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
《圆锥的认识》教案【7篇】
《圆锥的认识》教案【优秀7篇】圆锥的认识篇一第一课时本册总课时:15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24页的内容,以及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它的特征是: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有一个侧面是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
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图片:2、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圆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
三、探究体验。
1、列举,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你都看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学生联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看到过哪类似这些物体的形状后,自由发挥。
如:2、认识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图片,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同学们指认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并请同学起来说一说。
(2)圆锥侧面的展开图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同学们,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大胆地猜测一下,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4、测量圆锥的高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四、动手操做五、课堂练习1、2.《圆锥的认识》教案篇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教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20页《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的时候初次认识了圆柱,已经会辨别;圆锥这一立体图形没有见识过,从未接触;在六年级上学期又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积累了一些观察﹑探索立体图形特点的学习经验,这些都为本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地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
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
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三、设计意图:(一)预习设计:由于本课属于观察物体领域的内容,须借助于直观的实物或模型帮助体验,感悟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和它们的特点,因此我在设计时安排了两个环节:1.课前准备(即收集生活中的实物和学具的制作)2.自学教材内容,自主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二)新授设计:在课一开始,让学生先回顾以前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拿出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实物,让学生分别展示,介绍。
从而自然引出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接着,让学生小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并提出交流和汇报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倾听和主动发言的机会,试图改变只有少数几个优秀同学唱独角戏的局面。
在大组汇报的时候,尽可能地让学生代表边演示边介绍发现的圆柱和圆锥的名称和相关特征,其他小组提出相关补充或修改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相机课件演示,更加深了印象,凸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后面的比较﹑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铺垫。
然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图片,再次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
(三)练习设计:本环节安排了说一说,判一判,连一连,做一做,猜一猜等活动,试图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圆锥的认识》教案优秀8篇
《圆锥的认识》教案优秀8篇《圆锥的认识》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有步骤地建立图形与相应实物、模型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参与圆锥概念的形成过程。
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目的地在实践与操作中感悟圆锥的特征。
从而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促进迁移,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细化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过渡,突出在立体几何知识学习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根据几何学的发展史,课标教材的编排顺序,以及学生几何思维的发展,使我感到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学习远比平面几何的学习要困难许多,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不会正确进行下面(如图)两两之间的六种转化。
即文字表述与立体实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立体实物与平面示意图之间的相互转化;平面示意图与文字表述之间的相互转化。
其中以不会正确进行立体实物与平面示意图之间的相互转化由为突出。
我认为在立体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细化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过度,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手段:通过案例研究,我认为不同的学生对于“半抽象”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此有必要将“半抽象”做进一步的解释:( 1 )能够看懂或识别学过的立体实物的平面示意图;( 2 )能够根据立体实物的名称或文字的描述,展示出相应的平面示意图。
平面示意图对于空间观念较差的学生来说,不是一看就会的,需要安排教学时间,选择教学的时机,使平面示意图起到帮助由具体到抽象的过度。
在《圆锥的认识》这节课上,我设计了教师示范画圆锥的平面示意图、从不同角度观察圆锥、从圆锥实物上剥下侧面、为一个圆锥侧面配底面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不断关注圆锥实物、平面示意图与文字表述之间的相互转化,促进思维的外化,帮助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逐渐提升。
(二)设计不同层面的各种活动,突出学生从感悟体验逐步到建立表象的过程。
体验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经历,体验学习不仅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体验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去做、用身体体验、用心灵感悟。
认识圆锥的教学设计6篇
认识圆锥的教学设计6篇认识圆锥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圆锥的基本特征及各部份的名称,认识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圆锥的认识》这部份内容有:圆锥的特征、圆锥的底面、圆锥的高、圆锥的侧面及它的展开图。
圆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圆锥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有很多,课的开始,就让学生用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圆锥入手,概括中圆锥的几何图形。
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的认知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2.教材重点圆锥的特征及各部份名称。
3.教材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圆锥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一部份内容。
前边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
头脑中几何表象较丰富。
在教学中,突出“观察、对比、操作、分析讨论,大胆探索,总结规律”的学法指导。
发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教学策略及教学法设计本节课主要通过网络和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主动的教学情境中,集体讨论归纳出圆锥的特征。
另外,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同时加深对圆锥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师:首先和同学们玩个游戏:奇思妙想,想象一下把我们学过的这些平面图形高速旋转能得到什么立体图形?出示:圆形、长方形、梯形、直角三角形学生大胆猜测后,教师用准备好的教具演示。
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立体图形——圆锥。
(板书课题)认识圆锥的教学设计篇2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圆锥的认识教案(完整)
圆锥的认识教案(完整)第一章:圆锥的基本概念1.1 圆锥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顶点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直线(称为母线)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1.2 圆锥的组成解释圆锥由底面、侧面和顶点三部分组成。
强调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连接圆周上各点和顶点的曲面。
1.3 圆锥的性质介绍圆锥的底面半径、斜高、母线等基本几何特征。
解释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第二章:圆锥的底面和侧面2.1 圆锥底面的特征探讨圆锥底面的直径、半径、周长等性质。
引导学生理解底面的面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
2.2 圆锥侧面的特征解释圆锥侧面的斜高、侧面积等概念。
引导学生了解侧面展开后形成扇形的弧长与底面周长的关系。
第三章: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积3.1 圆锥体积的计算引导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 = (1/3)πr²h。
解释如何通过底面半径和斜高来计算圆锥体积。
3.2 圆锥表面积的计算介绍圆锥表面积的计算公式:A = πr²+ πrl。
解释如何通过底面半径和斜高来计算圆锥表面积。
第四章:圆锥的种类和应用4.1 圆锥的种类介绍等边圆锥、椭圆锥、双曲锥等不同种类的圆锥。
探讨各种圆锥的特性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2 圆锥的应用举例说明圆锥在工程、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圆锥在其他领域可能的用途。
第五章:圆锥的绘制和模型制作5.1 圆锥的绘制方法介绍如何使用直尺和圆规绘制不同种类的圆锥。
强调绘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准确测量和正确使用绘图工具。
5.2 圆锥模型制作指导学生制作圆锥模型,包括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
强调制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使用刀具和加热设备时的安全操作。
第六章:圆锥的相似性质6.1 圆锥相似的定义解释相似圆锥的概念,即具有相同形状但不同大小的圆锥。
强调相似圆锥的底面半径和斜高成比例。
6.2 相似圆锥的性质探讨相似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积的关系。
引导学生了解相似圆锥的侧面积、斜高等几何特征的对应比例。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锥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23-24页内容,相对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1、通过圆柱与圆锥的比较,理解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会测量圆锥的高。
2、经历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水平和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合作学习、合理猜想和科学探究的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测量圆锥的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教学预设】一、自学反馈1、圆柱有什么特征?2、说出下面立体图形的名称。
3、通过自学,你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哪些知识?二、关键点拨1、圆锥的特征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4)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2、圆锥大小的研究(1)圆锥有大有小,你知道圆锥的大小与什么相关?听课随想①比较红色和黄色圆锥体,你发现什么?(圆锥体的大小与底面的大小相关)②比较红色和绿色圆锥体,一个高、一个低,你又发现了什么?(圆锥体的大小与高相关)3、圆锥高的理解(1)高在哪里?两人一组指一指,说一说。
谁愿意指给大家看?他指得对吗?有没不同意见?(2)指母线,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出示等高但母线不等的两圆锥,测量母线的长,发现长短不一,得出母线不足以代表圆锥的高。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4)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5)画高,标上字母h。
4、圆锥高的测量(1)如果圆锥的高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它高多少呢?你有办法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三人一组,测量黄色圆锥体和绿色圆锥体的高,小组内先讨论一下,再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试试看,有困难的能够看书本。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汇编12篇)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汇编12篇)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圆锥并掌握它们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能正确判断圆柱和圆锥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1、教师准备大小不同的圆柱和圆锥以及其他几种形体的实物及模型。
2、学生准备圆柱和圆锥实物。
3、教师准备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梯形的小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做你来说我来猜的游戏。
(就是中央电视台幸运52的记时抢答)随着屏幕上出现一组漂亮的几何图形,一名同学根据已有知识在描述着它的特征,另一名同学在认真的猜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然后屏幕上出现圆柱体和圆锥体,由于学生还没学圆柱和圆锥。
造成下面的学生无法猜出。
此时学生自然会产生想深刻认识圆柱体圆锥的特征这一要求。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圆柱和圆锥。
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㈠认识圆柱、圆锥。
1、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实物中的圆柱形物体和圆锥形物体分开。
2、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你能在纸上把他们画出来吗?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贴出学生画的立体图)教师:比较这几个同学的画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想象,画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
那么,你还能回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吗?(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圆柱的特征.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可以看出大家对圆柱、圆锥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接下来咱们再一起来探讨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请你拿起桌上的圆柱,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深入到学生中,倾听孩子不同的见解,做到心中有数)。
2、集体交流:(学生交流时语言可能不严密,教师随时正确引导)谁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交流,教师系统整理。
⑴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面积相等的圆,这两个圆面就叫做底面。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优秀教案第【1】篇〗圆锥在立体几何中,常用以下两种方式来定义圆锥:定义一:圆锥面和一个截它的平面(满足交线为圆)组成的空间几何图形叫圆锥。
定义二: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
(高中教材中采用此种定义。
)从定义中就可以知道圆锥是一个旋转体,是从直角三角形通过旋转一条直角边得到圆锥体。
这是二维的平面图形转化到三维的立体图形的一个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显然让他们理解以上两种定义是非常困难的。
那么小学阶段对于圆锥的学习要求是什么呢?教材设计哪些活动来帮助我们达到教学要求呢?笔者将对比历年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来研究小学阶段对于圆锥的教学要求的变化情况,对比各个教材的呈现方式,以便于更好的指导我们开展教学。
圆锥教学要求的变化01早在1902年,我国就有《钦定蒙学堂章程》关于“算学”的规定。
直至1941年,小学教材才出现立体图形的教学。
而把圆锥纳入小学教材是在1963年的《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中。
在这个教学大纲中,把圆锥的相关学习内容安排在柱体和锥体的单元进行学习的。
随着时代的变化,圆锥的相关学习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从小学教材出现圆锥的学习内容之后,这部分的学习内容都安排了在第二学段教学,并且都和圆柱在同一个单元教学。
学习内容也主要是圆锥的特征和计算圆锥的体积。
对比这几年的教学大纲,最大改变就是行为动词描述的变化。
从1963年的“初步认识”到1978年和1986年的“掌握”,再到1988年至2000年的“认识”。
初步认识(了解):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认识(理解):指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圆锥的认识》(教案)
《圆锥的认识》(教案)小学数学教案:《圆锥的认识》1.教学目标:(1)了解圆锥的概念和基本属性;(2)学习圆锥的分类和常用的计算公式;(3)掌握利用圆锥进行简单的几何问题求解。
2.教学内容:(1)圆锥的概念和基本属性;(2)圆锥的分类和常用的计算公式;(3)利用圆锥进行简单的几何问题求解。
3.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教师可以用图片或模型等具体事例,带领学生认识圆锥的形状和主要特征,例如:圆锥由一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尖端组成,每个侧面都是一个三角形,底面的中心点与尖端的直线距离被称为高,底面半径为底边长。
(2)圆锥的分类和常用公式的介绍圆锥的分类:根据底面和侧面的形状,圆锥可分为直圆锥、斜圆锥、直棱锥、斜棱锥等类型。
圆锥的常见公式:圆锥侧面积公式、圆锥表面积公式、圆锥体积公式等。
(3)练习及小结通过一些小例题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圆锥的各个公式和方法,并总结圆锥的基本知识和重点。
(4)拓展应用举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运用圆锥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学会运用圆锥解决实际问题,如:盆形花坛的设计、圆锥形坐标系的建立等。
4.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演示、实践、思维导图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生动的图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5.教学资源: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PPT、黑板、书籍、图片或模型。
6.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学生课堂反应和答题情况;(2)学生掌握情况,如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等;(3)评价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
7.教学体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注重体验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尝试和创新,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提高数学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8.教学考虑: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实用性,尽可能地减少抽象难度和深度,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认识圆锥体。
2、理解并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应用。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圆锥体,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学准备:扇形纸片、各种圆锥体、量筒、水槽、细沙学习准备:圆锥体物品、生活中圆锥体的应用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结合实物认一认)2、这是什么图形?(圆锥)过去我们对它了解比较少,今天重点来研究它。
3、关于圆锥你想了解它的什么?(特征、表面积、体积)二、研究特征:1、做圆锥(提供扇形纸片、橡皮泥、跳棋、圆铅笔、卷笔刀),说说圆锥有什么特征。
2、自学91也教材,汇报学习结果。
(板书)底面:圆侧面:曲面(扇形)高: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1、判断练习2、生活中的圆锥:实物展示、图片展示三、初步了解表面积:侧面积(扇形)+底面(不做重点)四、探究体积:1、猜测:根据以往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底面积、高……借助已有图形剪拼割补……用已有知识推倒公式)2、根据老师提供的用具你会想到怎样测量圆锥的体积。
(1)利用量筒、水(小结公式后验证)(2)利用圆柱体、砂子(试验前先猜测……强调等底等高)3、总结公式(板书)4、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是21平方厘米,高是14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五、巩固练习1、例题12、笑脸题(连线后画出与圆柱体积相等的圆锥的高)3、玻璃厂用卡车运进一批做玻璃用的砂子堆成一个圆锥形,底面周长是31。
4米,高3。
6米,每立方米砂重1。
5吨。
这堆砂子质量是多少吨?六、总结学习立体图形的收获。
《圆锥》教学反思借助《圆锥》这一教学内容为载体,我有机会实践自己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的基于教材的深入探索与研究。
课改以来,新的课堂十分活跃,特别是空间与图形的相关课,十分重视操作、实验等活动,课堂一派热闹。
圆锥的认识教案(完整)
圆锥的认识教案(完整)第一章:圆锥的基本概念1.1 圆锥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顶点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直线(称为母线)组成的几何体。
展示圆锥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圆锥的特点。
1.2 圆锥的名称讲解圆锥的名称由两部分组成:底面圆的名称和圆锥的名称。
举例说明,如一个底面为圆的圆锥称为“圆锥”,底面为正方形的圆锥称为“正方形锥”。
1.3 圆锥的顶点解释圆锥的顶点是母线与底面的交点。
引导学生通过触摸实物或模型,感受圆锥顶点的位置。
第二章:圆锥的底面2.1 底面的定义讲解底面是圆锥的一个圆形面,与顶点不在同一平面上。
展示不同大小的圆锥底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2 底面的半径解释底面的半径是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圆锥底面的直径,计算出半径的长度。
2.3 底面的周长和面积讲解底面的周长是圆的周长,与半径有关。
引导学生通过底面周长公式(C=2πr)计算底面的周长。
讲解底面的面积是圆的面积,与半径有关。
引导学生通过底面面积公式(A=πr²)计算底面的面积。
第三章:圆锥的高3.1 高的定义解释高是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展示不同高度的圆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3.2 高的测量讲解如何通过直尺和圆规测量圆锥的高。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不同圆锥的高。
3.3 高的性质讲解圆锥的高与底面半径和斜高(从顶点到底面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之间存在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几何证明或计算验证高的性质。
第四章:圆锥的体积4.1 体积的定义解释圆锥的体积是指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
展示不同大小的圆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体积差异。
4.2 体积的计算讲解圆锥的体积公式(V=1/3πr²h),其中r是底面半径,h是圆锥的高。
引导学生通过底面半径和高的测量数据,计算圆锥的体积。
4.3 体积的应用讲解圆锥体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圆锥形容器的容量。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圆锥形容器的体积。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锥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圆锥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圆锥的侧面和底面的特点,理解圆锥的高和半径的关系,以及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圆锥的认识》这一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等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圆锥的概念和性质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逐步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圆锥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识别圆锥的侧面和底面。
2.理解圆锥的高和半径的关系,能够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锥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圆锥的高和半径的关系的掌握。
3.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圆锥模型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圆锥的性质。
2.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制作圆锥模型,加深对圆锥的理解。
3.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圆锥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练习法: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圆锥模型,用于观察和操作。
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圆锥物体,如圆锥形的雪糕、圆锥形的漏斗等,引导学生对圆锥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时,让学生观察这些圆锥物体的特点,发现它们共同的形状特征。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圆锥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讲解圆锥的侧面和底面的特点,解释圆锥的高和半径的关系,并讲解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制作圆锥模型。
圆锥的认识教案(完整)
圆锥的认识教案(完整)第一章:圆锥的基本概念1.1 圆锥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圆锥是由一个圆面和一个顶点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点(称为顶点)组成的几何体。
1.2 圆锥的形状引导学生观察圆锥的形状,了解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由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上各点的直线段组成的。
第二章:圆锥的性质2.1 圆锥的底面让学生掌握圆锥底面的性质,包括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等。
2.2 圆锥的高引导学生了解圆锥的高是指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线段,并学习如何计算圆锥的高。
第三章:圆锥的面积和体积3.1 圆锥的面积让学生学习如何计算圆锥的面积,并掌握相关公式。
3.2 圆锥的体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并掌握相关公式。
第四章:圆锥的分类4.1 直圆锥和斜圆锥让学生了解直圆锥和斜圆锥的定义及其特点。
4.2 圆台引导学生了解圆台的定义及其特点,了解圆台与圆锥的关系。
第五章:圆锥的应用5.1 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圆锥形的沙堆、圆锥形的饮料杯等。
5.2 圆锥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圆锥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圆锥形的几何模型、圆锥形的测量工具等。
第六章:圆锥的绘制6.1 圆锥的画法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直尺和圆规绘制一个圆锥,包括确定底面圆的半径和高度。
6.2 圆锥的展开图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制作圆锥的展开图,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后形成的扇形与圆锥的底面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圆锥的切割与组合7.1 圆锥的切割让学生了解如何沿高切割圆锥,并探讨切割后的图形特点。
7.2 圆锥的组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将两个或多个圆锥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几何体,例如组合圆锥和圆柱。
第八章:圆锥的透视图8.1 圆锥的正视图和侧视图教授学生如何画出圆锥的正视图和侧视图,理解三视图之间的关系。
8.2 圆锥的俯视图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出圆锥的俯视图,并理解俯视图与圆锥的实际形状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圆锥的母线和斜高9.1 圆锥的母线让学生掌握圆锥母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了解母线在圆锥几何中的作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锥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锥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圆锥的基本形态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研究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个不同形状的圆锥模型,如圆锥冰淇淋、圆锥形纸牌等。
2. 准备黑板、粉笔、教学PPT等教学工具。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圆锥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圆锥的认知。
2. 导入问题:教师提问“你们平时见过哪些形状像圆锥的物体?”并让学生回答。
3. 研究圆锥的定义和特点:教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圆锥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4. 观察圆锥模型:教师分发多个不同形状的圆锥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每个模型的特点。
5. 理解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圆锥模型的顶点、底面和侧面,并解释它们的含义。
6. 解决问题:教师提出一些与圆锥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解答,如“某个冰淇淋的底面是什么形状?”、“一个圆锥的侧面有多少条边?”等。
7. 合作研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回答一些与圆锥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8.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圆锥的基本形态和性质。
9. 拓展:教师提供一些与圆锥相关的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教学内容补充说明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圆锥的基本形态和性质。
通过观察圆锥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研究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思。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圆锥的描述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来评价他们的研究情况。
在反思中,教师可以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能在学生中引起足够的兴趣,以及是否能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教学结束后,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或作业,巩固学生对圆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发现更多的圆锥形状的物体,并与他人分享。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23-24页例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测量圆锥的高。
课前准备: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知识点学生活动一、初步感知教师示出圆锥体铅锤实物、圆锥型漏斗实物。
指出这是圆锥体实物。
同学们能指出生活中的圆锥体吗?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画面,注意出现的圆锥体的镜头。
同学们举手抢答出圆锥体物体。
感受圆锥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
认识近似圆锥实物和模型及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结论:圆锥体东西好像不多,只有铅锤,漏斗,沙堆,铅笔尖等。
学生找出了:煤堆;粮堆;帐篷;削好了的铅笔尖;金字塔像,但不是圆锥;圆锥形凹槽。
二、探究新知(一)圆锥的认识1.演示动画“圆锥的形成”(1)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2)多媒体演示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是一个圆锥体。
绕另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也是一个圆锥体。
分别闪烁底面半径和高。
2.教师提问:(1)圆柱体有哪些特征?(2)什么叫圆柱的高?3.学习圆锥体。
提问:(1)圆锥体有哪些特征?(2)什么叫圆锥的高?4.教师小结:(1)(演示动画“圆锥体的认识”)(2)测量圆锥的高。
①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②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锥的高。
共3页,当前第1页123教师巡回参与讨论,指点方法,关键解两个三角板的位置问题。
教学圆锥体的特征:侧面、底面、高、顶点、底面圆心。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开州区大德镇大梁完小赵朝明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1至3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与圆柱的区别和联系。
2、学会测量圆锥的高,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合作学习、合理猜想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锥高的测量。
教具准备圆锥体教具、圆锥体物体、直角三角形、直尺、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回顾交流同学们,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吗?谁来说一说生答后补充: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2、欣赏日常生活中圆锥形的物体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它们是圆柱呢?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情境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锥形物体。
生回答后,师介绍圆锥体,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回顾日常生活中的几何形体,认识日常生活中圆锥形的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1、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1)观察圆锥让学生取出圆锥体模型,让学生自己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分组交流讨论:圆锥有什么特征?(2)认识圆锥的顶点、面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圆锥的投影图师生共同得出:1个顶点、2个面一个侧面(曲面),一个底面自己指一指这些面和点2、认识圆锥的高(1)圆锥的高在哪里?学生同桌之间指一指,交流一下。
师指名说说看,然后补充。
(2)认识圆锥高的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师: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那么圆锥的高有多少条呢?生观察后师投影展示圆锥的高。
(闪烁顶点和圆心,并用虚线连起来,进一步明确圆锥的高。
)小结:圆柱的高有无数条,而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3、测量圆锥的高出示圆锥形教具,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并动手测量。
学生汇报。
师小结测量方法并用课件演示测量方法。
4、讨论:如果把一张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想一想,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学生动手操作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如果把一张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转出来的是圆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个圆锥形模型、一块平板,一把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圆柱体了,谁能说一说圆柱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二、探求新知
(一)、认识圆锥的特征
1、引出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课件)观察这些非物体的形状
质疑:①孩子堆成的沙堆是什么形状?
②小丑的帽顶什么形状?
③建筑用的铅锤是什么形状?
④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2)通过课件了解圆锥的形状
课件展示:蓝色圆锥形积木,圆锥形沙堆,铅垂。
(仔细观察他们的形状)移走实物剩下轮廓,抽象出圆锥形的几何图形。
(3)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4)列举生活中的圆锥
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物体?
(锥形漏斗、锥形吊灯、铅笔笔尖)
看来圆锥形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我们只有对它的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利用它。
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锥。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2、圆锥的基本特征
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锥形,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课件展示:闪烁的两个点是圆锥的顶点和圆锥底面的圆心用字母0表示,闪烁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想象一下,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
么形状?(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动态演示绕圆锥侧面转一周和圆锥侧面展开过程
学生观察发现得到: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4、圆锥的高
大家知道圆柱的高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它有无数条高。
那么,圆锥的高呢?它几条高?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课件演示:底面直径和高的产生过程
圆锥只有一条高,在圆锥的内部
5、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演示。
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测量步骤: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注意的事项:
(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
(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三、巩固练习
1、第24页“做一做”。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纸,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练习四的第2题。
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连线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你手中的圆锥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