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答:形成于夏代。

历史性变化:(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礼乐射御书数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

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

“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案

习题集锦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六经)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
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④既要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4)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
5、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6、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7、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8、《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判断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自公元前475年起至公元前221年止,中国进入了战国历史时期,私学兴起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呈现出鼎盛的状态,无论在其规模、人数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上。

促使私学兴盛的主要原因在于:(1)经济状况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转变时期,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在奴隶制的母胎里逐渐成熟,生产力大解放,生产大发展,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裕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

(2)养士之风盛行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争雄加剧,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的争斗也愈演愈烈,因之养士之风大盛,士阶层的活跃,为战国时期私学和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

由于各国执政者竞相养士,使士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职业,于是,士就成了人们择业的对象,人们竞相学习做士,形成一股社会风气。

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需要拜师求学,这就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

(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局面,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和吸取。

为了发扬本学派的观点,各家就大力的提倡教育,对其进行宣传,大量兴办私学也成为主要的方式,也直接推动战国时期私学的兴盛。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展开,促进了私学的繁荣,可以说有多少家学派就有多少家私学,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则为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2.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

答:(1)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稷下学宫的出现意味着先秦士阶层发展的登峰造极,也表现了养士之风的制度化。

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稷下学宫与之前的官学、与同时代的一般私学、与以后时代的官、私学校相比,都显得独具特色。

①稷下学宫的性质ⅰ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由于养士、用士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目的,这就决定了它是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中国教育史:第7章课后答案(第三版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第7章课后答案(第三版孙培青)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七章1•三次兴学的M体内容足什么?宋制rr学制度有哪些待点?祥:H体内容:①第-•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住来仁宗庆历四年上持的.史称“庆历w 学” •庆历兴学的上耍内客有三项: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萊科举占试:创建太学.②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宇年何主持的.史称“熙宇兴学-• 丄浜描施包括四个方面:改革太学.创工“ •:舍仏”:恢负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奴与创立武学.仲学、医学零Q科学校:编慕《三经績义》③第三次%学运动足蔡京在*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宇兴学” •主耍右五个方ifih全国评遍设立地方学校:4!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郴联系的7制系统:新建辟瘫.发展太学:恢更设立氏学.创工算学■书学.画学等V科学校:哭科举•改由学校取L・.待点:宋轴缆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1Y学教育体制.特点衣現为以下几个方而:①轩理体將进一步完条(宋朝在谄略设賈捉举学啷旳.它的设工.住中国教d史上处有创新惡义.从此.从中央到地方建匕起了专门的教仔行政许理机构》•②官学类P女样化③中央R学的等级限制放宽. 书学衣至ittifiT限制. 这址学校教介的一大进步④学田制度的确芷2•评述辽金元学校教仔制度的特点•n:(Dtf'Z&中央到地方的1Y学体;M,推行-汉化-政址②备级学校以依家学说为I:耍学习内昶)将7校教仔体制和科举制度结合在一起④建工&了牧为完整的本比族教仔体系⑤学生入学资格的規定匹为严格•暇新以法定的形式保证了上/JlYtte子弟亨冇文化教存的特权.3•分析书院产生的瓯冈及两宋书院的待点•n: KiW:①官学衰落.上人失学②渊源流传的私人讲学传统③受佛教禅林的影响待点:①祜院作为一种教有制腹已经确&②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③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4•试论王安石的教仔理论和人才ML答:救疗理论:①学校教存的I!的:学校应该培养N冇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② 学校教疗的内容:教学内容应该圧“为天下国家Z用帚也” •人才思Ml:教Z之道.养之之道.取之2逍・任之之逍.5•朱農是怎样论述“小学”和“大学-教介的?答:朱惡在总结询人教存经验利自己教存实践的垂础上.廉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个人的教件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分别扯出了两杆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H体论述如卜•:①小学教件阶段:3T5岁为小学教〃阶段.朱廉十分亟况这个阶段的教仔.认为小学教仔的任务是培养“圣贤杯AT •他提出以••教爭”为主的思想.强调讣儿敌在生活中•通过H体行爭.t®紂堆本的伦理逍徳规他.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列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件方法上.件先.主张先入为主.及Z施教:其次.要求形線、生动.能激发%鹽:再次."创以《须知》 <学则》的形式来焙养儿敢的道徳行为习愼・在逍憾行为习惯的行成上.朱浪一方ifti左张藝严格地■不何断地对儿廉进行ifittfir为习惯的讽练.使Z “积久成熟” F1成方関•另一方面•他X«W《独知》(学则》的作用.认为可以使儿童的一古一行、一举一动都仆•就可ffh 冇规可依・何利F儿Wttir为习惯的形成•②大学阶段的教存15岁以希为人学教育.大学教存内容的敢点足•教理-•即敢住探丸“事物Z 所以然”•朱熹在K期的教介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繼.其中两点值得注a:其一.敢視自学:其・•提但不同学术现点z间的相用交潦•③小学教仔勺大学间的关系朱舟认为•豹小学和大学楚曲个相对独工的教仔阶R. H体的任务、内客和方法并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乂楚有内在联系的.它m的根本II标业一致的•只是因教仃对線的不同而所做的教付阶段的划分•6 •评述朱展通憶教”思和・答:逍《!教件足倍家教介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介•思想的牯华亦集中于此•朱庶十分敢視道雄教仔.主张将逍徳教仔放在教件工作的《位.(1)朱熹适徳教疗思想的主耍内容①迥惶教疗的根本任务:存天理.灭人欲.②道德教仔的站本内容:娠于逍惶教育的根本任务・朱熹认为必须进行以41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刃建伦理道也足他道徳教存思您的車耍特点.③道聲教仔的方法:立占、居敬•存养.省察.力行.<2)对朱熹道健教冇思想的评价(主干类示)①朱臺十分直視道徳教作・这对今犬中国的教仔不无启迪•②朱熹对集础教疗的収视也值紂我们借签.③朱矗在逍徳教疗方论上!O1的知行统一观也H有敢要的启示•7•陈亮、叶适教。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8章 明朝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8章 明朝的教育

第8章明朝的教育1.述评明朝的文教政策及其具体表现。

答:(1)文教政策明太祖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因此,早在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2)具体表现①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个朝代。

②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明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原来主要有两种:荐举和科举。

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士人都以科举登进为荣,而荐举则名存实亡。

科举日益成为明朝最主要的选士制度。

明朝科举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科举必由学校这样,科举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以科举考试为目的,两者紧密结合,共同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

③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a推崇程朱,删节《孟子》;b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c屡兴文字狱。

2.明朝官学制度具有哪些主要特点?答: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官学体制较为完备。

明朝官学制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①放松学生入学资格的限制,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分为举监、贡监、扇监和例监等;②创立监生历事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素质;③实行积分法,使起源于宋,发展于元的这一方法,更为完善。

(2)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官学不仅按地方行政区域设学,而且也按军队编制设学,“教武臣子弟”,还在全国谷物财货集散地和土著民族聚居地设学。

因此,明朝地方学校的普及,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3)社学制度更趋完善社学产生于元朝,明朝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社学制度,大加提倡,在全国城镇和乡村地区广泛设立,并在招生择师、学习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步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概述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有何历史意义?答:洋务运动开始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以及近代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思想界涌动着一股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即人们常说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以及后来应用西方思想进行维新运动,并把这种思想指导实践改革活动的维新派,他们在对社会的改良过程中也触及到教育领域。

(1)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早期改良派阶段、维新教育实践阶段以及维新变法时期,在每个阶段都独立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

其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改良派维新教育总的特点是渐次推进的,以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在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实现整体改革方案,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等。

○2维新教育实践维新派普遍认为改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是实现变法维新的基础,因此,维新教育实践活动便成为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

主要措施包括:兴办学堂,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另一类学堂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主要有《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等。

○3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针对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京师大学堂,对大学堂的性质、办学宗旨、课程、入学条件、学成出身、教习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及使用都作了详细规定;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讲求学习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设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奖励开设报馆,开放言论,书籍、报纸免税等。

(2)维新教育的历史意义○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思想启蒙,导致甲午战争后维新教育思潮的一触即发,并迅速转化为维新教育运动。

天问教育:《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案1-16章

天问教育:《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案1-16章

欲索取更多考研资料,请上北京天问教育网站官网!答案目录答案 (1)目录 (1)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2)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5)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9)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1)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12)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4)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17)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18)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20)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21)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22)第十三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25)第十四章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27)第十五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28)第十六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32)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中国教育史 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孙培清

中国教育史  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孙培清

第一章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答:形成于夏代。

历史性变化:(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礼乐射御书数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

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

“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评述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答:(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产生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提出《教育方针及实施原则案》,认为应当确立全国统一的教育方针和实施原则,并指出“中华民国今后之教育,应为三民主义之国民教育”。

经大会议决的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于4月26日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以《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通令颁行,其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同时配套公布的还有《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如何落实“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作出了具体规定。

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最终形成。

(2)“三民主义”教育的实施原则为了落实和强化“三民主义”教育,1931年6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国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

同年9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5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分别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蒙藏教育、华侨教育、派遣留学生等八个方面,规定了具体的实施“目标”和“纲要”(包括课程、训育、设备三个细目)。

1931年11月,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1929年与教育宗旨配套公布的实施方针进行修订,并再次公布“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其实施原则与方针至此完备。

2.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和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由于注意教育问题,并能根据政治和经济需要来发展教育,其统治时期和统治区域的学校教育事业较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所发展。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废止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在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以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教育部和省级教育厅。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1.试述魏晋时期教育制度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答:魏晋时期的教育事业,总体上呈衰落景况,但仍有许多值得后世承继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就,在教育制度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科教育得到发展。

设了律学、书学、算学、文学、医学等实用学科的学校,丰富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内容,也拓展了教育的职能,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地方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不仅普遍设置州郡学,而且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这是我国正式实行地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3)私学得到发展,并成为教育的台柱。

私学多为名师大儒开办,不仅质量与规模超过官学,而且分布面更广,类型多样化。

(4)家庭教育得到重视。

士族十分重视家族教育,并以家学为专业,出现了许多儒学世家,家训、家诫等有关家教的著述也大量出现。

(5)落后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起步与发展。

当时随着人口大迁移,文化教育也南迁西移,这样促进了文教事业在落后区域的传播与发展。

(6)少数民族教育的兴盛。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重视儒学教育,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这些措施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准,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思想。

2.比较南北朝学校教育之异同。

答:南北朝时期处于长期的分裂和朝代更替的过程中,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包括北魏、北齐、北周。

南北朝之间的教育既具有共同点,又具有不同点,具体分析如下:(1)南北朝教育的相同点①南北朝的各个朝代中,都注重对教育的发展和兴盛,推进教育体制的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来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体制,保障教育的质量和进步。

同时由于朝代的更替,战乱的发生,学校教育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在乱世中也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正常作用。

②南北朝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都崇尚学校教育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基本上是以经学为主要教授内容。

③不论南朝还是北朝,都盛行博涉的学风,以至罕有纯粹的儒门学者,官学学官也大多为博学洽闻之士,这是与汉代学风不同之处。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1.评述《壬子癸丑学制》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答:1912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该系统框架为“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法令规程,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这套学制的内容、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1)学制的基本内容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17〜18年,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包括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两级);中等教育4年(一级);高等教育(也只一级,但分预科3年、本科3~4年)。

此外,下设蒙养院,上有大学院。

横的方面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两级。

实业教育有甲种实业学校和乙种实业学校两种,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等类。

(2)学制的性质“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它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到1922年新的学制出台前,虽有局部调整,但其整体结构框架基本保持不变。

(3)学制的特点壬子癸丑学制仍保持以小学一大学教育为骨干,兼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

其明显特点是:○1缩短了学制年限。

主要表现在初、中等教育段,初等小学校、高等小学校、中学校各比癸卯学制减少了1年,有利于普通教育的普及和平民化发展,学制总年限缩短了3年。

○2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

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体现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男女平等观念。

○3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废止清末高等教育中的所谓保人制度,大学不设经科,有利于消除教育中的封建等级性、科举名位思想和复古气息。

○4规定一学年度为三个学期,另外,壬子癸丑学制不采纳清末中学的文、实分科的做法,取消高等学堂,只设大学预科,这都是较大的改革。

2.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对清末教育进行了哪些重要改革?并分析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答: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讨论教育起源问题,对认识教育发展有什么启示?答: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颇受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既是教育史研究的范畴,也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1)就现行的研究成果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教育是否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二是动物和人在可受教性上是否有本质区别;三是人是否必需教育。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在教育理论的发展史上人们的看法并不很一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2)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除以上所述各种观点外,还有教育起源于以劳动为核心的人生发展说、教育起源于军事训练说、教育的知识授受起源说等等,同时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教育逻辑起点的探讨,至今未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但其理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3)教育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是整个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点,涉及教育理论研究的各个层面,需要有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学科为依托,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所有课题中,教育起源是最具“历史感”,最负重的课题。

讨论教育起源问题,历史地考察教育现象,有助于了解教育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加深对今日教育的认识。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儿个重要方面:(1)生产劳动的教育氏族公社时期劳动经验己较为丰富,使用的劳动工具己有显著的改进,这些生产工具的使用以及生产经验,需要在氏族成员之间进行推广,更需要年长经验丰富者传授给年青一代。

(2)生活习俗的教育未成年的男女也可旁听氏族长主持的公共事务民主集会讨论,接受民主精神的教育,年长者对未成年人进行尊敬长辈、听从指导、照顾孤老、爱护幼小、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的教导,举行成年礼仪式,对其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进行考验和教育。

(3)原始宗教教育原始宗教活动在氏族公社时期极为普遍,这类活动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等多种形式,其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教育因素。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桉1-16章习题答桉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桉1-16章习题答桉

答案目录答案 (1)目录 (1)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3)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7)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13)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5)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17)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20)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23)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26)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28)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29)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30)第十三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34)第十四章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37)第十五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41)第十六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48)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与答案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与答案

习题集锦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臵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 ,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 ,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 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六经)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 《史籀篇》 C 《三字经》 D 《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 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6章晴唐时期的教育1.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其教育的发展有何作用?答:在儒学德治思想的主导下,隋唐在开国之初都曾实行崇儒兴学政策,作为推行教化的根本;又兼利用佛教与道教,作为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积极发展科举,作为选拔人才、改进吏治的重要途径;提倡民间办学,听任私学发展,以补充官学。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其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就教育制度而言,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学教育体系仍然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核心,另外还有学习道经的崇玄馆,开创了道举取士。

实际上每一座道观、佛寺都是一座带有宗教色彩的学校,接受教育的道士、僧徒并不少于儒生,教学的形式方法也自成系统。

(2)传统的儒家教育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也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其组织管理的特点,这为以后书院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就教育思想而言,由于统治者大都兼重儒、佛、道,不独尊一家,所以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也呈现出杂糅融合的特点,许多教育家都是出入于佛老而归结于儒家的人物。

(3)科举制度把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

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教育上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具有进步意义。

2.隋唐时期在教育制度上有何创新?答:隋唐时期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相对于前朝的教育制度,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中央加强了对教育的领导,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的政府机构一一国子监,并对教育管理的模式作了探讨。

模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史领导。

模式之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设有国子监,负责统一管理教育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答:形成于夏代。

历史性变化:(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礼乐射御书数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

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

“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

而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更新需要私学的兴起。

与官学相比,私学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工、农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

私学在组织上政教分设,教育对象为平民,私学的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是专业化的脑力劳动者;教育思想上,私学思想自由,各派有自己的的教学思想、教育实践;教育内容上,私学教育突破了“六艺”教育,传授各派政治观点;教育场所上,私学无固定场所,以教师为中心,可自由流动;私学目标是培养多规格人才。

4.孔丘在教育史上有哪些贡献?答:(1)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重视教育;(2)他创办大规模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是文化教育下移至平民;(4)培养从政的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改革准备条件;(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式有所创新,强调学思行相结合;(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8)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9)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10)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方向;(11)要求教师有良好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学而不厌;(12)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第三章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答:战国时期是社会大转变时期,生产力大发展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

战国时期又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阶级矛盾尖锐,构成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战国还是一个思想科学文化大繁荣时期,战国时期各政治集团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竞相网罗招致士人、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拜师求学,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

百家争鸣,各家各派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进行施教,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与兴盛(养士之风盛行与百家争鸣)2.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

答:(1)性质:是一所由管家主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兼有官学与私学的双重性质);是一所集讲学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2)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3)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留给人以思考。

3.试比较儒墨教育思想的异同答:(1)两家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都肯定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都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品行形成的影响,而墨家从人性平等立场认识阐述教育作用是比儒家的人性论更显进步。

(2)两家教育目的都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培养人才。

儒家要将人才培养成为君子,注重三方面修养“仁知勇”,教育观点为“学而优则仕”;墨家要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求”的兼士或贤士。

兼士与君子在外表与内质上都有很大不同,表现了完全不同的人格追求。

(3)在教学内容上,儒家以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和文事而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墨家教育内容主要是: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和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4)两派在教学方法上也各有特色,儒家: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好学与事实求是的态度。

墨家:主动;创造;实践;量力。

4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不同答:(1)两人都提出了分工思想,认为人类靠分工协作得以生存,而荀况提出“群”其范畴更广并表现了明显的社会等级意识。

(2)两者教育理论基础不同,孟子:“性善论”;荀况:“性恶论”。

(3)教育思想上,孟轲以“内发说”为特征特别强调学习中个体的自觉。

“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求”“专心致志”。

而荀况提出“外铄说”重视个人知识的积累。

(4)孟轲在教育作用与目方面的看法: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荀况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目的在于培养“大儒”,基本主张是“学恶乎始?恶乎中?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5)教育内容上,荀况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传播。

(6)荀况对学习过程有相当完整而系统的分析:闻--见--知--行5评法家教育思想的得失答:从进化的历史观引出了“法后王”的主张,从富国强兵的愿望导出对“耕战”的倡导,这些都是进步的,而后来走向轻视传统文化的极端,和否定教育文化的偏颇就消极了。

法家主张绝对的“性恶论”,只讲法治而弃置人治,实际是否定了教育存在的价值。

尽管法家不少主张适应了完成统一的需要,但法家对人们所理解的教育持否定态度。

法家教育思想勇于实践,不仅会摧残教育本身,还会窒息思想文化的发展。

6评《学记》对教育理论的贡献及历史地位答: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主要包括关于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

《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第四章1.评述秦朝的文教政策与措施?答:(1)秦朝教育政策遵循一个中心原则,及维护国家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

(2)措施及评价①统一文字:利于统一政令的推行和各地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汉字走向统一,规范化,定型化;同时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维护中国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严禁私学:具体表现—焚书坑儒—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思想的统一,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

它是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的反映,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堵截了文化传播的途径。

③吏师制度—进一步加强思想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使教育上出现了一种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的局面。

但秦又一次人为地官师合一,取消了专职教育,却是教育发展史的一大倒退。

2汉朝文教政策是如何演变的?汉初: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术”①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②允许开办私学③废除“挟书律”汉武帝:“独尊儒术”①立五经博士②开设太学③察举制的完全确立3.概述汉学校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历史地位进行评价答:(1)概况:汉学校有官学有私学。

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东汉还设有鸿都门学、官邸学。

中央官学以太学为主,地方官学主要是郡国学。

私学分为经馆和书馆。

教学内容:单一的儒家经典,都属今文经学;教学形式:处是采用个别或小组教学,后“大都受”集体上课方式考试形式:设科射策考试年限:西汉一年一试,东汉两年一试(2)评价:太学的设立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同时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的设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办学校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

私学中经馆和书馆不仅是对春秋时期私人讲学传统的继承,实际上也是后来私塾、书院的历史渊源。

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在汉朝初步形成。

4.评述汉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答:特点:重视师法、家法评述:使统治者利用师法、家法的“保真”效果来维护经学的权威性,以保证政治思想的稳定,同事章句之学和师法家法的结合,严重阻碍了学术交流。

5.评述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影响答:(1)基本内容①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施教以道德教育为主②教育内容:“六艺”③教学方法:强勉努力;专心致志;精思要旨④三大文教政策(2)评价: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起深远影响,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的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的依据。

有助于当时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也严重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6.评述王充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征答:(1)教育目标:培养“文人”和“鸿儒”,即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

评价:这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教育内容:“博通百家”,王充不仅要求人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还应从现实的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获得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看,现实知识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2)评价:王充的教育思想以鲜明的批判精神为特征;尤其他“不避上圣”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学术民主精神。

敢于破除传统、批判权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第五章1.试述魏晋时期教育制度方面出现的新变化?答:(1)魏晋时期的儒学受各种思潮的冲击日渐衰微,两汉独尊地位已成旧梦。

(2)中央修复太学,魏实行“五经课试法”,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试统一起来;古文经学占据优势;两晋时期太学继续发展,人数多,生源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