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码头的记忆

合集下载

上海废弃的建筑方案

上海废弃的建筑方案

上海废弃的建筑方案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上海已经埋藏了许多废弃的建筑,这些建筑原本承载着历史与记忆,但却不再为人所用。

然而,这些废弃的建筑却隐藏着巨大的潜力,如果能够被重新利用,将会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因此,我将在以下的1000字中,介绍一些对上海废弃建筑的再利用方案。

首先,上海废弃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是“老码头”,这是一片长长的码头,原来曾是上海繁盛的港口,如今已经废弃多年。

然而,如果能够将这片老码头改造成一个具有多功能的旅游景点,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可以利用老码头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建设成一个集文化展览、餐饮、商业和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这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也能够给周边的商圈带来更多的消费力。

其次,上海还有许多废弃的工厂和仓库,这些废弃建筑原本是早期工业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建筑逐渐被遗弃。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废弃的工厂和仓库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将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建筑独特的形态和历史的底蕴,为创意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这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保护城市的历史遗产。

另外,上海还有许多废弃的居民楼和老宅子。

这些废弃的建筑原本曾经是上海老城区的一部分,但因为城市更新和人口流动的原因,这些建筑渐渐被废弃。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废弃的居民楼和老宅子改造成为青年公寓或共享办公空间,将会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实惠的住宿与办公选择。

这不仅可以缓解城市住房与办公空间紧张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活化老城区,增加社区的活力。

最后,上海还有许多废弃的体育场馆和展览中心。

这些废弃的建筑原本是在早期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和展览活动的场所,但随着城市的变化,这些建筑逐渐没落。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废弃的体育场馆和展览中心改造成为文化艺术中心或者多功能的会议中心,将会为城市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展览活动提供更多的场地选择。

这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艺术氛围,同时也能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怀旧老上海 老牌美食街黄河路美食盘点

怀旧老上海 老牌美食街黄河路美食盘点

怀旧老上海老牌美食街黄河路美食盘点在上海人的心中,老上海是一座低调又富有浪漫色彩的城市。

每逢初夏,海风拂面,沿街小巷充满着往日的记忆,而黄河路则是这座城市里最令人怀旧的一条街。

这里林立着许多老字号美食店,是老上海人们爱来的地方。

本文将为您盘点黄河路上的顶级美食,让您感受老上海的味道。

首先来到的就是位于黄河路1号的“南翔馒头店”。

这家店的特色在于其制作的小笼包,不仅皮薄、馅多、味美,而且最适合早上或者下午茶的时间段前来品尝。

店内精致古朴,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古老的老上海时光。

沿黄河路继续前行,在黄河路55号便来到了“老正兴”。

这家店是老上海有名的官府早点店,它的著名特色莫过于“豌豆黄”,是一道外皮嫩滑、内馅鲜美的传统小吃。

豌豆黄的口感非常独特,在口中绵软化开,馅料又非常浓郁,极具特色,堪称老上海美食中的绝品。

再往前走,面对着黄河路137号的“香港老饭店”,这家店是1935年众多香港烹饪师傅在上海开设的香港饮食馆之一。

其招牌菜“蛋挞体温桂花银耳汤”是黄河路上的招牌美食,这只蛋挞口感香醇,入口即化。

而体温桂花银耳汤则是香甜顺口,滋味独特,绝对是让人回味无穷。

这些饮食美食店仅仅是黄河路商圈里最著名的三家,还有无数默默耕耘的老字号和新晋餐厅等着您来品尝。

黄河路依然保留着老上海的味道,只要您来到这里,就能够感受到那一份历史和魅力。

总的来说,黄河路是一条具有浓郁上海味道的美食街,保留着无数上海老字号和具有特色的餐厅。

如果您想了解老上海的文化和历史,又或者是想品尝那些传统的美食,那么来到黄河路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在这条街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老上海记忆,一定会让人倍感温馨和难忘。

上海石库门的回忆

上海石库门的回忆

上海石库门的回忆嘿,说起上海啊,那可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尤其是那些老石库门,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翻一页,就能闻到那股子岁月的沉香。

记得小时候,爷爷总爱拉着我的小手,在弄堂里转悠,那些石库门就像是一个个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矗立在两旁,斑驳的墙面,像是被时间老人轻轻抚摸过,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痕迹。

爷爷说,这些门里头,藏着的可都是老上海的风情万种。

走进一扇石库门,就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纸醉金迷的年代。

一进门,就是个天井,不大,但四四方方的,透着一股子规矩和讲究。

天井里,总爱种上几盆花草,或是几竿修竹,绿得发亮,给这老宅子添了几分生气。

爷爷说,这叫“借景”,是咱们中国人独有的智慧,用有限的空间,造出无限的意境来。

再往里走,就是正屋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木门木窗,推开一扇,就能听见里面传来“嗒嗒”的缝纫机声,或是“哐当哐当”的煤炉声,那是老上海人生活的交响乐,简单却温馨。

正屋里,一张八仙桌,几把竹椅,就是一家人吃饭聊天的地方。

每到饭点,那香气啊,能飘出好几条弄堂,馋得我们这些小屁孩直流口水。

石库门里,邻里间的关系那叫一个亲热。

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不忘端一碗给隔壁邻居尝尝;谁家有了难事,大伙儿也是二话不说,搭把手就帮上了。

那时候的我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但快乐却来得那么简单纯粹。

当然,石库门里也有它的“小秘密”。

比如,那些藏在阁楼里的旧书箱,里面可能藏着祖辈们留下的宝贝;或是那扇紧闭的房门后,住着一位神秘的老人,他年轻时可能有着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我们这些小孩子,总爱围着这些“秘密”打转,幻想着自己也能成为故事里的主角。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老石库门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曾经的弄堂小巷被一条条宽阔的马路所取代。

但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总会想起那些石库门里的日子,那些简单而温馨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

如今,虽然我已经长大成人,但那份对石库门的情感却从未改变。

每当有机会回到上海,我总会特意绕到那些老弄堂里走一走,看一看那些依旧坚守在那里的石库门。

老码头

老码头

“老码头”景区导游稿各位游客,欢迎来到“老码头”参观游览。

“上海老码头”位于中山南路479弄-505弄,与黄浦江的直线距离仅50米,而斜对面,就是摆渡口,“老码头”便是原来的十六铺,上海最早的码头。

2007年,由弘基集团规划、设计,对老码头十六铺进行了改造,现在“老码头”是一个集观光、娱乐、休闲、餐饮、会所、精品酒店、民居民宿、商务洽谈、艺术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创意园区。

是继新天地、田子坊等之后崛起的上海时尚新地标,还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3A景区。

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历史、品尝美味、感受时尚,享受城市中另类的生活!现在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老码头的历史。

俗话说有船必有码头,码头就会带动区域的商贸发展、人口集聚,进而形成一个城市。

上海就是如此,翻开上海的历史,1291年上海立县;1840年大清国门被迫打开,五口通商之一的上海开埠,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并在上海老城厢以北的地方圈地,划分势力范围,成为租界。

如今的外滩就是当初的洋租界,各国洋人圈地造楼,万国博览由此而来;而在西方列强的洋租界的另外一面(当初的老城厢),也由于码头贸易兴盛,在商业、贸易、金融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

从码头开始,上海形成了老城厢,老码头成为孕育现代上海城市的母体。

这就是“老码头”的所在地!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码头林立,从头铺到十六铺,范围从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老码头就是当年排行第十六铺。

及至20世纪初叶,十六铺已经成为远东第一港口,1947年这片区域共有48座码头。

1980年代,十六铺仍旧繁华。

作为工业重镇,十六铺见证了上海工人的力量。

如今,绝大多数的十六铺码头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上海老码头”建于这块区域,则具备了传承的意味。

“上海老码头”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清朝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从上海码头出发,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西方学习之旅”;这里曾经是黄金荣、杜月笙的老仓库,也有上海油脂厂的老厂房,边上还有原上海日本宪兵司令部寓所。

上海提篮桥码头的渔村记忆

上海提篮桥码头的渔村记忆

上海提篮桥码头的渔村记忆提篮桥码头,位于中国上海市杨浦区的提篮桥旁,是一片保存着浓厚渔村记忆的地方。

这个港口曾经是一个繁忙的捕鱼和贸易集散地,如今虽然已经不再繁荣,但他仍然保留了当年的风貌和历史气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这份浓郁的渔村记忆。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繁华的都市风光令人不禁想起高楼大厦和繁忙的商业街。

然而,在提篮桥码头,时间仿佛停留了几十年。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只有简单而古朴的渔船和木质小屋。

沿着码头漫步,可以看到渔民们忙碌地穿梭,他们的身影勾勒出一幅别样的画面。

一到黄昏,当夕阳余晖洒在提篮桥码头上时,整个渔村会变得更加宁静和迷人。

渔民们回到家中,他们的家在离码头不远的小巷里,朴实而幸福。

这些小巷子环绕着码头,犹如迷宫一般,每一个弯弯曲曲的小巷都有自己的故事。

踏入小巷,仿佛回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远离尘嚣,只留下宁静与温馨。

小巷里的老屋、老树和老石头都流露出鲜明的时光印记。

我常常在这些古老的巷弄里徘徊,寻觅着这座渔村的记忆。

一栋栋木质的老屋,虽然年久失修,却仍然散发出温暖的光芒。

走进这些屋子,能够感受到多年来生活的痕迹和积累的智慧。

墙上的剥落的油漆、窗户上的雕花、摆放在角落的古董家具,都是对过去岁月的见证。

除了那些老屋,提篮桥码头上还有一座座古老的石桥,它们正如这个渔村的灵魂,连接着过去和现在。

石桥的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渔民们的脚步,流淌着他们的汗水。

这些石桥历经风雨,却毫不动摇,坚守在这个渔村的心脏。

提篮桥码头的周边环境也给人以宁静和美丽的感觉。

码头旁的河流悠闲地流淌着,湖面上的倒影倒映着渔船和村落的美景。

远处的田野青青翠绿,清新的空气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这里没有汽车的喧嚣和尾气的污染,只有河流的流水声和鸟儿的鸣叫声。

历史的变迁使得提篮桥码头渐渐式微,曾经繁荣的捕鱼和贸易也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旅游的兴起。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欣赏这里的美景和感受渔村的记忆。

上海秦皇岛路码头简介

上海秦皇岛路码头简介

上海秦皇岛路码头简介秦皇岛路码头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外滩,是上海著名的观光景点之一。

它位于外滩的南端,毗邻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外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们体验上海滩区风情的必去之地。

秦皇岛路码头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和商业中心之一,外滩沿江而建的各式建筑成为上海的标志。

而秦皇岛路码头作为外滩的一部分,是由秦皇岛路改造而成的。

它曾经是上海市内码头的集散中心,连接上海与外国的贸易往来。

然而,随着上海港的发展,大型货船无法停靠在码头,秦皇岛路码头逐渐转变为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秦皇岛路码头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欧式建筑为主,体现了上海外滩的历史文化特色。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外滩十八号,它是一座三层的石库门建筑,曾经是外滩的一家著名俱乐部,现在被改造成了一家高端餐厅。

在码头的周围还有许多其他的欧式建筑,如华尔道夫酒店、外滩洲际酒店等,它们在外滩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壮观。

秦皇岛路码头不仅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还有丰富多彩的活动。

每天傍晚,码头上都会有表演者表演各种艺术节目,如魔术表演、杂技表演等,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观看。

此外,在码头附近还有许多艺术展览馆和画廊,展示了许多当代艺术作品,为游客提供了欣赏艺术的机会。

秦皇岛路码头还是观赏外滩美景的绝佳地点。

站在码头上,可以俯瞰整个外滩,欣赏到上海市区的壮丽景色。

尤其是夜晚,外滩的建筑灯光璀璨,与黄浦江上的船只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景图画。

除了观光游览,秦皇岛路码头还有许多餐饮和购物选择。

在码头附近有许多特色餐厅,提供各种美食,既有传统的上海菜,也有国际化的西餐。

此外,码头周围还有许多精品店和商场,供游客购物消费。

秦皇岛路码头作为上海外滩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它不仅是体验上海风情的绝佳地点,也是欣赏外滩美景的最佳选择。

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外国友人,都可以在秦皇岛路码头留下美好的回忆。

黄浦江“市轮渡”的变迁

黄浦江“市轮渡”的变迁

黄浦江“市轮渡”的变迁从2018年5月19日开始,上海轮渡民丹线停运,临近的歇宁线航班已做临时调整。

这已是今年以来上海轮渡第2次发出停运公告。

停运的原因,正是因为要将一个个百年渡口修葺一新,和45公里滨江贯通相得益彰。

目前,贯通范围内的渡口、码头、浮桥、船舶整新率达到100%。

这些新渡口不但在造型上更好融入两岸的整体风格,同时凸显轮渡特色,展现大都市的时尚魅力。

全新时代,百年轮渡将让更多乘客感受到上海的新气象。

百年轮渡日均客运数:从100万到15万1911年1月5日,一艘由塘工善后局租赁的“安泰”号小火轮,由浦东东沟内港码头直驶南京路外滩铜人码头,开始了机轮船在黄浦江上的摆渡,这是上海官办浦江轮渡的开端。

从此,上海也由“乡村上海”驶向了“城市上海”。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上海迎来了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高潮。

城市流动人口大增,商贸、制造业齐头并进,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黄浦江西岸大多有设备完善的大型工厂及码头仓栈。

服务于这些企业的大量员工,每日往来黄浦江两岸通勤,所依靠的,就是轮渡。

这样,轮渡成为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1929年11月10日,浦江轮渡管理处订造的市轮渡1号轮落成试航,是上海轮渡自建新型轮渡之始,该轮前端亭顶为当年轮渡特有标识。

1930年1月8日,市轮渡2号落成试航,自21日起,1、2号轮渡对班行驶长渡线,至此,市轮渡原租用的小火轮全部退出运营。

曾几何时,对于上海市民来说,在黄浦江上坐船摆渡、往来于浦东浦西,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但即使是老上海人也很少知道,黄浦江上的第一班渡轮是何时启航的。

起初,黄浦江上还未有轮渡,只有小舢板往来于两岸。

根据上海的史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黄浦江边就有渡口,江面上漂着舢板、划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上海的城市化进程提速。

1901年,一个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把两辆小汽车开进了上海;1908年3月5日,上海的第一辆有轨电车正式通行,从静安寺驶向外滩;一个多世纪前,上海的第一班轮渡从当年的浦西铜人码头开往浦东东沟……关于上海轮渡启航的确切日期曾经还有过一个小小的历史误会——据载,1910年12月5日是上海黄浦江上第一班轮渡开航的日子。

探秘老上海的50个符号

探秘老上海的50个符号

探秘老上海的50个“符号”(组图)1927年上海滩老上海文化1、拜码头新到上海滩,要去拜码头,祈求能得到有势力的帮会或大人物的照应,希望以后在上海滩能顺顺利利。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的客套被概括成拜码头,“拜码头”这三个字里饱含闯到上海滩的豪情,还有十里洋场的人情冷暖、世道险恶。

2、《长恨歌》王安忆的《长恨歌》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上海滩的角角落落。

三小姐王琦瑶这个上海女人一切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透出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气质——细腻、物质、灯红酒绿。

3、《良友》画报“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

”《良友》1926年2月创刊,第一期封面是一副套色照片,一个手捧鲜花、笑靥迎人的少女,这就是日后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

《良友》伴随了一代上海人的成长,《良友》从1926年创刊至1945年10月停刊,20年间,以八开本刊行,共出172期。

《良友》共载彩图400余幅,照片达32000余幅,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中国军政学商各界之风云人物、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戏剧电影、古迹名胜等等无不详尽记录,可称为百科式大画报。

4、侬好“侬好!”上海话最具地方特色,曾经的上海人就像香港人只会讲广东话一样,他们只会讲上海话。

阮玲玉就不会讲普通话,学堂里先生教书也只讲上海话。

直至今日,上海话也无时无刻不起到排外的作用,一句“乡下银(人)”,就足够引发上海人和外地人之间的战争。

讲上海话是上海人的骄傲,是他们从骨子里透出高傲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但是千万不要妄图和上海人争辩为什么在大街上飙上海话的问题,你绝对不可能改变这种现象。

黄包车和轿子5、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抽象的概念,但是它出品的那些动画片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具象的童年生活了。

《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小鲤鱼跳龙门》《三毛流浪记》等等,这些都是几代人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

虽然目前中国动画产业遭遇尴尬境地,但是上海美术制片厂还是在近些年出品了《宝莲灯》《我为歌狂》《格兰特船长的儿女》《马兰花》等等优秀的动画片片。

老码头修复实施方案最新

老码头修复实施方案最新

老码头修复实施方案最新一、前言。

老码头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

然而,由于长期的使用和自然风化,老码头的部分结构已经出现了破损和老化的情况,亟需修复和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老码头这一历史遗产,制定了最新的修复实施方案。

二、修复目标。

1. 保护老码头的历史原貌,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和风貌;2. 修复老码头的破损部分,确保建筑的安全和稳定;3. 提升老码头的功能和利用价值,使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修复内容。

1. 结构修复,对老码头的木质结构进行修复加固,修复破损的梁柱和地基,确保建筑的安全和稳定;2. 外观修复,修复老码头的外墙和屋顶,保持其原有的建筑风格和特色;3. 设施更新,更新老码头的排水系统、电气设施等基础设施,提升其功能和利用价值;4. 环境整治,对老码头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美化周边景观,打造宜人的公共空间。

四、修复步骤。

1. 踏勘评估,对老码头的破损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定修复的重点和难点;2. 设计方案,制定修复的设计方案,确定修复的具体内容和步骤;3. 施工实施,按照设计方案,组织施工队伍进行修复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4. 竣工验收,完成修复施工后,进行竣工验收,确保修复效果符合预期。

五、修复效果。

通过最新的老码头修复实施方案,可以实现以下效果:1. 保护老码头的历史原貌,使其保存完好,传承历史文化;2. 提升老码头的功能和利用价值,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和游览;3. 增强城市历史文化的软实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4. 为老码头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使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结语。

老码头修复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为保护和利用老码头这一历史遗产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老码头将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港口城市的集体记忆“码头遗产”——以上海为例

港口城市的集体记忆“码头遗产”——以上海为例

2 O世 纪 9 0年 代 。 加 拿 大 建 筑 规 划 学 者 吉 弗 瑞 ・ 汀 森 (ef y t sn 史 Jf r Si o ) e n
体 来说 对于城市 的地 方文化认 同首
先 是 物 质 环 境 的 认 知 认 同 其 次 是 行
些个 案得 以改造利 用 , 但 是黄浦江 两 岸绵延 近 8 k 的岸线 上布 满码 头 5m
临着不 测 的命 运。本文 的 目的是 唤起
社会各界对码头遗产的重视。
交通工具 、特殊场所等 。在他 的推
动 下 多 伦 多 政 府 接 受 了 他 的一 些 观
书 中则进一 步 明确 阐述 ,自我 认 同 2 码 头遗产 : 国内外文化遗产保 护研 究
中的 新现 象

的过程 不能脱 离具体 的语境 与场所 ;
独特的价值取 向 ( 思维模式 ) 、生活方
式 ( 为 模 式 )城 市 意 象 ( 间 模 式 ) 行 、 空
的 一 种 集 体 认 同 与 其 内化 过 程 ;个
2 1 0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0 1 2
D EN W ALOF HlT E V T 0N AN R E S ORY
b c me e Net f td ec m a nfr rsr ai f u trl ei g . a igtec s eo s n w o c o u yi t a p i o eev t n o l a h r a e T kn a e a s nh g p o c u t h
中 .城 市 文 化 认 同 依 存 的 历 史 语 境 被 不 断地 国 际 化 、 抽 象 化 或 者 虚 拟 化 了 。 因 此 .拯 救 普 遍 存 在 于 城 市 背 景 中 的

十里洋场的犹太印记

十里洋场的犹太印记

十里洋场的犹太印记翻开文本图片集1905年的上海南京路、河南路以东已经摊贩云集,渐渐繁华,河南路往西靠近西藏路一段,却还是只有零星商铺的偏僻冷清之地。

然而这年某日,这里突然出现了120名筑路工。

比他们出现在这里更奇怪的,是他们使用的筑路材料——油渍火熏过的铁藜木块,那是一种著名的硬木。

两个半月后,400万块二寸见方的木块,和着沥青、浇上柏油,一块挨着一块整整齐齐地从外滩一直铺到了今天的西藏中路,一条地面平整光滑、车辆行驶方便的崭新南京路修成了,这是当时全上海最现代化的马路。

出资修路的,不是上海市政管理当局,而是犹太富商哈同。

为修南京路,哈同花掉了足足六十万两银子:仅一块铁藜木就要六七角,在当时的上海可买白米三四斗,足够一户中等人家吃一顿像样的大餐。

这个在1873年自孟买来到上海、从一文不名的沙逊洋行看门人起步的上海滩巨富,如此举动可绝不是热心公益。

他早就看好南京路的未来:“南京路居虹口、南市之中,西接静安、东达黄浦,揽其形胜,实为全市枢纽,其繁盛必为沪滨之冠。

”此前,在有关上海城市开展的格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主张向闸北和吴凇北拓,哈同那么坚决看好向静安寺方向开展的西扩主张。

最后,哈同运用其在工部局内的影响力,迫使工部局采纳了其提出的南京路西扩主张。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近代上海城市中心区的走向,形成了近代上海中心城区东西向扩展的根本格局。

于是,哈同先出巨资将南京路西边的地皮大片大片划入自己名下,最多时到达44%。

不惜本钱修建高等级马路,以期聚集人流、商铺。

哈同对人说,铁藜木结实,还有弹性,踩上去舒服,下了雨水一下子就吸干了。

消息在扩散中不断被人添油加醋,很快铁藜木就变成了“红木”,而南京路的地皮价格,自然是如哈同所期待的那般,翻滚着往上飞涨。

等到人气渐起时,哈同又大举出租这一带土地,同时严格要求必须建造高质量的高楼大厦,甚至规定层次和造价。

后来南京路的地标建筑如永安公司、新新公司等,就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起来的——南京路上的高楼大厦建筑群格局,也由此逐步形成,超过了上海任何一条马路。

城市记忆:上海百年轮渡

城市记忆:上海百年轮渡
市 轮 渡 已 发 展 到 东 起 吴 淞 口 , 西 至 米 市 渡 沿 江 8 余 公 里 的 黄 浦 江 区 0
背航 空 椅 、设 有 男 女 洗 手 间 、
候船 大 厅 、 防滑 地 砖 步 道 ,处 剑 现 舒 适 化 、人 性 化 。为 摆 渡 过 、 ? ] 市 民 和 游 客 带 来 全 新 的 感 受 。糕
海 市轮 渡公 司筹备处 ,继 续经 营上海 市 轮渡 。 1 4 年2 1 9 7 月 5日,由官 商 合办 成 立 上 海 市 轮 渡 公 司 ,公 司 设 在 北 苏
州 路4 4 。公司 成 立 后 ,上 海渡 运 3号
域 ,共 设 有 对 江 航 线2 条 。客 渡 轮 1
从5 0 位 发展 到 1 0 客 位 ,高峰 时 0客 0 4 日客 运 量 达 到 l 0 人 以上 。上 海 万 O
第二 次扩展 计 划 的实
府成立 事处


同年 10 月 3 日
设 立 浦东办

人码 头至 东 沟码 头 的长渡航 线延 伸
施 创 造 了上 海 近 代 渡 运 史上 三 个 之

塘 工 善后局

所办轮渡

归该 处暂管
事处撤销

19 2 7
年 12 月
浦东办

轮 渡业 务 由市 公 用


政 两 局 会 同接 办
上 海 轮 渡 作为联 系黄浦 江 两 岸
建 成 的市 轮 渡 1 号

2号
轮为全钢 材
至 高桥

称 沪高 线 年2 月


的交通 工 具

创始于 19

描写旧上海滩的唯美的句子(精选2篇)

描写旧上海滩的唯美的句子(精选2篇)

描写旧上海滩的唯美的句子(篇一)1. 繁华时光里,旧上海滩的街巷弥漫着浓郁的怀旧氛围。

2. 竹叶青砖小巷,街头巷尾弥漫着茶香和烟火气息。

3. 夜幕低垂,灯火阑珊间,旧上海滩绽放着独特的浪漫光景。

4. 丝绸之路延伸至此,旧上海滩曾是东方贸易的繁荣中心。

5. 江南水乡的韵味与西方建筑风格的融合使得旧上海滩别具一格。

6. 长长的马路两旁,梧桐树掩映着喧嚣都市的喧哗。

7. 大排档香气阵阵,美食街头让人垂涎欲滴。

8. 高耸的建筑,仿佛时光隧道,让人穿越回旧上海滩的岁月。

9. 悬挂的红灯笼,默默地述说着旧时光的辉煌与风华。

10. 旌旗猎猎,古老的码头依然散发着盎然的生命力。

11. 柔美的上海方言在旧上海滩弥漫,让人陶醉其中。

12. 水墨画般的夜景,犹如一幅别样的绘画,令人叹为观止。

13. 石库门高耸,外观破旧、内里豪华,是旧上海滩独特的建筑风貌。

14. 融汇中西,历经百年沧桑,旧上海滩始终保持着其迷人的风情。

15. 音乐声、舞蹈姿态融汇在一起,旧上海滩沉浸着一派热闹非凡的夜生活。

16. 长长的南京路上,人潮涌动,仿佛自带了一种活力与魅力。

17. 独特的石桥,横跨于旧上海滩的运河上,似乎是时光留下的痕迹。

18. 运河水面波光粼粼,如诗如画,让人陶醉其中。

19. 小小的弄堂内,传来叮咬银器的声音,这一幕仿佛让人回到了过去。

20. 旧上海滩的办公楼、商铺与仓库,每一栋都书写着一段历史记忆。

21. 那些熟悉的招贴画,悬挂在老街旁,仿佛诉说着旧时代的繁华与沧桑。

22. 一帘幽梦,在苏州河畔徐徐展开,给人宛如仙境般的感受。

23. 旧时大观园,却被时光老去,只能在记忆里回味。

24. 那里的红酒,散发着历史的气息,妖娆而诱人。

25. 静谧的弄堂中,透露着几分迷人的神秘,让人向往不已。

26. 江南水乡的温柔与旧上海滩的浪漫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风情。

27. 旧上海滩的蓝白瓷砖,一片片平静柔和的色彩,洋溢着复古的气息。

28. 曾经的国际互市,如今的旧上海滩依然散发着灵动的魅力。

“十里洋场”——【梦外滩】印象,(散文)

“十里洋场”——【梦外滩】印象,(散文)

“十里洋场”——【梦外滩】印象,(散文)横店影视城梦外滩景区,是以二十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老上海为原型,融合了花园洋房、戏院、弄堂以及城市建筑,传神再现了老上海海派建筑风格,再现了十里洋场的旧时风情。

十年前,我曾去过横店影视城一游,留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

今年,听说横店又增添了圆明新园(春、夏、秋、冬)景区,于是,我就想去看一看这座复原的“夏宫”,清皇宫的后花园,这种充满穿越时空的诱惑,对我来说很 ️吸引力。

打开美篇APP查看高清图片“梦上海”是横店影视城继圆明新园之后的又一新景区,它是以20年代老上海为原型,集影视拍摄基地、影视主题乐园、影视主题度假酒店、老上海文化博物馆群、影视主题文创空间于一体,重塑构建的民国老上海。

打开美篇APP查看高清图片那天,我们从圆明新园出来后,直接去打卡“梦外滩”,乘车到达“梦外滩”,己是午时,正好是百老汇音乐歌舞开演的时间。

百老汇音乐歌舞是横店影视城的三大秀之一,炫酷的背景歌舞演绎,贯穿了旧上海滩风情,揭示了二十年代老上海的十里洋场醉生梦死的变迁。

打开美篇APP查看高清图片演艺结束后,许多游客都争先恐后排队去乘有轨电车,我们为了避开噪杂拥挤的人群,直接去了景区苏州河沿岸的老上海石库门生活主题文创和外滩源景区,游完回过头,再乘有轨电车,这时游客己所剩不多了。

打开美篇APP查看高清图片“叮叮当”,随着一声鸣笛,绿色的有轨电车缓缓地穿梭在梦外滩的街巷中,它承载了民国风情老上海的记忆。

从老上海电车站出发,穿越整个“梦外滩”景区。

打开美篇APP查看高清图片游客们坐在車上,可以观看3D影视,随着有轨电车慢慢地进入了“生死营救”影视项目拍摄场地,电视剧《上海滩》许文强、丁力与黑帮打斗的场景,忽然浮现在眼前,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一场黑帮火拼惊险刺激的“枪林弹雨”!打开美篇APP查看高清图片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

东临黄浦江,西面为中西合壁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盛名。

老上海的痕迹(十六三湾一弄)【图文】

老上海的痕迹(十六三湾一弄)【图文】

老上海的痕迹(十六、三湾一弄)【图文】上海的“中远两湾城”人尽皆知,名声在外。

中远是中国远洋集团,那么两湾是什么呢?原来这里是著名的“潭子湾”和“潘家湾”,我们来看地图:三湾“潭子湾”和“潘家湾”被“中远两湾城”改造了,现在的地图上只有中潭路和地铁中潭路站,还留下它们的痕迹。

向西还有一个湾——“朱家湾”在地图上还在,用不了多久,“朱家湾”也要走向历史的终端,历史上有名的“三湾一弄”将全部退出现实,进入历史的记忆中。

今天我们抓住这个关节点,回忆他们的历史,揪住它们的尾巴,记录它们的原样,给后人留下一点棚户区的影像,很有必要。

好像有一点危言耸听?不见得!听我的分析。

先来分析一下它们的来历;苏州河(吴淞江)流到这里突然来了几个大弯,尤其在江宁路桥至中潭路一带来了一个120度的急弯。

上海人有一个习惯;在河流急弯的地方,凸出的叫嘴,像陆家嘴等。

凹进去的叫湾。

20世纪初,每当一次战乱、一次大灾,大量的难民涌向上海,上海人口不断上升,一些外地贫民在这里居住下来,慢慢的在这个三湾和药水弄一起成为上海最大的棚户区群,在上海方言中的“棚户”或“下只角”就是这里的代名词。

那么这三个湾的名字又怎么来的呢?先来看看潭子湾。

晋朝,虞潭(326年)出任吴兴太守。

当在三国时这里就战乱不断,浙江豪门军队经常通过吴淞江进犯苏州和太湖地区,百姓深受其害。

到晋朝,虞潭经常出来赈济难民,还兴建了一个叫作“沪渎垒”的军事堡垒,有效的打击了来犯的敌人,保了一方平安。

这个“沪渎垒”就是现在志丹路延长路的“志丹苑遗址”,所以要这么兴师动众的建造博物馆,你清楚了吗!因为虞潭造福一方,中间的这个湾就叫潭子湾。

--<--<--<--<--<--<--<--<--<--<--<--<--<--<--<--<--<--<--<--<--<--<--<--<--<--<--<--<--<--<--<--<--<--<--<--<--<--<--<--<--<--<--<--<--<--<--<--<--<从这里可以看出;不能小看“三湾”,它们和桃浦、香花桥一带的历史远远早于上海建县。

老上海公平路码头的记忆

老上海公平路码头的记忆

⽼上海公平路码头的记忆上海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码头船运承担了很重要的作⽤。

除了著名的⼗六铺以外,许多⽼上海也都对公平路码头留有深刻的印象。

⽼底⼦乘船出⾏是⾮常普遍的⼀种⽅式,⼀是便宜,⼆是在船舱、甲板的活动⽐在⽕车车厢⾥来得要⾃由。

跨越百年的公平路码头1845年,英商东印度公司在徐家滩(今东⼤名路、⾼阳路)⼀带建造简陋的驳船码头。

1860年,英商宝顺洋⾏建造了宝顺码头,这是上海第⼀个轮船码头。

1861年,美商旗昌洋⾏建造旗昌码头。

1864年,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重建虹⼝码头,由驳船码头改为轮船码头。

1949年前,虹⼝区黄浦江沿岸主要有8个码头,分别是黄浦码头、杨树浦码头、汇⼭码头、华顺码头、公平路码头、⾼阳路码头、外虹桥码头和扬⼦江码头。

1918年黄浦江码头分布图公平路码头的前⾝是招商局北栈,后称为招⼀码头。

东临公平路,西⾄⼩港码头,背靠东⼤名路,岸线长约245⽶。

在清同治⼗三年(1874年),由招商局收购下海浦耶松新船坞码头改建⽽成。

19世纪80年代曾被海关指定为关栈(保税仓库),经过整修,增建了仓库。

抗战期间,公平路码头被⽇军侵占。

1949年后划归上海港务局第三装卸区并改名为公平路码头,停靠海船。

图中左侧为招商局北栈1950年1⽉7⽇,国民党政府派8架战机先后分批飞临上海,在浦东及沿江⼀带投弹。

其中,就有公平路码头附近⼀艘民船被炸起⽕,经消防队及附近居民协⼒抢救,⽕势即告扑灭。

⾄上世纪60年代,公平路码头的西部改建为客运码头,停靠上海⾄青岛、⼤连、温州等线客货班轮。

此地的⽼居民记得,⾛过公平路,经常能看到码头上⼯⼈作业时的繁忙景象,船舶的鸣笛声隔了⼏条马路都能听到。

那时南来北往的客货运轮船,每天都会迎来送往各地旅客,装卸各类货物。

2008年3⽉20⽇,公平路客运码头停运那天,有许多⽼⼈在码头边守候了整整⼀夜,向⽼码头告别。

⼈群当中有位坐着轮椅前来的⽼⼈低头沉思着,⽤微微颤颤的⼿抹去眼⾓的泪。

⾛南闯北的代名词1985年8⽉,⼀位记者在公平路码头见到这样的场景:上海海运局“长绣轮”由⼤连返回上海,提着⼤包⼩包的旅客⾏⾛在狭窄的舷梯;接客的⼈群等候在岸边。

上海老码头的记忆

上海老码头的记忆

上海老码头的记忆上海老码头的记忆有“浪奔,浪流”的上海,始终怀有码头情结。

码头在上海人的记忆里,是有摆渡、轮渡,南来北往人潮汹涌的地方,从过去的“跑码头”到今日之“逛码头”,上海经历了一段不短不长的传奇。

码头上有上海人对母亲河的眷恋。

先有十六铺,后有上海滩有句话叫“先有,后有上海滩”,老早以前,十六铺就是上海滩的重要地标。

多少关于老上海的影视作品里,都会出现好儿女在十六铺码头迎来送往、快意恩仇的情景。

清代乾隆以后,海禁开放,上海港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我国南北洋航运的联结点,当时有文献这样记载:“凡远近贸迁皆由吴淞口进泊黄浦”。

那时的十六铺区域已经是中国最大港口。

20世纪初叶,十六铺成为远东第一港口,1947年这片区域共有48座码头。

而说到老码头,不能不提外马路上现存的五座老仓库。

来自20世纪30年代的五座陈年老仓库,至今在外立面上完好保留了原本的建筑风貌,一砖一瓦,以及门窗、弧形拱门以及廊柱等,都依然延续着老派的上海味道。

这其中,1号仓库年岁最久远,是1936年建造的,曾归属于卢作孚的民生公司。

这个卢作孚是著名的航运大亨,毛泽东称赞他是“四个不能忘记的中国实业家”之一,蒋介石也尊称他为“作孚兄”。

抗日战争初期的危急关头,一心报国的卢作孚率领民生公司船队冒着生命危险为国民政府转移到重庆运输了很多物资、机器。

当时牺牲了117名员工。

抗战胜利时,国民政府授予卢作孚一等一级奖章。

上海人的“码头故事坐摆渡,乘轮渡,南来北往人潮汹涌。

当年的老码头上总是尘土飞扬,塞满了行李箱、箩筐,四处都是汗味、水果味、干货、鸡鸭禽类的味道,也容不得半点人的患得患失,只怂恿你赶紧跑动起来。

人们脚步急匆匆的,停歇不得。

一批又一批人从轮船上下来上了码头,然后融进被搬运工、小轿车、三轮车、小贩们“嘈杂”出来的上海滩,开始了各自的劳碌与奋斗。

在很多影视作品里,上海人的“ ”是一种闯荡世界的情结。

有码头的地方往往也有仓库。

海上传奇里的仓库,该都是诸如黄金荣、杜月笙这号人掌握的筹码。

上海老味道:童谣与游艺

上海老味道:童谣与游艺

上海老味道:童谣与游艺1 跳水老早上海人常說:“黄浦江是呒()盖头额!”意思是你随时都可以跳进去。

去浦江边戏水游泳是每个上海人小辰光(小时候)夏季最好的消暑活动。

不会游水的孩子只能在江边的滩涂上白相(玩)沙子,水性好的就从高高的乍浦桥水泥扶手边一跃而下,在黄浦江的碧波里游弋自如。

2 顶核子有一种游戏吃玩两不误,那就是“顶核子”。

花上5分钱买上一包橄榄,吃完橄榄后,清洗干净的橄榄核就成了孩子们最简单的游戏道具。

手捏橄榄核子瞄准目标,把地上的橄榄核顶出圈外,比一比,看谁的橄榄核最有准头。

3 掼结子(帖子)几片废布,一把黄沙,在女孩子们的巧手下,就变成了玲珑巧致的沙包。

上海人把沙包也叫作“帖子”(结子)。

一手抛接结子,一手翻摆麻将牌,翻白翻黑,翻竖翻横,来来回回间翻出不同的花式。

手眼合一,你也试试?4 跳房子(造房子)住在石库门“绞圈房子”里的孩子们都期待着有一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

拾块红砖,在弄堂里找块空地,画上格子,一排是“筒子楼”,两排是“单元楼”。

小伙伴排着队从“大门”跳到“阁楼”,再从“屋顶”跳到“门口”,在简单的跳房子游戏中也能享受到无尽的乐趣。

5 踢毽子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杀鸡宰鸭,小朋友们就会挑几根最漂亮的鸡毛留下来做鸡毛毽子。

“一手心,二手背;三酒盅,四牙筷;五顶拳,六佛手;七杠子,八大跳;九上面,十上背。

”花毽飞舞,像一只只小燕子在脚尖上下自如。

大家围在一起,你一脚,我一脚,有来有往,有说有笑。

6 挑梆梆“一根绳子两双手,你来我往翻花秀,挑个方块,挑个大桥。

”翻花绳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游戏,在世界各地都非常盛行。

上海人把翻花绳叫作“挑梆梆”,传说是古代汉族的求雨活动,所以小时候大人们常说“挑梆梆要落雨呃”。

当然孩子们是不管这些的,用一根毛线或者皮筋,就能在双手上不断变化出花样。

7 金锁银锁“金锁银锁,咔拉嚓一锁。

马兰走过,蚂蚁走过,捏着算数,捏着算数。

”猜猜这回锁到了谁?上海话中“金锁银锁”是一种儿童游戏。

参观上海浦东档案馆观后感

参观上海浦东档案馆观后感

参观上海浦东档案馆观后感你知道吗?前几天我去参观了上海浦东档案馆,那可真是一场超有趣又超有意义的经历呢!刚到档案馆门口,就感觉这建筑特别有范儿,庄重又大气,就像一个知识的巨型宝库在向我招手。

一走进里面,就像掉进了历史的漩涡。

那些陈列在展柜里的老物件、老照片,简直就是打开浦东记忆的一把把小钥匙。

我看到了浦东以前的模样,和现在比起来,那可真是天差地别。

以前的小街小巷,虽然看起来有些破旧,但是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有一张照片上是一个老码头,人们在忙碌地装卸货物,每个人脸上都带着那种为了生活努力奋斗的神情,特别真实。

沿着参观路线走,就像是在时光隧道里穿梭。

从浦东的开发开放开始,这里面的故事可就更精彩了。

那些文件、规划图,都是浦东一步步走向繁荣的见证者。

我仿佛能看到一群充满热血和梦想的建设者们,拿着这些规划图,在这片土地上指点江山,然后一座座高楼大厦就像变魔术一样拔地而起。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组对比照片。

一边是以前的农田村庄,另一边是现在的陆家嘴金融中心。

那鳞次栉比的高楼,闪耀的霓虹灯,简直就是从一个小乡村变成了国际化大都市的传奇故事的视觉版。

我站在那看了好久,心里就在想,这得是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才换来的啊。

而且,档案馆里的互动体验也特别棒。

有一些触屏的设备,可以让你深入了解浦东的历史文化,就像是自己在亲手翻阅这本巨大的浦东发展史书。

我还在一个互动区域试着回答了一些关于浦东发展的小问题,虽然有些还真把我给难住了,但是这也让我对浦东有了更多的好奇和探索欲。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好多小朋友跟着爸爸妈妈或者学校的老师来参观。

我觉得这特别好,就像在这些小朋友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让他们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是多么的了不起,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说不定这些小朋友里就会有未来继续建设浦东、让浦东变得更美好的小天才呢!总之啊,这次参观上海浦东档案馆就像是一次奇妙的旅行,让我对浦东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不再仅仅是我生活的地方,更像是一个充满梦想、奋斗和奇迹的地方。

老上海的痕迹(九十六,乔家路上的“名胜古迹”(上))

老上海的痕迹(九十六,乔家路上的“名胜古迹”(上))

老上海的痕迹(九十六,乔家路上的“名胜古迹”(上))因为老城区的变化很大,说不定哪天变了,再想看看过去生活的地方,变成不可能。

很多网上朋友说;也想拍一点老上海的照片,这是不错的主意,但是从哪里着手?就是一个大问题。

经常看我博客的朋友会发现,最近一直盯著城外十六铺地区不放,这是有道理的;复兴东路以北的地块已经面貌俱非,这给我冲击很大,就是老上海最早建县的老太平弄地区,这是老上海的发源地,可是一点痕迹都没有了,按说也该立一个纪念碑之类的主题小公园,但是他们只为了赚钱,早把老祖宗的东西抛之脑后,看着这里最后的一块空地在打好深的地基,一幢高楼就要拔地而起,最后的希望也不用再留。

这个趋势现在已经向王家码头、董家渡方向推进,很快十六铺地区将荡然无存,到时候大上海发源地只会是传说中的东西。

谁都不否认;老上海以沙船起家,它留下的唯一印记是码头,哪里去了?据说新建了一个“老码头”,在那里是喝喝咖啡的地方,是老码头吗!我写过一集“我对新南外滩滨水区域规划的设想”,我也知道这是行不通的,因为要了他们的命。

怎么办?作为草根一族,只能尽多的把这些老上海的痕迹记录下来,最近还开了视频网页,为大家多留下一点记忆,“薛家浜的风采”就是这样出炉的。

当然,你也可以拍,但是这个地区已经是断墙破瓦,很难提起兴趣,还要做很多案头工作。

我介绍一个地方;短短的几百公尺路,就有12个很著名的老上海痕迹——这就是乔家路,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地图;乔家路上的老上海“名胜古迹”在这里我把它们编了号,顺着序号一个一个的拍下去,它们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你忙它二天也拍不完,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弄得不好也像我一样转不出来,很有意义。

乔家路原来是乔家浜,在上一集的薛家浜里我们已经谈到;乔家浜流域是老城墙内城南主要通道,民国初期填平成为乔家路。

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沿河必然是有钱人居住的首选,历史积淀深厚。

我们从中华路端进去,按编号来探索。

乔家路口南面就有当时最高的建筑——警钟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老码头的记忆
海老码头的记忆
有“浪奔,浪流”的上海,始终怀有码头情结。

码头在上海人的记
忆里,是有摆渡、轮渡,南来北往人潮汹涌的地方,从过去的“跑
码头”到今日之“逛码头”上,海经历了一段不短不长
的传奇。

码头上有上海人对母亲河的眷恋。

有句话叫“先有,后有上海滩”,老早以前,六铺就是上海
滩的重要地标。

多少关于老上海的影视作品里,都会出现好儿女在十六铺码头迎来送往、快意恩仇的情景。

清代乾隆以后,海禁开放,上海港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成
为当时我国南北洋航运的联结点,当时有文献这样记载:
远近贸迁皆由吴淞口进泊黄浦”。

那时的十六铺区域已经是中
国最大港口。

20 世纪初叶,六铺成为远东第一港口,1947
年这片区域共有48 座码头。

而说到老码头,不能不提外马路上现存的五座老仓库。

来自20 世纪30 年代的五座陈年老
仓库,至今在外立面上完好保留了原本的建筑风貌,一砖瓦,以及门窗、弧形拱门以及廊柱等,都依然延续着老派的上海味道。

这其中,
1 号仓库年岁最久远,是1936 年建造的,曾归属于卢作孚的民生公司。

这个卢作孚是著名的航运大亨,毛泽东称赞他是“四个不能忘记的
中国实业家”之一,蒋介石也尊称他为“作孚兄”。

抗日战争初期的危急关头,心报国的卢作孚率领民生公司船队冒着生命危险为国民政府转移到重庆运输了很多物资、机器。

当时牺牲了117 名员工。

抗战胜利时,国民政府授予卢作孚一等一级奖章。

上海人的“码头故事坐摆渡,乘轮渡,南来北往人潮汹涌。

当年的老码头上总是尘土飞扬,塞满了行李箱、箩筐,四处都是汗味、水果味、干货、鸡鸭禽类的味道,也容不得半点人的患得患失,只怂恿你赶紧跑动起来。

人们脚步急匆匆的,停歇不得。

一批又
批人从轮船上下来上了码头,然后融进被搬运工、小轿车、三轮车、小贩们“嘈杂”出来的上海滩,开始了各自的劳碌与奋斗
在很多影视作品里,上海人的“ ”是一种闯荡世界的情结。

有码头的地方往往也有仓库。

海上传奇里的仓库,该都是诸如黄金荣、杜月笙这号人掌握的筹码。

当年在那些装卸货物的码头仓库里,一定发生过“乃伊做特”的事件,是可以埋没许
多城市设局者秘密的场所。

码头代表了海派文化中的江湖气, 它们散布在黄浦江边的短街小巷里,是独特的气息。

可事实 是,码头上不单单只有快意恩仇,它距离上海老百姓的生活 曾经很近。

褪色的记忆 上个世纪 70 年代, 人们对十六浦老码头印象最 深的,恐怕是“文革”期间送知识青年上船去外地插队的 那时候无
数上海花季少男少女,背着军绿色的背包,以及卷 裹起来的被子,在码头上与前来送行的父母家人道别。

船开 前,码头上哭声一片。

在这个城市里出现地铁、隧道之前,很多人每天要经过码头 来往于浦西与浦东之间,那时候从黄浦江的这一边去到对岸, 只能靠摆渡、轮渡。

摆渡站上一扇铁门把一群人拦着,等轮 船到了码头,大家个个做好
“冲”的架势。

靠岸的船一开舱, 船上的人如潮水一样涌向甲板;等岸上的铁门一开,争先恐 后的人们全朝船上拥去,还有很多人推着自行车或者助动车
-- 这副老码头上的景象, 已经如黑白照片一样在记忆里褪色。

那曾是另一种上海的早晨,它更有浦江的气息。

进入上海的重要交通枢纽,那时候南通人、宁波人都在这个 码头上上下下,“百万雄鸡过大江”说的就是每天 4 班船,每 班 2000 人,人人背鸡挑蛋。

还有很多拎着黑色公文包的乡 镇企业家, 风尘仆仆地坐船来来往往, 甲板上总是人声鼎沸。

情景。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以后, 六铺成为苏浙地域农副业
那时候南通到上海的轮船票子1 块2 毛,宁波到上海的3 块
6 毛,上了船打一晚上瞌睡就到了,很便捷。

后来随了时代
的变迁,六铺这个全国最大的水路客运站却渐渐失去昔日
的人气,渐渐沉寂。

到了2004 年,码头候船大楼被爆破,似乎黄浦江的码头风云就此偃旗息鼓。

被唤醒的城市记忆
世博会是唤醒城市记忆的重要契机,已经俨然退出历史舞台的十六铺竟然蜕变出一个全新的样貌,重新回到上海人的视野中来。

在2010 世博会期间,承担日均约1.5 万人次的输
送任务的世博水门,就是早期以货运为主的十六铺大达码头。

乘着为世博改造门面的当口,六铺索性来个翻天覆地的大
改变。

当人们重新来到这里的时候,再也没有尘土飞扬,也
没有劳动号子,见到的却是一条全新的滨江码头观景岸线。

自从世博会结束之后,南外滩原先的董家渡、六浦沿江
带被精心改建,脱胎换骨,变成了一片崭新的老码头,文青、小资们又有了新的“潮”区,而且还离黄浦江更贴近。

爱时髦的人们纷纷跑到水岸边,体会着码头上空独特的气息。

码头的传统功用渐渐失去以后,便成为城市里一道用来怀念的岁
月的布景。

轮渡站外已经没有旧时的人来人往,有些清静。

人们来到码头江边,多半是为了悠闲地喝喝咖啡,看看日落。

惟一有黄浦江依然“浪奔,浪流”。

在新十六铺谈恋爱的男男女女们,不在乎这样一个崭新的“老码头”是否能挽留住光阴。

他们只图在江涛边,让心思运转的速度缓慢下一点,在壮志与惆怅间,获得片刻不一般的停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