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浮力教材分析

人教版浮力教材分析

人教版浮力教材分析篇一:人教版初中物理《浮力》教案设计1234125篇二: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教材分析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课程标准的要求1.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势能公式表达式进行简单计算。

2. 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硬的方法。

3.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4.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全章概述本章教材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力学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讲述压强和流体力学的有关内容。

压强和流体力学的知识,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初中物理中,压强和流体力学的初步知识都是重要内容。

过去年级这一部分内容在初二年级学习,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感到有较大的难度。

新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九年级,是对教材传统编排的突破。

相信学生们由于具备了较好的坚实基础,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有较好的表现。

本章教材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内容,以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流体力学的知识。

教材的结构、编写的线索清晰。

在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流体力学的初步知识。

全章以压强为主线,把固体、液体、大气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摩擦力等知识贯穿在一起。

本章继续体现着课标新教材的鲜明特色。

除安排了有特色的章首图,每一节开始时都编入了一些能引起学生的图片;学习内容中安排了取材便利、易于开展,只需较时间即可完成的实验探究活动或演示。

另外,这第八章教材也注意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应用,注意了物理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物理的联系,如介绍我国的三峡船闸等。

全章的编写都注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潜移默化价值观的影响。

总起来看,这一章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实际的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出发,既注重探究式学习的积极开展,又为多样化学方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便利条件。

特征我们要认清教材的这些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创造性地搞好本章的教学。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目的和要求】研究物体浸入液体所受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仪器和器材】测力计(J2104型),圆柱形药瓶(带软木塞),沙粒,玻璃缸2个,刻度尺,水,煤油,细线。

【实验方法】1.在药瓶内装沙粒,以使药瓶能浸没水中。

给药瓶塞紧软木塞,在软木塞上端中心处固定一小环,将小环用细线系在测力计下。

用刻度尺测出药瓶底面直径,算出药瓶底面积。

2.在玻璃缸内分别装上水和煤油,先观察在空气中测力计上的示数。

再先后将药瓶浸没在水中、煤油中,观察两次测力计上示数的变化量,分别求出药瓶在水中、煤油中所受浮力,比较两次浮力的大小可说明什么问题?(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在煤油中受到的浮力,因为水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这说明同一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

3.手持测力计,缓慢地将药瓶浸入水中成煤油中,观察测力计上示数的变化(逐渐变小)。

当全部浸没水中或煤油中后,改变浸入的深度和位置,看测力计上示数是否还改变?这说明了什么?(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在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以后,浮力与物体所在的深度和位置无关)。

4.当药瓶浸入水中或煤油中某一深度后固定不动,用刻度尺量出药瓶上下底各距水面的深度。

5.由液体压强公式求出药瓶上下底面上所受压强各是多少?再求出上下底面压力的大小和方向,最后求出上下底面的压力差,看压力差与浮力有什么关系?6.改变药瓶浸入的深度,药瓶上下底面的压力及压力差是否都在改变?浮力是否改变?为什么?【注意事项】1.测力计上下移动时必须缓慢,否则将会影响实验效果。

2.药瓶勿与玻璃缸底、壁接触。

3.在药瓶内加沙粒能使测力计上示数变化明显。

【参考资料】一、取两只相同的塑料碗或搪瓷碗,甲碗盛半碗水,乙碗盛不到四分之一的水。

把甲碗放入乙碗内,甲碗便漂浮起来,如果把甲碗用手轻轻一转,它便转个不停。

上述实验表明,少量水能浮起比它多的水。

看起来稀奇但并不奇怪,因为阿基米德定律告诉人们,物体浸在液体里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排开的液体”并不是指产生浮力的哪一部分液体,实验证明,它可以等于、小于或大于产生浮力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浮力》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浮力》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锻炼能力,可以培 择与设计
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从学生身边的实验入手,体会实
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过程
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提出猜想:。。。。。。 (1)探究浮力大小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 关系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方法: 把弹簧测力计下悬挂的铝块浸没在水中,并停留在水中 的不同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相同;总结: 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 (2)探究浮力大小是否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有关?器材:同上方法:把柱状铝块竖直悬挂在弹簧测 力计下,当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增大时,弹簧测 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总结:浮力大小与物 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 (3)探究浮力大小是否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器材: 烧杯、水、盐水、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方法:把悬 挂在测力计下的铝块分别浸没在水和盐水中,观察弹簧 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相同 总结: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浮力》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浮力》

学习内容:本节是新课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第一节九的内容,《浮力》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密
度、液体压强以及合力和二力平衡知识以后,通过生活
中的浮力现象,建立浮力概念、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
因素有关、归纳浮力大小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
教材分析 的体积,为后面浮力的应用打下基础。学习中用到实验、
推理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对初二的学生来说难度有
点大。
教学重点:浮力的定义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
原因。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一、知识与技能

《浮力》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与反思

《浮力》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与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

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

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

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

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

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

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

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

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

初中物理_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授课教师:单位:联系方式:邮箱: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第九章 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主题】9.3 物体的浮与沉【课程标准】2.2.9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标解读】1.探究物体的浮沉现象,说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运用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解密度计、潜水艇、盐水选种、热气球的原理。

【内容分析】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来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沉条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其中,浮沉条件是基础,学生必须首先掌握它,才能领会"应用"这一部分。

为此教材安排:首先通过图示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

接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故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

教材除了通过表格的方式展示了上浮以及下沉两种实验方法中的观察要求与受力分析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去寻找方法实现“悬浮”状态,进而得出物体上浮、下沉、悬浮和漂浮的条件。

意在让学生完全彻底地理解掌握浮沉条件。

应该说,物体的浮沉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多见的,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些感性认识,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出现不同情况的原因,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而对于浮沉条件的应用,在认识各种工具、机械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原理;尤其是通过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在浮力方面的具体实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在浮沉条件的应用这一部分,特别选择了四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实例,即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孔明灯和热气球,从而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

本节特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发现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实验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我们学校学生半数是外来务工子弟,相对来说知识面较窄,知识信息不丰富,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初中初二物理下册《浮力与升力》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二物理下册《浮力与升力》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初二是学生物理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对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浮力与升力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但对于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认识尚不深入。此外,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进一步提高。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实验报告、课堂讨论、小测验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反思能力。
(3)强调浮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教学方法:
采用总结法和归纳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巩固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物体沉浮条件。
(2)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浮力与升力的知识体系,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
2.实践应用:
(1)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舶、浮标等,并分析其原理。
3.掌握升力的概念,理解机翼升力产生的原理。
4.学会运用浮力和升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浮力设计和分析。
教学难点解析:
(1)浮力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和具体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
(2)物体沉浮条件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思维跳跃性有一定要求。
(3)升力的产生原理涉及到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较难理解的部分。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浮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浮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现象。
乒乓球沉在瓶底,没有浮上来。
教学过程
教师用手掌堵住瓶口,让学生观察现象。
过了几秒钟乒乓球浮上来了。
问:为什么开始乒乓球沉在水底?而用手堵住瓶口
后乒乓球又浮上来了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课
题:第 1 节浮力)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3.通过演示实验形象直观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浮
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一)导入新课
教师手拿一个乒乓球问学生:将乒乓球放入水里会
怎样呢?
学生回答:会漂在水面上。
教师继续问:真的会漂在水面上吗?让我们一起来
见证奇迹。
教师演示实验:将饮料瓶(去底)瓶口朝下,将乒
乓球放入饮料瓶中,然后向饮料瓶中倒水,让学生观察
1、鼓励学生大胆猜
的科学态度。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 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 趣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 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 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 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学习能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 力分析 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物理《认识浮力》反思小结(精选19篇)

物理《认识浮力》反思小结(精选19篇)

物理《认识浮力》反思小结(精选19篇)物理《认识浮力》反思小结篇1本节课程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出概念,进而展开计算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浮力的特点,继而给浮力下定义,这样把课堂教给学生,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的思想,效果很好;在解决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个难题上,我选用实验探究法,将感性的实验代替理性的分析,使学生接受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由于本节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物理探究法的培养,我选用了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以后的教学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教学不足之处还在于没有涉及空气中的浮力,但最后当作课后练习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也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欲望较高,基本上会用测力计测重力与浮力,但仪器使用不够规范。

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较高的学习欲望,小组合作,还算成功,但有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合作意识和分析意识不强,表现展示欲望不足,有待于加强引导。

物理《认识浮力》反思小结篇2本节教学在引入浮力的时间过长,前四个动手实验过多,在要求同学怎样才能将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时,出乎意料,有一组同学利用乒乓球,将橡皮泥粘在乒乓球的一侧放入水中,这时橡皮泥未沉入水中,而其他组的同学由于第一次没有成功使橡皮泥沉入水中,再让其浮在水中的话难度就加深了。

在做鸡蛋放入水和盐水中时,我先把鸡蛋放入杯中,拿出两杯水让学生猜想倒入后会有什么现象?本想卖个关子,但学生很聪明,立刻就回答出来沉入杯中的是水,浮起来的是盐水。

在讲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分别让同学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但由于时间较紧,请同学分组探究并展示,但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本想让学生复习一下表格的设计,这一步就被我临时删除了。

最后,做巩固练习时,由于出了一点小问题答案直接就跳出来了,我只好临时请同学讲解一下为什么?物理《认识浮力》反思小结篇31.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2.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这些方面的训练上也应放开手,多启发。

初三物理浮力说课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初三物理浮力说课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初三物理浮力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浮力是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感性知识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为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而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节知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节教材以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为主线,并结合一些生动形象的实验将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测量等知识逐层展开,最后通过探究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体现了物理学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

3、学情分析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在此过程中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班上多数学生上进心很强,在学习本节知识以前对压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对浮力的感性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而且缺乏一定探究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我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借助简单而生动的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4、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以及针对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对浮力知识在理性上认识不足的现实,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和技能:○1认识浮力及其方向○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2体验由“实践理论实践”的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协作精神。

5、重点和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初中《浮力》教学设计(通用5篇)

初中《浮力》教学设计(通用5篇)

初中《浮力》教学设计初中《浮力》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浮力》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浮力》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

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

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

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四、实验器材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5篇)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5篇)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5篇)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

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一)实验1: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实验一记录单学生汇报。

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

(教师巡视)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浮力的教案模板(精选5篇)

浮力的教案模板(精选5篇)

•••••••••••••••••浮力的教案浮力的教案模板(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浮力的教案模板(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浮力的教案1一、教材分析浮力这节内容分三学时,第一学时学习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学时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第三学时综合运用浮力、压强、密度等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但是物体的浮沉,在第一节课的实验教学中就加以渗透,第二节再从理论角度推理验证。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a)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b)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技能目标: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体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运用的科学方法情感目标: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思路1、浮力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已经积累了很多对浮力的感性认识。

但是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因此《浮力》的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浮力的教学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历届中考中,再简单的浮力题,得分率也相当低。

2、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特点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

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

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

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

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初二物理浮力教案【9篇】

初二物理浮力教案【9篇】

初二物理浮力教案【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二物理浮力教案【9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八章《浮力》的第一节,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方向、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以及浮力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方向和阿基米德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和浮力的计算。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方向和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实验器材(烧杯、弹簧测力计、石块、木块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轮船、橡皮艇等实际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浮力的概念和方向,用浮力演示器进行实验验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的存在和方向。

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 讲解浮力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方向、阿基米德原理。

2. 物体浮沉条件。

3. 浮力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浮力的概念、方向和阿基米德原理。

(3)计算题: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0N,完全浸入水中后,受到的浮力为12N,求物体的体积。

答案:(1)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

阿基米德原理指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2)木块、乒乓球漂浮;石块、铁块沉入水底。

(3)物体的体积为1.2×10^3 m^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轮船、潜艇等。

2. 探究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

3. 探讨物体在气体中的浮力现象,如热气球、飞艇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3.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三篇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三篇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三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三篇1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

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一个走上教育十多年头的我,紧紧跟着新课程改的步伐,面对一双双天真可爱的眼睛,一颗颗渴求知识的童心,我一直在思考,在课堂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有爱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我常常思考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成功的?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能听懂,学生能参与!”是啊!如果课的形式质朴得无法再出彩,如果言语匮乏得无法再生动,那么倾之一腔深情吧,需知那温柔的一句问话那鼓励的一个眼神,在学生的心海中激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涟漪更有那波涛汹涌般的热情。

在讲授是否可用纸锅烧水是,学生们各执己见,有个女孩说出“这不可能,锅是铁的,怎么能用纸锅来烧水”我当时对她的话进行了更正,但无论是我讲解还是用实验来验证,我始终都没有把视线从她的眼睛上移开,我想让她深切的感受到我在和她交流,就这样她看着我,轻轻的点点头,我知道她懂了。

这之后她的回答是更加的踊跃也是更加的出彩。

我想这正是在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彼此间都要达到的境界。

二、巧妙提问,点燃学生兴趣之火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因为一上课你就必须有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用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其身心都在课堂之内,这可是一堂课成功的先决条件。

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就必须于课题导入上进行精雕细啄,做到巧妙引导。

例如在“惯性”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惯性”,下面老师列出一个题(边写边念题目):烧锅炉时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不进入灶内,而是停在灶前,煤就顺着铲子的运动方向进入了灶内,这是为什么呢?生:(几乎是全班同时齐声回答)因为煤有惯性。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第十章第一节浮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第十章第一节浮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析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1.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
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
和谐相处的情感。
2.争取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 教学策略选
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 择与设计
实践活动。并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
望。
3.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
③将石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
④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注意事项(着重提醒,确保每位学生分得清以下物 理名词): (1)“浸没”指物体完全处在液体下方。 (2)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可以采用控 制变量法。 4.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自主发言的形式展示实验结论,教师引导 学生进行总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 密度和物体浸入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入在液体 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 清楚的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同时也培 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很多同学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共 课例研究综
同验证实验结论,部分以往不够积极的同学也体会到了 述
实验的乐趣并且也萌发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 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得到发展。
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密度有关。
1.本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且通
学生学习能 过实验认识浮力。
力分析
2.令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教会学生尝试应用平衡力和液体压强的相关规
律去解释生活中的浮力问题,以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及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浸入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初步了解利用探究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展示生活情境和经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初步体验物理研究的科学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的产生原因、猜想并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方法】分组实验、科学探究、小组合作、分析归纳【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水槽、烧杯、圆柱体(铝、铁、铜)、细线、乒乓球、水、盐水第十章第一节《浮力》导学案(学生用)教师寄语: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及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浸入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学习重难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的产生原因、猜想并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水槽、烧杯、圆柱体(铝、铁、铜)、细线、乒乓球、水、盐水 【学习过程】一、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任务一】认识浮力活动1:学生体验,用手把乒乓球缓缓地压入水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谈手的感觉)活动2:学生测量金属块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图10.1-2) (1)图10.1-2甲,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金属块的重力G 。

(2)图10.1-2乙,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后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 。

此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弹簧测力计对金属块的拉力F 拉。

结论:1、漂浮或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的作用。

= (称重法)。

2、F浮【任务二】(活动3)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演示实验,理论分析)因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而且不同,其压强不同。

所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不同,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任务三】(活动4)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阅读课本51—52页,猜想并自主探究。

)1.猜想:。

2.实验方法:。

3.动手实验:(1)浮力的大小是否跟固体浸没的深度有关?(图10.1-5)步骤:小组合作,归纳步骤小结:浮力的大小跟固体浸没的深度。

(2)浮力的大小是否跟固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图10.1-6)步骤: 小组合作,归纳步骤小结:浮力的大小跟固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3)浮力的大小是否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步骤: 小组合作,归纳步骤小结: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

(4)浮力的大小是否跟固体的密度有关?小结:浮力的大小跟固体的密度。

4.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有关、跟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越大、越大,浮力就越大。

5交流评估:小组交流实验中成功的经验与不足。

二、谈收获:我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方法?还有哪些收获?三、实践作业有人猜想:“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所受的浮力可能跟固体的形状有关”。

请你设计实验检验这个猜想。

《浮力》学情分析1.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本人任教班级,学生上进心不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并应用是很困难的。

而且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三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知识,并通过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归纳获得新知识,这对学生来说是较难的。

故在培养探索问题能力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示范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3.从心理发展阶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初级发展阶段,教学设计主要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研究。

从非智力因素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有着较大差别,从而导致他们对学习的需要、兴趣、动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群体,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

《浮力》效果分析本节知识难度不算太大,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1.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2.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5.为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一定的空间。

组织有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学习浮力的重要性,了解浮力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系统的掌握浮力、浮力的产生原因、浮力大小的测量、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合作交流效果明显,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增强,提高了实验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达标测试中,采用了限时、闭卷、独立完成,试题选择紧扣课程标准,以选择、填空、渗透实验分析为主,评价采用组内互批,当场统计得分情况,全班48人,其中,90分以上的学生有40人,优秀率较高,及格率100%,完成了学习目标,教学效果较好。

《浮力》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要点:(一)知道浮力的概念;(二)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三)测量浮力大小;(四)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应用,注意包括了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三力合成等知识来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而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其中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能为下一单元“阿基米德原理”以及“物体的浮沉”,”浮力的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体现了它的实用性,所以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是中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及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浸入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初步了解利用探究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展示生活情境和经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初步体验物理研究的科学性。

4.教学重难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的产生原因、猜想并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5.课时安排:1课时《浮力》评测练习1.浮力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____________。

2.物体挂在弹簧秤下,读数是5N,将它全部浸没在酒精中时,读数是1N,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_N;如果将物体的一半浸没在酒精中,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是________N.3.放在水中的木块正在上浮,在它露出水面之前受到的浮力_ ___。

它在水中下沉时受到的浮力__________。

露出水面以后受到的浮力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都全部浸没在水中,木块上升是因为所受的浮力大,铁块下沉是由于所受的浮力小B.同一物体在液体内部沉没的越深,所受到的浮力一定越大C.同一物体全部浸没在不同种液体中时,它所受到的浮力相等D.浮力只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5、将一铁块分别放人海水、水、酒精中,它们受到的浮力( )A.在水中鼓大B.在酒精中最大C.在海水中最大D.一样大6、如图所示是质量不等,体积相等的A、B、C三个小球在水中的情况.则它们所受浮力的情况是 ( )A.FA>FB>FcB.FA=FB=FcC.FB=Fc>FAD.FB=Fc<FA《浮力》课后反思1.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这节课上完后,感觉学生学习效果较好。

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

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能有新的发现,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

学生发言积极,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了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学生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

2.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

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