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空气讲解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21《感受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21《感受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21《感受空气》教案《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空气的存在以及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注和呵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学生能够理解空气对我们的生活的必不可少性。

三、教学准备:1.实验用的气球、吸管、马达等材料。

2.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空气的组成以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四、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空气的存在以及它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提问,让学生注意到空气的重要性和我们无法直接看见空气的事实。

例:我们吸进去的风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可以看见云,但是看不见空气?step 2: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10分钟)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让学生明白空气中含有氧气等我们所需要的气体,以及它为我们的呼吸和运动提供动力。

step 3:实践操作(20分钟)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进行一些小实验:实验1:用马达吹气球准备一个气球和一个马达,让学生用马达将气球吹起来。

引导他们观察气球变大的过程,让他们明白气球里充满了空气。

并问学生,为什么气球会变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和思考得出结论,即马达产生的气流进入气球中,将气球充满气体使其变大。

实验2:用吸管吸水准备一杯水,让学生用吸管吸水,观察水的高度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吸管吸水的时候水会上升。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吸管中的空气被吸走,形成了一个低压,从而使水被“吸”上来。

step 4:总结(10分钟)总结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空气的存在以及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

结合实验,让学生回答问题:“我们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了吗?”“除了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你还知道其他什么可以感受到空气的方法?”五、课堂延伸活动:1.学生可以回家后通过观察周围的现象,寻找更多能够感受到空气存在的例子,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分享。

21 《 空气的成分》

21 《 空气的成分》





实验2:燃烧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1)讲述:“钟罩”内燃烧剩下的气体有 什么性质?火在这些气体中能不能燃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接着做实验。 实验的步骤是: ①往水槽里注入水,使“钟罩”内、外 的水面相平。 ②点燃小木棍,然后打开瓶盖,将燃烧 着的小木棍伸进“钟罩”里,观察会发 生什么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小木棍的火焰 顿时熄灭。)
教学过程的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做实验,学生得出 实验结果,观察实验结果,进一步思 考问题,解决问题。 以实验为主线:安排了三个实验,演 示实验引入,通过燃烧实验说明空气 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又通过不燃烧 实验,说明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 这三个实验不是孤立的而是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的。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为基本出 发点: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得 出结论这样的科学探索过程。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成分。 (1)讲解: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 的。其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 (板书);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主要是氮 气(板书),此外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 氢气等。在空气中,这些气体的多少 比例是不同的。 (2)观察:看课本空气成分比例图。图 中蓝色格子表示氮气的体积,红色表 示氧气的体积,黄色表示其他气体的 体积。 (3)提问: ①氮气的体积占空气体积的百分之几? ②氧气的体积占空气体积的百分之几? ③其他气体的体积占空气体积的百分 之几? (4)讲解: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是混合 在一起的,而不是彼此分割的。
(三)应用拓展,回归生活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3、阅读课本62-63页,进一步体 会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1课《感受空气》。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等方面。

具体章节为第一章《我们生活的环境》第三节《空气和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

2. 使学生理解空气的性质,如空气具有重量、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等。

3. 培养学生保护空气、节约用气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感受空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吸管等。

2. 学具:每组一个空气泵、气球、塑料瓶、吸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空气泵吹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会变大?2. 讲解:介绍空气的存在,解释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

3. 例题讲解:讲解空气的性质,如空气具有重量、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塑料瓶和吸管制作简易气压计,观察气压变化。

6. 拓展延伸:讨论如何保护空气、节约用气。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存在2. 空气的性质有重量占据空间可被压缩3. 空气的用途4. 保护空气、节约用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空气的用途,并说明如何保护空气。

2. 答案:生活中空气的用途有呼吸、燃烧、运输等。

保护空气的方法有减少污染、节约用气、植树造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实践情景引入的具象化;3. 例题讲解的清晰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指导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教学设计1.感受空气【教材简析】《感受空气》是第二单元《空气》的单元起始课,本课主要借助生活中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能被压缩等,同样也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研究空气做铺垫。

聚焦板块,通过导入活动,希望学生关注到两个问题,空气的特征是什么?空气的作用有哪些?这样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也为本单元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更全面的、更科学。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

通过感受活动,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

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发现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等特征,在游戏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与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拓展板块,通过游戏后研讨,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

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氛围具有易泄露、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触感染活动,知道氛围总会充满各处。

1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氛围相关的各类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氛围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朴的文字大概图画记实实验成效,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

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1空气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1空气教案

课题1 空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白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新课讲解[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

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分析]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图片展示]研究空气成分的装置[分析]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

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

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实验原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发生变化,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

21 空气的成分

21 空气的成分

21 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做分析空气成分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根据性质的差异,分析混合物的成分)。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做出解释和结论。

3.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氮气等。

教学难点:证明空气不是单一的气体,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组成。

教学准备:1、演示材料:去掉底的饮料瓶、蜡烛、火柴。

2、分组实验材料:红墨水、培养皿、蜡烛、火柴、水槽、去掉底的饮料瓶。

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1、谈话:大家瞧!老师手里两支蜡烛,放在桌子上点燃,(出示去掉底的饮料瓶)问:瓶内现在有什么?用饮料瓶把其中一支蜡烛罩上,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将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边谈话边操作。

2、你观察到什么?3、提问:看到这一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4、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里面有什么”,也就是“空气的成分”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空气的成分一、猜想假设。

认识实验器材出示培养皿、红墨水、三根蜡烛一大一小去掉底的塑料瓶、火柴等,让学生让学生根据上面老师的演示实验猜想:哪支蜡烛先熄灭?蜡烛熄灭后剩下的气体还能支持燃烧吗?2、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

二、制定方案1、同学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吗?那就请你们各组分头设计实验方案,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最好。

2.交流方案。

师指导各组交流制定的实验方案三、实施探究.1、有了实验的方法了,大家开始实验吧!要同时填写好实验报告.2、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

1、全班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1)小塑料瓶内的蜡烛先灭,大塑料瓶内的蜡烛后熄灭,完全暴露在空气中的蜡烛没有熄灭。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3.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四、情景导入
1.利用有趣的实验或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关注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3.通过情景导入,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具连贯性。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方法是否多样,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空气用途: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空气应用实例,如“呼吸、燃烧、制冷”等,并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设计解析
作业题目和答案的准确性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以下是一些建议:
1.作业题目: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题目,如简述空气的存在和特性,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2.答案:提供准确、简洁的答案,方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难点:空气特性的理解。
2.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空气泵吹气球的实验。
3.例题讲解:为什么在高山上呼吸会感到困难?
4.板书设计:空气的特性及其用途。
5.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和答案的准确性。
6.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一、教学难点解析
空气特性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a.了解当地空气质量状况。
b.探究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
c.分析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重要知识点,可以适当提高音量,以引起学生注意。
3.在提问和讨论环节,保持语速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表达时间。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解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1课《感受空气》。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我们生活在空气中”,详细内容为空气的存在、空气的特性、空气的用途;第二章“空气的质量”,详细内容为空气质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保护空气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空气的基本特性,了解空气的用途。

3. 培养学生保护空气质量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质量及保护方法。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特性和用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演示器、气球、烧杯、吸管等。

2. 学具:每组一份空气演示器、气球、烧杯、吸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气球在空中飘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能在空中飘动?从而引出空气的存在。

2. 新课:(1)空气的存在:讲解空气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2)空气的特性: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空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的物体能浮在空中。

(3)空气的用途:讲解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呼吸、燃烧、飞行等。

3. 例题讲解:讲解与空气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感受空气2. 板书内容:(1)空气的存在(2)空气的特性:热胀冷缩、密度小(3)空气的用途:呼吸、燃烧、飞行等(4)保护空气质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空气的存在及特性。

(2)请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

(3)请谈谈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2. 答案:(1)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存在于我们周围。

(2)示例:呼吸、燃烧、飞行等。

(3)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植树造林、节约能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空气的存在、特性和用途,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024年21《感受空气》课件

2024年21《感受空气》课件

2024年21《感受空气》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感受空气》这一主题,内容涉及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空气的基本特性”。

详细内容包括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性质、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空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基本组成,掌握空气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基本组成和性质,以及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空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减轻空气污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2. 知识讲解:1) 空气的组成:介绍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组成。

2) 空气的性质:讲解空气的密度、湿度等特性,以及其对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如呼吸、燃烧、气候变化等。

4) 空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例题讲解:讲解与空气相关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与空气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空气性质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空气的特性。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组成2. 空气的性质3. 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4. 空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

2) 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3) 讨论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保护空气质量。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对于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环保话题,开展环保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精彩课件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精彩课件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1课《感受空气》。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空气在哪里”,详细讲解空气的存在、分布和重要性;第二章“空气的性质”,深入探讨空气的无色、无味、无嗅以及重量等特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到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以及空气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烧杯、蜡烛等。

学具:空矿泉水瓶、吸管、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空气泵吹气球,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会变大,从而引出空气的概念。

2. 讲解空气的存在:讲解空气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举例说明空气的重要性。

3. 讲解空气的性质:a. 无色、无味、无嗅:通过闻、看、摸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特性。

b. 重量:用烧杯倒扣在水中,让学生观察空气有重量的现象。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如风吹树叶、飞机飞行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的性质,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6. 动手操作:分组进行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六、板书设计1. 空气在哪里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的重要性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嗅重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举例说明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答案:a. 例如:呼吸、燃烧、飞行等。

b. 风吹树叶:空气流动带动树叶;飞机飞行:依靠空气升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第21课感受空气(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1课感受空气(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1课感受空气(教学设计)感受空气的教学设计引言: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帮助他们了解和感知身边的自然环境。

在小学科学第21课《感受空气》中,我们要教给学生有关空气的基本概念、组成以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设计,学生将通过实际观察和参与感受空气的特征和变化。

一、目标:1. 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空气对物体的压力作用;3. 发现和描述空气的特征和变化;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5.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步骤:引入:1.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觉得我们能看到空气吗?”“空气有感觉吗?”等问题,激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引用生活中的例子,如风吹树叶、气球漂浮等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空气的存在和影响。

探究空气的特征:1.进行观察实验,准备一个空的塑料瓶,使用塑料袋密封瓶口。

请学生用手按住袋子,抽出手来观察并描述感受到的变化。

2.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空气具有弹性”的特征。

探究空气的压力: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空气的压力。

准备两个空的塑料瓶,一个封闭瓶口,另一个瓶口保持开放。

请学生用手按住瓶口,比较两个瓶子的压力差异。

2.学生回答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同时,教师对物体被挤压的示意图进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对物体的压力作用。

空气的组成和重要作用:1.通过图片、PPT等形式,向学生展示空气中由氮气、氧气等组成的事实。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中的氧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是什么。

2.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的作用如供氧、传导声音等,并举例说明。

应用与拓展:1.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比较不同材料风筝的飞行情况,并尝试总结不同材料的特点和原因。

2.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气球充气和放气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空气的占据性”这一特征。

巩固与评价:1.设计简单的测验或问答活动,检查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21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粤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21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粤教版

21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2. 科学探究(1)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进行判断和推理。

3. 科学态度(1)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2)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指引1.活动安排思路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活动1 纸为什么不湿通过倒扣杯底中的纸没有湿的现象,提出“是什么阻止水进入杯里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观察、实验、分析活动2 吹不大的气球通过尝试吹大瓶子中的气球,以及探究怎样才能吹大气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实验、观察、比较、分析2.活动指引生活情境:小朋友们在观看一个魔术,魔术师把纸塞到杯子底部,杯口朝下,垂直慢慢地把杯子压到水槽底部,但是杯子里的纸却没有湿,小朋友们觉得非常神奇。

产生问题:玻璃杯在水中,但纸却没有湿,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点“违背”的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提出了“纸为什么不会湿”的问题。

驱动任务:通过这个神奇的魔术,驱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通过探究实验,揭示“纸团不湿的秘密”。

活动1 纸为什么不会湿这是一个空气占据空间的典型实验:杯子里的纸没有湿,真神奇。

纸为什么不会湿呢?从倒置在水里的玻璃杯,可以观察到水进入玻璃杯的一部分,不能完全进入玻璃杯,因为纸在杯底,水没有到达纸占据的位置。

从水中拿出玻璃杯,取出杯底的纸进一步观察。

该实验既可直接观察现象,也可通过观察、触摸杯底的纸,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在实验前,让学生先预测杯底的纸会不会被水打湿,并说出理由。

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认识到空气会占据空间。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占据空间其实就是挤占空间或防止空间被挤占,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实验中注意从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启示:①杯子压到水底后,从侧面看玻璃杯,会清楚地看到玻璃杯有一截“空”着;②将玻璃杯竖直提起后,再看纸团,纸团不会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 ①红磷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 生大量白烟
②水从烧杯倒流入集气瓶,水面上升约1/5体积
(2)结论:①反应文字表达式: 红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空气组成(体积分数) 氮气( 78% ,4/5) 氧气( 21% ,1/5)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 组成的,其中氧气约 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著名化学家拉瓦锡
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 1、实验目的:利用燃烧法测定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2、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 耗瓶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中气 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烧杯中 的水流入集气瓶中,水面上升, 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三、实验仪器:(说出仪器的名称)
弹簧夹
燃烧匙 胶塞
胶管
导气管
集气瓶
烧杯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简易装置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 集气瓶、烧杯、燃烧匙、橡胶管、导管、弹簧夹
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向集气瓶中预先加入 少量水;
3、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 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 子;
实验现象:
1、红磷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2、等到燃烧停止,冷却后,水从烧杯倒流入集气瓶, 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曾叫做“养气”)
供给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化工生产 和宇宙航行等
讨论:
1.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 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 氮气不易溶于水?
2.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 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
4、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
物的是 ( D )
A.氮气 蒸馏水
B.铁矿石 食盐水
C.氢气 CaCO3
D.二氧化碳 空气
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这 些物质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我们 把像空气这样的物质称为 混合物
空气中有多种成分,广泛应用生产生活中, 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组成
纯净物
混合物
只有一种成分 由几种纯净物组成
组成性质 表示方法
举例
固定
有化学符号
氧气(O2) 五氧化二磷 (P2O5)
不固定 无固定符号 空气、海水
想一想:
将下列物质分类: ①汽水 ②红磷 ③高锰酸钾(KMnO4) ④纯净的空气 ⑤冰水混合物 ⑥氯化钠
属于混合物的是 ① ④ 属于纯净物的是 ② ③ ⑤ ⑥
3.稀有气体(含量比较少)
包括:氦(He)、氖(Ne)、氩(Ar)、氪、氙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 (2)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曾被叫做惰性气体)
(3)用途:保护气、制成多种用途的光源、激 光技术、氦可制造低温环境、氙可用于医疗麻醉
小结:空气各种主要成分的用途
炼钢、呼吸 1、氧气(O2) 宇航、气焊等
4.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各成分之间没 有发生化学反应)例:空气、海水、雨水等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可以用专门的化学 符号来表示)例:氧气(O2)、 氮气(N2)、 二氧化碳(CO2)、水( H2O )等.
注意:干净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名称中间有“化”和 “酸”字的一般是纯净
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比较
1、下列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D )
A.矿泉水 B.自来水 C.河水 D.浮有冰的水
2、下列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物质,其中不属于混合
物的是( D )
A.冰红茶 B.牛奶 C.洗洁精 D.蒸馏水
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B )
A.空气中分离出来的稀有气体 B.部分结冰的蒸馏水 C.食盐水 D.75%的医药酒精
气含量低到一定值时,红磷就不能燃烧了。因 此瓶中还有少量残余氧气。
1.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瓶内剩余气体具有怎样 的性质?
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2、红磷燃烧后生成的“大量白烟”可以说“大 量白雾”吗?
答:不能,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液滴。
一、空气成分
1.法国拉瓦锡发现空气的主要成分
2.氮气
(1)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标准状况下 熔点 的密度
沸点
是否易 溶于水
无色 气体 无味 1.251g/L -209.9 ℃ -195.8 ℃ 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不活泼
(3)用途:P28-29 制硝酸、化肥的重要原料 用作保护气 液氮冷冻麻醉 超导性 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
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放少量的水? 1、防止燃着的红磷溅到集气瓶底, 将集气瓶炸裂。 2、吸收燃烧生成的P2O5固体
讨论:
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红磷熄 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1、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 (1)红磷量不足,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2)气密性不好(漏气); (3)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4)有少量水留在导管中未进入集气瓶; 2、随着燃烧的进行,氧气含量不断减少,当氧
2、氮气(N2) 3、稀有气体
化工原料
保护气(焊接金属、充灯泡、
食品防腐)
保护气(焊接金属、充灯泡) 各种用途的电光源
4、二氧化碳、水等气体
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护空气
二氧化硫
有害气体 一氧化碳
1、空气污染物
二氧化氮
烟尘
2、空气污染的危害:
a、损害人体健康。 b、影响作物生长。
c、破坏生态平衡
3、保护空气的措施:
a、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b、积极植树造林 c、使用清洁能源 d、了解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
1、下列对空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
A.按质量分数计算,空气中含氧气为21%,含氮气为78% B.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 C.空气中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 D.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饮料外壁
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 C )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3、理要在一充满空气的瓶子中,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
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
的是(D )
A.木炭
B.硫磺 C.铁丝 D.红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