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课件资料(20200501065919)

合集下载

孙培青版中国教育史课件(一)

孙培青版中国教育史课件(一)
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特点
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经验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 (一)夏代的学校教育 夏 • 夏朝“为政尚武”与“以射造士”。 朝 • 中央:序,“序者,射也”。序起初是射击的 的 场所,后成为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 学 地方:校,“校者,教也”;“乡里有教,夏 校 曰校”。
学在官府——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二)学校体系
(三)教育内容: 六艺
•★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六艺”有“大艺”、“小艺”之分。 • 礼、乐、射、御为大艺,是大学课程; • 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籀篇》
“六艺”教育的特点
• (1)即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 (2)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 • (3)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事 • (4)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四)教育管理
• 教官:(以官为师) 入学资格:8~15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
• 修业年限:小学为7年,大学为9年。 考核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教育
(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一、 官学的衰落
原因: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二、私学的兴起
• (一)原因:1、学术下移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的教育
教学内容与要求 1.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及春秋战国时
期的教育变革; • 2.理解私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稷下学宫”的特点及
意义; • 3.掌握西周官学的教育内容。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古代学校的萌芽
• 一、教育的起源
• 1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代表人物:杨贤江(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第三章第二节“稷下学宫”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第三章第二节“稷下学宫”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第三章第二节“稷下学宫”第三章第二节“稷下学宫”一、含义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东方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

它具有政治、学术和教育的多重社会功能。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文化、教育发展创造的结果,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家主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询和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1、讲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通常允许教者自由择徒,随处讲学;学者可以自由择师,随处求学。

2、著述:稷下学宫的重要特色是学术性,一方面表现为各家学派的讲学和思想交锋,另一方面表现为著书立说。

稷下学者留下的著作很多。

3、育才:稷下学宫罗致了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的学派,而来稷下的学派又均有本学派的从学弟子。

这些私家学派通过大师的著述和讲学,培养了学派的传人和时代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此外,稷下学宫还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咨政议政机构。

三、稷下学宫的特点1、学术自由: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

为了鼓励学者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

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出于“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明确意识,来者不拒,包容百家,这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

在稷下学宫的各家各派,其学术地位是平等的。

稷下学宫容纳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既允许个别游学,也允许集团游学;相互争鸣与吸取是学术自由的又一种表现。

学术辩论带来稷下诸学派的吸收、交融、分化和嬗变。

到过稷下的不少学派和学者都表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

2、待遇优厚: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给稷下学者以非常优厚的待遇。

“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很高的政治待遇。

学者看重的是自己的思想能否被接受,人格是否受尊重。

优厚待遇还表现在物质待遇上,给稷下学者以优越的物质待遇甚至惠及其弟子,这是稷下学宫能长期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ppt课件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ppt课件

ppt课件
37
ppt课件
38
仓颉(jié ) 创造汉字的人
ppt课件
39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
1、学校产生的条件: A. 文字 B. 脱离生产劳动的专职人员 2、最早的学校:成均;庠。
ppt课件
40
成均之学
“成均”乃是乐师作乐的地方。在五帝时代,
氏族和部落经常要举行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这 时,音乐和舞蹈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而从事这 些文艺活动的人,可能就是氏族和部落上层人物 的子弟。在当时,这些人已有条件脱离生产劳动, 专门进行学习。从成均的教育内容以及受教与施 教者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已具有专门化的趋 向,是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
3.教育的早期分化,使教育设施呈现出等级差 别。——上庠和下庠
4.教育内容出现了变化:
ppt课件
33
⑴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 ⑵“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⑶强调礼乐之教;
5.教育性质的变化,导致强制手段的采用
“扑作教具”——《尚书﹒舜典》
ppt课件
34
夏楚二物受其威也。
起源于劳动。
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
ppt课件
11
时间 代表人物
史实
原始人群 (BC200 万年-5万 年前)
A有巢氏 B燧人氏
A有巢氏已出,食果始为粮,构木为巢室, 袭叶为衣裳
B燧人氏已出,世事相迷茫,钻木始取火, 衣食无所妨,结绳纪其事,年代难考 详
母系社会 A伏羲B女娲 A伏羲氏以立,人质自异常蛇身而牛首,继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燧人取火
“上古之世,民人少而禽兽众。民食果苽蚌 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 燧人氏。”

最新-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课件-PPT文档资料

最新-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课件-PPT文档资料
·《中国教育史》的历史 ·为形成教育思维提供素材
2020/9/29
3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类的生存 与发展。
二、中国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目的:培养生产劳动者
·教育权利与机会均等,男女受教育(内容) 的不同,因于生理差异而非等级尊卑
2020/9/29
5
三、西周的教育
·“以礼造士”与“学在官府”
·西周的学校
国学:大学、小学
乡学
·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
六艺的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的特色:文武兼备、知能兼求、教有所别
六艺的历史影响:“六艺”不仅是教育内容,
而且成为一种教育模式,成为后世儒家学者谈论教
育改革的范本。
2020/9/29
“亚圣”与“孔孟之道”
2020/9/29
17
大致在隋唐之前,《孟子》只是“子”书之一,之后则 逐步上升为儒家经典。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礼部侍 郎杨绾上疏建议将《孟子》列为“明经”科目,与《论 语》、《孝经》并列,预示《孟子》地位开始变化。宋神 宗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孟子》首次被列入科举。 之后,特别是经过朱熹的集注,《孟子》与《论语》、 《大学》、《中庸》并称“四书”,地位超越了儒家传统 的“五经”,成为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 与科举考试的必修科目。
22
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3.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 a.培养“君子”、“圣人”或“大丈夫”(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治人的“劳 心者” 坚定的信念:“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伦理道德是基本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的目标即 在“明人伦”。其所谓“人伦”,即社会中最基本 的五种人际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尤为重视其中的 “父子——孝”与“兄弟——悌”关系,以此为中 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仁、 义、礼、智、信)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 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中外教育简史 PPT

中外教育简史 PPT
学校形式 序 教射+思想品德修养+礼乐教育
瞽宗 商代大学;以乐教为重;乐师为教师 习礼 习武 教学内容 读 写 算
第二节 “学在官府”条件下的西周教育
一、“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
学在官府: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 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二、西周的官学系统
辟雍(中) 东序(东)
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 教育者:乐师
——《周礼·春官宗伯》 ——《周礼注疏》
受教育者:贵族子弟
教育内容:音乐教育
二、虞庠之学
氏族储存公共粮食的地方 养老之所
承担教育和养老
三、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节 夏、商的教育
一、夏代的教育(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教射的场所 贵族公共活动及教育子弟的场所 序
设置于国都,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
夏代的学校
养马和驯马的场所 军事训练和习武的场所 校
分布于乡里,面向平民甚至奴隶
二、商代的教育
庠 在于向各阶层人民实施孝悌教化
天子 成均(西)
国学
大学
瞽宗(南) 上庠(北)
诸侯 ——泮宫
官学
小学 闾塾
党庠 乡学 州序
乡校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
礼 乐 射 大艺
六艺
御 书
小艺 数
大学的课程 小学的课程
礼(P20)
★关于贵族上下尊卑关系的规定。 (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情,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关于贵族的衣食住行、丧嫁婚葬等一切行为规范。 ★关于西周政治、军事、法律等制度。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西周教育:1、惟馆有书,而民无书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一年:离经辨志,三年:敬业乐群,五年:博习亲师,七年: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官学衰微的原因: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2、王权衰弱导致学校荒废3、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私学的兴起1、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2、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教学方法的总结1、学、思、行结合2、启发诱导3、因材施教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主张自觉修养德行(德育原则)1、立志志于道2、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3、力行力行近乎仁4、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5、内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6、改过过则勿惮改树立教师的典范1、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2、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诲人不倦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4、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爱护学生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6、教学相长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1、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2、稷下学宫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3、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墨子: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知识技能、思维论辩、道德水平教育内容:1、政治和道德教育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患”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三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2、科学和技术教育3、文史教育4、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三表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察类明故论教育方法1、主动2、创造3、实践4、量力孟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与目的:1、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2、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恻隐:仁,羞恶:义,辞让:礼,是非: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孝悌,仁(人)之本也,以家为中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的养成:1、持志养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2、动心忍性天降大任3、存心养性养心莫善于寡欲4、反求诸己论教学1、深造自得尽信《书》,不如无《书》2、盈科而进3、教亦多术4、专心致志荀子的教育思想性伪之分、性伪之合、化性起伪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1、闻见2、知3、行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中国教育史 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孙培清

中国教育史  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孙培清

第一章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答:形成于夏代。

历史性变化:(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礼乐射御书数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

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

“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主讲人:刘静伦 北京师范大学
卷头语
感觉历史,就好像感觉那遥远的星空,神秘而 令人神往,
人类宝藏就在其中蕴藏, 研究历史,不是在故纸堆中翻翻捡捡, 就像是推开一扇尘封的大门, 人类的文明就在其中荧荧闪光。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数学使人周密,哲理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
“六k-w”学习法:
know-what know-why know-who
Know-how
know-when know-where
“六结合”学习法:
1、古今结合(历史与现实联系)
2、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考证与思辨)
3、中外结合(中外异同比较)
4、史实结合(历史与实践联系)
按不同标准,教育科学可分为不同类别。 这里介绍两种:
一、教育科学的分类
1、教育空间: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 家庭教育学
2、教育层次:幼儿教育学、初等教育学、 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继续 教育学
3、教育与社会子系统的关系:教育经济学、 教育政治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伦理学、教育 法学、教育生态学、教育人类学
1、生产力的较大发展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明显分工 3、科学文化的较大进步(文字的产生) 4、阶级的形成(教育的分化)
关于学校的萌芽,在古籍中记载颇多, 而且众说纷纭。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1、成均
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 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成均,均为 五帝之学。”
八、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
学习教育史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制度和 教育思想发展的源流,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 育发展观,扩大知识视野。尤其是我国作为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文 化,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作为教育工作 者只有通过教育史的学习,才能更深刻地认 识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Biblioteka 九、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方法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知识点整理 第三章 第二节 “稷下学宫”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知识点整理 第三章  第二节 “稷下学宫”

第三章第二节“稷下学宫”一、含义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东方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

它具有政治、学术和教育的多重社会功能。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文化、教育发展创造的结果,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家主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询和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1、讲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通常允许教者自由择徒,随处讲学;学者可以自由择师,随处求学。

2、著述:稷下学宫的重要特色是学术性,一方面表现为各家学派的讲学和思想交锋,另一方面表现为著书立说。

稷下学者留下的著作很多。

3、育才:稷下学宫罗致了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的学派,而来稷下的学派又均有本学派的从学弟子。

这些私家学派通过大师的著述和讲学,培养了学派的传人和时代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此外,稷下学宫还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咨政议政机构。

三、稷下学宫的特点1、学术自由: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

为了鼓励学者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

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出于“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明确意识,来者不拒,包容百家,这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

在稷下学宫的各家各派,其学术地位是平等的。

稷下学宫容纳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既允许个别游学,也允许集团游学;相互争鸣与吸取是学术自由的又一种表现。

学术辩论带来稷下诸学派的吸收、交融、分化和嬗变。

到过稷下的不少学派和学者都表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

2、待遇优厚: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给稷下学者以非常优厚的待遇。

“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很高的政治待遇。

学者看重的是自己的思想能否被接受,人格是否受尊重。

优厚待遇还表现在物质待遇上,给稷下学者以优越的物质待遇甚至惠及其弟子,这是稷下学宫能长期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与答案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与答案

习题集锦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臵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 ,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 ,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 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六经)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 《史籀篇》 C 《三字经》 D 《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 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

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

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