控制: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益者控制、自我控制。
13.大众文化的特点:①大众媒介性②商品性③流行性④类型性⑤娱乐性⑥日常性14.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并使用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
15.社会控制的类型:内部社会控制和外部社会控制。
16.在传播学界,最早指出媒体存在“刻板成见”的是李普曼《公共舆论》。
从心理学引入社会学。
“文化帝国”现象也值得忧虑:由于传播媒介在技术规模,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发达国家有意无意地控制或极大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系统和文化生活。
由此,造成了发展中国家消极被动的后果1.文化产业: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2.大众文化:主要是指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与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量文化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题型:1.名词解释5*4=20′(第六、十一、十二章、库利、选择性原理、第八章麦克卢汉)2.简答题4*8=32′(都是最后一堂课讲到的重点关注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涵化理论米德、麦克卢汉、库利的研究风格和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3.案例分析题2*14=28′(1.用框架理论分析案例2.至少用三个维度解释一个传播事件)4.论述题1*20=20′重点章节:14章其他:把关人传播流容器人第九章媒介规范理论考一个自由主义理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中非语言传播的某一个概念(姿态)传播学研究的五个要素:①一种观点一种态度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代表方法②两个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③三个行为(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科学理论控制理论)④四大奠基人⑤五个阶段一、名词解释1.第六章:群体群体传播群体意识群体感情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和谣言组织组织传播2.第十一章:传播效果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流有限效果论诉诸理性诉诸感情警钟效果意见领袖3.第十二章: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框架媒介框架新闻框架知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第三人效果4.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人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电视人和容器人(P118)二、简答题1.经验学派/批判学派2.涵化理论3.米德4.麦克卢汉5.库利6.使用与满足理论7.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背诵内容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3.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4.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5.群体暗示:群体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
个人或群体通过语言、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使群体成员在无批判、不自觉的情况下盲目接受某一意见、观点并产生与之相符的行为。
6.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大学传播学期末考试提纲
大学传播学期末考试提纲第一章传播学论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等特点。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1、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最早的传播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我国的《论语》等,其中不乏精辟的论断。
2、早期研究的不足虽然早期的传播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后人珍视的观点,但是它们都不可能实现从传播研究向传播学的转化。
这种转化实际上是一种飞跃,即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学术范畴的完整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系统性的形成与确立。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基础(1)跨国经营要求信息更丰富(2)报业、广播电视业形成独立产业(3)科学基础2、传播学的最初提出和形成是在美国传播学为什么诞生在美国?1)从政治角度看,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在战争时期,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2)从经济角度看,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从社会角度看,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
(4)从学科角度看,二战期间大批各国学者流亡美国,四位传播学奠基人中,有两位即卢因和拉扎斯菲尔德是来自欧洲。
3 、传播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一、国外传播学的发展1、发展轨迹:1922年,美国人李普曼的《舆论学》出版。
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研究“一战”中的宣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媒:是传播媒介的简称。
是人类传递、获取、
交流、存储信息的工具或渠道。
2.传媒社会学:是将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传
媒研究中,分析传媒过程及其相关要素,考察
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而发现传媒和社会
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规律并探讨通过传媒
积极的影响社会的途径和机制的交叉学科。
3.传媒学的研究对象: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
析传媒过程及其相关要素,同时考察传媒与社
会的互动关系。
4.传播社会学的特点:整体性、系统性;联系性;
科学性。
5.电视的社会功能: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强大
的经济功能;社会民主过程的基本元素;娱乐
功能;服务功能;文化传承。
6.电视积极的社会影响:学习;娱乐;获取信息;
引领、制造时尚;帮助儿童了解社会;社会整
合。
7.电视消极的社会影响:浪费时间;不利于健康
的人际、社会关系发展;冲击传统的人生准则;
电视病症;电视暴力;电视偏见;儿童成人化。
8.网络空间是由网民和他们的行为组成。
网民是
网络社会的基本构成元素。
9.网络社会引发人类社会结构的变化:虚拟社会
的出现、人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公民记者
的出现。
10.公民新闻: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与
散步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
(公民是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
作的普通人)
11.网络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影响:拓展了公民表达
和利益诉求渠道;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知情权;
拓宽了公共话语平台;增强了公共事务的参与
监督。
12.舆论:一定时间范围内,多数人的情绪化意见
表达。
13.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
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
共利益的事务,并促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
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14.网络空间的社会风险:负面信息无法控制;难
以抑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所造成的对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的冲击;会强化人际交往的信任危
机;强化了知识鸿沟。
15.博客的产生与发展,实现了信息低成本快速传
递和信息资源广泛共享。
自由、开放、共享是
博客本质特征。
16.博客动机:自我表达;自我呈现;自我发展;
社会交往;分享性;参与评论;学习性。
17.博客的积极社会作用:突破了话语垄断权(修
正了“把关人”理论;是“沉默螺旋”停止旋
转);积累了社会资本的总量(关系性社会资本;
资源性社会资本);开拓了社会化新途径;拓展
了社会角色理论的内涵。
18.博客的社会问题:与公共领域伴生的公共墓地;
个性化带来的新隐忧(个人隐私;公信力)
19.传者:即媒体的从业人员,是媒体的主体,编
辑、记者、主持人、媒体管理层等都包括在传
者概念的外延中
20.传者的角色领悟:共性;个性
21.传者的角色失调: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角
色扮演者不能恰当的履行角色的职责,角色扮
演出现障碍,角色不清,角色终止扮演(以传
者的角色和功能自居,要挟别人,牟取个人利
益;角色混淆造成不良影响;重视“注意力”
价值,漠视人文关怀)
22.传媒内容的娱乐化:指传媒将娱乐化作为自己
生存的一种方式和明确的传媒定位。
表现:各
种信息中娱乐性内容比重增大,新闻类信息受
到挤压;新闻类信息娱乐化内容增多;新闻信
息娱乐化包装。
23.传媒趋向经济利益带来的问题:某些娱乐节目
“过度”;制造假新闻;重要信息的缺失;对某
些社会现实的偏差反应。
24.人的社会化: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
“社会人”、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5.传媒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政治社会化影响;道
德社会化影响;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26.传媒对经济的作用:传媒与信息经济;传媒经
济与符号经济、文化产业;
27.传媒与政治:政治对传媒的定向功能;当代社
会,传媒在政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8.传媒与文化:文化对传媒的影响(社会价值观
对传媒的制约;社会习俗对传媒的制约);传媒
有助于形塑共享的文化世界;传媒的文化传播
中存在的问题(传媒偏重于统治阶级文化;偏
重于低俗文化;偏重于维护生产和商业阶层文
化)
分析题
1.传媒与政治
政治对传媒的定向功能:传媒是在包括政治环境在内
的社会的需要中应运而生的,政治的需要呼唤传媒的
产生;政治不仅为传媒提供信息源,也规范着传媒。
自由主义模式强调传媒的私人性和商业性,强调传媒
与政府的对立;社会责任模式强调传媒的公众性和社
会责任,强调政府和传媒在维护自由式的合作;社会
主义模式强调执政党和政府对传媒的的有效控制,传
媒成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
传媒在政治中的作用:政务公开‘提高政治生活质量,
强化政治影响力,有利于政策方针的推行;监督政治;
塑造政界人物形象,提高知名度;传媒对战争的走势
和结果产生影响;传媒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作用;负面
影响;
2.传媒与经济
经济……科技……传媒……推广科技
经市场经济制度……公众的需求放在首位,传媒机构
的运行方式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
以
信息经济为特征的传媒经济;符号经济与文化产业。
3.电视暴力研究
可能给社会特别是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受众造成负
面影响
学习暴力,对暴力脱敏,恐惧成为受害者
不是暴力构成不同等的有害影响
不同受众受影响不同
4.舆论影响力评价标准
电视收视率;网络关注度;知名度……
5.微博意见领袖的影响
6.社交媒体的社会问题
分析题
1.电视对青少年影响(参考5.6.7点)
2.超女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参考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