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作者及作品,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作者及作品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代表作《三国演义》,主要作品有剧本:《忠正孝子连环谏》《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2.《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二.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案1一、认真预习,搜集信息1.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了解与《三顾茅庐》有关的,但课文中没有的内容,如故事作者、故事背景,故事的前因、后果,文中人物的其他故事等。
2.学生介绍:__作者罗贯中,内容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3.故事的背景了解: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刘表割荆州给刘备镇守,曹操有意攻打荆州,派曹仁设下乌龙八卦阵,刘备派关羽前去攻破,结果失败。
回来后经徐庶指点,识破阵法缺陷。
关羽带一百精兵前去,不伤一兵一卒,得胜归来。
曹操闻得徐庶的才智,又知他是出名的孝子,于是设计把徐庶拉拢到身边为自己谋事。
徐庶无奈母亲被曹操所挟,在去曹营之前,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接下来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4.了解古今词义有一定距离的词语:三顾茅庐、行踪不定、谒见、行礼、草舍等。
二、看读评议,整体把握1.看《东方小故事》中的《三顾茅庐》,初步感知故事内容:启发学生按一顾、二顾、三顾茅庐的顺序口述故事内容。
2.自由轻声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顺序准备刘备的态度(关键词语)关羽、张飞的态度(关键词语)结果一顾二顾三顾总的说明什么(通过看电视、读课文,讨论、填表让学生大致了解了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个性,总的说明刘备是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大业的。
)三、对比研读,细节感悟1.默读课文找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句,然后自己试着读一读。
2.交流点拨,对比研读:A:三顾茅庐时环境描写的句子:第二次拜访时: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岗。
(借助这些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
)B:刘备的语言与关羽、张飞的对比。
刘备a.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去吧!”b.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c.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和意义。
3.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阅读障碍。
2.文章中人物性格和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简要介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
2.提问:同学们知道刘备是如何请到诸葛亮的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顾茅庐》。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背景,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刘备的诚心。
3.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才华和智慧。
四、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刘备三顾茅庐的意义是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提问:同学们认为刘备三顾茅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等。
2.讲解诸葛亮为何愿意辅佐刘备,引导学生理解忠诚、智慧、勇敢等品质。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从刘备三顾茅庐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品质?四、实践活动1.角色扮演:分组扮演刘备、诸葛亮等角色,演绎三顾茅庐的故事。
2.各组表演,教师点评并评选最佳表演奖。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提问:同学们认为刘备三顾茅庐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对后世的影响,如人才培养、团队合作等。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将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为求得诸葛亮帮助,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他们的品质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人才的重要性和为国家效力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历史人物和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人才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塑造正处于关键时期,本文的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国家效力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人才观和国家观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生背景。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案例教学法: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例,分析他们的品质和智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历史背景,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人物关系,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刘备要三次到茅庐邀请诸葛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解析字词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语言、动作,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刘备三次到茅庐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为何最终答应出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本文是关于《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创设情境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本课学习,了解了“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初步感受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本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和名著进行扣动心弦的心灵对话,感受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领略隆中钟灵毓秀的神奇环境,品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二、品读课文1、感受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简要评价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形象。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出属于自己真实而独特的体验。
生甲:我欣赏诚心诚意拜访人才的刘备。
生乙:我佩服韬光养晦、见识非凡的诸葛亮。
生丙:我跟他们的理解不一样,喜欢鲁莽粗鲁的张飞,虽然这不是什么优点,但他莽撞中不失可爱的一面,而且可以反映出对刘备的忠心。
这个人物形象显得真实自然,不做作。
我喜欢。
师:你们片言只语,评说三国人物,活画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老师尤其欣赏的是生丙,他很有悟性,用心品读人物,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验。
(2)师:老师想接着你们的讨论再说几句,既然有人认为张飞粗鲁中不失可爱之处,那么把他和刘备两相比较,一个粗鲁莽撞,一个诚心诚意、彬彬有礼。
课文将他们放在一起三顾茅庐,到底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当然老师相信你们继续发扬积极思考的传统,挑战自我、创新思维,一定会有让老师耳目一新的发现。
生甲: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可诸葛亮是人中之龙,高手中的高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将张飞和刘备安排在一起,似乎是将他和刘备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我们的同学就是不一般。
说三国故事,评三国人物,时有惊人之语,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文中将刘备和张飞这两个性格对立的人物放在一起,既形成鲜明对比,在写作上把它称做反衬,又给“三顾茅庐”增添不少情趣,也生了不少波折。
2、领略奇美的环境(1)师:我们知道,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三顾茅庐》教案_2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案1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
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__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
(小黑板出示)2、交流。
(三)理清__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__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一、教学理念: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__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三顾茅庐 苏教版
人物对话比拟:
〔斥责〕“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意派个人去呢?〞
〔大声斥责〕“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赶紧下拜〕“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师:此时此刻的刘备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温文而雅、文质彬彬、礼贤下士〕
求贤假设渴大贤
诚心诚意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师:我们知道“捆〞只能捆来人却不能捆来人的心,这一点刘备心知肚明,大家听听这回他又是怎么斥责张飞的——〔“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c说话训练
师:刘备在说话之际会想些什么?
……
d指导对话朗读
师:大家想了刘备之所想,想得真好,一定能读得更好!
引读
男生读
齐读
e过渡:为了让兄弟三人齐心协力恳请诸葛亮出山,刘备斥责自己兄弟的卤莽,而他又是怎样礼遇诸葛亮的呢?〔板书:张飞〕
喜欢阅读的你:请你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品味三国的故事。
喜欢写作的你:请你参加“三国群英会〞剧本赛,理解三国英雄。
喜欢演讲的你:请你进入“三国论坛〞,说说你心目中的三国。
喜欢设计的你:请你设计一期“话三国〞手抄报,抒发三国情怀。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锋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程度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程度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根本构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附板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时教案设计:三顾茅庐2(带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时教案设计:三顾茅庐2(带答案)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示例: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二、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刘张飞这结义三兄弟的形象。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在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中进一步领略三国英豪们的风采。
三、合作探究1.突破重难(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答案示例: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2)第③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示例:肖像、语言描写。
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3)第③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答案示例: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案「篇一」诵读经典之——《三字经》1、人之初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
《三顾茅庐》核心素养教案(第2课时)
《三顾茅庐》核心素养教案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备为何要屈尊降贵,前去拜访躬耕田野的诸葛亮呢?这也是一种笔法,叫“悬念”,可谓吊足了我们的胃口。
尽管我们对诸葛亮早有耳闻,不过还是到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去看看吧。
二、“三顾茅庐”的“茅庐”1.何谓“茅庐”?明确:草屋。
2.《陋室铭》有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篇《陋室铭》大家应该都背下来了,对这句话的意思应该也是理解的。
这个“陋室”和本文的“茅庐”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是因为居住者的高洁品质、出众才华,使得破草庐也有皇室后商多次前来拜访。
请谈一谈“茅庐”之“不陋”。
预设:(1)从外貌角度谈:“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2)从所处环境谈:茅屋与躬耕,可见其孤高淡泊。
(3)从语言角度谈:“隆中对策"这一段文字可见其雄才伟略。
(4)从侧面描写角度谈:诸葛均、童子衬托诸葛亮。
设计意图由“茅庐”引申到诸葛亮人物分析上,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诸葛亮的雄才伟略、不同凡响。
3.“隆中对策”是反映诸葛亮身居“陋室”而知天下大事的集中体现。
反复阅读这一部分,看看诸葛亮给刘备谋划了怎样的“国策”。
明确:诸葛亮先肯定了“得人”是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非惟天时,抑亦人谋”),然后透辟地分析当时的曹操、孙权、荆州等不同形势,提出要顺应形势发展,先在内政、外交各方面准备条件,然后等“天下有变”再相机而动,一举成功,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设计意图研读“隆中对策”,感受诸葛亮的智慧。
4.我们再进一步思考,诸葛亮是一见刘备已经“三顾"就痛快地答应出山了吗?同学们不妨两人一组排演二人见面时的对话,欣赏刘备的劝说智慧。
学生自由排演,然后请一两组在班上展示,并对刘备的智慧略加分析。
三、“三顾茅庐”之“三”1.文中只写到第三次拜访的情形,请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人物性格,推断一下前两次拜访的情况。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的过程,体会刘备尊重人才、
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的过程。
难点:体会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圈画重点:学生圈画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师指导圈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引导讨论方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5.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课堂互动和交
流。
6.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篇小说等,巩固所学知识和提
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案「篇一」一、复习导入师:昨天大家一起兴趣盎然地学习了《三顾茅庐》,能谈谈你的学习感受或收获吗?生:我知道了刘备三次诚心诚意去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很高兴。
师:真好,你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读“薄”了。
生:我学到了张飞和关羽脾气急,尤其是张飞,一开始对诸葛亮的态度很不好,不像刘备那样尊重人才。
生:学课文后我知道了诸葛亮雄才大略、神机妙算,是当时的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师:是啊,我们把诸葛亮这样有才能的人叫做“贤人”。
生:我学到了刘备为了求得诸葛亮这个人才三次诚心诚意地去邀请。
师:是啊,刘备诚心诚意地“求贤”,让我们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关于悼公“求贤”的文章——《祁黄羊》。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师:请大家认真地自读课文,按照习惯,读通课文,做上相关记号。
(收获、注意点、疑点)师:把你学习的所得告诉大家,好吗?生:我想提醒同学们几个多音字。
“落下了毛病”中的“落”读lào,解狐的“解”读xiè。
师:真好,很细心啊!生:我学会了“辞职”一词的意思,辞职就是说辞去职务,所以悼公才要重新选人担任中军尉。
师:(出示小黑板)一起读读黑板上的这些词语、短语或人名吧。
(征伐辞职举荐慎重兴亡合适出以公心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祁黄羊悼公解狐祁午)生:齐读。
(有部分学生把“兴亡”的兴读成了“xìnɡ”)师:再读这个词语;“兴亡”(结果全读成了“xìnɡ”)到底应该怎么读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自己去体会体会其中的意思。
生:应该读“”,因为文章说“国家的兴亡”是指国家的兴旺、兴盛和衰败、灭亡,根据意思应该读“xīnɡ”师:很好,能从意思去想字的读音。
课文中说什么关系着国家的兴亡?生:中军尉的人选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因为中军尉的职责很重大。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中军尉的职责更是重大,所以祁黄羊荐贤时不得不慎重,你能到课文中找到“慎重”的近义词吗?(郑重)“郑重”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到所在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郑重”一词的意思。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案设计
三顾茅庐课题三顾茅庐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词。
(重点)2.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难点)3.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重点)课前预习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写作背景本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有删节。
题目是编者加的。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读准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字音相强.(qiǎnɡ)犹.然(yōu)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叱:大声呵斥。
拜谒:拜访谒见。
犹然:仍然。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关于《三顾茅庐》教案3篇
关于《三顾茅庐》教案3篇《三顾茅庐》教案篇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田字格前面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真知像美玉,如原油,只有用“探索”这部钻机才能探知它的秘密。
现在就用我们的一双慧眼来探索第八课。
板书:三顾矛庐生:老师,你写的“茅”错了,应该是草字头的。
师:噢,草字头的,说明这个字指什么?(草,老师加上草字头)那茅庐指什么?(草盖的房子)课文中是怎么说这座房子的?(草堂)师:说得好,草堂是谁住的?(诸葛亮、诸孔明)好,有人说诸孔明……(不对,诸葛是个复姓,应该是诸葛孔明。
)说得好,你们还知道哪些复姓?(东方、欧阳、慕容……)师:题目中的“三顾”是什么意思?(三次去拜访)谁三次去拜访谁?(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从这个“三顾”你体会到什么?(刘备尊重诸葛亮)那“三顾茅庐”的意思是?(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是,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后来成了成语,就表示……(诚心诚意地去邀请。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提问:“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三顾茅庐”?课文是怎么写的?2、自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
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两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板书: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三、作业:1、描红2、抄写生字新词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吩(fengfen)辅(fufu)晌(_iangshang)辰(chengchen)诸(zhuzu)卧(wowu)第二课时一、导入(课题切入感知课文)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读课题)。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顾茅庐篇一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四年级上学期表示才华横溢的成语: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同学们,这些成语里可藏着秘密,你们想知道吗?大声地读两遍,爱动脑筋的你一定会发现。
2、在古代才华横溢的人被称为名士、圣贤。
(老师板书: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知道这两成语的意思吗?开动小脑筋猜猜看。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故事。
(1)齐读课题,理解三顾茅庐。
(2)自渎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4、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
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板书: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三、作业:1、描红,并抄写生字新词。
2、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天下大乱、战火纷飞的时代,曹操、董卓、孙权等都拥兵自重,各据一方。
为了能够一统中原,他们个个求贤若渴。
当时有一个水镜先生,他有三个弟子,相传得其一就能得天下。
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
他当时隐居隆中,被人称作卧龙先生。
曹操、董卓、孙权他们都想得到诸葛亮,可是最终却被刘备得到了。
这是为什么呢?(2)出示第一自然段读。
(突出诚心诚意)二、整体感知课文1、大声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刘备言行的语句。
2、再一次默默地用心地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想一想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三顾茅庐》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习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主题,并进行创意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故事中的人物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及其情节发展。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对故事主题的深入分析和创意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三顾茅庐》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习任务单、讨论卡片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三顾茅庐”的背景故事。
(2)简介课文作者及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完成学习任务单的相关题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精神品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深入分析故事主题,引导学生领悟人物精神品质。
5. 创意表达(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创意表达。
(2)分享创意表达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故事中的人物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2. 学习任务单: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情况,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3. 创意表达: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案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关公、张飞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刘备与诸葛亮的性格、形象等特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回到文中,看看作者还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作用是什么?(出示课件21)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关公、张飞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他们在拜见诸葛亮的途中是怎样表现的,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出示课件22)1.在文中找一找:关公、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各持什么态度?(出示课件23)(学生阅读课文,勾画语句,然后分析。
)学生1圈画语句: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学生1分析:虽反对拜谒,但语言较委婉,透着一股大气和修养。
说明他稳重、顾全大局。
学生2圈画语句:(出示课件24)张飞曰:“哥哥差矣。
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学生2分析:从张飞的语句可见反对拜谒,语言粗俗不堪,不计后果。
说明他暴躁、鲁莽。
2.小说在叙述玄德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葛亮前,为什么详细描写关公、张飞对玄德此举的反应?(出示课件25)(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归纳。
)学生1:关公反对玄德欲见大贤。
学生2:张飞无礼玄德怒叱责备。
教师补述:可见,通过鲜明对比:凸显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特点。
3.结合全文思考,写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6)(学生思考分析,然后师生归纳。
)预设: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说明刘备此次拜访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节作了铺垫。
三、深读课文,合作探究1.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邀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了什么?(出示课件27)(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巡视释疑。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讲述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最终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掌握故事《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3. 学习故事中表现出的忠诚、勇敢、智慧的品质;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故事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刘备为了拯救百姓,决心寻找一位能辅佐他的贤才。
他听说了南阳人诸葛亮的才智,决定上山拜访。
2.2 故事情节刘备第一次上山拜访诸葛亮,可惜诸葛亮出门了。
第二次上山,刘备未能见到诸葛亮,但他留下了书信表达诚意。
第三次上山,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两人在茅庐中长谈,诸葛亮答应辅佐刘备。
2.3 故事启示本故事表现了刘备对人才的渴望、诚意和执着,以及诸葛亮的谦虚、智慧。
学生应从中学习到尊重人才、珍惜机遇、坚持不懈的品质。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主要人物刘备:蜀汉王朝创始人,仁爱宽厚,渴望人才。
诸葛亮:卧龙,南阳人,才智过人,谦虚谨慎。
3.2 人物关系刘备:寻求贤才,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起初不愿意出山,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答应辅佐刘备。
第四章:故事讨论4.1 讨论话题1. 你觉得刘备为什么能够请到诸葛亮?2. 从故事中你学到了哪些品质?3. 如果你是刘备,你会如何说服诸葛亮出山?4.2 讨论方式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话题进行探讨,汇报讨论成果。
第五章:课后作业1. 复述故事《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2. 写一篇短文,阐述你从故事中学到的品质;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尊重和诚意。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章:深入学习故事背景6.1 历史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与英雄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感受到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学习课文中“景色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八课《三顾茅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依据学生的回顾板书:刘备诸葛亮)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心诚意、雄才大略
1、冬去春来,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这一次,他竟然成功地把盖世奇才诸葛亮给请出山,刘备究竟靠什么打动了诸葛亮呢?用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可以边默读边画出相关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3、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的句子。
4、集体交流。
A、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你们知道张飞是何许人也?谁愿意做一次“猛张飞”,读好张飞说的话。
(2)可是,捆得来诸葛亮这个人,却捆不来他的心啊!“得人心者得天下。
”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
刘备怎么说的?指名读好刘备说的话。
(3)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结拜兄弟)师介绍“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4)是啊,刘备和张飞可是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结拜兄弟,可是今天,刘备竟然为了谁而斥责自己的好兄弟?(诸葛亮)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5)张飞的鲁莽与刘备的真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更能衬托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这种对比衬托的写法,我们也可以用到自己的日记、习作中去。
(6)刘备怒斥张飞的背后是他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带入课文,读好第二自然段。
B、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下马步行”体现了什么?
2、在古代,为了表示对特别有地位或自己特别敬仰的人的表示极大的尊敬,素有“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之说,刘备在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足见他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C、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哪些词最能体现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呢?
(2)、“恭”字下面是什么?“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你平常对谁“恭恭敬敬”过?(3)、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是个有头有脑的大人物,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
刘备当时已经47 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 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
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课件出示句子: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
(4)、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5)、师生合作朗读,感悟刘备的“诚”。
师:半晌工夫过去了——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又一个时辰过去了——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刘备乃堂堂皇亲国戚,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介乡野书生——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刘备已经47 岁了,而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个27 岁的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诸葛亮悠然地午睡,做着香甜的美梦——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6)、刘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流露出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尊重,下面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过渡:刘备如此尊重人才,那么诸葛亮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又有何德何能值得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邀请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水土养育了诸葛亮这位旷世奇才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住处风景的句子。
A、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说说隆中的景色美在哪儿?
(2)重点指导:“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看到“卧龙”一词你想到了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就是谁?诸葛亮这只卧龙不正等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出山大展宏图吗?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配上古筝乐)
(4)形象的比喻,特色鲜明的词语,就把隆中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让我们身临其境,下面我们也来模仿这种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5)隆中的景色看着读着听着都很舒服,何况是生活在那里的人呢?一定是心情愉快的,一定是胸怀宽广的,一定是聪颖灵慧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秀美典雅的隆中才养育了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
过渡:以上向我们展示的是身在隆中却胸怀大志的诸葛亮,那么诸葛亮同刘备见面以后,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呢?
(1)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定制了一个什么样的军事策略呢?
(课件出示隆中对的内容,并用图演示,同时板书:雄才大略)
(2)你看,有了诸葛亮这片青天,这道阳光,刘备原本混沌的心底顿时明亮起来。
谁来说说“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个词吗?
(3)谁来读出刘备茅塞顿开的喜悦呢?
过渡: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用一个成语概括叫“如鱼得水”。
谁是鱼儿?谁是水?鱼儿失去水会怎样?反过来,“水失去了鱼又会怎样?”“水当然成了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与活力。
如果没有刘备,也许诸葛亮只能永远呆在卧龙冈中,无法施展自己的一身才华。
”
(2)谁能读出刘备如鱼得水的欣喜若狂呢?
三、深化拓展
刘备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呢?(尊重人才,持之以恒,待人诚恳、谦虚)
四、作业
读读《三国演义》中其他的故事。
板书:8、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尊重人才雄才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