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课件资料

合集下载

孙培青版中国教育史课件(一)

孙培青版中国教育史课件(一)
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特点
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经验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 (一)夏代的学校教育 夏 • 夏朝“为政尚武”与“以射造士”。 朝 • 中央:序,“序者,射也”。序起初是射击的 的 场所,后成为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 学 地方:校,“校者,教也”;“乡里有教,夏 校 曰校”。
学在官府——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二)学校体系
(三)教育内容: 六艺
•★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六艺”有“大艺”、“小艺”之分。 • 礼、乐、射、御为大艺,是大学课程; • 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籀篇》
“六艺”教育的特点
• (1)即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 (2)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 • (3)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事 • (4)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四)教育管理
• 教官:(以官为师) 入学资格:8~15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
• 修业年限:小学为7年,大学为9年。 考核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教育
(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一、 官学的衰落
原因: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二、私学的兴起
• (一)原因:1、学术下移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的教育
教学内容与要求 1.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及春秋战国时
期的教育变革; • 2.理解私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稷下学宫”的特点及
意义; • 3.掌握西周官学的教育内容。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古代学校的萌芽
• 一、教育的起源
• 1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代表人物:杨贤江(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最新-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课件-PPT文档资料

最新-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课件-PPT文档资料
·《中国教育史》的历史 ·为形成教育思维提供素材
2020/9/29
3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类的生存 与发展。
二、中国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目的:培养生产劳动者
·教育权利与机会均等,男女受教育(内容) 的不同,因于生理差异而非等级尊卑
2020/9/29
5
三、西周的教育
·“以礼造士”与“学在官府”
·西周的学校
国学:大学、小学
乡学
·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
六艺的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的特色:文武兼备、知能兼求、教有所别
六艺的历史影响:“六艺”不仅是教育内容,
而且成为一种教育模式,成为后世儒家学者谈论教
育改革的范本。
2020/9/29
“亚圣”与“孔孟之道”
2020/9/29
17
大致在隋唐之前,《孟子》只是“子”书之一,之后则 逐步上升为儒家经典。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礼部侍 郎杨绾上疏建议将《孟子》列为“明经”科目,与《论 语》、《孝经》并列,预示《孟子》地位开始变化。宋神 宗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孟子》首次被列入科举。 之后,特别是经过朱熹的集注,《孟子》与《论语》、 《大学》、《中庸》并称“四书”,地位超越了儒家传统 的“五经”,成为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 与科举考试的必修科目。
22
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3.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 a.培养“君子”、“圣人”或“大丈夫”(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治人的“劳 心者” 坚定的信念:“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伦理道德是基本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的目标即 在“明人伦”。其所谓“人伦”,即社会中最基本 的五种人际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尤为重视其中的 “父子——孝”与“兄弟——悌”关系,以此为中 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仁、 义、礼、智、信)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 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⑥教育还没与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

“成均”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①夏代的教育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实行教育职能的场所:序、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教育内容另一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②商代的教育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为教育手段;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商代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二、西周的教育①西周的社会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②西周的学校制度: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 第3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  第3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10.2 课后习题 详解
10.1 复习笔记
10.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 时期的教育
11.2 课后习题 详解
11.1 复习笔记
11.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12.2 课后习题 详解
12.1 复习笔记
12.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7.2 课后习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8章 明朝的教育
8.2 课后习题详 解
8.1 复习笔记
8.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9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 育
9.2 课后习题详 解
9.1 复习笔记
9.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10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 世纪20年...
13.2 课后习题 详解
13.1 复习笔记
13.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4.2 课后习题 详解
14.1 复习笔记
14.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5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革命根据地教...
15.2 课后习题 详解
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4.2 课后习题详 解
4.1 复习笔记
4.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5.2 课后习题详 解
5.1 复习笔记
5.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6.2 课后习题详 解
6.1 复习笔记
6.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
014

【精选资料】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精选资料】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

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

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西周教育:1、惟馆有书,而民无书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一年:离经辨志,三年:敬业乐群,五年:博习亲师,七年: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官学衰微的原因: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2、王权衰弱导致学校荒废3、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私学的兴起1、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2、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教学方法的总结1、学、思、行结合2、启发诱导3、因材施教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主张自觉修养德行(德育原则)1、立志志于道2、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3、力行力行近乎仁4、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5、内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6、改过过则勿惮改树立教师的典范1、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2、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诲人不倦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4、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爱护学生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6、教学相长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1、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2、稷下学宫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3、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墨子: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知识技能、思维论辩、道德水平教育内容:1、政治和道德教育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患”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三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2、科学和技术教育3、文史教育4、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三表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察类明故论教育方法1、主动2、创造3、实践4、量力孟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与目的:1、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2、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恻隐:仁,羞恶:义,辞让:礼,是非: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孝悌,仁(人)之本也,以家为中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的养成:1、持志养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2、动心忍性天降大任3、存心养性养心莫善于寡欲4、反求诸己论教学1、深造自得尽信《书》,不如无《书》2、盈科而进3、教亦多术4、专心致志荀子的教育思想性伪之分、性伪之合、化性起伪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1、闻见2、知3、行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明朝的教育)【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明朝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8章明朝的教育8.1 复习笔记一、明朝的文教政策明太祖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因此,早在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实行这一政策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2.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明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原来主要有两种:荐举和科举。

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士人都以科举登进为荣,而荐举则名存实亡。

科举日益成为明朝最主要的选士制度。

明朝科举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科举必由学校”。

这样,科举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以科举考试为目的,两者紧密结合,共同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

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1)推崇程朱,删节《孟子》;(2)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3)屡兴文字狱。

二、明朝的官学制度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此外还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和社学等。

其中国子监属大学性质;武学、医学、阴阳学属专科学校性质;各府、州、县学和都司、行都司、卫、都转运司、宣慰司、按抚司儒学相当于中等学校性质;社学属小学性质;宗学是贵胄学校。

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国子监同时又是明朝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关,长官为祭酒,司业为其副,主管中央官学的政令。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各直省设置儒学提举司。

明朝地方教育行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中国教育史 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孙培清

中国教育史  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孙培清

第一章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答:形成于夏代。

历史性变化:(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礼乐射御书数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

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

“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主讲人:刘静伦 北京师范大学
卷头语
感觉历史,就好像感觉那遥远的星空,神秘而 令人神往,
人类宝藏就在其中蕴藏, 研究历史,不是在故纸堆中翻翻捡捡, 就像是推开一扇尘封的大门, 人类的文明就在其中荧荧闪光。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数学使人周密,哲理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
“六k-w”学习法:
know-what know-why know-who
Know-how
know-when know-where
“六结合”学习法:
1、古今结合(历史与现实联系)
2、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考证与思辨)
3、中外结合(中外异同比较)
4、史实结合(历史与实践联系)
按不同标准,教育科学可分为不同类别。 这里介绍两种:
一、教育科学的分类
1、教育空间: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 家庭教育学
2、教育层次:幼儿教育学、初等教育学、 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继续 教育学
3、教育与社会子系统的关系:教育经济学、 教育政治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伦理学、教育 法学、教育生态学、教育人类学
1、生产力的较大发展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明显分工 3、科学文化的较大进步(文字的产生) 4、阶级的形成(教育的分化)
关于学校的萌芽,在古籍中记载颇多, 而且众说纷纭。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1、成均
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 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成均,均为 五帝之学。”
八、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
学习教育史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制度和 教育思想发展的源流,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 育发展观,扩大知识视野。尤其是我国作为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文 化,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作为教育工作 者只有通过教育史的学习,才能更深刻地认 识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Biblioteka 九、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方法

中国教育史专题课程介绍-PPT课件

中国教育史专题课程介绍-PPT课件


1、教育史是教育的发展历程,即关于教育发生、 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2、教育史是一门研究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 交叉学科:教育学、历史学 记载教育发展的历程 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 发现和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 为教育理论发展提供历史素材 为教育实践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对未来教育发展做出某种预测 3、教育史是一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每一门科学都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
和完善的过程,同样整个教育科学也是在
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它不
是个别人的发明创造,而是古今中外教育
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众多教育家教育理论的
结晶。
教育历史: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国
别教育史、断代教育史、专题教育史、地方
教育史

▲教育史的性质



序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内 容 总课时 3 3 3 3 3 2
理论课 时
3 3 3 3 3 2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其教育人格 科举制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 中学和西学的碰撞与会通 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以及大学办 学理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期末考查
Hale Waihona Puke 序号1 2 3 4 5 6
中国教育名著
孔子 荀子 思孟学派 颜之推 朱熹 杨贤江 论语 荀子 学记 颜氏家训 四书集注 新教育大纲
▲ 历史分段 按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中国古代教育 史、近代教育史、现代教育史和当代教育史。
古代部分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到清朝中叶为止; 近代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 运动前夕;现代部分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 立前为止。新中国成立后为当代教育史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安排

中外教育简史(可直接使用).ppt

中外教育简史(可直接使用).ppt
中外教育简史
李霜
最新.课件
1
参考书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9年。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3年。
最新.课件
2
中外教育简史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二编 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简史 第三编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教育 第四编 中国当代教育
最新.课件
29
3.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谦虚诚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为政》 ——《论语·述而》
国学
大学
瞽宗(南) 上庠(北)
诸侯 ——泮宫
官学
小学 闾塾
党庠 乡学 州序
乡校
最新.课件
16
Hale Waihona Puke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
礼 乐 射 大艺
六艺
御 书
小艺 数
大学的课程 小学的课程
最新.课件
17
礼(P20)
★关于贵族上下尊卑关系的规定。 (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情,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关于贵族的衣食住行、丧嫁婚葬等一切行为规范。 ★关于西周政治、军事、法律等制度。
受教育者:贵族子弟
最新.课件
10
教育内容:音乐教育
二、虞庠之学
氏族储存公共粮食的地方 养老之所
承担教育和养老
最新.课件
11
三、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最新.课件
12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一、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早期改良派是19世纪7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一个思想群体。

他们把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作为实现整体改革方案的基础,在文化教育上的主张大致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全面学习西学早期改良派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推进了一步,认为西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求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深化学习的层次。

在一定程度上,早期改良派是用人类整体文化的观念来考虑中学和西学的关系,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教法度应该择善而从,不应该有古今、中外、华夷的区分,完全突破了民族文化本位观念。

(2)改革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受到了早期改良派的批判,但并未遭到彻底否定。

早期改良派仍主张保留科举制度的形态,甚至在他们设计近代学制时还考虑到与科举制度接轨。

(3)建立近代学制在早期改良派中,较早勾画出中国近代学制轮廓的是郑观应。

他提出仿照西方学制设立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学制系统,大、中、小学均采取班级授课的形式,规定学习年限各为三年,以考试的结果为升学的标准。

鉴于当时的现实,他提出了“变通”的方法,即将科举制的进士、举人、秀才的三级科名与大、中、小三级学校相配合,并将各省、府、县的书院改为学堂。

他是国内最早倡导改书院为学堂的人。

郑观应设想的这个三级学制系统,实际上是以中等教育作为正规学制的起点的,学制中的“小学”已略相当于中等教育的起始程度。

而“各乡亦分设家塾、公塾”,初等教育主要在家塾、公塾中进行,未纳入正式学制系统,不规定学习年限,学生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小学”。

从入“小学”就开始实行分科教育,分文、武科两大类,文科类有六科:文学、政事、言语、格致、艺学、杂学;武科类只有陆军和海军两科。

这种学制设想虽然还显得粗糙,且明显有和科举挂钩的痕迹,包括三年学制年限也和科举三年一试相通。

但它反映了早期改良派要求系统地改革封建教育体制的思想,也远远超出了洋务派教育实践的水平,克服了洋务学堂孤立、分散和应急性的特点。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重点总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刚产生,仅是不成熟的雏形;二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

氏族公社末期,在教育上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然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

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

男女所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

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