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0年分年龄_性别的人口数统计
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问题
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问题摘要: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人口在总量、结构、分布、素质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口数据变化折射出的若干社会问题值得关注,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问题;老龄化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掌握本国人口资料的基本科学方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掌握人口资料对于我国大政方针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我国一共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通过对人口资料的统计。
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触会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第六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我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虽的基础数据,根据人口数据的变化,对发现一些社会问题,并加以分析,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发展现状。
从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7人,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平均增长:0.57%,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从人口的城镇化方面来看。
201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人,占50.3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经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2010年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人,增长81.03%。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读图填图训练:中国的人口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读图填图训练:中国的人口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读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是:一线(填城市)。
(2)读图,我国四个直辖市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市;山东省和山西省相比,人口较稠密的是省.据图写出藏族人口集中分布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3)我国人口东西分布的巨大差异,说明了。
A.东部应向西部大量迁移人口 B.西部计划生育落实得力C.西部向东部迁移人口数量巨大 D.西部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答案】(1)黑河﹣腾冲;(2)重庆;山东;小于10;(3)D2.读“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回答问题:(1)从图中看出,旧中国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由于战争疾病等原因,死亡率高,人口增长。
(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升,大幅度下降,人口迅速增长。
(3)为此我国政府把实行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4)目前,我国的人口数量方面的特点是。
2010年我国人口数已达到亿。
【答案】(1)慢(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3)计划生育(4)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13.73.下图是中国人口分布状况图,请根据地图回答。
(1)我国人口地理界线是图中A______与B______(请写出两地的名称)两地的连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口主要分布在这条线的______位置。
(2)看一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
A.人口数量 B.人口自然增长率 C.人口密度 D.面积(3)人口的迅速增长给我国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压力,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说说应该怎样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答案】(1)黑河腾冲东南部(2)C (3)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航拍中国》第二季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出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航拍纪录片,共7集。
该片是一部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的纪录片。
全国人口普查
1953年6月30日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我国着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地一个五年计划,迫切需要翔实的人口资料,决定在于1953年在选举工作的同时,举行第一次人口普查。
按照近代人口普查的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普查方案,颁布了《全国人口普查办法》共18条。
以1953年6月30日24时为人口调查的标准时间。
调查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本户住地等六项。
普查登记的实际时间历时半年多。
1954年11月1日由国家统计局发表了《关于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结果的公报》,公布了这次普查的主要数字:全国在1953年6月30日24时总人口为601938035人,其中直接调查的人口为574205940人,用其他办法间接调查到的人口为27732095人。
1964年我国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64年2月11日分布了《关于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这次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
全国人口登记计算的标准时间为1964年6月30日24时。
普查项目除保留第一次普查的六个项目外,新增了文化程度、本人成分、职业三项,后两项不作汇总。
同时,要求对1964年上半年出生、死亡、迁出、迁入进行核对和登记。
1964年人口普查数字当时没有公布。
到1981年第5期《统计》杂志上,刊载了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九项主要统计数据》。
普查结果:1964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720370269人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694581759人(不包括台湾省人口、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
1982年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82年2月19日分布了《第三次人口普查办法》共28条,规定1982年7月1日零时为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
普查项目共19项,按人填报的项目有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那里;年龄、民族、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文化程度、职业、非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生育子女数和存活子女总数、1981年生育次数等13项,按户填写的有湖的类别(家庭户或集体户)、本户住址、本户人树、本户1981年出生人数、本户 1981年死亡人数和有常住户口已外出一年以上的人数等6项。
关于人口变化的数据分析
160000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口一直在持 续增长,尤其是1965-1980年人口迅速增 长,但随后人口在缓慢增长,这是80年代 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对中国人口增长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
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
80 70 60 50 40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
30
20 10 0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首先,我统计了1953-2010年之间0-14岁, 15-64岁,65岁以上的的人口数量。由上述 图表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0-14岁阶 段的人口在迅速减少,15-64岁阶段的人基 本维持平衡,65岁以上的人在迅速增加, 这就导致了人口老龄化。
关于中国人口变化分析
关于中国人口变化问题一直是焦点问题, 为什么人口还在继续增长?中国人口什么 年代的人最多?人口什么时候开始下滑?
概要
• • • • • 中国总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关于男女比例失衡现象的分析 关于中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的分析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 预期寿命延长方法
一、中国总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结论
•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险 条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人们的平均 预期寿命也在持续稳步延长,但是寿命是 延长了,但与此同时遭受的病痛也随之加 重。归根到底,
“让人们健康地活着” 随着人类预期寿命普遍延长,遭受“耳聋 眼花”或者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困扰的年头 随之变长。研究人员呼吁卫生政策重点从 简单地“让人们活着”变为“让人们健康 地活着”。
人口老龄化
80 78 76 74 72 70.47 70 68.55 68 66 64 62 60 预期寿命 男 1990年 女 预期寿命 男 2000年 女 预期寿命 男 2010年 女 66.84 71.4 73.33 72.38
人口结构与健康的关系
人口结构与健康的关系:人口结构是指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等结构。
其中与健康最为密切的是性别和年龄结构。
1、年龄结构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数/总人口数×100%儿童人口系数=儿童少年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根据联合国的定义,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7%为老年型社会。
老年型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患病率高,卫生资源消耗量大。
2、性别结构人口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一般国家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03~107。
我国2000年是统计当年新生儿性别比为116.9。
2004年新生儿性别比达到了121.2。
人口结构考验公众健康(图)2005-01-08 00:00:001月6日,在北京妇产医院一男婴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内地人口达到13亿。
因为计划生育的实施,13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
但是,在人口膨胀得到遏制的同时,我国当前人口结构形成了独生子女增多、老龄化社会提早到来、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等新状况。
与这些新状况相关的健康问题也相当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性别比例失调胎儿性别鉴定须规范“五普”资料显示,我省出生存活人口中,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113(每百名出生的女婴数对应出生的男婴数),大大偏离了世界公认的102至107的正常范围。
虽然现在一般正规的医院和做B超的医生不会轻易违反规定向孕妇及其家属透露婴儿性别,但部分不规范经营的医院和小诊所还是在从事“黑鉴定”。
不久前,某些明星在生育前已确知胎儿性别的现象也引起了人们质疑,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原本是为了预防一些遗传疾病,特殊情况下为避免这些伴性遗传病或缺陷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是必要的,除非某种遗传性疾病将直接遗传给某一性别胎儿,才可以通知父母采取措施终止妊娠。
据悉,为控制、推进人口性别比例自然化,省卫生厅近日发出通知,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以及为了选择胎儿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行为,严禁非法利用医学技术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中国人口状况统计(1956-2010年完整版)
中国(中国大陆)历次人口普查主要指标主要指标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普查年份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总人口(万人)59,43569,458100,818113,368126,583133,972性别构成男性(万人)30,799 35,652 51,944 58,495 65,355 68,685 女性(万人)28,636 33,806 48,874 54,873 61,228 65,287 男女性别比107.56 105.46 106.30 106.60 106.74 105.20年龄构成0-14岁年龄段比重(%)36.28 40.69 33.59 27.69 22.89 16.60 15-64岁年龄段比重(%)59.31 55.75 61.50 66.74 70.15 74.5365岁及以上年龄段比重(%)4.41 3.56 4.915.576.96 8.87民族构成汉族人口(万人)54,728 65,456 94,088 104,248 115,940 122,593汉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93.94 94.24 93.32 91.96 91.59 91.51少数民族人口(万人)3,532 4,002 6,730 9,120 10,643 11,379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06 5.76 6.68 8.04 8.41 8.49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万人)416 615 1,422 3,611 11,964高中和中专(万人)1,319 6,779 8,039 11,146 18,799 初中(万人)4,680 17,892 23,344 33,961 51,966 小学(万人)28,330 35,237 37,057 35,701 35,876 文盲人口(万人)23,327 22,996 18,003 8,507 5,466 文盲率(%)33.58 22.81 15.88 6.72 4.08城乡分布城镇人口(万人)7,726 12,710 21,082 29,971 45,844 66,558 乡村人口(万人)50,534 56,748 79,736 83,397 80,739 67,415。
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2)(年末数)
单位:万人男女城镇人口乡村人口197896259495674669217245790141979975425019247350184957904719809870550785479201914079565198110007251519485532017179901198210165452352493022148080174198310300853152498562227480734198410435753848505092401780340198510585154725511262509480757198610750755581519262636681141198710930056290530102767481626198811102657201538252866182365198911270458099546052954083164199011433358904554293019584138199111582359466563573120384620199211717159811573603217584996199311851760472580453317385344199411985061246586043416985681199512112161808593133517485947199612238962200601893730485085199712362663131604953944984177199812476163940608214160883153199912578664692610944374882038200012674365437613064590680837200112762765672619554806479563200212845366115623385021278241200312922766556626715237676851200412998866976630125428375705200513075667375633815621274544200613144867728637205828873160200713212968048640816063371496200813280268357644456240370399200913345068647648036451268938201013409168748653436697867113年份总人口按性别分按城乡分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2)(年末数)201113473569068656676907965656 201213540469395660097118264222注:1.本表1982年以前数据为户籍统计数;1982-1989年数据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2000年数据根搞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整;2001-2004年.2006-2009年和2011-2012据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5年数据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0年据为系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数.2006-2009年数据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2.1982年以前的城镇人口是指辖区内全部人口;乡村人口是指县人口.但不包括镇人1999年的城镇人口是指设区的市所辖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街道人口以及不设区的市2005年城乡人口是按国家统计局1999的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计算的.2006.2007年的城乡人口是按国家统计局2006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摘编自《中国统计摘要2013》。
人口的性别比例与平均寿命差异调查(二
人口的性别与平均寿命差异的调查(二)应子勇作者在《人口的性别平均寿命差异调查》(一)中对某省1982和2010年9289.0万居民人口和53.82万死亡人口资料作初步分析,其居民人数,死亡人数均是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例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寿命是女性长于男性,人口的性别比例是1.05,死亡人口是1.12,平均寿命(指平均死亡年龄——下同)男性是56.61~60.98岁女性是58.79~64.14岁女性长2.18~3.16岁。
那么“人数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寿命女性长于男性”的现象有没有普遍性呢!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呢?!均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一、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与平均寿命现在再以我国1982年的10.04亿人口和627.1万死亡人口资料为依据,计算出其人口的性别比例与死亡率(%)。
结果詳表一指居民人口或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
表一可见:总人口性别比例是1.05,男大于女,死亡人口是1.12也是男大于女,60岁后性别比例下降到1.00以下,70~79岁下降到0.76、≥90岁下降到0.50,比例最高的居民人口是40~岁人口,死亡人口是70岁开始下降到1.02以下,≥90岁人口下降到0.40。
二、2000年不同性别人口死亡数占构成数和性别比例2000年我国人口死亡731.31万性别比例是1.28,平均寿命是62.56岁,根据各个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例占构成数(%)与平均寿命(岁)詳见表二、于0.82。
年龄越大比值越低,平均寿命是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50岁人口男性大于女性,≥60岁人口男性低于女性。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变化呢?!三、1982年2000年各个年龄段死亡人口占构成数平均寿命动态变化 1982年死亡人口627.1万平均寿命是50.81岁,2000年死亡人口731.3万平均寿命是62.56岁,18年间死亡人数增加了104.2万,平均寿命延长了11.75岁,现在根据表一二资料可以计算出其各个年龄段占构成数(%)与平均寿命(岁)及18年的变化状况,结果见表三、寿命指平均寿命。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结构
0-14 15-49 50以上
40.0 50.0 10.0
26.5 50.5 23.0
20.0 50.0 30.0
33.6 51.3 15.1
27.7 51.7 20.6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
我国人口普查情况
年龄(岁) 2000年 2010年
0-14 15-64 65以上
22.9 70.1 7.0
16.6 74.53 8.87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消 费支出(元)
585
1310
1670
1943
4382
恩格尔系数(%)
58.8
58.6
49.1
45.6
41.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消 费支出(元)
1279
3538
4998
6511
13471
恩格尔系数(%)
54.2
50.1
39.4
37.1
35.7
某地农户按生猪存栏头数分组表
按生猪存栏数分组 (头) 10以下 11-20 21-50 51-100 101以上 合计
合计
300
- 109500 615 29250
100
97.5
总方差分解计算示例表
工龄在10年以下 (甲组)
工龄在10年以上 (乙组)
受教育年 限(年)
8以下 8-12 12-16 合计
工人数 (人)
6 4 8 18
受教育年 限(年)
6以下 6-10 10-14 合计
工人数 (人)
4 10 2 16
(4)
六天移动再平均趋势值
(5)
2045 2046 2049 2044 2052 2055 2052 2064 2061 2070 2073 2076 2080 2097 2114 2117 2126 2129 2107 2087 2073 2067 2060 2050 2045
1976-2000年人口
据《中国人口信息网》提供的资料《2000年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看最近25年每年出生人口数量:1976年出生人口20491797人,其中:男10435196人,女10056601人;1977年出生人口17931155人,其中:男9119685人,女8811470人;1978年出生人口18831591人,其中:男9519345人,女9312246人;1979年出生人口18924822人,其中:男9548059人,女9376763人;1980年出生人口18393809人,其中:男9315481人,女9078328人;1981年出生人口19122938人,其中:男9752137人,女9370801人;1982年出生人口23100427人,其中:男1178695人,女11316732人;1983年出生人口20065048人,其中:男10275677人,女9789371人;1984年出生人口20313426人,其中:男10468201人,女9845225人;1985年出生人口20429326人,其中:男10598460人,女9830866人;1986年出生人口23190076人,其中:男12023710人,女11166366人;1987年出生人口25282644人,其中:男13619530人,女12663114人;1988年出生人口24576191人,其中:男12779621人,女11796570人;1989年出生人口25137678人,其中:男13110848人,女12026830人;1990年出生人口26210044人,其中:男13811030人,女12399014人;1991年出生人口20082026人,其中:男10674963人,女9407063人;1992年出生人口18752106人,其中:男10014222人,女8737884人;1993年出生人口17914756人,其中:男9590414人,女8324342人;1994年出生人口16470140人,其中:男8866012人,女7604128人;1995年出生人口16933559人,其中:男9157597人,女7775962人;1996年出生人口15224282人,其中:男8257145人,女6967137人;1997年出生人口14454335人,其中:男7897234人,女6557101人;1998年出生人口14010711人,其中:男7701684人,女6309027人;1999年出生人口11495247人,其中:男6332425人,女5162822人;2000年出生人口13793799人,其中:男7460206人,女6333593人。
人口的数量变化
材料三 2009年9月媒体报道: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温州、 (1)“ 未富先老”说明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水平(或者人 重庆等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用工荒”。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 口老龄化速度过快 )。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社 技工,有些地区的普工、服务员、学徒工也出现较大缺口。 会上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赡养费用增加,负担加重,一定 (1)材料一中“未富先老”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带来哪些问题? 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右图表示0-14岁、15 -64 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段人数所占总 人口的比重,读后回答3~6题。 3 .图中③比①国家 0-14 岁人口比重( ) A.约高6% B. 约低6% C. 约高1% D. 约低1% A 4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 问题最严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C
反思归纳:人口问题
年轻 恶性 控制人口 低 老龄化 老龄化 控制人口数量
我国的计划生育
政策的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措施: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读右图,回答1~2题。
1.1990年,该地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 D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2.与1982年相比,1996年该地( ) C A.人口大量外迁 B.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 本地劳动力相对不足 D. 城市化水平降低
其次,看人口增长曲线的坡度。坡度的陡缓、起伏能反映出人口 增长的不同特点。在同一幅图中,曲线坡度越陡,人口增长速度 越快,曲线起伏越大说明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越剧烈。如图中 1950年以前,曲线较缓,说明人口增长缓慢,1950年以后,曲线 变陡,说明人口增长加快。再次,可以通过人口增长曲线图算出 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b—a)/a×l00%,其中a为起始年的人 口数量,b为截止年的人口数量。
高一地理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图的判断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图的判断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台湾省人口年龄金字塔图,完成题。
【1】图中反映台湾省A.60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B.40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C.20岁人口比重现下降再上升D.0-5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答案】A【解析】图中反映台湾省60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40岁人口比重先上升后下降;20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0-5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正确答案选A。
【2】预测到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老龄化程度高B.人口增长速度快C.就业压力太大D.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预测到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主要考查了人口金字塔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人口金字塔的判读及人口问题。
2.下图是某地人口年龄金字塔图。
造成该地人口年龄金字塔出现一对“翅膀”的原因最可能是A.大量老人和少年儿童迁往外地B.有大量外来劳动力涌入该地就业C.年轻夫妇多不愿生孩子D.中年人多外出打工【答案】B【解析】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老人、中年人和儿童段人口金字塔变化趋势正常,15-29岁的人口比重明显增多,说明这种现象是大量外来劳动力拥入造成的。
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主要考查了人口金字塔。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熟练判读人口金字塔并了解形成原因。
3.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包括少儿抚养比和老人抚养比。
下图为“甲省及我国人口抚养比统计图”据图回答题。
【1】若图中abc三条曲线(从上往下依次为a、b、c)表示的有少儿抚养比、老人抚养比和总抚养比,结合所学知识推断abc三条曲线依次表示的应该是A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人抚养比、 B总抚养比、老人抚养比、少儿抚养比C少儿抚养比、老人抚养比、总抚养比 D少儿抚养比、总抚养比、老人抚养比【答案】A【解析】总抚养比等于少儿抚养比与老人抚养比之和。
20212000年-2010年我国五大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差异分析范文3
20212000年-2010年我国五大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差异分析范文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有约13.4亿人,占世界人口约1/5,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加强民族融合是中国政府既定的发展目标。
然而,中国是一个内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在城乡与区域之间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差异。
长期以来,中国民族人口分布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地理格局:汉族主要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在西部地区;汉族主要在中原和沿海,少数民族则主要在边疆。
在中国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民族自治地方仅占9%;而在22 800公里的陆地国界线上,民族自治地方却占了85%。
中国有五个民族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和新疆,这五个自治区分别主要针对于蒙古族、壮族、藏族、回族和维吾尔族,而这五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口相对较多的民族,本文主要是在这五大民族自治区所涵盖的五大少数民族范畴内进行的相关讨论并基于此的延展分析。
实际上,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医疗等相对汉族地区而言较为落后,这带来了少数民族发展相对缓慢的现状。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少数民族的人口增长速度较汉族人口要缓慢,随后增长势头开始加快,加上与汉族相比差异化的生育政策的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颇为明显,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和流动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动。
在社会经济方面,人口的教育、就业、健康等彼此息息相关,学者研究发现,不同民族的受教育水平、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城镇化水平有很大的关联,少数民族人口总体上相对较低的教育水平使得他们外出务工时的收入也相对较低。
中国政府长久以来一直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尤其是在整体对于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都有渐增投入的背景下,对少数民族人口一直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
比如,在高考时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加分照顾。
青少年社会调查数据统计
青少年社会调查数据统计一、青少年人口状况指标1.青少年人口总数及比重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14~29岁青少年共有311,217,923人,占总人口的%。
其中男性158,338,086人,女性152,879,83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和%,性别比为。
14~35岁青少年共有465,259,674人,占总人口的%。
其中男性235,453,157人,女性229,806,51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和%,性别比为。
2.青少年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分性别年龄结构反映的是男女不同性别人口的年龄分布情况。
2003年中国青少年分性别人口的年龄分布基本一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其总人口中都是30~35岁人口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14~20岁人口。
人口年龄结构在20~30岁之间出现凹陷,除了自然的人口变动规律以外,与该年龄人群的漏报也有较大关系。
因为这一年龄段人群处于流动活跃时期,而流动人口的漏报是统计中很难避免的。
同时,我国军人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年龄段,而军人人数是不在统计数据中反映的,这也加大了凹陷的程度。
3.青少年人口分布状况人口的分布状况主要由地区构成和城乡构成两项指标来衡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14~29岁的青少年人口广东省为最多,达2900万人,西藏最少,仅为82万人。
各省市青少年占总人口的比重集中在~%区间范围内,广东省比重最高,达%,最低的为江苏省,占%。
14~35岁的青少年人口数分布与14~29岁的青少年人口数分布接近,比重略有差异。
各省之间青少年人口差异与各省总人口和它们过去的生育率、死亡率、迁移率的变化都有密切关系。
2003年14~29岁青少年人口31,122万人,居住在城市的有7817万人,占青少年人口的%,居住在镇的有4718万人,占%,居住在乡的有18,587万人,占%。
14~29岁青少年人口城镇化水平%略低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14~35岁青少年人口46,526万人,居住在城市的有12,165万人,占青少年人口的%,居住在镇的有7234万人,占%,居住在乡的有27,127万人,占%。
中国历年人口数统计(1978-2016)(年末数)
0.59% 0.50% 0.52% 0.49% 0.50% 0.48% 0.48% 0.49% 0.51% 0.52% 0.53% 0.59% 0.59% 0.60% 0.65% 0.70% 0.76% 0.82% 0.92% 1.01% 1.05% 1.06% 1.12% 1.15% 1.16% 1.30% 1.45% 1.51% 1.58% 1.67% 1.56% 1.43% 1.31% 1.33%
190月5年4日7月7日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农村人口 城镇人口增长率 农村人口减少率
口历年变化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500 -1000 -1500
2345
1664 4.02% 2.27%
2006
131448
692 67728 63720 58288 73160
2076
1384 3.69% 1.86%
2005
130756
768 67375 63381 56212 74544
1929
1161 3.55% 1.53%
2004
129988
761 66976 63012 54283 75705
21480 20171 19140 18495 17245
80174 79901 79565 79047 79014
1309 1031
645 1250
-273 6.49% -0.34% -336 5.39% -0.42% -518 3.49% -0.66%
-33 7.25% -0.04%
增减百分比
972
-376 3.12% -0.44%
城市人口预测模型研究2讲解
城市人口预测模型研究摘要问题一本文选取沈阳市作为研究对象,在对2020年和2030年这两年的人口预测中,没有采用传统的Logistic增长模型,而是采用更为优化的年龄移算法模型(通过各年龄组人数得总人数,再逐年推算),即通过某一年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指标,建立生育率和死亡率模型,推算出下一年中各年龄的人口总数,累加求和得到总人口,以此类推,直至目标年份。
本文还充分考虑到迁入和迁出人口对长期人口的预测影响较大,因此在对2030年的人口预测加入迁入和迁出人口的指标,利用SPSS软件拟合出迁入迁出人口随年份的线性方程,最终得到2020年和2030年的人口预测值分别为944.8万人和1083.8万人。
问题二问题二中,将人口政策作为主要影响指标,由于人口政策主要影响妇女的生育水平,本文通过对总和生育率算法的改进,来反映不同的人口政策对年龄结构状况的影响。
调差显示沈阳市于2012开始实行单独二孩政策,之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在现有人口年龄结构不变的条件下,本文对问题一中的生育率模型进行了改进,根据文献中生育政策调整对妇女终身生育行为的影响示意图,模拟出二胎政策下的拟合生育模式函数值计算表,重新得到改变政策后每一年的生育率。
其余模型沿用问题一中的模型,继续采用年龄移算法,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出2020年和2030年分年龄人口数,并用EXCEL 制作出分年龄人口数条形图,更直观地对年龄结构进行比较。
问题三考虑到年龄移算法对数据的要求较高,现有公布的沈阳各县区人口数据不足以支持本文再次利用年龄移算法,因此在问题三的求解中本文综合现有能找到的最佳数据和现有人口增长模型,综合考虑各种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采用Logistic模型。
对于模型中未知的参数,本文结合现有各年份各地区总人口,通过SPSS软件用非线性回归方法拟合出参数的最优值,代入求出2020年和2030年的人口初始预测值。
同时,灰色预测模型很好地预测了2020年和2030年各地区的净迁入或迁出人口,结合初始预测值,得到最终预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