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李鸿章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议李鸿章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顾伏林近来读了著名历史学家秦晖先生的《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受益很多。但是,秦先生对李鸿章“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解读,本人不敢苟同。李鸿章对晚清以来的中国说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类的话,那么怎么理解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之前“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这个“局”究竟是什么?秦先生认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始于“周秦之变”形成的“帝制”,这个“局”就是有秦以来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连同之前的“周秦之变”,大概三千年,并且说该是我们“走出帝制”的时候了。无疑,秦先生的观点是新颖的,有道理的。但是,若干年前的李鸿章,是不是就是这么想的呢?笔者认为,李鸿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首先,李鸿章的政治立场、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不可能有“走出帝制”的欲求。他出身晚清的官宦之家,自小所受之教育都是“义理之学”,又师从曾国藩,深受其“以忠谋政”思想的影响。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士大夫,是影响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曾经权倾一时,但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希望保留现有的封建政治结构,其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其言其行的核心都是维护大清王朝统治。特别是其所倡导的“洋务”的现代化,虽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从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
上看也仅仅是一种防御性的现代化,是维护封建政治架构的现代化。李鸿章的政治理念,决定了他只能属于封建王朝的卫道士,也根本不会是什么新时代的代表——他自己评价自己是那种“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1】,根本不会想到把那间“破屋子”完全推倒了,再建一座新的。在这种封建政治架构下,李鸿章是不会也不敢越封建体制雷池一步的。纵观李鸿章一生,虽可圈可点处众多,但归根结底只是封建王朝的一名忠臣,“以忠谋政”对其影响很大。
其次,“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一语首次出现,是李鸿章在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五月复议制造轮船未裁撤折中称:“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2】其言下之意在过去,中国面临的外部威胁主要来自北方和西方,而面对东南的万里海疆,还从未有大规模的能够深入京畿腹地的入侵。李鸿章同时还指出过去即使在周边面临威胁时,这些威胁势力也很少有侵入帝国核心的地区,或者说,两方势力都有着明确的界线。但在鸦片战争后的一系列针对外侮的战役中,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的海疆大门,送佐以传教士、商人、使者深入帝国内部,修筑教堂,开设租界,设立海关,对这一过去明确分界的态势产生颠覆性的影响。特别是在这一时期,清政府不仅几乎输掉了所有的对外战争,同时皇宫禁地遭到入侵,皇家园林遭到焚毁,皇族被迫转移他省,都是过去数千年除了王朝颠覆外鲜有见到的。
故而李鸿章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朝廷内部有要加强海防还是要加强塞防的争论。李鸿章要加强海防,故而强调海防的重要性,通过指出大清朝面对的不再是漠北蒙古铁骑的威胁,不再是西北少数民族的进攻,而是来自东南万里海疆的西方殖民侵略,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强调要加强海防的必要性。几年之后,李鸿章在光绪元年(即1875年)因台湾事变筹画海防折中又提出“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3】。在该海防折中再次提到了具有同样意思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更加应征了这一“大变局”的内涵。就李鸿章所说,其“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这个“局”,应是周秦以来中国面临的主要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外族威胁的这么一个状况。
李鸿章此言时值清政府正面临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要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详细说来,应该从西周开国一直到晚清,期间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经过了多少异民族的入侵,反反复复的历史都不能和今天这个“大变局”相比。作为洋务重臣的李鸿章朦胧地认识到了这个大的变局,提出要加强海防,以应对这样的变局。显然,对于李鸿章而言
能早在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就作出如此深刻的判断,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实上后人对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评价非常高,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说他是“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看得最清楚”的人。李鸿章有此见识,这么评价也不为过。但据此就说李鸿章的“大变局”有走出帝制的意思,显然不对。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尽管他对自己生不逢时的境遇有过怨言,但从未对大清朝的帝制有过什么妄语。
李鸿章“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此语一出即不胫而走,至今仍屡屡被人引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学者有可能会赋予其新的内涵。秦先生有没有这个意思,只有问秦先生本人了。反正李鸿章肯定是没有“走出帝制”的意思的。
【注释】
【1】梁启超:《李鸿章传》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1872年李鸿章上《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3】1874年12月《李鸿章奏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