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设计方法及

合集下载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方法面向对象数据库(Object-Oriented Database,简称OODB)是一种用于存储、管理和操作面向对象数据的数据库系统。

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不同,面向对象数据库以对象为中心,将数据和操作进行封装,并支持面向对象的继承、多态等特性。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面向对象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一、面向对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1. 对象模型设计:在设计面向对象数据库时,首先需要进行对象模型设计。

对象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的实体进行抽象和建模的过程。

设计者可以使用UML(统一建模语言)或其他建模工具来表示对象之间的关系,包括继承、关联和聚合等。

2. 类定义:在面向对象数据库中,数据存储在对象中,而对象定义了用于访问和操作数据的方法。

因此,设计者需要定义和声明对象的类。

类定义包括属性(数据成员)和方法(行为)。

3. 对象标识和唯一标识符:为了可以唯一地标识一个对象,需要为每个对象定义一个唯一标识符(Object ID)。

对象标识符可以是数字、字符串或其他形式的数据。

在数据库的设计中,需要确保每个对象都有唯一的标识符。

4. 继承与多态:面向对象数据库支持继承和多态的特性。

继承是指一个类从另一个类派生而来并继承其属性和方法。

多态是指同一操作用于不同对象时能产生不同的行为。

设计者需要考虑如何在面向对象数据库中实现继承和多态的功能。

5. 数据一致性:面向对象数据库包含了多个对象,对象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和约束。

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设计者需要定义适当的关联和约束条件,并确保这些条件得到满足。

二、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实现方法1. 数据存储:在面向对象数据库中,数据存储在对象中。

设计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和索引结构来支持对象的快速存取。

常见的数据存储结构包括堆、哈希和B树等。

2. 数据查询和操作:面向对象数据库支持丰富的查询和操作语言。

设计者需要为数据库选择合适的查询语言和操作接口。

常见的查询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查询语言(如OQL)和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数据库设计的技术和方法

数据库设计的技术和方法

数据库设计的技术和方法数据库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它涉及到了数据架构的规划、设计和实现等多个方面。

数据库设计技术和方法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工作,本文将介绍数据库设计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优化数据库设计。

一、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原则在进行数据库设计之前,需要明确数据库设计的主要原则,以确保设计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维护性。

1、数据规范化数据规范化是数据库设计的核心原则,它可以将数据分为多个表,减少数据冗余性和增强数据的完整性。

一般来说,进行规范化的方法包括将数据分解成多个粒度更小的表,消除冗余数据,并确保每个表都有一个清晰的主键。

2、数据完整性在数据库设计中确保数据的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这意味着所有的数据都应该进行验证,以确保它们是准确的、合法的和一致的。

数据完整性的保证可以通过设计各种规则、约束和触发器来实现。

3、系统的可扩展性数据库应当具有可扩展性属性,这意味着应该在设计中预留可扩展和可变更性。

遵循这一原则可以使数据库在未来的升级与维护中更加方便。

二、数据库设计的技术1、概念结构设计概念结构设计是对数据的规划和定义,包括整个业务的对象、数据流和数据定义等。

其目的是理清业务流程,确定模型及其关系,为后续的物理设计提供思路。

2、逻辑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是建立在概念结构设计之上,表现了业务的实现方式,包括数据库结构、实体、关系、数据表和数据类型等。

逻辑设计是基本结构设计宏观描述的过程。

3、物理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是在逻辑结构设计基础上,将数据存储到物理设备上的过程。

包括如何存储数据、哪些数据用哪种数据存储方式,以及如何为在数据访问时提供最高的性能。

三、数据库设计的优化技巧1、优化表结构在数据库设计中,必须仔细分析建立的各个表之间的关系。

这可以通过优化表结构来实现。

可以从减小纵向关系数量、增加横向关联表的数量等方面入手,以减轻表的负载。

2、优化查询语句查询语句是在数据库中查找记录的主要方法。

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嗨,宝子!今天咱们来唠唠数据库设计这事儿。

一、需求分析。

这就像是盖房子之前先了解住的人有啥需求一样。

咱得和那些要用数据库的人好好聊聊,搞清楚他们到底要在这个数据库里存啥样的数据。

比如说,是要存客户信息呢,还是产品信息。

得知道这些数据有啥特点,像客户的年龄可能是个数字,名字是字符串之类的。

这一步就像是给数据库设计打个底,要是需求没搞清楚,后面可就全乱套啦。

二、概念结构设计。

这一步就像是画个草图。

咱把那些需求里的实体(就像人、物之类的)找出来,比如说客户是个实体,产品也是个实体。

然后再把这些实体之间的关系弄明白,是客户买产品呢,还是产品有不同的客户群。

这个阶段可以用E - R图(实体 - 关系图)来表示,就像画画一样,把各个部分的关系简单明了地画出来。

这时候不用太纠结细节,就是把大概的框架搭起来。

三、逻辑结构设计。

现在就得把前面的草图变得更具体啦。

根据选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把概念结构转化成具体的逻辑结构。

如果是关系型数据库,那就得把实体变成表,实体的属性变成表的列。

比如说客户这个实体,就变成一个客户表,里面有姓名、年龄这些列。

关系呢,也得用合适的方式在表之间体现出来,像通过外键啥的。

这一步就像是把草图细化成施工图纸,得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做。

四、物理结构设计。

这就到了真正考虑数据库怎么在计算机里存储的时候啦。

要考虑数据存储的方式,是存在一个磁盘上呢,还是分散存储。

还有索引的设置,就像给书做个目录一样,能让查询数据的时候更快。

比如说,如果经常要根据客户的姓名来查找客户信息,那就可以给姓名这个列做个索引。

这一步要考虑很多实际的东西,像是计算机的硬件性能啥的。

五、数据库实施。

好啦,前面都准备好了,现在就开始动手建数据库啦。

按照物理结构设计的方案,在数据库管理系统里创建数据库、表,设置索引啥的。

然后把初始的数据导入进去,就像给房子搬家具一样,把那些一开始就有的数据放到对应的地方。

六、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数据库的设计方法、规范与技巧

数据库的设计方法、规范与技巧

数据库的设计⽅法、规范与技巧⼀、数据库设计过程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资源管理最有效的⼿段。

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个给定的应⽤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数据库及其应⽤系统,有效存储数据,满⾜⽤户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

数据库设计中需求分析阶段综合各个⽤户的应⽤需求(现实世界的需求),在概念设计阶段形成独⽴于机器特点、独⽴于各个DBMS产品的概念模式(信息世界模型),⽤E-R图来描述。

在逻辑设计阶段将E-R图转换成具体的数据库产品⽀持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形成数据库逻辑模式。

然后根据⽤户处理的要求,安全性的考虑,在基本表的基础上再建⽴必要的视图(VIEW)形成数据的外模式。

在物理设计阶段根据DBMS特点和处理的需要,进⾏物理存储安排,设计索引,形成数据库内模式。

1. 需求分析阶段 需求收集和分析,结果得到数据字典描述的数据需求(和数据流图描述的处理需求)。

需求分析的重点是调查、收集与分析⽤户在数据管理中的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

需求分析的⽅法:调查组织机构情况、调查各部门的业务活动情况、协助⽤户明确对新系统的各种要求、确定新系统的边界。

常⽤的调查⽅法有:跟班作业、开调查会、请专⼈介绍、询问、设计调查表请⽤户填写、查阅记录。

分析和表达⽤户需求的⽅法主要包括⾃顶向下和⾃底向上两类⽅法。

⾃顶向下的结构化分析⽅法(Structured Analysis,简称SA⽅法)从最上层的系统组织机构⼊⼿,采⽤逐层分解的⽅式分析系统,并把每⼀层⽤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描述。

数据流图表达了数据和处理过程的关系。

系统中的数据则借助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简称DD)来描述。

数据字典是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它是关于数据库中数据的描述,即元数据,⽽不是数据本⾝。

数据字典通常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五个部分(⾄少应该包含每个字段的数据类型和在每个表内的主外键)。

数据项描述={数据项名,数据项含义说明,别名,数据类型,长度, 取值范围,取值含义,与其他数据项的逻辑关系} 数据结构描述={数据结构名,含义说明,组成:{数据项或数据结构}} 数据流描述={数据流名,说明,数据流来源,数据流去向, 组成:{数据结构},平均流量,⾼峰期流量} 数据存储描述={数据存储名,说明,编号,流⼊的数据流,流出的数据流, 组成:{数据结构},数据量,存取⽅式} 处理过程描述={处理过程名,说明,输⼊:{数据流},输出:{数据流}, 处理:{简要说明}} 2. 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通过对⽤户需求进⾏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个独⽴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可以⽤E-R图表⽰。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原则与方法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原则与方法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原则与方法关系型数据库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库设计方法,它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可以用于设计和优化关系型数据库模式。

本文将介绍关系型数据库设计的五个基本原则和一些常用的方法,以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数据库设计和优化。

第一原则:数据分离原则数据分离原则是指将不同的数据类型分开存储,不混杂在同一个表中。

这个原则主要是考虑到数据的规范性和易维护性。

每个数据类型都应该有自己的表,通过相关字段建立关联,并通过外键实现关系。

这种设计方式使数据库的结构更清晰、规范,也方便日后对数据更新和查询。

第二原则:范式设计原则范式设计原则是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中的核心概念。

它主要是通过分解数据,将重复的数据避免在表中出现,减少冗余和更新异常。

范式的级别分为一到五级,分别用1NF、2NF、3NF、BCNF、4NF和5NF表示。

一般来说,我们在设计数据库时应尽可能遵循更高级别的范式,以减少数据冗余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第三原则:主键设计原则主键是一种唯一标识数据记录的方式,它在关系型数据库中非常重要。

主键的设计要符合以下要求:1. 唯一性:每个记录的主键值是唯一的,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 稳定性:主键的值应该是稳定不变的,不能频繁修改。

3. 简洁性:主键的值应该是简洁的,便于查询和索引。

常见的主键类型包括自增主键,UUID,日期时间等。

第四原则:索引设计原则索引在关系型数据库中起着加速查询和提高性能的作用。

但是过多或不恰当的索引设计可能会导致数据库性能下降。

索引的设计原则包括:1.覆盖索引:将索引包含需要查询的字段,减少数据库访问次数。

2.唯一性:非重复且唯一的字段适合设计索引。

3.选择性:选择那些频繁被查询的字段。

4.大小:索引的大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占用过多磁盘空间。

第五原则:范围控制原则通过范围控制可以将数据库的规模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不必要的数据增长。

范围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数据量估算:在设计数据库时要对数据量进行预估,合理规划存储空间。

数据库设计原则与方法

数据库设计原则与方法

数据库设计原则与方法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成为了最为珍贵的资源之一。

数据库作为其中的重要载体,对于数据安全和可靠性的保障至关重要。

一份优秀的数据库设计可以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降低维护和更新的成本。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据库设计。

一、规范化设计原则规范化划分了数据表的不同级别,每一个级别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需求。

规范化设计使得每个数据表都可以达到最高的数据存储效率,最小化重复数据,提高数据库的可扩展性。

1.第一范式第一范式是指一个表中不包含重复的数据域。

例如,一个图书表不能存在相同的图书名称和作者。

如果出现重复的数据,则需要将其分离到一个新的表中,将其单独管理。

2.第二范式第二范式是指在满足第一范式的基础上,非主键列完全依赖于主键。

也就是说,一个表中没有部分依赖,很多时候是通过拆分表来实现的。

3.第三范式第三范式是指在满足第一、第二范式的基础上,非主键列之间没有依赖关系。

当出现数据冗余时,就需要将其拆分成两个表来解决问题。

二、数据库建模方法正确的数据库建模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数据库的开发难度和维护成本。

以下是几种最为常见的数据库建模方法:1.实体关系模型实体关系(ER)模型通过定义实体、属性和关系来描述业务过程。

该模型使用图形化表示形式,可以更好地反映实际的业务流程。

此模型表现形式简洁,易于理解和实现。

2.数据流模型数据流模型(DFD)是一种数据流程的视觉化工具,可以帮助开发人员理解业务过程中数据的流程和转化。

在DFD模型中,数据源,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被分别表示为不同的符号。

3.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设计(OOD)将事物表示为对象,并定义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

面向对象设计的优点是可以更容易地实现复杂的关系,但其缺点是在实际开发中更为复杂。

三、性能优化原则虽然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化和建模非常重要,但是性能优化也不可忽视。

以下是一些数据库性能优化的基本原则:1.选择正确的数据类型。

数据库设计思路

数据库设计思路

数据库设计思路数据库设计是构建一个有效和可靠的数据库系统的关键步骤。

它涉及到定义数据模型、确定实体和属性、建立关系和约束等过程。

在数据库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性能等因素。

下面将介绍一些数据库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1. 需求分析:在进行数据库设计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系统的功能和需求。

通过与用户沟通和了解,确定数据的类型、关系和业务规则等。

这有助于确保数据库模型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2. 数据模型选择: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选择适合的数据模型。

常用的数据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等。

其中,关系模型是最常用和广泛应用的数据模型,具有简单、灵活和易于理解的特点。

3. 实体和属性定义:在数据库设计中,实体是指现实世界中具有独立和唯一标识的事物。

属性是实体的特征和描述。

在定义实体和属性时,需要考虑实体之间的关系和属性的类型、长度、约束等。

4. 关系建立:关系是不同实体之间的联系和依赖。

在数据库设计中,通过主键和外键来建立实体之间的关系。

主键是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而外键是关联其他实体的属性。

通过定义主键和外键,可以实现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5. 索引和优化:索引是提高数据库查询性能的重要手段。

在数据库设计中,可以根据查询的需求和频率来选择合适的索引策略。

同时,还可以通过优化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和查询语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效率。

6. 安全性和权限控制:在数据库设计中,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通过合理的权限控制和安全策略,可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备份和恢复策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恢复性。

7. 数据迁移和扩展:在数据库设计中,需要考虑数据的迁移和扩展问题。

当系统需要升级或迁移时,需要确保数据的平滑迁移和无损失。

同时,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扩展性和容量规划,以应对未来的增长需求。

数据库设计是一个复杂和关键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通过合理的需求分析、数据模型选择、实体和属性定义、关系建立、索引和优化、安全性和权限控制、数据迁移和扩展等步骤,可以构建一个高效和可靠的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的设计方法

数据库的设计方法

数据库的设计方法数据库的设计方法是指在设计和构建数据库系统时所采用的一系列策略和步骤。

数据库的设计是数据库系统开发的关键环节,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数据库的设计方法。

1.需求分析:在数据库设计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通过与用户沟通、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确定数据库系统的功能、性能、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

需求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数据库系统的要求,为后续的数据库设计提供依据。

2.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概念进行建模,将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和实体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数据库中的表和表之间的关系。

概念设计的产物是一个概念模型,一般使用实体关系图(ER图)表示。

ER图由实体、属性、关系和联系等元素组成,通过对现实世界的事物进行抽象和建模,形成一个清晰的、可理解的概念模型。

3.逻辑设计:逻辑设计是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对数据库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化和优化。

逻辑设计的目的是将概念模型转化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等。

在逻辑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实体、属性、关系和联系进行详细的定义和规范,确定表的结构、属性和关系等。

逻辑设计一般使用ER模型或关系模型。

4.物理设计:物理设计是将逻辑设计转化为实际的数据库系统的设计。

物理设计包括存储结构设计、索引设计、安全性设计等。

存储结构设计是决定如何将数据存储在磁盘上,如选择何种存储结构、字段的存储方式等。

索引设计是为了提高查询的性能,通过选择适当的索引策略和建立正确的索引来加速查询操作。

安全性设计是为了保护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设置用户权限、加密等方式来保障数据的安全。

5.实施与测试:数据库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实施和测试。

实施是将设计好的数据库系统部署到实际的服务器中,包括数据库的创建、表的定义、索引的建立等。

测试是为了验证数据库系统是否满足设计和需求的要求,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中,数据已成为企业和组织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成为决策的关键因素。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成为一个优秀的系统程序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个成功的数据库必须考虑到多种因素,如数据访问、数据完整性、数据可靠性、数据安全和数据可扩展性等,同时还需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以下将介绍数据库设计和实现的过程和方法。

一、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概念1. 数据库:指存储有组织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一种软件系统,用于管理、组织、存储、维护数据库。

3. 数据库设计:是指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使用数据库模型、数据字典等工具,对数据进行结构化设计,确定各数据项之间的关系、属性和约束条件等,以实现更快、更高效、更安全的数据访问。

4. 数据库实现:是指将数据库设计的结果在DBMS中实现并运行,包括创建和管理数据库的对象、存储过程、触发器、索引等。

二、数据库设计的流程1. 需求分析在数据库设计前,需要了解和分析用户需求,了解业务状况,才能最终设计出一套合适的数据库系统。

需求分析包括:确定数据库系统的目的、确定要存储哪些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关系。

2. 概要设计概要设计是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通过概要设计,设计者将用户需求融入到系统设计中,对数据结构、数据属性、数据完整性和库表划分等方面进行规划和分析。

概要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从系统的应用视角来设计系统。

3. 详细设计在对数据库系统的总体设计有了清晰的认识后,设计者开始进行详细设计,包括数据库模型设计、物理结构设计、存储结构设计、关系型映射设计等。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恰当的数据结构设计,高效、安全、可靠地存储和管理相关数据。

4. 实现和测试了解到如何设计数据库后,开发者可以基于所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始实施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在实施设计过程中,需要开发者计算存储要求、数据流程、索引等。

设计完成后,对于还未被系统接管的系统使用者来说,需要测试数据库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一、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据已成为企业、组织等各种机构的重要资源,但如何有效地管理、保存和利用这些数据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数据库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领域,直接影响着企业、组织和个人的信息化水平。

本文将探讨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二、数据库设计基本原理1.需求分析在进行数据库设计之前,首先要对需求进行充分的分析。

需求是指系统用户的要求及其对系统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需求分析,可以清晰地获得系统用户的需求,确定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和数据逻辑模型,为后续的数据库设计提供准确的基础。

2.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

概念设计即通过对业务层面的分析,抽象出数据的基本元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确定数据库的基本设计。

在概念设计阶段,需要进行实体关系的设计,通过对实体间的属性和关系的分析,确定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属性,从而完善数据库的设计,确保数据库的正常运行。

3.逻辑设计逻辑设计是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

逻辑设计主要是将抽象的实体关系模型转化为具体的关系模型,确定关系型数据库各个表之间的联系,参照外部键等,为后续的物理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模型。

在逻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设计数据表并进行规范化,为后续的物理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模型。

4.物理设计物理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最后一步,主要是将逻辑设计转化为实际的存储方案,包含数据文件、索引文件、事务日志等。

物理设计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性能、扩展性等方面的问题,在不同的场景下需要选用不同的物理设计方案。

三、数据库设计实现方法数据库设计实现方法有多种,本文将介绍以下三种常用的实现方法:1.关系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数据库类型,建立在关系代数理论的基础上。

关系型数据库可以使用 SQL 语言进行操作,管理和运维相对简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关系型数据库的缺点是对数据的规范化程度较高,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先规划,否则可能导致数据冗余和性能问题。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数据库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来确保数据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基本的数据库设计原则和方法,并探讨如何应用这些原则和方法来制定可靠的数据库设计。

1.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1)合理性原则数据库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数据库的规模、复杂度、数据处理效率、安全性、可维护性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数据库的合理性。

(2)一致性原则数据库中的数据必须保持一致性。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重复、模糊或冲突的数据,避免不完整或不正确的数据输入,避免数据冗余等问题。

(3)可扩展性原则随着数据库的使用不断增加,应该具备相应的扩展性。

设计时可以考虑设计数据表的扩张性、设计数据类型的扩展性等。

(4)安全性原则数据库中存储了大量的敏感数据,如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银行卡号等。

因此,数据库设计时必须确保数据的安全性,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加密、权限控制等。

2. 数据库设计的方法(1)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的第一步是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明确数据库的使用需求,包括数据存储、查询、更新、删除等操作,以及统计分析和报表输出等。

(2)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二步。

在概念设计阶段,应该建立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明确数据库中需要存储的实体、实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属性。

(3)逻辑设计逻辑设计是对概念设计的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化。

在逻辑设计阶段,应该将实体-关系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确定关系的范式和主外键的关系。

(4)物理设计物理设计是将逻辑设计转换为关系数据库的实际物理结构。

在物理设计阶段,应该考虑数据的存储方式、查询效率、数据安全等问题。

3. 数据库设计的注意事项(1)避免数据冗余数据冗余会导致数据不一致、浪费存储空间等问题,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避免数据冗余。

(2)合理设置主键和外键主键和外键是关系数据库中的重要概念,应该合理设置主键和外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数据库的设计方法

数据库的设计方法

数据库的设计方法一、概述数据库是应用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存储和管理数据,为应用程序提供数据访问服务。

数据库设计是构建一个高效、可靠和易于维护的数据库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步,它涉及了对业务流程、数据需求和用户需求的全面了解。

以下是需求分析的具体步骤:1. 收集业务流程信息:通过与业务专家交流来收集业务流程信息,包括业务规则、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等。

2. 确定数据需求:根据收集到的业务流程信息来确定数据需求,包括需要存储哪些数据以及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

3. 收集用户需求:通过与最终用户交流来收集用户需求,包括用户对系统功能和界面的期望等。

4. 确定系统约束:确定系统所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如安全性要求、性能要求等。

三、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在需求分析基础上进行的下一步工作。

它旨在创建一个概念模型,描述了实体之间的关系和属性。

以下是概念设计的具体步骤:1. 创建实体-关系图(ER图):根据需求分析中确定的数据需求,创建一个实体-关系图,描述了实体之间的关系和属性。

2. 确定主键和外键:在ER图中,确定每个实体的主键和外键,以便在逻辑设计中创建表时使用。

3. 规范化数据:对ER图进行规范化,以消除重复数据和不必要的数据冗余。

四、逻辑设计逻辑设计是在概念设计基础上进行的下一步工作。

它旨在创建一个逻辑模型,描述了如何将概念模型转换为数据库表。

以下是逻辑设计的具体步骤:1. 创建数据库表:根据概念模型中的实体-关系图,在数据库中创建相应的表,并定义字段类型、长度、约束等。

2. 创建索引:为表创建索引,提高查询效率和性能。

3. 设计视图:为了方便用户访问数据,可以创建视图来隐藏底层表结构。

4. 设计存储过程和触发器:存储过程和触发器可以提高数据库操作效率,并确保数据完整性。

五、物理设计物理设计是在逻辑设计基础上进行的下一步工作。

数据库的设计与规范化方法

数据库的设计与规范化方法

数据库的设计与规范化方法概述:数据库是现代信息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良好的数据库设计能够提高数据的存储效率、提供准确的数据查询和分析功能。

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规范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冗余数据、确保数据一致性,并提高数据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的设计与规范化方法,包括概念定义、基本原则和具体步骤。

1. 数据库设计的概念定义:数据库设计是指根据实际需求,将数据组织为一系列相关的表和关系,并确定各个表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约束条件。

数据库设计目标是实现数据存储和处理的最佳结构,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1)逻辑独立性:数据库设计应该与应用程序的实现方式相分离,以使得对数据库的逻辑结构的变更不会对应用程序产生影响。

(2)完整性:数据库约束条件应该能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包括实体完整性、主键完整性、外键完整性等。

(3)一致性:数据库中的数据应该保持一致性,对于重复的数据应该通过规范化方法来消除。

(4)可扩展性:数据库设计应该能够适应未来的需求变化,可以通过增加新的表和关系来扩展数据库功能。

3. 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化步骤:规范化方法是一种逐步细化的过程,通过将数据库设计分解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针对某一特定的规范化特征进行处理,以达到数据库的规范化和优化。

(1)第一范式(1NF):消除重复字段,确保每个字段都是原子性的;(2)第二范式(2NF):建立主键,消除非关键字段对主键的部分依赖;(3)第三范式(3NF):消除非主键字段之间的传递依赖;(4)其他范式: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应用BCNF、4NF等高级范式。

规范化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能一步到位,通常从3NF设计开始。

在进行规范化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识别实体类型:将需求中的实体抽象为具体的表,并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2)识别属性:对于每个实体表,分析其属性,定义字段和数据类型;(3)确定主键:对于每个实体表,确定其主键,用以唯一标识每条记录;(4)消除重复组:通过创建新的表、分解表或建立关联表等方式,消除实体和属性间的冗余数据;(5)确定外键:对于关系表,确定其外键,建立实体之间的连接。

什么是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什么是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什么是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数据库设计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数据库设计的定义数据库设计是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技术,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中的核心技术。

由于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复杂性,为了支持相关程序运行,数据库设计就变得异常复杂,因此最佳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一种“反复探寻,逐步求精”的过程,也就是规划和结构化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以及这些数据对象之间关系的过程。

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数据库建设是硬件、软件和干件的结合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基础数据技术与管理的界面称之为“干件”数据库设计应该与应用系统设计相结合结构(数据)设计:设计数据库框架或数据库结构行为(处理)设计:设计应用程序、事务处理等结构和行为分离的设计传统的软件工程忽视对应用中数据语义的分析和抽象,只要有可能就尽量推迟数据结构设计的决策。

早期的数据库设计致力于数据模型和建模方法研究,忽视了对行为的设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手工试凑法设计质量与设计人员的经验和水平有直接关系缺乏科学理论和工程方法的支持,工程的质量难以保证数据库运行一段时间后常常又不同程度地发现各种问题,增加了维护代价规范设计法基本思想:过程迭代和逐步求精典型方法:(1)新奥尔良(New Orleans)方法:将数据库设计分为四个阶段S.B.Yao方法:将数据库设计分为五个步骤I.R.Palmer方法:把数据库设计当成一步接一步的过程(2)计算机辅助设计ORACLEDesigner 2000SYBASEPowerDesigner数据库设计的步骤需求分析调查和分析用户的业务活动和数据的使用情况,弄清所用数据的种类、范围、数量以及它们在业务活动中交流的情况,确定用户对数据库系统的使用要求和各种约束条件等,形成用户需求规约。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数据库设计是指在数据库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对数据库的结构、组成和关系进行规划的过程。

它是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基础,也是保证数据库系统高效运行和数据安全的前提。

为了实现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

一、数据库设计的原则1.规范化原则规范化是指为了使数据不产生冗余和不一致现象而对数据库中的关系进行优化。

规范化的目的是通过将数据划分为更小的表结构,从而减少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的发生。

数据库规范化的核心是通过消除数据冗余,使每个数据项只出现在一个表中,并且确保数据存储完整,不重复。

2.一致性原则一致性是指在数据库设计中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一致性原则是数据库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在设计数据库时,数据必须符合特定的规则和约束条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唯一性。

3.可扩展性原则可扩展性是指在数据库设计中,必须考虑到未来的扩展和变化。

数据库的设计必须能够支持新需求和扩展,同时又能适应变化和发展,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接口透明原则数据库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到接口的透明性,要保证接口的简单易用,并且容易被应用程序所调用。

只有考虑到接口的透明性,才能让系统的使用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

二、数据库设计的方法1.分层设计方法分层设计是指将数据库设计分为三层: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和界面层。

其中,数据层是指数据库物理结构,业务逻辑层是指应用程序中的处理逻辑,界面层是指用户界面设计。

分层设计的优点是可以清晰地区分数据库的不同层级,方便维护和管理。

2.实体关系模型设计方法实体关系模型是指数据库中不同实体之间的关系。

实体是指数据库中的具体对象,实体关系模型是指通过实体之间的关系来表达数据之间的联系。

数据库设计师通过建立实体之间的关系来建立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数据。

3.面向对象设计方法面向对象设计是指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来完成数据库设计和建模。

面向对象设计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设计相比,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可以更好地解决一些复杂的关系问题。

简述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步骤

简述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步骤

简述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步骤数据库是现代信息技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用来存储和管理大量的数据的仓库系统。

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即通过确定数据的表示格式和存储结构,来管理和处理数据。

本文主要讨论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步骤。

一、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1、实体-关系法:实体-关系法是一种分析和设计方法,它将一个问题分解为实体、实体之间的关系和属性等要素,由此构建概念模型。

实体表示数据库中的实体,实体之间的关系表示实体之间的联系以及实体的属性表示实体的特征和属性。

2、BBC方法:BBC方法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方法,它利用观察统计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库概念结构来建立数据库设计模型,实现数据库的设计。

BBC方法由六个步骤组成,包括数据分析、实体识别、实体属性定义、实体类设计、实体之间的联系确定和最终的表设计。

二、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的步骤1、数据分析:在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的第一步,需要仔细分析数据的结构和特征,以便确定要实现的功能和满足的条件。

2、实体识别:其次,在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中,需要识别出表示数据库中的实体,并将实体封装成一个“表”。

3、实体属性定义:接下来,需要确定实体的属性,一般情况下,实体的属性包括关键属性、可选属性、联合属性和联合属性的的外键。

4、实体类设计:实体类设计是对实体的抽象,可以实现实体的动态特性,并且可以将实体分类。

5、实体之间的联系确定:实体之间的关系包括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最佳关系模式。

6、表设计:最后,需要根据分析和设计的结果,进行表设计,对表中的属性、约束、视图、索引等进行具体设计。

总之,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仔细分析数据的特征,包括实体、实体之间的关系和属性,确定最佳的表设计方案,实现数据库的有效管理和运用。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方法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方法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库成为现代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数据库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系统的性能、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在设计数据库时,遵循规范和最佳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确保数据库的高效性、数据一致性和系统的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数据库设计的规范方法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1. 数据库范式数据库范式是数据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数据在关系型数据库中的组织形式。

常用的数据库范式有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等。

在设计数据库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将数据组织成范式形式,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避免数据冗余。

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我们也需要权衡数据的范式化和性能的平衡,避免过度设计导致查询性能下降。

2. 主键和外键在数据库设计中,主键是用于唯一标识数据记录的字段,它具有唯一性和非空性的特点。

我们需要为每个表指定一个主键,并确保主键的选择是合适的,例如使用自增长的整型字段作为主键可以提高性能。

外键是表与表之间的关联关系,用于实现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在设计数据库时,我们应该恰当地使用外键,避免数据的冗余和不一致。

3. 数据类型和长度在设计数据库表时,为表中的字段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数据类型会影响数据库的存储和查询性能。

同时,我们也需要为每个字段指定合适的长度,避免浪费存储空间和影响查询性能。

例如,对于存储日期和时间的字段,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日期类型和时间类型,例如TIMESTAMP或DATETIME。

4. 索引设计索引是提高数据库查询性能的一种重要机制。

合理设计索引可以加速查询操作,并减少数据库的IO操作。

在设计索引时,我们应该结合查询的频率和数据的更新频率来选择适当的字段作为索引。

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度使用索引,因为索引会占用额外的存储空间,并增加数据的插入和更新的开销。

5. 命名规范在设计数据库时,良好的命名规范能够提高系统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数据库设计方法与步骤

数据库设计方法与步骤
数据库设计方法与步骤
目录
• 数据库设计概述 • 数据库设计方法 • 数据库设计步骤 • 数据库设计案例分析
01 数据库设计概述
数据库设计的定义
数据库设计是指根据业务需求, 规划、创建和管理数据库的过 程。
它包括对数据的组织、存储、 检索和安全等方面的设计。
数据库设计旨在建立一个高效、 可靠、可维护的数据库系统, 以满足业务需求和用户需求。
感谢您的观看
适用场景
适用于具有明确功能需求的系统,如嵌入式系统、控制系统等领 域。
面向数据流设计方法
总结词
基于数据流,强调数据处理过程的分解和优化。
详细描述
将数据处理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完成特定的数据处理 任务,注重数据流的流向和数据处理效率。
适用场景
适用于具有明显数据处理流程的系统,如金融数据处理、物流信息系 统等领域。
案例二:电子商务网站数据库设计
需求分析
确定系统需要存储的商品信息,如商 品ID、名称、价格、描述等。
概念设计
根据需求,设计出商品、用户、订单 等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逻辑设计
将概念设计转化为数据模型,考虑如 何实现高效的查询和更新操作。
物理设计
优化数据存储和检索效率,考虑索引、 分区等技术。
案例三
数据库设计的重要性
1
数据库设计是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 节,它决定了数据存储、处理和查询的效率。
2
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可以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完整 性和准确性,降低数据冗余,提高数据安全性。
3
合理的数据库设计可以降低系统开发和维护的成 本,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
满足业务需求

数据库设计与建模方法

数据库设计与建模方法

数据库设计与建模方法数据库设计与建模是构建稳定、高效的数据库系统的关键过程。

它涉及到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和数据模型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设计与建模的一些常见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数据库设计和建模之前,需要先对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了解。

根据项目的需求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数据库设计与建模方法。

1.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方法(ER模型)关系型数据库是最常用的数据库类型之一。

ER(Entity-Relationship)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描述实体、属性和实体之间的关系。

在ER模型中,实体表示数据库中的表,属性表示表中的字段,关系表示表之间的关联。

在进行ER模型设计时,首先需要定义实体的属性,在属性中设置主键和外键。

然后,通过连接实体之间的关系来建立关联。

最后,根据关联表的需求和数据库的性能优化,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范式化处理。

2. 面向对象数据库设计方法面向对象数据库将数据组织为对象的集合,每个对象具有自己的属性和方法。

面向对象数据库设计方法主要使用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建模工具来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行为。

在进行面向对象数据库设计时,需要定义类、属性和方法,并根据对象之间的关联来建立对象间的关系。

面向对象数据库设计适用于复杂的应用程序和需要处理大量对象的场景。

3. 非关系型数据库设计方法(NoSQL)非关系型数据库是一种灵活、可扩展的数据库类型。

它不遵循传统的表格形式结构,而是使用文档、键值对或图形等非结构化的数据模型。

在进行非关系型数据库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存储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类型,例如文档数据库、键值对数据库或图形数据库。

然后,进行数据模式的设计和数据的存储方式选择。

由于非关系型数据库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性能优势,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开始采用非关系型数据库。

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库设计与建模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注意事项:1. 数据库性能优化在进行数据库设计和建模时,应考虑如何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设计方法及命名规范- -2数据库设计方法、规范与技巧 (5)一、数据库设计过程 (5)1. 需求分析阶段 (6)2. 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9)2.1 第零步——初始化工程 (10)2.2 第一步——定义实体 (10)2.3 第二步——定义联系 (11)2.4 第三步——定义码 (11)2.5 第四步——定义属性 (12)2.6 第五步——定义其他对象和规则 (12)3. 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13)4. 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 (15)5. 数据库实施阶段 (15)6. 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16)7.建模工具的使用 (16)二、数据库设计技巧 (18)1. 设计数据库之前(需求分析阶段) (18)2. 表和字段的设计(数据库逻辑设计) (19)1) 标准化和规范化 (19)2) 数据驱动 (20)- -3 3) 考虑各种变化 (21)4) 对地址和电话采用多个字段 (22)5) 使用角色实体定义属于某类别的列 (22)6) 选择数字类型和文本类型尽量充足 (23)7) 增加删除标记字段 (24)3. 选择键和索引(数据库逻辑设计) (24)4. 数据完整性设计(数据库逻辑设计) (27)1) 完整性实现机制: (27)2) 用约束而非商务规则强制数据完整性 (27)3) 强制指示完整性 (28)4) 使用查找控制数据完整性 (28)5) 采用视图 (28)5. 其他设计技巧 (29)1) 避免使用触发器 (29)2) 使用常用英语(或者其他任何语言)而不要使用编码 (29)3) 保存常用信息 (29)4) 包含版本机制 (30)5) 编制文档 (30)6) 测试、测试、反复测试 (31)7) 检查设计 (31)三、数据库命名规范 (31)1. 实体(表)的命名 (31)2. 属性(列)的命名 (34)- -4 3. 视图的命名 (35)4. 触发器的命名 (36)5. 存储过程名 (36)6. 变量名 (37)7. 命名中其他注意事项 (37)- -5数据库设计方法、规范与技巧一、数据库设计过程数据库技术是信息资源管理最有效的手段。

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有效存储数据,满足用户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

- -6 数据库设计中需求分析阶段综合各个用户的应用需求(现实世界的需求),在概念设计阶段形成独立于机器特点、独立于各个DBMS 产品的概念模式(信息世界模型),用E-R 图来描述。

在逻辑设计阶段将E-R 图转换成具体的数据库产品支持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形成数据库逻辑模式。

然后根据用户处理的要求,安全性的考虑,在基本表的基础上再建立必要的视图(VIEW )形成数据的外模式。

在物理设计阶段根据DBMS 特点和处理的需要,进行物理存储安排,设计索引,形成数据库内模式。

1. 需求分析阶段需求收集和分析,结果得到数据字典描述的数据需求(和数据流图描述的处理需求)。

需求分析的重点是调查、收集与分析用户在数据管理中的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

- -7 需求分析的方法:调查组织机构情况、调查各部门的业务活动情况、协助用户明确对新系统的各种要求、确定新系统的边界。

常用的调查方法有: 跟班作业、开调查会、请专人介绍、询问、设计调查表请用户填写、查阅记录。

分析和表达用户需求的方法主要包括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两类方法。

自顶向下的结构化分析方法(Structured Analysis ,简称SA 方法)从最上层的系统组织机构入手,采用逐层分解的方式分析系统,并把每一层用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描述。

数据流图表达了数据和处理过程的关系。

系统中的数据则借助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 ,简称DD )来描述。

数据字典是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它是关于数据库中数据的描述,即元数据,而不是数据本身。

数据字典通常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五个部分(至少应该包含每个字段的数据- -8 类型和在每个表内的主外键)。

数据项描述={数据项名,数据项含义说明,别名,数据类型,长度,取值范围,取值含义,与其他数据项的逻辑关系}数据结构描述={数据结构名,含义说明,组成:{数据项或数据结构}}数据流描述={数据流名,说明,数据流来源,数据流去向,组成:{数据结构},平均流量,高峰期流量}数据存储描述={数据存储名,说明,编号,流入的数据流,流出的数据流,组成:{数据结构},数据量,存取方式}处理过程描述={处理过程名,说明,输入:{数- -9 据流},输出:{数据流},处理:{简要说明}}2. 概念结构设计阶段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 的概念模型,可以用E-R 图表示。

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

概念模型不依赖于某一个DBMS 支持的数据模型。

概念模型可以转换为计算机上某一DBMS 支持的特定数据模型。

概念模型特点:(1) 具有较强的语义表达能力,能够方便、直接地表达应用中的各种语义知识。

(2) 应该简单、清晰、易于用户理解,是用户与数据库设计人员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

概念模型设计的一种常用方法为IDEF1X 方法,它就是把实体-联系方法应用到语义数据模型中的一种- - 10 语义模型化技术,用于建立系统信息模型。

使用IDEF1X 方法创建E-R 模型的步骤如下所示:2.1 第零步——初始化工程这个阶段的任务是从目的描述和范围描述开始,确定建模目标,开发建模计划,组织建模队伍,收集源材料,制定约束和规范。

收集源材料是这阶段的重点。

通过调查和观察结果,业务流程,原有系统的输入输出,各种报表,收集原始数据,形成了基本数据资料表。

2.2 第一步——定义实体实体集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和属性集,可以从收集的源材料——基本数据资料表中直接或间接标识出大部分实体。

根据源材料名字表中表示物的术语以及具有“代码”结尾的术语,如客户代码、代理商代码、产品代码等将其名词部分代表的实体标识出来,从而初步找出潜在的实体,形成初步实体表。

2.3 第二步——定义联系IDEF1X模型中只允许二元联系,n元联系必须定义为n个二元联系。

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和规则,使用实体联系矩阵来标识实体间的二元关系,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出连接关系的势、关系名和说明,确定关系类型,是标识关系、非标识关系(强制的或可选的)还是非确定关系、分类关系。

如果子实体的每个实例都需要通过和父实体的关系来标识,则为标识关系,否则为非标识关系。

非标识关系中,如果每个子实体的实例都与而且只与一个父实体关联,则为强制的,否则为非强制的。

如果父实体与子实体代表的是同一现实对象,那么它们为分类关系。

2.4 第三步——定义码通过引入交叉实体除去上一阶段产生的非确定关系,然后从非交叉实体和独立实体开始标识侯选码属性,以便唯一识别每个实体的实例,再从侯选码中确定主码。

为了确定主码和关系的有效性,通过非空规则和非多值规则来保证,即一个实体实例的一个属性不能是空值,也不能在同一个时刻有一个以上的值。

找出误认的确定关系,将实体进一步分解,最后构造出IDEF1X模型的键基视图(KB图)。

2.5 第四步——定义属性从源数据表中抽取说明性的名词开发出属性表,确定属性的所有者。

定义非主码属性,检查属性的非空及非多值规则。

此外,还要检查完全依赖函数规则和非传递依赖规则,保证一个非主码属性必须依赖于主码、整个主码、仅仅是主码。

以此得到了至少符合关系理论第三范式的改进的IDEF1X模型的全属性视图。

2.6 第五步——定义其他对象和规则定义属性的数据类型、长度、精度、非空、缺省值、约束规则等。

定义触发器、存储过程、视图、角色、同义词、序列等对象信息。

3. 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例如关系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

设计逻辑结构应该选择最适于描述与表达相应概念结构的数据模型,然后选择最合适的DBMS。

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实际上就是要将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转化为关系模式,这种转换一般遵循如下原则:1)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

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2)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

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3)一个1:n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n端实体的码。

4)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5)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间的一个多元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与该多元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

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6)同一实体集的实体间的联系,即自联系,也可按上述1:1、1:n和m:n三种情况分别处理。

7)具有相同码的关系模式可合并。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通常以规范化理论为指导,还应该适当地修改、调整数据模型的结构,这就是数据模型的优化。

确定数据依赖。

消除冗余的联系。

确定各关系模式分别属于第几范式。

确定是否要对它们进行合并或分解。

一般来说将关系分解为3NF的标准,即:表内的每一个值都只能被表达一次。

表内的每一行都应该被唯一的标识(有唯一键)。

表内不应该存储依赖于其他键的非键信息。

4. 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根据DBMS特点和处理的需要,进行物理存储安排,设计索引,形成数据库内模式。

5. 数据库实施阶段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例如SQL)及其宿主语言(例如C),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数据库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工作:用DDL定义数据库结构、组织数据入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数据库试运行6. 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

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包括: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数据库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进、数据库的重组织和重构造。

7.建模工具的使用为加快数据库设计速度,目前有很多数据库辅助工具(CASE工具),如Rational公司的Rational Rose,CA公司的Erwin和Bpwin,Sybase公司的PowerDesigner 以及Oracle公司的Oracle Designer等。

ERwin主要用来建立数据库的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

它能用图形化的方式,描述出实体、联系及实体的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