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

合集下载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所有制形态。

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社会主义经济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展现。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核心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有机统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它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国家所有制是全民所有制,是国家直接占有和管理的生产资料。

集体所有制是劳动者集体占有和管理的生产资料。

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

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形式。

国家所有制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中,国家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企业实行全民所有制,实行集中统一经营和管理。

国有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撑。

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稳定经济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扩大国有资本比重、提高经济活力等重要作用。

集体所有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形式,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

集体所有制在农业、农村和农民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利益得到保护的重要保障。

集体所有制在扩大农民增收、加强农民群众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织方式。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个体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力量之一。

私营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形态。

股份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简答论述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简答论述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40个)199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特征的描述?①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②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③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④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⑤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①原因;②非公是重要组成部分;③公实现形式多样性。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①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②按劳分含义作用;③要素分配是社义市经中分配制度一重要方面。

(3)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是冲突的,而是可以兼容的。

因为:①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是内生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关系的客观表现,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同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公有制的重要特点;②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市场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关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初级阶段的理论。

已经是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本质是解放和发展,消灭消除,最终实现。

(3)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不是修补不是否定是“革命”,是自我完善。

方式上是循序渐进。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是新的体制,要使市场机制在调控下起基础作用。

(5)关于对外开放理论。

是基本国策。

大胆借鉴,独立自主。

(6)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政策。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

②契约自由和体现消费者主权,生产要素流动和生产规模、结构由市场需求决定。

③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调控经济运行过程。

④按生产要素贡献和市场效率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与市场关系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至80年代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

2. 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实行市场调节价格,鼓励竞争,促进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和灵活性。

3. 宏观调控体系: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 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各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5.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6. 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正和法治。

以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的主要内容,这些制度安排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资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资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资料一、市场经济与市场机制1资源配置:就是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分配各种经济资源。

2合理配置资源:就是以一定的资源消耗来尽可能充分满足各种社会需要,使资源配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

3经济运行机制:又称经济机制,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组织或经济系统内部和外部各构成要素、各环节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方式及其运作原理。

4资源配置方式:分为自然配置、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三种方式。

按照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分别形成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三种模式。

5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

6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一方面,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和活动范围,影响着经济体制运行效率的高低。

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按照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经济运行和发展的。

7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8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三个阶段:萌生阶段、发展阶段和发达阶段。

与此相联系,市场经济也有三种:早期市场经济;近代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

9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生产要素商品化;资源配置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产权关系明晰化;市场体系完善化;交易过程规范化;宏观调控间接化;保障制度社会化;经济管理法制化;经济运行国际化。

10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

它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联系及作用形式,其基本功能是调节市场经济运行,使经济运行趋近均衡状态。

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11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一是以市场价格信号为调节器,使经济自动协调发展;二是自动按照市场需求调节资源流量和流向,实现产需衔接;三是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四是发挥竞争的优胜劣汰功能,刺激经济效率的提高。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1. 引言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处于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将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增长、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起始阶段,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的基础和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个长期历史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1.2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十分重要,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探索和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国家国情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为后续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只有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摸清前进的方向,找到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探索,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升华。

只有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能逐步实现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深入探讨,勇于实践,我们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未来。

2. 正文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指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国家直接领导和控制的经济主体所采用的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主要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两种形式。

公有制是指国家、集体所有制和劳动群众个人所有制的统一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国家所有制是核心。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个显著优势,其中第六个显著优势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这一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建设领域最大的制度优势。

而这一制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资源配置体制。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优势要解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优势的论述,就要分析清楚我们目前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么来的,它的理论渊源是什么,它的制度特征是什么,它的制度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事实上,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脱胎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三根最重要的“柱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

这三根“柱子”,今天很多党员干部已经不甚理解,尤其是第三根“柱子”——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来源。

实际上,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里,社会主义是要实行计划经济的体制,在他看来,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有最高的效率,才能避免工人阶级被剥削和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才能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

所以,从当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到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所实行的体制都是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以指令作为配置资源最重要的手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交换、消费等都是依据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的指令进行,所以,那时的“计划委员会”(即今天“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前身)在行政体系中权力非常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一)所有制关系和所有制形式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经济范畴,其实质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只有通过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才能实现。

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资料的归属或狭义的所有问题,而是经济主体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或生产客观条件的所有关系体系,它包括经济主体对生产资料的归属或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各个方面的经济关系。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包含的归属、占有、支配和使用等诸方面的经济关系中,归属关系或所有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它规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因此,不同的生产方式总是有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形式与之相联系。

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联系在一起的,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

经济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产生以后,必然在法律关系上表现出来。

财产所有权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这种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基本表现。

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所有关系体系一样,财产所有权也不单纯是一个财产归谁所有的问题,而是指财产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即是说,财产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四项权能。

财产所有权所包含的四项权能既可以集中于同一经济主体,也可以有不同形式的分离。

正是由于所有权各项权能的统一与分解,才有可能使同一性质的所有制形式或经济形式出现不同的存在形态。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从财产所有者的组成关系划分,所有制可以分为私有制、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三种最基本的财产所有权形式。

私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私人所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它包括劳动者个体所有制和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

个体所有制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主要依靠个体劳动进行生产和经营,生产的产品和收入归劳动者个人所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

第一节所有制与产权一、所有制所有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所有制主要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指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生产资料归个人、某个阶级、社会集团或整个社会所有的不同形式。

从形式上看,所有制是人与物的关系,但其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们在占有物质资料方面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所有制最初是以法权的形式即所有权提出来的。

所谓所有权,就其一般规定来说,是指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垄断占有某物,从而对它可以按照自己的个人意志自由处理。

从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看,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

所有制的性质、内容及其发展变化决定了所有权的性质、内容及其发展变化。

二、产权关于产权的定义,西方学者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刘伟教授曾在其著作《产权通论》中将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以下六种:1.认为产权即财产所有权,它进而被解释为包含多方面权能的权利束。

持这一观点并在理论上进行详述的代表性人物是配杰·威齐。

他认为,所有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和交易权。

作为这四种权利统一的所有权就是产权。

2.认为产权是一个比所有权更为宽泛,包含一切关于财产权能在内的范畴。

P·阿贝尔是较有代表性的。

他认为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分享残余收益或承担负债的权利、对资本的权利、安全的权利、转让权、重新获得的权利及其他权利。

3.认为产权是由法律或国家强制规定的人对物的权利。

这一观点在法兰西民法和《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均可以找到,也反映了相当一批法学家、法经济学家的观点。

4.认为产权是远较人对物的权利更为宽泛的人的各类权利的综合,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这种定义的特点是使产权的对象性更加泛化,极大地扩张了产权概念的外延,把物权、知识产权、劳动力所有权、市场投票权、行政权及各类法权统统包含进来,换句法说它包括了人的一切权利,权利便是财产。

相当数量的经济学家不赞同把产权归结为人对物的权利,而是把产权归结为由于物而发生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政治经济学(第五版)课件第九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所有制结构(共15张PPT)

政治经济学(第五版)课件第九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所有制结构(共15张PPT)

• 列宁的分析和“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
• 二、中国的探索
• 中国不断开展、不断深化、不断创新和突破的认识 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jǐ ɡè)方面:

第一,由以国有制作为主要形式的单一公有
制开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第四页,共15页。
第二,对非公有制经济由限制、排斥调整 (tiáozhěng)为共同开展,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 重要作用。
有制结构
第一页,共15页。
第三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shèhuìzhǔyì)经济
第二页,共15页。
九章 社会主义根本(gēnběn)经济制度和所有制结构
第三页,共15页。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tèsè)社会主义的经验 总结
• 一、马克思的设想和苏联的实践
• 马克思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可区分为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四、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开展非公
有经济,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重要内容。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 济。
五、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
式或组织形式。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 ,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有同一种实现形式。
第三,从“政策〞、“方针〞上升为“根本经济制 度〞。
第五页,共15页。
第二节 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 经济(jīngjì)制度的根据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国情
一方面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 义社会,为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 根本原那么;另一方面就社会兴旺程度而言,我 国现在尚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兴旺阶段。这就是 (jiùshì)我国的根本国情。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迁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迁

二是,从所有制结构的变迁的具体实情出发,研 究所有制结构变迁的特点、原因影响及发展趋势。 如《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刘世锦、杨建龙 ;《管理世界》1998年04期 ); 《建国以来所有制结构变迁下的阶级阶层结构分析》 (胡建兰 ;《唯实》 2010年03期) 三是,从时间上出发,结合历史学研究方法,以 时间点的形式开展研究,给我们所有制结构的变 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如《新中国50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刘国光、董 志凯;《当代中国史研究》(京),1999年05/06期第 26~38页),《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管窥》 (张兴茂;《史学月刊》 2002年11期 )。
农业、手 工业 一 化 三 改
工业化
资本主义 工商业
在1955年夏批判“右倾保守 思想”的形势下,全国很快 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手 工业合作化的高潮也随之而 来,接着又一举实现了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 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开始 向单一公有制过渡。
3)1957年至1978年:所有制结构的强化与单一化
“文化大革 命”期间, 更加盲目片 面地追求 “纯而又纯” 的公有制形 式。将“一 大二公三纯” 作为判断所 有制形式先 进与否的标 准,片面强 调全民所有 制的优越性。
在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 非 公 有 中的比重 相对指标 经济 制经济 国 有 经 集 体 经 济 济 在 GDP中 99.0 1.0 56.0 43.0 的比重 在工业总 产值中的 99.2 比重
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所 有制结构变迁
前言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 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 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实行哪一种所有制结构, 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适应生产力 发展要求的所有制结构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落后和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必然阻碍生 产力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有制及其 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社会 的经济乃至于政治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根 本性质。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所有制结构的 变化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 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实行股份制,有利于增强职工的主人翁地 位和风险意识,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和政企分开,有利于增强厂长、经理的责 任心,更积极地去为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 道,加快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转换,形成 新的生产力。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一、个体经济 个体经济是一种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 个体经济 有,由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支配 和使用其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小 私有制经济形式。
二、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在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 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 低、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 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 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 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 有制结构
教学目标
本章通过考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 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实 现形式,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是一种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存在 私营经济 着雇佣劳动和剥削关系的私有制经济成分。 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存在和适当发展,不仅 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 的发展,它有利于扩大社会生产,活跃市场搞 活经济;有利于安排社会就业,增加国家财政 收入;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课程习题及解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课程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市场经济概述一、名词解释市场经济二、分析题1、比较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异同。

2、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答案: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对于市场经济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

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第二,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第三,在特定意义上,市场经济也可以被理解为经济体制。

2、比较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异同。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区别的经济范畴。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逻辑上看,商品经济都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起点,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表现为二者的侧重点与对应物不同。

首先,商品经济的侧重点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它强调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相对应。

市场经济侧重资源配置问题,它强调资源配置由市场进行,和计划经济相对应。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是一种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社会化,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3、分析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由自主的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构成。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就是一个企业行为自主化、市场体系完备化、宏观调控间接化、法律制度规范化的过程。

(1)自由的企业制度。

自由企业制度,就是确保企业能够拥有在产权受法律保护的基础上所享有的自由创业权、自由经营权、自由交易权以及自由支配或处置财产权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在自由企业制度下,企业完全拥有自由的创业权、自由的经营权、自由的交易权以及自由支配财富权。

(2)完善的市场体系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首先要包括各种各样的市场,其次,完善的市场体系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改革初期,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的原则,把利用市场调节作为改革的一个方面。
2)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 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突破了把社会 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3)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 场引导企业”的经济模式。
4)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 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 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 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与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相比,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 业法人治理结构有自己的特色,不少问题还有待不 断探索。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一)现代市场体系的构成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健全 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是指各类市场在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 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 性作用,为此,必须发展和健全完整、统一、 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更好地把 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 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 手段的长处,强有力的政府调节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一)企业的含义和分类 1、什么是企业 企业通常是指内部分工协作,实行自主经营 和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单位和独立的经济实 体。企业既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又体现一 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第四,管理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健全的管 理制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手段, 是现代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保证。
2、法人财产制度
现代企业产权关系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在法人财产 制度中。法人财产权是指企业对出资者授予其经营 管理的财产依法享有独立支配权,并依据财产权独 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所以,法人财产 制度使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发生了分离。 上述“两权”分离后,经营决策权实际上掌握在拥 有法人财产权的董事会手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 引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特征、运行机制、政策体系等方面,详细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历史背景2.1 计划经济体制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企业只需按照计划执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缺乏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等。

2.2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随后,改革开放逐渐拓展到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企业效益。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尝试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逐步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此后,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价格体系、企业制度等方面,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3. 基本特征3.1 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党的领导是这一体制的根本保证。

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制定大政方针、把握发展方向、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等方面。

3.2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3.3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同时,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3.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2)只有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社 会主义国家才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 中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得到实现,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上才 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体现在:
曾记否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 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 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 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 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个 体 经 济
特点:个体经济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 经营灵活;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 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作用:现阶段,可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小商 品生产、发扬和发展传统技术、活跃市场、方 便人民生活以及增加劳动就业等
地位: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种重 要的非公有制经济
地位: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重要的
非公有制经济
含义:外资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的关系、
外 资 经 济
吸引外资而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它包括中 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济企业中的境外 资本部分以及外部独资企业
地位:它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重要
的非公有制经济
作用:它引进了外资;学到了国外先进的技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 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 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所利用,也可以为社会 主义所利用
不管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但它们又是与自己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因而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3、1993年至1997年,我国政府对经济运行 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由“高 增长、高通胀”转变为“高增长、低通 胀”,世界舆论认为我国成功地实现了 国民经济的“软着陆”。这充分说明在 社会主义条件下 ( ) B A. 市场经济以宏观调控为基础 B. 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 C.低通胀以高增长为必要条件 D.高增长和低通胀是相辅相成的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摘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特定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这一阶段,所有制结构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挥着主导作用,具有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与此非公有制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多样化和创新发展。

在分配制度方面,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激励生产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进步。

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和完善,探索其实践意义,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公有制、非公有制、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发展重要性、实践意义、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体制、社会制度、改革开放、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引言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由于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还不能完全实现共产主义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制和经济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社会主义成分,同时在分配制度、社会关系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

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逐步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打下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如何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过渡,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胜利。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需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不断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只有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

1.2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在于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指导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提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提纲

一、简答题:共4道1、简述资源配置和资源合理配置的涵义。

(P221)答:资源配置就是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分配各种经济资源。

合理配置资源就是以一定的资源消耗来尽可能充分满足各种社会需要,使社会配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

2、简述资源的种类。

(P221)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自然资源,如土地、矿藏、水、生物、环境等;一类为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管理、制度、信息等。

3、简述什么是资源的稀缺性?P221答:一个社会可利用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社会对资源的无限需要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即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在数量上总是有限的。

4、简述经济运行机制或经济机制的涵义。

P221答: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组织或经济系统内部和外部各构成要素、各环节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方式及其运作机理。

资源的配置是通过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来实现的。

5、简述资源配置的方式及经济模式。

P221答:可分为自然配置、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三种,由三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分别形成了三种经济模式,即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6、在社会化条件下,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221答:(1)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或制度属性,却和社会经济制度有紧密的联系。

(2)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一方面,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和活动范围,影响着经济体制运行效率的高低。

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都是由经济体制来实现的。

(3)经济体制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具体表现方式,较为灵活。

因此,同一社会经济体制制度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选择同样的经济体制。

7、商品经济的产生的条件及基本含义:答: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分工。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 混合所有制:不同所有制成分在企业内部以资本为纽带结合 而形成的所有制形态,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其性质取决于 控股权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 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贸易形式:“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 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 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0.11%升至2007 年的57.7%
4.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二、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演进
1997年:明确基本经济制度 2002年:“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 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农村集体:合作制(双层经营体制) • 股份合作制(集体) • 承个体经济:是一种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及家庭 成员所有,由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支配和 使用其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小私有制经济 形式
• 薛暮桥:解决返城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 • 1979年2月,“可以根据当地市场的需要,在征得有关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
有利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国内外),促进生产力发 展,加快现代化进程
提供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有利于竞争环境的形成
十实八现届劳三动中者与全生会产:资两料个结必合须,保,证一就个业混合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 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 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 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 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重点内容讲解(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1.所有制和所有制结构的基本内涵(1)所有制与所有制结构的内涵。

所有制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反映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由这种占有关系所决定的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了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收益等经济关系。

其中,所有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核心,占有可以利用和使用生产资料,支配是一种对生产资料管理和使用的权利,收益则是对以上权利的回报。

所有制结构指不同经济成分,例如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所占的比重。

所有制结构理论将不同的所有制放在一个整体框架下,研究不同生产力水平所需要的合理的所有制结构,研究不同所有制各自的表现形式,揭示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2)生产力状况决定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既不是生产关系的简单等价,也不是生产关系的直接加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要求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产生和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它通过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决定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之间的地位,继而决定劳动者在分配、交换和消费诸环节的关系。

第二,具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划分。

第三,一旦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改变,社会的生产关系也一定会发生改变,前者对后者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同时,生产关系也对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反作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中劳动者之间关系的变化可以促进或是阻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发展。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结构与其相适应。

第一,脱离生产力水平的所有制结构会阻碍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适应生产力水平的所有制结构则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的所有制结构有可能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一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出现,必将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

反之,不适应生产力的、落后的或是超前的所有制结构,会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环节中慢慢丧失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萎缩甚至消亡。

第三,生产力水平是决定所有制结构最为关键的因素。

此外,社会价值取向、经济体制等也会对所有制结构产生影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要正确认识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和其他所有制的内容和特点,还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公有制为主体与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关系、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趋利避害地把握其变动趋势,根据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优缺点不断调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宏观和微观结构,使各种所有制共生共融成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

(3)所有制与产权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非常关注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中形成的经济关系,而所有制体现了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制就自然成为该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围绕财产占有关系或占有权利而建立的社会经济制度就是财产所有制,即所有制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一定的个人或社会组织对生产资料的独占或垄断。

这种对生产资料的独占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它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及交换和分配关系。

所有权则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对于所有制来说,有决定意义的是具有排他性的独占权。

产权是物品或资源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一系列的权能所构成的权利束,表示人们关于财产的法权关系。

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都属于产权的范畴。

从本质上看,产权反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围绕财产所形成的一系列经济权利关系。

产权所包含的不同权利对于某一个物品或资源而言,可以属于同一个主体,也可以通过市场的交易分属于不同的主体。

产权制度,是国家为调整与财产有关的经济权利关系所做出的一系列制度性规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并概括了现代产权制度的四个特征,即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产权主体归属清晰和产权收益归属清晰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要求;流转顺畅是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

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

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规范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增强企业和公众的创新能力,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制度保障。

2.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制结构的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党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949~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2)1953~1956年,所有制结构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单一公有制的过渡;(3)1957~1978年,所有制结构单一化程度的不断强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使之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这一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78~1988年,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的所有制格局的形成;(2)1989~1997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3)1998年至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我国所有制结构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在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为主体,既摈弃了过去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又坚持了公有经济的基础地位;所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强调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各自优势的结合。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所有制结构,就是促进公有制为主体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或者说在结合中完善。

(1)要渗透式结合,而不仅仅是板块式结合。

随着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板块式”公有制企业结构向“渗透式”企业结构的转化,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二者结合,也由各自孤立存在、“公私分明”的“板块式”结合转向“渗透式”结合为主。

这里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如国家控股、参股的混合形式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渗透结合,即两个以上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结合。

二是混合形式所有制企业内部,公有成分与非公有成分的渗透式结合,即同一个企业内部的结合。

不同所有成分能够共存于一个企业内,说明它们之间具有互补性,并非绝对排斥。

(2)要竞争式结合,而不仅仅是共处式结合。

从国有控股、参股的混合形式公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结合看,非公有制成分加入公有企业,导致国有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增强了公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其结果将是二者双赢的乘数效应。

从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公有成分与非公有成分的结合看,二者优势互补的一面将被优胜劣汰、此长彼消的竞争一面所代替。

当然,这种竞争式结合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总体上呈现“双赢式”的竞争结合。

(3)要“双新”式结合,而不仅仅是“新旧”式结合。

所谓“双新”式结合,即公有制新的多种实现形式与非公有制新的多种实现形式的结合,它们给“公有制为主体”赋予了新的内涵。

再从非公有制新的多种实现形式看,既有“三资”、个体和民营等形式,又有国有民营和多种形式私有控股、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1.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所有和支配的所有制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我国的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建国后,没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基础上形成的,它消灭了剥削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的伟大进步。

全民所有制经济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形式,全体人民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由城乡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它最初是通过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中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起来的。

它和全民所有制相比,都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但它的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相对较低。

集体所有制按其所在的地域可以划分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

2.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无论经济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不能偏离这个大前提,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公有制经济不仅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第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不仅所有制的种类增加,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不断上升,从业人数也超过了公有制经济。

虽然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已经没有昔日的绝对优势,但是在国民经济基础部门的企业和公司中公有制经济仍然拥有实际的控制权和支配权。

3.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里的优势不单指数量上的优势,更包括公有资产在质量上的优势地位。

公有制为主体,是指各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整体,是针对国民经济整体而言的,并不要求国民经济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

(2)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前主要依靠政府的引导,在实行市场经济,政府逐渐减少行政干预以后,公有制经济就有必要也有义务引领国内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有利于减少经济波动,克服市场失灵,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3)公有制为主体,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

公有制经济不应长期依靠国家的特殊政策来发展,只有在竞争中不断增强其活力,才能在与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中,真正坚持其主体地位。

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第一,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相区别的根本特征。

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