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史合一” 中央社院的共识教育实验

合集下载

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

百年辉煌与经验启示刘子平I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文/刘子平社会整合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党功能,在中国共 产党的功能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共产党社会 整合是指屮N共产党为推进社会一体化,通过一定的方 式、方法或机制对社会子系统及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进行 协调,进而提高社会良性运转与发展能力的过程和状态。

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推进过程,中国共 产党对社会的整合不可能仅仅依靠某一手段来进行,需要 统筹各种社会整合资源,形成具有一定规律的社会整合模 式或机制,进而有效发挥社会整合功能。

总体来看,中国 共产党社会整合机制主要包括利益整合机制、价值整合机 制、制度整合机制和组织整合机制总结中国共产党社会 整合的百年探索历程与历史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刻把握社 会整合的基本规律、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机 制的优化与创新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 意义。

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百年探索中_共产党社会整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史,也是一部社会整合的探索与优化 史。

深入认识和推进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不能 仅仅局限于现实维度,还要有历史思维、系统思维与发展 思维,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百年探索历 程,从屮厘清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历史脉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 起步与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 纲领,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 自己的初心与使命。

尽管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 为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性政党,但十分重视对社会整合理 论与实践的探索,不断提高社会整合能力,进而团结与凝 聚全国各族人民,着力建立一套有利于夺取革命胜利、结 束国家分裂与实现民族独立的社会整合机制。

首先,在利 益整合方面,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关注民生,切实解决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创立过程、内涵及其影响

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创立过程、内涵及其影响

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创立过程、内涵及其影响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需求、实践总结和冥思升华的结果,同时又必然是对其他相关理论的借鉴和吸纳。

费孝通先生创立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就是在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以全新的思路、百倍的热情,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棘手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并一直探索着一条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步予以解决的道路。

实践证明,上述努力是卓有成效的。

尤其值得大书特书者,便是伴随着这个过程,一个由中国学者自己创立的、旨在解决中国自身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也应运而生,并在指导我们研究我国的民族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回顾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进程,首先是从民族识别开始,其后便是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开展。

作为这两项艰巨任务的亲历者和“智囊”之一,费孝通先生曾翻山越岭,涉水穿林,不辞辛劳,历时数载。

在与众多少数民族成员的直接接触中,他实实在在地感到了民族作为“人们共同体”,是“代代相传,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具有强烈的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一体感”;且“由于他们共同的语言和经常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亲切的社会关系网络”。

尤其是这种“一体”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真正进行理论上的思考,是在民族识别工作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展开、日渐清晰的。

众所周知,民族识别的实践必然要牵涉到“怎样才可以认定是一个民族”的问题,这无疑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理论问题。

费孝通先生在民族地区实地和少数民族接触中亲身感受到这样一个事实:民族不是一个由人们出于某种需要凭空虚构的概念,而是客观存在的,是许多人在世世代代集体生活中形成,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方面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社会实体。

而对于民族的形成、对其所具有的特征的说明,则属于民族理论的范畴。

所以,必须有一种较为成熟的民族理论作为民族识别的依据和标准。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我们用作参考的民族理论来自苏联。

高一历史下册民国时期文化知识点(人教版)

高一历史下册民国时期文化知识点(人教版)

高一历史下册民国时期文化知识点(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民国时期文化知识点(人教版)《民国时期文化》知识点一、李四光和地质力学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由他创立了地质力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观察李四光野外考察图,教师介绍李四光)李四光先留学日本,后又留学英国。

在英国刻苦学习地质学,还选修了物理学,特别是力学,为他后来创立地质力学奠定了基础。

191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谢绝外国的高薪聘请,回到祖国。

他说“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

地质力学是把应用力学引入到地质学中,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一门新兴的学科。

李四光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系统地提出了地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地质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运用李四光的理论,找到了丰富的石油矿藏如著名的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油田。

李四光为新中国的石油勘探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竺可桢和气象学中国直到本世纪20年代,基本上还没有自己的气象事业,这使竺可桢感到莫大的耻辱,他决心竭尽全力创立和发展中国的气象事业,成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

20年代初,他在东南大学建立气象测候所。

1928年,他主持办起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并创办北极阁气象台,成为当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中心和气象业务指导中心。

他还大力建设我国自己的气象台站网,到30年代中期,全国测候所、雨量站已达300余处。

从1930年起,他集中气象情报由我国电台广播,开展天气预报业务,从此打破了帝国主义垄断我国天气预报的局面。

竺可桢在中国气候学研究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0年代,他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对中国气候的形成和特点作了全面的阐述,第一次对我国气候条件和资源作出了科学的评价,这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竺可桢之所以能为祖国的气象事业作出如此重大的贡献,是同他勤奋治学、锲而不舍的精神分不开的。

三、茅以昇和钱塘江大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钱塘江大桥图,然后提问)钱塘江大桥是谁在什么时间主持建成的?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钱塘江大桥规模大,地质结构复杂,加上汹涌异常的钱塘潮,以至1937年大桥建成后竟被视为奇迹。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

24。

中国最先实行设计教学法的是南京,南京高师附小幼稚园被称为“杜威院”。

P12025。

陶行知“爱满天下”口号,陈鹤琴“一切为了儿童”.P12226。

儿童公育思潮,以蔡元培、恽代英为代表.27。

恽代英,“理想的儿童俱乐部”。

P12428. 在全国平民教育思潮影响下,幼教工作者提出了要办平民幼稚教育的口号。

p12529。

标准。

P12631. 《幼稚园课程标准》,分为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32. 1922。

壬戌学制,确立幼稚园制度,我国学前教育进入一个实验、改革、发展的时期。

P12933.创办厦门集美幼稚园的是p130,p13235。

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一所实验性质的幼稚园,是陈鹤琴于1923年春创办的。

开创了大学进行幼儿教育实验研究活动.P13336.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利用_艺友制__的办法训练学员,培养出来的学员有能力独自办理一个幼稚园.P13637。

上海大同幼稚园,是中国互济会创办,由地下党领导,专门收养抚育革命者子女。

38。

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园,陆秀,有辅导各县市幼稚园的责任。

P137 39,民国幼稚园师资培训,设立幼稚师范科,由《师范教育法》《师范学校规程》规定.P13840。

集美幼稚师范学校的创办者是.陈嘉庚 p14041。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学校. 42。

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幼儿师范学校是国立幼稚师范学校,校长:陈鹤琴. p14143。

老解放区,即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44.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开创了苏区45. 1934年2月,颁布《托儿所组织条例》的是我国苏区中央人民政府 p14346。

金 p14447. 为培育无家可归的难童健康成长为抗日建国之力量,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48.1938年,在武汉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长为继《托儿所组织条例》之后老区又一重要的学前教育法规文件。

社会记忆与历史共识的形成研究

社会记忆与历史共识的形成研究

社会记忆与历史共识的形成研究近年来,社会记忆和历史共识的形成问题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随着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人们对于社会记忆与历史共识之间的复杂关系逐渐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将探讨社会记忆和历史共识的定义及其形成过程,并对这一研究领域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首先,我们来明确社会记忆和历史共识的概念。

社会记忆,指的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集体对于过去事件的共同记忆。

这种记忆往往是通过口头传承、文化符号等方式被传递和存储下来的,不同群体的社会记忆可能存在差异。

而历史共识则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对于历史事件一致的理解和认知。

历史共识的形成通常依赖于社会记忆的共享和相互认可。

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作用,在历史解释、国家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那么,社会记忆和历史共识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社会记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媒体报道、教育传承、象征符号等都可以塑造和传播社会记忆。

例如,庆祝国庆节的仪式和纪念活动,通过强调国家独立和团结,加强了人们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国家教育体系也会通过教科书和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

此外,社会群体和社交媒体等渠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人们在尝试理解历史事件时,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导向,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和看法。

其次,历史共识的形成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

个体经验、社会交往、国家政策等均对历史共识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经验是人们对历史事件理解的基础,不同个体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可能形成不同的历史认知。

社会交往则通过对话、互动和交流,促进了不同群体的历史共识的形成。

国家政策在塑造历史共识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政府可以通过历史课纲、纪念活动等方式,引导民众对历史的看法和认知。

然而,社会记忆和历史共识的形成过程并不总是平稳和一致的。

由于社会记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群体可能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记忆。

这种差异往往会引发历史共识的分裂或消解,导致社会内部的紧张和冲突。

历史社会学初论

历史社会学初论
用社 会 学的观 点 与方法 去分析 历史 资料 , 以说 明人类 社会 的变 迁规 律 , 并 预测 社会 发展 趋势
的 学科 。 这个 定 义 是有 些 缺 陷 的 。 在这 一 定 义 中, 基本 未谈 及历 史 因素 的 积淀规 律与 方式 , 未 谈 及历史 因素在 当今 社会 中 的作用 以 及 当今社会 对 于厉史 因素 的态 度等 问题 。 这一 定义 ,
历 史过程 中的经验教训 , 探 讨人类 社会历史 的发 展规 律。 而历史 社会 学则是 一门研 究现 存历
.
史 因 素 与各种 社会 现象 之 间的 关 系 , 以 及 它 们 与社会进 步 之间 的关 系 , 并 力求探 讨 当代社会
对 于现存 历史 因素 的正 确的具 体态 度 的一 门学科 。 总之 , 两 者 的不 同在 于 , 历史 学侧 重研 究
要先 弄清 “ 积 淀” 与 “ 积 累 ” 这 两个 概念 之 间 的差 别 。 所 谓 “ 积淀 ” 是 指一 种 凝聚 , 带 有 明 1 的 有机 性。 由 于 积 淀而 形成 的 事物 , 其 自身是 浑 然 一 体 的 , 各部 分之 间有着 有机 的 联 系 。 而 “ 积爪” 棍念 所 包容 的 汤 义 则 要 少 一 些 。 它 往 往是 指某些 . 柳简 单地 泛加 在 一 起 , 并没 有
指导 原 则, 并使 用许 多社 会学 的方 法 。 除 此而 外 , 它还 尤其且 视这 样 两个 方法 : 一个 是 比较 法 。 它 注 意 将两个 以 上 的 国家 与 民 族的社会 结构 、 社会 心 理素质 、 社会 历史 等 各方 面的具 体 状 况 加 以 比较 , 相 互 参 照 , 寻 找 出历 史 因 素积 淀 的共 同规 律 及特 殊规 律 , 探 求历 史 因 素 的总体

胡适

胡适

政治倾向上的错误很明显:1面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胡适长期主张不抵抗主义“世界主义者”,反对“狭隘的国家主义”,应树立所谓“万国之上尤有人类在”的“世界的国家主义”。

又倾心与不抵抗主义,将西方的这种理论同我国先秦道家的“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想比附。

1915年1月,日本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在交涉过程中,胡适始终是“和平主义者”。

杨向奎先生回忆说:“他当然受到同学们的批判,但他并不会改,仍然坚持己见”。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为此派来调查团,提出把东三省提交国际共管,国民党表示可以接受,而胡适也表示欢迎。

次年在《独立评论》第5期上发表《论对日外交》一文,再次反映了他一贯主张的“和平主义”和不抵抗。

“当国家处在存亡的关头,他仍然主张不抵抗,不用兵,好像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和平主义者。

但当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蒋介石在西安被扣,他却一反平日和平主义的理论,破口大骂,在给张学良的电文中骂他是罪人,并宣布拥护政府下的讨伐令。

这些举动说明什么,说明他是封建官僚的后裔,始终站在两翼中的右半边。

1937年抗日战争打起来,不是蒋介石要打,是日本不许他再谈…和‟,于是胡先生也说…和比战难‟!。

2他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的道路,主张渐进改良胡适与陈独秀等共同编辑《新青年》,他主张在《新青年》上不谈政治,只谈文化,这是针对李大钊提倡马克思主义而提出的,于是引起李大钊的反驳,而胡适则坚持己见,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说些主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实质上蕴涵了是拥护马克思主义还是反对马克思主义、是赞成革命还是反对革命这样的本质问题。

在北洋军阀时期,胡适曾与蔡元培等人开会讨论,提出“好人政府”即宪政政府,要求南北议和,写了《我们的政治主张》作为公开宣言。

“这篇宣言,可能是中外古今政治宣言中最没有分量的一份,当时的封建军阀看也不看,理也不理,这种向恶势力斗争的方法,等于堂吉诃德向风车挑战了当时国民党元老张难先曾经写信给蔡元培和胡适之,批评他们的政治主张,张说,…公等此种主张是偏颇的,是狭隘的,是苟且的,是糊涂的,是违反真正民意的,是袒护有枪阶级的,是造成异日大战的,是污辱吾国最高学府的。

关于地市级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发展的思考

关于地市级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发展的思考

总第121期关于地市级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发展的思考张健红摘要:社会主义学院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重要作用。

然而,作为社会主义学院三级体系的基座,地市级社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师资缺乏、科研咨询停滞、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加强新时代地市级社院建设,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责任意识,理顺管理机制;二是牢记“社院姓社”,深化共识教育;三是打造精品课程,完善现场教学;四是加强智库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五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学习平台。

关键词:地市级社会主义学院;瓶颈;路径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19)05-00074-032018年年底,中共中央颁布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党外干部人才。

同时,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在自身建设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瓶颈,需要我们进一步认清发展现状,强根固本,提升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和发展水平。

一、我国社会主义学院体系发展现状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对统一战线工作、社会主义学院建设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新思路。

近年来,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新阶层人士队伍不断扩大,国际宗教、民族问题日趋复杂,种种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要求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统一战线旗帜下,牢记“社院姓社”的方针原则,努力把社院建设成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联合党校、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学院体系主要覆盖中央、省、地级市三级,已建成各级社会主义学院近两百所。

在国家、地方层面,中央社院、省级社院经过多年发展,正规化建设已取得长足进步,在硬件投入、师资培养、课程设置、智库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不俗成绩,为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持,为民主党派建设学习型参政党输送了骨干力量。

京师好题天天练历史选修三答案

京师好题天天练历史选修三答案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好题天天练1.婆罗门曲为天竺f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

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2.下表是先秦至宋代一些杰出思想家的代表性主张。

据此能够认定这些人都( )代表人物思想主张表现形式孟子“五有”父子有案、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董仲舒“五常”仁、义、礼、智、信宋代理学家“四德”忠、孝、节、义A.推动了中国r家思想的多元化B.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的人伦价值C.意在弥补传统r学文化的缺陷D.改造r学以服务于政治的需求3.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r家经典的神圣性4.鲁迅先生认为唐朝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汉族有汉族的文化,但没有扼杀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

因此,鲁迅大力彰显汉唐文化,这其中核心的思想内涵在于( )A.各民族文化发展旗鼓相当B.唐文化雍容华贵兼收并蓄C.中华文明呈开放包容状态D.汉族统治阶级的开明开放5.据学者统计,1861-1900 年间,意识到并忧虑“中国变局”的士大夫不少于 37 位,而反对西学并诉诸文字的士大夫是这个数字的 50-100 倍。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天朝上国观念已被摒弃B.民族危机日益加深C.兴办洋务成为社会共识D.传统思想根深蒂固6.《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提到:“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而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化乱为治。

朱永新与他的新教育实验 ppt课件

朱永新与他的新教育实验  ppt课件
1914赵
梅 罗 蒋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1914-17
蔡 蒋 马 周 循思想自由原则 取兼容并包主义 爱国进步科学民主
陈宣恺 陈时 成德达材独立进取 PPT课件
1917
1998 1917.11
7
燕京大学 司徒雷登陆志伟 以真理得自由而服务 1921
厦门大学 萨本栋(王亚南)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1921陈
交通大学 盛宣怀 唐文治
(南洋公学)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广东·中山大学 邹鲁 许崇清 黄埔军校
崇德尚实 重文健身 知行(23) 勤俭敬信 完全之人
学问思辨行 亲爱精诚
1924孙 1924
复旦大学 马相伯 李登辉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 国家之光
(陈苏谢杨) 近思
人类之瑞
武汉大学 王星拱周生刘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其强调教育者自身的行动反思,以及新教 育共同体对社会公益的关注而倍受瞩目, 形成国内著名的教育NGO。
PPT课件
15
新教育实验始于2000年朱永新教授出版的 《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书中提出了“理 想教育”的基本思想,朱永新对现行教育 的批判、反思及对行动的渴望引发了民间 教育思想者的热情响应,通过网络,通过 对话与碰撞,一种新教育思想逐渐成形。 2002年6月,“新教育实验”的专门网站 “教育在线”开通;2002年8月,实验于江 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启动,提出了核 心理念、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并规划设 计了“六大行动”实验项目。
PPT课件
6
大学校长·办学理念·校训
东吴大学(苏 大) 圣约翰大学
东南大学
北洋·天大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华大学
杨永清
Unto a Full Grown Man
1901

美育史料·中华教育改进社美育组

美育史料·中华教育改进社美育组

美育史料美育史料·中华教育改进社美育组(刘晨 供稿)左图/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新教育》1922年10月第5卷第3期)右图/第一次年会分组会议美育组部分成员合影(《新教育》1922年10月第5卷第3期)1921年12月23日,由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等教育团体合并组成中华教育改进社,其宗旨为“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进步”,推举孟禄、梁启超、严修、张仲仁、李石曾五人为名誉董事,蔡元培、范源濂、郭秉文、黄炎培、汪精卫、熊希龄、张伯苓、李湘辰、袁希涛九人为董事,聘请陶行知为总干事。

该社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教育社团,总事务所设在北京,先后在济南、北京、南京、太原召开四次年会,参与世界教育会议,创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办有《新教育》《新教育评论》,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因战乱活动中止。

《中华教育改进社简章》规定“每年开全体大会一次”。

《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规程》确定年会之分组会议分教育行政组、高等教育组、师范教育组、美育组、国民音乐组等22组。

1922年7月3日至8日,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山东济南开第一次年会。

7月4日,中华教育改进社美育组开分组会议,到会者有蔡元培、武绍程、钱稻孙、高鸿缙、郑锦、陈衡恪、刘海粟等,正主席为蔡元培,副主席为郑锦,书记员为武绍程。

美育组审查四件议案如下:(一)请政府增设国立美术展览会(刘海粟)(二)欲求美育普及宜设美术院(郑锦)(三)普通美育以造成普通国民具有美的赏鉴与制造之兴味为目的(武绍程)……最后第四件,名誉董事梁启超同郑锦、刘海粟提议,拟于退回赔款中,拨出一部分经费,实施美育案。

会议最终将刘海粟、郑锦、武绍程所提三案,合并为一案通过,以学校美育为第一条,美术院为第二条,美术展览会为第三条。

梁启超等提案获全体通过。

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年会议决组织学术委员会,与年会分组基本相同。

美育委员会经投票选举蔡元培任正主任,陈衡恪任副主任,武绍程任书记。

近代史纲要实践课五个认同

近代史纲要实践课五个认同

近代史纲要实践课五个认同
从近年来高校近代史理论关于“五个认同”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和具体实践出发,结合高校近代史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职业院校近代史理论课加强“五个认同”教育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可视化可操作性的实证研究。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有着深刻而牢固的历史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基于“五个共同”的存在,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民族在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中国并彻底摆脱被殖民的命运过程中得以形成的,存在一个“自在”到“自觉”的过程。

要想实现“五个认同”理论思想在院校近代史理论课程的融入,还必须要营造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深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

“五个认同”教育可以视为一种理论,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

所以,高职院校要以校园政治文化建设为手段和途径,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

1.1.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历史教材四种版本合一)

1.1.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历史教材四种版本合一)

高中历史教材四合一汇编前言新课改实施以来,打破了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

就历史学科而言,全国共推出四套新课标历史教材,分别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师大版(原为大象版)。

四种版本的教材虽然“以课标为中心”进行编写,但由于编写人员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史学修养不同、甚至历史观点不同等原因,导致四种版本教材的素材取舍、内容详略、语言表述甚至史学观点等方面有较大出入。

这固然打破了教师“以本为本”、“唯教材马首是瞻”的局面,但也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考验。

新形势下的高考不可能“以某一版本的教材为主”,高考考的是“历史”而不是“历史书”,已成为命题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的共识。

历史史料浩如烟海,高考命题常命常新,高考试卷尤其是历史科目,不可能出现陈题旧题。

所以,题海战术未必省力,盲目做题未必高效。

虽然新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

任何考试策略、技巧只有在掌握基本知识、概念、方法的基础上才能起作用。

无论高考试题如何变化,基本知识才是永恒的“王牌”。

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历史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条件。

尽管当前的高考命题出现了“去教材化”的倾向,离“课本”的距离越来越远,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高中阶段的教学也并非漫无目的,高中师生的教与学仍要“以课标为中心”。

所以,教师和学生有必要对通行的各版本教材有所了解。

展现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是我们围绕《课程标准》中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逐个参阅四种版本教科书,并结合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对相关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而成的。

具体来说,就是找出四种教材“交集”与“并集”,力争对《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挖深、挖透”,形成多维架构,使课标涉及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达到相应的广度和深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边进行教学实践探索,一边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正,力争使本资料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难以理解的,我们做了较多的解释说明;易于理解的,我们尽量使其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力争使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课后巩固: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课题研究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的理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应用。
2.了解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等重大事件,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到实践的演变。
1.培养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尚情操,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共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

共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

共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作者:潘慧春来源:《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潘慧春(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16)【摘要】共识教育经历了起步探索、逐步恢复、蓬勃发展、全面深化四个阶段,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时代把握共识教育规律,不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制度化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统战特色,对于提升社会主义学院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共识教育;发展历程;经验启示【DOI】10.3969/j. issn.1009-2293.2019.04.020【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93(2019)04-0076-03统一战线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就是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共同思想认识,共同思想认识达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育培训。

作为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社会主义学院因凝聚共识而创办,因深化共识而发展。

从创办开始,社会主义学院就始终把教育培训作为中心工作,把共识教育作为教育培训的核心。

回顾共识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共识教育的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把握共识教育规律,提升社会主义学院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共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一)起步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帮助民主人士、工商业者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成为统战工作的重要任务。

1956年2月,第六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讨论了《关于帮助民主人士、资产阶级分子进行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办法(草稿)》,明确提出教育工作成了统一战线工作的中心工作,应该把教育工作提到统战工作的重要地位。

[1]这就为成立专门学校,组织各界民主人士和工商业者进行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提出了客观要求。

面对形势的需要和党外人士的要求,有民主人士提出倡议,希望创办一所学校,能让党外人士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把这所学校亲自定名为社会主义学院。

中华文化教研部简介

中华文化教研部简介

中华袁化教研部简介中华文化教研部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专门从事中华文化、文化比较与交流、港澳台与海外统战等方面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部门。

下设中国传统文化教研室、文化比较教研室、文化交流教研室三个教研室。

现有教职工13名,其中正高职称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副高职称4人。

教研部主要负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与统一战线、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华传统经典导读、港澳台侨国情教育、中外文化比较与交流、海外统战等相关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与中华文化学院与港澳台、海外的合作交流。

在三个教研室中,中国传统文化教研室重点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以文化认同促进政治共识。

文化比较教研室重点通过中西文化比较展现中华文明优越性,增强统战成员'‘四个自信”,同时承担海外统战教研工作,团结海外友好力量。

文化交流教研室主要承担港澳台侨统战教研工作,重点面向港澳台侨等学员开展国情教育和中华文化普及,以增强学员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近三年来,教研部全体教师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保障,积极投身学院以“五史合一”“十个讲清楚”为龙头的教学改革,研发、打磨了近20门核心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慕课入选“学习强国”、《中西文明的交融与互鉴》被选为社院共识教育核心课样板课;承担《文化自信: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等5项“四个自信”学理体系学科建设项目;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央社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课题研究近20项;出版《中华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专题教学读本》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近40篇,发表于《人民日报》《学习时报》《光明日报》《团结报》《中国统一战线》《南亚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等重要期刊和杂志;成功举办"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系列活动,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获得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团结报》等几十家媒体的广泛报道,极大提升了学院的社会知名度;组织、参与历届中华文化学院工作会议暨中华文化论坛、中华文化与''一国两制”论坛、中华诗词复兴论坛、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国际论坛、“和文化”论坛、台情研讨会、“香港青年的困境与出路”学术研讨会、“新时代:华侨华人的新机遇新作为"研讨会、“一国两制”与澳门经验研讨会等学术论坛和理论研讨会,社会反响强烈,在文明比较和文化交流中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023年高考历史高频核心考点汇总

2023年高考历史高频核心考点汇总

2023年高考历史高频核心考点汇总历史学科核心思维一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阶级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二历史学中的几个概念认识历史史实历史叙述历史阐释历史观点历史评价三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不同的历史评价的原因受时代的影响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立场的不同政治立场、国家立场、阶级立场等。

史观的不同个人因素的影响对历史史料的选取和辨别不同四历史学习的三个层次白描式历史反思式历史哲理式历史五史书的类别通史与断代史的区别纪传体与编年体的区别国别史与世界史的区别六历史学习中常见的思考方式政府或个人越是提倡的,就是社会上越缺乏的政府或个人越是反对的,就是社会上越泛滥的统治者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为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任何一个时代的政府或是个人提倡古代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是赋予了当时的时代含义的,都是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必然作用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必定要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一定时期的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必定是受到一定期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且政府制定的任何政策,都要关注民生历史学科核心知识一、先秦史部分中国史部分必备识记核心一夏商西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贵族政治尚未形成高度集权具有神秘化色彩,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宗族色彩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家国同治突出等级,注重血缘为后世的大一统奠定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认同二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大动荡、大转型和大变革——根源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大量推广和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政治上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奴隶主贵族阶级的衰落,封建地主阶级的兴起、分封制逐渐瓦解,郡县制逐渐推行经济上、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工商食官制逐渐被突破,私营工商业发展,但官营工商业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形成、集体农耕向个体农耕转变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繁荣轴心时代,早熟文明、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儒家思想的形成周孔之道、新兴地主阶级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的形成阶级上士阶层的兴起军事上诸侯之间争霸战争到诸侯之间兼并战争分裂中孕育统一二、两汉历史知识部分一汉初、政治上汉高祖刘邦为强化中央集权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期导致诸侯王问题,汉景帝实施削藩措施解决诸侯王问题,酿成“七国之乱”,部分解决诸侯王问题,将诸侯国的行政任免权收归中央,但未能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史合一” 中央社院的共识教育实验
经济观察报曲胜良裴丕/文一份讲稿,改了又改于铭松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教授。

为了给9月开学的第36期民主党派干部进修班和培训班授课,在社院新书记的要求和督促下,他的一份2万多字的讲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经修改了3遍。

七八两月,中央社院连续召开了近20次课程改革与讲义编写会。

会上,社院领导给于铭松的讲稿提出了几点意见:第一,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找资源、找支撑,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根性”作用;第二,文化建设要注重历史传承,要讲透其中的发展沿革,厘清其中的逻辑脉络。

另外,统战学还要学会讲“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个大题目,于铭松的讲稿立意高远、视角广阔,但他必须在3个小时内把课讲完。

讲什么、怎么取舍,取决于在哪儿讲、跟谁讲。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是统一战线性质的高等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统一战线人才的教育培训主阵地。

它所培训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党外代表人士,包括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等。

他们大多成长在改革开放中,经受过市场经济大潮的磨练,带有鲜明
的时代印记。

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受益者,他们有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希望有更多渠道表达政治愿望,同时又带着思想中现实中的各种困惑而来。

社会主义学院并非世外桃源,各种社会思潮同样在这里激荡与碰撞。

因此,对这部分新兴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重点不在灌输,在于引导;不在制造分化,在于营造共识,“和”、“合”二字正是题中精要。

共识教育,何为“共识”今年是中央社院建院60周年。

随着9月秋季新学期开学,中央社院的教学改革正式拉开大幕。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不同于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它在教学培训方面的鲜明特色是什么?四个字“共识教育”。

所谓共识教育,就是坚持政治培训为主,使党外代表人士夯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思想基础,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为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思想价值共识、政治制度共识、奋斗目标共识。

一句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最大的“共识”。

所以,中央社院此次大规模教改
的核心就是,坚持“社院姓社”,深化共识教育,以“大统战”、“大文化”的理念谋篇布局;以“五史合一”为引领,以“五位一体”为主线,以统战理论和政策为特色,体现以政治培训为主的宗旨,贯彻以共识教育为核心的理念,凸显中央社院办学特色。

从“五史合一”到“五位一体” 社院想要讲什么“中国文化的固有根基,其实就是‘儒家为本’或者‘儒道互补’这样一个格
局。

儒家精神,我觉得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刚毅、正大、笃实’,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

”9月3日是个周六,但中央社院阶梯教室座无虚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正在这里为民主党派干部学员们讲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这堂大课,正是社院教学改革最大亮点——“五史合一”教学模块的开篇之作。

“五史合一”讲什么,怎么“合”?中央社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主任李道湘介绍,“五史合一”是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民主党派史”、“中共党史”、“中国政党制度史”融为一体,成为整体教学培训的切入点。

授课以史为证、以史为例,通过对历史的讲解,回答“为什么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使学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民主党派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是多党合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政治共识。

“五史”本来自成脉络、自成逻辑,现在把“五史”用一根逻辑链条串起来讲,学员们能理解吗?进修班学员、民革北京市东城区委会主委姚卫海说:“鉴古知今,把中国近现代史、民主党派史、中共党史,放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去研究讲述,使学员更深刻地领会到,近代以来,为了团结御侮、救亡图存,为了民族复兴、奋发图强,经过百年艰辛探索,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也最终选择了跟共产党走。

”培训班学员、民革党员李琳说,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是为了
更好地观照当下,以理性、平和、诚实为基础,在各种思潮的复杂冲撞中,激浊扬清,去伪存真,挖掘深植于中华文明、适合于中国特有国情、被中华民族高度认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内核。

“‘五史合一’课程帮助我们从根本上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地巩固政治共识”。

民主党派干部为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兴趣“我原以为学员们邀请我来参加座谈,是一种礼仪性的行为,但我很快发现不是这样。

没想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关系,对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的话题如此感兴趣。

”9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一周内第三次来到中央社院,与学员们交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这场交流对话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多。

孙熙国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在座谈交流中大多数学员都说,他们过去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研究“让劳动者、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学问,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甚至不知道用“如何让老百姓、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这一理论作指导建立的政党就叫共产党。

一句话,因为不真懂,导致了不真信。

孙熙国说,经过在社院的学习,他感觉很多学员习以为常的观点和知识被打破了,一些学员在课下跟他说,马克思主义是个好东西,共产党是个好党,民主党派可以从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中汲取和借鉴很多宝贵经验,
共同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服务。

孙熙国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是社院教改又一亮点——“五位一体”教学模块的开篇之作。

中央社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魏晓东介绍,这个模块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展开,集中回答“民主党派跟着共产党应该干什么”这个问题,要告诉学员当前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履职尽责的重点在哪里。

只有继承传统,才能不断深化共识。

先回答“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再回答“跟着共产党走之后干什么”,从“五史合一”到“五位一体”,中央社院培训党外代表人士,其背后的叙事逻辑一目了然。

模块化背后的共识与认同按照中央社院的模块化教学思路,在“五史合一”和“五位一体”教学模块之后,是“统一战线
与多党合作”模块,内容是在“大统战”视角下,围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宗教、新社会阶层、港澳台统战工作等问题展开教学培训。

中央社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孙信说,“大统战”模块是要告诉学员,要不忘选择跟着共产党走、接
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初心,继承老一辈民主党派领导人的优良传统,不断深化政治共识。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推进的教学改革,增强了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时代性。

中央社院教务部主任王志功说,其最大的新意在于,将政治培训与能力培训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个模块化教学以共识教育为核心,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
协商制度为主线,以“历史—理论—实践”为逻辑链条,帮助
学员强化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进修班学员、九三学社重庆巴南区工委主委刘秀荣曾经在社院参加过培训。

她说,自己第一次在干部院校接受这么系统而且富有新意的培训,这一教学设计堪称大手笔,“三个模块的课程设置既有针对性又成体系,分别解答了我们为什么来学习、学什么、怎么画好同心圆的问题,对我们的工作很有指导意义”。

培训班学员、民盟盟员袁坤表示:“模块化教学是对干部学院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一次全面改革,也是对民主党派学员进行政治教育、国情教育、共识教育的一次良好尝试。

”进修班中最年轻的民主党派学员万李娜是80后。

她说,三大教
学模块涉及的一些问题都是在学习之前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通过系统学习,让她有了一个清楚明了的线索。

“很感谢中央社院,以最舒展的方式给予我们最有力量的思路指航。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