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三编学习心理(第9、10章)
教育心理学教程第九章
教育心理学教程
(三)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心理感应抗拒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 雷姆(J.Brehm,1966)提出,是解释 人们难以转变态度的主观因素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的行为自由受 到威胁时,他会处于一种动机唤醒状 态,这种状态驱使他试图恢复自己的 自由。
教育心理学教程
五、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教程
第一节 规范学习概述
教育心理学教程
一、规范及规范学习
教育心理学教程
(一)规范的含义
规范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同遵守的 行为准则。 规范具有三方面含义。 第一,规范主要是指社会规范。 第二,规范的本质是一种价值标准体系 第三,规范表现为一系列的行为准则.
教育心理学教程
(二)规范学习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教程
三、品德发展的阶段及关键期
教育心理学教程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 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 他认为,发展心理学应着重研究儿童道德 发展的过程。他和他的合作者研究了儿童 对规则的态度和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 也研究了儿童公正观念以及对成人惩罚的 公正性的判断。从这些实证研究中,他揭 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并提出道 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教程
态度主要具有四个特点:
(1)态度的对象性 (2)态度的内在心理倾向性 (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4)态度的概括性
教育心理学教程
二、态度的心理结构与功能
教育心理学教程
(一)态度的心理结构
关于态度的心理结构,目前比较流行的观 点即态度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 意向成分,又称态度的ABC模式。 通常条件下,态度的三种构成成分之间的 关系是协调一致的,但有时,这三种成分 之间也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10-12章课后答案(第3版陈琦)
第十章技能的学习10.2课后思老题详解一、选处聽1.卜死对技能描述止硝的是()°A.技能就是活动程存B・找能就是潜能C・技能是通过练习能提岛的D・技施一、•子就能学公[??«] C【解方订技能固R经过练习而获彻的合乎池則的认知涵动或射休活动的动仆方式-它足在片尺的学习过耳中.2.慄作技能按照慄作的违续性的不同分为(>.A.時细技能和大肌肉技能B.连贲技能和不连贡技能C.封丙技能和开放件技能D.器城世技能用开成羽技能【拎知»tm】连赏技能是描以止续.不何断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动作.不逐穴技能是指对特定的忙帑刺激做出的将定的运动’这是粮据慄作的连续性的不同而划分的。
3.卜死風于常见的心智技能的是().A.驾枝汽车B.洗衣眼C.解两步应用功D・听鹑声咅【轩案】C【昭】心钞技施忌一件凋节和左別心智沼功先形成的舍?法则的心削沾功方式.阅汝技能、写作技能、运□技施、解理技能咎那足常见的心咎技能,4・下列不屈「右特技能的待点的是()•A.内潜性B.客观性C.倚堀性D.观念性【林】B【解折】心出技能与樣作技黴HI匕具有以个特点:①动作対皱的卫念性;②动作执行的内濟性;③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5.卜列"关动作技能学习中络习说法不正備的是<>.A.练习包拈有意义的虫寂和&锻B.练习緩足不断的皿奴C.练刃中存在禹贩底乂I).练习有先快后慢.先慢右快.快慢变化不犬二种形式【答知Btm】体刃是描以电成某种技能为p的的学刃加J・杲以京押一宜的幼作方式为u标血进行的反7槪作过理・练另包拈虫父和反35・不足单•纯的反取操作或机城虫口・而足以滋提・定的活动力式为II标的反父.学生的动件技能的练习戌绩谨步捉為上婴R现E动什速喪机快和砒规性捉尚i..其&现形弍冇•种:①练习进步先快片慢.②练习遊少先慢月快・③纵习迓少先圻比较徴.庄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淀阶段往IE出现进步曾呵停顿境娥・称之为BilSfM・一、处存題1 •番込技能和习旳的区别和联系.存:煦缄的技確和习愷两丹之间是3K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具体O护如2(1>联系习悄和熟练的技能都差门动化r的动件系统.任何习惯我开了门动化的汕幼动忙系统恋无法龙瓦(2>区别①习很足实现导町功的需蚊已成为一种实现英种IT动化动仆系绞的心埋倾向.当人适时地将於种另燈实现时.该人號获紂了满足.产生裔快的心佈:反Z,就却;I起不愉快的俗绪.血魁练技曉则仅仅足•种白动化的动作方式.不•定与人的需要联纟在•起.②豹嫁技能是4有日的、有计划的纷习屮形成的.向习熾却可以在无帝中.通过简e的尬咫养玻。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育者,促进其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并引导他沿着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成长的过程。教育者对学生施加影响,包括他所提出 的要求、讲授的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等,如果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发展的水平及特点,它就有可能促进 发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教育者若能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就可以参照它们分析学生的实际,去制 定比较合理的教学或教育的方案,预见后果,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剖析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各种问题的客观原因与心理原 因,采取对策。这样就会把教育工作做得更自觉而有效。
3.教育性原则 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在课题选择上考虑教育
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 影响,不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
(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1)定义 观察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科学研究的特殊手段,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偶然观察不同,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 觉性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 采用观察法,一般通过与被考察事物的直接接触,先发觉某些问题或事实材料,接着依据一定的理论对现象实质或问 题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假设,而后有计划地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予以证实或加以否定。 (2)一般程序 采用观察法研究心理,首先要求有明确的计划(包括观察的目的、重点、顺序、要求与次数),不然会出现忙乱或重 要的遗漏;其次应做好尽可能全面而细致的记录,除文字记载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如录像、录音等)录下实况,以 备反复观察与分析所需;最后要善于分析记录材料,避免武断,力求做出切合实际的推断或结论。 (3)优缺点 ① 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 ② 缺点:由于它是在自然(非人为)的条件下进行的,要获得足以说明某些心理现象的表现材料往往需要长期的等 待;加上心理现象的多因性与条件的难以控制,如果没有一定的分析经验与技能,要作出精确的判断是相当不易的。 2.实验法 实验法是近代科学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需考察的现象,对结果作数量分析, 反复验证。心理实验法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它是有意创设或改变条件以引起特定的心理及其变化,并依据外部影响与心 理反应之间的相关情况或数据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方法。心理实验的两种主要形式: (1)实验室实验 ① 定义 实验室实验是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的心理实验。 ② 一般程序 a.实验者在从事实验时先要选择一定数量的被试,并告以参加测试或活动的做法,要求按指示行动; b.实验者要力求控制住一切条件,使之稳定,而仅仅改变其中一个足以成为“实验变量”的条件,而后去考察由此引 起的心理或行为反应的变化; c.充分利用仪器设备记录条件与反应改变的情况(数量); d.分析这些情况,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③ 优缺点 优点:实验室实验对于研究动物心理、心理的生理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对于认识过程如感知觉、记忆等的研究也很有 效,其结果不仅精确,而且易于检验。它正被扩展到用来对复杂心理现象,如情感、意志、性格等进行研究。 缺点:由于实验室实验是在人为的情境或孤立条件下进行的,其结果也常常因被试的情绪紧张、难以控制的态度等而 受到影响,或因不合实际情况而难于应用。 (2)自然实验 ① 定义 自然实验是在日常活动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心理实验。它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明显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的被动局面,同时 又保留着实验研究所固有的特色,即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条件,主动引起心理现象进行考察的优点。这个方法在心理学中, 特别是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用得最多,它也被称作“现场实验”或“教学性心理实验”、“教育性心理实 验”。
北京教师资格认证培训教材 教育心理学(第3版)课后答案
北京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新教材课后参考答案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材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3.B、4.C、5.D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学与教所涉及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第2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A、2.D、3.B、4.B、5.D 6.B 7.C二、填空题: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忙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它具有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有成熟和学习;3.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过程4.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5.席尔瓦和汉森认为存在4种基本的学习风格,分别是感官思考型、感官感受型、直觉思考型和直觉感受型。
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选择题:1.B2.D3.C4.B5.B二、填空题:1.联结派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过程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的基本规律分别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3.苛勤指出,学习是通过准备实现的。
4.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第4章:学习动机一、选择题:1、B2、B3、B4、D5、B二、填空题1. 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其中前4个层次统称为缺失需要,第5个层次可以称为生长需要。
3. 动机的功能包括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4. 成败归因理论中,归因的3个维度有内外性归因、稳定性归因与可控性归因。
5. 强化理论是行为心理学所倡导的。
6.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8793学习心理与辅导知识点归纳(第九章)
第九章学习的社会心理因素1.教师效能的概念,及其提高的途径;•教学策略的选择与优化;•课堂环境的相关理论;•课堂环境的结构与优化;•家庭环境因素分析。
2.所谓教师效能,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表现的一切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行为。
教师效能的评估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就为标准,若教师的行为能使学生成绩提高,则表明具有教师效能。
3.过程一结果研究是研究教师效能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有结构的设计来直接观察教室内的教学活动,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而后再与其所教学生的学业成绩求取相关。
布劳菲和古德等人将这些研究结果归纳,发现教师效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学时间分配教师究竟如何支配有限的教学时间,以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研究表明有三种时间有效指标。
(1)善用教学专用时间所谓教学专用时间,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纯粹用于教学的时间。
(2)掌握专心学习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有效掌握教学专用时间外,若能使学生在上课时间内专心于学习,教学效果更佳。
这就是学生专心学习时间。
通常是由于三个条件:①教师能将教材讲解淸楚,并讲得生动有趣;②教师要攀握学习理论与教学原理,并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③教师能攀握学生情绪以维持教室秩序。
(3)提供课业学习时间在教材具有适当难度的情形下,维持学生自行学习,而且由学习中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课业学习时间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当教材的难度超过学生能力时,学生难以从学习中获得成功。
教师如何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有效运用课业学习时间,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点建议:①注意课堂的时间分配,尽量将时间用于对课文的讲解,避免因其他杂务占用上课时间。
这点同前述的教学专用时间使用的含义相同;②在学生自行学习的时间内,教师须给予学生个别辅导,随时检查学生的错误,并予以纠正;③运用回答法以确定学生是否理解其所学知识。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时,宜遵循如下原则:避免固定有少数学生回答,而应使全体学生都有被问到的机会;提出问題后留一些时间,再指定学生回答,即可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注意,又可留给学生对问題思考的时间;当学生不能回答或回答错误时,不宜立即提供答案或另行指定别人回答。
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学设计第9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1、教学目标
1、学生品德的培养
2、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矫正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生品德的培养
2、难点: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矫正
3、课时安排:
4、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5、教学流程:
导入
联系学生道德经验,提供具体的榜样和典型事例,通过分析、比较,帮助学生理解道德概念。由“优良品德”导入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
1、识记道德认知、道德推理、道德评价等基本概念
2、了解道德评价的发展过程
3、品德形成的过程与条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识记道德认知、道德推理、道德评价等基本概念
2、难点:品德形成的过程与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流程:
导入
回顾上一节的内容,由品德的定义引入本节的学习。
2.品德不良与品行障碍有什么区别?解决品德不良与品行障碍的方法分别有哪些?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
1.生物水平
2.社会水平
3.观念水平
五、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三)学校与集体
(四)人格因素与学生品德发展
六、课后作业
1.要求学生对品德的定义、理论和形成过程与条件进行整体性认知框架构建。
2.布置学生思考移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并举例说明移情的“感知责任假说”的基本内容。
讲解
一、晓之以理——学生品德认识的提高
(1)、价值澄清模式
(2)、提供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
(3)、共同讨论,参与群体决定
(4)、小组道德讨论
二、动之以情——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1)、知情结合,以情育情
教育心理学 皮连生 第3版 答案
第一章一、解释下列术语统觉:赫尔巴特的术语,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
学校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是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为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
统觉团:赫尔巴特的术语,指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
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五段教学法:在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基础上,他的门徒将这四个阶段加以改造,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1.预备——唤起学生的原有有关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2.呈现——教师清晰地讲授新教材;3.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5.应用——以适当方法应用新知识。
教学心理学:研究教学情境中知识与技能习得规律的一门学科,目前已与教育心理学紧密融合在一起。
哲学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哲学家、教育家运用思辨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所得到的认识的总和。
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二、填空1.《学记》2.明了,联想3.注意,期待4.欧洲,实验5.美,桑代克6.19037.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8.学习者心理,学习心理及其应用9.学习,教学10.教师的教,教师教11.单向道,死胡同,双向道12.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13.《灵魂论》14.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人类的灵魂15.德育,智育,体育16.统合,应用17.比奈,西蒙18.注意,先前的知识经验三、选择1.⑴2.⑵3.⑶4.⑷5.⑵6.⑴7.⑷8.⑵9.⑶四、研究与设计(答案略)五、判断1.正确;2.正确;3.错误;4.错误;5.错误;6.正确;7.错误;8.正确六、问答1.略2.为顺应三种灵魂,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实施三方面的教育。
史上最全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10-11章)
四、课堂教学的管理技巧
(一)课堂问题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一般认为是干扰教师教学,影响学生有效 进行学习,甚至使教学活动不得不中断的那些消极行 为。 • 产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1、学生因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寻求其他的刺激而违 反课堂纪律。 2、学生因学习过于紧张,困难较多,害怕失败等而产 生挫折与焦虑情绪,为寻求发泄的途径而违反课堂纪 律。 3、个别学生因成绩差,希望老师与同学注意自己、承 认自己,为在群体中获得地位而不择手段违反纪律。
(七)、提供反馈
A:在学生作出反应后,要及时让学生知道学习结果——反馈。 B:促进“强化”的内部学习过程。 ①当学生成功学习得到肯定,就能建立信心。 ②当相同或类似的情景出现,以前得到肯定的学习反应就能重 新出现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行为在前,刺激在后)
(八)、评定行为
A:“评定行为”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回忆并巩固学习结果,即检 索与强化的内部过程。 B:测试是评定行为的主要方式,既能检查学习结果,还能起到 强化作用。 C:有评定行为有关的测验有: ①插入测试:教学过程中插入类似联系的小测验。最准确了解学 生学习状况。 ②自我检索:自我检查性质的测验。 ③后测:指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进行的测试,也可以成为单 元测试。相比前面两种测试更全面和系统,往往成为下一阶段 学习依据。
第十章 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 理学原则
第一节 课堂管理的心理学原则及策略
一、课堂管理的错误见解 (一)误以为学生愈安静则其学习效率愈高 (二)误以为教师的权威建立在学生对其命 令的绝对服从 (三)误以为学生的行为代表其品德
二、教师管理的弊病
(一)对学生的言行要求过高 (二)对学生的言行要求过低 (三)让学生娱乐或忙碌以取代学习 (四)对惩罚的功效评价过高 (五)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完整版ppt课件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一)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
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
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即
具体概念和定义 概念
加涅提出,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观 察直接获得的概念;定义概念则是指 只能通过概念定义获得的概念
“蜜蜂是鸟,鸭不是鸟。” 是学生头脑中的日常概念; “鸟是卵生、身上长羽毛的 脊椎动物。”是关于鸟的科 学解释。 “四边形”是初级概念; “平行四边形”是二级概念
具体概念如“上下”;定义 概念如“物理中力的概念”
克莱蒙特调查研究
注:错误概念往往不简单 是由于理解偏差或遗忘而造 成的错误,它常常与日常知觉 经验相联系,根植于一个与科学 理论不相容的概念体系。有时,它 恰巧是科学界以前所主张的观点;而 且,错误概念的出现与学生的学业 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优等 生也常常有这样的错误观念。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概念的表征
特征表说(feature list
theory )
由波纳等人提出,认为概念是由定义特征(defining feature)和概念规则两个因素构成。
原型说(prototype theory)
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和由原型有相似性成员的构成的。原 型(prototype),就是某一类型的最佳实例。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教育学心理学各章内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第一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是继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之后,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是以客观主义知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则试图超越客观主义知识观和主观主义知识观的二元对立,强调知识学习的内在生成及主动建构活动,寻求知识学习新路径。
一、建构主义形成的背景建构主义在世纪之交诞生不是偶然的,有着比较深厚的社会思想根源和科学技术背景。
科学技术背景:建构主义产生的科学背景是在自然科学技术针对自然科学中心主义问题下,提出要以一种有机整体观、生态科学观和互助论,代替现在流行的机械论、还原论、竞争进化论,试图再现“科学的魅力”,进而建构起一种具有内生性的后现代世界观与科学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自然科学是发明的,而不是发现的。
自然科学技术也是社会关系建构的产物,他们反对脱离实际的理科中心教育模式。
社会思想根源:从哲学基础而言,受到康德的哲学观点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这些哲学观点反对理性知识绝对论,主张相对主义,认为一切客观知识、概念、理论完全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一切知识、真理均不是必然的、普遍的,而是特定的、情境性的;知识永远是某种角度的知识,知识的情境性远远甚于普遍性;科学知识的研究方法是多元,而不是唯一的;知识发展的根本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保证人类的公平正义。
从心理学的起源看,建构主义融合了皮亚杰“自我建构”观点、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建构”思想,同时对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表征观点和知识结构观点提出了质疑。
建构主义者格根等人提出,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对其而言,毫无意义,一切外在知识信息的输入,只有经过个体的主动加工、转换、建构,才有意义。
建构主义者斯皮罗批评了美国教育改革指导思想中长期盛行的布鲁纳等人的知识结构观点,认为其“混淆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及其教学活动内容”,不利于年轻一代对新的高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二、建构主义的不同取向有多少个建构主义者就有多少个建构主义。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教案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教案一、介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旨在探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主要涉及到教学评价和测量,本文将详细探讨该章节的教案设计。
二、教学目标1.了解教学评价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2.理解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和工具;3.掌握合理运用教学评价的技巧;4.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综合考察和判断的过程。
它既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学习问题。
3.2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工具•口头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笔头评价:通过测试、作业、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组织评价:教师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自我评价: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总结,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3.3 教学评价的技巧•公平性:评价要客观、公正,避免主观偏见和歧视。
•多样性: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和工具,综合考虑学生的不同能力和学习方式。
•反馈及时性: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作出改进。
•鼓励性: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活动设计4.1 案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基础,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教师的评价方法和技巧,讨论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4.2 课堂讨论提供一个话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并进行组织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小组讨论的总结,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3 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从不同角度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并提出自我改进的方案。
4.4 作业评价设计一份综合性的作业,并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013年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第三章学习心理一、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对学习动机的看法:行为是由驱力所推动的,而驱力则由生理上的需要产生,强化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联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受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
强化理论对学校教育活动有着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采用强化的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育上广为流行的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要揭示动机的本质,必须关注人的需要。
他把需要区分为一些基本的层次,对这些需要层次进行研究,从整体上把握动机的实质。
马斯洛先后提出了七种需要,认为人的各层次需要都与学习有一定的关系。
(三)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好又快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即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
避免失败者则往往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成就动机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就是,给学生的任务既不应太难,也不应太容易。
如果学生认为不管自己做什么,都能够得到好成绩,那么他们的动机就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同样,如果一些学生以为自己不管如何努力,最后的结果都是失败,那么他们的动机就会逐渐减弱。
(四)成败归因理论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人们会把成败归结为不同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今后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把人经历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教育心理学 第九章知识的学习
2、命题表征:
命题是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具体由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 例如: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军训。
▪ 命题网络表征: 若干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课本P255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 意义在头脑中主要以命题形式得到表征。一个命题大致 对应一个观念,由两部分组成:关系和主题。
• 如“小明买书”这个句子中,包含一个命题,其主题是 “小明”和“书”,关系是“买”。
一个产生式就是一个IF-THEN语句。它指明当具备一定 条件时,个体将作出一个什么样的反应。
• 产生式系统:前一产生式的反应为后一产生式的发生 提供了条件时,互相联系的产生式构成产生式系统。
02 知识的理解
一、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262页
(一)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内容 (1)学习材料的意义 (2)学习材料的具体程度 (3)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难度 2、学习材料的形式(直观还是抽象) 3、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关于如何行动的知识,其表征 形式为:产生式。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比较
陈述性知识 是什么 相对静态
程序性知识 怎么做
动态的操作
以命题形式或图式形式表征
以产生式形式表征
李白是唐代诗人;地球是圆形的; 用乘法交换律解决应用题;按照
天安门在北京……
步骤做阅读题……
练习:“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所表
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
A.图式 B.命题 C.表象 D.产生式
(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 产生式:是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指人脑中 贮存的一系列“如果—那么”形式表示的规则。
• 一个产生式是一个由条件和动作组成的指令,即所谓 的条件—活动规则,(condition—action 简称C-A规 则)。
教育心理学九至十三章
第九章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
它与需要、驱力、好奇、习惯、态度、兴趣、意志、价值观、刺激和诱因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正确的或高尚的学习动机和错误的或低下的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和远景性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范围,可以分为普遍型学习动机和偏重型学习动机。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学习过程的影响(1、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2、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3、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二是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主要表现为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不足之处1、只重视外部诱因控制,则无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2、寻求奖励、逃避惩罚的想法对全体学生都不利3、手段目的化的结果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4、短暂的功力取向不易产生学习迁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的教室气氛,是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条件。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成就动机理论在教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给学生的任务不应太难,也不应太易。
就是说,成功必须在学生能力可及的范围内,是可望而可即的,但又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
归因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此后的学习动机2、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重要的3、长期消极归因不利于学生个性成长4、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四个来源:1、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
教育心理学第三编学习心理(第9、10章)
二、学生学习的派生性特点 间接性 定向性 连续性 意义性 言语性
第十章 学习与个体发展
学习目标
1、个体心理发展的几种代表性的理论。 2、理解学习与个体生理发展的辩证关系 3、理解学习与个体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 4、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 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 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这种观点又称心理 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发展观可以看作是外 铄论的典型代表。
外铄论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外界环境影响的结 果,否认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其根本错误 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能动性,是一种机械主 义的发展观。
对大脑活动机制的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而不 断地深入。
常用的方法有脑损伤法、脑刺激法、电记录 法与生物化学分析法、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 术、神经磁成像、磁共振成像等。
P182
第四节 学习的分类
一、学习主体分类
动物的学习
人类的学习
机器的学习
机器的学习主要指计算机学习,是人工智能 的一个研究领域,就是把人的某些智能赋予 机器,把人的某些思维活动物化,让机器模 拟人的某些智能,以代替和扩展人脑的某些 功能。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与 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不 是与生俱来的固有本能,心理发展受人类的社 会文化历史制约。
这种观点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提 出,后经列昂节夫和鲁利亚等人的进一步完善, 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 派。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考研真题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考研真题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目录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第2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第3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编学习理论第4章早期的学习观点第5章学习的联结理论第6章学习的认知理论第7章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第8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9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编学习心理第10章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第11章学习与个体发展第12章学习动机第13章学习的迁移第四编知识的学习第14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第15章知识的领会第16章知识的巩固第17章知识的应用第五编技能的学习第18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第19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第20章心智技能及其形成第六编社会规范的学习第21章社会规范及其学习概述第22章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第23章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第七编教学设计与成效评估第24章教学设计第25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第2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第3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编学习理论第4章早期的学习观点第5章学习的联结理论第6章学习的认知理论第7章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第8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9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编学习心理第10章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第11章学习与个体发展第12章学习动机第13章学习的迁移第四编知识的学习第14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第15章知识的领会第16章知识的巩固第17章知识的应用第五编技能的学习第18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第19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第20章心智技能及其形成第六编社会规范的学习第21章社会规范及其学习概述第22章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第23章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第七编教学设计与成效评估第24章教学设计第25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第四部分模拟试题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二)•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PPT课件
步骤:
(一)提出问题
第一,要符合问题情境 第二,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第三,要进行必要的提示
(二)解决问题
第一,激活并运用以前学会认知策略,
第二,把回忆起来的规则靠认知策略的重新组 织,综合成多个规则的集合,即新的高 级规则,从而解决问题。
四、问题解决的理论、模式及方法步骤
(一)问题解决的理论
1.试误说 问题解决过程是由刺激情境与适当
(二)解决问题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1.基本条件
第一,具备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并熟悉该学 科所特有的逻辑推理法。
第二,认知的决定因素 第三,人格特性
2.结合各科教学内容进行训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的性质
创造性指的是个人能产生独特、创新产品 的个性特征或倾向,作为能力又常称为创造力。
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二)动机与目的、效果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去达到那个结果的 某种动因。
关系表现为:
首先,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其次,动机与目的又是有区别,即作为活动动 机的东西并不同时就是活动的目的。
最后,动机与目的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第三,组合律,即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 出对象、便于感知的重要条件。
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更精 确、全面。
4)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 5)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 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
的效果。
听觉 记住15%
视觉
25%
听觉+视觉 65%
(一)概述
注意是保持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心理因素,因 为它 是心理活动必不可少的“伴侣”,是智力活 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知识点
第九章: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学习动机的性质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按动机的不同性质将其分为两大类(看看):一,生理性动机二,心理性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其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
学习动机的类型P258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正确的或高尚的学习动机和错误的低级的学习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3,根据学习动机的范围,可以把学习动机划分为普遍型学习动机和偏重型学习动机4,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P259(重要)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体上整个动机水平对整个学习活动的影响,另一个方面是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1两者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动机高则效果好,动机低则效果差。
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动机作用。
(2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
有的学生动机好,但效果并不理想或学习动机差但学习效果却好。
这是由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
学习行为除了受学习动机的调节和控制之外,还要受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努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教师的指导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因此,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
教师不能简单地只以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判定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P261)•第一,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第二,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学习效率反而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第三,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果的提高更为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学生学习的派生性特点 间接性 定向性 连续性 意义性 言语性
第十章 学习与个体发展
学习目标
1、个体心理发展的几种代表性的理论。 2、理解学习与个体生理发展的辩证关系 3、理解学习与个体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 4、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P193
五、学习内容分类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 教育系统中的所传授的经验的接受,学生的学 习可依据所传授经验的不同而分类。
1、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
表征,可以表现为概念、命题、图式等不同形 式,分别标志着对事物反映的不同广度与深度。 知识的学习即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 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知识的学习要解决 的是认识问题,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二、学习水平分类
雷兹兰依据进化水平的不同将学习分为:
1、反应性学习:一种最简单的学习,包 括习惯化与敏感化。
2、联结性学习:主要指条件反射的学习。 3、综合性学习:把各种感觉结合为单一
的知觉性刺激。
4、象征性学习:人类独有的,包括符合 性学习、语义学习与逻辑学习。
加涅根据学习的程度复杂的不同,提出八类学习: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学习的联合) 4、言语联想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与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 个体的生理发展为有效的学习提供物质 可能。
二、学习对个体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个体的生理发展遵循“用进废退”的自 然法则的支配。后天的学习可以促进个 体的生理发展,不学不用则其生理机能 将退化。
第三节、学习与个体心理发展
一、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依存性
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 身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
顺应即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
同化是图式的量的变化,表现为认知发展的一种暂 时的平衡。而顺应则是质的变化,是图式的重建与 调整,表现为认知发展的一种新的平衡。图式的形 成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发展的过程,通过同化和 顺应而导致的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实际上就是 心理的发展。
二、学习过程的环状结构观点
学习是一种环状结构,由定向环节、 执行环节、反馈环节组成。
定向环节包括主体的感受器官接受外 界的刺激作用并传递到神经中枢的一 系列的反映动作。
执行环节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加工并 执行动作反应பைடு நூலகம்过程。
反馈环节的作用在于对执行的结果进 行检查、评定,进而矫正行动。
三、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观点
第一节、个体发展观
个体的发展一般是指生理(身体)和心理两 方面的发展。
一、个体发展的含义
个体的生理发展即个体活动的生理调节机制 方面的变化。
广义的个体生理发展之人类个体从卵子受精 开始到出生、成长直至死亡为止这一过程中 的生理因素的变化。
狭义的个体生理发展之人类个体出生时期到 生理上发育成成人的过程中的生理结构与机 能机器本能的成熟变化。
内发论认为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没有什么 根本的实质性的区别,心理发展是先天因 素成熟的结果,完全否定后天学习、经验 在其中的作用。
胎儿期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 婴幼儿期(出生~4岁)复演了动物到人的进化,他
们的智力发展是原始的,主要是感知觉方面,以及 感知—运动机能方面的发展,与物种当时使用四肢 活动相对应,个体的主要活动方式是爬行; 童年期(4~8岁)复演着原始人的渔猎时代,这时的 儿童喜欢用玩具武器打猎、钓鱼以及钻洞和探索隐 蔽的地方,语言和社会交往开始发展; 少年期(8~12岁)复演着人类从蒙昧时代向文明时 代的过渡时期,这时的孩子特别想学习语言和数学, 以及绘画、音乐、写字等; 青年期(12~25岁)则复演着人类的浪漫主义时代, 是激情与进取并存,充满内外冲突的时期。青年末 期是一个新开端,它出现了人类更高级、更完善的 特征,个体获得了“个性”,变得更加“人类化”、 “文明化”。
第三编 学习心理
第九章 学习的实质、机制与类型
学习目标
1、理解学习的实质。 2、信息加工观点如何解释学习过程。 3、接受学习的意义和特点。 4、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学习的意义与作用
一、学习的实质
What is learning?
学习是大脑的生化活动。 学习是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 学习是信息加工。 学习是记忆与回忆。 学习是社会协商。 学习是知识建构。 学习是活动。 学习分布在共同体中间。 。。。。。。
三、学习性质分类
奥苏伯尔依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不同,将学 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 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 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 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奥苏伯尔依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的性质不同,将学 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不同派别对学习实质的理解不同,所以, 学习的定义也不一样,但要把握学习的实 质,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是一个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2、学习可以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 (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产生的)
3、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
学习是个体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 程,是经验的获得和积累的过程或经验结 构的建构过程。
二、学习的作用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学习是个体适应环 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学习不仅有助于个体的发展,而且也是 人类进化的助推器。学习是人类个体和 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 学习的一般机制
学习的机制,是指学习是如何发生、如 何进行又是如何结束的。 一、中国古代的学习过程观点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 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 之,明也” 《荀子.儒效》
闻—见—知—行
《中庸》在继承先哲论述学习过程的基础 上,提出五步学习观,即“博学之,审 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后人在《中庸》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提出 “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 习—笃行”的七步学习观。
对大脑活动机制的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而不 断地深入。
常用的方法有脑损伤法、脑刺激法、电记录 法与生物化学分析法、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 术、神经磁成像、磁共振成像等。
P182
第四节 学习的分类
一、学习主体分类
动物的学习
人类的学习
机器的学习
机器的学习主要指计算机学习,是人工智能 的一个研究领域,就是把人的某些智能赋予 机器,把人的某些思维活动物化,让机器模 拟人的某些智能,以代替和扩展人脑的某些 功能。
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为 代表,他既反对心理发展的内发论,又 反对外铄论。
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中,有四个非常重要的概 念,即图式(schema)、同化(assimilation)、顺 应(accommodation)和平衡(equilibrium)。
图式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 即心理活动的结构和组织。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与 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不 是与生俱来的固有本能,心理发展受人类的社 会文化历史制约。
这种观点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提 出,后经列昂节夫和鲁利亚等人的进一步完善, 形成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 派。
受精卵
受孕后形成的早期胚胎
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活动的心理调 节机制方面的变化。
广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包括人类个体子 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
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一般之人类个体 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
由于研究者对心理实质的见解不同,因而对 于心理发展实质的理解存在分歧。分歧的焦 点是:个体的心理发展究竟是先天生理成熟 的表现还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 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 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 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 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内发论 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 定论等。
以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奥地利心理学家彪 勒等为代表。从生物发展来看心理发展, 将个体的心理发展视为复演物种进化的过 程,心理发展是按预先形成了的生物学形 式进行,一两的遗传胜过了一吨的教育。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 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 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这种观点又称心理 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发展观可以看作是外 铄论的典型代表。
外铄论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外界环境影响的结 果,否认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其根本错误 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能动性,是一种机械主 义的发展观。
社会文化历史观点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 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强调心理发展的社会文 化历史的制约性,这对于摒弃庸俗的进化论和 机械的环境决定论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
该观点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主客体 及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 不断建构心理结构,从而产生心理的量 变和质变而实现的。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实质 个体生理发展的实质是人类个体的生
理自我调节机制的发展,是人类个体 固有的生物因素本身的演化过程,即 人类的种属特性在个体身上的展现。